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

骨質疏鬆暗藏殺機 民眾不得不防

骨質疏鬆暗藏殺機 民眾不得不防#糖尿病

一名70多歲,患有糖尿病的許姓老婦人,一年多前右腿開始出現行走無力的問題,由於糖尿病造成輕微神經病變,因此她平時四肢就常有麻麻的感覺,久了也就不把右腳無力當一回事。沒想到時間一久,老婦人開始連行走都有困難,就在三個月前爬樓梯時突然又「腳軟」,竟由自家二樓樓梯上連滾帶翻摔下來,造成腿部、髖骨骨折。送醫治療後,經光田綜合醫院「雙能量X光吸收儀」檢查骨質,才赫然發現右腿無力肇因於骨質疏鬆引起的腰椎骨折。光田綜合醫院健康檢查中心王牧羣醫師指出,國內65歲以上的女性每4人就有1人有骨質疏鬆的問題,而這項疾病可怕的地方在於沒有明顯的症狀,往往在患者發生骨折後才發現是骨質疏鬆的關係,民眾不得不防。王牧群醫師表示,骨質疏鬆有幾種類型,第一種為婦女型,主要是50歲以後的女性因女性荷爾蒙不足導致骨質流失嚴重。第二型就是老年型,以70歲以上的老年人因老化導致骨質流失。再者,長期酗酒、抽菸或喝咖啡、營養攝取不足,減肥過度等,也都是造成骨質疏鬆的原因。醫師提醒民眾,因為骨質疏鬆是一種無聲的疾病,最好定期進行檢查,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否則等到骨質疏鬆嚴重時,即使是小小的外力或彎腰、提重物時,都有可能導致骨折。尤其年紀大的患者一旦骨折往往恢復不易,甚至從此臥病在床,造成自己與親友很大的痛苦與不便。因此年輕時保好「骨本」,並定期檢查以求早期治療,是非常重要的。王牧羣醫師表示,臨床上常透過超音波骨質儀進行骨質密度檢查,而光田綜合醫院引進的雙能量X光吸收儀是符合世界衛生組織標準的精密骨質檢測儀器,可比社區篩檢時使用之攜帶式超音波骨質儀更敏銳、更早期檢測出單位面積骨質,確實了解是否有骨質疏鬆的問題,而這項儀器也能同時檢查體脂肪率、篩檢心血管疾病。醫師也提醒停經後婦女和65歲以上民眾,每2年應到醫院進行骨質密度檢查。平時則要多補充小魚乾、低脂牛奶、豆類等食品。一般成年人或健康女性每日應攝取1000毫克的鈣質,正在成長期的青少年與懷孕、停經後婦女,最好每日攝取1500毫克鈣質。除了飲食外,配合適度的載重、負重運動,例如慢跑、散步、登山等,可有效減少骨質流失。

預防糖尿病:亞洲人BMI值>23 建議做篩檢

預防糖尿病:亞洲人BMI值>23 建議做篩檢#糖尿病

世界衛生組織預測在1995~2025年間,第二型糖尿病在全球發病率將由4%升高至5.4%,糖尿病發生微小血管、大血管及早期死亡率皆較高。且根據行政院衛生署所公佈的2007年國人十大死因,糖尿病及相關的心血管疾病包括腦血管疾病、心臟、腎臟疾病及高血壓性疾病約佔30.9%,已超越癌症的死亡率(28.9%)。因此早起篩選出糖尿病的高危險群,尤其是糖尿病前期是很重要的。天主教聖功醫院內科 - 張永青醫師指出,糖尿病前期是指血糖值比正常人高但尚未達到糖尿病之診斷標準。可分為空腹血糖異常(impaired fasting glucose- IFG)及葡萄糖耐受不良(impaired glucose tolerance- IGT), 有人兩者會併存。糖尿病前期其致病機轉主要與胰島素阻抗性、胰島素分泌有缺陷及醣質新生作用增加有關,且此時的βcell 逐漸造受破壞使血糖值上升,上升的血糖值只是沒有達到糖尿病的標準。但不論是空腹血糖異常或葡萄糖耐受不良,兩者皆會增加得到糖尿病及心血管疾病之機會。根據美國糖尿病學會(American Diabetes Association- ADA)對於血糖異常的高危險群之篩檢建議為,年齡大於45歲及身體質量指數(BMI)大於25 kg/m2者,強烈建議要做檢查,若年齡小於45歲,BMI大於25 kg/m2且有其他危險因子(其危險因子與糖尿病的危險(因子沒有差別)如:糖尿病家族史、高血壓、高血脂、平常缺乏運動及妊娠糖尿病等也建議篩檢,對於亞洲人則建議BMI改以23 kg/m2為基準。篩檢的方法則建議檢驗空腹血糖或是75克口服葡萄糖耐量試驗(Oral glucose tolerance test- OGTT)皆可,若有異常,則需於另外一天再確認一次。張永青醫師表示,糖尿病前期,是預防糖尿病及相關心血管疾病的關鍵時期。但糖尿病前期通常不會有症狀,因此上述的高危險群早期接受篩檢,並及早接受適當及有效的介入與治療,將會對自己未來的健康給予更多的保障。

手指彎曲"喀啦"響 板機指作祟

手指彎曲"喀啦"響 板機指作祟#糖尿病

您的手指常常會卡在屈曲的位置無法自行伸直,當用手去扳動的時候它會像扣板機的情況突然彈起嗎?這是因為肌腱鞘的肥厚,導致肌腱於曲屈時不順暢引起類似卡住的情形,臨床上又稱為板機指。臺安醫院骨科醫師指出,板機指發生的原因,包括急性受傷、因從事工作或運動反覆輕微之創傷、腫瘤、感染發炎、痛風、類風濕性關節炎或代謝性的障礙等,有些是原因不明的。症狀依嚴重程度又可分為四級,從最輕微的手掌處疼痛或有關節彈響,必須用另一手把手指扳開,到最嚴重時可能造成指節間關節的屈曲攣縮,或是永久性的伸直僵直。好發的年齡層有二個族群:1. 中年婦女(約30─35歲)其中大約三分之二的病人會合併其他之狹窄性肌腱滑膜炎,有時也會同時有兩、三指發生,百分之二十五會兩隻手同時發生也常常合併媽媽手或是腕隧道症一起出現。2. 新生兒,約有1/4是一出生就可發現到的,但若無適當的治療,可能會持續到二歲,另外新生兒型的板機指特徵,就是一直持續的彎曲,拇指一直緊握著無法伸直,而非僵硬嵌崁感,這種先天性板機指的成因目前不大清楚。臺安醫院骨科醫師表示,板機指好發部位在拇指,診斷主要靠臨床的檢查與病史,並不須要X光的檢查或其他的檢驗。但須要與糖尿病、類風溼性關節炎、腱鞘囊腫、手部攣縮症等作區別。治療上,以口服非類固醇的抗發炎藥物來緩解發炎為主,並配合適當的休息,佩帶適當的手部護具,以保持患處指掌在正確的位置;或是注射少量的類固醇於肌腱鞘內,如果症狀持續則三、四週之後還可以打第二劑的類固醇。臺安醫院骨科醫師提醒,類固醇注射治療一般只用於急性期,反復的打針可能會引起肌腱的斷裂,也可能造成血糖的升高、指神經的受傷或是併發細菌感染。長期服用藥物也可能造成胃潰瘍或其他的副作用。一般而言打針超過兩次還未痊癒,則最好接受手術治療。手術很安全且有效,在局部麻醉下,手術時間約十分鐘,門診安排手術即可不須住院。手術後傷口的疼痛輕微傷口約1-2公分,只須休息幾天便可,且不易再復發。新生兒板機指的治療,一歲前建議父母親每天為小嬰兒掰開拇指做運動,約有百分之三十的先天性板機指會自然好起來。太小的兒童,神經、血管等構造細小不易辨認,手術傷到組織的機會較高。因此,建議如須手術時,一歲之後再接受手術比較不會造成功能障礙或後遺症。

正確醫療照護 破解糖尿病四大疑問

正確醫療照護 破解糖尿病四大疑問#糖尿病

隨著人口的老化,過量及精緻化飲食和缺少運動的生活型態的盛行,近年來糖尿病的盛行率不斷地攀升,為現代人重大文明病之一。目前糖尿病人估計佔全台人口5%,即全台灣約有100萬人罹患糖尿病。由於糖尿病並不僅是尿中帶糖而已,它會造成全身血管和神經病變,嚴重威脅個人、家庭健康和幸福,也對健保財務造成雪上加霜效應。澄清醫院平等院區 - 家庭醫學科 - 許維邦主任指出,糖尿病的診斷絶不是靠驗尿,而是必須抽血檢驗。若空腹血糖≧126毫克/百毫升,或任何時間血糖≧200毫克/百毫升即可診斷為糖尿病。順便提醒大家,尿酸的檢驗也是抽血而不是驗尿。以下幾個是糖尿病友常見問題,許主任也藉此提出解答!Q1.糖尿病最好不要吃西藥或注射胰島素,否則容易需要洗腎﹖許維邦主任表示,這是完全錯誤的觀念。因為糖尿病本身會造成腎病變,控制不好的糖尿病更是尿毒症元兇之一。所以糖尿病患者必須定期檢驗尿蛋白,以儘早發現腎病變並提早因應。台灣洗腎病患高居全球第一,而糖尿病患就佔了其中1/3。Q2.山藥是藥,糖尿病患無妨多多食用﹖這也是不正確的觀念。許維邦主任說,山藥、玉米、馬鈴薯、蕃薯和芋頭其主要成分皆為澱粉,並非藥物,因此不鼔勵毫無節制,大量食用。但仍可按照營養師建議,參考食物代換表,適量食用。Q3.糖尿病治療以藥物為主,飲食、運動應付應付即可﹖糖尿病治療包括飲食、運動和藥物治療三大支柱,缺一不可。飲食控制學習並非遙不可及,只要願意和衛教營養師真誠溝通虛心請益,結合理論和實務,並獲得家人的鼓勵和支持,一定有辦法理出客制化的個人飲食模式,而且幾乎可以按照份量合理進食大多數水果,更可參加宴席。Q4.有偏方可治癒糖尿病嗎?除了少數因為過度肥胖、缺乏運動所誘發糖尿病,有可能因為減重和適當運動而回歸不須使用藥物治療之外,許維邦主任指出,目前絶對沒有任何藥物可治癒糖尿病。糖尿病是21世紀的文明病,嚴重地威脅著我們每一個人的健康和幸福。雖然無法痊癒,但只要我們能夠早期診斷、勇於面對,並接受專業的現代醫療照護和家人的協助,則你的人生依然是彩色的。

好吃懶做、不運動 當心狹心症致命

好吃懶做、不運動 當心狹心症致命#糖尿病

冠狀動脈是供應心臟肌肉養分的血管,一旦冠狀動脈產生了粥狀硬化、狹窄或阻塞,就會影響到血液的供應而造成心臟肌肉缺氧,因此產生胸悶、胸痛的症狀,即為狹心症。天主教聖功醫院內科-張士琨醫師指出,狹心症的發作稱為心絞痛,常發生於運動當中、飽食之後、情緒激動、季節更迭或氣溫驟降之時,此時心肌氧氣的需求量增加,但是冠狀動脈卻因硬化,狹窄而血流供應不足,因而無法充分供應心肌所需的氧氣,造成氧氣供需失調,導致病人發生胸悶、胸痛的症狀;經過休息或服用硝酸甘油舌下片後,胸部不適症狀漸趨緩解而恢復正常,這個時期稱為「穩定型心絞痛」期,但有些人的心絞痛,卻轉變成所謂的「非穩定型心絞痛」期,亦即胸痛的發作頻率增加;而在休息或輕度的日常活動就發生胸痛,在此情況病人必須緊急就醫,否則極有可能併發更嚴重而危及性命的「急性心肌梗塞」。急性心肌梗塞,乃是冠狀動脈的硬化斑塊,因情緒、壓力、運動等外在因素的影響而突然裂開,繼而吸引血液中之血小板、血球及纖維蛋白之附著而產生血栓及造成血管阻塞;因此阻塞的血管無法供應心肌所需之氧氣,使得心肌發生缺氧、損傷及心肌壞死。張士琨醫師表示,急性心肌梗塞為內科最嚴重的急症之一,病人往往可在數分鐘之內死於致命的心律不整。心肌梗塞發作時,病人常會有嚴重的胸痛,且持續時間可長達三十分鐘以上,甚至數小時之久,也常合併心悸、冒冷汗、呼吸困難及虛脫等症狀。引發狹心症之致病危險因素包括: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症、肥胖症、抽煙、家族有心臟血管疾病之病史、A型的行為型態(即過於積極、酷愛競爭極具侵略性、凡事追求完美之性格)及好吃懶做、缺乏運動等。而「預防勝於治療」,張士琨醫師建議,在日常生活中宜避免緊張、過度繁忙、宜多運動及戒煙;注意飲食、不要吃的過鹹及太油膩、積極控制血壓、血脂及血糖於正常範圍。一旦發生胸悶、胸痛症狀,應儘早至心臟科求診,確定狹心症診斷後,醫師會給予藥物,並依病情狀況安排相關之檢查治療。

治療膽結石 中西醫合併效果佳

治療膽結石 中西醫合併效果佳#糖尿病

膽結石是國人重要的消化道疾病之一。現代人飲食西化,高油高熱量食物攝取過多,使得膽固醇結石發生率增加。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林森院區消化內科主任吳炳燁表示,膽結石主要成分有以膽固醇為主的【膽固醇結石】,及以膽色素鈣為主的【膽色素結石】。前者與膽汁中膽固醇濃度過高有關,後者則與體質及溶血性貧血有關。歐美國家以膽固醇結石為主,發生率較高,東方人則是以色素結石較多,較易發生膽結石的族群包含女性、懷孕、肥胖、快速減肥、服用女性賀爾蒙、糖尿病患者。吳炳燁說,膽結石可以毫無症狀,病患常常是在體檢時意外發現。膽結石由於是可移動,當它往前滑動,阻擋膽囊出口時,會引起膽汁無法排出,此時就會有右上腹疼痛感,這種疼痛常發生在飯後或是夜間,疼痛程度會越來越強,持續1-2個小時後緩解。如果結石卡住出口時間太久,就會引起急性膽囊炎、甚至腹膜炎、胰臟炎等,危險性極高。若排出至腸道,有時卡住腸道也有可能引起腸阻塞。目前以腹部超音波檢查為主要診斷方式。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林森院區中醫科醫師黃伯瑜指出,古代沒有超音波檢查,因此要從臨床表現來推論。古人觀察到有些人吃東西容易脹氣、胃口不好或消化不良、右上腹常感悶脹不適,嚴重時會疼痛。這些人多半是飲食不節制,或者常常生氣、情緒壓抑的人。因此中醫認為飲食不節、情志不暢會引起肝膽疏泄不利,脾胃運化失調,導致津液不正常運行而成濕濁,鬱久化熱,薰蒸煎熬而成膽石。黃伯瑜建議,患者飲食以清淡少油為主。對於已經併發急性膽囊炎或是反覆膽囊疼痛患者,應施行腹腔鏡手術進行膽囊切除術。藥物治療可以幫助因開刀風險過大無法開刀的患者、或是症狀輕微者。針對結石小於一公分、膽囊排空良好、且為膽固醇結石的患者,可以考慮以藥物治療,治療一至兩年,大約有三到四成患者膽結石可以溶解或排出。中醫治療原則是「疏肝利膽,健脾化濁,清熱活血」。黃伯瑜指出,其作用可能使膽管與膽囊平滑肌收縮穩定,使膽固醇與膽色素分泌正常,並且減輕局部發炎反應,因此同時併用中醫方藥與西藥利膽劑並不衝突,還可能有相輔相成之效,或是降低復發機會。一般會依據不同表現而選用柴胡舒肝散、加味逍遙散、龍膽瀉肝湯、大柴胡湯等複方,再加用雞內金、鬱金、金錢草等單方,經中醫師診斷後才能開立適當處方。由於膽結石時常會復發,患者仍應定期追蹤,透過中醫師與西醫師合作,從診斷、治療到追蹤,可以提供更為全面性的醫療服務。

定期動脈硬化檢測 預防下肢動脈阻塞

定期動脈硬化檢測 預防下肢動脈阻塞#糖尿病

六十五歲的王先生,罹患第二型糖尿病十年、伴有高血壓。每月抽一包菸的他,已有卅年菸齡,平日易有下肢冰冷及偶有夜間足部痙攣現象。最近走上坡路段或快步行走時,腿部有脹痛及不適感,休息時則稍為緩解。接受「動脈硬化檢測儀」的檢側後,發現有下肢動脈阻塞的情形,目前正規律的接受醫師治療中。下肢動脈阻塞的病因是下肢動脈硬化造成下肢動脈血管狹窄,讓血流無法傳送到足部,以致下肢缺氧。這種疾病不但會減低生活品質與造成殘障,更容易合併心血管疾病引發嚴重的健康威脅。台東基督教醫院家庭醫學科主治醫師黃信揚指出:「超過一半以上的下肢動脈阻塞病患不會有症狀。」抽菸、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都是下肢動脈疾病的危險因子。每吸一根菸就減少七分鐘壽命,而且吸菸會導致第2型糖尿病、中風、周邊血管阻塞等疾病,根據統計,25%心臟病是吸菸造成,超過80%的下肢動脈疾病患者都有抽菸習慣或曾經抽菸。下肢動脈疾病患者未來發生心血管疾病的風險高。每年約有5~7%的患者發生心肌梗塞或腦中風,因心血管疾病致死的機率增加二至六倍;而且約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的患者同時患有冠狀動脈心臟病。所以下肢動脈疾病患者即等同曾有冠狀動脈心臟病或腦中風患者,因為再發生心血管疾病風險相當高。遠離下肢動脈阻塞的威脅,除了平常保健,早期發現與治療也非常重要。下肢動脈疾病該如何預防呢?黃信揚醫師建議:「就是要嚴格控制血糖、血壓、血脂肪。此外,患者也需禁止吸菸,當足部傷口潰瘍或間歇性跛行時,必須立即就醫。」有鑑於此,東基引進「動脈硬化檢測儀」,針對五十歲以上的糖尿病患或吸菸者,偵測下肢動脈阻塞及全身性動脈硬化的程度。只要掛家庭醫學科、內科門診,經醫師初步檢查後開立檢查單安排檢查時間。檢測時,護理人員會分別在受檢者的四肢綁上壓脈帶、胸口貼上監測器,費時十分鐘即完成檢測,接著再由醫師判讀報告上的數值資料,即可了解受檢者的心血管健康狀況。

預防顱內動脈瘤 不容忽視的警訊:雷擊性頭痛

預防顱內動脈瘤 不容忽視的警訊:雷擊性頭痛#糖尿病

陳先生(化名)今年剛滿60歲,從事營建業,微胖的身材加上平時煙不離手,有高血壓也已經好幾年,但他總蠻不在乎,藥也是有一搭沒一搭的吃。不過最近他覺得身體好像有點不對,常常頭痛,普那疼吞了好幾盒也沒有效。下午在工地跟工人吵架後突然覺得看東西都很模糊接著就是一陣嚴重的眩暈與意識恍惚,到了急診室打了止暈針後症狀仍然沒有改善。經過神內醫師的會診,發現他有複視與講話結巴的情形,緊急安排電腦斷層才發現有蛛網膜下出血,住院進一步檢查才發現後顱窩長了一顆不小的動脈瘤。天主教耕莘醫院新店總院神經內科劉議謙醫師表示,高血壓、高血酯,高血糖等「三高」絕對是顱內動脈瘤的危險因子,而這些危險因子都跟肥胖與抽菸有相當程度的關係。當然,一下子要把菸癮戒除或減肥都是困難而且不切實際的想法。劉議謙醫師說,用藥物先將這些會讓血管硬化的危險因子控制下來才是合理且該做的事。但是藥要越用越少,身體要越來越健康,減肥與戒菸仍應該當成長遠的目標。新發生的頭痛常常都是身體出問題的一項警訊,以老陳這個例子來說,逐漸變大的動脈瘤在突然破裂前就有「警告性滲漏」(warning leak),而其表現就是平常不為大家注意的頭痛,如果老陳願意投資一個下午的時間找神經科醫師談談,也許就可以省下後面一長串的住院與家人的擔心!動脈瘤的破裂與突然的血壓變化或情緒起伏最為相關,所以「三高」的患者或年紀稍長的長輩們冬天外出可要多注意保暖與克制情緒,在很多例子中常常也都是找不到上述兩個原因,但動脈瘤仍然無情的破裂,所以追根究底來說控制危險因子還是最重要的事。劉議謙醫師指出,「雷擊性頭痛」是動脈瘤破裂最為人所知也最常見的症狀,但是意識變化與局部神經學缺損也是可能症狀之一,如果沒經過專業的神經科醫師會診此類症狀幾乎很難被發覺,但沒處理的動脈瘤就像不定時炸彈一樣,隨時可能會造成破裂,到時可能就會造成災難性的後果。健康的身體與平時的保養息息相關,平時多花一點時間量血壓,定時與您的醫師聊聊,也許你就可以跟這個可怕的殺手說掰掰。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