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

維生素D若未足量攝取 骨鬆患者小心骨折找上門

維生素D若未足量攝取 骨鬆患者小心骨折找上門#糖尿病

日前傳出總統夫人周美青可能罹患骨質疏鬆症,使國人對骨鬆的關切度又提升了。振興復健醫學中心骨科主治醫師朱唯廉表示,雖然近年來,國人對骨鬆的危機意識越來越高,但普遍骨鬆知識還是不及格,尤其在骨鬆的預防及治療上,多數人缺乏正確觀念,而可能因此錯過治療骨鬆的黃金期。骨鬆已是全球僅次於心血管疾病之第二大疾病,易引起髖骨、脊椎骨和腕骨骨折,其中又以髖骨骨折的死亡率最高。朱唯廉指出,骨鬆帶來的風險不可輕忽,但多數人缺乏正確的防治觀念,最常見的就是誤以為葡萄糖胺、大豆異黃酮可保骨本,或只知道補充鈣卻忽略維生素D的重要性。許多民眾怕吃藥,卻花許多錢購買維骨力等葡萄糖胺或是大豆異黃酮食品。其實葡萄糖胺只是一種關節軟骨基質的成份,主要是治療關節炎,適用於退化性關節炎患者,而大豆異黃酮食品所含的天然雌激素,濃度低到不足以改善更年期症狀,對預防或治療骨鬆更是沒有幫助。另一個常見骨鬆錯誤觀念便是以為骨鬆防治只要補充鈣片即可,事實上,光補充鈣是不夠的,維生素D也是保持骨骼健康的必要元素。尤其是骨鬆患者,單攝取鈣是無法有效預防骨折,因維生素D能促進小腸吸收鈣質並維持血鈣濃度,若人體缺乏維生素D,骨骼將無法正常發育,此外,下肢肌肉及神經系統功能皆會受影響,增加跌倒、骨折的風險。維生素D不易從飲食中獲得,而現代人因生活習慣不常接觸陽光,因此普遍維生素D不足。其實維生素D不只可預防骨鬆,朱唯廉指出,維生素D還可降低罹癌風險。研究證明,每日攝取1200 I.U.維生素D,更年期婦女可有效降低60%-77%癌症發生率。維生素D對人體不可或缺,朱唯廉提醒國人,每日所需的維生素D量為400 I.U.,可透過維生素D補充劑,有效補充每日所需量。不過,若確認為骨鬆患者,維生素D不可缺少外,患者還需諮詢專業醫師建議,接受藥物治療,目前口服雙磷酸鹽藥物已結合維生素D,可提供患者一週所需的維生素D。除了雙磷酸鹽外,還有選擇性雌激素受體調節劑、副甲狀腺荷爾蒙製劑及抑鈣激素等等。國人骨鬆知識需提升外,骨鬆的預防及治療也需更積極,才可有效保住骨本。

腿部酸麻、腫痛 當心「血路不通」危機

腿部酸麻、腫痛 當心「血路不通」危機#糖尿病

如果家中上了年紀的長輩,走路時常會抱怨腿部酸麻、腫痛甚至晚上睡覺時會突然出現抽筋等現象,就應該注意是否有週邊動脈阻塞的可能。光田醫院心臟血管外科郭達智主任表示,這些症狀都是周邊動脈阻塞的警訊,如果本身為糖尿病、高血壓的病人更是動脈阻塞的高危險群,若置之不理造成腿部肌肉壞死,則需面臨截肢的命運。郭達智主任表示,人體的周邊動脈就如同四通八達的公路一樣分佈在全身,但隨著年紀的增長動脈會逐漸失去彈性而硬化,此時某些「路段」就會造成血液”塞車”的現象,使得養分無法供給到身體的每個部份,這種狀況尤其特別容易發生在下肢。週邊動脈阻塞的初期症狀是走幾十公尺就會出現小腿酸麻、僵硬的現象,只要略做休息即好轉,因此患者通常不甚在意,不過隨著腿部不適的次數愈來愈頻繁,甚至半夜還會因腳部抽筋疼痛而醒來時,週邊動脈阻塞的症狀已經十分明顯,緊接著下肢會陸續出現冰冷、蒼白的現象,若在此階段還置之不理,等下肢變黑時就只剩截肢一途了。郭主任也指出,臨床上碰到許多老人在週邊動脈阻塞症狀十分明顯時前來醫院就醫,在聽完醫師說要開刀後,仍寧可聽信偏方拖延治療時機,等患部發黑再來就醫時,往往早已回天乏術了。因此,郭達智主任呼籲民眾,有糖尿病、高血壓等慢性疾病,及抽煙習慣或狹心症的人應該特別注意週邊動脈阻塞的危機,初期只要使用藥物控制即可,但是若已經出現走路會酸麻、疼痛等狀況,還是唯有開刀一途才能解決,其實只要及早診斷、及早治療,週邊動脈阻塞的狀況都能在開刀後得到完全的改善。

東基社區血壓站 免費血壓測量及健康諮詢

東基社區血壓站 免費血壓測量及健康諮詢#糖尿病

「先生,您的血壓有一點高,有吃高血壓的藥嗎?」台東基督醫院十六日上午在台東市建農里活動中心展開免費血壓測量及健康諮詢的服務。該院社區健康中心的吳筑萱健康管理師為一位五十出頭的里民量完血壓後,關心的詢問著。「我血壓高的時候才有吃。」再深入了解,原來這位先生是自行購買成藥來吃,長期上大夜班。吳筑萱健康管理師把握機會的說:「高血壓藥要每天吃,就算身體沒有任何不舒服,也要按時服藥。睡眠不足會影響血壓的高低,建議您到醫院就診,就診時可以把您必須熬夜上大夜班的情形告訴醫師,由醫師協助選擇更適當的藥物及服藥方式,更能有效維持血壓的穩定。」有鑑於高血壓是隱形殺手,東基特別設置「社區血壓站」,主動提供免費血壓測量及健康諮詢的服務。今年共開設三個社區血壓站,地點分別在台東市的建農里、富岡里、寶桑里。十六日首次前往建農里活動中心為民服務,接下來十八日上午十點至十一點半在富岡里里長辦公室、廿日上午十點至十一點半在寶桑里里長辦公室為里民服務,歡迎鄉親多加利用。高血壓治療的目的是為了防止相關的併發症,例如:心肌梗塞、心臟衰竭、中風、腎臟病等。而血壓越高,發生併發症的機會也越大。根據衛生署國民健康局九三年高血壓防治手冊顯示,如果能妥善控制血壓,就能顯著減少並延緩併發症,例如:腦中風機率降低40%、心肌梗塞機率降低25%、心臟衰竭機率降低50%。「高血壓病友的血壓要控制在140/90mmHg以下,才能減少心血管及併症的發生。」針對會忘記吃藥的伯伯,吳筑萱健康管理師還特別提醒:「忘記吃藥時,應立即按照平常劑量吃一份,不要一次吃兩份;或者請教醫師,可否選擇一天服用一次的藥物,就不用常常擔心忘記吃藥了。」的確,定期量血壓是老年人健康管理的重要部份。因人力受限,東基今年度以一季前往服務一次的頻率來服務鄉親,未來會培訓志工,增加服務次數。東基社區健康中心督導孫宜珍表示:「社區血壓站的目的是『篩檢』,也就是篩檢出血壓異常而不自知者,或者是提醒過重者注意自身血壓。再來,就是叮嚀已經在服用高血壓藥物者,要注意的事項,畢竟控制血壓就好像是調整體質,需要長時間才有效,而服藥期間,患者是需要被鼓勵的,社區血壓站就扮演這樣角色。」

預防老年人跌倒 杜絕空間危險因子

預防老年人跌倒 杜絕空間危險因子#糖尿病

最近統計病人安全的異常報告件數,發現去年97年度病人跌倒事件在醫院的病安事件中約佔了25%(佔最多數),跌倒輕則可能造成皮肉外傷、瘀血疼痛;重則可能骨折,需要開刀、復健、行動受限、甚至引發合併症導致死亡,預防跌倒也是病人安全的目標之一,可見預防跌倒的議題不容忽視,澄清醫院平等院區企劃室陳慶霖管理師特別提供,關於預防跌倒事項供大家參考,不管是在醫院內或者在家裡都可以預防跌倒。■ 讓生活空間動線流暢將環境中之危險源移除,盡量設置無障礙空間,例如:不使用有輪子的家具、不要放置門墊、走道樓梯不要堆放雜物、電線要收好或固定在角落,不做門檻。室內家具的擺設位置應固定,勿時常更動,有障礙物的地方應予以排除,以利於通行,使生活空間動線流暢。給予老年人安全的輔助器材,如枴杖、助步器及輪椅等,並將其放置於靠床處。放慢下床速度或從椅子上起身的動作,走路及上下樓梯時要小心,避免太匆忙。■ 浴室洗手間地面應保持乾燥浴室、洗手間地面應保持乾燥,地板應有止滑設備,如防滑磚、具吸水及底面有防滑功能的墊子,在浴缸底部放置防滑墊或貼上防滑貼布,浴缸加裝能夠支撐身體重量的扶手或淋浴用座椅,馬桶旁也應裝上堅固的扶手。陳慶霖管理師建議,將常用的物品放在方便取用的高度和地方。如果有需要,必須使用有扶手且踏板較寬的梯子。總之,預防跌倒必須是要靠你我一起關心,必須注意周圍有可能製造跌倒的因子,並且提供預防跌倒的衛教、適當的輔助工具,讓我們杜絕行動不便或老年人周圍的跌倒危險因子,將傷害降至最低。

糖尿病降血糖口服用藥 獲健保給付

糖尿病降血糖口服用藥 獲健保給付#糖尿病

名列國人第四大死因的糖尿病治療有重大突破!即日起開始健保給付的第二型糖尿病口服治療用藥DPP-4抑制劑,根據國際糖尿病臨床治療研究結果顯示,可顯著提升第2型糖尿病患者的治療目標達成率,不僅提供顯著降血糖效果,且大幅減少傳統口服治療用藥的低血糖及體重增加等副作用。新藥的特性及健保的治療給付,可同時減輕病患面對治療時的心理和經濟負擔,也為台灣超過百萬的第2型糖尿病病患中、近七成未達血糖控制治療目標、受低血糖困擾已久的病友帶來治療新曙光。不僅國際研究,由馬偕紀念醫院內分泌暨新陳代謝科主任簡銘男醫師針對111名平均年齡為60歲的第2型糖尿病患進行的臨床治療研究,也同時證實DPP-4抑制劑能提供治療效益。這份最新發表的研究結果顯示:96名原先用藥控制不佳的第2型糖尿病患,在採用DPP-4抑制劑治療後,糖化血色素值平均降幅達1.4%,另一組15名原先口服用藥無法耐受者,在替換成DPP-4抑制劑治療後,糖化血色素值平均降幅2.0%。而且病患的飯前、飯後血糖皆有明顯的改善與穩定的控制,同時發現病患不會像傳統藥物發生低血糖事件及體重增加等副作用,顯示DPP-4抑制劑對於國內的第2型糖尿病病患能提供顯著的血糖控制效果及臨床優異的耐受性。簡銘男醫師強調:「糖化血色素是血糖控制的指標數值,也是臨床醫師評估糖尿病治療的重要方式之一。可反映2至3個月的血糖控制狀況,糖化血色素降低,罹患眼睛、心臟、血管、腎臟等併發症的機率也會降低,因此糖尿病患除了固定追蹤血糖值之外,也不可忽視同步監測糖化血色素的重要性。」通過衛生署核准使用的DPP-4抑制劑,獲納入健保給付,在民眾緊守荷包之際,此舉不但為國內第2型糖尿病患減輕經濟負擔,更帶來治療新曙光,是國內超過百萬糖尿病患的一大福音。但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理事長許惠恒醫師提醒民眾飯前後血糖值與糖化血色素仍應並重。同時把握「血糖控制三步驟」,包括健康少糖飲食、規律運動與按時、正確用藥,即可輕鬆控制血糖,提高生活品質。

骨質疏鬆暗藏殺機 民眾不得不防

骨質疏鬆暗藏殺機 民眾不得不防#糖尿病

一名70多歲,患有糖尿病的許姓老婦人,一年多前右腿開始出現行走無力的問題,由於糖尿病造成輕微神經病變,因此她平時四肢就常有麻麻的感覺,久了也就不把右腳無力當一回事。沒想到時間一久,老婦人開始連行走都有困難,就在三個月前爬樓梯時突然又「腳軟」,竟由自家二樓樓梯上連滾帶翻摔下來,造成腿部、髖骨骨折。送醫治療後,經光田綜合醫院「雙能量X光吸收儀」檢查骨質,才赫然發現右腿無力肇因於骨質疏鬆引起的腰椎骨折。光田綜合醫院健康檢查中心王牧羣醫師指出,國內65歲以上的女性每4人就有1人有骨質疏鬆的問題,而這項疾病可怕的地方在於沒有明顯的症狀,往往在患者發生骨折後才發現是骨質疏鬆的關係,民眾不得不防。王牧群醫師表示,骨質疏鬆有幾種類型,第一種為婦女型,主要是50歲以後的女性因女性荷爾蒙不足導致骨質流失嚴重。第二型就是老年型,以70歲以上的老年人因老化導致骨質流失。再者,長期酗酒、抽菸或喝咖啡、營養攝取不足,減肥過度等,也都是造成骨質疏鬆的原因。醫師提醒民眾,因為骨質疏鬆是一種無聲的疾病,最好定期進行檢查,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否則等到骨質疏鬆嚴重時,即使是小小的外力或彎腰、提重物時,都有可能導致骨折。尤其年紀大的患者一旦骨折往往恢復不易,甚至從此臥病在床,造成自己與親友很大的痛苦與不便。因此年輕時保好「骨本」,並定期檢查以求早期治療,是非常重要的。王牧羣醫師表示,臨床上常透過超音波骨質儀進行骨質密度檢查,而光田綜合醫院引進的雙能量X光吸收儀是符合世界衛生組織標準的精密骨質檢測儀器,可比社區篩檢時使用之攜帶式超音波骨質儀更敏銳、更早期檢測出單位面積骨質,確實了解是否有骨質疏鬆的問題,而這項儀器也能同時檢查體脂肪率、篩檢心血管疾病。醫師也提醒停經後婦女和65歲以上民眾,每2年應到醫院進行骨質密度檢查。平時則要多補充小魚乾、低脂牛奶、豆類等食品。一般成年人或健康女性每日應攝取1000毫克的鈣質,正在成長期的青少年與懷孕、停經後婦女,最好每日攝取1500毫克鈣質。除了飲食外,配合適度的載重、負重運動,例如慢跑、散步、登山等,可有效減少骨質流失。

預防糖尿病:亞洲人BMI值>23 建議做篩檢

預防糖尿病:亞洲人BMI值>23 建議做篩檢#糖尿病

世界衛生組織預測在1995~2025年間,第二型糖尿病在全球發病率將由4%升高至5.4%,糖尿病發生微小血管、大血管及早期死亡率皆較高。且根據行政院衛生署所公佈的2007年國人十大死因,糖尿病及相關的心血管疾病包括腦血管疾病、心臟、腎臟疾病及高血壓性疾病約佔30.9%,已超越癌症的死亡率(28.9%)。因此早起篩選出糖尿病的高危險群,尤其是糖尿病前期是很重要的。天主教聖功醫院內科 - 張永青醫師指出,糖尿病前期是指血糖值比正常人高但尚未達到糖尿病之診斷標準。可分為空腹血糖異常(impaired fasting glucose- IFG)及葡萄糖耐受不良(impaired glucose tolerance- IGT), 有人兩者會併存。糖尿病前期其致病機轉主要與胰島素阻抗性、胰島素分泌有缺陷及醣質新生作用增加有關,且此時的βcell 逐漸造受破壞使血糖值上升,上升的血糖值只是沒有達到糖尿病的標準。但不論是空腹血糖異常或葡萄糖耐受不良,兩者皆會增加得到糖尿病及心血管疾病之機會。根據美國糖尿病學會(American Diabetes Association- ADA)對於血糖異常的高危險群之篩檢建議為,年齡大於45歲及身體質量指數(BMI)大於25 kg/m2者,強烈建議要做檢查,若年齡小於45歲,BMI大於25 kg/m2且有其他危險因子(其危險因子與糖尿病的危險(因子沒有差別)如:糖尿病家族史、高血壓、高血脂、平常缺乏運動及妊娠糖尿病等也建議篩檢,對於亞洲人則建議BMI改以23 kg/m2為基準。篩檢的方法則建議檢驗空腹血糖或是75克口服葡萄糖耐量試驗(Oral glucose tolerance test- OGTT)皆可,若有異常,則需於另外一天再確認一次。張永青醫師表示,糖尿病前期,是預防糖尿病及相關心血管疾病的關鍵時期。但糖尿病前期通常不會有症狀,因此上述的高危險群早期接受篩檢,並及早接受適當及有效的介入與治療,將會對自己未來的健康給予更多的保障。

手指彎曲"喀啦"響 板機指作祟

手指彎曲"喀啦"響 板機指作祟#糖尿病

您的手指常常會卡在屈曲的位置無法自行伸直,當用手去扳動的時候它會像扣板機的情況突然彈起嗎?這是因為肌腱鞘的肥厚,導致肌腱於曲屈時不順暢引起類似卡住的情形,臨床上又稱為板機指。臺安醫院骨科醫師指出,板機指發生的原因,包括急性受傷、因從事工作或運動反覆輕微之創傷、腫瘤、感染發炎、痛風、類風濕性關節炎或代謝性的障礙等,有些是原因不明的。症狀依嚴重程度又可分為四級,從最輕微的手掌處疼痛或有關節彈響,必須用另一手把手指扳開,到最嚴重時可能造成指節間關節的屈曲攣縮,或是永久性的伸直僵直。好發的年齡層有二個族群:1. 中年婦女(約30─35歲)其中大約三分之二的病人會合併其他之狹窄性肌腱滑膜炎,有時也會同時有兩、三指發生,百分之二十五會兩隻手同時發生也常常合併媽媽手或是腕隧道症一起出現。2. 新生兒,約有1/4是一出生就可發現到的,但若無適當的治療,可能會持續到二歲,另外新生兒型的板機指特徵,就是一直持續的彎曲,拇指一直緊握著無法伸直,而非僵硬嵌崁感,這種先天性板機指的成因目前不大清楚。臺安醫院骨科醫師表示,板機指好發部位在拇指,診斷主要靠臨床的檢查與病史,並不須要X光的檢查或其他的檢驗。但須要與糖尿病、類風溼性關節炎、腱鞘囊腫、手部攣縮症等作區別。治療上,以口服非類固醇的抗發炎藥物來緩解發炎為主,並配合適當的休息,佩帶適當的手部護具,以保持患處指掌在正確的位置;或是注射少量的類固醇於肌腱鞘內,如果症狀持續則三、四週之後還可以打第二劑的類固醇。臺安醫院骨科醫師提醒,類固醇注射治療一般只用於急性期,反復的打針可能會引起肌腱的斷裂,也可能造成血糖的升高、指神經的受傷或是併發細菌感染。長期服用藥物也可能造成胃潰瘍或其他的副作用。一般而言打針超過兩次還未痊癒,則最好接受手術治療。手術很安全且有效,在局部麻醉下,手術時間約十分鐘,門診安排手術即可不須住院。手術後傷口的疼痛輕微傷口約1-2公分,只須休息幾天便可,且不易再復發。新生兒板機指的治療,一歲前建議父母親每天為小嬰兒掰開拇指做運動,約有百分之三十的先天性板機指會自然好起來。太小的兒童,神經、血管等構造細小不易辨認,手術傷到組織的機會較高。因此,建議如須手術時,一歲之後再接受手術比較不會造成功能障礙或後遺症。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