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

男子無緣由的腹背疼痛 竟是腹部主動脈瘤作祟

男子無緣由的腹背疼痛 竟是腹部主動脈瘤作祟#糖尿病

55歲的張先生日前突然覺得肚子很脹,而且連背部也十分疼痛,他以為是吃壞肚子導致腸胃不適,到醫院掛急診。急診醫師以超音波檢查時,赫然發現竟是腹部主動脈病變、脹大,形成了巨大的腹部主動脈瘤,隨時都可能破裂大出血,危及生命。光田醫院急診部緊急會診心臟血管外科郭達智主任以及蘇銓男醫師,並在最短時間之內完成電腦斷層掃瞄,並為患者施行微創腹部主動脈支架置放術,才讓張先生撿回一命。術後當天即能下床行走,三天後就出院返家。光田醫院心臟血管外科郭達智主任表示,腹部主動脈瘤的成因是腹部動脈血管肌肉層細胞退化造成管壁失去彈性,使得血管會像氣球般向外鼓漲,如果血管破造裂成患者腹內大出血,屆時即使緊急手術死亡率仍高達八成以上,可說是體內的不定時炸彈。而從血管攝影影像中可見這位張先生的主動脈瘤應該已經養了數年以上,體積甚至比左右兩側的腎臟都還大,令人怵目驚心。郭達智主任進一步指出,腹部主動脈瘤好發於60歲以上之病患,男性的罹患率是女性的四倍。尤其常見於高血壓、糖尿病患者及抽菸者,當患者主動脈瘤直徑達到4~6公分時,則有隨時破裂引起大出血的危險。傳統外科手術治療腹部主動脈瘤雖然成功率可達九成,但病患必須接受深度麻醉及剖腹手術,手術時間長,併發症多,且由於傷口疼痛及腸道排氣不順等因素,導致恢復很慢,常須住院半個月以上。尤其是高齡或併有慢性肺部疾病及心臟功能不佳的高危險群患者,傳統手術導致倂發症的風險極高。但現在透過微創腹部主動脈支架置放手術,將能大幅降低手術的風險。該技術只要在局部或半身麻醉下,由患者兩側鼠蹊部切開約三公分的小切口,在X光透視下,將支架植入主動脈瘤血管內,有效地將病變的血管瘤與主動脈的血流阻隔開來,如此一來血流將被限制在支架內,不會流到血管瘤中,因而去除了主動脈瘤繼續漲大或破裂大出血的風險。手術時間也僅需2~3小時,患者在術後當天即可下床。郭達智主任解釋,腹部主動脈瘤於老年人的發生率約為4~5%左右。主動脈瘤支架治療動脈瘤技術在國外發展至今已超過15年。國內也已應用在臨床上數年。健保局更於去年開始針對此項微創手術提供給付,患者不須再承擔動輒四、五十萬台幣的費用,80、90歲的高齡老人也同樣可以接受此項手術。醫師也呼籲腹部主動脈瘤的高危險群病患,如果發現無緣由的腹、背部疼痛,必須盡速就醫,透過簡易的腹部超音波檢查,即可作出正確的鑑別診斷。同時也建議之前因懼於剖腹手術而對治療卻步的腹部主動脈瘤患者,可考慮相對安全且少併發症的微創主動脈瘤支架置放手術,以摘除體內的這枚不定時炸彈。

懷孕出現高血糖 孕婦該如何吃?

懷孕出現高血糖 孕婦該如何吃?#糖尿病

文/媽咪窩雜誌採訪/陳姵樺諮詢/台中臺安醫院婦產科主治醫師 黃斯哲光田綜合醫院大甲分院婦產科主治醫師 何文光平時沒有糖尿病,孕期為何出現高血糖?該如何控制血糖值?以及真有妊娠糖尿病該怎麼辦呢?飲食控制將是治療的第一步。要孕育一個新生命,媽咪的身體在懷孕十個月當中,會因不同階段而產生不同的變化。主要是因為媽咪的體內多了一個胎兒以及胎兒從母體吸收養分的管道~胎盤,當寶寶逐漸長大,一些懷孕後才會產生的症狀便會陸續出現。這些症狀在懷孕初期並不顯現,會在懷孕一段時間後才出現,就像這篇文章所要談到的妊娠糖尿病,一般約在懷孕7個月前後才會發生,例行性產檢的尿液檢查並無法篩檢出妊娠糖尿病,在這個階段必須配合自費的血糖檢查,才能進一步確認孕媽咪到底有沒有得到妊娠糖尿病,也才能做進一步的飲食控制與治療。台中臺安醫院婦產科主治醫師黃斯哲指出,尿液檢查是例行性產檢會施行的項目,因為檢查方式方便快速,每一次產檢都會做,但是尿液檢查只能初步篩檢出孕婦是否有異常狀況,光田綜合醫院大甲分院婦產科主治醫師何文光也表示,尿液檢查可以檢測出孕婦有無泌尿道感染、發炎細胞、異常細胞、蛋白尿等等症狀,但兩位醫師都表示,光靠尿液檢查是測不出孕婦是否已經患有妊娠糖尿病。黃斯哲醫師表示,要檢查是否患有糖尿病,都是以血中糖分濃度當指標,血糖正常的數值要在140mg/dl以下,未懷孕時尿液中的糖分經過腎臟的吸收過程,較不容易測量出來,通常血糖要高過180mg/dl尿液中才會測得到。尿液檢查的報告會以一個「+」至四個「+」的符號來呈現檢查結果,「+」愈多代表異常指數愈高,但並無法得知身體內糖分含量的真正數據;但是懷孕時,因為孕媽咪血液量為未懷孕時的一倍半,所以每天腎絲球過濾及重新吸收的工作量加大,有時會在沒有血糖異常的情形下,因為回收糖份不完全,而在尿液檢驗時呈現有尿糖的情形。但妊娠糖尿病無法在懷孕早期檢測出,若是孕婦懷孕前沒有得糖尿病,大約在懷孕24~28周左右可以自費進行妊娠糖尿病篩檢,以測量血糖的方式,進一步得知自己是否患有妊娠糖尿病。延伸閱讀「血糖值不合格」:http://www.uho.com.tw/sex.asp?aid=9615

月餅、柚子、烤肉,該怎麼吃最健康?

月餅、柚子、烤肉,該怎麼吃最健康?#糖尿病

每年的中秋節前後,都是糖尿病患就診量暴增的時間。不僅月餅、烤肉紛紛出籠,使血糖飆升,部分用藥與飲食過量都會讓糖尿病患體重增加,並且提高併發症機率。彰化基督教醫院新陳代謝科主任謝明家醫師提供糖尿病患一些實用的參考資訊,讓糖尿病患也能開心健康的渡過中秋節。謝醫師表示,中秋節應景食物中最容易造成血糖飆高的食物就是月餅。由於月餅含有高脂肪、高糖分、高熱量、高蛋白質,因此糖尿病患應該控制每次只吃半個月餅,並且要同時減少半碗飯量。或是將月餅與家人分享,來減少月餅的攝取。目前市面上有許多宣稱針對糖尿病患特別製作的月餅,如冰皮月餅或是蔓越莓月餅等,甚至是無糖月餅等。這類月餅陷阱多,即使油脂較少,或是使用代糖來減少含糖量,但是其中澱粉含量仍然很高,糖尿病患若是受誤導,吃多血糖一樣會飆高,應該要別注意。中秋節烤肉對於糖尿病患來說是另一個造成控糖不穩的時機。謝醫師建議,烤肉時要避免攝取過量的肉類,大概二塊肉片或一隻雞腿左右的份量就足夠,肉類的選擇以白肉或是豆腐較佳。而許多加工食品如香腸等,常容易添加過多的調味料,因此糖尿病患更應該要盡量避免。建議糖尿病患可以多增加蔬菜類(如香菇、青椒)來代替肉類。而烤澱粉類食物如玉米、甜不辣時,則應和主食代換。烤肉時光是烤肉醬,平均每人一餐就會吃進約4.5公克的鹽。所以一般市面上的烤肉醬都要經過稀釋,以減少鹽分的攝取。或是選擇自製烤肉醬,以檸檬、胡椒、少許醬油加上迷迭香取代烤肉醬,利用簡單的香料,也可以創造出另一種健康風味。體重上升是糖尿病患在中秋期間的一大健康危機,而除了大魚大肉以及過量飲食外,許多糖尿病的用藥也會讓體重增加,因此糖尿病患若是合併有體重問題,應該諮詢醫師,調整用藥劑量,或是請醫師調整較不會引發體重上升,或增加副作用的藥物。延伸閱讀「中秋應景食物換算」:http://www.uho.com.tw/health.asp?aid=9224

破除迷思 「糖尿病看圖對話」教病友中秋吃得巧

破除迷思 「糖尿病看圖對話」教病友中秋吃得巧#糖尿病

中秋佳節將至,當闔家享用月餅、烤肉美食時,台灣卻有120萬糖尿病患在美食與血糖值間拉扯,承受無比的心理壓力!過去調查發現,每年中秋節後,因血糖控制不佳而就醫的人數增加約2成 ,為此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淡水馬偕醫院、中華民國糖尿病病友全國協會與臺灣禮來公司特於在淡水鎮舉辦「糖尿病看圖對話」公益講座,用創新如大富翁遊戲般的衛教課程,教育病患如何兼顧美食與血糖,吃得巧又健康,不放棄過中秋的權利!根據民國97年全民健保統計數據 ,台北縣的糖尿病患病人數位居全國之冠,面對需積極管理的糖尿病,病患常因飲食控制的錯誤觀念而飽受併發症威脅,在台灣約每1小時即有1人死於糖尿病!尤其每年中秋節後,在難以抵擋美食誘惑的情況下,因血糖控制不佳而就醫的患者人數,更比平日增加約2成。淡水馬偕醫院內分泌暨新陳代謝科主任簡銘男醫師表示,飲食控制是治療糖尿病最困難的一環,患者常因錯誤觀念或是抱怨無法享受美食,影響控制成效。面對飲食控制的不易與迷思,淡水馬偕醫院張美珍衛教師表示:「很多糖尿病病友覺得飲食控制困難又複雜,面對美食誘惑甚至採用「不看、不聞、不吃」的消極作法,但如此作法卻可能引發低血糖的危險。如何幫助病友培養正確的飲食觀念,正是衛教工作中的重要課題!」而淡水馬偕醫院為解決病友困境,不僅加入「糖尿病看圖對話」推廣計畫,更與糖尿病衛教學會合作,首度將「糖尿病看圖對話」衛教課程帶入淡水鎮,盼幫助更多病友破除飲食迷思。張美珍衛教師指出,「糖尿病看圖對話」課程創新的三個概念在於,互動討論、視覺化學習、病友小團體。透過病友的互動討論與視覺化的圖像設計,「糖尿病看圖對話」課程能提供病友記憶力、應用力及同儕影響力三大助力。張美珍衛教師發現,病友主動參與討論所獲得的知識,不僅能提高記憶度,加上受同儕督促、鼓舞的影響,更讓他們有動力改變行為。如此「以病人為中心」、「為自身健康負責」的衛教理念,透過討論過程能激盪出更貼近個人生活的「控糖」方案,面對即將到來的中秋節,病友也更能將所學知識靈活運用在菜色安排。為關懷更多糖尿病病友,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蘇秀悅秘書長表示,「糖尿病看圖對話 請你來」公益衛教系列講座接著將在嘉義與台東地區各舉辦一場,屆時全台將有更多糖尿病病友,同步加入「糖尿病看圖對話」之列。此外,目前也有45家醫療院所共同推廣「糖尿病看圖對話」,想參與課程之病友可上網查詢:http://www.conversationmaptw.com/。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再次呼籲病友,建立為健康負責的態度,採取行動參與「糖尿病看圖對話」,開啟自主管理、邁向控糖達人之路!延伸閱讀「糖尿病看圖對話」三概念:http://www.uho.com.tw/beauty.asp?aid=9209

中秋烤肉「三低一高」健康吃 掌握均衡飲食原則

中秋烤肉「三低一高」健康吃 掌握均衡飲食原則#糖尿病

文/奇美醫學中心營養科營養師 林珈汶中秋節是國人三大節日之一,傳統上,除了吃月餅、剝柚子、賞月之外,烤肉已成為現今不可或缺的活動。在琳瑯滿目的烤肉食材中,要如何挑選才能讓您在享受中秋夜的團圓樂中,又能兼顧健康與美味!奇美醫院營養科藉著佳節來臨之際,就食材準備、烤肉技巧、份量拿揑、沾醬使用…等提供您如何掌握及運用的方法!食材準備 均衡選擇生鮮低脂食材海鮮及肉類:盡量選擇油脂較低的海鮮類,例如:蝦子、花枝、文蛤、香魚…等,及去皮的雞腿、雞胸肉或豬里肌肉片…等瘦肉。減少選用膽固醇高的動物內臟及油脂含量高的三層肉、霜降肉、梅花肉、雞翅膀及其加工製品,例如:香腸、培根、貢丸、熱狗…等,以減少攝入過多的食品添加物及看不見的油脂。五穀根莖類:常為烤肉時被忽略的食材,建議列入烤肉的菜單中,以避免攝取過多肉類造成攝食不均衡,像:土司、玉米、地瓜、米血糕、甜不辣、麻糬、糯米腸…等,都是不錯的選擇。蔬菜、水果類:蔬菜是最不造成身體負擔的食材,除了可平衡營養素的均衡度,其豐富的纖維質可增加飽足感以減少肉類或主食類的攝取量。像杏鮑菇、香菇、甜椒、金針菇、絲瓜、筊白筍…等,是很適合做為烤蔬菜的來源。在烤肉活動中不免會準備應景的柚子,雖然柚子含有豐富的纖維質、維生素C,能幫助消化、具有抗氧化能力,不過兩片柚子約165公克就有60大卡,一天最多吃半顆柚子就達到足夠攝取量了。烤肉技巧 把關燒烤過程衛生安全對於不規則不易烤熟的食物,可先煮半熟再烤,如雞翅、雞腿,也可以鋁箔紙包覆或隔開烤肉架與炭火方式烤,以減少高溫燒烤產生的燒焦致癌物,同時注意生熟食交叉汙染的問題,為燒烤過程的衛生安全做好把關。份量拿揑 少肉類、多蔬菜、多喝水食材的採購量及熟食的攝取量都必須掌握少肉類、多蔬菜的原則,而吃烤肉時為了達到止渴之效,最好準備冰涼的白開水、無糖綠茶、花草茶、檸檬水或零卡可樂,盡量減少飲用含糖飲料,因為含糖飲料不僅無法解渴還會造成熱量攝取過多的問題。沾醬使用 自製DI Y或稀釋法取代市售沾醬烤肉的調味最好取用天然食材自製,如:蔥、蒜、白蘿蔔泥、香菜、九層塔、白醋、檸檬汁…等,與清淡的日式和風醬油調製或取市售沾醬以1:1的稀釋法取代,以降低鹹度。另外,為了讓烤肉的食材更入味,會事先醃漬肉品,如此較容易吸附過多鹽份,建議以塗抹自製或稀釋沾醬取代醃漬法。另外,慢性疾病患者在吃烤肉時,應多加留意,如高血壓的患者應避免使用調味沾醬;高血脂症患者攝取肉類時需先去除肥肉、雞皮後再食用,並避免食用含糖飲料;痛風患者應減少帶殼海鮮類及菇類的食物,且避免攝取酒精飲料,以免痛風發作。糖尿病患者除了蔬菜以外,其它食材要注意份量控制,尤其是五穀根莖類例如:土司、玉米、米血糕、甜不辣、麻糬…等,且避免含糖飲料攝取,以免中秋過後血糖上升舊疾復發。其實只要均衡的攝取各類食物,再稍微改變烹調方式,慢性疾病患者也可以滿足味蕾的需求,健康過佳節。最後不忘提醒:在烤肉活動除了遵守少油、少鹽、少糖、高纖「三低一高」的均衡飲食原則,還需將應景的月餅納入飲食計劃中。若在享受中秋團圓樂的氣氛中無法節制口慾之滿足,建議在烤肉前後,可減少其它食物的攝取量、增加運動量,如此不會造成熱量攝取過多,才能度過一個健康歡樂又沒有負擔的中秋佳節。

如何協助爸爸遠離「西洋梨體型」

如何協助爸爸遠離「西洋梨體型」#糖尿病

你聽過老奶奶生氣時可能脫口說出「膨肚短命」這句話嗎?這對於腹部帶個游泳圈的中年男子確是個很真誠的「警告」呢!在台灣,平均每13分58秒就有一個人因代謝症候群衍生之慢性病而死亡。依據統計,腰圍過粗的人約有50%的機率會合併有代謝症候群。而代謝症候群衍生的慢性疾病有糖尿病、高血壓、腦血管疾病 、腎臟病、心臟病、癌症、慢性肝病與肝硬化等重大疾病,而又以少動外食族、老人、更年期後婦女為代謝症候群四大高危險群。根據臨床與公衛學者專家指出,同樣肥胖10公斤的中年男子,腰圍變粗的「蘋果體型」,比臀部及大腿肥胖的「西洋梨體型」更容易導致血脂及血糖代謝異常,造成高血脂、高血糖、高血壓等三高症狀的代謝症候群。 換句話說,若能控制或改善腹部脂肪,就能減少罹患代謝症候群的機會!工作忙碌的現代爸爸們,很多人的生活型態多是少動外食族,每天工作的時間遠超過運動的時間,甚至是缺乏運動。例如久坐辦公桌的上班族爸爸、開公車或計程車的運將爸爸等,若再加上經常加班或應酬的外食生活,導致一個個邁向四十歲的中年爸爸們,不知不覺中產生了中廣身材「膨肚短命」的危機!而這幾年不斷倡導「腰圍八九十 健康常維持」的千禧之愛健康基金會,更提出了「實踐3D健康生活,遠離代謝症候群」的觀念與作法,期待一家之主的爸爸能為自己和家人著想,跟著一起選擇健康的飲食、維持規律的運動、並且定期量腰圍、血脂、血糖與血壓,讓「腰」健康、「三高」正常,給老婆和小孩一個健康好爸爸。本文摘自:減腰圍、降3高 代謝力健康全書,由原水出版社發行。延伸閱讀「量腰圍的方法」:http://www.uho.com.tw/sick.asp?aid=8984

糖尿病患者神經性疼痛難耐 無藥可醫?

糖尿病患者神經性疼痛難耐 無藥可醫?#糖尿病

糖尿病神經病變,不只會併發截肢風險,也會引發難忍的神經性疼痛。神經性疼痛是日日夜夜、不斷延續的頑痛,也可能以灼熱、抽痛、觸電感呈現。現有治療神經性疼痛之藥物,嗎啡有可能導致藥物成癮,含卡巴氮平成份藥物,有可能引發致命性的史蒂芬強森症候群,副作用及併發症較大。台灣每一百人,就有一人,是神經性疼痛的患者。除糖尿病患者是高危險群外,帶狀疱疹發作後,每三人也會有一人出現神經性疼痛;這種難以忍受的神經性疼痛卻因「痛得要命,卻死不了」,再加上以往又缺乏有效又安全的治療藥物,很少受到關注,是長期被忽略的一群患者。前陣子引發媒體關注,有可能引發致命性的史蒂芬強森症候群(Steven-Johnson syndrome)的卡巴氮平成份(Carbamazepine)老藥,以及止痛用的嗎啡,臨床上也可以用於神經性疼痛的疼痛控制,但因副作用及併發症大,對醫師及患者來說,都得面臨相當大的用藥風險。糖尿病神經性疼痛 像萬蟻鑽動糖尿病的神經病變,是造成糖尿病患者,四肢末端局部組織潰瘍、壞死,而必須面臨截肢的原因之一。但很少人關注糖尿病的神經病變,其實會引發難忍的疼痛,讓糖尿病患者「痛不欲生」。林口長庚神經肌肉疾病科主任羅榮昇醫師說,「神經性疼痛的臨床表現差異性相當大,剛開始可能先以腳底麻木來呈現,當麻木感從腳底逐漸向上延伸到腳踝、小腿、膝蓋時,手也開始會有麻木感。有些患者會表示:有灼熱感、脹脹的、不斷抽痛、一直被電到、不斷被雷打到、如萬蟻鑽動的感覺,也有些患者,會痛到連被摸一下,風吹過來,都覺得無法忍受」。有些患者會痛到了無生趣,甚至,想一死了之,也因常必須跑急診室打嗎啡止痛,而被誤認是「藥癮」者,蒙受不白之冤。羅醫師指出,「糖尿病神經性疼痛,與年齡、糖尿病病期、血糖控制不良,都有關係、好發於四肢的末端。一般來說,糖尿病病程愈久,發生神經性疼痛的機會愈大」。「糖尿病神經性疼痛的患者,與A-delta fibers(A-delta型神經纖維)、C fibers(C 型神經纖維)這二個掌管疼痛傳遞的小神經病變有關,而且因為疼痛的訊息太強、太頻繁,也會導致神經元的接受器被激化,產生更多的接受器,導致有中樞神經敏感化的現象。舉例來說:一般人,在疼痛上的傳遞,像是羊腸小徑,對疼痛的感覺閾值很高,不會因小小的變化,就感覺到疼痛,但有糖尿病神經病變的患者,因為中樞神經的接受器變多,變得異常敏感,疼痛的傳遞,就有如高速公路,又快又猛烈,像最近氣溫很高,這種天氣的變化,一般正常人,只是覺得「好熱、好熱」,但就有可能讓有糖尿病神經性疼痛的患者,痛得更厲害,甚至痛到吃不好、睡不著,連穿鞋子、踩在地上,都有困難」。臨床上,如何診斷糖尿病神經性疼痛?羅醫指出,「除了問診及填寫疼痛問卷外,我們也可以利用一根小牙籤來戳皮膚,若是正常人,戳個幾十下,都不會有問題,但若是糖尿病神經性疼痛的患者,只要連戳十下,都會覺得愈來愈痛,而且痛到無法忍耐」。帶狀疱疹後神經痛 有如鬼附身另一種常見的神經性疼痛,則是好發於帶狀疱疹患者。台大麻醉科教授孫維仁醫師表示:「俗稱皮蛇的帶狀疱疹,與水痘的病毒是同一種,一般人,在水痘痊癒後,病毒就會像間諜一樣,潛伏在人體內,伺機而動,當免疫力下降時,就有可能出來作亂,再引發帶狀疱疹,而帶狀疱痛的疼痛有二種,包括急性期的疼痛,約會持續一個月左右,這在治療上,並不困難,但約有三分之一的患者,在帶狀疱疹的皮膚潰瘍,都痊癒之後,疼痛還會持續日日夜夜、不分晝夜的痛上好幾個月,甚至好幾年」。有些患者會形容,好像患部的深處,被很緊的繩索勒得很緊、如影隨形,有如鬼附身,也有些患者會覺得患部像是不間斷地被雷打到、電擊,有些女性患者會痛到完全不能碰,連內衣都沒辦法穿,甚至,連被自己的乳房碰觸到,都無法忍受。孫醫師也表示:「患者常主訴,痛到死不了,卻是活活受罪,曾經有一項研究指出:帶狀疱疹後的神經痛是年長者僅次於憂鬱症、罹癌的第三大自殺主因。可見得,這種日夜的疼痛有多令人困擾,常常有患人吃鎮痛消炎藥,吃到胃腸出血、腎衰竭,若動用到嗎啡類的止痛藥,不但易有便秘、嘔吐的副作用,長遠下來也會導致免疫功能衰退」。神經性疼痛,為何是難解習題?不論是糖尿病神經性疼痛或是帶狀疱疹後神經痛,一旦衍生中樞敏感化後,造成神經性疼痛患者疼痛的主因,就不再是發炎引起的疼痛,因此,才會使得鎮痛止痛劑的效果愈來愈差,治療的重點,必須針對中樞神經敏感作治療,如:動用到嗎啡止痛,或是卡巴氮平成份的藥物,減緩中樞神經敏感。問題是這些治療,並非沒有令人擔心的副作用,嗎啡易有便秘、藥物成癮的副作用,長時間使用也有可能導致免疫力低下。而卡巴氮平成份的藥物(核准作為癲癇用藥),因亞洲人帶有HLA-B 1502基因型的比例較高,萬一併發高致命性的史蒂芬強森症候群,不只傷身,因也屬於適應症外使用,無法獲得藥害救濟,不只病人自己要負擔風險,醫師同樣也承受相當大的壓力。孫醫師提到臨床上的案例:「一個不到四十歲的男性年輕糖尿病患者,因胰臟發炎,導致血糖值高達700、800mg/dl,引發糖尿病神經性疼痛,常因痛到無法忍受,必須跑急診止痛,而被誤會是藥癮者,他自己也覺得很冤枉,轉診到台大後,目前主要是使用口服嗎啡來控制緩解疼痛,但我們要考慮的是,這樣的病患,難道沒有更安全、更沒有副作用的治療選擇嗎?」。兩位醫師均表示:目前在台灣用於抗憂鬱的duloxetine以及抗癲癇的pregabalin,在歐美皆已核准作為糖尿病神經性疼痛之治療用藥,兩者均較無引起史蒂芬強森症候群的疑慮;當考量患者之生活品質,以及不用隱忍老藥的副作用威脅時,這些藥品會是較理想的選擇。

腎臟保健做不好會有哪些狀況?

腎臟保健做不好會有哪些狀況?#糖尿病

您知道腎臟的形式嗎?腎臟對人體的功能有哪些?腎臟保健做不好會有哪些狀況?讓我們介紹給您瞭解。天主教聖功醫院內科宋英豪醫師解釋每個人都有兩個腎臟。它們是豆形,大小約一個拳頭。位於在左右兩側的脊柱,略低於肋骨。腎臟的主要工作是過濾多餘的水分和廢物並由尿液排出體外,並助於控制血壓和荷爾蒙,使身體保持健康。宋英豪說明兩個主要慢性腎臟病的原因是糖尿病和高血壓,糖尿病和高血壓損害腎臟血管,通常這種損害緩慢發生,許多腎臟疾病需要幾年甚至幾十年造成的損害才明顯可見。其他危險因素是心血管(心)疾病和家族病史的腎功能衰竭。其它腎臟疾病原因包括:腎盂腎炎、腎小球腎炎、小便困難(例如:前列腺肥大、腎結石) 等。 所以如果是60歲以上或有任何上述風險因素,就應該檢測腎臟疾病。宋英豪解釋,大多數民眾可能沒有任何嚴重的症狀,直至腎臟疾病是後期。但是,如果有以下這些症狀:疲勞、尿量少、腫腿、浮腫的眼睛(特別是在早上)、胃口不好、更頻繁地小便(尤其是晚上)等,建議可以詢問專業醫生,以確保腎臟健康。延伸閱讀「測試測試腎臟疾病三方法」:http://www.uho.com.tw/sick.asp?aid=8044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