#慢性病

百病之首「肥胖」 小心慢性疾病悄悄上身

百病之首「肥胖」 小心慢性疾病悄悄上身#慢性病

(優活健康網記者劉麥文/綜合報導)一名四十多歲蔡姓男子,平常忙於工作,沒有好好注意身體,,體重失控曾達140多公斤,等到發現自己走路會喘、罹患糖尿病時,才驚覺身體健康亮起紅燈。成大醫院減重團隊,經過身體檢查評估後,建議病人接受腹腔鏡胃繞道手術。代謝減重手術促使體重下降,進而造成身體健康的改善,並提升了生活品質。病態性肥胖,除了對身體會造成看不見的威脅之外,病患對於自己的外觀會失去自信心,造成社交生活與工作能力受到負面傷害。而且由於體重超過身體骨頭關節所能負荷,病患已無法靠運動減重健身,惡性循環的結果,只會讓病患的健康狀況,每下愈況。成大醫院自2009年開始採用減重手術治療病態性肥胖的病患,包括胃束帶、縮胃手術及胃繞道手術。病患術後大多可在短時間內回到工作崗位繼續工作,對於病患的日常生活影響,可以說已降到最小。對於過去肥胖不是病的態度,已經必須改變。其實「肥胖」為百病之首,很多代謝疾病都與肥胖相關,包括大家熟知的糖尿病與高血壓。然而,任何治療只有在確實做好控制飲食與體重管理,才不會讓肥胖與慢性病找上自己。(圖片來源:成大醫院提供)

菸害列全球死亡危險因子 恐擬菸價調漲

菸害列全球死亡危險因子 恐擬菸價調漲#慢性病

(優活健康網記者劉麥文/綜合報導)鑑於非傳染病已造成全球人口死亡之60%,聯合國於2011年特別召開全球非傳染病高峰會,呼籲各國領袖重視非傳染病影響人類健康甚鉅。世界衛生組織並針對非傳染病提出「25 by 25」的目標,即於2025年將四大非傳染病(癌症、心血管疾病、慢性下呼吸道疾病、糖尿病)死亡率降低25%。由於慢性病到併發症、失能或死亡有很長的歷程,除了預防慢性病的發生外,還必須要控制慢性病,故國民健康局以生命歷程佈局推出三大旗艦計畫,包含為因應少子化與孕產婦高齡化,提出「健康好孕到」及「健康新世代」計畫;為因應高齡化與聯合國非傳染病防治政策,提出「三高救心計畫」及「Every Life Counts癌友就醫導航計畫」。 由於菸害為非傳染病之四大共同危險因子之一,調漲菸捐之菸害防制效果,在國內外已十分明確,且是世界衛生組織推薦之非傳染病防制「Best Buy策略」之第一項。菸品之價格彈性係數,由世界銀行的資料顯示,價格上升10%,菸品消耗量下降4-8%。為降低菸品消費量、吸菸率及環境二手菸危害,持續調漲菸捐促使菸價提高,特別對青少年等價格敏感者更為有效,可避免青少年終身危害。台灣幾乎是全球已開發國家中,菸價最低的國家,為達成吸菸率減半的黃金10年願景目標,衛生署將從保護民眾健康的角度,審慎評估菸捐合理調漲的額度,並參酌各界意見,循行政程序進行。

把握黃金急救時間 胸痛、胸悶忍不得!

把握黃金急救時間 胸痛、胸悶忍不得!#慢性病

(優活健康網記者劉麥文/綜合報導)一名70歲的林老先生,突然覺得胸悶、胸痛,但不想麻煩當醫師的兒媳,因此一直忍耐,直到身體真的受不了才告知兒媳,緊急送大醫院急診室,因為有延誤治療時機,一度發生心律不整情況,經電擊才救回一命。童綜合醫院心臟內科醫師張建榮表示,林老先生本身是高血壓、高血脂患者,因早晚溫差大,突然發生心肌梗塞,發現後立即送至心導管室進行手術,雖然救回一命,卻因為一度延誤治療時機,導致心臟部分肌肉受損,手術完進加護病房後發生心律不整現象,當場使用電擊近20次,經四天病情才穩定,目前林老先生的定期回門診追蹤。張建榮表示,心肌梗塞會發生胸痛、胸悶、呼吸不順、發汗、虛弱等症狀,甚至導致休克昏迷,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的患者更要注意,發現身體不適時要主動求助送醫;心肌梗塞發生時最怕產生心律不整現象,因為易造成猝死送命。張建榮呼籲,心肌梗塞通常發生的又快又急,除了把握黃金急救時間,國人也可以自己照顧心臟血管健康,要避免心肌梗塞發生,平常須遠離抽菸、喝酒、肥胖、睡眠不足等發病因子,也要多運動、避免油膩飲食,積極控制危險致命因子,才能避免猝死危機。(圖片來源:童綜合醫院提供)

預防慢性病 定期健檢好重要!

預防慢性病 定期健檢好重要!#慢性病

(優活健康網記者劉麥文/綜合報導)隨著國人平均壽命不斷延長,台灣目前65歲以上的人口已超越全部人口數的7%,達到所謂的「高齡化」國家,也讓國人的死亡原因以「慢性疾病」為主,依據行政院衛生署所公布的國人十大死因來看,包括腦中風、心血管疾病、糖尿病三者都在其中,可見慢性疾病的預防是相當重要的。全民健康保險不只提供民眾基本的醫療照護,更積極地推行預防保健。目的就是讓民眾養成「預防勝於治療」的觀念。其中成人預防保健健康加值服務就是很重要的一部分。成人預防保健服務的檢查項目,是參考歐美國家保險給付常規性健康檢查項目所訂定,不但是所需的基本健康檢查項目,同時也是初步的健康篩檢。成人預防保健確實有其必要性,因為40歲至50歲的成年人正值壯年期,身體如果沒有出現不適的狀況,通常很少會主動接受健康檢查。但是許多疾病在早期時是沒有症狀的,如果能藉由全民健保所提供的成人預防保健的健康檢查,就可以達到及早檢查出健康問題並得到及早治療的效果。奇美醫學中心家庭醫學科主治醫師陳思豪呼籲,許多的慢性病除可藉由成人預防保健早期發現外,還可獲得很好的控制,像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就是最典型的例子。希望民眾能藉此了解成人預防保健的內容及重要性,並能定期至醫院為自己的健康加值。

血癌非絕症 慢性骨髓性白血病可為慢性病

血癌非絕症 慢性骨髓性白血病可為慢性病#慢性病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許多民眾一聽到血癌,皆認為是不治之症,但事實上血癌中的慢性骨髓性白血病(CML),只要定期追蹤,積極治療也能像慢性病一樣長期與疾病共存。林口長庚醫院血液腫瘤科湯崇志醫師表示,慢性骨髓性白血病非民眾所設想的疾病惡化快速,事實上透過定期檢測以及標靶藥物的幫助患者的存活期已經可以大幅提升。第二代口服標靶藥物更於2012年7月獲得健保給付,可更快速幫助患者控制體內癌細胞的殘存狀況,並幫助患者有效的控制疾病。慢性骨髓性白血病主要成因為人體內的第9及第22對其中一小段染色體發生錯位,出現醫學上所稱「費城染色體異常」,造成一種新的基因融合體(稱為bcr-abl基因),導致血液中癌細胞及白血球數量不正常增生;由於慢性骨髓性白血病多數病人在疾病初期的症狀並不明顯,只會比平常更覺疲倦且伴隨發燒或是體重因不明原因突然減少,許多患者在健康檢查時才意外發現罹病,提醒民眾若有不明原因不適狀況應立即就醫檢查。湯崇志醫師說明,在疾病的治療成果上,病患的體內癌症基因的殘存量是重要的依據,所測出的癌症基因越少,疾病復發的風險越低。然而,一個良好的治療反應需在治療後數個月內達到癌症基因降至標準值的千分之一以下,稱為主要分子學反應(MMR);更好的情況下甚至可達到癌症基因降至標準值的萬分之一以下(代表患者體內的癌症基因數幾乎偵測不到),又稱完全分子學反應(CMR),目前國際上也將完全分子學反應當作一個最理想的治療目標。湯崇志醫師補充,除透過定期檢測之外,患者更需要積極的治療,目前患者在第一線治療除了可以選擇第一代口服標靶藥物之外,第二代標靶藥物也在2012年7月通過健保給付,較於第一代標靶藥物imatinib,第二代標靶藥物在達到完全分子學反應(CMR)的治療速度上提升甚多,更能快速幫助患者有效的控制疾病。湯崇志醫師提醒,即使控制得宜慢性骨髓性白血病還是有可能轉變為難以控制的急性病程,所以無論分子學檢測的結果如何,按時服藥以及回診抽血絕對是對抗疾病的基本要件,也不可因為檢查結果已達CMR或是症狀好轉就自行停藥,以免症狀復發而得不償失。

疑似感冒症狀? 竟是鼻竇炎導致失明

疑似感冒症狀? 竟是鼻竇炎導致失明#慢性病

(優活健康網記者劉麥文/綜合報導)一名79歲的許姓病患,罹患糖尿病逾30年,因血糖控制不良,身體極度不適、頭昏,導致右眼腫起、鼻涕變多,再一日患者右眼已無法左右轉動,且水腫使眼睛無法張開,視力急速惡化、劇烈頭痛、右臉部麻痺,會診眼科後,進行磁振造影掃描,發現是鼻竇炎、海綿竇栓塞發炎所造成的,雖救回一命,但右眼已近失明。童綜合醫院耳鼻喉科醫師陳忠雄表示,病罹患輕微鼻竇炎,平常就有喉嚨有痰、鼻子不適等症狀,但都認為是年紀大的關係而忽視,近日又因糖尿病控制不良產生併發症,才會造成眼部嚴重感染,導致接近失明的狀況。陳忠雄表示,鼻竇炎的發生,是因為臉部骨骼中的空腔黏膜產生腫脹及發炎現象,細菌、病毒、過敏都可能是病因。現在的鼻竇炎手術採用內視鏡方式進行,較傳統手術方式,不僅降低病患不適的感覺,且術後的恢復期大幅縮短,讓病患盡快重回正常作息。 冬天氣溫低,感冒患者也比較多,如果感冒超過2星期都無法痊癒,又發現出現鼻子不適、鼻水倒流、痰多、嗅覺不好、臉部腫痛等症狀,不能輕忽,要及早就醫檢查;尤其慢性病患者更要注意鼻竇炎的發生,因為也曾有病患因太晚就醫,造成嚴重併發症而導致喪命。(圖片來源:童綜合醫院提供)

流感疫苗擴大對象 明年元旦開「打」

流感疫苗擴大對象 明年元旦開「打」#慢性病

(優活健康網實習記者劉麥文/綜合報導)衛生署疾病管制局公局宣布,公費流感疫苗自102年1月1日起將開放50歲至64歲具有慢性病者之候補對象,經醫師確認過去1年曾因第二型糖尿病、肝、心、肺、血管等疾病看病或住院的情況,即享有公費流感疫苗接種權利,呼籲符合公費接種對象民眾應儘早接種。另外65歲以上老人、機構對象、重大傷病及罕見疾病患者、6個月以上至國小6年級幼/兒童、禽畜養殖動物防疫人員及醫事防疫人員等計畫對象,還是可以繼續接種。苗栗縣政府衛生局局長羅財樟提醒鄉親,今年流感疫苗株與社區流行病毒型別吻合度極高,可大幅提升接種保護力。截至12月24日苗栗縣成人流感疫苗僅剩1,551劑,而幼兒疫苗也剩1,655劑。提醒初次接種幼兒的家長,幼兒需於1個月後始能接種第2劑才能獲得足夠保護力,家長應儘早攜帶幼兒前往接種,以免疫苗用罄無法完成2劑接種。

薑母鴨、燒酒雞補身 小心不適「胰」

薑母鴨、燒酒雞補身 小心不適「胰」#慢性病

(優活健康網實習記者劉麥文/綜合報導)天氣冷,國人大多喜歡食補,食補又以薑母鴨、燒酒雞最常見。而許多民眾認為「加酒」會更補,不但可以暖身、也是一大享受。但注意囉!不是每個人都可以「飲酒取暖」。一名45歲有酒精性肝炎、慢性胰臟炎病史的男性病患,因天氣冷所以常吃燒酒雞或薑母鴨來補身體,而這些食療補品又多屬高油之飲食,下肚後就造成了急性胰臟炎,甚至澱粉脢及解脂脢都超過正常值的3倍。署立台中醫院副院長洪弘昌就表示,患有酒精性肝炎、慢性胰臟炎、消化道潰瘍的患者,加了酒的飲食及高油脂食物都不適宜飲食。洪弘昌說,喝了使用酒烹煮的薑母鴨,其實就是在喝酒及攝取油脂,尤其是大量的進食,所以才會引發急性併慢性胰臟炎。因此建議民眾,在烹煮這些食療補品時可以避免添加酒精類飲品,有消化道潰瘍的民眾也應儘量避免過於刺激性的食物,如辣椒。油脂的用量也是烹煮時應該注意的。署立台中醫院營養師張佳樺也特別提醒患有高血壓、糖尿病、腎臟病等慢性病的患者,在食用補品時應特別注意選擇適合自己的補品,同時更應注意勿食用過多,造成身體的額外負擔,補身不成反傷身。(圖片來源:署立台中醫院提供)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