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病

健康生活動起來 打擊肥胖遠離慢性病

健康生活動起來 打擊肥胖遠離慢性病#慢性病

(優活健康網記者沈俐萱/綜合報導)為打擊肥胖,擺脫慢性疾病帶來的威脅,國民健康局在今年(101年)持續發布減重召集令,以「臺灣101 躍動躍健康」為主軸,號召全國動起來,一起來減重,除了能有效改善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等代謝症候群及心血管疾病,同時也大幅度降低罹患慢性疾病的風險。經國健局電話調查結果發現,過年期間體重增加者之比例達4成5,平均增加1.7公斤,而體重過重或肥胖(身體質量指數(BMI)在24kg/m2以上(含))者,罹患疾病的風險與死亡率都比健康體重者要大,腹部肥胖也是代謝症候群的高危險因子。研究指出,身體質量指數(Body Mass Index,BMI)保持在18.5kg/m2~24kg/m2之間,女性腰圍保持在31吋以下,男性腰圍保持在35吋以下,可以有效改善罹患慢性病等風險。澎湖縣西嶼衛生所鼓勵去年參加健康體重管理計畫的民眾,今年繼續揪團,讓自己身體健康、不復胖,也呼籲尚未報名的民眾,響應參加減重活動,透過「聰明吃、快樂動、天天量體重」健康生活方式,為自己訂下目標,為健康動起來。

高齡孕媽咪不怕 產前健檢迎健康寶寶

高齡孕媽咪不怕 產前健檢迎健康寶寶#慢性病

(優活健康網記者沈俐萱/綜合報導)根據內政部戶政司的人口統計資料顯示,從民國60年女性平均的結婚年齡22.8歲到現在民國99年,女性平均的結婚年齡已是30.3歲,高齡產婦也隨之增加,此外高齡產婦不僅流產機率相對會提高,也可能會面臨到一些攸關生命的高危險併發症,例如:產後大出血、羊水栓塞,不可不慎,也有不少高齡孕媽咪甚至擔心,若本身有慢性病、糖尿病等,到底該不該停藥?該注意且補充什麼營養?成大醫院婦產部主治醫師康琳指出,一名42歲的王太太,30歲結婚,婚後和先生一起全心打拼生意,等到近40歲了才想到是否該生個小孩,努力了3到4年後,終於懷了第一胎,懷孕後一切謹慎小心,注重營養,飲食均採有機食品,但懷孕24-28週時檢查出有妊娠糖尿病,轉介營養師後,發現其為了多補充天然維生素,懷孕後即以果汁取代白開水。改善飲食習慣後,血糖也變正常,但仍有胎兒預估體重過大情形,到了懷孕39週時,剖腹生產下一名4100克健康女嬰。另一名37歲林太太,本身即有慢性高血壓,規則服用口服降血壓藥物控制血壓,二年前第一次懷孕時,因害怕用高血壓藥會引起胎兒異常,懷孕後即擅自停藥,但在懷孕第10週時發現胎兒無心跳,即接受流產手術。第二次懷孕時,遵循醫師建議,仍定時服藥將血壓控制良好,懷孕到了第26週時開始增加降血壓藥物劑量,第32週時開始出現尿蛋白(妊娠子癲前症),第36週時高血壓情況以高劑量口服藥仍控制不佳、水腫更嚴重、胎兒預估體重偏小、胎心音變異性不佳、羊水過少,與醫師討論後決定接受剖腹產,生下一名2000克男嬰,生產後血壓用口服藥控制良好,母嬰均順利出院。康琳醫師建議高齡產婦,在考慮懷孕之前,可做一個基本的全身健康檢查,先檢查自己本身是不是已有高血壓、糖尿病、腎臟病等疾患,如果確定本身沒有潛在的疾病,就可以安心準備懷孕,此外,高齡產婦的產前檢查除了例行的產檢之外,應在懷孕16~18週接受羊膜穿刺,檢查是否有胎兒染色體異常;懷孕20~22週接受高層次超音波,檢查胎兒構造是否異常;懷孕24~28週檢驗喝完糖水之後的血糖值,篩檢有無妊娠糖尿病,以便及早控制。最後康琳醫師也表示,雖然高齡孕媽咪會面臨比適孕年齡的媽咪更多的挑戰,但只要與醫師充份合作,透過規則、完善的各項產前檢查,高齡孕媽咪也能如一般媽咪一樣,享有懷孕的喜悅,迎接健康寶寶的到來,且高齡孕媽咪普遍而言,經濟能力較穩定、心智較成熟,能提供孩子較好的成長環境,孩子日後的成就反而會比較高。

科學中風算命攤 算出您中風的風險

科學中風算命攤 算出您中風的風險#慢性病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 中風是國人死因的前三名,是老年人殘障的主要原因,根據腦中風學會資料台灣每年約有8萬人中風,其中約3萬2千人因中風而重度殘障,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周德陽院長表示,隨老年化人口急劇增加,每年中風病人將持續增加,龐大照護開銷會讓更多家庭無力負擔,身心負荷加重,中風是國家社會急須重視的長期照護問題。因此中風的防治更顯得重要,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特別舉辦免費中風預防篩檢、提供中風算命攤幫民眾算中風風險、現場有專家提供諮詢,中醫師示範針灸應用於中風預防與治療,並有社工師介紹中風可尋求的社會照護資源,專家演講如何預防中風。     神經部劉崇祥主任表示,很多人不知道中風可以預防,特別是有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疾病患者,更要注意預防中風,而且大家都知道算命趨吉避兇,現在也有科學中風算命攤可以算出中風的風險,隨著醫學發展,研究發現更多疾病與中風的關係,如許多癌症、腎臟病等都會增加中風風險,預防重於治療。 現場邀請中風病患與家屬,從影片看中風病人從住院到復健的過程,病人與家屬現身親敘中風衝擊,廖先生在家人鼓勵努力復健,打敗中風造成的身體殘障,抱著達成攻頂玉山的夢想,展開步伐邁向快樂的人生;透過活動,民眾對中風的嚴重性有進一步了解,也更有動機做預防措施,跟中風永遠說再見。

心絞痛年輕化 生活飲食習慣需注意

心絞痛年輕化 生活飲食習慣需注意#慢性病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 /綜合報導)四十歲的林先生,平時沒有別嗜好,就喜愛抽菸,且具有高血壓宿疾。某日在公司時,突然感覺胸部中央位置非常悶痛,連頸部、下巴與手臂都覺得疼痛,不僅呼吸困難而且還冒冷汗、臉色蒼白,同事們看見他痛苦的樣子,立即將他送到醫院就醫。經過詳細診察後,醫師發現他是得了俗稱「心絞痛」疾病。近幾年來,台灣人的生活方式、飲食習慣逐漸西化,再加上資訊的發達,使得愈來愈多的民眾意識到心臟病的威脅,因胸痛而求診的病人也居高不下。然而並非所有的胸痛都是因心臟引起,因心臟引起的不適也非全都是源自於心絞痛。阮綜合醫院心臟內科江俊賢主任表示,典型心絞痛泛指因心臟缺血而造成的胸部不適,不一定會疼痛,大部分的病人會覺得心窩處悶悶的、有壓迫感、呼吸不順,通常在活動的時候,如爬樓梯易發作,休息後可以緩解,持續時間約五至十分鐘,有些病人同時合併冒冷汗、左臂或左面頰不適、暈眩等症狀。江俊賢主任說,其機轉是因供應心臟血流的冠狀動脈狹窄,導致心臟氧氣的供應不足,無法應付心臟肌肉的需求。造成冠狀動脈疾病危險因子包括,抽菸、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症、肥胖、男性、年紀大等。另外須注意的是有些冠狀動脈疾病的病人是以非典型症狀,如呼吸困難、全身無力來表現,心絞痛約有80%發生在四、五十歲的中年男子,但因國人飲食習慣改變以及抽煙人口的增加與年輕化,使得罹患心絞痛疾病的年齡層,有逐漸下降的趨勢,甚至有二十歲左右就得心臟病的病歷報告。發生心絞痛時,若病患完全清醒,身邊也有攜帶藥物,可幫助他服藥,若絞痛的情形持續十分鐘以上,或是連續服用三顆硝化甘油後,症狀未改善,就應立即送醫。病患平常除需隨身攜帶藥物外,尤須遵照醫師醫囑按時服藥,並重視規律生活作息,以穩定控制病情。

健康減肥好處多 用減重治療慢性病

健康減肥好處多 用減重治療慢性病#慢性病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一名33歲的林先生,罹患高血壓、高血脂、高尿酸五年,自去年11月左右經配合台中醫院院營養室健美餐及運動減重治療三個月,其體重由126.6公斤減了20公斤,血脂肪及尿酸值恢復正常,血壓穩定且開始減藥,今年03月體重為99.8公斤,血脂肪,血壓不須服用藥物即可維持正常。慢性病是文明病,對於慢性病的治療,第一步一定是強調生活型態的改變;包括飲食、運動和減重,若三個月後仍未恢復正常,才開始採用藥物治療。經過統計,BMI大於24  

慢性病傷口 照顧不易感染恐致死

慢性病傷口 照顧不易感染恐致死#慢性病

一位91歲老先生患有糖尿病及慢性腎病變,左下肢有一傷口,經多次至門診求治,一個多月癒合傷口仍未癒合,12月中傷口竟出現紅腫及壞死之情況…;另一71歲女士,患有心臟血管疾病,於一個月前因車禍導致左下肢有一深度傷口,一月初則傷口出現異常分泌物、惡臭及皮膚壞死情況…,在台灣許多年長者基於慢性病,導致傷口不易癒合、皮膚甚至潰爛壞死,卻不知道往何處就診,萬芳醫院跨團隊成立「燒湯及困難傷口全人照護中心」,提供完整傷口照護服務。萬芳醫院整形外科王先震主治醫師表示,近年來傷口照護除傳統外傷、挫傷等急性傷口處理外,因老年人口逐日增加,加上糖尿病、腎衰竭、下肢缺血病變、癌症傷口、褥瘡等疾病盛行,容易造成慢性傷口問題,為使傷口癒合,慢性傷口需透過長期追蹤、足夠的組織灌流、即時清創、適當敷料及正確衛教等多元照護,方得成效。由於這類慢性傷口日常照顧困難、往往無法一次就能解決全部問題,加上換藥耗時長,以至於病人無法得到完善的傷口照護,除了延遲的癒合外更有傷口感染的機率存在,甚至有死亡的合併症。何謂困難傷口:1.超過三個月未癒合的慢性傷口。2.慢性傷口合併罹患慢性疾病,包含:慢性阻塞性肺病、腎衰竭、控制不良之糖尿病併心臟血管疾病、營養不良、慢性腦或脊椎病變等。3.對年長、失能、傷口照護經驗不足,需醫療團隊協助的個案或家庭。   為達完整照護成效,並在健保合理的給付範圍下,由整形外科專業團隊提供全面服務,另王先震主治醫師指出,因困難傷口病人多為經濟困頓、醫療弱勢之民眾,結合本院燒傷中心之基礎,擬成立「燒傷及困難傷口全人照護中心」,強調以「全人照護」之角度,提供完善之傷口照護作業。「燒湯及困難傷口全人照護中心」照護方向為「以全人醫療思維做好照護中心之醫療工作」。服務區分為四:門診服務、住院服務、居家照護、衛教諮詢;分述如下:(一)門診服務:以現行2樓整形外科診區為基礎,提供問題傷口特別門診、簡易開刀、協談及復健教育。於院內櫃臺、醫院網頁、語音系統、門診時刻表、醫訊等管道提供掛號及醫療服務。(二)住院服務:以8樓燒燙傷中心為核心,於8B病房成立「燒傷及困難傷口全人照護中心」,初期除原有燒燙傷病房4床外,沿用整形外科7床提供問題傷口住院照護服務。入院後醫療團隊以一次完成傷口修護為積極目標,或分階段達成最終的傷口癒合。(三)安排居家護理專家銜接出院後之後續傷口治療:由家醫科團隊執行傷口訪視及治療,與整形外科等團隊定期討論傷口的情況,並依會議結論,回院門診或再住院治療。(四)專案管理及衛教諮詢:提供病人、家屬傷口照護教育及相關問題諮詢。 

現代人營養多過剩 進補過頭反傷身

現代人營養多過剩 進補過頭反傷身#慢性病

冬天是吃補的季節,國人愛吃補,常說「有病治病、沒病強身」,一年四季都會藉故補補身體,尤其是寒冷的冬季更是如此,但對營養充足的現代人來說,「冬令進補」真的有必要嗎?阮綜合醫院營養室陳香吟主任說,國人進補有歷史社會背景因素,在過去的農業社會,人們大多是做勞力工作,加上物資缺乏,一般人難得吃到肉類,只有在秋收、農餘或過年期間,才有機會燉補、吃補品,也因此有「強身、治病」的說法。但台灣已從農業社會進入工業社會,對飲食營養不虞匱乏,甚至過剩的現代人來說,「進補」前應先評估自己的健康狀況,以免造成身體負擔,補身不成反而傷身。陳香吟主任表示,以補品中最常出現的食材─米酒來說,其作用是使藥材裡有效成份釋出,促使人體血液擴張、袪寒保暖,但過多的酒精會使血壓上升,並抑制尿酸排出,對高血壓、痛風的患者,食用含米酒的補品,可能會使病情惡化,對肥胖者來說,一公克酒精含七大卡熱量,更不可掉以輕心。補品的主要材料多是以肉類或內臟類為主,都是屬於高膽固醇、高普林高油脂的食物,許多研究證明,膽固醇及飽和脂肪是造成心臟病、高血壓、中風、糖尿病的主因,高普林食物更是痛風大敵。陳香吟主任指出,糖尿病、高血壓和高血脂患者在選擇肉類時,應儘量選擇脂肪含量少的,如魚、雞肉,補湯上浮出的油要先撥開再取用,控制油量攝取,痛風患者不要喝熬煮過濃湯、雞精,少吃香菇、內臟類、胚芽和乾豆類。最重要仍是要提醒,在現代社會,平日飲食不虞匱乏,不須在冬令進補時期大吃大喝,均衝飲食遵守一多(多纖維)二少(少油、少鹽)三動(333好習慣)的原則,才是健康之道。

愛吃糖容易生病 專家呼籲要管制

愛吃糖容易生病 專家呼籲要管制#慢性病

外電SFGate報導,根據美國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UCSF)一份研究報告指出,糖就像酒或是香菸一樣是種毒物,具有高度的成癮性,容易改變身體的代謝型態進而產生諸多慢性疾病,因此學者呼籲政府該立法或是課稅,甚至規範買糖的年齡限制,以維護民眾健康。這份研究報告,也在日前被刊登在《自然》(Nature)雜誌中。 UCSF小兒內分泌學者羅伯特(Robert Lustig)指出,「糖」不論是在美國或是其他國家的飲食習慣中,都佔有一席之地。羅伯特在其研究中強調,糖類會改變身體的代謝型態,進而導致糖尿病、心血管等慢性疾病,而且糖就像是酒或是香菸容易讓人成癮,會讓人越來越愛吃甜食。另一份研究是由羅伯特和其他兩位公衛專家Laura Schmidt及Claire Brindis共同發表,內容證實造成疾病的原因可能不是肥胖,而是吃太多的糖。研究發現,20%肥胖的人,其代謝正常,並沒有其他疾病是由肥胖導致;但卻有40%體重正常的人,體內的代謝問題及慢性疾病正悄悄發生,而主因正是糖類攝取過多。不過美國的飲料協會(American Beverage Association)跳出來反駁這樣的說法,他們認為酒和香菸本來就是沒有任何優點的物質,不應該和糖相提並論。此外,他們也強調,沒有任何證據顯示減少糖分的攝取可以改善公眾的健康。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