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

中醫治療新觀念,先和糖尿病當朋友!

中醫治療新觀念,先和糖尿病當朋友!#糖尿病

近年來糖尿病已是國人10大死因第4位,而且發生率年年上升,對人類的健康威脅日益加大。根據國際糖尿病聯盟公佈的數據顯示,目前全球有2.46億 人口飽受糖尿病困擾,每年更以700萬人的速度增加,更可怕的是,每10秒鐘就有一人因糖尿病相關疾病而死亡。您對於糖尿病的認識夠嗎?人體對於血糖的穩定,有著極精密的調控。吃完東西、消化吸收後,碳水化合物最終會被分解成單醣,透過血液循環輸送到全身供細胞使用,在胰島素的作用下,提供細胞新陳代謝的能量。而糖尿病患者就是在這個階段出了問題,不管是胰島素製造出問題、或是胰島素的靈敏度低下,這些醣份無法進入細胞裡,所以細胞是存在飢餓狀態,但是血管中過量的醣份,造成高滲透壓的狀態,開始破壞其所到之處的器官,糖尿病的病變就因此展開。中醫師蔡易昌表示,每個病人都希望醫師一次就治好糖尿病,拿一次藥就想要看到標準的血糖值,而不去思考整個疾病的過程,隨著病情的拖延、惡化、演進,各個器官的併發症一個一個出現,這代表的是患者本身對於自己的身體警告視而不見的結果!早期治療糖尿病,大家都是以『對抗』的角度處理,當胰島素分泌不足,就用藥物壓榨胰島細胞超時超量工作,分泌的細胞越來越累,當然所能得到的產能是每況愈下。後來,又有一種『放任』的方式,即胰島素分泌不足,就直接提供身體所需的胰島素,由外來的胰島素幫助醣類進入細胞而維持生理活動。但是,長期下來原本負責製造胰島素的細胞就會出現『依賴』性。蔡醫師強調,中醫治療的優點就是因人而異,也就是同病異治的觀念,以『共存』取代『對抗』及『放任』。先利用中藥調理,使身體先與糖尿病達成和平共存的階段,一方面穩定血糖,一方面使傷痕累累的胰島細胞逐漸修復。當生理機能逐漸復原時,原本用藥就可逐步減量,最終是以脫離藥物為目標。而在調整的過程中,患者必須配合醫師,每天定時監控血糖的變化,以得知目前身體的狀況為何,配合適當的飲食習慣、運動習慣改變,就可以逐漸改善病情。糖尿病千萬不能輕視它,好好治療,人生也可以是彩色的,糖尿病不是絕症,並不一定要一輩子吃藥!

長期糖尿病 下肢動脈易阻塞

長期糖尿病 下肢動脈易阻塞#糖尿病

六十五歲的王先生(化名),罹患第二型糖尿病十年,伴有高血壓。他每月抽一包菸,已有卅年菸齡,平日易有下肢冰冷及偶有夜間足部痙攣現象;最近走上坡路段或快步行走時,腿部有脹痛及不適感,休息時則稍為緩解。台東基督教醫院家庭醫學科黃信揚表示,像這樣的病人是下肢動脈疾病的高危險群。根據統計,超過80%的下肢動脈疾病患者都有抽菸習慣或曾經抽菸,抽菸、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都是下肢動脈疾病的危險因子。下肢動脈疾病患者的預後與心血管疾病密切相關,每年約有5~7%的患者發生心肌梗塞或腦中風,因心血管疾病致死的機率增加二至六倍;而且約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的患者同時患有冠狀動脈心臟病。黃信揚醫師說,下肢動脈疾病是因為下肢動脈硬化,造成下肢動脈血管狹窄,讓血流無法傳送到足部,以致下肢缺氧。其典型症狀是間歇性跛行,也就是走路時下肢肌肉酸痛,休息時緩解,其中約有25%病人的病情會逐漸惡化。間歇性跛行的不適限制了病人的行走距離,不僅病人運動意願減少,生活機能也大受影響,所以下肢動脈疾病患者即等同曾患冠狀動脈心臟病或腦中風的病人,因為心血管疾病復發的風險相當高。此外,糖尿病是一種新陳代謝疾病的組合,伴有不當的高血糖,會造成血管病變,也會增加二至四倍罹患下肢動脈疾病的機會。糖尿病的罹病時間與下肢動脈阻塞危險性和嚴重度成正比,糖尿病人因下肢動脈疾病而截肢的風險,是非糖尿病病人的七至十五倍。根據台大的研究,在非創傷性的下肢截肢患者中,糖尿病人大約占了一半。目前台灣糖尿病人下肢動脈疾病盛行率約18.5%,平均年齡六十三歲。平均糖尿病罹病時間約十年,男女比例相當。 黃醫師強調,下肢動脈疾病會減低生活品質與造成殘障,更容易合併心血管疾病,所以糖尿病患者都不可以抽菸,戒菸亦可降低罹患心血管疾病的機會。預防下肢動脈疾病就是要嚴格控制血糖、血壓、血脂肪。血糖控制目標是糖化血色素7%以下,以不發生低血糖症狀為底限;血壓控制目標以收縮壓小於130mmHg與舒張壓小於80mmHg;血脂肪目標是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小於100 mg/dl。若無消化性潰瘍或藥物過敏,所有下肢動脈疾病患者應服用阿斯匹靈來預防中風及心肌梗塞。黃醫師建議,患者也需注意足部的照顧和保護,包括:穿著合適的鞋襪、不可赤腳走路與穿著夾腳脫鞋、每日足部自我檢查、保持足部清潔與保暖、在乾燥皮膚塗上潤滑乳液、每年由醫師進行足部篩檢,要特別注意的是,當足部傷口潰瘍或間歇性跛行時,必須立即就醫。

拜拜零食吃太多 慢性疾病患者須小心

拜拜零食吃太多 慢性疾病患者須小心#糖尿病

中元普渡大拜拜後,為了「消耗」剩下的零食、餅乾、泡麵、飲料、罐頭食品等,許多民眾自普渡後至今,幾乎每天零嘴、飲料不離手,加上天氣炎熱,懶得出門運動,往往讓人體重增加,游泳圈又大了不少,也因此許多人大拜拜後一個月內都會胖個 3-5 公斤,對於患有慢性疾病,包括糖尿病、高血壓、心臟病、腎臟疾病的民眾,食用過多零食乾糧對身體健康無疑構成一大威脅。光田綜合醫院營養師陳憶慧表示,發胖之前就控制食量,控制食慾才是拒絕肥胖最好方法。首先,應注意熱量的攝取,餅乾糖果類零食食品,屬於澱粉類及油脂類,若有食用就應在正餐時減少白飯麵食等,而魚類肉類等應維持適量食用,並增加青菜攝取才可以有飽足感。對許多慢性病患者而言,節慶飲食也有許多應注意的。糖尿病患者,應控制熱量及甜食,汽水、飲料、果汁、新鮮水果過量都會使血糖急遽升高,建議食用無糖飲料或是代糖飲料,例如:無糖綠茶、健怡可樂等。而餅乾泡麵類零食雖然不是甜的,但是以麵粉製成,相當於吃了白飯或麵食,正餐之外再多吃,一樣會使血糖升高,應注意飲食節制。高血脂症患者,若食用飲料等糖份過多食品,可能會引起三酸甘油脂升高,油炸之洋芋片、泡麵等則含有高量之飽和脂肪酸、反式脂肪酸,對粥狀動脈硬化危害很大。腎臟病、心臟病、高血壓等患者,則需注意罐頭、泡麵等食品,其鹽份含量非常高,食用後常有引起水腫之情形,常見醬瓜、麵筋、玉米罐頭、泡麵等都是應注意的食品,最好是不要食用,若有食用則應注意食用量,儘可能越少越好,並隨時注意身體之變化。常有民眾表示麵筋、玉米粒都不鹹,應該無妨吧?其實與天然食品比較仍是鹽份相當高的食物,民眾不應掉以輕心。另外,適度的運動也不可少,包含運動頻率、運動時間、運動強度都須注意,我們常說「運動333」,就是指這三個要素,每週運動至少三次 (運動頻率) ,每次30分鐘 (運動時間) ,運動時讓每分鐘心拍數跳到130下 (運動強度) ,考慮自己適合的運動方式即可,例如:健走、爬山、騎自行車等。零食食品對健康常有不利影響,節慶之後每每是身體負擔加重的時刻,所謂”小賭怡情”,零食也是一樣,少量食用倒也新奇可口,多食則無益。中元普渡食品多為乾貨,保存期限長,民眾為了身體保健,飲食應有所規劃,切勿食用過量。

中年嘔吐、呼吸喘,可能罹患糖尿病酮酸中毒

中年嘔吐、呼吸喘,可能罹患糖尿病酮酸中毒#糖尿病

一位五十幾歲男性,因嘔吐、呼吸喘而急診就醫,病患除稍胖之外,身體狀況大致良好,也沒有糖尿病的病史,但在急診檢驗的血糖高達四百,進一步的檢查發現有酮酸中毒,醫師診斷為「糖尿病酮酸中毒」。行政院衛生署新竹醫院楊宏智醫師表示,典型糖尿病酮酸中毒好發於年輕的第一型糖尿病患者,酮酸中毒是糖尿病最嚴重的急性併發症,發生酮酸中毒的原因有可能是患者自己停止胰島素注射、或是糖尿病合併有其他感染,也有可能是糖尿病初次發病的表現。糖尿病酮酸中毒除了發生於年輕的第一型糖尿病外,也可能發生於中年以後,一部份是有感染等明顯誘發因素,另一部份也可如此病例並無明顯誘發因素,但一發病就是糖尿病酮酸中毒。糖尿病酮酸中毒的症狀有虛弱、腹痛、嘔吐、呼吸喘等,嚴重時會發生意識改變及休克。楊宏智醫師指出,糖尿病酮酸中毒在胰島素治療發明以前,幾乎是一個立即致命的狀況,但以目前的治療,大部份是可以迅速醫治。典型糖尿病酮酸中毒患者需終身接受胰島素治療,但若此病例發生於肥胖而無糖尿病病史的中年患者,是有相當的機會可以改糖尿病口服藥物治療。楊醫師呼籲,糖尿病酮酸中毒是糖尿病嚴重的急性併發症,可以發生在各年齡層,若無糖尿病史的中年人發生高血糖合併腸胃症狀及呼吸喘,仍需要考慮到是否有糖尿病酮酸中毒,此時如未適當處理,可能會有嚴重後果,不可輕忽。

糖尿病藥物新知-認識DPP4!

糖尿病藥物新知-認識DPP4!#糖尿病

為了降低糖尿病對人類的威脅,很多藥廠、科學家或是醫師投擲了非常多的金錢與時間在研發新藥上。近幾年,一個有趣的新藥被發展出來了!這種藥的學名,叫做DPP4的抑制劑。DPP4是一種體內的酶,也就是酵素。它主要的作用是在分解體內的蛋白質!其中一種被DPP4分解的蛋白質叫做GLP─1,它是由腸道細胞分泌的賀爾蒙。翻譯成中文為「一號類昇糖素胜肽」。這種賀爾蒙的作用,對糖尿病的患者來說,是非常好的。GLP─1主要有四個不同作用方式去降血糖:1.刺激胰島素。因為胰島素的作用是降血糖,當胰島素上升了,血糖就會降下來。2.抑制昇糖素。顧名思義,昇糖素會讓血糖上升。當昇糖素變少,相對就會讓血糖下降。3.抑制胃排空。這樣一來,會比較沒有食慾,因此體重也會減輕。這點,跟其他糖尿病的藥物大大的不一樣。大部分的糖尿病藥物會讓體重增加!而增加的體重,對糖尿病患者來說,是一種負擔!4. GLP-1會讓胰島細胞重生。第二型糖尿病患者,就是因為胰島細胞數目減少且胰島素分泌減少,因此血糖才會增高的。若能讓胰島細胞再生,不啻為一種根本性治療糖尿病的方法!由以上四種的作用機轉,我們可以瞭解到,GLP-1是一個能夠降血糖的賀爾蒙!由於它的效果太短,只要一被釋放到血中,幾分鐘之內,就會被分解掉。所以不能當成藥物來使用!但是聰明的科學家就研究出很多好方法,延長GLP─1的作用。其中之一,就是將它的結構上加上一條尾巴。這是一種游離脂肪酸。因為分子結構比較大,因此可以讓GLP─1在注射後,延緩吸收,而且一天注射一次即可。此種藥物,已經在台灣衛生署審核當中,上市日期應該不遠了!但這種加了尾巴的GLP─1,必須要用注射的。對於怕注射的台灣人來說,民眾接受度仍待觀察!另外,科學家也發明了抑制DPP4的藥物。剛才有說到,因為DPP4會分解GLP─1,因此把DPP4抑制掉了之後,間接的,GLP─1的濃度會上升!DPP4的好處是可以用吃的!此種藥物,已經上市,但價格不斐,目前正在健保局審核藥價中,對於糖尿病患者來說,也許很快的就可以用這種藥物作治療了!

照顧慢性疾病,台灣每年花費2600億

照顧慢性疾病,台灣每年花費2600億#糖尿病

依世界衛生組織(WHO)報告指出,慢性疾病已成為許多現代國家的主要死因。台灣地區,近年由於社會高度工業化,已改變了民眾傳統社會結構及生活方式,隨之而來產生很多現代文明病(或生活方式疾病),醫學上稱為慢性非傳染性疾病,即現今普遍通稱的「慢性疾病」。在台灣地區,民眾對於慢性疾病觀念仍是很不確定。臨床慢性疾病是指那些沒法在六個月內根除,又需要長期監控及後續處理的疾病;而民眾最常理解的慢性疾病包括:糖尿病、高血壓、肝炎、癌症、中風、心臟病等。若更深入了解慢性疾病在台灣的流行率,可以從健保申報資料中,透露一些本土慢性疾病的實際情況。1.在所有納保人口中,六十五歲以上民眾有80%罹患一種以上的慢性疾病;在四十五歲以上的原住民被保資料中,有四分之一人口罹患一種或多種的慢性疾病。2.全年住院病患申報資料,60%住院原因是由於慢性疾病的急性發作;全體納保人死亡申報,其中70%的死亡原因是慢性疾病。3.費用支付統計,其中癌症有二十七萬八千七百三十五人,年健保醫療費支付三百四十億元;慢性腎衰竭五萬零二十二人,年支付三百零七億元;呼吸器治療病患兩萬九千三百九十五人,年支付兩百五十六億元;慢性精神病十六萬三千五百四十六人,年支付一百二十億元。重大傷病卡持有人,共七十四萬六千人,84%持卡者屬於慢性疾病,健保總預算每年支付約四千億元,慢性疾病約佔67%,約兩千六百億元。4.據專家推算,因為慢性疾病照顧,私人支付處理連動照顧費用約六百二十億至七百八十億元。從這些數據得知,慢性疾病照顧費用是相當驚人並消耗巨大社會資源,所以醫界應全力去照顧這些病患。探討慢性疾病成因,知道它們具有多重致病因素。由於慢性疾病多發生在中年時期,發病時間很長,病況會從中壯年期延展到老年退休期。研究觀察慢性疾病,梅醫師指出以下四點即為慢性疾病所衍生的共通路徑。一、症狀持久,不同慢性疾病症狀會日漸增加。二、納保人會連續耗用多種藥物。三、患者思考模式較偏向負面思維,治療過程中有許多情緒性的行為反應,久而久之慢性疾病會影響個人對疾病的責任承擔,常會錯誤判讀疾病與誤解治療目標,結果過度依賴醫療資源。四、在社會及工作環境方面,由於適應不良,患者及家屬需要長時間照顧慢性疾病,因而生活品質低落、價值觀偏差、健康長期受損, 身心靈各方面虛耗深廣。依世界衛生組織(WHO)報告指出,在未來十年,全球將有三億八千八百萬人死於慢性疾病,其中約八千萬病人將發生在同文化、同種族的大中華地區,僅心臟病、中風、糖尿病等疾病,將帶給這地區至少五千五百億美元的經濟損失。因此,未來如何應該慢性疾病所消耗的巨大社會資源,是全球不得不面對的課題。

子宮內膜癌手術新進展:88歲婆婆成功摘除“大尺寸子宮”

子宮內膜癌手術新進展:88歲婆婆成功摘除“大尺寸子宮”#糖尿病

子宮內膜癌是近年婦癌中,唯一逐年攀升的癌症。一位高齡88歲婆婆因為食慾不振、腹部劇烈疼痛、陰道在最近幾個月內有斷斷續續的異常出血現象,經過醫院電腦斷層影像及超音波檢查,及近一步安排子宮內膜擴括術採取切片後,證實為子宮內膜癌。在經過醫生安排腹腔鏡手術,切除高達12公分子宮,術後2天婆婆已經能下床進食,成為全球最老的子宮內膜癌手術成功案例。婆婆在十六年前(民國81年)曾因為左側乳癌接受手術治療及化療,本身也有長期高血壓、心室肥大等慢性病,再加上子宮肌腺症狀,導致婆婆過更年期之後、長年下來,子宮竟然還比育齡婦女大,足足有直徑12公分的“大尺寸”,像一顆大香瓜,比一般人要大上4倍之多。這位88歲的婆婆患者,堪稱世界上年齡最長的採用腹腔鏡手術切除子宮內膜癌的患者,即使歲數老、有貧血 (術前血色素9.3;正常為12~18)、手術麻醉風險很高,經過完備的腹腔鏡微創手術,也未曾需要輸血,患者術後第二天就排氣、進食、下床活動。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婦產部劉偉民主任表示,子宮內膜癌的診斷必須仰賴「子宮內膜擴刮術D&C」或內膜切片,前者準確率較高。治療則必須做子宮、卵巢、輸卵管的切除和骨盆腔、主動脈旁淋巴的摘除手術。88歲婆婆有乳癌和子宮肌腺症病史,考慮高齡及身體狀況,故決定採用精細的腹腔鏡微創手術,以四個不到一公分的微創傷口取代會留下四五十公分傷口的傳統手術,手術全程僅花了三個小時,比傳統手術少一個小時,也讓病人接受麻醉藥物時間縮短。此外,出血量僅300 c.c.,縱使病人原本處於貧血狀態,也不需要輸血治療,術後恢復相當迅速,而且手術癒後追蹤等都和傳統手術相當。劉偉民主任於1996年初完成亞洲第一例腹腔鏡子宮內膜癌手術,至今於北醫附設醫院已累積了120多例。根據衛生署日前發佈的統計資料顯示,子宮內膜癌是所有婦癌中唯一正在逐年上升的癌症。可能的原因是國人的飲食、生活習慣逐漸“西化”,導致肥胖、糖尿病、高血壓的病人增加,同時不生育或少生產的婦女也愈來愈多所致。除了前述子宮內膜癌的高危險因子是肥胖、糖尿病、高血壓和不孕症之外,另有三個重要卻少為人知的三個重要因素:(1) 多囊性卵巢症候群的患者,她們的特徵是月經量少或根本無月經,但一出血卻又不可收拾,一、二十天都不停,她們得到子宮內膜癌的年齡都很輕。(北醫附設醫院最年輕患者十七歲,是世界上最年輕的記錄)(2) 曾經得到乳癌,又多年服用Tamoxifen,也易罹患子宮內膜癌。(3) 子宮肌腺症的患者在更年期後也較一般正常婦女易罹患內膜癌,北醫附設醫院的內膜癌患者,至少有三分之一在子宮的病理切片中發現子宮肌腺症的病灶。

小小麥子夏令營-輕鬆活潑學美語

小小麥子夏令營-輕鬆活潑學美語#糖尿病

一粒麥子基金會(東基創設)與張玉明牧師帶隊的第四屆「小小麥子美語夏令營」,自七月七日起,一連五天在光明國小、賓朗國小、豐年國小、岩灣國小分成上、下午兩梯次熱情展開,活潑有趣的課程設計共吸引了三百三十位小朋友參加。美國矽谷生命泉靈糧堂的張玉明牧師表示,這個夏令營的暑期美語短宣隊和台東小朋友是雙向互惠的。在美語學習上,台東的資源貧瘠,短宣隊正好可以補足;短宣隊的成員大都在美國長大,正好可以利用這個機會認識台灣。課堂上,美語學習大都以遊戲、競賽的方式來進行,班級人數盡量都壓在廿五人以下。課程內容包括英文的字母教學、對話練習、詩歌帶動、趣味勞作、大地遊戲,也在美語學習中認識神的創造及救贖。最後一天則依往例安排一場成果發表會,讓小朋友展現五個「半天」的活動,美語老師也會表演一段以福音為主題的音樂默劇。美語老師透過聖經「創世紀」的故事,幫助小朋友學習美語。天、地、光、太陽、暗、月亮、海洋、動植物等名詞一一登場,在一問一答間,老師也隨手在黑板上畫下這些東西的圖形和寫下它們的英文名字,而小朋友也同時拿起筆在白色圖畫紙上跟著依樣畫葫蘆。當老師問有誰知道「海鷗」怎麼說?小朋友沈默的思索片刻。「seagull」美語老師提醒著。只聽到兩位小男生發揮想像力的複述「死狗」!美語老師再重複幾遍「seagull」,直到小朋友抓到發音的竅門。即將升大三的張晟恩是張玉明牧師的兒子,已是第四度來台東擔任美語老師。他說,台東小朋友很乖、具有願意學習的心,這兩樣特質讓他喜歡上台東,也讓他挑選短宣隊的行程時,每次都選擇到台東。第三度來台東擔任美語老師的鍾秉紜,很嚮往再回台東來。她對台東小朋友活潑、可愛、單純、有禮貌的表現留下良好的印象,而且也感受到小朋友每年都在進步。她強調,其實「把小朋友對美語有興趣的心帶動起來」是每一位美語老師最大的期許。帶著女兒、兒子參加短宣隊的廖慧貞,是第一次參加這樣的活動,國語、美語流利的她和另一位媽媽一起照顧短宣隊的生活起居,白天協助上課外,傍晚下了課就著手準備晚餐,讓短宣隊無後顧之憂。「很高興在這裡帶著孩子體會服事神的精神」廖慧貞這麼說。例如,她那即將升七年級的兒子,在家裡早上起不來,但是在這裡卻能跟著大哥哥大姐姐早早起來讀經、備課。另外,她也對短宣隊讚美有加,「他們是隨遇而安,努力的適應各種環境及狀況,天氣、食物等。有的人因為天氣炎熱,上了第一天課,就發生眼睛腫、長濕疹、嗓子唖的現象。下了課回到住宿地點,用過晚餐後又聚在一起檢討一天的活動,以及預備第二天的課程及教材。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