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腎臟

台灣腎臟病率高 竟與愛吃加工食品有關

台灣腎臟病率高 竟與愛吃加工食品有關#腎臟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瓊之/採訪報導)腎臟病是一個無聲無息的隱形殺手,因為在初期臨床上並無明顯症狀,往往到了後期才產生不適,因此,有多數民眾發現時已罹患慢性腎臟病卻渾然不知,有鑑於此,衛生福利部臺北醫院特別舉辦慢性腎臟病腎友座談會,希望能藉由講座,增加民眾對慢性腎臟病的了解。泡沫尿、水腫要當心 恐是腎臟病警訊目前台灣慢性腎臟病盛行率高達13%,而腎臟透析在世界也名列前矛,成為台灣新國病,對此,腎臟內科張凱迪醫師表示,台灣腎臟病盛行率會這麼高,主要可分為兩個因素,第一就是人口老化,使得高齡者居多,且在高血壓、糖尿病方面控制不佳所引起,根據統計資料顯示,不管是台灣或美國在洗腎的病患中,有4成罹患糖尿病,3成罹患高血壓;第二則是飲食習慣、不良用藥所引起,包括高鹽、化學加工食品吃多、濫用止痛藥等。因此,民眾若發現有泡沫尿、水腫、高血壓、貧血與倦怠等症狀,應該立即找腎臟專科醫師,進行詳細檢查,才可以及早發現及早治療,避免邁向洗腎之路。飲食3撇步 減少腎臟負擔為遠罹腎臟病纏身,料理達人林小堤主廚建議民眾,可利用蔥蒜等自然調味料簡單料理,減少使用加工製品,減少化學成份的傷害,建立正確腎臟病防治觀念。而黃道媛營養師則表示,應以天然簡單真味道為主,只要吃得簡單,就能吃出健康,此外,營養師也提供3撇步,幫助給民眾減少腎臟負擔:1)攝取足夠水份、適當鹽份、適量補充蛋白質。2)天然食物最健康,減少食用添加物。3)控制慢性病,三高族群控制血糖、血壓、血脂,並應定期健康檢查及追蹤,包括驗血、驗尿、量血壓等。

桂圓、棗泥月餅含磷量高 腎臟病友應避免

桂圓、棗泥月餅含磷量高 腎臟病友應避免#腎臟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一年一度的中秋節又即將到來了,但最近出現部分糖尿病及腎臟病患者的血糖、腎臟功能較差的現象。營養師進一步的了解其飲食狀況,發現多名患者皆因日前的中元普渡再加上中秋節的腳步將近,而攝取了過量的糕餅類及含糖飲料等高糖、高油脂食物。因此,南投醫院蔡玉思營養師建議,吃4分之1個廣式月餅或是1個小月餅就要減少半碗飯量,當天烹調也要減少烹調用油。腎臟病友也要注意避免內餡含桂圓、棗泥及蛋黃等含磷量高的月餅,最好選擇低蛋白質的月餅,例如冰皮月餅等。另外,烤肉時應避免攝取過量的肉類,以2至3份肉類為最佳,但合併有腎臟病變的病友,最多就只能吃一份肉類。營養師教你   秋節飲食不卡油蔡營養師建議腎臟病友不妨自製健康烤肉醬,利用檸檬汁、水果醋、蒜末、白蘿蔔泥、開水來稀釋,減少鈉的攝取量。也可選擇原味燒烤,將未調味過的食物直接火烤,再灑上少量鹽巴或加點檸檬汁品嚐食物的原味。烤肉時再搭配低糖的烏龍茶、綠茶或礦泉水當飲料,避免攝取過多的糖份及熱量。而中秋節的應景水果「柚子」因鉀含量較高,腎臟病友一天最好別超過兩小片,避免攝取過多鉀離子。南投醫院肝膽腸胃科洪弘昌醫師表示,腸胃不好的民眾秋節飲食更應避免過量及重口味,並且要細嚼慢嚥以免造成腸胃的負擔。

腎臟惡化無症狀 定期檢查不可少

腎臟惡化無症狀 定期檢查不可少#腎臟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糖尿病是引起腎臟病的主要原因,但大部分民眾沒有接受尿液微量白蛋白檢查的觀念,尤其腎臟的惡化往往沒有症狀,呼籲糖尿病患除了控制血糖並應每年進行尿液以及眼睛檢查,飲食要少油、少鹽、少糖以及養成正確的生活習慣。有明顯症狀恐已惡化腎臟是由許多的小血管連接著腎絲球來做過濾的功能,但當腎絲球開始有病變時,腎絲球無法清理有害物質時,便會造成血中尿素氮、肌酸酐的上升,是腎功能明顯變壞的指標。一般腎病出現明顯的臨床症狀時,腎功能已經是持續惡化無法恢復,如果沒有早期發現及早控制好血糖,可能會導致腎臟功能衰退,並面臨長期洗腎的困境。基隆市衛生局提醒民眾約5成的洗腎病人有糖尿病腎病變及高血壓,糖尿病病人每年至少接受1次的尿液微量白蛋白檢查,並留意自己是否有「泡泡尿」的蛋白尿症狀,早期發現診斷可獲得良好的醫療照護與治療,以延緩腎臟併發症發生。

抗排斥藥物躍進 非血緣關係捐腎成功率大增

抗排斥藥物躍進 非血緣關係捐腎成功率大增#腎臟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承璋/綜合報導)根據統計,我國每年約有六千名洗腎病患,正等待著腎臟捐贈,好脫離每周洗腎的惡夢,但隨著抗排斥藥物的發展,事實上,不僅具備血源關係的親屬能夠進行捐贈之外,就連夫妻之間也能互相捐贈,根據統計追蹤發現,有血緣與無血緣之間的捐贈方式,其所預後的程度,兩者並無明顯差別。丈夫不忍妻子受洗腎之苦 決定捐腎台中市就一名因高血壓進入末期腎病的婦女,六年前開始接受腹膜透析,一天四次的療程,讓病患過得非常痛苦,而結褵多年的先生不忍看太太長期受罪,決定捐顆腎臟給她。經過系列檢查後,兩人進行活體腎臟移植,術後雙方均狀況良好,先生終於遂其所願,帶太太脫離了洗腎苦海。  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副院長黃秋錦指出,治療慢性尿毒症,腎臟移植是已知最好最有效的方法,能讓患者的腎功能恢復到幾近常人。成功的腎臟移植不僅降低死亡率,尿毒症引發的生理機能障礙,也會獲得改善。患者最大的心願往往就是過正常生活,能夠工作賺錢養家,這些應該都不成問題。人體有兩顆腎臟 僅一顆就能維持正常機能 根據現行法令,換腎來源除了靠腦死者捐贈之外,活體親屬捐腎限於五等親以內,或有婚姻關係的配偶。黃秋錦說,人體擁有的兩顆腎臟,功能正常的話,其實只要一顆即足敷所需,對捐腎者影響有限。對受贈者來說,縮短腎移植的等待時間,腎存活率會比較高。  另一方面,醫界也發現,有血緣關係的親屬捐贈,組織配對較佳,和夫妻間沒有血緣關係的捐贈相比,理應更勝一籌,然而追蹤結果證明,兩者預後竟然無分軒輊。換言之,只要一方是健康的,捐腎給尿毒症配偶絕對可行。黃秋錦認為,移植技術的進步,抗排斥藥物的發展,照護能力的提升,都拉抬了腎臟移植的成功機會。

未滿一歲腎臟發育不全 喝水量勿超過300C.C.

未滿一歲腎臟發育不全 喝水量勿超過300C.C.#腎臟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瓊之/採訪報導)夏季天氣炎熱,多數人都會透過喝水來消暑,但對於兒童來說,多喝水真的沒事嗎?書田診所小兒科葉勝雄醫師表示,一歲以下的嬰幼兒,若一下子攝取過多水分,恐會導致水中毒。嬰幼兒腎臟發育不完全 過多水分恐造成水中毒經過問卷調查結果顯示,有近2成的家長,除了奶或副食品外,給一歲左右的幼兒每天喝水量超過300C.C.以上,對此,葉勝雄醫師表示,嬰幼兒的腎臟就像一個小型的汙水處理廠,進來的水量很小,且多數都只是路過,沒有經過處理就原封不動送回去。換成醫學上的說法,就是腎絲球過濾率太低,在出生時只有大人的十分之一,這也是說它不成熟的原因,所以,若是一下子喝太多水,腎臟無法立即將水排出,多餘的水分會使血液中鈉離子濃度低,連帶使得細胞外面的滲透壓變得比細胞裡面低,於是水分就往細胞裡面移動以達到平衡,造成細胞腫脹,甚至腦水腫,這就是俗稱水中毒,而且只要喝260~540ml的水就可能會出現水中毒的症狀了。飲用水要分段 建議每公斤體重攝取30C.C.的水為佳水中毒最主要的症狀為極度嗜睡、面無表情、感覺遲鈍、精神錯亂、過度激動,嚴重這甚至會痙孿、死亡,因此,醫師建議四個月大前的寶寶並不需要特別喝水,因為母奶或配方奶當中就有87%以上是水分,若額外喝水反而可能降低奶量,減少營養的攝取,甚至造成水中毒。但開始吃副食品後到一歲之間,從副食品中補充水分為最好的方式,不一定要透過水,然而,在1歲前除了奶類和副食品外,若要攝取水份的話,建議以每公斤體重攝取30C.C.的水為佳,分次給予,原則上是安全的,另外,一歲前的寶寶如果不愛喝水,其實是身體的正常反應,無需勉強。最後,葉勝雄醫師提醒各位家長,嬰幼兒的腎臟要到1歲才有大人的水準,而進來的水有經過處理的比例,在三個月大前會快速上升,但要到兩歲時才有大人的水準。因此一般認定,腎臟在1歲後算初步的成熟,不是所有大人的健康觀念,都可以完全套用在孩子身上。 

女子亂服中草藥助眠 吃到要長期洗腎

女子亂服中草藥助眠 吃到要長期洗腎#腎臟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採訪報導)一名32歲女病患,過去沒有任何慢性疾病,陸續服用友人介紹的中草藥幫助睡眠,平常並無任何不適,但最近3天腳有點水腫,身體不適吃不下,沒想到,就診時已經腎衰竭必須長期洗腎。症狀出現  恐已是末期台灣有洗腎王國之稱,據國衛院的研究顯示,台灣慢性腎臟病的盛行率大約11.9%,這之中只有不到1成的病人知道自己有慢性腎臟病。醫師指出,因為腎臟是個「忍耐力很強」的器官,初期並不會有明顯症狀,大多數人等到出現症狀,如:泡泡尿、水腫、高血壓、貧血、倦怠等症狀,往往已經是末期腎臟病。腎臟病難察覺  護腎8法保健康臺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腎臟科陳聿歆醫師表示,慢性腎臟病除了可能導致長期洗腎,還會增加心血管疾病、中風及死亡風險,而這些不良影響並不是到洗腎才會表現出來,而是在病患還不知不覺的初期、中期就已經影響了病患健康。當腎臟功能變差,原本腎臟負責的身體機能將逐漸出現異常,嚴重會表現出呼吸喘、噁心嘔吐、骨骼病變、皮膚病變、心律不整,甚至造成死亡。因此,想要避免罹患慢性腎臟病,或避免惡化,醫師提供民眾8個保護腎臟的作法:1)三高一定要控制/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是造成慢性腎臟病的主要原因和危險因子,民眾罹患三高種類越多,腎臟病風險越高,三高患者應遵從醫囑良好控制,可減少併發慢性腎臟病的機會。2)  不服用偏方/偏方或來路不明的中草藥,吃半年就可能要洗腎,若是含有馬兜鈴酸、重金屬、不合格的防腐劑、化學劑、止痛藥等,都可能造成腎臟傷害。3)不自行亂服止痛藥/長期亂服非類固醇類消炎藥,也可能造成腎臟傷害。4)維持理想體重/肥胖也是慢性腎臟病的危險因子之一,應飲食控制並適度運動以維持理想體重。5)不抽菸/抽菸除了是慢性腎臟病的危險因子,也是心血管疾病、肺部疾病、癌症等疾病的危險因子。6)飲食原則/多喝水、少鹽、少油、少糖、避免大魚大肉。7)不憋尿/保持泌尿系統暢通。8)定期接受腎功能篩檢/慢性腎臟病初期並不會有明顯症狀,而使得患者不自知,因此有上述危險因子、或年紀大於65歲、有慢性腎臟病家族病史、免疫性疾病如紅斑性狼瘡、有尿路結石、泌尿系統阻塞患者,應定期檢查腎功能。陳聿歆醫師也強調,目前健保提供有40歲以上民眾每3年1次免費成人預防保健,65歲以上民眾每年1次成人預防保健,其中都有包括腎功能和尿蛋白之檢驗,若是已患有腎臟病,更一定要持續門診治療與追蹤。

慢性病患出現蛋白尿 恐是腎病變前兆

慢性病患出現蛋白尿 恐是腎病變前兆#腎臟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承璋/綜合報導)「吃藥當吃補」是許多臺灣人都有的錯誤用藥觀念,加上高鹽、高油脂的飲食習慣都是洗腎人口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花蓮慈濟醫院林于立醫師也分指出,許多民眾覺得自己腎臟功能不好,就想吃藥讓腎臟變好,甚至是吃來路不明的偏方與成藥,結果越吃越糟,到醫院洗腎的時候,往往都已經是第四期的重度慢性腎衰竭,甚至是第五期的末期腎臟病變。林于立醫師解釋,其實腎臟就像是人體任勞任怨的阿信,即使受傷也不喊疼,等到腎功能失去六成以上才會出現警訊,因此許多人罹患「慢性腎臟病」卻渾然不知。蛋白尿為腎病變前兆臺灣國人十大死因中,像是心臟疾病、腦血管疾病、糖尿病與高血壓疾病,都跟慢性腎臟病有關。尤其是糖尿病友若血糖、血壓或膽固醇未控制好,加上又有抽煙行為者,有可能在罹病幾年後,就開始出現蛋白尿的現象,這就是腎病變的早期症狀,如果這些危險因子一直沒控制好,很快會進入大量尿蛋白期;接著,尿毒開始上升,最後將會面臨洗腎。「腎臟疾病初期最常見的症狀就是沒有症狀。」林于立醫師強調,腎臟疾病初期最常見的症狀就是沒有明顯症狀,許多罹患腎臟病的病人通常是已出現臉腫、腳腫才就醫。早期腎臟異常會出現「泡、水、高、貧、倦」等臨床症狀,分別是小便起泡泡、皮膚水腫、高血壓、貧血及疲倦等,若出現兩項以上症狀,就可能罹患腎臟病,應盡快到院檢查。他呼籲,腎臟病友一定要遵守「三多、三少、四不、一沒有」的原則,其中,飲食習慣要注意多纖維、多蔬果、多喝水,少糖、少油、少鹽,保持不抽菸、不憋尿、不熬夜、不亂服藥以及沒有鮪魚肚的生活原則,並嚴格執行「護腎檢查三三制」,每三個月檢查尿液、血壓、肌酐酸等指標,隨時與醫師配合,就能與疾病和平共處。

小心腎臟病變 謹記「泡水高貧倦」5字訣

小心腎臟病變 謹記「泡水高貧倦」5字訣#腎臟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台灣有洗腎王國稱號,且由於慢性腎臟病初期幾乎沒有明顯症狀,容易被人忽視,一旦確認是腎臟病,往往不可回復,不僅需要接受長期治療,更嚴重影響家庭品質。因此呼籲大家從日常生活做起,如維持理想體重、養成適度運動習慣、不酗酒不吸菸、均衡飲食、少鹽、不濫用藥物,同時自我監測及定期健康檢查等。嘉義市衛生局指出,慢性腎臟分為5期,前2期除了尿液及抽血檢驗外,臨床上並無明顯症狀,進入慢性腎臟病第3、4期的病患,再不注意健康維護,下一階段就是進入末期腎衰竭需洗腎階段,因此提醒民眾,應該隨時注意自己是否已有「準尿毒症狀態」,所謂「準尿毒症狀態」的臨床表現,簡單來講就是「泡水高貧倦」,就是泡泡尿、水腫、高血壓、貧血與倦怠等5症狀,如果發現有上述5項症狀,而且原因不明,應該立即找腎臟專科醫師,進行檢查。腎利人生  牢記「3多3少4不1沒有」衛生局也呼籲,牢記腎臟保健「3多、3少、4不、1沒有」口號,就是做好3多:「多纖維、多蔬菜、多喝水」、3少:「少鹽、少油、少糖」、4不:「不抽菸、不憋尿、不熬夜、不亂吃來路不明的藥」及1沒有「沒有鮪魚肚」即可降低腎臟疾病風險。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