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

糖尿病藥物新知-認識DPP4!

糖尿病藥物新知-認識DPP4!#糖尿病

為了降低糖尿病對人類的威脅,很多藥廠、科學家或是醫師投擲了非常多的金錢與時間在研發新藥上。近幾年,一個有趣的新藥被發展出來了!這種藥的學名,叫做DPP4的抑制劑。DPP4是一種體內的酶,也就是酵素。它主要的作用是在分解體內的蛋白質!其中一種被DPP4分解的蛋白質叫做GLP─1,它是由腸道細胞分泌的賀爾蒙。翻譯成中文為「一號類昇糖素胜肽」。這種賀爾蒙的作用,對糖尿病的患者來說,是非常好的。GLP─1主要有四個不同作用方式去降血糖:1.刺激胰島素。因為胰島素的作用是降血糖,當胰島素上升了,血糖就會降下來。2.抑制昇糖素。顧名思義,昇糖素會讓血糖上升。當昇糖素變少,相對就會讓血糖下降。3.抑制胃排空。這樣一來,會比較沒有食慾,因此體重也會減輕。這點,跟其他糖尿病的藥物大大的不一樣。大部分的糖尿病藥物會讓體重增加!而增加的體重,對糖尿病患者來說,是一種負擔!4. GLP-1會讓胰島細胞重生。第二型糖尿病患者,就是因為胰島細胞數目減少且胰島素分泌減少,因此血糖才會增高的。若能讓胰島細胞再生,不啻為一種根本性治療糖尿病的方法!由以上四種的作用機轉,我們可以瞭解到,GLP-1是一個能夠降血糖的賀爾蒙!由於它的效果太短,只要一被釋放到血中,幾分鐘之內,就會被分解掉。所以不能當成藥物來使用!但是聰明的科學家就研究出很多好方法,延長GLP─1的作用。其中之一,就是將它的結構上加上一條尾巴。這是一種游離脂肪酸。因為分子結構比較大,因此可以讓GLP─1在注射後,延緩吸收,而且一天注射一次即可。此種藥物,已經在台灣衛生署審核當中,上市日期應該不遠了!但這種加了尾巴的GLP─1,必須要用注射的。對於怕注射的台灣人來說,民眾接受度仍待觀察!另外,科學家也發明了抑制DPP4的藥物。剛才有說到,因為DPP4會分解GLP─1,因此把DPP4抑制掉了之後,間接的,GLP─1的濃度會上升!DPP4的好處是可以用吃的!此種藥物,已經上市,但價格不斐,目前正在健保局審核藥價中,對於糖尿病患者來說,也許很快的就可以用這種藥物作治療了!

照顧慢性疾病,台灣每年花費2600億

照顧慢性疾病,台灣每年花費2600億#糖尿病

依世界衛生組織(WHO)報告指出,慢性疾病已成為許多現代國家的主要死因。台灣地區,近年由於社會高度工業化,已改變了民眾傳統社會結構及生活方式,隨之而來產生很多現代文明病(或生活方式疾病),醫學上稱為慢性非傳染性疾病,即現今普遍通稱的「慢性疾病」。在台灣地區,民眾對於慢性疾病觀念仍是很不確定。臨床慢性疾病是指那些沒法在六個月內根除,又需要長期監控及後續處理的疾病;而民眾最常理解的慢性疾病包括:糖尿病、高血壓、肝炎、癌症、中風、心臟病等。若更深入了解慢性疾病在台灣的流行率,可以從健保申報資料中,透露一些本土慢性疾病的實際情況。1.在所有納保人口中,六十五歲以上民眾有80%罹患一種以上的慢性疾病;在四十五歲以上的原住民被保資料中,有四分之一人口罹患一種或多種的慢性疾病。2.全年住院病患申報資料,60%住院原因是由於慢性疾病的急性發作;全體納保人死亡申報,其中70%的死亡原因是慢性疾病。3.費用支付統計,其中癌症有二十七萬八千七百三十五人,年健保醫療費支付三百四十億元;慢性腎衰竭五萬零二十二人,年支付三百零七億元;呼吸器治療病患兩萬九千三百九十五人,年支付兩百五十六億元;慢性精神病十六萬三千五百四十六人,年支付一百二十億元。重大傷病卡持有人,共七十四萬六千人,84%持卡者屬於慢性疾病,健保總預算每年支付約四千億元,慢性疾病約佔67%,約兩千六百億元。4.據專家推算,因為慢性疾病照顧,私人支付處理連動照顧費用約六百二十億至七百八十億元。從這些數據得知,慢性疾病照顧費用是相當驚人並消耗巨大社會資源,所以醫界應全力去照顧這些病患。探討慢性疾病成因,知道它們具有多重致病因素。由於慢性疾病多發生在中年時期,發病時間很長,病況會從中壯年期延展到老年退休期。研究觀察慢性疾病,梅醫師指出以下四點即為慢性疾病所衍生的共通路徑。一、症狀持久,不同慢性疾病症狀會日漸增加。二、納保人會連續耗用多種藥物。三、患者思考模式較偏向負面思維,治療過程中有許多情緒性的行為反應,久而久之慢性疾病會影響個人對疾病的責任承擔,常會錯誤判讀疾病與誤解治療目標,結果過度依賴醫療資源。四、在社會及工作環境方面,由於適應不良,患者及家屬需要長時間照顧慢性疾病,因而生活品質低落、價值觀偏差、健康長期受損, 身心靈各方面虛耗深廣。依世界衛生組織(WHO)報告指出,在未來十年,全球將有三億八千八百萬人死於慢性疾病,其中約八千萬病人將發生在同文化、同種族的大中華地區,僅心臟病、中風、糖尿病等疾病,將帶給這地區至少五千五百億美元的經濟損失。因此,未來如何應該慢性疾病所消耗的巨大社會資源,是全球不得不面對的課題。

子宮內膜癌手術新進展:88歲婆婆成功摘除“大尺寸子宮”

子宮內膜癌手術新進展:88歲婆婆成功摘除“大尺寸子宮”#糖尿病

子宮內膜癌是近年婦癌中,唯一逐年攀升的癌症。一位高齡88歲婆婆因為食慾不振、腹部劇烈疼痛、陰道在最近幾個月內有斷斷續續的異常出血現象,經過醫院電腦斷層影像及超音波檢查,及近一步安排子宮內膜擴括術採取切片後,證實為子宮內膜癌。在經過醫生安排腹腔鏡手術,切除高達12公分子宮,術後2天婆婆已經能下床進食,成為全球最老的子宮內膜癌手術成功案例。婆婆在十六年前(民國81年)曾因為左側乳癌接受手術治療及化療,本身也有長期高血壓、心室肥大等慢性病,再加上子宮肌腺症狀,導致婆婆過更年期之後、長年下來,子宮竟然還比育齡婦女大,足足有直徑12公分的“大尺寸”,像一顆大香瓜,比一般人要大上4倍之多。這位88歲的婆婆患者,堪稱世界上年齡最長的採用腹腔鏡手術切除子宮內膜癌的患者,即使歲數老、有貧血 (術前血色素9.3;正常為12~18)、手術麻醉風險很高,經過完備的腹腔鏡微創手術,也未曾需要輸血,患者術後第二天就排氣、進食、下床活動。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婦產部劉偉民主任表示,子宮內膜癌的診斷必須仰賴「子宮內膜擴刮術D&C」或內膜切片,前者準確率較高。治療則必須做子宮、卵巢、輸卵管的切除和骨盆腔、主動脈旁淋巴的摘除手術。88歲婆婆有乳癌和子宮肌腺症病史,考慮高齡及身體狀況,故決定採用精細的腹腔鏡微創手術,以四個不到一公分的微創傷口取代會留下四五十公分傷口的傳統手術,手術全程僅花了三個小時,比傳統手術少一個小時,也讓病人接受麻醉藥物時間縮短。此外,出血量僅300 c.c.,縱使病人原本處於貧血狀態,也不需要輸血治療,術後恢復相當迅速,而且手術癒後追蹤等都和傳統手術相當。劉偉民主任於1996年初完成亞洲第一例腹腔鏡子宮內膜癌手術,至今於北醫附設醫院已累積了120多例。根據衛生署日前發佈的統計資料顯示,子宮內膜癌是所有婦癌中唯一正在逐年上升的癌症。可能的原因是國人的飲食、生活習慣逐漸“西化”,導致肥胖、糖尿病、高血壓的病人增加,同時不生育或少生產的婦女也愈來愈多所致。除了前述子宮內膜癌的高危險因子是肥胖、糖尿病、高血壓和不孕症之外,另有三個重要卻少為人知的三個重要因素:(1) 多囊性卵巢症候群的患者,她們的特徵是月經量少或根本無月經,但一出血卻又不可收拾,一、二十天都不停,她們得到子宮內膜癌的年齡都很輕。(北醫附設醫院最年輕患者十七歲,是世界上最年輕的記錄)(2) 曾經得到乳癌,又多年服用Tamoxifen,也易罹患子宮內膜癌。(3) 子宮肌腺症的患者在更年期後也較一般正常婦女易罹患內膜癌,北醫附設醫院的內膜癌患者,至少有三分之一在子宮的病理切片中發現子宮肌腺症的病灶。

小小麥子夏令營-輕鬆活潑學美語

小小麥子夏令營-輕鬆活潑學美語#糖尿病

一粒麥子基金會(東基創設)與張玉明牧師帶隊的第四屆「小小麥子美語夏令營」,自七月七日起,一連五天在光明國小、賓朗國小、豐年國小、岩灣國小分成上、下午兩梯次熱情展開,活潑有趣的課程設計共吸引了三百三十位小朋友參加。美國矽谷生命泉靈糧堂的張玉明牧師表示,這個夏令營的暑期美語短宣隊和台東小朋友是雙向互惠的。在美語學習上,台東的資源貧瘠,短宣隊正好可以補足;短宣隊的成員大都在美國長大,正好可以利用這個機會認識台灣。課堂上,美語學習大都以遊戲、競賽的方式來進行,班級人數盡量都壓在廿五人以下。課程內容包括英文的字母教學、對話練習、詩歌帶動、趣味勞作、大地遊戲,也在美語學習中認識神的創造及救贖。最後一天則依往例安排一場成果發表會,讓小朋友展現五個「半天」的活動,美語老師也會表演一段以福音為主題的音樂默劇。美語老師透過聖經「創世紀」的故事,幫助小朋友學習美語。天、地、光、太陽、暗、月亮、海洋、動植物等名詞一一登場,在一問一答間,老師也隨手在黑板上畫下這些東西的圖形和寫下它們的英文名字,而小朋友也同時拿起筆在白色圖畫紙上跟著依樣畫葫蘆。當老師問有誰知道「海鷗」怎麼說?小朋友沈默的思索片刻。「seagull」美語老師提醒著。只聽到兩位小男生發揮想像力的複述「死狗」!美語老師再重複幾遍「seagull」,直到小朋友抓到發音的竅門。即將升大三的張晟恩是張玉明牧師的兒子,已是第四度來台東擔任美語老師。他說,台東小朋友很乖、具有願意學習的心,這兩樣特質讓他喜歡上台東,也讓他挑選短宣隊的行程時,每次都選擇到台東。第三度來台東擔任美語老師的鍾秉紜,很嚮往再回台東來。她對台東小朋友活潑、可愛、單純、有禮貌的表現留下良好的印象,而且也感受到小朋友每年都在進步。她強調,其實「把小朋友對美語有興趣的心帶動起來」是每一位美語老師最大的期許。帶著女兒、兒子參加短宣隊的廖慧貞,是第一次參加這樣的活動,國語、美語流利的她和另一位媽媽一起照顧短宣隊的生活起居,白天協助上課外,傍晚下了課就著手準備晚餐,讓短宣隊無後顧之憂。「很高興在這裡帶著孩子體會服事神的精神」廖慧貞這麼說。例如,她那即將升七年級的兒子,在家裡早上起不來,但是在這裡卻能跟著大哥哥大姐姐早早起來讀經、備課。另外,她也對短宣隊讚美有加,「他們是隨遇而安,努力的適應各種環境及狀況,天氣、食物等。有的人因為天氣炎熱,上了第一天課,就發生眼睛腫、長濕疹、嗓子唖的現象。下了課回到住宿地點,用過晚餐後又聚在一起檢討一天的活動,以及預備第二天的課程及教材。

老師禁吃糖,糖尿病童險喪命

老師禁吃糖,糖尿病童險喪命#糖尿病

『老師禁吃糖 糖尿病童險喪命』這斗大的標題,內心著實納悶且充滿問號。禁吃糖,若是上課時間,沒錯!這是老師不希望學生養成太多的壞習慣。但罹患糖尿病為什麼要吃糖?不是吃太多糖才會沒命嗎?糖尿病是個慢性病,大多數糖尿病人是屬於第2型,也有懷孕引起的糖尿病以及其他特異型糖尿病,但是很多人不知道原來小孩子也會有糖尿病。在台灣,第1型糖尿病約佔所有糖尿病患的2~3%,且多數發生在嬰幼兒及青少年,但也有可能發生在成年人。新店耕莘醫院內分泌科醫師 蘇景傑表示,它發生的原因主要是胰臟中製造胰島素的β細胞受到自體免疫抗體或其他不明原因破壞,導致胰島素分泌不足,而需要終身注射胰島素來維持生命。除了胰島素以外,飲食、運動、急慢性合併症的預防也相對的重要。在臨床上看到初發病的第1型糖尿病兒童、青少年,臉龐仍舊是懵懂,等到稍稍知道怎麼一回事,卻也充滿無奈且不願意被同儕發現,那種難過真不是一般外人可以切身了解的。這時候父母通常不知已經責怪自己多少回,夜裡流過多少淚,再多的心酸都只能吞下肚,自己和孩子慢慢地摸索,定期的到醫院返診,接受醫護團隊的幫忙,此時心理建設及自信心重建更是不容忽視。其實這當中,只要是和該第1型糖尿病兒童、青少年接觸的相關人員,無形中都可以給很多關懷和幫助。  研究發現,學校人員缺乏對糖尿病的認知,主要和病童家長缺乏互相信任,且不相信老師處理糖尿病的能力有關,建議家長應該清楚明白的讓學校班導師及同班同學了解糖尿病,並且清楚有關糖尿病急性合併症中低血糖的緊急處理方式。  對於第1型糖尿病病童及其家屬而言,如同得到不治之症,必需挨餓以至營養不良而死,現在有了各式各樣的胰島素後,期望你、我付出關懷和支持,讓他們能快樂、安全且健康地成長。

良好飲食與運動,徹底控制糖尿病

良好飲食與運動,徹底控制糖尿病#糖尿病

糖尿病是一種內分泌和新陳代謝的疾病,病患的血糖會比正常人來得高。也因為身體血糖高,病患會容易有各種急性及慢性的併發症。健康的人即使吃了大餐,身體也可以迅速的做出反應,讓身體的血糖維持在很平穩的狀態。然而在糖尿病的病人,身體無法有效的分泌胰島素,且身體對胰島素的反應也比健康的人不好,結果就是血糖居高不下。而這些血液中多出來的血糖,很容易經由腎臟排出,因此造成多尿、口渴及體重減輕等症狀。然而許多病患可能是因為血糖只有些微升高,或是本身沒有警覺,以致於沒有症狀,因而延誤了診斷及治療。糖尿病要怎麼診斷呢?一般而言,空腹八小時後測出的血糖大於等於126毫克/百毫升,或葡萄耐受試驗血糖大於等於200毫克/百毫升,且經過兩次以上的檢驗,就可以被診斷為糖尿病。恭紀念醫院新陳代謝科醫師 張文彬表示糖尿病的種類包括第一型、第二型、其它型、以及妊娠型糖尿病。在國內,大部份的糖尿病是第二型,它的成因是遺傳、飲食過量、以及缺乏運動等。糖尿病目前並無有效的根治方式,所以病患需持續的控制血糖,控制血糖的方式包括飲食控制、運動,口服降血糖藥物或胰島素注射。除了血糖之外,病患還需注意控制血壓及血脂肪。這些努力都是為了避免或減緩糖尿病併發症的發生。所以糖尿病病患一定要和醫護人員配合,定期的追蹤治療,千萬不要因為沒有症狀就掉以輕心。    糖尿病的預防方式其實很減單,就是良好的飲食習慣,即低油、低熱量、高纖,以及持之以恆的運動。

糖尿病與高血壓會影響視力嗎?

糖尿病與高血壓會影響視力嗎?#糖尿病

什麼是糖尿病視網膜病變呢?它主要是因為長期高血糖造成視網膜血管壁的損害,可分為非增殖性視網膜病變和增殖性視網膜病變。分別的方式以是否發現視網膜新生血管為依據。而增殖性視網膜病變因新生血管結構不穩定有可能發生玻璃體出血甚至視網膜剝離而造成失明。《視網膜黃斑部水腫》是使糖尿病患視力減退的重要原因,也是因血管壁的損害而使通透度增加造成液體外滲而引起黃斑部水腫。諾貝爾眼科醫師 劉淳熙表示,發生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的危險因子,與患病時間愈長、血糖及血壓控制不良為主,據統計,糖尿病患發病五年,約20%的病患發生程度不一的視網膜病變,十年後增為60%,二十年則約為90%,不可不慎。《預防勝於治療》長期穩定地控制血壓和血糖可降低視網膜病變發生率。定期追蹤也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於檢查時發現高危險性增殖性視網膜病變或明顯黃斑部水腫,可接受視網膜雷射治療以延緩新生血管的進展,降低視力惡化的風險。高血壓控制不好可能會引起腦中風,不僅會影響大腦,對於視神經延伸出來的視網膜也會造成類似的神經傷害,導致眼中風。《高血壓性視網膜病變》表現為視網膜動脈功能性狹窄、這是因為長期的高血壓造成血管壁壓力增加,管壁肌肉肥厚增生、纖維化,使得血管壁逐漸硬化,動靜脈交會處之靜脈因動脈硬化之擠壓而產生相對的靜脈血流阻塞。而視網膜小動脈之硬化程度也會逐漸加重。更甚者,視網膜小動脈會出現局部的管徑收縮而形成生理性的動脈血流阻塞。血流阻塞之後就有可能出現微血管壁受損,視網膜出血,而造成缺血使得視網膜顏色呈現死灰,甚至黃斑部水腫,以及視神經水腫等現象,嚴重影響視力。所以高血壓性動脈硬化和視網膜病變,亦為反映高血壓嚴重程度和高血壓患病時間的重要指標。 劉醫師建議最好的治療方法還是控制血壓,例如衛生教育、控制體重、限制鹽分攝取量、運動、放鬆情緒以及調整生活方式,再配合藥物治療,以達到有效控制血壓。若出現視力模糊之症狀時,極可能已經發生視網膜嚴重病變,必須及早找眼科醫師檢查,必要時接受視網膜雷射治療。

診斷評估不確實,植牙併發症機率高

診斷評估不確實,植牙併發症機率高#糖尿病

牙醫科技的進步,使民眾在缺牙時能選擇植牙作為人生第三套牙齒,尤其近來許多診所推出“微創植牙”、“快速植牙”等先進技術,標榜著“免手術”、“幾乎無痛”來招攬患者。可惜的是,即使這些先進的植牙技術可以造福大部份的患者,讓過程較過去舒適許多,但植牙手術失敗產生的糾紛依然時有所聞。黃怡豪醫師表示,大部份植牙失敗及其併發症是因為手術評估不夠周延以及感染的問題所造成的;同時也強調,植牙手術雖小,但畢竟還是侵入性治療,未經良好控制的系統性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壓、心臟病、血友病、腎臟病、甲狀腺機能亢進者,是不適合進行手術的,當然也包括植牙。另外,黃醫師也補充說,有鼻竇炎病史患者,則不適於配合植牙做“鼻竇增高術”,容易有鼻竇腔感染的危機。日前有位患者,因為鼻竇發炎而求診耳鼻喉科醫師,經過X光檢查才發現數顆植牙穿入鼻竇腔,甚至有一顆已落入鼻竇腔裡面,耳鼻喉科醫師建議先將植牙取出才能進行治療鼻竇炎的手術。黃怡豪醫師強調說,病歷問卷填寫要確實,醫師才能指出正確的術前評估,如果患者對自己的身體狀況不清楚,則建議在術前先做個健康檢查,以釐清是否有影響植牙成功率的危險因子,方能放心接受人工植牙,並享受其帶來生活上的便利及自信。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