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

頭痛憂鬱找不到原因?當心是身體缺鎂

頭痛憂鬱找不到原因?當心是身體缺鎂#肥胖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我們將進一步探討困擾現代人的諸多病症中,有哪一些與鎂的缺乏息息相關,鎂又在當中扮演著什麼關鍵性的角色。1)焦慮與憂鬱/焦慮與憂鬱往往被認為肇因於情緒性因素,當中的罪魁禍首卻很可能源自鎂的缺乏。光是與缺鎂有關的情緒性症狀就有焦慮的行為、過度情緒化、漠不關心、恐懼、記憶力變差、憤怒、緊張、疲勞、頭痛、失眠、暈眩、突發性緊張、心悸等等。2)偏頭痛與疼痛/從頭痛藥廣告的普及率可以得知,疼痛已成為「全民疾病」,不過,廣告沒有告訴你的是,缺鎂和頭痛有很大的關聯,光是每天服用200毫克的鎂,就能幫助80%的頭痛患者有效減輕偏頭痛症狀。3)腦部損傷等問題/鎂可以保護腦部,讓腦部受傷後(包括中風、車禍等)的復元情形更佳。鎂不但能降低中風的發生率,在中風後注射鎂,甚至能讓癱瘓病人有「中等到重大的改善」。4)膽固醇與高血壓/降高血壓及膽固醇的藥有許多危險的副作用,包括影響肝功能、產生血栓甚至中風,鎂則是安全有效的膽固醇抑制劑及降血壓劑。5)心臟疾病/冠狀動脈導致的心臟病,往往是因為動脈粥狀硬化或血管痙攣。鎂能調節血管內的含鈣量,防止血管痙攣─粥狀硬化斑塊的鈣化、血塊、動脈痙攣都可能是缺鎂所引起的。6)肥胖與代謝問題/高糖飲食與肥胖盛行率高度相關,當身體得分泌更多胰島素處理高糖飲食時,腰圍便會隨之增加,也會導致新陳代謝症候群。在分泌胰島素以及使胰島素運作時,鎂都扮演了關鍵的角色。7)生理期疾病/針對婦女進行的研究指出,在月經來前事先服用鎂劑,能夠避免經痛、經期頭痛等疼痛的發生。8)懷孕相關/鎂可以治療妊娠引發的高血壓問題,臨床實驗結果也顯示,懷孕期服用氧化鎂能降低子癲症、早產、嬰兒猝死、先天缺陷、腦性麻痺的機率。9)缺鈣和補鈣/鈣是營養界的超級巨星,然而,過多的鈣質會阻礙鎂的吸收與運作。一旦鎂發揮不了功用,身體便無法正確的利用鈣質(如用來建構骨質),而是沉積在腎臟、血管中,造成結石、血管硬化等問題。(本文摘自/鎂的奇蹟/柿子文化出版)

冬天容易餓?體重管理5招 不怕肥胖纏身

冬天容易餓?體重管理5招 不怕肥胖纏身#肥胖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思綺/綜合報導)冬天一到許多民眾胃口大開,吃什麼都不忌口,相揪圍爐吃熱騰騰的火鍋、羊肉爐或薑母鴨等進補方式來祛寒,然而ㄧ頓吃到飽的火鍋將近3000大卡,已遠遠超過一天的熱量需求,如此的冬令進補雖然暖了心裡,但卻胖在身體!春天體重諮詢者 較冬季多出一倍冬天容易暴飲暴食,穿厚重衣服遮蔽下也看不出身形變化,再加上寒冷天氣讓人懶得運動,使冬天的體重容易直線上升;根據國健署健康體重管理諮詢專線103年的統計發現,民眾在冬季容易忽略健康體重管理,而春天的減重諮詢比冬天高出一倍。為避免冬天體重上升,除了靠意志力少吃多動,國健署提供健康體重管理5妙招:1) 輕鬆CALL IN賺健康/國民健康署自100年起建置健康體重管理諮詢專線「0800-367-100(瘦落去、要動動)」,不僅替民眾解答飲食、運動及體重管理等問題外,更由專業營養師依據個人健康狀況,提供個人量身訂做的減重服務。2) 呼朋引伴停看聽/當親朋好友邀約聚餐時,應先停下來看看聚餐地點,避免選擇吃到飽的餐廳,用餐時掌握每餐不過量(8分飽)的原則,份量較多的餐點可與親友共享。3) 健康聰明挑好食/冬季圍爐吃火鍋或聚餐時,應注意挑選少油、少鹽、少糖、高纖及低脂的天然食材,如白肉、瘦肉、未精製全穀及無調味堅果等,並常喝溫開水取代含糖的熱飲,讓冬令進補少負擔,更健康。4) 快樂暖身動ㄧ動/適量運動除了有助維持健康體重,也能改善四肢冰冷及血液循環不良的狀況,世界衛生組織建議,兒童及青少年每天應累計至少60分鐘中等費力身體活動,成人每週應累計至少150分鐘中等費力身體活動,冬天也不可偷懶。5) 揪伴天天量體重/冬季常穿厚重衣服遮蔽禦寒,不易看出體態是否變化,而忽略已悄悄上升的體重;獨自一人減重,容易缺乏競爭和意志力而成效不彰,建議揪伴天天量體重,不但互相激勵與監督,也提醒彼此應注重健康、體態不走樣。

月經不來+暴肥 妙齡女罹多囊卵巢

月經不來+暴肥 妙齡女罹多囊卵巢#肥胖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採訪報導)許多女性對於「好朋友」沒準時報到常不以為意,當心是多囊性卵巢所致,若未適當治療,嚴重恐會導致子宮內膜癌。一名28歲的王小姐,自初經來潮就不太準時,而且還滿臉痘花,到高中時,月經週期愈拉愈長,量愈來愈少,但她不在意,甚至暗自高興沒有月經正好;出社會後輪三班工作,體重已超重20公斤,而且毛孔粗大,手毛腳毛變很長,還出現閉經2個月,就醫才確診是多囊性卵巢,經中醫調理半年,月經週期逐漸恢復正常。月經短於21天、長過35天要當心北市聯合醫院和平婦幼院區中醫科黃珏頴醫師表示,多囊性卵巢盛行率約5~10%,好發於年輕女性,但很多女性對於生理期不規律常不以為意。直到毛孔粗大、滿臉痘花、體毛長,或是到了適婚年齡,面臨生育壓力時,才會尋求醫師協助。而他也補充,若是月經週期短於21天或超過35天,就屬於月經紊亂。該病在中醫常見於痰濕型及腎虛型體質的人,因此治療多以補腎化痰藥為主,輔以活血調經藥,並配合針灸治療。但黃醫師強調,其實多囊性卵巢症候群患者需要的是調理體質,用藥僅是治標的方法,若想治本,需從生活習慣著手;建議病患平日還是須生活作息正常,飲食均衡,運動規律及減少壓力。

冬天放心嗑鍋 9攻略巧吃不怕胖

冬天放心嗑鍋 9攻略巧吃不怕胖#肥胖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隨著天氣轉涼,又到了吃鍋的好時節!愛吃鍋的民眾,幾乎2、3天會去報到一次,不僅吃著高熱量的火鍋,同時又搭配啤酒或汽水飲料、甚至飯後還來個冰淇淋、甜品等,當心一個冬天下來,體重就像吹氣球般直線上升。湯底食材 營養師教你怎麼挑其實,火鍋也可以聰明吃,若能拿捏份量、掌握飲食小撇步,就可以減少熱量及油脂的攝取。因此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吳玲怡營養師,也提供健康火鍋選食的技巧,讓大眾能享受美食、安心滿足口腹之欲,又可兼顧均衡營養:●湯底1)選擇低脂清湯/如日式涮涮鍋、昆布湯、番茄湯或藥膳湯都是不錯的選擇;建議少選擇濃郁、多油脂湯底。可用多種新鮮蔬菜熬煮,如玉米、洋蔥、白菜、番茄、菇類及海帶等,湯頭又相當鮮甜。2)撈除浮油/使用雞豬熬煮高湯或食材烹煮會釋出油脂,撈除鍋中浮油,減少脂肪攝取,可幫助體重控制。3)加湯改用開水/煮鍋過程湯會煮越鹹,建議加水稀釋,對於需限制鈉攝取的慢性病患,如腎臟病與高血壓患者尤其重要。愛喝湯的人可能一餐攝取鈉量遠高於建議量,若經常如此,除了影響血壓,也會造成腎臟負擔。4)減少喝湯/呼應上述減少鈉攝取外,肉湯裏頭普林含量高,罹患痛風或高尿酸者也應注意。●食材1)全榖根莖類/建議選擇玉米、南瓜、山藥或糙米飯等新鮮食物,避免加工品如麻糬燒、甜不辣、米血糕、速食麵等,若是糖尿病人更需要注意此類食物攝取份量。2)蔬菜類/選擇多樣多色新鮮蔬菜、菇類與藻類,若需控制體重者更建議吃鍋的時候先吃蔬菜,除增加飽足感外,亦可避免攝取過多的主食與肉類3)豆魚肉蛋類/選擇植物食材如豆類,但要注意避免選擇油炸豆製品,如:油豆腐、炸豆包;再者建議選擇魚、海鮮與瘦肉,減少熱量與脂肪量較高的五花牛肉、霜降豬肉等紅肉。至於餃類、魚板、丸類,除了含鈉量與熱量高外,還有無機磷的隱憂,應減少攝取。4)點心與飲品/冰淇淋、小蛋糕等甜點,要控制體重者最好是不吃,若有水果是最理想的選擇;飲品當然是開水最好,再者建議選擇無糖茶飲,果汁或含糖飲料容易使熱量攝取過量。●沾醬1)少用沙茶醬、花生粉、豆瓣醬等含鈉、含脂肪高的加工調味料,建議用適量醬油、醋搭配辛香料如:蔥、薑、蒜、香菜、洋蔥、辣椒、蘿蔔泥等提味。

甜蜜危機 英專家:對「糖」課重稅抗肥胖

甜蜜危機 英專家:對「糖」課重稅抗肥胖#肥胖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編譯)把整罐汽水飲料「乎乾啦」,在你得到爽快感的同時,可能不知道,這也等於把約10顆方糖一口氣吞下肚!這些含糖飲料、汽水,潛藏著許多健康危機,不僅帶來肥胖、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風險,甚至癌症也跟這「甜蜜殺手」脫不了關係!因此,英國公共健康機構,日前發表了一份報告,他們認為「糖」是21世紀英國人將面對的最重要健康隱患。甚至建議政府機關應採取積極性的措施,利用對糖課重稅來對抗肥胖問題,他們主張這項措施能拯救更多人的壽命與降低醫療支出。果汁、汽水  藏看不見的糖才可怕英國公共健康機構指出,吃太多糖對身體沒好處,大多數英國人是知道的。但他們卻不知道,許多的食物、飲料中含有大量的「隱形糖」,大眾在不知不覺中,甚至覺得沒有嘗到甜味時,就已經把大量的糖吃下肚了。值得注意的是,碳酸飲料和果汁是隱形糖最主要的「藏身之處」。戒糖行動大作戰!期盼政府課重稅而這些無形下肚的糖,對健康造成的危害宛如「甜蜜毒藥」!長期攝取過多的糖不僅會造成肥胖。還會增加罹患心血管疾病、糖尿病、中風和癌症的風險。這些疾病都是對健康構成最大威脅的「殺手」。其實今年年初,英國60多家健康機構和組織曾共同發出呼籲,在晚上9點前禁止在電視上播放「垃圾食物」的廣告,並希望效仿法國等國家,建議政府對含糖飲料徵收20%的稅。但英國的專家們也坦言,徵收糖稅,從商家到消費者,都會有許多的不滿;以目前來說,的確有許多障礙,但仍希望政治人物應該像課菸稅般,也對糖採取類似措施。

冬季大進補糖尿病患 小心引發心血管危機!

冬季大進補糖尿病患 小心引發心血管危機!#肥胖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天氣轉涼,糖尿病患者除了注意血糖控制,更要小心冬令進補造成體重直線上升!高雄長庚醫院新陳代謝科陳榮福主任表示,8成以上的糖尿病患者有過重或肥胖問題,特別是在冬季或是年節時期,因為吃火鍋進補等飲食增加,但相對運動量沒有增加、熱量消耗不足,造成體重上升,再加上傳統使用胰島素控制血糖的患者,同時也會使體重容易增加,若不留意,可能導致心血管疾病風險提高!陳主任提到,門診中曾有一名40多歲女性中階主管,家族都有糖尿病史,因進入更年期後缺乏女性荷爾蒙,同時又罹患糖尿病,使用傳統胰島素治療,短時間內體重就增加了5公斤,讓她對於治療卻步,不願再按時追蹤,對於藥物的遵從性降低。「傳統的糖尿病藥物治療,例如磺醯尿素類或胰島素增敏劑,是透過刺激胰島素分泌或減低胰島素抗性來降低血糖。但糖尿病治療不只要控制血糖,病人本身也要能調整自身的飲食習慣及體重管理。所以糖尿病患者透過傳統口服降血糖藥物治療,雖然可以快速降低血糖,但可能會有出現低血糖的風險,同時,也可能造成患者體重增加的負面影響。」陳主任說。為了讓患者免除過去治療中體重增加的困擾,陳主任表示,近年來的糖尿病藥物研發目標,皆朝著不增加且降低體重為方向。他補充道:「日前剛在台灣核准的『鈉-葡萄糖共同運輸蛋白抑制劑』(SGLT-2i),在全球已有超過約70萬人使用,有別於傳統治療,不只能控糖,更能排糖,如同大禹治水的概念,不干擾胰島素的分泌,在血糖偏高時,以糖份疏導排出的方式,來減少人體熱量的攝取及回收,刺激尿酸的排泄,保護腎臟。同時,因其有助減緩低血糖風險,安全性較高,也提供糖尿病患者另一種治療的選擇。」根據歐洲糖尿病醫學會最近研究顯示,鈉-葡萄糖共同運輸蛋白抑制劑口服藥物能降低患者罹患心血管疾病之風險,陳主任說明,此類藥物除降血糖外,還可以降低心血管疾病的發生,陳主任預測,只要是相同藥物機轉基本上都應該有同樣的功能,未來樂見有更多臨床研究可造福病患。除了藥物的控制外,陳主任也提醒患者應配合正確的飲食、良好的生活習慣和積極的運動,且在治療上通常也不會使用單一藥物控制,一般都會2至3種藥物搭配使用,重要的是,要依照每人不同的狀態,請教醫師及營養師,持之以恆的穩定控制血糖,也阻止其它併發疾病對身體的傷害。

秋冬關節炎不上身 先戒掉這3種壞習慣

秋冬關節炎不上身 先戒掉這3種壞習慣#肥胖

(優活健康網特約記者陳詩婷/採訪報導)天氣變得濕冷,你的關節也開始隱隱作痛了嗎?亞東醫院骨科陳勇璋醫師表示,臨床發現,的確天氣轉冷,病患膝蓋僵硬的程度會比較明顯,此時若再加上久坐不動、少運動及肥胖等問題,退化性關節炎不舒服的症狀機率也會跟著升高。建議民眾,平時應加強膝關節活動,並做好膝蓋的保暖,減低關節炎可能帶來的不適。久坐不動、少運動及肥胖 加重關節炎的主因!事實上,退化性關節炎發生族群主要是在50至60歲的族群,不過假使你平時沒有運動習慣、經常久坐不動,又有肥胖的問題,退化性關節炎很有可能提早找上門。「這三種情況與關節退化都是息息相關的!」陳勇璋醫師解釋,因為久坐不動,就代表著身體沒有得到適當的伸展,在沒有活動的情況下,肌肉強度一定低,此時,膝蓋就得承受更多的重量與壓力來維持身體的重量;若再加上體重過重的問題,膝蓋的負荷又更大,所以臨床上經常可以發現,肥胖患者伴隨著退化性關節炎問題的發生。減重、提升肌肉強度 治療退化性關節炎第一步針對膝蓋的退化性關節炎,陳勇璋醫師表示,假使上下樓梯時發現膝蓋痠痛、蹲下時也感覺不舒服,都正說明著你的膝蓋可能開始退化。要緩解不舒服的症狀,一般都會請病患先減重,將體重恢復到正常範圍內,同時加強膝蓋周圍的肌肉強度;藉著減重以及提升肌肉強度,來分散膝關節承受的壓力,這是治療退化性關節炎最重要的一環。至於部分民眾會吃保健品來補充膝蓋軟骨,這是正確的作法嗎?陳勇璋醫師解釋,膝蓋軟骨的成分是葡萄糖胺,過去曾有研究指出,適度補充葡萄糖胺有助於改善退化性關節炎,特別是針對初期退化性關節炎改善幅度會比較大。葡萄糖胺保健品別亂用 否則恐傷腎!但葡萄糖胺有分藥品級以及保健品兩種分別,到底該選擇哪一種?事實上,藥品級的葡萄糖胺其成分是硫酸鹽葡萄糖胺,有經過健保局的認可;而保健級的葡萄糖胺成分為鹽酸鹽葡萄糖胺,兩者成分上有些許的不同。陳勇璋醫師強調,不管是哪種葡萄糖胺都不建議過量使用,提醒民眾,使用前還是建議諮詢骨科醫師再做適當補充較為妥當。

少活10年!糖尿病年輕化 肥胖是溫床

少活10年!糖尿病年輕化 肥胖是溫床#肥胖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採訪報導)過去,第二型糖尿病發生率是隨老化增多,但值得注意的是,近年來年輕族群的發生率有增加情況,尤其是20、30歲的青壯年。醫師指出,他們的共同特徵是肥胖,BMI均超過30。傷害全身心血管 失明、截肢風險增據台灣健保資料庫研究發現,20~39歲的男性,第二型糖尿病發生率有增加趨勢。北市聯合醫院忠孝院區新陳代謝科侯冠廷醫師說,糖尿病是最常見的內科疾病之一,會傷害全身心血管系統。造成腦中風、冠狀動脈疾病及週邊動脈阻塞等併發症;以及視網膜病變、神經病變及腎病變等。加上使平均壽命減少約10年,並有較高風險發生失明、洗腎及截肢。防治糖尿病 先打擊肥胖!而肥胖是糖尿病產生的溫床,侯冠廷醫師提醒,若BMI大於24或男性腰圍超過90公分,女性腰圍大於80公分,都須注意!建議每3年就要接受糖尿病篩檢。而平日也應遵循健康飲食、規律運動、維持正常體重、避免抽菸。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