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

講座/糖尿病飲食原則、食物代換

講座/糖尿病飲食原則、食物代換#糖尿病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糖尿病患者容易因不當的血糖控制造成心血管疾病、腎臟病變及視網膜病變,良好的血糖控制則可避免或延緩併發症發生,其中營養醫療是血糖控制治療計劃中重要的一環,但大部分病友常抱怨,不知哪些食物可吃?有鑑於此,亞東醫院將於3月21日(三)舉辦營養科講座,由營養師蘇筱媛主講「糖尿病健康吃—談飲食原則」、「糖尿病自由吃-認識食物代換」,幫助病友認識均衡飲食及飲食的份量代換,使病友飲食更具多樣性!講座內容豐富,歡迎糖尿病友及家人踴躍參加。(活動內容、時間、地點辦法等以主辦單位最新訊息為準,因此參加本活動前請先洽詢主辦單位再做確認,以免臨時異動或取消。)名稱:糖尿病健康吃—談飲食原則、糖尿病自由吃-認識食物代換時間:107年3月21日(三)下午15:00-16:00地點:亞東醫院北棟一樓思源一廳(新北市板橋區南雅南路二段21號)洽詢:02-8966-7000轉1305或2046

研究:AI篩檢 糖尿病眼視網膜病變

研究:AI篩檢 糖尿病眼視網膜病變#糖尿病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Google、Apple及Facebook等科技公司,近年來,利用人工智慧深度學習分析民眾在網路上搜尋的行為,像是喜歡去哪裡旅遊、最喜歡的食物,以及誰可能是潛在的好友;若應用在醫療方面,則可找出罹患特定疾病的高危險族群,以及是否需要接受治療。糖尿病視網膜病變 全世界視力喪失主因據統計,全美40歲以上民眾,至少有500萬人患有糖尿病視網膜病變,檢查費用高達3200萬美元。糖尿病視網膜病變是美國與全世界視力喪失的主因,但為何沒有實施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篩檢呢? 人工智慧深度學習 開發眼疾診斷軟體研究者透過人工智慧深度學習,利用將近13萬張影像,開發出一套糖尿病視網膜病變診斷軟體,此軟體高達87-90%的敏感性及98%的特異性,最後只找到「中度至重度的糖尿病視網膜病變」;但卻沒有最需要緊急轉診、給予治療的「危及視力之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相關資料,研究刊登於《美國醫學會期刊》(JAMA)。人工智慧深度學習 面臨四大挑戰研究者提出,人工智慧深度學習在眼疾中面臨四大挑戰。第一,此軟體未能偵測其他重大的眼疾,例如青光眼與高齡所致的肌肉萎縮;第二,軟體演算法提出可能鑑別診斷需要加入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盛行率的考量;第三,此軟體如何媒合到現行的醫療體系;第四,病患與醫事人員對人工智慧深度學習系統是否信任。人工智慧深度學習 開啟未來醫療可能性研究者認為,讓病患與醫師了解人工智慧如何運作,才願意採用此套新穎的診斷系統,透過人工智慧深度學習,開啟了未來醫療的無限可能性。名詞解釋:1.人工智慧:是具認知能力的機器,該機器可以模擬人類的認知功能,像是「學習」與「問題解決」的能力。人工智慧的認知功能被分為幾項能力:演繹、推理、解決問題、規劃、學習、語言處理、運動與控制、知覺,甚至還有社交,有些更能展現出創造力。2.深度學習:是機器學習中一種基於對資料進行表征學習的方法。觀測值(例如一幅圖像)可以使用多種方式來表示,如每個像素強度值的向量,或者更抽象地表示成一系列邊、特定形狀的區域等。(資料來自維基百科,百科內容以 CC BY-SA 3.0授權)參考資料、文獻來源:1.翻譯人員:國立成功大學醫學院公共衛生研究所研究生吳懷玨2.參考文獻:Wong, T.Y., Bressler, N.M.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with Deep Learning Technology Looks Into Diabetic Retinopathy Screening. JAMA. 2016; 316(22): 2366-2367.3.參考文獻:Gulshan V., Peng L., Coram M., et al.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A Deep Learning Algorithm for Detection of Diabetic Retinopathy in Retinal Fundus Photographs. JAMA. 2016; 316(22): 2402-2410.4.參考文獻:Walton O.B. 4th, Garoon R.B., Weng C.Y., et al. Evaluation of Automated Teleretinal Screening Program for Diabetic Retinopathy. JAMA ophthalmology. 2016; 134(2): 204-9.5.資料出處:科技部補助「新媒體科普傳播實作計畫」執行團隊、科技大觀園6.《新媒體科普傳播實作計畫》(計畫編號MOST105-2515-S-006-008)補助產出(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糖尿病婦減重 生酮飲食致腎結石

糖尿病婦減重 生酮飲食致腎結石#糖尿病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一名六旬莊姓婦人長期患糖尿病,近日定期回診時抽血檢查,發現磷鉀及尿酸突然竄高。原來莊婦使用生酮飲食減重,這段時間幾乎不吃飯,以肉、蔬菜為主食,幾週下來雖瘦了3公斤,但加重腎臟負擔,甚至誘發腎結石。糖尿病患者應均衡飲食、控制蛋白質攝取近年生酮飲食減重法風行,因為打著省力又能在短期間內快速燃脂減重的口號,吸引民眾們嘗試。然而每個人體質不一,任何減重方法都有風險,民眾應慎選,才不會減重沒成功反傷身。南投醫院內科及腎臟科主任莊宗芳表示,病人篩檢時發現輕微尿蛋白,已出現初期腎臟病變情形。微量白蛋白期應均衡飲食,並且適當控制蛋白質飲食,維持腎臟的正常功能。如果此時期飲食低醣、高蛋白、高脂肪,身體醣類不足以維持熱量消耗,蛋白質就會代謝過多的含氮廢物,造成身體中的磷鉀、尿酸增加,加速腎臟負荷,嚴重可能造成腎衰竭。生酮飲食造成腎臟負擔 嚴重可能酮酸中毒致命南投醫院營養師陳佳祺表示,生酮飲食採用極低醣類、高脂肪及高蛋白的飲食方法。當攝取極低醣類,身體無法由醣類獲得足夠的能量,會以肝臟分解脂肪產生的酮體當作能量來源,這些酮體不僅會對腎臟造成負擔,且會造成低血糖、利尿、脫水、腎結石、抑制食欲及情緒煩躁,嚴重者出現酮酸中毒而休克致命。糖尿病患者若缺乏專業監督,勿擅自採用生酮飲食,建議仍以均衡飲食為主,減少精緻醣類攝取,三餐定時定量,配合運動與藥物才是良好控制血糖與體重的方法。

講座/糖尿病健康吃素

講座/糖尿病健康吃素#糖尿病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很多人熱衷於吃素,覺得吃素可減少身體發生疾病,而且又不容易發胖。適當吃素其實對身體有好處,但是吃素也必須要講究健康。有鑑於此,亞東醫院將於3月16日(五)舉辦營養科講座,由營養師王若昱主講「糖尿病健康吃素」,將帶著大家一起來解析吃素的優勢和劣勢,並提供大家健康吃素的方式。講座內容豐富,歡迎糖尿病友與關心健康飲食的民眾踴躍參加!(活動內容、時間、地點辦法等以主辦單位最新訊息為準,因此參加本活動前請先洽詢主辦單位再做確認,以免臨時異動或取消。)名稱:糖尿病健康吃素時間:107年3月16日(五)上午10:00-10:30地點:亞東醫院北棟一樓思源一廳(新北市板橋區南雅南路二段21號)洽詢:02-8966-7000轉1305或2046

糖尿病怎麼吃?學會醣類代換享美食

糖尿病怎麼吃?學會醣類代換享美食#糖尿病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根據國民健康署調查,18歲以上國人糖尿病盛行率約為11.8%,推估全國約有227萬名糖尿病病友,每年約以2.5萬名的速度持續增加。面對如此龐大的糖尿病人口,血糖控制十分重要。藥物、飲食、運動 血糖控制3大因素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理事長杜思德表示,藥物、飲食和運動是決定血糖控制的3大因素,其中飲食最難執行卻也最關鍵。目前台灣使用胰島素的時機與比例雖已提早、提高許多,但血糖控制率卻始終不見起色,追根究底還是因為飲食。學習分辨與計算醣類時,很容易讓糖友無所適從,直接放棄。食物會直接影響血糖,因此認識6大食物分類,了解各類食物對血糖的影響,並且能正確分辨醣類是衛教的第一階段目標。學習6大類食物分類後,最重要的是獲得食物份量代換、特別是不同種醣類食物代換的能力。飲食代換享美食 1/4碗白飯等於1片薄吐司杜思德理事長表示,醣類是影響血糖穩定最直接的食物,糖友往往誤以為只要「不吃飯」就好,殊不知醣類其實可能化身成各種不同的樣貌。有個病人血糖一直控制不佳,後來才發現原來他都吃10個麻糬當早餐,卻不知道10個麻糬相當於是7份醣類主食,血糖當然居高不下。蔡雅萍衛教師說明,其實任何食物都並非絕對NG,熟悉飲食代換後即使罹患糖尿病也可能享用美食。例如白飯1/4碗(50g)=熟麵條1/2碗(70g)=薄吐司1片(30g),彼此可互相取代,但也要特別注意,馬鈴薯、南瓜、綠豆、花豆等常被誤認為是蔬菜類,但其實屬於全榖根莖類,吃咖哩飯時多吃馬鈴薯或飯後喝綠豆湯,糖友們白飯應相應減量。

講座/糖尿病外食熱量知多少?

講座/糖尿病外食熱量知多少?#糖尿病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糖尿病患常煩惱這不能吃、那不能吃,加上現代人生活忙碌、遇到難以拒絕的婚喪喜慶,外食無法避免。然而面對種種外食型態,糖尿病患心中不免擔憂及受到挑戰,在這些場合中該如何選擇才能享受美味又不增加負擔呢?有鑑於此,亞東醫院將於3月13日(二)舉辦營養科講座,由營養師吳宛真主講「糖尿病外食熱量知多少?」,營養師將分析常見的外食型態的優缺點並帶您聰明選擇,穩住血糖!講座內容豐富,歡迎糖尿病友及家人踴躍參加。(活動內容、時間、地點辦法等以主辦單位最新訊息為準,因此參加本活動前請先洽詢主辦單位再做確認,以免臨時異動或取消。)名稱:糖尿病外食熱量知多少?時間:107年3月13日(二)上午10:00-10:30地點:亞東醫院北棟一樓思源一廳(新北市板橋區南雅南路二段21號)洽詢:02-8966-7000轉1305或2046

講座/認識糖尿病

講座/認識糖尿病#糖尿病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根據研究,第二型糖尿病患者於10年內發生心肌梗塞的機率高達20%,與一般沒有糖尿病者相比,罹患心臟病與冠狀動脈疾病的機率,高出2至4倍,且引發心臟疾病死亡的風險也高出3.38倍,腦中風的風險更高出3倍。有鑑於此,雙和醫院婦產部將於3/12(一)舉辦生活保健講座,由護理師張嘉倫主講「認識糖尿病」。歡迎家中有糖尿病友或是關心糖尿病議題的民眾參與,講座內容豐富,歡迎踴躍參加。(活動內容、時間、地點辦法等以主辦單位最新訊息為準,因此參加本活動前請先洽詢主辦單位再做確認,以免臨時異動或取消。)名稱:認識糖尿病時間:107年3月12日(一)上午10:00-10:30地點:雙和醫院第一醫療大樓一樓大廳洽詢:02-2249-0088

男吸菸、嗜酒 糖尿病險致失明

男吸菸、嗜酒 糖尿病險致失明#糖尿病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台中一名男業務員時常交際應酬,養成抽菸、飲酒的習慣,最近出現視力下降的症狀,他原以為是業務繁忙導致眼睛疲勞,直到某次伸手只見手影,才察覺事態嚴重,趕緊就醫檢查;沒想到才44歲就確診為第二型糖尿病,且出現眼睛黃斑部水腫併發症,險些失明!控糖不佳 小心罹患「糖尿病性黃斑部水腫」傷視力負責收治患者的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眼科主任張集皇醫師說明,糖尿病是一種身體發炎的疾病,而飲酒、嗜喝含糖飲料者都是高危險族群。若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佳,血液中血糖濃度過高,易造成血管壁破壞,進而引起組織滲漏、出血,甚至缺氧,這時血管壁就會產生不正常的新生血管,繼續破壞視網膜及感光細胞,最嚴重的情況就是失明。透過張主任詳細的眼底檢查後,上述患者的左眼確診罹患「糖尿病性黃斑部水腫」,不過因新生血管過多,若直接眼內注射治療效果恐不彰,建議合併手術清除過多的新生血管纖維,再搭配眼內注射抗血管內皮生長因子(Anti-VEGF),患者左眼視力才逐漸恢復,得以重回工作崗位;他也極積控制血糖,並戒除吸菸、飲酒等不良生活習慣,避免糖尿病視網膜病變進一步惡化。糖尿病友要慎防視網膜病變 應定期眼底檢查張集皇主任指出,糖尿病患者若血糖控制不佳,最終都可能面臨糖尿病視網膜病變,引發黃斑部水腫影響視力。根據國外研究顯示 ,第一型糖尿病患者在確診後的4~5年,約10%會出現視網膜病變;而第二型糖尿病患者在確診的同時,就有20%的患者已有視網膜病變,因此二型糖尿病患者在發現時,就應趕緊至眼科做第一次眼底檢查,以免延誤病情,喪失視力。張主任補充,因眼底黃斑部積水,病患初期視覺感光度會變差,視野顏色會變淺,不過一般人不易察覺,大多要到雙眼視力下降、模糊,視線有黑影、扭曲變形,才會求醫。在眼科,臨床上多以螢光眼底攝影及眼底光學斷層掃描(OCT)檢查,再經由醫師判斷黃斑部水腫的型態,對症下藥,提升治療成效。眼內注射抗血管內皮生長因子 可改善黃斑部水腫張集皇主任說,糖尿病性黃斑部水腫患者應積極治療,目前已有眼內注射抗血管內皮生長因子(Anti-VEGF),可改善黃斑部水腫,視力回復機會大,相較於傳統雷射治療,可避免細胞永久性傷害。不過,張主任也說明,每位患者治療方式不同,應以視力下降程度、侵犯範圍及嚴重程度來選擇最合適的治療。張集皇主任提醒,糖尿病患者務必控制血糖,且糖化血色素控制在7%以下,可減低罹患糖尿病黃斑部水腫的發生,此外也要注意血壓、血脂,最重要的是養成良好生活作息,均衡飲食,適量運動,是維持健康的不二法門。(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