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

胃繞道術,糖尿病治療新契機

胃繞道術,糖尿病治療新契機#糖尿病

糖尿病是發生率頗高的文明病,台灣地區的發生率約6%。雖說良好的血糖控制可有效地降低因糖尿病所引起的併發症,但無論運動、飲食、行為調整、降血糖藥物及施打胰島素等方法,都無法治癒該病症。第二型糖尿病患同時有嚴重肥胖的問題。研究顯示,肥胖會導致身體對胰島素產生抗性,當病患肥胖程度越嚴重,血糖就越難控制。因此肥胖型的糖尿病患者,最有效的治療方式是降低體重。然而這類病人無論藉飲食控制、運動、藥物等方式,體重都降低得很困難。兩本國際頂尖的外科醫學雜誌《外科醫學年報》及《外科學期刊》最近不約而同提出胃腸道繞道減肥手術能治癒90%以上的肥胖糖尿病患,而不再需要藥物。這些病患術後不論血糖、血液中胰島素的含量及糖化血紅素的數值皆恢復正常。血糖狀況最長的追蹤時期達14年,而未見復發。糖尿病患 可望擺脫胰島素本院在過去五年內也有令人振奮的結果,需要手術的病態性肥胖病患中有25%合併有糖尿病。手術後,大部份病人之病情可大幅改善,不再須要服用任何藥物。究竟是何種機制使然,目前尚無定論。雖然已有證明減少食量及體重降低可明顯改善血糖,但對胃繞道減肥手術後的效果不單是由此可以解釋,而是另有機轉。假說認為十二指腸及空腸內可能存在一種會誘發擷抗胰島素活性之腸激素。當食物經過十二指腸及空腸時,此種激素會分泌進而導致體內對胰島素的敏感度下降,血糖便因而居高不降。胃繞道減肥手術後,食物已不再經過這部份的腸道,故此種腸激素分泌會大量降低,使得胰島素的活性重新恢復,因而使血糖正常化。另外一方面食物直接導入後端的腸道則會刺激腸內分泌另一種「腸升糖激素」進而刺激胰島素的分泌,對血糖的降低也有促進作用。此一學說之機制雖未完全研究透徹,但無疑地打開了一扇希望之窗。病態性肥胖的治療新希望減重手術應用在病態性肥胖的治療上已超過40年,經過多次的手術改良,目前在先進國家中,減重手術以胃繞道及可調式胃束帶兩者為主流。胃束帶手術是利用可調節之矽質束帶將胃部包繞以縮小胃容量,來達成漸進式的體重下降;胃繞道手術則是除了藉由胃部整型而縮減胃容量外,並將食物直接繞過約一半長度的小腸,利用縮減食量及降低吸收的雙重機制達到減重的效果。至於以往台灣本地使用較多的胃隔間手術,目前已被淘汰了。近年來,藉由腹腔鏡方式之減肥手術有降低術後疼痛、減少手術併發症及縮短住院日數等優點,因此已成為目前減重手術的黃金準則。美國減肥外科醫學會統計近年來每年減肥手術皆成倍數成長,2001年手術之病例已高達七萬餘例。研究顯示,腹腔鏡胃繞道手術在有經驗的醫學中心執行時死亡率約千分之三,併發症為5%。主要的危險因子是年齡超過55歲的男性,並非糖尿病本身。因此對肥胖型糖尿病患者,可說相當安全。胃繞道手術在非肥胖型的糖尿病病患是否一樣有效則有待更進一步的研究。不過對於極度肥胖且合併有糖尿病的患者,如果一直無法經由傳統的保守性療法得到很好的效果時,以腹腔鏡執行胃繞道手術,應是值得推薦的根治方法。(資料來源提供: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 - 消化外科主治醫師 王偉)

胃腸繞道手術可以根治第二型糖尿病

胃腸繞道手術可以根治第二型糖尿病#糖尿病

糖尿病與肥胖是文明世界兩大慢性病,兩者息息相關卻又同樣難以根治。外科手術目前是極度肥胖患者唯一有效而持久的治療方法,近年來醫界更發現減重手術對治療這些病人的第二型糖尿病更有奇效,往往在手術後一個月糖尿病就消失了,且長達10年以上。為何這些病人的糖尿病早在病人體重下降前就消失,一直沒有正確的答案。最新的研究顯示這與腸道荷爾蒙有很大的關係,胃腸繞道手術後食物不再進入十二指腸,可以將導致第二型糖尿病發生的十二指腸荷爾蒙影響消失,同時食物很快進入下方空腸,則可以刺激一種新發現的荷爾蒙GLP-1,這種荷爾蒙會刺激胰島素之分泌而改善糖尿病。由於胃腸繞道手術可以有效根治極度肥胖病人的糖尿病,明尼蘇達大學在美國衛生研究院資助下,目前主導一項臨床實驗計劃,針對輕中度肥胖病人的第二型糖尿病,測試是否胃腸繞道手術可以同樣治療這些病人的糖尿病。本實驗在台灣地區由內視鏡外科醫學會與糖尿病醫學會共同合作,將在桃園敏盛醫院、台大醫院及成大醫院糖尿病中心募集受試者,受試者條件為年齡30至60歲,第二型糖尿病診斷病患,糖化血色素在8%以上(正常應控制在7%以下為理想)。這些病人在進入臨床實驗後,隨機分成兩組接受內科及外科療法,為期一年,比較第二型糖尿病控制的結果。治療以糖化血色素小於7%、低密度脂蛋白小於100mg/dl、血壓收縮壓低於130毫米汞柱三者均符合為治療成功目標。胃腸繞道減重手術將由敏盛醫院微創手術中心執行,主要執行者為李威傑副院長。敏盛亞太微創手術中心分析過去1375例減重手術臨床經驗,其中合併糖尿病的有413位病人,平均飯前血糖為190、糖化血色素7.9、血脂為294,手術一年後平均血糖降為90、糖化血色素5.7、血脂為100。手術後一年糖尿病的治癒率達87%,與國外報告接近。目前以內視鏡手術治療糖尿病病人的風險並不高,據敏盛醫院統計,由於糖尿病人的腹部脂肪較多,手術時間較對照組為長,但是併發症的比率並未較高,全部手術病例產生嚴重術後併發症為1.6%,且無死亡率發生。因此目前以肥胖糖尿病病人接受內視鏡胃腸繞道手術方法是相當安全的,這項研究成果7月6日剛由李威傑教授與台大醫院莊立民教授共同於日本亞洲第二型糖尿病論壇中發表,深獲大會重視。目前台灣是亞洲唯一獲准參與本項實驗的地區。內視鏡胃繞道手術根治療糖尿病【案例1】    一位46歲的女性病人,罹患第二型糖尿病有5年,術前體重為92.5公斤,體積指數為34,屬中度肥胖。目前體重60公斤。手術前後代謝指數變化如下:【案例2】    一位32歲的女性病人,罹患第二型糖尿病有1年,術前體重為145公斤,體積指數為53.9,屬重度肥胖。目前體重76公斤。手術前後代謝指數變化如下:【案例3】一位43歲的男性病人,罹患第二型糖尿病有1年,術前體重為123公斤,體積指數為38.4,屬中度肥胖。目前體重83.6公斤。手術前後代謝指數變化如下:

糖尿病的中醫治療

糖尿病的中醫治療#糖尿病

根據衛生署的統計,在民國91年之後,糖尿病已躍升至國人十大死因的第四位。您還停留在『只是』慢性病之一的印象中嗎?相較於前三名的惡性腫瘤、腦血管疾病、心臟疾病,糖尿病總是給人一種可以較不受重視的假象,而它也因此悄悄影響著我們的健康。在診所就診的糖尿病患者有三分之一是老人家,即使以最寬鬆的標準檢視,仍有一半以上的患者控制不良。糖尿病控制指標是糖化血色素 (HbA1c),代表患者最近三個月的血糖波動幅度,美國訂為百分之七以下為良好,歐洲則訂為百分之六點五,但在台灣,即使是放寬標準,訂為百分之八以下,仍有超過一半的糖尿病患者不及格,表示血糖控制情形極須改進。杏儒中醫 蔡易昌 醫師表示糖尿病在中醫古稱為『消渴病』,是以胰島素分泌不足或對胰島素接受力減弱所引起的高血糖狀態,進一步表現為內分泌代謝紊亂性的病症。發病年齡不限,但近年來有逐漸年輕化的趨勢,所以如何幫助患者維持穩定血糖,進而恢復其自體調節能力更顯重要。傳統中醫將糖尿病依『消渴病』的分類,分為:一. 上消症:飲水多而小便少,水消於上,屬肺燥。二. 中消症:食穀多而大便堅,食消於中,屬胃熱。三. 下消症:飲水隨飲便下,飲水一斗,小便一斗,小便味甘而白濁,屬腎虛。血糖高,血管內滲透壓增加,促使細胞內水分順著濃度梯度擴散進入血管裏,造成細胞內脫水,造成口渴感。中醫常用處方如:清心蓮子飲、丹溪消渴方、白虎加人參湯、沙參麥冬湯…等,滋陰潤肺祛火,可以調節血糖穩定度,解除細胞內脫水現象,進一步改善血糖被利用率而改善糖尿病。血糖高,但細胞卻無法由胰島素的幫助取得葡萄糖,細胞處在相對飢餓狀態,能量持續耗損,食量增加卻無濟於事。中醫常用處方如:玉女煎、甘露飲、中消黃耆湯、理中湯、香砂六君子湯、參苓白朮散…等,益氣養陰化濕潤燥,可以幫助葡萄糖進入細胞內,降低能量損耗,進而解除胰島素的分泌壓力,穩定糖尿病。血糖濃度超過180mg/100ml時,腎臟中負責將葡萄糖從尿液再吸收回血液中的攜帶者已飽和,所以開始出現尿糖,滲透壓增加,所以水分隨著葡萄糖從尿液中排泄,造成多尿。中醫常用處方如:六味地黃丸、玉女煎、二至丸、金匱腎氣丸、真武湯、杞菊地黃丸…等,滋脾腎化濕濁,可以幫助腎臟的再吸收功能,降低尿糖穩定血糖,進而降低糖化血色素,緩和腎臟負擔。只要患者能正視糖尿病,配合醫師處方與指示,就可以讓糖尿病患者過得更輕鬆更自在,也使得糖尿病不再是人見人怕的不治之症。

腰圍過大,代謝症高危險群

腰圍過大,代謝症高危險群#糖尿病

據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日前對於國人進行「防治代謝症候群的理想腰圍值」認知調查顯示,僅四成民眾知道健康腰圍:男性應小於90公分、女性應小於80公分,而專業的醫事人員認知率也只有五成。顯示國人對於腰圍警戒值與代謝症候群之認知明顯不足。腰圍過大表示腹部脂肪不當堆積,是代謝症候群五項檢測指標中,最重要且最容易自我檢測的,其他指標包含:血壓偏高、空腹血糖偏高、三酸甘油酯偏高、好的膽固醇偏低,總共有五大危險因子,國人若符合其中一項,即為高危險群,若符合三項以上,就是代謝症候群患者,日後罹患糖尿病與心血管疾病是一般人之2~6倍。根據衛生署95年統計國人十大死因,代謝症候群所衍生的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症、心臟病及腦中風等五項疾病死亡人數就佔了30.4%,遠超過十大死因中第一名癌症的28.1%,顯示代謝症候群已是現代人不容忽視的健康議題。為擴大民眾對於代謝症候群的認知,由千禧之愛健康基金會承辦,國健局主辦之代謝症候群宣導網站,已正式上線,更於9 月10日前,舉辦「標創意、拿獎金」網路標語競賽活動。第一名將可獨得獎金三萬元,活動尚有其他豐富獎項。而得獎作品將做為日後國健局宣導代謝症候群活動使用。 《代謝症候群宣導網站》http://www.1000-love-ms.org.tw/《代謝症候群標語競賽》http://www.1000-love-ms.org.tw/Active/Index.asp#start

淺談中風的危險因子

淺談中風的危險因子#糖尿病

簡述預防中風要特別注意的危險因子:1. 高血壓的控制:在腦中風中,約百分之四十是因高血壓引起的,過高的血壓會引起腦血管的破裂,大動脈粥狀硬化的進行而使血管狹窄,及小動脈的梗塞,增加中風的相對危險性約三到四倍。我們可用藥物的控制、運動、減肥及戒菸使我們的血壓維持在正常範圍內。2. 心臟病的控制:根據國外大型的研究指出,尤其是心房顫動的患者,更是會增加中風的相對危險性五倍之多,所以必須選擇適當的藥物來預防治療,並且預防中風的發生。3. 糖尿病的控制:糖尿病本身就會產生血管的病變並加速動脈硬化,控制糖尿病不僅是為了預防中風,也可預防許多糖尿病的後遺症。4. 抽菸:抽菸會加速動脈硬化,增加蜘蛛網膜下腔出血的機率,導致腦中風,而其危險性亦與抽煙的數量有關,戒菸就可以降低中風的危險性。5. 高脂血症:高膽固醇會加速動脈壁上硬塊的產生,我們的目標是要降低低密度膽固醇而提高高密度膽固醇;採取低脂飲食、運動是第一步,如果效果不理想則必須使用降血脂藥物。6. 無症狀性頸動脈狹窄:根據醫學研究指出,若是頸動脈狹窄的程度大於75%,則每年產生腦中風的機率將相對的提高約10%,而何時中風症狀會發生,則要看血管狹窄進行的速度和程度,以及其他側支血流的情形而定,不可輕忽!7. 暫時性腦缺血:係指突發性缺血造成的神經症狀,在24小時之內即恢復正常,且不留下任何後遺症,事實上,多數患者通常在30分鐘內即完全恢復正常,但它常常是腦中風的前兆。根據文獻,一些有缺血性腦中風之患者,之前即有過“暫時性腦缺血”之癥兆,而由“暫時性腦缺血”演變成真正的腦中風,中間復發次數會由少成多,有的人甚至經過幾年反覆發作後才真的中風,如果這些患者當時能了解並做正確處理,或許就可以降低腦中風之發生的機率。新店耕莘醫院神經內科 蔡忠芬醫師建議預防腦中風,最重要的就是要良好的控制以上所提的各項中風危險因子,另外,在日常生活中還要注意均衡飲食、減少膽固醇脂肪的攝取、避免過度肥胖、生活要規律、充份的睡眠,並且有適度的運動。

口腔中的沈默殺手

口腔中的沈默殺手#糖尿病

牙周病是口腔中最沈默的一個殺手!靜靜慢慢一點一滴地蠶食您的齒槽骨,等到發現不對時,經常已經齒牙動搖。發炎疼痛之外,掉幾顆牙可能也不是少見的狀況呢!更糟的是,牙周病並不只影響口腔,其實還深深戕害著全身。黃怡豪醫師指出,根據美國一項18年來一千多名牙周病患者的資料,發現他們死於心臟病的機率是常人的兩倍,而死於中風的則是三倍;另外,牙周病也會加重糖尿病的病情及增加胎兒早產的風險。黃醫師也表示,牙周病口腔中的慢性發炎,造成細菌在全身血液中流竄,引發身體各處的免疫及炎性反應,是加重系統性疾病風險的罪魁禍首。在醫師的臨床案例中,某位病人同時患有糠尿病與嚴重的牙周病,長期的慢性發炎造成其糖尿病的病情難以控制。然而經過專科醫師細密的牙周病治療後,同時個人也做好居家的口腔護理,讓他找回了健康,也使得原本的糖尿病病況變得更容易控制與維持;爾後每三個月定期做一次檢查及保養,讓他至今不再有牙周病的復發。口腔健康是身心健康之始,同時也與全身健康息息相關,醫師呼籲大眾,千萬別輕忽了牙周健康的重要性!黃醫師建議,定期牙周病篩檢及治療,加上確實的居家口腔衛生照護,不但可以維持口腔健康,更可以降低罹患特定全身系統性疾病的風險,盼國人能夠更加重視口腔衛生習慣。

小心脂肪肝導致糖尿病

小心脂肪肝導致糖尿病#糖尿病

脂肪肝俗稱「肝包油」,一般人常誤以為是肝臟被一層油包裹著,但實際上則是肝細胞內的脂肪空泡「浸潤」整個細胞的5%以上。引起脂肪肝的原因有許多種,在台灣,脂肪肝大部分是因為「肥胖」或「喝酒」所造成的。目前針對國內成年人口脂肪肝的盛行率調查顯示,約有三分之一至四分之一的成年人有代謝性脂肪肝,由此可知,脂肪肝已漸成國人常見的肝臟疾病。蘇景傑醫師表示在脂肪肝的診斷並不困難,在「腹部超音波」的檢查下,脂肪堆積過多的肝臟在超音波下比起其他的臟器會呈現較白的顏色,因此簡單的腹部超音波檢查即可診斷脂肪肝。有脂肪肝的病人,大部分不會有什麼不舒服的感覺,在血液的生化檢查上,脂肪肝病患血清中之肝功能指數可能正常,也可能升高。由此可知單從抽血是無從診斷脂肪肝的。至於糖尿病,在台灣目前盛行率約為6%,換算成全國人口,約有一百多萬的國人患有糖尿病。其在民國92年的十大死因中排行第四位,雖然與91年排行相同,但死亡數增幅卻是超過一成。目前在耕莘醫院所作的一項初步研究發現,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病人,在經過耐糖試驗後,其血糖耐受性會有影響。發現同樣是脂肪肝,合併有肝功能異常的病人比起肝功能正常的病人,雖然其空腹血糖沒有太大差異,但在作了耐糖試驗後,有肝功能異常的病人較易出現耐糖不良,而這些耐糖不良的病人,根據研究,日後變成糖尿病的機會會大大地增加。因此,傳統上大家認為脂肪肝並沒什麼,但實際上它可能已經影響正常身體中的糖份代謝。由於這些病人在普通的空腹血糖檢查並沒有太大問題,因此對於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患者必須加以口服耐糖試驗,才能提早發現糖份代謝的異常。當然如果早期發現有異常,為了預防其日後變成糖尿病,最好的辦法並不是吃藥,根據最近在美國所作的一項預防糖尿病的研究顯示,飲食控制加上規律的運動,可以使得已出現早期糖份代謝異常的病患,日後變成糖尿病的機會減少58%。

造成胃下垂主因「糖尿病」

造成胃下垂主因「糖尿病」#糖尿病

胃輕癱這種疾病,類似老一輩醫師口中所指的胃下垂,係指在沒有機械性阻塞的情形下,食物在胃中停留過久,造成不適的一種疾病。患有糖尿病的人,大約30~50%會有這種情形,而其本身也是造成胃輕癱主要原因,糖尿病性胃輕癱的致病因可能和慢性自主神經病變或高血糖有關。糖尿病患長期處於高血糖狀態下會使得胃蠕動減緩、消化不良,同時造成胃部蠕動障礙。臨床症狀較輕者為容易飽漲,嚴重者則包括噁心、嘔吐,甚至體重減輕、營養不良、電解質不平衡或昏迷。當糖尿病患感覺腸胃不適時,均應就醫檢查,由醫師決定是否要做胃鏡檢查,先排除胃部毛病,例如消化性潰瘍或胃癌的可能性。新店耕莘醫院胃腸肝膽科 葉錦龍醫師表示在診斷方面,大部份的胃輕癱病人會先安排抽血檢查,項目有血色素、血糖、白蛋白、甲狀腺等等,另外還會安排鋇劑上消化道造影、胃排空核子閃爍攝影檢查以及胃十二指腸壓力檢查來確定胃排空時間延長。在治療方面,第一步就是要將血糖控制好。症狀輕微者在飲食方面盡可少量多餐、食用易消化食物、避免高纖食物及飯後適度運動,均可減輕腸胃不適等症狀。若症狀無明顯改善可服用促進胃腸蠕動的藥物。病情嚴重者必須住院治療,其中包括靜脈補充水份、促進胃腸蠕動藥物。若仍無法進食,可考慮靜脈給予營養或使用胃管灌食。若上述方法均無效,就必須考慮手術治療。俗話說「預防勝於治療」。嚴格的血糖控制、良好飲食習慣、不抽煙不喝酒,再加上適度的運動是預防糖尿病性胃輕癱的最好方法。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