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

老師禁吃糖,糖尿病童險喪命

老師禁吃糖,糖尿病童險喪命#糖尿病

『老師禁吃糖 糖尿病童險喪命』這斗大的標題,內心著實納悶且充滿問號。禁吃糖,若是上課時間,沒錯!這是老師不希望學生養成太多的壞習慣。但罹患糖尿病為什麼要吃糖?不是吃太多糖才會沒命嗎?糖尿病是個慢性病,大多數糖尿病人是屬於第2型,也有懷孕引起的糖尿病以及其他特異型糖尿病,但是很多人不知道原來小孩子也會有糖尿病。在台灣,第1型糖尿病約佔所有糖尿病患的2~3%,且多數發生在嬰幼兒及青少年,但也有可能發生在成年人。新店耕莘醫院內分泌科醫師 蘇景傑表示,它發生的原因主要是胰臟中製造胰島素的β細胞受到自體免疫抗體或其他不明原因破壞,導致胰島素分泌不足,而需要終身注射胰島素來維持生命。除了胰島素以外,飲食、運動、急慢性合併症的預防也相對的重要。在臨床上看到初發病的第1型糖尿病兒童、青少年,臉龐仍舊是懵懂,等到稍稍知道怎麼一回事,卻也充滿無奈且不願意被同儕發現,那種難過真不是一般外人可以切身了解的。這時候父母通常不知已經責怪自己多少回,夜裡流過多少淚,再多的心酸都只能吞下肚,自己和孩子慢慢地摸索,定期的到醫院返診,接受醫護團隊的幫忙,此時心理建設及自信心重建更是不容忽視。其實這當中,只要是和該第1型糖尿病兒童、青少年接觸的相關人員,無形中都可以給很多關懷和幫助。  研究發現,學校人員缺乏對糖尿病的認知,主要和病童家長缺乏互相信任,且不相信老師處理糖尿病的能力有關,建議家長應該清楚明白的讓學校班導師及同班同學了解糖尿病,並且清楚有關糖尿病急性合併症中低血糖的緊急處理方式。  對於第1型糖尿病病童及其家屬而言,如同得到不治之症,必需挨餓以至營養不良而死,現在有了各式各樣的胰島素後,期望你、我付出關懷和支持,讓他們能快樂、安全且健康地成長。

良好飲食與運動,徹底控制糖尿病

良好飲食與運動,徹底控制糖尿病#糖尿病

糖尿病是一種內分泌和新陳代謝的疾病,病患的血糖會比正常人來得高。也因為身體血糖高,病患會容易有各種急性及慢性的併發症。健康的人即使吃了大餐,身體也可以迅速的做出反應,讓身體的血糖維持在很平穩的狀態。然而在糖尿病的病人,身體無法有效的分泌胰島素,且身體對胰島素的反應也比健康的人不好,結果就是血糖居高不下。而這些血液中多出來的血糖,很容易經由腎臟排出,因此造成多尿、口渴及體重減輕等症狀。然而許多病患可能是因為血糖只有些微升高,或是本身沒有警覺,以致於沒有症狀,因而延誤了診斷及治療。糖尿病要怎麼診斷呢?一般而言,空腹八小時後測出的血糖大於等於126毫克/百毫升,或葡萄耐受試驗血糖大於等於200毫克/百毫升,且經過兩次以上的檢驗,就可以被診斷為糖尿病。恭紀念醫院新陳代謝科醫師 張文彬表示糖尿病的種類包括第一型、第二型、其它型、以及妊娠型糖尿病。在國內,大部份的糖尿病是第二型,它的成因是遺傳、飲食過量、以及缺乏運動等。糖尿病目前並無有效的根治方式,所以病患需持續的控制血糖,控制血糖的方式包括飲食控制、運動,口服降血糖藥物或胰島素注射。除了血糖之外,病患還需注意控制血壓及血脂肪。這些努力都是為了避免或減緩糖尿病併發症的發生。所以糖尿病病患一定要和醫護人員配合,定期的追蹤治療,千萬不要因為沒有症狀就掉以輕心。    糖尿病的預防方式其實很減單,就是良好的飲食習慣,即低油、低熱量、高纖,以及持之以恆的運動。

糖尿病與高血壓會影響視力嗎?

糖尿病與高血壓會影響視力嗎?#糖尿病

什麼是糖尿病視網膜病變呢?它主要是因為長期高血糖造成視網膜血管壁的損害,可分為非增殖性視網膜病變和增殖性視網膜病變。分別的方式以是否發現視網膜新生血管為依據。而增殖性視網膜病變因新生血管結構不穩定有可能發生玻璃體出血甚至視網膜剝離而造成失明。《視網膜黃斑部水腫》是使糖尿病患視力減退的重要原因,也是因血管壁的損害而使通透度增加造成液體外滲而引起黃斑部水腫。諾貝爾眼科醫師 劉淳熙表示,發生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的危險因子,與患病時間愈長、血糖及血壓控制不良為主,據統計,糖尿病患發病五年,約20%的病患發生程度不一的視網膜病變,十年後增為60%,二十年則約為90%,不可不慎。《預防勝於治療》長期穩定地控制血壓和血糖可降低視網膜病變發生率。定期追蹤也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於檢查時發現高危險性增殖性視網膜病變或明顯黃斑部水腫,可接受視網膜雷射治療以延緩新生血管的進展,降低視力惡化的風險。高血壓控制不好可能會引起腦中風,不僅會影響大腦,對於視神經延伸出來的視網膜也會造成類似的神經傷害,導致眼中風。《高血壓性視網膜病變》表現為視網膜動脈功能性狹窄、這是因為長期的高血壓造成血管壁壓力增加,管壁肌肉肥厚增生、纖維化,使得血管壁逐漸硬化,動靜脈交會處之靜脈因動脈硬化之擠壓而產生相對的靜脈血流阻塞。而視網膜小動脈之硬化程度也會逐漸加重。更甚者,視網膜小動脈會出現局部的管徑收縮而形成生理性的動脈血流阻塞。血流阻塞之後就有可能出現微血管壁受損,視網膜出血,而造成缺血使得視網膜顏色呈現死灰,甚至黃斑部水腫,以及視神經水腫等現象,嚴重影響視力。所以高血壓性動脈硬化和視網膜病變,亦為反映高血壓嚴重程度和高血壓患病時間的重要指標。 劉醫師建議最好的治療方法還是控制血壓,例如衛生教育、控制體重、限制鹽分攝取量、運動、放鬆情緒以及調整生活方式,再配合藥物治療,以達到有效控制血壓。若出現視力模糊之症狀時,極可能已經發生視網膜嚴重病變,必須及早找眼科醫師檢查,必要時接受視網膜雷射治療。

診斷評估不確實,植牙併發症機率高

診斷評估不確實,植牙併發症機率高#糖尿病

牙醫科技的進步,使民眾在缺牙時能選擇植牙作為人生第三套牙齒,尤其近來許多診所推出“微創植牙”、“快速植牙”等先進技術,標榜著“免手術”、“幾乎無痛”來招攬患者。可惜的是,即使這些先進的植牙技術可以造福大部份的患者,讓過程較過去舒適許多,但植牙手術失敗產生的糾紛依然時有所聞。黃怡豪醫師表示,大部份植牙失敗及其併發症是因為手術評估不夠周延以及感染的問題所造成的;同時也強調,植牙手術雖小,但畢竟還是侵入性治療,未經良好控制的系統性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壓、心臟病、血友病、腎臟病、甲狀腺機能亢進者,是不適合進行手術的,當然也包括植牙。另外,黃醫師也補充說,有鼻竇炎病史患者,則不適於配合植牙做“鼻竇增高術”,容易有鼻竇腔感染的危機。日前有位患者,因為鼻竇發炎而求診耳鼻喉科醫師,經過X光檢查才發現數顆植牙穿入鼻竇腔,甚至有一顆已落入鼻竇腔裡面,耳鼻喉科醫師建議先將植牙取出才能進行治療鼻竇炎的手術。黃怡豪醫師強調說,病歷問卷填寫要確實,醫師才能指出正確的術前評估,如果患者對自己的身體狀況不清楚,則建議在術前先做個健康檢查,以釐清是否有影響植牙成功率的危險因子,方能放心接受人工植牙,並享受其帶來生活上的便利及自信。

血糖測量最佳時機,餐前及睡前

血糖測量最佳時機,餐前及睡前#糖尿病

胰臟是分泌胰島素重要的器官,分泌的胰島素會把我們所吃下的食物轉變成能量,胰島素也會驅使血糖進入人體細胞中提供能量,然而,若胰島素分泌不足,或者是胰島素本身功能不正常,就可能會產生糖尿病。對於需長期使用胰島素的第一型糖尿病人而言,時常監測血糖非常重要。根據美國糖尿病協會(ADA)的建議,每日需量測血糖3次以上,一般而言,最好的量測時機為餐前以及晚上臨睡前。而對於第二型的糖尿病人雖未明確定出量測次數,但仍建議養成每日定時量血糖的習慣,對於懷孕婦女的妊娠性糖尿病則建議每日量測2次。管理糖尿病的首要目標就是維持正常的血糖值,如果患者平日能夠很留心血糖的控制,將可有效預防併發症的產生。除了按時使用藥物之外,病友們也能藉由改變生活作息(節食與運動)以及監測血糖來達到目的,糖尿病友自我在家定時量血糖能夠讓自己避開高血糖以及低血糖的危急情況,低血糖的症狀可能會有手抖、冒冷汗以及飢餓感,嚴重時可能喪失意識昏迷,而高血糖的症狀可能會有極度口渴與飢餓感,有時候也會有尿多的情況。新店耕莘醫院藥師 彭子安表示其實,指尖採血測血糖是許多糖尿病患心中的「痛」,這也是影響病友們自我監測血糖的最重要因素。無論是那類型的糖尿病,若是放任疾病惡化而不注意血糖的控制,則糖尿病的併發症會對病友的心臟、眼睛、腎臟、神經造成嚴重傷害,雖然糖尿病對病人具有威脅性,但是我們可經由定時監測血糖來降低糖尿病併發症的產生,同時也能延長病友們的生命。

糖尿病引發腎病變

糖尿病引發腎病變#糖尿病

目前台灣的尿毒症患者中,約有三分之一是因長期糖尿病引起,因此腎臟病變是糖尿病主要的併發症之一。一般估計,第一型糖尿病,即胰島素依賴型患者,約有40~50%之病患會有腎臟病變,而第二型糖尿病患者,在經過20年之後,也有20-25%的機會併發腎臟病變,但因糖尿病患者中,第二型佔大多數,因此尿毒症患者中主要都是以第二型患者為多。糖尿病腎病變的臨床症狀主要是蛋白尿、腎功能異常併發高血壓。又可將其病程分為臨床前期及臨床期。在臨床前期時,要腎絲球過濾速率反而上升,而且腎臟變大,因此抽血檢查時,腎功能仍是正常,但若積極控制血糖到理想範圍時,其經過數星期仍有可能會恢復正常。另外臨床前期還有另一特點,也就是微白蛋白尿,此時你用一般驗尿試紙是檢測不出蛋白尿,祇能利用放射免疫分析,才可以得知微白蛋白尿產生。但此時若積極治療,仍有機會恢復。因此在此時期給予積極診斷及治療是必要的。臺安醫院腎臟內科醫師 甘耀東指出一旦進入臨床期,初期表現蛋白尿,其後很快地,腎功能開始受損,有時在很短時間內就進展到腎衰竭的程度。一般而言,要進展到臨床期,至少得糖尿病在5年以上。每個病患之間,進展速度,不盡相同,平均而言約每個月下降1%腎功能左右,一般而言,從蛋白尿到腎衰竭約經4-5年左右。當病患發生糖尿病腎病變時,約有90%以上的機會會同時患有糖尿病視網膜病變,因此每年定期作眼底的檢查,不但有助於視網膜病變的早期治療,也有助於腎病變早期偵測。另外一旦有腎病變產生,絕大多數病患會同時產生高血壓,而高血壓也是腎病變惡化的危險因素之一,因此在控制糖尿病的同時,高血壓的控制也是非常重要。就糖尿病腎病變之處置包括:一、嚴格之血糖控制:雖然並無確實的證據可證明好的血糖控制可以完全避免腎病變之併發症,但的確依統計可以發現血糖控制愈不好,其併發症發生機會愈大。二、高血壓之控制:良好的血壓控制,目標立在130/80mmHg以下,過去研究發現,當血壓控制得宜,其腎功能惡化速度也會減緩。三、低蛋白飲食:無論是糖尿病或非糖尿病引發之腎臟疾病,低蛋白飲食皆可減緩腎功能惡化,一般而言,其蛋白質容許量為每天每公斤體重約需0.6公克之蛋白質。

糖尿病的中醫治療

糖尿病的中醫治療#糖尿病

根據衛生署的追蹤,在診所就診的糖尿病患者有三分之一是老人家,即使以最寬鬆的標準檢視,仍有一半以上的患者控制不良。糖尿病控制指標是糖化血色素 (HbA1c),代表患者最近三個月的血糖波動幅度,美國訂為百分之七以下為良好,歐洲則訂為百分之六點五,但在台灣,即使是放寬標準,訂為百分之八以下,仍有超過一半的糖尿病患者不及格,表示血糖控制情形極須改進。此外,歐美將糖尿病合併高血壓的病患,嚴格要求病患應將血壓控制在130/85mmHg以下,因為糖尿病患者合併血壓控制不良,進一步併發糖尿病腎病變的風險,是血壓正常糖尿病患者的二到三倍。糖尿病,中醫古稱為『消渴病』,是以胰島素分泌不足或對胰島素接受力減弱所引起的高血糖狀態,進一步表現為內分泌代謝紊亂性的病症。發病年齡不限,但近年來有逐漸年輕化的趨勢,所以如何幫助患者維持穩定血糖,進而恢復其自體調節能力更顯重要。傳統中醫將糖尿病依『消渴病』的分類,分為『上消、中消、下消』三大類。一.上消症:飲水多而小便少,水消於上,屬肺燥。二.中消症:食穀多而大便堅,食消於中,屬胃熱。三.下消症:飲水隨飲便下,飲水一斗,小便一斗,小便味甘而白濁,屬腎虛。杏儒中醫診所 蔡醫師指出血糖高,血管內滲透壓增加,促使細胞內水分順著濃度梯度擴散進入血管裏,造成細胞內脫水,造成口渴感。中醫常用處方如:清心蓮子飲、丹溪消渴方、白虎加人參湯、沙參麥冬湯等,滋陰潤肺祛火,可以調節血糖穩定度,解除細胞內脫水現象,進一步改善血糖被利用率而改善糖尿病。血糖高,但細胞卻無法透過胰島素的幫助取得葡萄糖,細胞處在相對飢餓狀態,能量持續耗損,食量增加卻無濟於事。中醫常用處方如:玉女煎、甘露飲、中消黃耆湯、理中湯、香砂六君子湯、參苓白朮散等,益氣養陰化濕潤燥,可以幫助葡萄糖進入細胞內,降低能量損耗,進而解除胰島素的分泌壓力,穩定糖尿病。蔡醫師表示血糖濃度超過180mg/100ml時,腎臟中負責將葡萄糖從尿液再吸收回血液中的攜帶者已飽和,所以開始出現尿糖,滲透壓增加,所以水分隨著葡萄糖從尿液中排泄,造成多尿。中醫常用處方如:六味地黃丸、玉女煎、二至丸、金匱腎氣丸、真武湯、杞菊地黃丸等,滋脾腎化濕濁,可以幫助腎臟的再吸收功能,降低尿糖穩定血糖,進而降低糖化血色素,緩和腎臟負擔。臨床上利用中醫理論辨證論治加上現代醫學辨病論治,可以提高糖尿病治療效果。初診糖尿病患者大部分都控制不好,常可見到飯前血糖300多,甚至到500多還不以為意,或者合併視網膜病變、腎病變、周邊神經病變者亦不在少數。加入中醫治療後皆可控制良好,飯前血糖90~100,糖化血色素穩定在5左右,西藥降血糖藥也逐步減量,甚至連原來只能注射胰島素控制的患者,也可以逐步減低注射劑量。有不少患者經過逐步改善過程後,已經完全不需依賴口服或注射降血糖藥控制了,甚至連中藥也逐漸減量,改用飲食治療,使生活品質提高不少。只要患者能正視糖尿病,配合醫師處方與指示,就可以讓糖尿病患者過得更輕鬆更自在,也使得糖尿病不再是人見人怕的不治之症。

糖尿病病人十項眼科須知

糖尿病病人十項眼科須知#糖尿病

【糖尿病病人為什麼必須做眼睛的檢查】糖尿病是一種很常見的慢性的內分泌疾病。主要的併發症都是由日積月累的微細血管病變造成。臺安醫院眼科醫師 周文穎指出,在眼睛的問題中影響病人日常生活最多的是視網膜病變。但是,可怕的是初期的病變常常沒有什麼症狀,等到覺得視力模糊時,視網膜可能已經進入較嚴重的病變期了。目前已開發國家中,糖尿病仍然是造成失明的主要原因。所以有糖尿病的病人切勿輕忽,記得要定期的做眼部檢查才好。【糖尿病病人多久需作一次眼睛的檢查】原則上,若是初發現有糖尿病時,血糖超過250mg/dl,便應該同時做眼睛的檢查。若是低於此數值,可在醫師建議下一個月內做檢查。若初次檢查眼睛完全沒有問題,則可一年檢查一次。但是,若發現有出血、血管滲出物等病變,就需依照病變的程度每半年或每三個月檢查一次。【有哪些情況使病人容易得眼睛的併發症】1.) 罹病的期間︰約34-59%的糖尿病病人在其一生中發現不同程度的病變。10年以上病史的病人,第一型糖尿病約40%,第二型糖尿病約20%會有糖尿病視網膜的病變。2.) 血糖控制的好壞與穩定度︰經常的穩定控制在200mg/dl以下,則有可能10年也少見病變。3.) 肥胖︰暴飲暴食、體重過重,不但糖尿病控制不易,眼睛也易因此容易病變。4.) 高血壓︰糖尿病本就是血管結構問題,高血壓會使病變加快、加劇。5.) 其他:腎臟功能好壞、是否持續良好運動習慣、抽煙或嗜酒、都可能影響眼睛病情。【為什麼病人至眼科檢查眼睛須要點散瞳劑】視網膜位在眼球的深部,就像是照相機裡的底片。為了能詳細檢查,點散瞳劑把瞳孔暫時放大,雖然短時間內會有怕光或視力模糊,確實不太舒服,但是卻是非常必要的檢查手續。【螢光眼底血管攝影檢查的目的是什麼】雖然糖尿病視網膜病變可經間接眼底鏡直接檢查出來,但是有時還得藉由螢光眼底血管攝影術來判斷栓塞的位置,或水腫的範圍,並可作為雷射激光治療前後病灶復原程度的比較。是診斷糖尿病視網膜病變非常重要的方法。【糖尿病性視網膜病變有什麼程度上的不同】1.) 背景性(非增殖性):早期的糖尿病視網膜病變,視網膜上的血管形成小血管瘤,體液滲出,視網膜有點狀出血,水腫等變化。2.) 增殖性:視網膜上新生血管形成。隨著病程出現大量視網膜出血、玻璃體出血,甚至纖維化,拉扯視網膜,造成視網膜剝離。3.) 黃斑部病變:黃斑部是視網膜上感光細胞最集中的地方,如果發生液體從微血管滲出造成水腫,便會逐漸影響視力。一旦螢光眼底血管攝影術診斷確立,醫師通常會積極給予治療。【一旦發現視網膜病變是否就會失明】不一定。若是只有非增殖性病變,且無黃斑部水腫,再加上良好的血糖控制,就比較無失明之慮。但是若病人有增殖性病變,又有腎臟功能問題,甚至又有高血壓,若併發大量的眼底出血,就可能突然失明了。【病人接受雷射治療視力就會恢復嗎】雷射治療主要是圍堵因小血管瘤或新生血管造成的局部水腫、出血,減少病程中視網膜的破壞,盡量降低視力惡化的危險,大部分的病人能維持雷射治療時的最佳視力,少數則可有1-2行的進步。【有視網膜病變病人都需要手術嗎】不是。只有病情嚴重至玻璃體出血、視網膜剝離、或併發利害白內障、青光眼時,醫師會為挽救殘餘視力而做手術治療。【有其它輔助的方法嗎】其實,所有罹患糖尿病的病人,重要的是不要心存僥倖。嚴謹的配合醫師及營養師給予的治療方針,去控制血糖、血脂,適量攝取維生素、抗氧化劑,每天持續的運動,保持樂觀的心情,定期每年至少一次眼睛檢查,甚至要求醫師確認最佳視力狀態(視力降低一定要找出原因),還須與家人一起學習,這樣,所有的努力,一定至少會大大的降低眼睛病變的威脅,過著有品質的生活。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