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

糖尿病治療藥物新突破 蜥蜴唾液可治糖尿病?!

糖尿病治療藥物新突破 蜥蜴唾液可治糖尿病?!#糖尿病

台灣第二型糖尿病患者約140萬人,但根據統計,高達7成病患控制未達糖化血色素HbA1c ≦7.0%的標準;一般糖尿病治療是先以口服藥控制,若成效不如預期會使用胰島素,但部分口服藥物或胰島素易造成體重增加,使血糖控制陷入惡性循環。衛生署日前正式核准糖尿病新藥「GLP-1受體促效劑」上市,仿效北美大蜥蜴唾液中的成分組合研製而成,研究證實合併口服藥物的治療方式,患者糖化血色素控制效果可達單用口服藥的3倍,且體重不增反減,半年可減少2.3公斤,另外,研究也進一步證實此療法相較於胰島素可顯著降低低血糖發生率近15%。5月起健保將給付使用!彰化基督教醫院糖尿病健康e院 杜思德院長表示,GLP-1是胃腸道分泌的一種腸泌素,可以強化胰島素分泌降低血糖、抑制餐後升糖素的異常提高,藉此達到血糖控制,同時更可延緩胃部排空,提昇飽足感以降低食量,促使體重減輕。但是,GLP-1在人體內多半1、2分鐘就會被自然代謝,若要透過GLP-1達到有效血糖控制,必須要尋找替代的方法。彰化基督教醫院糖尿病健康e院 謝明家副院長指出,經長期追蹤研究證實,使用GLP-1受體促效劑治療的糖尿病患者,近8成糖化血色素可持續降低,與使用胰島素的療效相等,卻較少出現低血糖風險,同時患者治療半年後更可獲得體重下降2.3公斤的額外好處,治療3年後體重更可平均下降5.3公斤。而謝明家副院長也引述另一份有台灣病患參與的亞洲研究,表示使用GLP-1受體促效劑合併口服藥物療法,糖尿病患者之血糖控制達到糖化血色素≦7%的顯著效果,成效更是單用口服藥的3倍左右!針對第二型糖尿病患面對體重的問題,杜思德院長表示近4成患者有體重過重困擾,且部分患者更因服用藥物導致體重增加,造成治療成效不如預期而增加藥物劑量,卻又再度造成體重上升,呈現血糖與體重控制的惡性循環。研究也證實,相較於BMI值控制在15~25kg/m²的糖尿病患者,若BMI值落在25~50kg/m²,因併發症而導致死亡的風險更增加至2倍以上。此外,糖尿病患者血糖過高可能會導致併發症的危險性,但血糖降得過低卻也可能會出現嚴重低血糖症!根據國外研究,杜思德院長表示使用胰島素治療的糖尿病患,因不當使用習慣導致3年間發生中、重度低血糖的機率,約在5%~15%之間。對於第二型糖尿病患者面臨體重過重與低血糖的問題,杜思德院長表示,醫界期待更多的治療方式,透過GLP-1受體促效劑不僅幫助糖尿病患者控制血糖的成效接近胰島素,同時也可藉由降低患者體重帶來更好的血糖控制成效,遠離因過重出現嚴重糖尿病併發症而致死的風險,同時全新作用機轉,相較於胰島素更可顯著降低低血糖發生率近15%。杜思德院長也呼籲病患務必遵循醫囑,同時做好生活飲食管控,才能全面、穩定控制糖尿病!

「預防三高四癌」社區整合篩檢一次全到位

「預防三高四癌」社區整合篩檢一次全到位#糖尿病

臺北市政府衛生局與十二區健康服務中心今年(民國100年)3月~9月於12區特別精心規劃了61場社區「整合性預防保健篩檢」活動。歡迎市民朋友踴躍參加。惡性腫瘤、心臟疾病、腦血管疾病、糖尿病、高血壓性疾病均為98年臺北市之十大死因,約占所有死亡人數的58.3%。但此類慢性疾病可透過定期篩檢,達到及早發現及早治療。民國98年癌症為臺北市民十大死因第1位,另依臺北市主要癌症死亡原因統計資料顯示肝癌,大腸癌、女性乳癌、口腔癌及子宮頸癌,分別位居臺北市主要癌症死因之第2位、第3位、第4位、第8位及第9位。民國93年至98年,北市因大腸癌死亡率由每10萬人口19.73上升至22.64,乳癌死亡率由每10萬人口15.2上升至17.49,口腔癌死亡率由每10萬人口5.26上升至5.66,子宮頸癌自84年開始篩檢,已有不錯的成效,死亡率由每10萬人口6.51下降至5.11。上述5項癌症均具有早期發現、早期治療、預後良好等特性。台北市衛生局提醒市民朋友平日除攝取均衡飲食、養成規律運動外,也不要忘了每年要定期接受健康篩檢。歡迎市民朋友踴躍參加社區整合篩檢活動,相關活動訊息請洽台北市十二區健康服務中心。延伸閱讀「篩檢小常識」:http://www.uho.com.tw/sick.asp?aid=10130

六旬農民糖尿病纏身兩年 險失明!

六旬農民糖尿病纏身兩年 險失明!#糖尿病

一名六十多歲的農民張先生長期糖尿病纏身,最近兩年竟因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的關係,視力從右眼0.9、左眼0.7的正常範圍急速下滑到右眼0.1、左眼只剩0.01,幾乎完全失明,惡化的速度相當驚人。光田醫院表示,過去中部海線地區缺乏專業優質的視網膜醫療技術,患者常得長途跋涉到醫學中心就診,擔誤就醫時間。患者張先生表示,兩年來因糖尿病未積極控制,導致視力逐漸下滑,期間也曾先到別家醫院做過多次雷射(左眼7次,右眼3次),卻不見好轉。今年1月經光田眼科主任金正詔檢查,發現右眼出血,視網膜表面有疤痕組織,而左眼玻璃體內更出血嚴重,阻擋視線。光田眼科醫療團隊立即安排左眼視網膜手術,將玻璃體及血塊清除,施打眼底雷射灌入眼內氣體,改善患者視力,如今張先生左眼視力已回到0.4,免除失明危機。金正詔說明,患有糖尿病的患者常因血糖控制不佳導致視網膜病變,因為視網膜血管變化造成被破壞的血管滲出液體或血液,逐漸產生脆而易碎的毛刷狀血管分枝與疤痕組織,因此患者影像會變的模糊、扭曲或部分阻斷。根據統計,糖尿病病史15年以上的患者中,約有80%的患者都有視網膜血管損傷情形。像張先生是新生血管出血,初期還可以口服Transamine抑制出血,如果效果不彰,再考慮施打眼底雷射,或是自費注射新生血管抑制劑,嚴重的話就必須進行視網膜手術。光田醫院院長王乃弘進一步強調,院方有感於海線缺乏專業完整的糖尿病照護網及先進的視網膜手術技術,患者過去多半只能轉介到醫學中心,就醫不便使患者錯失治療良機。為此,院方斥資三千多萬打造海線第一座「視網膜照護中心」,除自動驗光機、眼底鏡、視野機等配備,更重金引進眼球斷層掃描機、眼底雷射、高解析手術顯微鏡等設備,提供完善眼科醫療服務。並在中心啟用當日和沙鹿農會與台中區漁會共同簽下「視力關懷健檢」合約,將在往後每個月免費為濃漁民提供視力篩檢及衛教講座,守護海線民眾的「靈魂之窗」。

小便有泡沫?你應該注意是否「腎」病變

小便有泡沫?你應該注意是否「腎」病變#糖尿病

根據我國行政院衛生署最新公布的死因統計,在民國98年,死於「腎炎、腎病症候羣及腎病變」的國民人數,在國人前十大死因排行榜中名列第十名。奇美醫學中心腎臟科主治醫師郭育淇表示,許多腎臟病患者往往已經生病了卻不自覺,主要在於初期症狀往往很輕微,比如小便有泡沫(蛋白尿)、血尿、每日的排尿量漸漸變多或變少、下肢水腫、血壓偏高等。如果一直拖到病情加重,比如呼吸困難、精神及胃口明顯變差,人很不舒服時才去就醫,往往已經進入腎臟病的後期階段了,此時腎衰竭的併發症以及心血管疾病等合併症一一浮現,導致就醫次數頻繁造成醫療支出大幅增加。郭育淇說明,此時患者可能因為身體虛弱無法工作而沒有收入,有時甚至需要家屬的全心全力照顧,如此將使得整個家庭的經濟來源陷入困境;患者如果中年殞命,對家庭以及社會都是一個損失。在這裡,先向各位介紹一下正常人的腎臟功能,以及慢性腎臟病。郭育淇指出正常人的腎臟,具有一些功能,包括:因應我們攝取水分的多寡,調節排尿量。 將體內的代謝廢物,比如尿素,肌酸酐等,排出體外。 維持血液中的鈉鉀鈣磷等電解質濃度的平衡。 維持血液中酸鹼度的恆定性。 分泌荷爾蒙,比如腎素(renin),紅血球生成素,或者協助製造荷爾蒙,比如維生素D。然而,當腎臟組織受損一段時間後,可能導致腎臟功能的永久性損傷。經過治療追蹤三個月以上,假如腎臟功能仍然無法回復正常,此時可稱為罹患了「慢性腎臟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郭育淇解釋,造成慢性腎臟病的原因很多,可能是腎臟本身出問題,比如A型免疫球蛋白腎病變(Ig A nephropathy),也可能是全身系統性的疾病所導致,比如糖尿病、高血壓。至於慢性腎臟病的病程分期,可配合評估腎絲球濾過率(單位:毫升/分鐘/1.73平方公尺)的高低,是否合併有蛋白尿、血尿或經由影像學檢查發現異常的腎臟形態,來區分其嚴重程度。由輕而重依序分成第一期至第五期。近年來,台灣地區尿毒症患者的新發生率及盛行率在世界上的排名都名列前茅。面對腎臟病,若能及早介入治療,往往能有效改善預後,減緩腎功能的退化速度,降低尿毒症的發生率,進而減少醫療的支出。有鑑於此,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大力推廣對慢性腎臟病的保健及防治。除了對到院就醫的腎臟病患者,從事治療及衛教外,腎臟科醫師及慢性腎臟病護理師也主動走出醫院大門,到公共場所實地演講,或者是利用傳播媒體,向一般民眾宣導對「慢性腎臟病」的認知及防治。郭育淇提醒民眾,尿毒症並不是一夕之間造成的。當小便有泡泡,下肢水腫等症狀出現了,或者是經由健康檢查意外發現腎臟功能異常時,應該及早就醫。即使罹患了慢性腎臟病,假如能定期回腎臟科門診追蹤,並且配合適當的保健,也許終其一生都不會踏上尿毒症的命運。延伸閱讀「1~5期的區分以及醫療因應方式」:http://www.uho.com.tw/sick.asp?aid=9973

男子無緣由的腹背疼痛 竟是腹部主動脈瘤作祟

男子無緣由的腹背疼痛 竟是腹部主動脈瘤作祟#糖尿病

55歲的張先生日前突然覺得肚子很脹,而且連背部也十分疼痛,他以為是吃壞肚子導致腸胃不適,到醫院掛急診。急診醫師以超音波檢查時,赫然發現竟是腹部主動脈病變、脹大,形成了巨大的腹部主動脈瘤,隨時都可能破裂大出血,危及生命。光田醫院急診部緊急會診心臟血管外科郭達智主任以及蘇銓男醫師,並在最短時間之內完成電腦斷層掃瞄,並為患者施行微創腹部主動脈支架置放術,才讓張先生撿回一命。術後當天即能下床行走,三天後就出院返家。光田醫院心臟血管外科郭達智主任表示,腹部主動脈瘤的成因是腹部動脈血管肌肉層細胞退化造成管壁失去彈性,使得血管會像氣球般向外鼓漲,如果血管破造裂成患者腹內大出血,屆時即使緊急手術死亡率仍高達八成以上,可說是體內的不定時炸彈。而從血管攝影影像中可見這位張先生的主動脈瘤應該已經養了數年以上,體積甚至比左右兩側的腎臟都還大,令人怵目驚心。郭達智主任進一步指出,腹部主動脈瘤好發於60歲以上之病患,男性的罹患率是女性的四倍。尤其常見於高血壓、糖尿病患者及抽菸者,當患者主動脈瘤直徑達到4~6公分時,則有隨時破裂引起大出血的危險。傳統外科手術治療腹部主動脈瘤雖然成功率可達九成,但病患必須接受深度麻醉及剖腹手術,手術時間長,併發症多,且由於傷口疼痛及腸道排氣不順等因素,導致恢復很慢,常須住院半個月以上。尤其是高齡或併有慢性肺部疾病及心臟功能不佳的高危險群患者,傳統手術導致倂發症的風險極高。但現在透過微創腹部主動脈支架置放手術,將能大幅降低手術的風險。該技術只要在局部或半身麻醉下,由患者兩側鼠蹊部切開約三公分的小切口,在X光透視下,將支架植入主動脈瘤血管內,有效地將病變的血管瘤與主動脈的血流阻隔開來,如此一來血流將被限制在支架內,不會流到血管瘤中,因而去除了主動脈瘤繼續漲大或破裂大出血的風險。手術時間也僅需2~3小時,患者在術後當天即可下床。郭達智主任解釋,腹部主動脈瘤於老年人的發生率約為4~5%左右。主動脈瘤支架治療動脈瘤技術在國外發展至今已超過15年。國內也已應用在臨床上數年。健保局更於去年開始針對此項微創手術提供給付,患者不須再承擔動輒四、五十萬台幣的費用,80、90歲的高齡老人也同樣可以接受此項手術。醫師也呼籲腹部主動脈瘤的高危險群病患,如果發現無緣由的腹、背部疼痛,必須盡速就醫,透過簡易的腹部超音波檢查,即可作出正確的鑑別診斷。同時也建議之前因懼於剖腹手術而對治療卻步的腹部主動脈瘤患者,可考慮相對安全且少併發症的微創主動脈瘤支架置放手術,以摘除體內的這枚不定時炸彈。

懷孕出現高血糖 孕婦該如何吃?

懷孕出現高血糖 孕婦該如何吃?#糖尿病

文/媽咪窩雜誌採訪/陳姵樺諮詢/台中臺安醫院婦產科主治醫師 黃斯哲光田綜合醫院大甲分院婦產科主治醫師 何文光平時沒有糖尿病,孕期為何出現高血糖?該如何控制血糖值?以及真有妊娠糖尿病該怎麼辦呢?飲食控制將是治療的第一步。要孕育一個新生命,媽咪的身體在懷孕十個月當中,會因不同階段而產生不同的變化。主要是因為媽咪的體內多了一個胎兒以及胎兒從母體吸收養分的管道~胎盤,當寶寶逐漸長大,一些懷孕後才會產生的症狀便會陸續出現。這些症狀在懷孕初期並不顯現,會在懷孕一段時間後才出現,就像這篇文章所要談到的妊娠糖尿病,一般約在懷孕7個月前後才會發生,例行性產檢的尿液檢查並無法篩檢出妊娠糖尿病,在這個階段必須配合自費的血糖檢查,才能進一步確認孕媽咪到底有沒有得到妊娠糖尿病,也才能做進一步的飲食控制與治療。台中臺安醫院婦產科主治醫師黃斯哲指出,尿液檢查是例行性產檢會施行的項目,因為檢查方式方便快速,每一次產檢都會做,但是尿液檢查只能初步篩檢出孕婦是否有異常狀況,光田綜合醫院大甲分院婦產科主治醫師何文光也表示,尿液檢查可以檢測出孕婦有無泌尿道感染、發炎細胞、異常細胞、蛋白尿等等症狀,但兩位醫師都表示,光靠尿液檢查是測不出孕婦是否已經患有妊娠糖尿病。黃斯哲醫師表示,要檢查是否患有糖尿病,都是以血中糖分濃度當指標,血糖正常的數值要在140mg/dl以下,未懷孕時尿液中的糖分經過腎臟的吸收過程,較不容易測量出來,通常血糖要高過180mg/dl尿液中才會測得到。尿液檢查的報告會以一個「+」至四個「+」的符號來呈現檢查結果,「+」愈多代表異常指數愈高,但並無法得知身體內糖分含量的真正數據;但是懷孕時,因為孕媽咪血液量為未懷孕時的一倍半,所以每天腎絲球過濾及重新吸收的工作量加大,有時會在沒有血糖異常的情形下,因為回收糖份不完全,而在尿液檢驗時呈現有尿糖的情形。但妊娠糖尿病無法在懷孕早期檢測出,若是孕婦懷孕前沒有得糖尿病,大約在懷孕24~28周左右可以自費進行妊娠糖尿病篩檢,以測量血糖的方式,進一步得知自己是否患有妊娠糖尿病。延伸閱讀「血糖值不合格」:http://www.uho.com.tw/sex.asp?aid=9615

月餅、柚子、烤肉,該怎麼吃最健康?

月餅、柚子、烤肉,該怎麼吃最健康?#糖尿病

每年的中秋節前後,都是糖尿病患就診量暴增的時間。不僅月餅、烤肉紛紛出籠,使血糖飆升,部分用藥與飲食過量都會讓糖尿病患體重增加,並且提高併發症機率。彰化基督教醫院新陳代謝科主任謝明家醫師提供糖尿病患一些實用的參考資訊,讓糖尿病患也能開心健康的渡過中秋節。謝醫師表示,中秋節應景食物中最容易造成血糖飆高的食物就是月餅。由於月餅含有高脂肪、高糖分、高熱量、高蛋白質,因此糖尿病患應該控制每次只吃半個月餅,並且要同時減少半碗飯量。或是將月餅與家人分享,來減少月餅的攝取。目前市面上有許多宣稱針對糖尿病患特別製作的月餅,如冰皮月餅或是蔓越莓月餅等,甚至是無糖月餅等。這類月餅陷阱多,即使油脂較少,或是使用代糖來減少含糖量,但是其中澱粉含量仍然很高,糖尿病患若是受誤導,吃多血糖一樣會飆高,應該要別注意。中秋節烤肉對於糖尿病患來說是另一個造成控糖不穩的時機。謝醫師建議,烤肉時要避免攝取過量的肉類,大概二塊肉片或一隻雞腿左右的份量就足夠,肉類的選擇以白肉或是豆腐較佳。而許多加工食品如香腸等,常容易添加過多的調味料,因此糖尿病患更應該要盡量避免。建議糖尿病患可以多增加蔬菜類(如香菇、青椒)來代替肉類。而烤澱粉類食物如玉米、甜不辣時,則應和主食代換。烤肉時光是烤肉醬,平均每人一餐就會吃進約4.5公克的鹽。所以一般市面上的烤肉醬都要經過稀釋,以減少鹽分的攝取。或是選擇自製烤肉醬,以檸檬、胡椒、少許醬油加上迷迭香取代烤肉醬,利用簡單的香料,也可以創造出另一種健康風味。體重上升是糖尿病患在中秋期間的一大健康危機,而除了大魚大肉以及過量飲食外,許多糖尿病的用藥也會讓體重增加,因此糖尿病患若是合併有體重問題,應該諮詢醫師,調整用藥劑量,或是請醫師調整較不會引發體重上升,或增加副作用的藥物。延伸閱讀「中秋應景食物換算」:http://www.uho.com.tw/health.asp?aid=9224

破除迷思 「糖尿病看圖對話」教病友中秋吃得巧

破除迷思 「糖尿病看圖對話」教病友中秋吃得巧#糖尿病

中秋佳節將至,當闔家享用月餅、烤肉美食時,台灣卻有120萬糖尿病患在美食與血糖值間拉扯,承受無比的心理壓力!過去調查發現,每年中秋節後,因血糖控制不佳而就醫的人數增加約2成 ,為此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淡水馬偕醫院、中華民國糖尿病病友全國協會與臺灣禮來公司特於在淡水鎮舉辦「糖尿病看圖對話」公益講座,用創新如大富翁遊戲般的衛教課程,教育病患如何兼顧美食與血糖,吃得巧又健康,不放棄過中秋的權利!根據民國97年全民健保統計數據 ,台北縣的糖尿病患病人數位居全國之冠,面對需積極管理的糖尿病,病患常因飲食控制的錯誤觀念而飽受併發症威脅,在台灣約每1小時即有1人死於糖尿病!尤其每年中秋節後,在難以抵擋美食誘惑的情況下,因血糖控制不佳而就醫的患者人數,更比平日增加約2成。淡水馬偕醫院內分泌暨新陳代謝科主任簡銘男醫師表示,飲食控制是治療糖尿病最困難的一環,患者常因錯誤觀念或是抱怨無法享受美食,影響控制成效。面對飲食控制的不易與迷思,淡水馬偕醫院張美珍衛教師表示:「很多糖尿病病友覺得飲食控制困難又複雜,面對美食誘惑甚至採用「不看、不聞、不吃」的消極作法,但如此作法卻可能引發低血糖的危險。如何幫助病友培養正確的飲食觀念,正是衛教工作中的重要課題!」而淡水馬偕醫院為解決病友困境,不僅加入「糖尿病看圖對話」推廣計畫,更與糖尿病衛教學會合作,首度將「糖尿病看圖對話」衛教課程帶入淡水鎮,盼幫助更多病友破除飲食迷思。張美珍衛教師指出,「糖尿病看圖對話」課程創新的三個概念在於,互動討論、視覺化學習、病友小團體。透過病友的互動討論與視覺化的圖像設計,「糖尿病看圖對話」課程能提供病友記憶力、應用力及同儕影響力三大助力。張美珍衛教師發現,病友主動參與討論所獲得的知識,不僅能提高記憶度,加上受同儕督促、鼓舞的影響,更讓他們有動力改變行為。如此「以病人為中心」、「為自身健康負責」的衛教理念,透過討論過程能激盪出更貼近個人生活的「控糖」方案,面對即將到來的中秋節,病友也更能將所學知識靈活運用在菜色安排。為關懷更多糖尿病病友,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蘇秀悅秘書長表示,「糖尿病看圖對話 請你來」公益衛教系列講座接著將在嘉義與台東地區各舉辦一場,屆時全台將有更多糖尿病病友,同步加入「糖尿病看圖對話」之列。此外,目前也有45家醫療院所共同推廣「糖尿病看圖對話」,想參與課程之病友可上網查詢:http://www.conversationmaptw.com/。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再次呼籲病友,建立為健康負責的態度,採取行動參與「糖尿病看圖對話」,開啟自主管理、邁向控糖達人之路!延伸閱讀「糖尿病看圖對話」三概念:http://www.uho.com.tw/beauty.asp?aid=9209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