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

感冒者冬令若隨便進補 恐有「閉門留寇」之餘

感冒者冬令若隨便進補 恐有「閉門留寇」之餘#肥胖

天氣漸漸轉涼,冬季將至,11月8日就是立冬,代表天氣會越來越冷。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和平婦幼院區中醫科主任葉裕祥表示,「冬令進補」是許多人在冬天不可或缺的習慣,民眾常在寒冷冬天吃些溫補藥膳,的確有溫暖身體抵禦寒冬的功效。儘管民眾知道在冬天進補,有助於抵抗嚴寒,卻多不知中藥進補在中醫是有其理論基礎及專業性。葉裕祥醫師指出,進補是中醫一大特色,乃補其不足,是針對虛弱體質的調理方式,遇有虛弱寒性體質的人,非得從進補著手不可。如何補的正確、補的健康,則是進補先決條件,如果忽略中醫進補原則,甚至錯誤食用,可能導致身體出現不適。葉裕祥醫師提醒,唯有充分了解進補原則及個人體質,才是正確進補,也才能在沒有副作用下,有效發揮功能。葉裕祥強調,進補時除了要注意藥材寒熱屬性和個人體質因素外,還有些情況不宜食用,例如腸胃功能不佳、急性呼吸道發炎或其他急性炎症時。急性呼吸道感染如感冒造成喉嚨痛、咳嗽時也不宜進補,應先治癒再食用,否則可能會有「閉門留寇」之餘,出現感冒程度加重或感冒延遲康復,若不諳此原則而冒然進補,可能產生口乾舌燥、胸悶不適、痰粘難咳、咽痛不已等現象。此外,有痛風、高脂血症、糖尿病者,進補時應避免食用動物內臟。有高血壓者,食鹽的量要加以控制,不可喝太鹹藥湯,另外高血壓多半是陰虛火旺,不可吃太溫補中藥,以免血壓更是升高有中風之虞。

慢性病用藥拖垮健保 健保局呼籲民眾「減肥」

慢性病用藥拖垮健保 健保局呼籲民眾「減肥」#肥胖

國衛院教授蘇益仁投書媒體,擔憂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等「三高」慢性病患,恐成為拖垮健保的負擔。根據健保局統計,光是這三種慢性病的用藥在近三年來,每年都花掉健保費300億元,佔健保費的四分之一。一般認為高血壓、高血脂、與高血糖的成因,跟肥胖有很大的關係,因為飲食過度精緻與攝取過多高脂肪、高膽固醇與高糖份的食物,會讓身體產生代謝困難,慢慢地引起血液當中的糖份、脂肪與膽固醇上升,最後變成「三高」症狀。根據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肥胖防治網站表示,造成肥胖的主要原因為長期攝取高熱量的食品所造成。肥胖除了會造成體能衰退,還可導致糖尿病、代謝症候群、血脂異常、高血壓、痛風、骨性關節炎、冠心病、乳癌、子宮內膜癌、大腸癌等疾病。健保局醫審及藥材組專門委員施如亮表示,三高用藥確實造成健保的負擔,國人若是藉由運動、飲食來改善,並及時預防,不僅能節省龐大的藥費開銷,也能減少用藥對身體造成的負擔。出國停健保取消 人在國外須繳保費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aid=12849影音/詐領健保 新北聯合醫院2醫師收押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aid=12772健保愛心專戶捐款助弱勢民眾 溫馨滿人間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aid=11781

控制體重、注意「FAST」 防治腦中風

控制體重、注意「FAST」 防治腦中風#肥胖

依據衛生署國民健康局2009年國民健康訪問調查發現,20歲以上民眾自述經醫師診斷有中風之比率為1.39%,推估全國約25萬人。其中男性(1.56%)比女性(1.22%)高,且呈現隨著年齡增加而遞增之趨勢;尤其是65歲以上老人,每15人就有1人罹患中風。國民健康局於2007年委託進行的「台灣地區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追蹤調查研究」發現,體重過重及肥胖(身體質量指數BMI≧24)造成中風發生的可歸因危險達4成,即表示15歲以上體重過重及肥胖的國人發生中風的原因有4成是因過重及肥胖所造成的。BMI≧24的男性發生中風的可歸因危險達46.1%,較BMI≧24之女性發生中風的可歸因危險(32.9%)高。另15歲以上民眾因BMI≧24導致中風之風險是體重正常者(BMI 18.5~23.9)者的1.69倍,而腹部肥胖者(腰圍男性≧90公分;女性≧80公分)導致中風之風險亦為一般人的1.47倍。肥胖是中風的危險因子,依據上述2009年國民健康訪問調查,20歲以上成人過重及肥胖比率為42.7%(男性51.8%,女性33.5%);其中20~64歲過重及肥胖者中,只有將近3成(27.9%)執行減重,近半數(44.5%)沒有做任何體重控制,尤以男性較為明顯。進一步分析該調查發現,20歲以上中風患者,近5成有過重及肥胖情形,男性中風患者有52.9%有過重及肥胖情形,較女性中風患者(41.9%)高。另對於已經患有中風,且為過重及肥胖者的個案,是否會因此而進行體重控制呢?前項調查結果顯示,20~64歲有過重及肥胖情形之中風民眾,採取控制體重者僅有4成多,仍有進步的空間。衛生署署長邱文達呼籲為了自己的健康,鼓勵大家一起實踐「聰明吃、快樂動,天天量體重」的健康技巧,落實飲食健康化、運動生活化的健康生活習慣。中風為國人10大死因的第3位,2010年因中風死亡的人數達1萬134人。國內民眾的中風類型以缺血性中風為最多,佔7成左右。由於急性缺血性中風患者若能於發生後3小時內給予血栓溶解劑靜脈注射治療,將可有效減少中風導致的殘障健康。然而,分析中風患者的到院時間發現,卻僅有28.7%的缺血性中風病患於發作後能在2小時內到院。國民健康局局長邱淑媞呼籲民眾,牢記FAST辨別中風四步驟:一、「F」就是FACE,請患者微笑或是觀察患者面部表情,兩邊的臉是否對稱;二、「A」就是ARM,請患者將雙手抬高平舉,觀察其中一隻手是否會無力而垂下來;三、「S」就是SPEECH,請患者讀一句話、觀察是否清晰且完整;當三者症狀出現其中一種時,就要趕快送醫。四、「T」就是TIME,要明確記下發作時間,立刻送醫,爭取治療的時間,把握「急性中風搶救黃金3小時」。國民健康局與台灣腦中風學會配合「世界中風日」宣導,訂於10月29日(星期六)上午9點在台中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辦理「黃金救援123 搶救中風動起來」中風防治園遊會,宣導「搶救腦中風 牢記FAST黃金口訣」,並呼籲國人重視中風預防的重要性,教導社會大眾認識中風危險因子,以及透過維持健康體重,聰明吃、快樂動、戒菸等健康生活模式,降低中風發生風險。

胸腹主動脈瘤死亡率高 吸菸、高血壓的老人應注意

胸腹主動脈瘤死亡率高 吸菸、高血壓的老人應注意#肥胖

胸、腹主動脈瘤是抽菸族、高血壓患者的隱形殺手。林口長庚醫學中心胸腔心臟血管外科的網站中提到,60歲以上有吸菸、肥胖、高血壓、高血脂和家族病史者,是最有機會罹患胸、腹主動脈瘤的高危險群。台大醫院雲林分院心臟外科醫師陳詠瑋指出,胸、腹主動脈瘤沒有症狀,若破裂死亡率達50%以上,提醒高齡者要做腹部超音波檢查。林口長庚醫院中心胸腔心臟血管外科的網站文章中解釋,主動脈是人體內口徑最大的動脈血管,從心臟出發經過胸腔到達胸主動脈,在往下走即是腹主動脈,正常的動脈血管大小約為兩公分直徑的管狀構造。陳詠瑋醫師指出,主動脈瘤是主動脈永久性異常擴大,直徑超過正常的1.5倍以上,發生在腹主動脈就是腹主動脈瘤,在胸部則稱胸主動脈瘤;雖然它稱為「瘤」,但不是惡性疾病,以目前醫學技術,早期發現是可以治癒的。。陳詠瑋醫師表示,胸、腹主動脈瘤小於5公分時,通常不會有症狀產生,但超過5公分以後,就會有破裂的可能性。一旦主動脈瘤破裂,死亡率相當高,治療方式包括藥物治療及手術治療,目前手術會採用「覆膜支架」手術,從雙側鼠蹊部劃開約3至5公分傷口,將「覆膜支架」放到動脈瘤附近,傷口小、復原快,今年6月起,包括腹、胸主動脈瘤「覆膜支架」手術均有健保給付。陳詠瑋醫師強調,年滿65歲以上,且有高血壓、抽菸、慢性阻塞性肺病、粥狀動脈硬化及周邊動脈疾病,或有家族病史的男性,都是胸、腹主動脈瘤的高危險群,但是多數患者已有主動脈瘤存在卻沒有發現,所以醫師提醒高危險族群,應該定期做理學檢查及腹部超音波,可以早期發現並且治療。男急性A型主動脈剝離 手術救回一命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aid=12974先進混合式主動脈支架血管手術 成功修復急性A型主動脈剝離http://www.uho.com.tw/sick.asp?aid=12974劇烈背痛、腹痛 急性主動脈剝離發作恐致死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aid=12969

年長者應注意視力與肝功能 避免失明、脂肪肝

年長者應注意視力與肝功能 避免失明、脂肪肝#肥胖

中老年人最常發生的疾病,除了高血壓等慢性疾病之外,還有視力與肝臟功能的問題。很多中老年人以為看不清楚、有黑點,是正常的視力退化。新北市立聯合醫院眼科主任陳裕芳醫師表示,眼睛出現這些狀況,可能是導致失明的黃斑部病變。至於有些人出現了脂肪肝,卻沒有好好控制飲食,消化內科主任葉文俊醫師表示,脂肪肝、肥胖和代謝症候群有極高的關聯性,應該要注意。陳裕芳醫師表示,黃斑部位於視網膜的中心,出現病變時會產生視力模糊、不規則黑影及扭曲等症狀,最後導致失明。值得注意的是,一般民眾未曾聽過黃斑部病變,更不知道其有何症狀以及會導致失明,常誤以為是年紀大了,視力退化,因而延誤治療的機會。葉文俊醫師則指出,脂肪肝是現代常見的文明病,和肥胖與多吃高油脂食物有關,嚴重的脂肪肝亦會引起肝功能異常,是非病毒性肝炎的主要原因,亦常見於和心血管疾病密切相關的代謝症候群患者。若發現有脂肪肝的人,應該要多運動及調整飲食,如果同時有高血脂與高膽固醇者,就要請醫師診治才恰當。成大醫院內科的衛教文章指出,由於經濟繁榮,大家生活富裕,「脂肪肝」亦有增加的趨勢。因此,我們對飲食應該加以節制,不可暴飲暴食,更不能長期酗酒,加重肝臟的傷害,此外營養不良或失調,也是形成脂肪肝的原因之一,所以要注意營養的均衡攝取。新北市立聯合醫院於近日安排專科醫師,為民眾篩檢黃斑部病變及肝功能,一起幫您愛眼、保肝。看東西有黑影別輕忽! 當心眼睛黃斑部病變致失明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aid=12769視力模糊是老花眼? 可能是黃斑部病變致失明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aid=12909減肥過度也會造成脂肪肝? 醫師:沒錯!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aid=12661

孕期不胖到自己可能嗎?

孕期不胖到自己可能嗎?#肥胖

文/媽咪窩雜誌 採訪/林潔雨 攝影/Kiwi 諮詢/亞東醫院婦產部主治醫師 孫序東、國泰綜合醫院營養師 徐嘉徽雙和醫院復健科主治醫師 許雅雯演出/爸爸:蔡堃祥 媽咪:林芸安懷孕後最好能把吃進去的營養都往胎兒送,只要胖寶寶,不要胖到自己,這是所有孕媽咪一致的期望,但是真的可以辦到嗎?怎麼吃、怎麼動才能讓胎兒壯壯,又不使自己身材走樣?多蔬果、少澱粉,遵循正確原則是關鍵對準媽咪們來說,孕期只胖胎兒,不胖自己,是再理想不過的。雙和醫院復健科許雅雯醫師認為,其實最好媽咪和胎兒都不要太胖,孕期應該重視的是均衡營養,並有適當、好的蛋白質攝取。亞東醫院婦產部孫序東醫師表示,多年來臨床觀察發現,媽咪懷孕期間體重的增加,從4公斤到30、40公斤都有,而到底怎麼吃、如何運動才能只胖胎兒,其實並沒有特別的訣竅。曾經有位韓國媽咪懷孕期間只愛青菜不愛肉,孕期體重只增加2~3公斤,產下的寶寶體重卻可以達到2800公克,產後反而比懷孕前瘦。所以孕媽咪多蔬果、少澱粉,並且多重視蛋白質的攝取,遵循簡單正確的飲食原則,自然不會有胖到自己的困擾。懷孕初期吃無節制,最容易胖到媽咪如果要從飲食、運動著手以達到只胖寶寶的目的,有哪些實際的作法?國泰綜合醫院營養師徐嘉徽表示,運動、飲食都很重要,但是最重要就是體重的控制。其實孕媽咪會胖到自己,主要關鍵是在懷孕初期,此階段胎兒主要在五官、心臟以及神經系統的發育,體重不大會增加,孕媽咪如果毫無節制的吃,只會讓脂肪堆積在自己身上。此外,很多孕媽咪會胖到自己,多因為誤以為多吃才是對胎兒好,可以讓胎兒快快成長。懷孕初期增重不超過2公斤因此,最重要是懷孕初期的體重控制,建議準媽咪在此階段體重只需增加1~2公斤以內即可,並可依循懷孕前的飲食攝取量,不需另外加強或補充太多熱量。至於整個孕期應增重多少?如果孕婦原來的體型就屬於比較胖,則孕期增重應該比較少;原本過瘦,就可增加多一些,不過一般建議以增加10~14公斤最恰當。★ 以孕前BMI值,做孕期增重考量衛生署國民健康局在新版孕婦健康手冊中,建議孕婦依照自己孕前BMI做體重增加的參考:BMI<19.8 ,孕期體重增加12.5~18公斤BMI 19.8~26,孕期體重增加11.5~16公斤BMI 26~29,孕期體重增加7~11.5公斤BMI>29,孕期體重增加7公斤若懷雙胞胎,孕期體重增加15.9~20.4公斤若懷三胞胎,孕期體重增加22.7公斤BMI值計算方式:BMI=體重(公斤)/身高2(公尺)2,得出的BMI值若低於18.5,表示為瘦弱體型;大於24,則表示過重體型均衡攝取6大類食物孕期每天的飲食最重要是務必均衡攝取五穀根莖、奶類、蛋豆魚肉、蔬菜、水果、油脂等六大類食物,不可偏廢任何一類。依照衛生署建議,一天的總熱量建議在1800大卡,各類食物攝取建議量:五穀根莖類4碗、奶類2~3杯、蛋豆魚肉類4~5兩、蔬菜類3~4份(每份100克)、水果3份、油脂類3湯匙。《MamiHome媽咪窩》‧2011/1月號 資料來源:MamiHome媽咪窩 提供

過重、肥胖者 較容易骨質疏鬆

過重、肥胖者 較容易骨質疏鬆#肥胖

依據衛生署國民健康局進行的98年國民健康訪問調查顯示:15歲以上民眾有7.6%經醫師確診為骨質疏鬆症,男、女比率分別為4.6%、10.5%,女性明顯高於男性,並隨著年齡而增加。前述調查結果亦發現,在骨質高峰期(30歲以前)的骨質疏鬆情形,男、女均低於1%;但30歲以後骨質逐漸減少,到了50歲以後骨質流失更形嚴重,75歲以上老人平均每四人就有一人有骨質疏鬆的問題,而女性在停經後骨質疏鬆比率亦高達20%~35%。衛生署署長邱文達提醒民眾年輕時儲存骨骼「骨本」,平常可多攝取牛奶、起司、豆腐等富含鈣質的食物,避免過度飲用咖啡、適度曬太陽、避免熬夜,多從事跑步、健走、球類運動、健康操、爬樓梯等,可以促進骨質密度增加的負重式的運動,就能輕輕鬆鬆預防骨鬆。同時,上述調查結果發現,相較於正常體位的民眾,體位不正常的民眾(過輕、過重、肥胖)有較高的骨質疏鬆比率。經常節食及體重過輕會減少雌激素分泌,加速骨質流失,造成骨質含量變少及肌耐力降低而容易發生骨質疏鬆;體重過重則會增加骨頭、關節的負擔,因此國民健康局局長邱淑媞呼籲國人可透過身體質量指數[BMI計算方式=(體重(公斤)/身高的平方(公尺)2],來瞭解及監測自己的體位狀況。當BMI<18.5或是BMI≧24,就要注意維持及控制自己的體重了!而飲食及運動是維持理想體重的不二法門,今年國民健康局致力推動肥胖防治活動,並由總統及副總統領軍支持,號召全民共同甩油60萬公斤。透過各縣巿衛生團隊的協助,指導民眾正確的減重方式及維持健康體重,並藉助團體的力量,互相提醒,一起實踐「聰明吃、快樂動,天天量體重」的健康技巧,落實飲食健康化、運動生活化的健康生活習慣,達成全民減重600噸的目標。

銀髮族、過重者易骨鬆! 抗「鬆」防「跌」記得動一動

銀髮族、過重者易骨鬆! 抗「鬆」防「跌」記得動一動#肥胖

人體骨骼的骨質自出生後會隨著年紀而增加,大約在20至30歲會達到最高峰,之後骨質逐漸減少。女性在停經後,骨質減少的速度會加快,如果骨質流失過多,使得原本緻密的骨骼形成許多孔隙,呈現中空疏鬆的現象,使得骨骼變脆、變弱,就是所謂的「骨質疏鬆症」。依據衛生署國民健康局進行的98年國民健康訪問調查顯示,15歲以上民眾有7.6%經醫師確診為骨質疏鬆症,男、女比率分別為4.6%、10.5%,女性明顯高於男性,並隨著年齡而增加。前述調查結果亦發現,在骨質高峰期(30歲以前)的骨質疏鬆情形,男、女均低於1%;但30歲以後骨質逐漸減少,到了50歲以後骨質流失更形嚴重,75歲以上老人平均每四人就有一人有骨質疏鬆的問題,而女性在停經後骨質疏鬆比率亦高達20%~35%。20日為世界骨鬆日,行政院衛生署署長邱文達提醒民眾年輕時儲存骨骼「骨本」,平常可多攝取牛奶、起司、豆腐等富含鈣質的食物,避免過度飲用咖啡、適度曬太陽、避免熬夜,多從事跑步、健走、球類運動、健康操、爬樓梯等,可以促進骨質密度增加的負重式的運動,就能輕鬆預防骨鬆。調查結果發現,相較於正常體位的民眾,體位不正常的民眾(過輕、過重、肥胖)有較高的骨質疏鬆比率。經常節食及體重過輕會減少雌激素分泌,加速骨質流失,造成骨質含量變少及肌耐力降低而容易發生骨質疏鬆;體重過重則會增加骨頭、關節的負擔,因此國民健康局局長邱淑媞呼籲,均衡飲食及運動是維持理想體重的不二法門,肥胖者必須努力「甩肉」。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