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

減重不盲目 熱量攝取是關鍵

減重不盲目 熱量攝取是關鍵#肥胖

台灣肥胖人數比例逐年上升,根據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今年公佈的數據指出,台灣男女過重比率居亞洲之冠。事實上,肥胖是許多先進國家人民普遍面對的健康問題,也是影響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痛風、膝部退化性關節炎及社教形象最重要的因子。因此,預防慢性疾病最重要的方法就是將體重控制在理想的範圍。但是,很多人的疑問是:到底吃什麼才會瘦?少吃多少才有效? 康聯預防醫學院長陳皇光醫師表示,減重的不二法門是要有正確的認知,同時要真正認知沒有速成或神奇的方法。不管食物再怎麼樣健康,只要一天攝取 的總熱量超過消耗掉的熱量,體重就會增加。想要控制熱量的攝取,除了減少吃下肚的機會,另一個方法就是提高基礎代謝率,消耗更多的熱量。所謂「基礎代謝率」,是指就算一整天靜止不動,人體要維持生命徵象所需消耗的熱量,基本上每天每公斤可消耗約24大卡。舉例來說,一個80公斤的人,每天不吃不喝就要消耗1620大卡,而加上活動量來計算,每天每公斤的體重,可消耗30大卡的熱量,所以80公斤的人每天消耗2400大卡。了解自己的基礎代謝率以及每日消耗的熱量,才能有效控制飲食,避免吃進太多的熱量。而要進一步提高基礎代謝率,就是增加肌肉組織。肌肉收縮運作需要熱量,體重中肌肉比率愈高,愈不易發胖。要達到增加肌肉的運動,選擇無氧、重量訓練運動比較有幫助,例如慢跑、爬樓梯、舉啞鈴均是不錯的肌力運動。陳皇光院長進一步表示,減重的行為其實是「違反生物本能」,所以想減重的人千萬不要期望會有「很合理」、「很快樂」及「隨便亂吃」等事半功倍的方法,要正確理解減重的目標及訂定合理的減重速度,才能達到最佳效果。1.第一目標先減目前體重的10%。 2.最終目標設在標準體重到(標準體重+10%)之間。 3.初期減重期間先設6個月。 4.每週不要減重大於1公斤(每週若減大於1公斤事實上會減少你的水份及肌肉組織,而不是只減掉脂肪)。許多曾嘗試減重的民眾都知道,體重機上的數字是一時的,也很容易變動,但最困難的是如何不復胖。大多數人減重後,身體活動力下降、代謝變慢,以致體重容易反彈。陳院長說,減重說穿了只是物質不滅定律,而且減重的成效是可以預測的。若每天利用控制飲食熱量以及適當的運動,讓身體每天攝取的熱量比每日應消耗的熱量少約400大卡,20天後約減少8000大卡攝取,就可減輕1公斤體重,維持2個月(60天)後,可減輕3公斤。這也就是可預測的成果以及可達成的目標。陳皇光院長最後呼籲,想要減重的人不用偷偷摸摸,一定要呼朋引伴,大張旗鼓,徹底和周圍的零食族絕交。此外,要了解食物中脂肪、蛋白質及碳水化合物的熱量,以及這些營養素在健康所扮演的角色。如飲食上要注意少吃精製麵食、米食等高胰島素飲食,否則容易愈吃愈餓,可多吃五榖與高纖食物。尤其注意不可完全不吃澱粉類,如此可能導致酮酸中毒,肌力不佳及身體虛弱等情形,反而影響身體健康。總之,正確的減重,要全面性改變飲食及運動習慣,在不傷害身體的狀況達成減重的目的,並加以有效地維持。千萬不要為了減重而失去健康,這樣更是得不償失。

喝水也會胖?攝取足夠水分減肥減更好

喝水也會胖?攝取足夠水分減肥減更好#肥胖

(優活健康網記者廖詠琦/綜合報導)減肥好痛苦!有人『呼吸就會胖、喝水也會胖!』即使不吃東西,但體重還是下不來;台灣肥胖醫學會醫師方銀漢表示,曾有患者戲稱自己是海綿寶寶的妹妹泡棉寶寶,很容易吸收水分,只要一喝水,體重就會快速增加,導致一整天都不敢喝水。事實上,站在能量的角度來說,空氣以及水分本身都是沒有熱量的東西,是不會引起體脂肪的增加。相反地,如果減肥要減的好,足夠的水分攝取反而是絕對必要的!方銀漢說,人體當中有60~70%的組成是水分,所以身體的功能運作,像是廢棄物的分解,內分泌的作用、體溫的調控、組織的運作等等都需要水分的幫助,所以說人可以3天不吃東西、卻無法1天不喝水。談到體重控制,他指出,身體內的脂肪在分解的過程中需要與水分子結合、才會被代謝,所以如果體內的水分不夠,脂肪是無法充分地分解代謝的;此外,便秘也是肥胖者會遇到的問題,肥胖的人常因為活動量過少導致腸胃功能不良,因此,多補充水分可以增進腸胃道蠕動,預防便秘。 方銀漢補充,隨著個人狀況如年齡、性別、體重、工作、活動量、健康與外在條件如氣候、環境等因素,一般情況下,正常成人每日需水量為每公斤體重需要30〜40㏄的水分;但喝水並不是沒有限制,若一次喝的量過大或速度太快,血液中的電解質會不均衡,進而出現水中毒的症狀(water intoxication),患者可能出現頭暈、噁心、虛弱,甚至是身體麻痺甚、昏迷等症狀,建議大家水分攝取量以自己的體重以及活動量來計算,每日大約是2000到3000cc的範圍,每次喝水以250到300cc為限,一小時內喝水的總量不要超過1000cc,以避免產生水中毒。最後,方銀漢提醒,如果減重者本身有肝、腎或心臟方面的問題,或者是體質方面容易水腫導致不敢多補充水分者,需要做進一步的檢查評估來排除病理性的原因,建議直接洽詢專業醫師以便做相關處理。            

每年流失2.5公斤肌肉 中年發福機率高

每年流失2.5公斤肌肉 中年發福機率高#肥胖

(優活健康網記者杜宇喬/綜合報導)常聽一些中年發福者抱怨:「又沒多吃東西,為何體重一直在增加?」這讓許多肥胖者相當困擾,衛生署桃園醫院肥胖防治中心主任蕭敦仁表示,大部份的中年發福和基礎代謝率有關。隨著年紀增長,身體消耗的熱量會慢慢減少,在飲食不變的狀況下,體內多出的熱量自然累積下來形成脂肪,久了也就發福了。 因此,增加身體的肌肉消耗熱量很重要,中年人須注意熱量攝取及適當運動。根據統計,30歲發育成熟之後,基礎代謝率平均每10年會降低2~5%。一位32歲體重55公斤的女性,每天需要熱1300卡熱量維持基礎代謝率(非一天所需要的總熱量),當她42歲時,只需要1240卡。在飲食不變,又沒有適當運動情形下,每天將會在身體累積60卡的熱量。當熱量累積7700卡時,就會形成1公斤的脂肪。 該如何面對這正常的生理反應?推薦以下5個方法,積極提高自己的代謝率,讓消耗的熱量遠多於所攝取的量,就能保有苗條健康的身材。 蕭敦仁指出,如果不運動,在過了25歲之後,每年會流失2.5公斤的肌肉,取而代之的是脂肪細胞與肥肉,因此需要提高身體的基礎代謝率。而有氧運動快步走運動是最主要、而且最有效的方法。 有氧運動可以燃燒體內的脂肪,可依自己的狀況,在30分鐘內,能走多快就走多快,才能達到燃燒脂肪、提高代謝率。 或可利用肌力運動、慢跑或爬樓梯都能強化腿部和臀部的肌肉。仰臥起坐可緊實腹肌,消除中廣肥胖。伏地挺身能鍛鍊胸、背、腹及臀部,消除手臂的贅肉、縮小腰圍及臀圍。另外,有許多人用挨餓節食的方法來減肥,但往往體重沒能顯著下降,反而讓基礎代謝率變慢。 因為身體自動調節的能力,當熱量或營養素來不及補充體內所需時,自身會調節減慢代謝的速度,如此才能保持熱量,維持生命的基本需要。因此三餐定食定量,就能維持良好的基礎代謝率。 蕭敦仁醫師更建議,每天晚上快走30分鐘,再泡個熱水澡,因為脂肪繼續燃燒,身體維持在高檔的代謝率,實際上連睡覺都在減肥。

醫訊/您的體重過重嗎?健康減肥講座

醫訊/您的體重過重嗎?健康減肥講座#肥胖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台灣肥胖人口比例逐年增加,而肥胖者亦容易罹患許多慢性疾病,如癌症、腦血管疾病、心臟疾病、糖尿病、高血壓等疾病。有鑑於此,板橋亞東紀念醫院特舉行「您的體重過重嗎?談健康減肥」講座,邀請該院營養科孫文蕙營養師蒞臨,主講肥胖的判定標準介紹,進而分析台灣常見各種減重方式的優缺點,讓民眾能健康減肥。名稱:您的體重過重嗎?談健康減肥時間:101年9月27日(四)下午 15:00~16:00地點:板橋亞東醫院1樓思源廳(新北市板橋區南雅南路二段21號)洽詢: 02-8966-7000轉1001或2002

手牽手揮別肥胖 親子一同來健走

手牽手揮別肥胖 親子一同來健走#肥胖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新北市政府衛生局表示,根據統計,體重過胖的年齡層有逐年往下的趨勢,小胖弟與小胖妹比比可見,而造成國民體重過重的主因,主要是來自於吃多、喝多以及不運動,因此,雙北市去年首度共同攜手舉辦「雙北手牽手,親子動員來健走」,就是希望藉此呼籲全民建立健康的生活習慣。臺北市與新北市聯手舉辦的第二屆「101年雙北手牽手 親子動員來健走」活動,集滿雙北24條親山步道拓印章的親山達人,以及3,000多名民眾齊聚碧潭,在雙北副市長共同揭開儀式後,浩浩蕩蕩沿著新店溪,走到終點站臺北市公館水岸廣場,總長8.5公里,除沿途可欣賞碧潭與新店溪的風光明媚以外,也達到健康、減重並促進親子良好互動關係。臺北市政府衛生局也指出,小朋友要從小培養運動、潔牙、護眼的健康好習慣。在這少子化的世代,國家未來的主人翁有了健康的身體,有助於五育均衡發展,使學習更上一層樓。健走是環保又健康的活動,更是不分年齡的健康運動。世界衛生組織指出,「健走」是最容易執行且最被建議的身體活動項目,國民健康局表示健走只要穿著輕便服裝、運動鞋,運用「抬頭挺胸縮小腹、雙手微握放腰部、自然擺動肩放鬆、邁開腳步向前行」健走小口訣,以4公里/小時的速度,日行萬步,約可消耗約300大卡。養成規律運動習慣可以預防慢性疾病,降低罹患癌症的風險,加速代謝脂肪,強化肌肉組織與功能,維持健康體重,提高腦內啡的釋放,降低情緒壓力,走向健康。雙北市衛生局101年再度攜手舉辦一場盛大的跨兩市的千人親子健走活動,並邀請集滿24條雙北推薦登山步道之親山達人至活動現場,與3,000多位名眾一起從新北市走到臺北市,沿途欣賞新北市到臺北市的步道景緻,慢慢欣賞臺北河岸風光與現代化建設。

遠離肥胖疾病不上門 用減重守護健康

遠離肥胖疾病不上門 用減重守護健康#肥胖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隨著年齡的增長,身體代謝率會越發下降,而我們的生活當中又有太多美食的誘惑,加上許多人生活忙碌沒時間運動,總總因素造就了肥胖的困擾,又因為反覆不適當的減肥導致身體機能的受損,惡性循環下往往造成肥胖問題更加嚴重,所以治療肥胖與飲食、運動、生活作息等有相當大的關聯性。根據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的調查,我國成人過重或肥胖比率達44.1%,其中男性比率為50.8%,女性比率為36.9%。肥胖與疾病關係密不可分,全國10大死因中,有多項死因皆與肥胖有關,包括腦血管疾病、心臟疾病、糖尿病、高血壓等;在惡性腫瘤中包括大腸癌、乳癌、子宮內膜癌等也與肥胖有關,可見肥胖對民眾健康造成相當大的威脅。基隆市衛生局提醒民眾,肥胖的形成與環境營造及個人行為習慣相關,「多運動、健康吃」才是健康減重的不二法門,每日減少攝取500大卡熱量,或減少攝食300大卡熱量加上增加體能活動多消耗200大卡,就可以每週減重0.5公斤、1個月即有減重2公斤的成效。守護健康從日常生活做起,秉持健康飲食多運動的習慣,即可輕鬆達到。

工作越忙也越胖! 打擊「過勞肥」

工作越忙也越胖! 打擊「過勞肥」#肥胖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照理來說,工作越忙應該越瘦才對呀!但有沒有覺得,工作越忙,就越想吃東西;工作越累,下班就越想要大吃一頓來慰勞自己,結果是甚麼?工作越忙也越胖!這真的上班族的警訊喔!根據中華民國肥胖研究學會檢測國內上班族的體脂肪後發現,30歲以下的上班族,有4成的體脂肪率嚴重超標;其中每天工作超過12小時體脂肪率破表的更突破5成,上班族的工作時間跟肥胖成正比,工作越久,越胖。而後演變成「過勞肥」,就是說超時工作、過勞工作造成的肥胖現象!為什麼長時間工作後會想吃?減重專家邱正宏醫師說,因為工作本來就會消耗血醣,且工作會產生壓力,大腦分泌抗壓荷爾蒙、腎上腺素等來對抗壓力,但同時也加速鹽分流失與消耗熱量,讓人感到飢餓,食慾變得更好;或是太多人為了紓壓,吃甜食、洋芋片、雞排等高糖、高熱量的零食來。而工作緊湊,自律神經處於過度亢奮狀態,容易吃太急、太快、吃過量;有時因為工作無法準時吃飯,餓過頭了,下一餐時反倒暴飲暴食;睡眠不足也是一大原因,會增加「飢餓激素」,讓人更想吃!邱醫師表示,其實醫學上並沒有過勞肥這個詞,過勞肥是指生活型態造成的肥胖問題!因為過勞工作,造成生活不正常、飲食不正常,產生的肥胖問題!坐辦公室的上班族、計程車司機,長期超時工作造成的飲食不正常;或是作息不正常、日夜顛倒,像護士、空姐等都容易成為過勞肥的族群。過勞肥容易使疲勞加肥胖的效果相乘,讓你的代謝、循環、內分泌失調,同時三高、心血管疾病通通找上你,是兩倍的影響與危機,小心過勞死、中風、心肌梗塞、腦血栓!因此,邱醫師建議,不想發胖,每天最好睡飽6~8小時,即使再忙也要定時吃三餐,平時嘴饞時,最好能自己帶水果到公司當點心吃,不要以吃來減壓,可以吃低糖食物、並配合多多運動方能遠離肥胖。

超級愛健康/工作越忙也越胖! 打擊「過勞肥」

超級愛健康/工作越忙也越胖! 打擊「過勞肥」#肥胖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照理來說,工作越忙應該越瘦才對呀!但有沒有覺得,工作越忙,就越想吃東西;工作越累,下班就越想要大吃一頓來慰勞自己,結果是甚麼?工作越忙也越胖!這真的上班族的警訊喔!根據中華民國肥胖研究學會檢測國內上班族的體脂肪後發現,30歲以下的上班族,有4成的體脂肪率嚴重超標;其中每天工作超過12小時體脂肪率破表的更突破5成,上班族的工作時間跟肥胖成正比,工作越久,越胖。而後演變成「過勞肥」,就是說超時工作、過勞工作造成的肥胖現象!為什麼長時間工作後會想吃?減重專家邱正宏醫師說,因為工作本來就會消耗血醣,且工作會產生壓力,大腦分泌抗壓荷爾蒙、腎上腺素等來對抗壓力,但同時也加速鹽分流失與消耗熱量,讓人感到飢餓,食慾變得更好;或是太多人為了紓壓,吃甜食、洋芋片、雞排等高糖、高熱量的零食來。而工作緊湊,自律神經處於過度亢奮狀態,容易吃太急、太快、吃過量;有時因為工作無法準時吃飯,餓過頭了,下一餐時反倒暴飲暴食;睡眠不足也是一大原因,會增加「飢餓激素」,讓人更想吃!邱醫師表示,其實醫學上並沒有過勞肥這個詞,過勞肥是指生活型態造成的肥胖問題!因為過勞工作,造成生活不正常、飲食不正常,產生的肥胖問題!坐辦公室的上班族、計程車司機,長期超時工作造成的飲食不正常;或是作息不正常、日夜顛倒,像護士、空姐等都容易成為過勞肥的族群。過勞肥容易使疲勞加肥胖的效果相乘,讓你的代謝、循環、內分泌失調,同時三高、心血管疾病通通找上你,是兩倍的影響與危機,小心過勞死、中風、心肌梗塞、腦血栓!因此,邱醫師建議,不想發胖,每天最好睡飽6~8小時,即使再忙也要定時吃三餐,平時嘴饞時,最好能自己帶水果到公司當點心吃,不要以吃來減壓,可以吃低糖食物、並配合多多運動方能遠離肥胖。更多影音報導,請上http://ihealth.uho.com.tw/view.asp?id=234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