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

「及時介入全面管控個別化治療」糖尿病新型單劑複方口服療法有效減緩症併發症

「及時介入全面管控個別化治療」糖尿病新型單劑複方口服療法有效減緩症併發症#糖尿病

根據國健局最新三高調查顯示,國內每年平均約有2.5萬人發生高血糖,其中40-59歲中壯年者是發生率增加速度最快之族群,而糖尿病患併發中風、腎臟病、心臟病等疾病機率是正常人的一點五至三倍,也是國人第五大死因,因此如何預防糖尿症發生及併發症是全球糖尿病防治中相當重要的課題。糖尿病關懷基金會執行長暨台北榮民總醫院新陳代謝科主治醫師 蔡世澤指出,國際最新糖尿病治療三大趨勢「及時、全面、個別化」,將可協助病患在控制上有更明顯的進展,呼籲病患應正視血糖問題,及時積極治療控制,以有效預防併發症發生,同時應避免低血糖等副作用。〈及時介入〉血糖控制應及時積極控制第二型糖尿病研究發現,疾病治療時具有「遺蔭效應(legacy effect):早期積極控制血糖,形成良好的代謝記憶(metabolic memory),可以更長久的預防併發症發生。」英國糖尿病前瞻性研究(UKPDS),就發現在積極藥物控制血糖的病患,相較僅以飲食與運動控制血糖的病患,不僅能有效減少小血管併發症,如腎、視網膜、神經病變的發生達25%;在持續追蹤10年後,亦觀察到心肌梗塞併發症比率減少15%、及總體死亡比率減少13%,顯示早期積極控制的必要性。〈全面管控〉針對病患的多重病因,聯合治療、安全達標蔡世澤醫師指出:「糖尿病是多元病因及合併症的問題,應同時處理病患高血壓、血脂異常等合併症,在血糖控制上考量針對主要的多重病理缺陷問題進行治療,如胰島素分泌不足、胰島素阻抗、肝臟製造過多葡萄糖等問題」。而目前主要口服藥物單方使用時,仍無法同時針對第二型糖尿病多重病理問題治療,故及時聯合不同機轉藥物治療使血糖得到控制為最新趨勢,但是仍須注意常見不良反應,包括低血糖、體重增加、水腫。〈個別化治療〉每個人的控制目標不同、治療選擇也不同而最近發表於新英格醫學期刊研究指出,針對已罹病10年的第二型糖尿病病患,在三高治療上「降愈低不一定愈好」,而應釐訂合理的治療目標。例如在血糖治療上,同時應避低血糖症的發生。蔡世澤醫師強調:「糖尿病治療需依個人的治療目標不同而量身打造治療方式,並同時避免低血糖及副作用的發生」。美國的糖尿病學會、心臟學會、心臟病學基金會,於2009之最新共同建議中,強調不同類型糖尿病患可考慮不同血糖治療目標。蔡世澤醫師表示:設立治療目標及藥物治療時,應考慮病患是否能承受低血糖、體重增加等副作用的風險,不同藥物在飯前、餐後血糖的控制效果不同,及根據造成病患的多重病因,來對症下藥。糖尿病新型單劑複方口服療法3月1日起健保給付因此針對多重糖尿病病理問題治療、副作用低的藥物組合療法,已經演變成國際與國內的治療新趨勢,可以帶給病患更好的治療效果。甫於3月1日獲得健保給付的新類型糖尿病復方口服療法的固定劑量合併療法,正是同時針對第二型糖尿病「β胰島細胞功能缺陷」、「胰島素阻抗性」、「肝臟葡萄糖製造過多,」三大核心病理問題治療,將三種治療藥物研製成一錠,減少病患同時服用多顆藥物,以改善服藥順從性。此合併療法於臨床研究顯示治療54週時,可幫助67%病患達到A1C<7%的治療目標。且較無傳統口服藥物低血糖及體重增加的副作用。蔡世澤醫師提醒病患應認識飯前、飯後血糖與糖化血色素持續監測的重要性。掌握健康少糖飲食、規律運動、按醫囑用藥,即可輕鬆控制血糖,提高生活品質。

糖尿病患者如不控制飲食 小心有致命危機

糖尿病患者如不控制飲食 小心有致命危機#糖尿病

糖尿病是因胰島素釋放或作用有問題,導致糖類代謝異常及血糖過高的慢性疾病,若長期處在高血糖的狀態,會導致許多糖尿病的併發症,加重病人的病情。為恭醫院 趙上青代護理長表示,通常有許多患者對飲食有許多錯誤的觀念,他們認為不吃甜食,血糖即會變好,對食物代換也一知半解,造成飲食偏差和營養不均衡等問題出現,如果只是以藥物為主的治療,往往不足以使患者達到良好疾病控制,要有良好的血糖控制,必須飲食、運動和藥物三方面的配合,這與自我照顧行為有很大的關係。趙上青說明,糖尿病飲食是以正常飲食的原則為基礎,視個人需要來調整熱量、蛋白質、脂肪及醣類的攝取量,提供均衡的營養,達到控制病情的一種飲食方式,其所需要的基本營養與一般人是一樣的,所以正常健康的人也可以此原則攝取均衡營養。糖尿病患者若不注意控制飲食,容易引發急性或慢性併發症,使病情惡化。急性併發症包括低血糖症及高血糖症,嚴重會致命。慢性併發症則包含眼睛、腎臟、神經、心血管疾病等病變。趙上青建議民眾飲食原則:遵循與營養師共同協商的飲食計劃,養成定時定量的飲食習慣。均衡攝食依飲食計劃適量攝取主食類、蔬菜類、水果類、油脂類和魚、肉、豆蛋奶類。維持理想體重,切忌肥胖。多選用含纖維質豐富的食物,如未加工的豆類、水果、蔬菜、全穀類。少吃油炸、油煎、油酥和油炒的食物,以及豬皮、雞皮、鴨皮等含油脂高的食物。減少含膽固醇高之食物,如腦、肝、蛋黃等。食物儘量清淡,烹調法儘量採用燉、烤、滷;燒、清蒸、水煮、涼拌等方式。儘量少吃加糖食物及精緻食品。儘量避免喝酒。飲食不可太鹹,避免攝取加工及醃製的食物。糖尿病人有較高的比率發生冠狀動脈疾病,若合併有自主神經病變(特別是長期使用胰島素治療的病人),在從事運動時則有較高的危險性,會發生無症狀的心肌缺氧或猝死。運動的頻率約每週3-5天,若接受胰島素治療的病人建議每日,趙上青提醒民眾,即每週至少累積消耗1,000大卡熱量的運動(每週4天以上),才能達到增加胰島素感受性及血糖控制的效果,在運動前、中、後,必須特別注意低血糖的問題,常在運動中或運動後會發生,也可能延遲在運動後48小時才發生,因此要適時的補充糖分及攝取充足的水分(以防脫水),另外也要注意血糖變化的速度,若急速升高或降低,都不適宜繼續運動,若是在傍晚運動,就必須額外攝取糖分,以防在半夜出現低血糖。延伸閱讀:http://www.uho.com.tw/sick.asp?aid=8233

你知道糖尿病會引發視網膜血管滲水嗎?嚴重的視力恐永久失明

你知道糖尿病會引發視網膜血管滲水嗎?嚴重的視力恐永久失明#糖尿病

視網膜病變導致失明是糖尿病的主要併發症之一。可怕的是,病變的初期沒有任何症狀,故糖尿病患者除了血糖、血壓和血脂的控制外,千萬不要以為視力減退是自然老化的現象,每年至少要檢查眼睛一次,以免延誤治療時機。臺北縣立醫院眼科主治醫師俞函杰表示,盛行率居高不下的糖尿病也會導致早發性白內障和青光眼,造成視力嚴重受損甚至失明。所以,患者對於眼睛的照護絕對不能忽視。糖尿病患者會因懷孕而容易導致視網膜病變惡化,更要提早檢查。俞醫師說明,糖尿病會引發視網膜血管滲水而產生網膜水腫,血管也會阻塞而造成網膜出血和缺氧,導致網膜新生血管,進而造成玻璃體出血,網膜剝離和青光眼,最後造成嚴重的視力損害,甚至永久失明。各種研究報告指出,糖尿病在被診斷出來的時候,同時會有高達21%的人患有視網膜病變,20年後則提高到60%。所以,患者至少每年要散瞳眼底檢查一次,醫師會依照病變的程度縮短追蹤的間隔。尤其視網膜病變初期沒有任何症狀,千萬不要等到有症狀的時候才去檢查,以免延誤治療。檢查以間接眼底鏡為主,必要時會加上螢光眼底攝影或眼底斷層掃描。治療上,若視網膜黃斑部水腫,可以注射類固醇或抑制血管新生的藥物,或用雷射。雷射治療可以有效降低失明的風險達90%,但無法恢復已經喪失的視力,因此早期檢查仍是非常重要的。如果玻璃體出血很厲害或視網膜剝離,則可以考慮玻璃體切除手術。手術有相當不錯的成功率,但以後仍應注意有再出血的風險。

截肢病人有高達三分之一是糖尿病患者 千萬不可輕忽

截肢病人有高達三分之一是糖尿病患者 千萬不可輕忽#糖尿病

糖尿病患者常忽視腳部的照護,但臺北縣立醫院家醫科賴韻如醫師指出,臨床上,截肢的病人有高達三分之一是糖尿病患者。所以,糖尿病患者務必要好好保護雙腳,才能知「足」常樂。賴韻如醫師表示,典型的糖尿病足部潰瘍形成過程是由於神經病變,引起手腳麻木、刺痛等,尤其晚上症狀會加劇,同時對溫度、痛、振動的感覺亦會日漸遲鈍,到最後完全喪失感覺。因缺乏痛覺預警,導致病人的腳部容易受傷。例如鞋子不合易發生水泡、鞋內有異物等,受傷後病人亦常常沒有發覺,以致沒有立刻接受適當的治療。若侵犯運動神經時,則會引起小塊肌肉萎縮,屈、伸肌失衡造成足部變形、足壓增加。也因為糖尿病患者的白血球功能較差、血管病變造成的缺氧,再加上血糖高,提供了細菌繁殖的優良環境,所以當足部皮膚受損時,若細菌感染,較易擴展而難以控制,甚至常可以在傷口中培養出兩種以上的細菌。所以,糖尿病患者的雙腳除了要注意保暖以外,宜每日自我檢查及做好清潔的工作,腳指甲也要常修剪並注意是否有長雞眼。5趾襪是不錯的選擇,襪子的縫線不可太粗、鬆緊帶不可太緊。鞋具的選擇上,材質要透氣防水,綁鞋帶的鞋子優於套入式,較能固定住需固定的部位。鞋頭前緣要夠寬,腳指頭才不會互相擠壓。鞋底要厚,太薄的鞋底會讓足底與地面的摩擦增加,導致足底出現硬皮或雞眼。至於鞋墊,水松鞋墊可依腳型自動調整成最適合的形狀,但不能太軟,否則無法提供承托的功能。跑步及劇烈運動時要注意能否吸震。足部變形、有雞眼或過度摩擦產生硬皮以及足底筋膜炎者,建議至醫院復健科由專業醫護人員幫您評估並設計特殊鞋墊。

不可不知的糖尿病成因與照護

不可不知的糖尿病成因與照護#糖尿病

糖尿病成因為何?台東基督教醫院家庭醫學科 黃信揚醫師的回答是:「糖尿病有三大原因:(一)遺傳體質(二)飲食型態(三)肥胖。」其他如:營養失調、懷孕、情緒壓力、藥物等,也可能促使糖尿病發生。然而,糖尿病絕非傳染病,既不會傳給他人,也不會被人傳染,家族中如果有人罹患糖尿病,其他家人得病的機率相對增高,原因不在傳染,而在遺傳或家族的飲食、生活型態。 面對來勢洶洶的「糖糖危機」,患者如何自處呢?黃信揚醫師認為,病人的自我照護是關鍵,患者可藉由醫護人員的衛教、諮詢等方式,學著與疾病共存,並積極學習自我照護。自我照護的第一要務是控制血壓,第二要務是控制血糖,第三要務是控制膽固醇。三十分鐘燃燒脂肪運動三十分鐘才能燃燒脂肪。黃醫師建議,糖尿病患者應該保持良好運動習慣,運動的好處很多,既可消耗熱量控制體重、降低血糖與膽固醇、增強血管彈性和心肺功能,更能改善高血壓。不過,黃醫師也特別提醒,糖尿病病友切勿在空腹時運動,飯後運動是正確選擇,步行、慢跑、騎自行車、游泳都應以逐步漸進方式進行,運動時間最好在半小時以上,因為運動的前二十分鐘,消耗的是肝臟中的甘醣,繼之才是燃燒脂肪。寶貝雙足和心理建設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協會叮嚀糖尿病患者,應該特別寶貝雙足,切勿赤腳運動,腳部有傷口時應避免運動,並要隨身攜帶方糖,以備萬一發生低血糖時之需。刻意保護雙足的原因在於,身體下肢的血液循環比較差,易感染發炎,是癒合力較低的部位。各項繁鎖的自我照顧,如:為自己注射胰島素、服藥、監測血糖、飲食體重控制等,常常讓病患備感壓力。與糖尿病共存的歲月中,難免許多害怕煩憂,擔心併發症、擔心性功能、擔心他人的眼光、擔心工作及婚姻的變化……,常使患者陷入憂鬱焦慮沮喪等情緒。孫宜珍督導鼓勵患者,坦然接受事實,尋找抒壓管道,參與社交活動,加入糖尿病友協會等支持團體。健康飲食原則針對糖尿病患者的飲食,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協會提出以下原則: 一、定時定量:養成定時定量的習慣,尤其是含醣類食物(五穀根莖類、水果類、奶類),血糖才會穩定。二、均衡攝取各類食物:包括五穀根莖類、蛋豆魚類、油脂類、蔬菜類、奶類、水果類,各類食物攝取份量,儘可能由營養師評估。三、增加膳食纖維之攝取:麥片含豐富水溶性纖維,是患者的極佳選擇。四、少油少糖少鹽:烹調採水煮、清蒸、涼拌等方式。五、少飲酒。另外,仙草、愛玉、蒟蒻等低熱量又具飽足感的食物也是患者的安全選擇。其他較有利血糖控制的食物有:低脂奶、多穀米、黃豆糙米飯、全縠類(小麥、燕麥、小米等)未加工的乾豆類及莢豆類,各種新鮮水果和海帶芽等藻類食物。其中,水果富含纖維、維他命C,但一天以不超過兩份水果為佳。黃信揚醫師表示,一份約是成人拳頭大小的水果量,過量攝取水果,就會大量攝入果糖,結果勢必影響糖尿病人的血糖穩定。而且,榨取果汁所需使用的水果份量極大,遠超過每日可攝取的份數,有時還將水果的纖維過濾丟棄,所以果汁不應是糖尿病患的首選。(本文作者/吳方芳;本文轉載自「宇宙光Cosmic Light」雜誌2008年八月號第58~61頁「診療室的春天」專欄)

糖尿病防治之道 讓你遠離三多症狀

糖尿病防治之道 讓你遠離三多症狀#糖尿病

糖尿病位居國人十大死亡原因第四位,這是一種慢性代謝疾病。台東基督教醫院家庭醫學科 黃信揚醫師說明,在正常情況下,身體會自動將吃進去的醣類飲食(醣類就是碳水化合物,包括:糖、澱粉和纖維質)轉化為葡萄糖,藉由血液運送至身體各部位,成為身體的熱量、養分。然而,血液中的葡萄糖必須透過胰島素(胰臟β細胞製造的一種荷爾蒙)的幫助,方能順利進入細胞。胰島素一旦分泌不足或作用不良,血液中的葡萄糖就不能進入細胞,留置在血液中的葡萄糖濃度超過180mg/dl時,葡萄糖就會經由小便排出,形成尿糖,即稱為糖尿病。胰島素分泌不足對人體影響甚鉅,除了引發糖尿病,也會促使脂肪、蛋白質等營養素代謝異常。長期高血糖和代謝異常,勢必破壞體內大小血管與神經功能,進而產生各種無法修復之併發症。目前對於糖尿病的診斷標準,主要是測量血中葡萄糖的濃度,若空腹八小時以上血糖超過126mg/dl,或任何時間血糖超過200mg/dl,並伴隨吃多、喝多、尿多,就是糖尿病。危機四伏的併發症與三多症狀黃醫師表示,併發症分急性、慢性兩類,急性併發症包括:酮酸中毒、低血糖昏迷或高血糖昏迷;慢性併發症則有:腦中風、心肌梗塞,足部、眼睛、皮膚、腎臟、神經病變等。糖尿病友罹患高血壓的機率,是一般人的兩倍,由於高血壓與糖尿病都是心血管疾病的危險因子,兩者合併時,更易增加併發症發生機率。黃信揚醫師呼籲,糖尿病友務必嚴格控制血壓,目標為收縮壓小於130mm Hg、舒張壓小於80mm Hg,嚴格的血壓控制所獲得的保護作用,遠比血糖控制還大。糖尿病症狀為何?東基社區健康部門孫宜珍督導說,多數病人在發病初期並無特殊症狀,許多病患經由例行健檢,才驚訝的知悉自己得了糖尿病。若不積極診治,病情勢必日益加重,伴隨而至的症狀,最顯著的就是三多:吃多、尿多、喝多(中醫稱糖尿病為消渴症)。另外,疲倦、視力模糊、體重減輕、四肢無力、傷口難癒合、皮膚病變、易感染、女性外陰部搔癢等症狀,也可能發生在糖尿病患者身上。(本文作者/吳方芳;本文轉載自「宇宙光Cosmic Light」雜誌2008年八月號第58~61頁「診療室的春天」專欄)

小心「糖尿病」找上你!

小心「糖尿病」找上你!#糖尿病

目前糖尿病的診斷須符合下列3項中的一項: 1.有2次空腹8小時後血糖大於126mg/dl;2.隨機血糖大於200mg/dl,合併有糖尿病症狀,如口乾、多喝、多尿等;3. 2次75克口服葡萄糖耐受性試驗,血糖大於200mg/dl。糖尿病對我們有什麼威脅呢? 根據97年台灣地區10大死因調查顯示,糖尿病占第五位。而衛生署最新出爐的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研究也顯示,糖尿病盛行率已達9.2%,幾乎每10個台灣人就有1人罹病;其中尤以65歲以上男性最為嚴重占28.5%,幾乎每4個65歲以上男性,便有1 人罹患糖尿病。發病初期的症狀可能明顯包含有:多吃、多喝、多尿、疲勞、體重減輕傷口不易癒合。但是若持續血糖控制不良,則會產生各種慢性和急性的併發症。署立基隆醫院李瑞祥醫師表示:慢性併發症主要是由於長期的高血糖會對身體器官產生慢性的傷害如:糖尿病腎臟病變造成腎衰竭;糖尿病視網膜病變造成失明;心血管病變機率升高造成中風、心肌梗塞的風險;糖尿病神經病變造成下肢麻木疼痛感;免疫力下降易得尿道感染、肺炎和敗血症。急性併發症則包含有:糖尿病酮酸中毒;高血糖高滲透壓狀態;低血糖;乳酸中毒…等,這些都有生命危險。署立基隆醫院李瑞祥醫師也提到,已罹患糖尿病的治療包含下列三個重點:1. 飲食、運動及藥物三者間的互相配合。 2. 將空腹血糖控制於80-130mg/dl,飯後2小時血糖控制於180 mg/dl,糖化血色素控制於7以下,較為理想。 3. 使用血糖機定時檢測血糖,並定期追蹤血壓、血脂、血糖數值並回診。 而對於一般未罹患糖尿病的民眾,李瑞祥醫師也要提醒大家:1. 均衡的飲食飲食,其原則為少吃油炸食物及甜食,避免額外食用含澱粉高的點心,多吃蔬菜、水果等高纖食物。 2. 規律的運動,每天運動至少半小時並依自己的體力選擇運動項目,以慢跑、散步、跳舞等有氧運動為主。 3. 體重的控制,將身體質量指數控制於理想範圍18~23.9。 4. 維持健康的生活型態:早睡、早起、不熬夜、戒菸、戒酒。不管是已罹患糖尿病或一般未罹患糖尿病的民眾,署立基隆醫院李瑞祥醫師都要提醒大家要定期做健康檢查,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運用營養師的小撇步 中秋烤肉健康吃、零負擔

運用營養師的小撇步 中秋烤肉健康吃、零負擔#糖尿病

中國人是個講究吃的民族,而中秋節最具代表性的食物莫過於月餅和柚子,以及近年來盛行的烤肉活動。月餅的特色,因地而異,較為人知的有:蘇式月餅、廣式月餅、京式月餅等。近年來更有各式各樣的月餅上市,例如:冰皮月餅、水果月餅、海味月餅、寒天月餅、藥膳月餅等。天主教耕莘醫院新店總院營養組 - 康甄真 營養師提醒,民眾在選購月餅時,除口味上的喜好,更應檢視衛生安全及營養的標示:一、衛生安全上:注意外觀是否有變質及標示是否完整,標示內容項目如:內容物名稱及重量、食品添加物、廠商名稱、電話號碼及地址、有效日期及保存條件等。二、營養標示上:注意總熱量及碳水化合物、脂肪的百分比例及總重量,一般市售月餅所含的脂肪和碳水化合物含量皆偏高,容易讓人在不知不覺中攝取過多熱量,而危害身體健康。康甄真營養師指出,特別是餡料中有蛋黃的月餅,一個蛋黃約含有膽固醇250毫克,不得不謹慎食用。另外還有比較容易被忽略是鈉及反式脂肪酸的含量,特別提醒患有糖尿病、高血壓、腎臟病及心血管疾病的民眾,應淺嚐即可、切勿貪食而導致病情惡化。含有高纖維及豐富維生素的柚子,則是最佳的體內清道夫。除此之外,許多民眾會選擇烤肉來歡度中秋佳節,享受的同時,康甄真營養師建議,應注意以下事項:一、可在烤肉架上舖上一層鋁箔紙,避免食物烤焦以及減少致癌物質的產生。二、蔬菜是最佳的食材選擇,除了豐富的維生素、礦物質及纖維質外,還有對人體最有幫助的植物化學物質,其次是海鮮類或豆製品。針對需要減重的人,可以搭配多量應時蔬菜,如:四季豆、洋蔥、皎白筍、鮮香菇、甜椒等,如此不但可以減少肉攝取,更可以吃得較健康。三、維他命C是非常好的抗氧化物,如果搭配維他命C含量高的蔬果,如:青椒、蕃茄、高麗菜芽、蕃石榴、奇異果、柳橙等食用,或者可防癌食物如:十字花科蔬菜、菇類、蔥蒜類,都可以為健康加分。四、不管是否有慢性疾病都應該將調味料或烤肉醬對半稀釋後使用。建議也可以DIY自製一些低鹽分的香草植物醬、蔥蒜醋醬等,以避免高鈉鹽分之攝取。除了以上的過節方式,在秋高氣爽的夜晚,也可以自備幾樣滷味、涼拌小菜來代替烤肉,擺上一盤組合式的文旦及月餅,再砌上一壺清香淡淡的茶(易影響睡眠者可選擇花草茶),相信這也會是個不錯的選擇!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