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

擋不住的感覺...早洩也有定義嗎?

擋不住的感覺...早洩也有定義嗎?#糖尿病

在泌尿科門診中,有關性功能障礙部分,「早洩」是相當常見的症狀。所謂「早洩」是指男性勃起的陰莖在進入女性陰道前或剛進入時,便產生無法控制的射精現象,通俗一點說就是「快槍俠」,只不過在美國西部電影中,「快槍俠」通常是最後活命的勝利者,但在性愛戰場上,他們卻自認是不折不扣的失敗者。臺安醫院泌尿科陳欣宏醫師指出,造成早洩的原因絕大多數是屬於精神性因素,它們可能來自焦慮、潛意識的心理衝突、婚姻障礙、性交頻率太低,或錯誤的性觀念所造成的壓力等等;但確實也有大約二成的病患是有器官上的毛病,例如陰莖靜脈漏血、動脈充血不足或糖尿病等等,這些通常是屬於繼發性早洩(就是患者先前曾有過正常的性活動),另外有些原發性甲洩,根據陰莖體感覺誘發電位(PSEP)分析發現可能是陰莖龜頭過度敏感及射精中樞過分興奮所造成,所以臨床上這類病患得先後接受一系列檢查以確定致病的原因。對於這種「生命中不可承受之快」的毛病是否可以治療呢?又如何才能真正的「戒急用忍」呢」?首先得了解自己是否是真正的早洩患者;陳欣宏醫師表示,根據1997年日本發表的一篇大型研究,發現年齡約20歲左右的正常青年,他們平均從陰莖勃起接受刺激到射精的平均時間約為156.5秒,也就是不到3分鐘來看,較快射精並不意味就是早洩,所以不可輕率便認定自己有毛病。至於那些真正曾「一觸即發」的早洩患者,在經泌尿專科醫師詳細的檢查後,發現確實有器官上的問題,便須招股藥物或手術治療,而如果是屬於精神性因素,除了接受性諮詢治療外,以SSRT(Selective serotonin reuptake inhibitor)或甲型交感神經阻斷劑等藥物治療也都有不錯的效果;此外也有報導以行動訓練及骨盆肌底復健治療有近六成患者可獲得滿意的改善。總之,對於這種「超速快感」的治療應首重確認是屬於精神性或器質性的問題,然後再循序漸進的加以治療,切忌病急亂投醫,甚至濫服成藥偏方,否則非但無法達成「歷久彌堅」的目標,還可能造成「永垂不朽」的後果,以致「壯志未酬身先死」,不可不慎!

糖尿病友冬季火鍋 營養師教您健康煮

糖尿病友冬季火鍋 營養師教您健康煮#糖尿病

寒冷的冬天最想來一鍋熱呼呼的火鍋,羅東博愛醫院營養科和糖尿病友分享冬令火鍋烹煮秘訣,建議火鍋的主食、肉類各兩至三份,並多選擇青菜及蒟蒻絲、牛蒡等低熱量食材,再搭配自製的『養生輕味香橙醬』,病友可以吃得健康又開心。羅東博愛醫院舉辦「糖尿病友健康飲食教育講座」,多位糖尿病友參加,現場端出豐富的菜色,新陳代謝科主任陳曉蓮提醒病友,冬天吃火鍋之際,務必注意食量及熱量。營養師李秀利表示,糖尿病友的飲食須注意糖類及肥肉的攝取量,首先火鍋高湯上,建議採用小排骨熬煮後冷藏,想煮火鍋時從冰箱裡頭取出撈起油脂再煮湯,或加一些可使湯頭鮮美的洋蔥、白蘿蔔、番茄,使高湯低脂又健康。食材的挑選上,李秀利說,主食部分建議選擇兩到三份,每一份大小不一,如飯類是50公克是一份,玉米三分之一根也算一份;肉類部分也選擇兩至三份,建議多選脊肉,約三個手指頭大小為一份,如果怕口感太老,把肉沾上蛋清下鍋燙熟,依舊可口,另低脂的海鮮也不錯,仍須注意不可過量,至於魚餃、燕餃等加工食品少吃為妙。蔬菜部分,如白菜、高麗菜、蘿蔔、茼蒿、玉米筍、金針菇可以多選幾樣,蒟蒻絲、牛蒡等低熱量食材也可選用,增加多樣性外,也不容易發胖。另外,火鍋沾醬五花八門,活動現場教導自製的『養生輕味香橙醬』,營養師準備一顆金棗及檸檬、枊丁各半顆,先將半顆檸檬、柳丁擠汁,再將金棗切末,並添加醬油、代糖、薑末各少許,味道清爽的沾醬即完成,熱量僅卅、四十大卡。

幸好發現早 青年冠狀動脈阻塞立即通

幸好發現早 青年冠狀動脈阻塞立即通#糖尿病

廿七歲青年因運動時出現胸悶症狀日漸嚴重,經心電圖檢查發現心臟嚴重缺氧,在花蓮慈院心臟科主任王志鴻副院長建議下,今天上午完成心導管治療,及時暢通阻塞的冠狀動脈。王志鴻指出,冬天氣溫低是心血管疾病好發時節,民眾如感到胸悶等不適症狀,應儘快就醫檢查。 王志鴻說,這位年輕人最早是在打籃球時感到胸悶,而這症狀越來越嚴重,胸悶的症狀向喉嚨延伸,背部也出現疼痛、麻的症狀,最後蔓延到左手臂,甚至近日連在家爬個樓梯也會出現胸悶、背部疼痛等症狀時,才至醫院就醫。經過初步的心電圖檢查,即有心肌缺氧症狀,問診時,獲悉青年的家中也有人患有糖尿病、高血壓,且家族中也有猝死的病史,考量到此青年也是心血管疾病高危險群,立即安排到心導管室進一步檢查、治療,果然在青年心臟的三條冠狀動脈中發現,最重要的左前降支的第一分叉前端已有百分之九十九的阻塞,情況十分危急。 幸在放置心導管支架治療後,青年的冠狀動脈隨即恢復暢通狀態,也及時預防發生急性心肌梗塞的高風險。王志鴻說,醫學界很早就發現,天氣冷時,冠狀心臟病發作的人數遠高於平日,最近歲序已過冬至,不僅深夜到凌晨的氣溫低,一波接一波的寒流,民眾應慎防發生心血管疾病。家有中風、高血壓、糖尿病的患者應格外注意按時服藥控制,即使沒有高血壓等相關病史,也不能對心臟、胸部不適等症狀掉以輕心,一旦發現胸痛、胸悶應立即就醫檢查,以降低心血管疾病驟發,危及性命的危險。

聖馬爾定獲健康促進社區認證

聖馬爾定獲健康促進社區認證#糖尿病

響應國民健康局共同推動健康促進工作,嘉義市天主教聖馬爾定醫院以社區為平台,推動「健康促進社區認證」,深入各校園與各社區團體,成功推廣「天天五蔬果」、「要活就要動」等創新、活潑多元的健康議題,並以優異的成果獲得國健局97年度健康促進社區認證,並評選為績優單位。結合市衛生局、東區區公所、盧厝里、王田里、興村里里長,以及社區團體如:王田里環保義工隊、盧厝社區發展協會、八獎溪人文生態發展協會等等單位的資源和努力,聖馬爾定醫院成功推動「天天五蔬果」、「要活就要動」等健康促進社區計畫,成果斐然,包含運動社團學員平均腰圍和體脂肪都能明顯下降,以及患有糖尿病的社區民眾近6成都能成功控制血糖的穩定性。國民健康局「健康促進社區認證試辦」等計畫,共補助153個社區、單位共同參與辦理。經過一年的努力執行,評選出23個健康促進社區認證單位;其中聖馬爾定醫院是嘉義市唯一獲得認證的單位。

孩子身材矮小七大因素

孩子身材矮小七大因素#糖尿病

小兒科門診常會遇到家長帶小孩前來諮詢,為何自己的小孩長不高?和同年齡層相較之下,竟差了一大截,小孩日常生活與飲食營養均正常,是什麼原因導致他(她)身材矮小?可見兒童的生長是為人父母最關心的課題之一,孩子矮小常會造成父母的耽心和焦慮。澄清醫院平等院區-小兒科-施忠憲醫師表示,身材矮小原因,大致可分為下列七大類:一、家族性:家族成員大多為矮個子,可能是遺傳基因所致。他們的最後成人身高比起一般族群雖然教矮,但大致都還在正常的生長曲線之內。二、體質性生長延遲:通常其青春期較一般人遲緩、直到18歲以後身高仍可大幅增加,其最後身高與正常人相同。三、染色體異常:除身高成長緩慢外,常合併外觀異常,如透納氏症、唐氏症等。四、內分泌疾病:如甲狀腺功能低下、生長激素缺乏、腦下腺功能低下、性腺功能不足、性早熟等。五、慢性全身性疾病:如發紺性心臟病、慢性腎衰竭、發炎性大腸疾病、營養缺乏症等。六、代謝異常疾病:像遺傳性貧血、控制欠佳的糖尿病等。七、心理性及社會性侏儒:當扶養者有社會、心理性的問題如焦慮、憂足,或是因為造成幼兒不愉快的進食經驗而導致兒童拒絕進食,最後都會使兒童獲取的熱量不足而長不高。■ 矮小原因 甲狀腺功能過低最常見施忠憲醫師指出,事實上身材矮小據統計有60%是遺傳性或家族性矮小和體質性發育遲緩,檢查後如果確定是遺傳性或家族性矮小,則只好體認自己的孩子是『健康的小個子』,乃與生俱來,無法改變的。對於體質性(青春期)發育遲緩者,除非延遲很厲害,否則不考慮給藥物(雄性素或生長激素)治療,只需等待即可。因為給藥後雖可暫時長得快,但不會提昇最後(成人後)的高度。至於其他40% 的原因,最常見的是甲狀腺功能過低,其次是染色體異常、生長激素缺乏及慢性疾病等。如果嬰兒出生時甲狀腺即呈現機能不足,日後將有智力、骨骼發育遲緩之虞,應立即補充甲狀腺素。■ 小孩生長有問題 宜及早就診如是由於生長激素缺乏導致之身材矮小,則可予以注射生長激素。至於慢性疾病引發的生長遲滯,應針對該疾患予以妥善的治療。施醫師提醒,兒童成長的過程是他(她)們整體健康的表現,為人父母發現有生長的問題時,宜及早就診,由醫師作評估,如矮小但健康,便無需掛慮,如果真有問題,也可儘速作適當的治療。

「乾口症」多數是藥物引起的副作用

「乾口症」多數是藥物引起的副作用#糖尿病

一位55歲的家庭主婦,近半個月來有口乾舌燥、口腔燒灼感、黏膜發炎、舌頭腫痛、口角乾裂等症狀,晚上常常因為口乾醒來,所以睡眠品質極差,覺得痛苦異常,經醫師診斷為「乾口症」,原因為唾液分泌減少所造成。行政院衛生署新竹醫院牙科吳金俊醫師表示,臨床上,唾液減少的原因,多因藥物的副作用所引起,例如:「三環抗憂鬱劑」或「鎮靜劑」等,有些患者會因為頭頸部腫瘤,在放射線治療後,唾液腺受到破壞導致唾液分泌的減少,而某些系統性的疾病,如:腎衰竭、尿毒症、尿崩症、慢性心臟衰竭、甚至嚴重的糖尿病等都會引起「脫水」、「口乾舌燥」的現象,另外,有些自體免疫性疾病,如:蘇格連氏症(Sjogren’s  Syndrome)造成唾液腺退化,也會引起唾液分泌減少而引起「乾口症」。吳金俊主任指出,在「乾口症」的治療上,目前仍無根治的方法,大多只能根據其病因做症狀的治療,常用的藥劑有「唾液分泌促進劑」或使用「唾液替代品」(如人工唾液),有些報告使用甘油混合檸檬酸製劑,也有類似人工唾液的效果,至於吃酸梅、口香糖則效果有限,多漱口、多喝水則可減輕口乾舌燥的症狀。

調味料「鈉」離子高 易對腎臟負荷過重

調味料「鈉」離子高 易對腎臟負荷過重#糖尿病

臺北市政府衛生局97年9月及10月份分別至轄內各大超商、各大賣場、學校鄰近雜貨店進行市售包裝「休閒食品」及「調味料」營養成分及含量的稽查,分別檢查「休閒食品」食品共計457種品項。共查獲「調味料」食品有2項產品(純白胡椒粉、胡椒鹽粉)未標示「營養標示」,與食品衛生管理法之規定不符,已依行政程序調查中,而「休閒食品」標示查核均符合規定。市面上銷售的「休閒食品」琳瑯滿目,酥脆口感的點心、人造奶油的麵包或使用氫化植物油炸過的鹹酥雞雖然好吃,這些產品的「反式脂肪」含量高,反式脂肪在人體體內不易分解,容易堆積在血管壁,增加罹患心臟病的機會,所以應盡量減少食用,尤其是高血脂者、心臟病患、心血管疾病病患、糖尿病患、新陳代謝症候群者、肥胖者、幼童、孕婦、哺乳產婦,盡量限制攝取反式脂肪食物,世界衛生組織(WHO)建議,每天反式脂肪的攝取量不應超過總熱量的百分之一,所以成人每天反式脂肪攝取量應不超出2.2公克。「調味料」,也稱佐料,是被用來少量加入食物中用來改善味道的食品成分,所添加的味道可分為酸、甜、苦、辣、鹹、鮮及添加香氣等以提升食物的美味與香味,常見的調味料有食鹽、白糖、味精、白醋、番茄醬、蠔油、XO醬、沙茶醬、芝麻醬、料酒、酒釀、紅麴、味醂、釀造醋…等,是家庭主婦的好幫手。但這些調味料皆含有鈉,每日成人攝取量(包括食鹽、醬油、味精等調味品、醃漬物及加工食品中的含鈉量),以不超過2400毫克為原則。罹有高血壓、腎臟病民眾除避免食用醃漬食品外,調味料如:沙茶醬、豆瓣醬、辣椒醬等,鈉離子含量較高,應小心食用。如何吃得均衡、營養又方便,衛生局建議除了認清標示外,大家一起來認識「營養標示」,標示項目包括有熱量、蛋白質、脂肪、飽和脂肪、反式脂肪及碳水化合物、鈉、其他出現於營養宣稱中的營養素含量(例如:宣稱「高鈣」即需標示鈣質含量)及廠商自願標示之其他營養素含量,只要在選購包裝食品時多花點時間,認清「營養標示」,瞭解食品中含有的營養成分,作為選購的參考,以減少營養素不均衡及慢性疾病發生的風險。如有相關問題可撥打市民熱線1999(1999熱線,以撥打市話費率計算,外縣市民眾撥打02-2720-8889)轉7110將有專人為您服務、民眾亦可上臺北市政府衛生局網站查詢相關訊息。

醫師呼籲:預防兒童糖尿病 家長最重要

醫師呼籲:預防兒童糖尿病 家長最重要#糖尿病

自從四歲那年醫師診斷孩子罹患了『第一型糖尿病』起,趙小姐(化名)開始積極了解糖尿病,透過醫院的衛教資訊,才知道除了施打胰島素之外,控制熱量攝取並保持規律的運動習慣,是遠離糖尿病併發症的不二法門!趙小姐(化名)的孩子現在已經是個五年級的小大人了,也開始了解媽媽的用心,在想吃甜食卻不能如願的時候,心裡還是懂得感激總是叮囑他少吃多運動的母親,平常也養成固定騎腳踏車、搖呼拉圈的習慣,還拉著學校裡的好朋友跟著一起做運動。趙小姐(化名)說,儘管時常對孩子耳提面命均衡飲食的重要,但每當看到剛放學的小朋友們圍著雞排攤搶著購買這些香噴噴的高熱量食物,除了為必須戒口腹之慾的孩子感到心疼,也不免為這些小朋友未來的健康狀況感到憂心!臺北榮總新陳代謝科暨糖尿病健康促進機構主任,台灣糖尿病協會理事長林宏達醫師表示,過去的流行病觀點認為,兒童糖尿病皆以第一型糖尿病居多,但近年來,隨著飲食西化、運動不足與生活型態的改變,兒童肥胖人數急速增加,全球皆呈現第二型糖尿病盛行率逐年上升的趨勢;根據資料顯示,目前台灣平均每100位糖尿病人中就有1位是學童或青少年糖尿病友,也就是說全台120萬糖尿病患者,其中就有高達1萬個孩子得到糖尿病;當大多數人的觀念還停留在糖尿病是中老年人慢性病的同時,兒童及青少年糖尿病已逐漸威脅到我們下一代的健康,因此,預防兒童糖尿病是家長不容忽視的重要課題。■預防兒童糖尿病 家長最重要根據資料顯示,台灣6至18歲的兒童及青少年族群中最胖的5%,幾乎都已罹患第二型糖尿病,而評量顯示為過重的兒童,得到糖尿病的機率遠比一般兒童高出10倍,評量顯示為肥胖的兒童,得到糖尿病的機率甚至比一般兒童高出19倍,由此可知「肥胖」是導致兒童及青少年罹患糖尿病極為重要的因素。林宏達醫師指出,只要針對飲食習慣進行積極管理、並且控制體重,是可以有效預防第二型糖尿病的,只不過孩子的自制力通常較差,此時家長的態度及作為就顯得非常重要。林宏達醫師說,父母親有責任從小開始培養孩子健康生活的概念,臨床上常見同一個家族中有數位第二型糖尿病病患一起來掛門診的情形,這是因為飲食失當加上缺乏運動習慣,導致全家陷入糖尿病風暴的危機。他建議,家中已有肥胖兒童的父母應參考行政院衛生署發布之7-12歲兒童每日飲食建議攝取量表,為孩子設計每餐菜單並照表操課,同時避免高油、高鹽、高糖分的食物,這樣不但能提供發育中的兒童各種營養成分,也能有效控制熱量的攝取,杜絕偏食習慣。另外,家長應加強對孩子飲食的引導,在家裡不放置誘惑的食物,按照擬定之清單採購食物避免亂買,平日盡量減少孩子食用油炸物、速食、碳酸飲料的機會等方式,都能有效降低兒童的零食攝取量。此外,家長也應培養孩子定時規律的運動習慣,每週至少應運動3天,每天至少30分鐘,這樣不僅可有效控制體重,還能促進骨質的健康。另一方面,也可積極規劃全家共同進行的活動,如爬山、騎腳踏車等等,而非放任孩子在電腦、電視機、或書桌前一坐不起,如此不但能增加運動量,還能夠促進親子關係,讓孩子在良好的家庭教育下,潛移默化地養成管理自我健康的好習慣。 ■預防勝於治療 防治『糖糖危機』要從小開始「每一位孩子都不想得到糖尿病!」,這是聯合國呼籲全球配合2008年世界糖尿病日「重視兒童及青少年糖尿病問題」的口號,林宏達醫師表示,由於糖尿病初期症狀十分不明顯,孩童或家長很容易就會忽略,倘若未能及早發現、給予療護控制糖尿病,這些兒童糖尿病患將有可能在三、四十歲正值青壯年時期就需面臨可怕的「糖糖危機」,發生失明、腎衰竭、心肌梗塞、腦中風、甚至截肢等可怕的併發症,不僅威脅個人健康、增加家庭醫療費用支出、影響生活品質;對國家、社會經濟的發展也有嚴重的衝擊。目前全球對於兒童及青少年糖尿病問題皆十分重視,聯合國已經連續兩年將世界糖尿病日的主題關注在「兒童及青少年糖尿病的預防」上。林宏達醫師認為,『預防勝於治療』是兒童第二型糖尿病最重要的防治概念,孩童的父母、老師、校護對於糖尿病警訊應有充分的認識,從小培養孩童均衡健康的飲食概念,養成規律運動的健康生活型態;台灣糖尿病協會多年來舉辦兒童及青少年糖尿病演講比賽的宗旨就是要把「遠離肥胖」與「改變生活習慣」的預防觀念傳播出去,並深植孩童及家長心中,藉由孩童分享糖尿病衛教知識,鼓勵其他小朋友注意自己的飲食習慣,並齊力呼籲全國民眾防治糖尿病要「從小開始」。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