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

英研究:每天睡6小時就夠了 一樣不傷身

英研究:每天睡6小時就夠了 一樣不傷身#肥胖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致筠/綜合報導)什麼!睡6小時就夠了嗎?英國最新研究發現,過去高喊著每天必須擁有8小時的睡眠,其實並非如此;只要保持6小時的睡眠時間,一樣可以生龍活虎、精神滿滿,甚至連血壓、心臟都更健康,而肥胖率竟也相對較低!由於現代人習慣在睡覺前,重新「檢察」自己的社群網站、聊天軟體,總要確保全都「回復」完畢才閉上雙眼,而壓縮不少睡眠時間;研究人員指出,正因如此,每天必須睡到8小時的說法,也讓不少人緊張、焦慮,造成「硬」要多睡2小時的習慣,卻越睡越累!不隨日落而息 平均晚3小時才睡研究人員觀察94名受測者,將近1千多天的睡眠和工作時間,發現大部分人每晚睡眠幾乎都少於7小時,平均時間為6小時25分鐘,但這看似睡眠不足的時間,卻沒有讓他們精神差、工作效率不佳,反而神采奕奕,且肥胖率較低、血壓更穩定及心臟相對健康。據了解,研究過程中,受測者必須交出所有電子設備,但他們並沒有隨著日落而息的生活,反而在日落後平均3小時又20分鐘後才就寢;因此,過去強調應跟隨太陽運轉而調整作息的說法,似乎無法發揮效用。專家指出,雖然電子設備縮短現代人的睡眠時間,但其實過去人也不會因為太陽下山就馬上入眠,因此無須特別焦慮,只要養成「自己」的規律作息,並不會有太大影響。 

研究:改善代謝症候群 有助預防阿茲海默症

研究:改善代謝症候群 有助預防阿茲海默症#肥胖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說到現代中老年人的煩惱根源,就是害怕身體有代謝症候群,或者罹患阿茲海默症。如果能夠的話,真希望不要和任何一項扯上關係。根據最近的研究報告指出,這兩項症候群之間有非常密切的關係。代謝症候群和阿茲海默症有密切的關係芬蘭的庫奧皮奧大學附屬醫院的醫師針對當地居民進行研究,於2006年發表的調查結果中,證實有代謝症候群的人容易罹患阿茲海默症。另外,法國里爾大學地區中心醫院也於2007年發表類似的報告,指出改善代謝症候群可能有助於預防或延緩阿茲海默症的進程。美國的神經學會也在2006年提出報告,認為皮下脂肪多的人容易罹患認知症。胰島素抵抗性和阿茲海默症代謝症候群引發的疾病中有一項是糖尿病。在檢查阿茲海默症患者的健康狀態時,發現多數患者的胰島素抵抗性(胰島素不易發揮作用的症狀)偏高,而這也是糖尿病的成因。胰島素抵抗性除了會引起糖尿病,也是造成高血壓、高血脂症的原因。如果胰島素抵抗性增大是引起阿茲海默症的主要原因之一,那麼注意飲食生活、多運動等改善代謝症候群的對策,不僅可以預防生活習慣病,也能有效預防阿茲海默症。現階段仍無法完全釐清代謝症候群和阿茲海默症的因果關係,最多只能從調查結果中得知其可能性。但是,預防疾病只有太晚,沒有太早。要積極吸收醫療資訊,當你瞭解疾病之間的關係時,就會慶幸自己有預先做準備。(本文摘自/日本醫生驚人的健康祕訣/康鑑文化出版)

秋冬早晚溫差大 運動4提醒免傷身

秋冬早晚溫差大 運動4提醒免傷身#肥胖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致筠/採訪報導)本月8日為24節氣中的寒露,代表氣候將從初秋轉為深秋,寒意也會日漸明顯,緊接著就要進入冬季;而在秋冬時節,還是不忘鍛鍊身體、增強體質,才能提高免疫力,增加心血管系統功能,減少感冒機率。但秋季氣候多變,更要注意運動可能造成的傷害,以下提供4大點提醒。提醒1/早晚氣溫低,老年人當心失溫近年路跑風氣盛行,晨跑、夜跑已成現代人生活之一,不過秋季早晚溫差大,此時運動要特別小心,以免引發其他疾病。對此,國泰醫院物理治療師簡文仁表示,根據統計,秋冬季節最容易出現中風、心臟病、氣喘等症狀,而天冷時運動更要當心失溫問題,尤其老年人、有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疾病者風險則更大。提醒2/室內外溫差大,先做暖身再出發但也不是秋冬季節就窩在家裡,足不出戶;簡文仁說,養成運動習慣是好事,不過秋季室內外溫差大,運動前應先在家中做好暖身,到了運動場所再做一次暖身運動,達到雙重效果才可開始進行;且為預防失溫,不可穿著少量衣服到戶外,應根據天氣增減,避免著涼感冒。提醒3/過敏好發秋季,減少前往空汙地秋季是過敏疾病好發期,因此運動環境也要特別慎選,他強調,運動最重要的是考量「大小環境」,若氣溫太高太低、天雨路滑應避免運動,且減少前往空氣差的地方;此外,雖健身房不會有天氣問題,但要留意室內環境是否夾雜濃厚汗臭味、濕度及溫度太高都不宜久留。另,本身狀態也是參考之一,若前晚熬夜、精神不濟,感冒拉肚子,則不需勉強運動,待體力恢復再進行。提醒4/養成量體重習慣,維持上下 0.5公斤此外,因為人在天氣寒冷時會習慣儲存脂肪來禦寒,此時需要攝取的熱量也會加重,不知不覺間就吃下更多東西,造成肥胖問題。他提醒,秋冬季節還是要保持運動、均衡飲食;且應養成每天早晚量體重的習慣,並維持在上下 0.5公斤,藉此要求自我。 

邊吃邊滑!用餐配手機 童肥胖問題增

邊吃邊滑!用餐配手機 童肥胖問題增#肥胖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思綺/採訪報導)家長忙於工作,別讓小孩的健康也被犧牲!根據一項調查發現,多數家長都有健康的概念,但在生活習慣或兒童教養上無法充分反應,或是因工作忙碌,無暇準備三餐,而忽略了孩子們的身心健康管理;調查同時顯示,有2成的家庭在用餐時,會邊滑手機或平板,醫師表示,此情形恐導致孩子出現肥胖問題。太無聊拿平板打發 童情緒管控差為關懷學童的健康議題,壽險業者執行全台國小學童家長健康概念及生活習慣調查,除發現近8成家長允許國小學童使用手機或平板,3成的家長會因為孩子無聊,而提供手機平板讓孩子打發時間外,更發現有2成的家庭在用餐時,大人或小孩一邊吃飯一邊玩手機、用餐時不講話的家庭則占1成5,餐桌上親子互動低。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小兒科張璽醫師表示,孩童過度使用3C產品,容易影響3個層面:1) 眼睛疲勞/孩童長時間盯著螢幕看,容易造成過度使用眼睛,久而久之易造成眼睛疲勞、近視等視力問題。2) 肥胖/使用電子產品,使孩童久坐、缺乏運動,或是在吃飯時使用手機,因不專注而吃下過多食物,使肥胖問題增加。3) 脾氣暴躁/孩童沉浸在手機世界,減少與人互動,表達能力也跟著下降,造成與人溝通出現障礙,情緒管控問題也接踵而至。避免孩子有樣學樣 家長以身作則張璽醫師表示,兒童使用3C產品並非壞事,如何正確使用才是關鍵,例如孩子不喜歡念書,藉由電子書來提升孩子的興趣;他強調,家長應留心孩子使用3C產品的時間及用途,以免影響身心正向發展,每日使用時間不超過2小時,玩遊戲不超過1小時,切記每30分鐘就讓眼睛休息。家庭是孩子第一個成長環境,透過學習與模仿,漸漸形成自我的人格特質,在孩子的成長期,家長扮演著關鍵角色,由於現代人生活忙碌,親子相處時間受到壓縮,導致親子關係疏離,然而孩子的健康不能等,需從小落實健康風險管理觀念,別讓小時候的錯誤認知與行為影響到未來的健康!

每3男童就有1人過重 4要點助遠離肥胖

每3男童就有1人過重 4要點助遠離肥胖#肥胖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思綺/綜合報導)學童過重及肥胖數飆升,調查指出國小男童每3人就有一人體重過重或肥胖,兒童時期肥胖,不但會增加罹患癌症以及各種慢性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風險,對骨骼、呼吸、內分泌以及社交學習上也多有影響,同時也使成年時肥胖的危險增加。營養師提供4要點,帶給學童及家長正確的飲食觀念。台灣癌症基金會營養師張心怡指出,健康教育和一般教育一樣,關係到人們知識、態度和行為的改變。而營養教育是健康教育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家庭則是飲食文化中的核心角色,所以應該及時給予父母及學童適當的教育,幫助學童遠離肥胖、減少癌症及文明病罹患的風險。1) 兒童一日飲食攝食概念需具備/張心怡營養師說,孩子與父母都應有正確的營養知識與六大類食物份量攝取概念,尤其是蔬菜、水果含有維生素、礦物質及豐富的纖維,每日攝取量要足夠,還可幫助兒童維持健康體態。所以在為孩子準備三餐時,一定要注意攝食種類與份數的充足。2) 共廚共食享原味/父母和孩子一起下廚及用餐,除了可以發揮示範作用,亦有助於親子關係建立,然而,許多父母想以「原味食物」教育孩子如何吃得健康,不吃零食,還有只吃水煮蔬菜與肉類,減少調味等等,卻忽略了其實吃東西是一種享受,所以造成孩童認為健康就是不好吃的錯誤觀念,更時常在家長看不到的地方自行購買「美食」,其實聰明家長應該要學習的是帶著孩子一起瞭解天然食材,認識蔬菜在五顏六色下隱藏的不同營養,了解哪些加工食物有害健康,並提醒孩子避開過度加工品,3) 替換高油脂 技巧加點菜/張心怡提到,與孩子共廚還可以一起討論學習,用料理方式技巧性的替換掉高油脂、高熱量的攝取,並且增加蔬果入菜,既可享受美味,還可控制熱量。例如:主食類可在白米加雜糧(如五穀、糙米),增加纖維質;肉類選擇去皮瘦肉,減少脂肪攝取;蔬菜攝取可以半葷半素配菜,增加蔬菜攝取量;水果可作為兩餐之間點心,取代高糖精緻甜點;點心則先比較營養標示,選擇相對低糖、低油、低鹽的點心,如低糖優格。4) 以身作則不挑食/讓孩子有機會接觸各種食物,並且鼓勵嘗試新食物,父母應做好良好示範,攝取適量及均衡的食物。

烤肉一餐3000卡 小心中秋過後胖一圈

烤肉一餐3000卡 小心中秋過後胖一圈#肥胖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9月的中秋連續假期,民眾免不了烤肉或是燒烤吃到飽,雖烤肉的熱量沒有比油炸食物來得高,但烤肉上方塗滿厚厚的醬料和調味料,其蘊含的熱量仍不容小覦!台大醫師朱家緯提醒,現代人飲食已過度精緻化,在一年一度的中秋氣氛下,更容易忽略飲食控管,如烤肉醬料、高糖份飲品、氣泡酒,及加工製品,像香腸、甜不辣、貢丸等。對此,朱醫師建議,調味部分可用乾香料取代烤肉醬,並盡量用生菜萵苣取代土司,烤肉因口味較重,總會搭配大量飲料,親朋好友聊天,也不免小酌一番,然而,啤酒一瓶350毫升的卡路里約150卡,紅酒、白酒、香檳一杯150毫升,卡路里約130卡,這些都是促進囤積肥肉的好幫手,建議可以用無糖茶類、低糖果汁,來取代汽水或酒精類飲料。此外,賞月時若再搭配柚子(一整顆熱量約300卡)、月餅(中型廣式月餅熱量約400卡)等飯後甜點,一場烤肉下來,平均一個人最高可攝取約3000卡路里,因此,朱醫師提醒,佳節慶祝的用餐種類總是較豐富多元,很難避免過度攝取熱量,但在用餐前,不妨先攝取水分或茶類飲品,加強飽足感,並盡量將食物卡路里控制在800~1200卡,好讓中秋過後的減肥之路能夠輕鬆一些。

肥胖+運動少 壯年男性心肌梗塞增3成

肥胖+運動少 壯年男性心肌梗塞增3成#肥胖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心臟病是國人第二號殺手,據衛福部統計,心臟病光在去年就奪走1萬9千多條命,平均每27分鐘就有1人死於心臟病。而造成心臟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是急性心肌梗塞,依據近5年健保住院資料分析,急性心肌梗塞發生率,男性有上升趨勢,且發生率是女性的2.8倍以上;在年齡部分,40~49歲的壯年民眾的發生率增加了3成。國健署慢性病防治組代理組長林莉茹表示,分析急性心肌梗塞發生原因,多為糖尿病、高血壓、高血糖、吸菸等,且近幾年來國人三高的盛行率逐年上升,主要與飲食西化、缺乏運動及肥胖有關。青壯年救「心」 7行動要記此外,吸菸也是心血管疾病重要的危險因子,中年男性吸菸不僅會嚴重提高自身心臟病與中風的風險,且二手菸亦會危害同事及家人,這些都是容易引發急性心肌梗塞的潛在因子,不可不慎。而下周二適逢世界心臟日,林莉茹也呼籲,若要避免急性心肌梗塞等心臟疾病,平日應遵循控制糖尿病、高血壓、高血糖,拒菸,避免高鈉、高糖飲食,定期健檢及規律運動等7大原則。

驚!女童反覆肚子痛 竟是罹患卵巢癌

驚!女童反覆肚子痛 竟是罹患卵巢癌#肥胖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卵巢腫瘤是婦科常見的疾病,從小女孩到老婦人都可能發生。最近就有一名小女孩,從去年的11月開始,她就常常覺得腹部疼痛,可是休息後都會緩解;直到今年初,家人開始覺得她肚子變大、體重增加,且腹痛的頻率愈來愈高,不管怎麼節食、減重,體重與腰圍持續在增加。經影像學檢查,才被發現原來是卵巢長了顆30多公分的腫瘤。經過手術完全切除後,確定是卵巢的惡性腫瘤,目前仍在醫院血液腫瘤科做後續的治療與追蹤。幼童大腹便便   當心卵巢藏腫瘤中國醫藥大學兒童醫院外科張嘉麟醫師表示,卵巢腫瘤非常多樣,可以是良性腫瘤,包括單純的水瘤,良性的腺瘤、纖維瘤、畸胎瘤等,也可以是惡性的的卵巢癌。常見的症狀有腹脹、腸胃不適、頻尿、下腹痛、月經不適、腹部腫塊,但往往不太具有特異性。尤其是青春期前後的小女生,常常誤以為是月經的疼痛或只是最近變得愈來愈胖。因此求診時已經是顆不小的的腹內腫瘤。兒童醫院外科醫師黃富煥也說,卵巢腫瘤種類雖多,但仍然是以良性腫瘤佔多數。除了像上述案例的巨大腹腔腫瘤表現外,良性卵巢腫瘤也可能是以囊性腫瘤,或是腫瘤引起的卵巢扭結呈現。他也建議,若是腫瘤不大或是成分以透明澄澈的液體為主者,可以考慮進行微創腹腔鏡手術去除。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