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

冬季大進補糖尿病患 小心引發心血管危機!

冬季大進補糖尿病患 小心引發心血管危機!#肥胖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天氣轉涼,糖尿病患者除了注意血糖控制,更要小心冬令進補造成體重直線上升!高雄長庚醫院新陳代謝科陳榮福主任表示,8成以上的糖尿病患者有過重或肥胖問題,特別是在冬季或是年節時期,因為吃火鍋進補等飲食增加,但相對運動量沒有增加、熱量消耗不足,造成體重上升,再加上傳統使用胰島素控制血糖的患者,同時也會使體重容易增加,若不留意,可能導致心血管疾病風險提高!陳主任提到,門診中曾有一名40多歲女性中階主管,家族都有糖尿病史,因進入更年期後缺乏女性荷爾蒙,同時又罹患糖尿病,使用傳統胰島素治療,短時間內體重就增加了5公斤,讓她對於治療卻步,不願再按時追蹤,對於藥物的遵從性降低。「傳統的糖尿病藥物治療,例如磺醯尿素類或胰島素增敏劑,是透過刺激胰島素分泌或減低胰島素抗性來降低血糖。但糖尿病治療不只要控制血糖,病人本身也要能調整自身的飲食習慣及體重管理。所以糖尿病患者透過傳統口服降血糖藥物治療,雖然可以快速降低血糖,但可能會有出現低血糖的風險,同時,也可能造成患者體重增加的負面影響。」陳主任說。為了讓患者免除過去治療中體重增加的困擾,陳主任表示,近年來的糖尿病藥物研發目標,皆朝著不增加且降低體重為方向。他補充道:「日前剛在台灣核准的『鈉-葡萄糖共同運輸蛋白抑制劑』(SGLT-2i),在全球已有超過約70萬人使用,有別於傳統治療,不只能控糖,更能排糖,如同大禹治水的概念,不干擾胰島素的分泌,在血糖偏高時,以糖份疏導排出的方式,來減少人體熱量的攝取及回收,刺激尿酸的排泄,保護腎臟。同時,因其有助減緩低血糖風險,安全性較高,也提供糖尿病患者另一種治療的選擇。」根據歐洲糖尿病醫學會最近研究顯示,鈉-葡萄糖共同運輸蛋白抑制劑口服藥物能降低患者罹患心血管疾病之風險,陳主任說明,此類藥物除降血糖外,還可以降低心血管疾病的發生,陳主任預測,只要是相同藥物機轉基本上都應該有同樣的功能,未來樂見有更多臨床研究可造福病患。除了藥物的控制外,陳主任也提醒患者應配合正確的飲食、良好的生活習慣和積極的運動,且在治療上通常也不會使用單一藥物控制,一般都會2至3種藥物搭配使用,重要的是,要依照每人不同的狀態,請教醫師及營養師,持之以恆的穩定控制血糖,也阻止其它併發疾病對身體的傷害。

秋冬關節炎不上身 先戒掉這3種壞習慣

秋冬關節炎不上身 先戒掉這3種壞習慣#肥胖

(優活健康網特約記者陳詩婷/採訪報導)天氣變得濕冷,你的關節也開始隱隱作痛了嗎?亞東醫院骨科陳勇璋醫師表示,臨床發現,的確天氣轉冷,病患膝蓋僵硬的程度會比較明顯,此時若再加上久坐不動、少運動及肥胖等問題,退化性關節炎不舒服的症狀機率也會跟著升高。建議民眾,平時應加強膝關節活動,並做好膝蓋的保暖,減低關節炎可能帶來的不適。久坐不動、少運動及肥胖 加重關節炎的主因!事實上,退化性關節炎發生族群主要是在50至60歲的族群,不過假使你平時沒有運動習慣、經常久坐不動,又有肥胖的問題,退化性關節炎很有可能提早找上門。「這三種情況與關節退化都是息息相關的!」陳勇璋醫師解釋,因為久坐不動,就代表著身體沒有得到適當的伸展,在沒有活動的情況下,肌肉強度一定低,此時,膝蓋就得承受更多的重量與壓力來維持身體的重量;若再加上體重過重的問題,膝蓋的負荷又更大,所以臨床上經常可以發現,肥胖患者伴隨著退化性關節炎問題的發生。減重、提升肌肉強度 治療退化性關節炎第一步針對膝蓋的退化性關節炎,陳勇璋醫師表示,假使上下樓梯時發現膝蓋痠痛、蹲下時也感覺不舒服,都正說明著你的膝蓋可能開始退化。要緩解不舒服的症狀,一般都會請病患先減重,將體重恢復到正常範圍內,同時加強膝蓋周圍的肌肉強度;藉著減重以及提升肌肉強度,來分散膝關節承受的壓力,這是治療退化性關節炎最重要的一環。至於部分民眾會吃保健品來補充膝蓋軟骨,這是正確的作法嗎?陳勇璋醫師解釋,膝蓋軟骨的成分是葡萄糖胺,過去曾有研究指出,適度補充葡萄糖胺有助於改善退化性關節炎,特別是針對初期退化性關節炎改善幅度會比較大。葡萄糖胺保健品別亂用 否則恐傷腎!但葡萄糖胺有分藥品級以及保健品兩種分別,到底該選擇哪一種?事實上,藥品級的葡萄糖胺其成分是硫酸鹽葡萄糖胺,有經過健保局的認可;而保健級的葡萄糖胺成分為鹽酸鹽葡萄糖胺,兩者成分上有些許的不同。陳勇璋醫師強調,不管是哪種葡萄糖胺都不建議過量使用,提醒民眾,使用前還是建議諮詢骨科醫師再做適當補充較為妥當。

少活10年!糖尿病年輕化 肥胖是溫床

少活10年!糖尿病年輕化 肥胖是溫床#肥胖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採訪報導)過去,第二型糖尿病發生率是隨老化增多,但值得注意的是,近年來年輕族群的發生率有增加情況,尤其是20、30歲的青壯年。醫師指出,他們的共同特徵是肥胖,BMI均超過30。傷害全身心血管 失明、截肢風險增據台灣健保資料庫研究發現,20~39歲的男性,第二型糖尿病發生率有增加趨勢。北市聯合醫院忠孝院區新陳代謝科侯冠廷醫師說,糖尿病是最常見的內科疾病之一,會傷害全身心血管系統。造成腦中風、冠狀動脈疾病及週邊動脈阻塞等併發症;以及視網膜病變、神經病變及腎病變等。加上使平均壽命減少約10年,並有較高風險發生失明、洗腎及截肢。防治糖尿病 先打擊肥胖!而肥胖是糖尿病產生的溫床,侯冠廷醫師提醒,若BMI大於24或男性腰圍超過90公分,女性腰圍大於80公分,都須注意!建議每3年就要接受糖尿病篩檢。而平日也應遵循健康飲食、規律運動、維持正常體重、避免抽菸。

台男腰圍普遍超標 慢性病風險高3倍

台男腰圍普遍超標 慢性病風險高3倍#肥胖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致筠/綜合報導)別再靠著「能吃就是福」的道理亂嗑一通!根據國健署統計發現,我國男性腰圍尺寸有逐年加大的趨勢,平均超過標準90公分、BMI在24~27過重族群也大幅增加,更是20年前的3倍高;由此可見,肥胖已成為台灣國民健康新問題!外食致肥胖 癌症、高血壓多2倍然而不只成人需要面臨肥胖議題,連學童的比例也逐年成長;根據前年調查顯示,我國人民過重及肥胖比例已突破30%,登上「亞洲第一胖」;其原因與現代人飲食西化、吃外食攝取過多高糖、高油食物有關。事實上,肥胖除了影響外表、人際關係外,也是慢性病的高危險群;對此,雙和醫院一般外科醫師黃銘德表示,肥胖者罹患糖尿病、代謝症候群及血脂異常風險是一般人的3倍高,而癌症、高血壓也多出2倍;因此解決肥胖問題已刻不容緩。病態型肥胖:BMI值超過37、合併代謝症候群黃醫師說,目前減肥方法分為3 大類,除了眾人所知且最健康的少量多餐控制體重外,也有人選擇服用藥物與手術減重;但前提必須是,BMI值超過37或32以上合併代謝症候群的「病態型肥胖」、下肢關節疼痛無法運動者,在一般服藥及運動飲食控制均無法達到效果,才可採用手術治療改善。因此一般人若想維持良好身材,最好的方法即是充足睡眠、均衡飲食及適度運動,醫師提醒,面對減重應有決心並持之以恆、遇到停滯期也不宜沮喪;如經努力依舊無法改善,可求診詢問醫師並進行適當飲食控制與藥物治療,若長達半年以上未見成效,再評估是否需要接受手術。

想遠離肥胖、糖尿病?戒掉這8種食物吧!

想遠離肥胖、糖尿病?戒掉這8種食物吧!#肥胖

1)穀物/全榖物、精製穀物、任何穀物。不要麵包、不要麵條、不要穀物早餐、不要任何含有穀物的食品。穀物會上升你的血糖和胰島素,阻止脂肪的代謝,增加脂肪囤積,藉此使你發胖。絕對要禁止。2)糖/蘇打汽水、果醬、果凍、高果糖玉米糖漿,以及所有的糖漿。食品業者把糖混入沙拉調味料、滷汁、各種醬料和調味品中。我可以接受在番茄醬裡加一些糖,但不是高果糖玉米糖漿。我喜歡在漢堡牛肉餅上面加上芥末醬,但只會擠一丁點紅色的番茄醬。你可以在網路上找到阿嬤時代的純番茄醬,吃市售番茄醬長大的孩子,不會愛吃這種自製番茄醬,但這種純番茄醬很適合。3)果汁/果汁是濃縮的果糖,是一種最會產生脂肪的糖分。就使人發胖的角度來看, 好比是喝了一杯蔗糖加水,再加上人工香精和色素調合的自製飲料。4)運動飲料和能量棒/這些食品都是魔鬼的化身,比汽水和甜甜圈更糟,因為汽水和甜甜圈至少不會欺騙你。但運動飲料配上一條運動機能食品如何?你會成為又胖又有糖尿病的「前」運動員。5)馬鈴薯/馬鈴薯除了含鉀量高,其他營養素含量不優,對人體健康來說,澱粉含量太高了。如果你很重視健康,請把所有的馬鈴薯都當做速食店的炸薯條看待,即使有的馬鈴薯化身為健康的全食物珍品。6)玉米/糖分極高,現代的玉米是在實驗室創造出來的食品,吃起來像糖果。只要經過一點加工程序,農產品區賣的甜玉米粒,就可以變成我們一直警告你別碰的高果糖玉米糖漿。7)白米/如果白米只是一種沒有價值的填飽肚子的食物,那也就算了;然而它是有害的,在米食文化的地區,人們吃了大量米飯仍然可以存活,但他們可不是因為吃了米食才能生存。別吃白米飯,假如你已經不吃白米飯了,那麼連糙米也不要吃。它的壞處是白米的98%,相去不遠。8)氫化油或部分氫化油/這些都是反式脂肪,在所有的食品當中,是最理當受非議的一項。在成分標示上,只要任何加了反式脂肪的食品,就是禁區。這些處理過的油品到處都是,所以一定要看食品的標示;大部分被使用在包裝好的烘焙食品裡、超市裡的醬料和調味料、餅乾、麵包,以及你能想到的任何食品。(本文摘自/吃培根,別慢跑/大是文化出版)

驚!一天坐9小時 便秘肥胖痠痛找上門

驚!一天坐9小時 便秘肥胖痠痛找上門#肥胖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你每天坐著的時間有多長?有報導指出,現代人每天坐著的時間平均是9.3小時,比平均7.7小時睡眠時間還長!大部分人只要能坐就不站,上班坐著辦公、下班坐著上網、回家坐著看電視??但是長期久坐不動,容易影響身體健康,甚至是導致肥胖的主因!久坐不動的三大壞處1)肌肉量減少,導致燃脂力變慢/久坐不動容易造成肌肉量減少,讓你得用很多不正確的力量去完成日常生活的各種活動,這樣會造成肌肉拉傷、關節損傷。此外,肌肉量下降會讓身體基礎代謝率減慢,導致脂肪燃燒速度減緩,囤積在體內就造成體態肥胖問題。若再加上不良的坐姿,例如:翹腳、盤腿、駝背、聳肩??等,更會造成骨架歪斜、肌肉緊繃,慢慢累積就會產生肩頸痠痛、腰痠背痛、關節退化、骨刺增生、椎間盤突出??等各種問題喔!2)影響神經系統運作,讓身體痠痛無力/除了外在的骨骼肌肉系統出現問題之外,我們的神經系統、內分泌系統、循環系統也都會因為久坐不動而出現問題。神經系統由脊椎骨包覆並且保護,但不良的坐姿造成骨盆及脊椎歪斜,影響了神經系統的正常運作,輕則造成手腳痠麻,重則手腳力量喪失,如果影響到自律神經,更會造成身體器官的運作失調,對於身體健康的影響之大,不可輕忽!3)核心肌群力量不足,缺氧、便秘找上你/長期久坐不動會導致核心肌群力量的不足,造成胸腔壓迫、呼吸效率不彰,體內氧氣及二氧化碳的交換效率不佳,讓你上班上課沒精神、想睡覺,而許許多多的細胞病變,都與體內氧氣充不充足有關喔!除此之外,人體許多的臟器都在腹腔及骨盆腔,久坐造成腹部核心肌肉力量不足,使得腸胃器官堆疊在一起,造成腸胃蠕動的減緩,食物長時間停滯在腸道內、水分被吸乾,很容易在體內累積過期的食物,產生許多的毒素,導致便秘的狀況,大幅影響身體健康!(本文摘自/整個辦公室都是我的健身房/瑞麗美人出版)

飲食西化+肥胖 第2型糖尿病席捲青少年

飲食西化+肥胖 第2型糖尿病席捲青少年#肥胖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致筠/綜合報導)一直以來,糖尿病都被視為中老年人的疾病;但其實,隨著飲食西化、生活習慣改變,第2型糖尿病已有年輕化趨勢。根據台灣過去調查國中小學童的尿液篩檢報告指出,新罹患糖尿病的學童中,有百分之9.5為第1型,而第2型竟然佔了54.2%,顯示第2型糖尿病已成為青少年的一大隱憂。胰島素分泌不足 腎臟併發機率高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秘書長王治元指出,隨著生活水準提升,我國罹患糖尿病的人口也逐年攀高;不過亞洲人的糖尿病型態表現與西方人不同,其中我國疾病發生較早、多以第2型糖尿病為主,且身體質量指數比西方人低、腹部脂肪肥胖多,胰島素分泌不足等,因此腎臟併發症的機率也較高。第2型糖尿病年輕化 過重為主因此外王治元還說,台灣國家衛生研究院曾指出,早在10年前,台灣青少年罹患第2型糖尿病的比例就已經超過第1型,而最大原因就是「體重過重」;由此可見,我國青少年因飲食習慣導致肥胖,又加上傳統觀念認為糖尿病是中老年人疾病,以致多數年輕人不易發覺問題。事實上,糖尿病還會併發其他病症,且易帶來致命危險;因此在糖尿病年輕化趨勢下,民眾更應提高疾病觀念,並認知道糖尿病是能夠預防及控制的疾病;唯有改變生活及飲食習慣,才能預防或延緩發生機率。

不舉又短命!肥胖4危害絕對要知道

不舉又短命!肥胖4危害絕對要知道#肥胖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整理)不健康的飲食習慣與缺乏運動是造成肥胖的主因,但一般人對於肥胖的認知多止於外觀,因此常容易忽略肥胖對健康所帶來的危害。其實 肥胖對健康影響不只造成體能衰退,還可能會導致各種代謝、婦科等各方面的症狀,以及造成男性不舉、增加女性不孕機率、傷害關節等問題。最嚴重的是,如果你知道肥胖還會讓人短命,應該就很難放任脂肪猖狂的滋長!體重超標問題多  傷膝、影響性功能肥胖不止是美觀問題,對健康更是一大威脅。一般來說,當身體質量指數BMI大於27,再加上腹部肥胖,男性腰圍>90公分、女性>80公分,即列入「肥胖」。而雖然大多數的人都知道,肥胖會引起三高、心臟病、腦血管等疾病,但根據過去《優活》報導曾指出,體重超標還可能導致以下4大危害:1)骨關節炎風險增/女性、肥胖、高齡等都是罹患骨關節炎的高危險群。據研究,當身體量指數BMI大於30時,體重超過膝蓋所能負荷,會增加罹患膝退化關節炎的風險。易造成負重關節,如膝蓋、髖關節、脊椎在活動時會受到限制、活動後疼痛加劇。2)不舉機率高/影響男性性功能,像是性功能障礙、陽痿都和肥胖有關。因為肥胖者易發生代謝症候群以及血管硬化,使血流速度變得緩慢,導致陰莖的充血功能較差,加上體型肥胖,陰莖勃起後的長度相對變短,陰莖表皮組織也會出現過多脂肪細胞,降低對性刺激的敏感度。3)影響受孕率/不孕症造成原因除了晚婚、及接觸環境荷爾蒙等因素外,肥胖也不能忽視,因為身體負載過多的脂肪組織,可能影響女性荷爾蒙代謝、引發內分泌失調,干擾月經週期,造成經期不規律,影響子宮內膜對胚胎的接受性,這些都會大大增加不孕的機率。4)減少壽命/據過去加拿大研究指出,肥胖對於壽命所造成的危害,會隨著發生的年紀與嚴重度成正比,也就是說愈年輕愈嚴重的肥胖者,不健康的生活型態時間愈長,壽命減少愈多;如:20~39歲的重度肥胖男性會少活約8年,女性則是約6年。不用餓肚子  3招正確減重肥胖不僅影響一個人的健康,間接也影響生活品質以及生命的延續。因此,為有效預防肥胖造成的危害,國民健康署曾表示,正確的減重是要「聰明吃、快樂動,天天量體重」,透過審慎選擇飲食方式,採用低熱量、低鈉、高纖維的飲食,每日至少攝取五類蔬果,以循序漸進方式維持均衡飲食,如此才能健康甩肉不傷身。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