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病

運動猝死沒徵兆!你能承受的運動強度有多大?3風險群運動前先檢測

運動猝死沒徵兆!你能承受的運動強度有多大?3風險群運動前先檢測#慢性病

大家都知道運動有益身體健康,但你知道每個人身體能負荷的運動強度,其實都不一樣嗎?這也是為什麼有時會在新聞上看到,有民眾在健身房或馬拉松比賽時突然猝死的原因。醫師提醒3大高風險族群,應格外注意身體究竟能負荷多大強度的運動,也提供日常生活中檢測及保養心血管健康的方法。

男性不舉、硬度不夠⋯我有勃起功能障礙嗎?醫教看診前「1招」自評

男性不舉、硬度不夠⋯我有勃起功能障礙嗎?醫教看診前「1招」自評#慢性病

40多歲高先生被診斷有勃起功能障礙,雖有吃藥治療,但面臨長輩想要抱孫的壓力,平時工作又繁忙,遇到老婆排卵期還得「按表操課」卻發生不舉窘境,長期下來不僅讓行房成為壓力,更影響到家人感情。所幸經醫師建議,將用藥替換為每日服用的低劑量藥物,不再受到「吃藥才能做」束縛,不舉情況明顯改善,夫妻也重拾性事激情。

少量多餐、不吃澱粉都錯!營養師點名「5大減重迷思」小心越減越肥

少量多餐、不吃澱粉都錯!營養師點名「5大減重迷思」小心越減越肥#慢性病

減重的目的是要減掉過多的脂肪,但許多人會把努力擺錯地方,以為只要不吃澱粉、少喝水、只吃菜不吃肉,甚至是少量多餐,就能幫助減肥,殊不知錯誤的減重方式,就是讓你越減越胖的元兇!以下營養師整理出常見「5大減重迷思」,更點出正確健康的飲食和生活習慣,才是持久減肥成功的祕訣。

我的腸道健康嗎?醫揭「腸」壽檢測2大重點:先看糞便長相正不正常

我的腸道健康嗎?醫揭「腸」壽檢測2大重點:先看糞便長相正不正常#慢性病

46歲翁女士日前體重突然狂掉10公斤,加上脹氣、胃食道逆流等症狀越來越頻繁,暴瘦又腸胃不適的她,非常擔心自己身體出了大問題,來看診後經一系列腸胃功能醫學檢查,才發現主因是腸黏膜受損,讓能吸收養分的表面積銳減,導致身體吸收營養能力大打折,所以體重才會快速下降。

新冠「暑假尾聲」恐再爆高峰!醫警告「3高風險群」出遊防疫這樣做

新冠「暑假尾聲」恐再爆高峰!醫警告「3高風險群」出遊防疫這樣做#慢性病

30多歲顏先生接種過3劑疫苗,因身體質量指數BMI大於30,屬於新冠重症高風險族群,確診後卻不以為意,以為在家多休息即可,卻忽然無法呼吸,演變成嚴重肺炎、多重器官衰竭,緊急掛急診,仍休克陷入長達2個月昏迷,雖經搶救撿回一命,甦醒後脫離葉克膜和拔管,但仍需復建一段時間後,才終於慢慢康復,重回正常生活。

連假聚餐躲不掉,又怕吃多變胖?建議用餐前1撇步:先吃「這種零食」

連假聚餐躲不掉,又怕吃多變胖?建議用餐前1撇步:先吃「這種零食」#慢性病

5天清明連假即將來臨,假期間親朋好友聚會多,許多飯局、約會也難避免,但在回歸日常作息後,所衍生的隱性健康問題卻逐漸浮上檯面。國健署資料指出,台灣民眾在節日後,體重平均會增加0.4~1.5公斤。家醫科醫師提醒,連假將近,民眾要注意飲食均衡、兼顧運動,千萬不可陷入美食陷阱,暴飲暴食小心也賠上健康。

關節一動就痛?醫師:小心不動會更痛!教你5招減緩

關節一動就痛?醫師:小心不動會更痛!教你5招減緩#慢性病

上了年紀以後,家中長輩經常會喊這裡痛、那裡痛,尤其是關節疼痛,更是不少銀髮族的困擾。德生診所院長黃兆康醫師建議,可以透過運動、肌耐力訓練、穿戴護膝以及補充關節軟骨營養食物等方式,來維持肌肉量跟關節靈活。 黃兆康醫師以自己的媽媽為例,由於黃媽媽有高血壓加上脊椎側彎,平常光是走路就容易喘,長期缺乏運動的情況下,造成她肌肉流失,加速關節磨損,疼痛的情況就越來越嚴重,而且現代人生活壓力大,缺乏運動加上飲食不均衡,大約從五、六十歲開始,肌肉或關節就容易出狀況。 想要減緩肌肉量流失,以及關節磨損發炎疼痛的情況,黃兆康醫師分享以下5點建議: 慢性病控制: 慢性病包括糖尿病、高血壓等心血管疾病,患者一定要遵守醫囑,並耐心控制病情。   補充蛋白質: 銀髮族在飲食上要特別注意,尤其是蛋白質的攝取,例如好吸收的小分子蛋白質,若腎臟功能不佳者則避免攝入過多蛋白質造成腎臟負擔,可以選擇野菜類、紅肉、雞肉、魚貝類、全穀小麥及蕎麥、堅果、豆漿及乳製品...等。   肌耐力訓練: 如果肌肉量已經流失,想要再長回來就會很困難,所以平常就要做肌耐力的訓練,比如適量的重量訓練及跑步。如果關節已經退化,至少要做一些簡單的活動,比如散步,讓肌肉能夠承受一些重量,多少都有幫助。   穿戴護具: 有一些長輩走路會痛,就可以使用些穿戴式的護具,例如穿護膝可以減少膝蓋承受的壓力。   補充營養品: 如果以上4點都做得很好,可以再額外補充一些含膠原蛋白或是小分子胺基酸產品,最好是一天使用一次的關節營養補充品較方便,對於銀髮族要維持肌肉量還有關節的活動都會有幫助。 黃兆康醫師也補充,對於關節退化,一般民眾會選擇有葡萄糖胺的關節保健品,但對於高血壓、高血糖或是正在服用抗凝血劑的患者應該要謹慎使用。 除了葡萄糖胺,最近市面上也常聽到「UC-II」跟「咪唑胜肽」這兩種營養補充品,黃兆康醫師指出,UC-II是非變性二型膠原蛋白,根據研究,一天用量40毫克,就可以等同高劑量的葡萄糖胺,對於骨頭關節炎、退化性關節炎或是運動引發的關節疼痛...等,能幫助維護軟骨組織,若與卵殼膜萃取的彈性蛋白與鮭魚鼻軟骨萃取的蛋白聚醣併用,可以發揮加乘的效果。 咪唑胜肽則是由2個以上的胺基酸結合的雙胜肽,日本研究建議高濃度可以用在運動選手,低濃度則適合中老年人補充肌耐力,降低因肌力不足造成跌倒受傷的風險。 最後黃兆康醫師提醒,近幾年受到疫情影響,加上關節活動不舒服,經常讓長輩們不想出門,除了剛才提到的補充營養品之外,可以再補充一點維他命D,每天攝取大約700單位以上,研究證實可以減少20%跌倒的發生機率,也可以多曬太陽,每天約10到15分鐘,對肌耐力、維他命D的吸收,以及心情上都會有所幫助,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