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

及早控「糖」 避免長期洗腎

及早控「糖」 避免長期洗腎#糖尿病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腎臟是由許多的小血管連接著腎絲球來做過濾的功能,但當腎絲球開始有病變,無法清理有害物質時,便會造成血中尿素氮、肌酸酐的上升,是腎功能明顯變壞的指標。一般腎病的要腎功能約減退至25%以下,才會有明顯症狀,但此時腎功能已經是持續惡化無法恢復,如果沒有早期發現、及早控制好血糖,可能會導致腎臟功能衰退,並面臨長期洗腎的困境。基隆市衛生局表示,糖尿病是引起腎臟病的主要原因,尤其腎臟的惡化往往沒有症狀,呼籲糖尿病患除了控制血糖,並應每年進行尿液以及眼睛檢查,飲食要少吃、油鹽、糖以及養成正確的生活習慣。基隆市中正區衛生所提醒,洗腎病人5成有糖尿病腎病變及高血壓問題,糖尿病人每年至少接受1次的尿液微量白蛋白檢查,並留意自己是否有「泡泡尿」的蛋白尿症狀,早期發現診斷可獲得良好的醫療照護與治療,以延緩併發症發生。

腰圍超標家庭 父母、子女糖尿病風險增

腰圍超標家庭 父母、子女糖尿病風險增#糖尿病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千禧之愛健康基金會調查發現,男生腰圍超過90公分,與女生腰圍超標80公分的40-49歲族群中,不但超過三成本身有糖尿病問題,每5人之中就有1人父母親患糖尿病,子女也有腰圍超標狀況。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理事長游能俊醫師提醒,若沒有健康的生活型態以及正確的糖尿病知識,每太飽家庭成員下一步就是糖尿病的候選人,呼籲瀕臨糖尿病的腰圍超標族群,盡快測量血糖,以定量餐食、規律運動控制腰圍。「每太飽」是糖尿病候選人當個人腰圍過胖,子女的腰圍也大都超標,這種飲食與生活習慣都有問題的「每太飽」家庭(每太飽,意即腰圍已經明顯超標,身體受到三高或代謝症候群威脅的族群),其糖尿病風險會籠罩在全家人身上,不單單是個人。據國際糖尿病聯盟統計數據顯示,台灣有182萬人瀕臨糖尿病,而他們的生活當中,竟有三成習慣大小餐、吃飯時間不固定,且五個家庭中就有一家最愛吃到飽。建議血糖數值檢測曾經偏高的民眾,或每太飽家庭成員這類高危險族群最好一年檢測血糖1~2次。高纖、含鎂蔬食 降低糖尿病風險在飲食控制方面,潘教授研究發現,鎂可增加人體內胰島素的敏感性,當鎂攝取量足夠,可降低六成罹患糖尿病的風險。富含鎂的食物包括深綠色蔬菜、全榖、豆類、核果及低脂牛奶,民眾可多攝取。此外,膳食纖維也有助於於血糖穩定,當膳食纖維攝取量足夠,便可降低近五成罹患糖尿病的風險。富含膳食纖維的食物主要為五穀根莖類,如米、地瓜、馬鈴薯或南瓜等。

25%糖尿病患足部潰瘍 防失足三妙方

25%糖尿病患足部潰瘍 防失足三妙方#糖尿病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糖尿病為國人十大死因的第5位,基隆市信義區衛生所張賢助醫師表示,糖尿病若沒有控制好,將加速全身不可逆的大、小血管及神經等病變,產生中風、心臟病、腎臟病、視網膜病變、足部壞死進而截肢等併發症。根據研究,糖尿病病人一生當中,約有25%的機會發生足部潰瘍,甚至導致截肢。糖尿病病人每年至少應接受一次足部檢查,以及神經學檢查。糖尿病病人是否控制好血糖,是足部併發症發生的關鍵。護「足」三妙方: 一、糖尿病病人每年至少接受一次足部檢查:檢查時要脫掉鞋襪,由專業人員進行皮膚完整性檢查、足部脈搏檢查、單股尼龍繩測試、半定量音叉試驗等,以瞭解肢體末端循環與傷害情形。二、落實「顧足」小撇步:1.每天洗腳,尤其注意腳趾頭的清潔,並檢查雙足有無傷口。2.保持皮膚柔軟與光滑。3.注意修剪腳趾甲。4.選擇適當鞋襪,避免赤腳走路。5. 保持雙腳血液流通,避免過熱過冷。6.多做足部運動。7.如發現皮膚呈現紅腫熱痛,傷口癒合太慢、變黑、化膿,或有嵌入性指甲、雞眼、香港腳、灰指甲等現象,應立即尋求醫師檢查及治療。三、血糖、血壓、血脂控制好:糖尿病若沒有控制好,將加速大、小血管及神經病變的進行,因此,血糖的控制很重要,呼籲病友糖化血色素要控制在7%以下;也要注意血壓與血脂的控制。

胖弟狂喝狂吃 僅十八歲心肌梗塞險死!

胖弟狂喝狂吃 僅十八歲心肌梗塞險死!#糖尿病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承璋/綜合報導)「阿明阿!你要多吃,才會長大阿,不要怕胖拉!」相信老一輩的長輩,都會認為,孩子多吃才是福,會吃才能一眠大一寸,但在這樣的錯誤觀念之下,台中就有一名十八歲青年,因為平常油炸、含糖飲料,來者不拒,使他170公分的身高,體重就破百,某日,因糖尿病症狀,導致體重突然驟降,出現嘔吐、噁心,到醫院進行檢查,竟驚見青年還併發心肌梗塞現象,若再久拖,恐真的喪命!少年血糖破表 嚇壞父母台中慈濟醫院表示,青年不喜運動,三餐在外,最愛吃油炸物、肥肉及含糖飲料,從小身材就胖嘟嘟,身高170公分、體重103公斤,就診前2個月體重急速下降6公斤,伴隨多尿、口渴,家人一開始誤以為自然減重,還替孩子高興,且認為口渴灌飲料是天氣熱,當然要多補充水分。某日,青年突然發生噁心、嘔吐症狀時,母親想到可用自己的血糖機替兒子驗驗看血糖,未料,血糖竟出了血糖機的極限,就醫之後,現高達580mg/dl,父母都大吃一驚。臺中慈濟醫院新陳代謝科安排青年住院檢查治療,發現病患屬肥胖體型、BMI高達34,雖然還是青少年,但心電圖及心肌灌注掃描顯示,已出現心肌缺氧及心肌梗塞等心血管病變現象。家族有糖尿病史、孩子過胖 十歲起都該定期量血糖而新陳代謝科醫師黃怡瓔推算,病患的糖尿病極可能早在10歲出頭就開始發病,可怕的是初期或輕微糖尿病幾乎沒有症狀,倘若沒控制飲食,更不知道要運動與控制體重,因為大眾不會警覺糖尿病可能年紀很輕就發病,加上兒童與青少年通常都不會做糖尿病相關檢查,等發生併發症才確認罹患糖尿病就為時已晚。黃怡瓔醫師提醒,美國糖尿病學會建議,家族有糖尿病,體重過重的小胖弟、小胖妹,即使沒有糖尿病的任何症狀,都要從10歲起,每3年篩檢一次血糖,才不會讓糖尿病隱藏多年卻仍不自知。另外,除了家族史、體重過重之外,高血壓、高血脂病患也是高危險群。為進一步確認有無前期糖尿病,建議除空腹血糖外,應做葡萄糖耐受檢查及驗糖化血色素。父母務必牢記,要協助孩童早期發現糖尿病、早期預防與治療,才不會讓下一代,還沒20歲就因為糖尿病慢性併發症而進入黑暗的人生。

進補不成反上火 高血壓、糖尿病要小心

進補不成反上火 高血壓、糖尿病要小心#糖尿病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冬令進補主要是補「陽」與補「精血」,是以前物資匱乏,農業維生時代,為渡過嚴酷氣候考驗,所發展出的生活習慣。然而,現代物資豐饒,高熱量、高油脂重口味的飲食,加上缺乏運動,大部分人普遍都有氣鬱及體內火氣旺的問題。因此,以補「陽」與補「精血」為主的冬令進補,並不適合大部分的現代人。台南市立醫院中醫科王致中醫師表示,冬令進補對於身體狀態有「陽亢」、「氣鬱」、「極度陰虛」的人來說,補陽往往會上火。陽亢常見於高血壓、中風、更年期、反覆皮膚炎與自體免疫疾病的患者;氣鬱常見於糖尿病、久坐辦公室的人;極度陰虛常見於身體BMI過低的人。這些人吃補陽藥膳可能造成血壓升高、皮膚起疹、口破、便秘或痔瘡出血等。五色蔬果另類食補 更健康王致中醫師也說,薑母鴨食材裡有大量的老薑和米酒,為了避免上火,建議可以用嫩薑替代老薑,水、酒各半代替全米酒。而十全大補湯中的人蔘,可以用西洋參鬚替代,肉桂也可用桂枝或小茴香取代,熟地用生地取代黃耆,白朮、當歸、川芎等藥材也可減量,這樣可降低吃上火的機率。南市醫張麗娟營養師也建議,冬令進補不妨可以考慮另類食補,以長期的均衡飲食、運動來調養生息,改善體質。強調一日健康五蔬果,五色蔬果含有不同營養價值,可供給器官能量,對抗疾病。

糖尿病病友拍MV 創意宣導積極治療

糖尿病病友拍MV 創意宣導積極治療#糖尿病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台南市立醫院了為宣導正確糖尿病治療的觀念,南市醫糖尿病病友團體-「長壽俱樂部」病友們,以拍攝的「與胰島素共舞」MV,參加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所舉辦「胰島曼波創意舞蹈競賽」,獲得胰島曼波創意舞蹈競賽第三名的殊榮。此次參加比賽由「長壽俱樂部」的邵林麗華會長領軍,以「牛仔姐姐」的造型為發想,邀集5位罹病平均約9年病友們自編、自導、自演,拍攝這支創意宣導短片,主要是希望透過病友們的熱情,再次散播積極治療的觀念。也藉由自身的經驗,讓病友們不再因為有糖尿病而困擾,能勇敢積極面對疾病。糖尿病是無法治癒的慢性病,一旦罹患,終其一生都不可疏忽血糖的控制。因此,妥善積極的血糖控制,是減少未來糖尿病併發症的重要方法。南市醫陳珮蓉衛教護理師表示,南市醫糖尿病團體成立至今已經近20 年,目前約有80名病友,除了平日為病友的糖尿病衛教外,一年更舉辦4次聚會與旅遊,鼓勵病友間分享血糖控制要領,凝聚病友們的向心力,彼此相互支持打氣。

醫訊/糖尿病如何飲食

醫訊/糖尿病如何飲食#糖尿病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糖尿病常與心血管疾病很有關係,所以糖尿病患者最好早期就偵測是否有心血管疾病,另外,做好糖尿病的飲食控制、體重管理也是非常重要的。因此,耕莘醫院特規劃「糖尿病飲食」講座,邀請該單位營養組李佩霓營養師主講。活動內容日期時間人員設備項目規則流程名額地點辦法等以主辦單位最新訊息為準,因此參加本活動前請先洽詢主辦單位再做確認,以免臨時異動或取消,當場請自備喝水容器。名稱:糖尿病飲食時間:102年11月11日(一)上午8:30~9:00地點:醫院(新北新店區中正路362號)A棟1樓內科候診區洽詢:02-2219 3391轉65018營養組

樂閱讀/吃得太好太精緻 糖尿病恐將成為你的好朋友

樂閱讀/吃得太好太精緻 糖尿病恐將成為你的好朋友#糖尿病

吃很多的糖、澱粉食物或是飲料就一定會讓人們罹患第二型糖尿病嗎?小時候常常聽到「你再吃那麼多糖小心得糖尿病」的說法,然而實際上並不是那樣絕對的關係,只是這句話或許有那麼一丁點道理,有研究告訴我們選則「對的」碳水化合物吃有助降低罹患第二型糖尿病的風險。多吃全穀類食物對抗糖尿病/有兩項研究指出吃具有高升糖指數(Glycemic imdex, GI)的簡單糖或是如麵包與白飯之類的精緻碳水化合物會增加罹患第二型糖尿病的風險;而食用全穀類食物則能降低風險。第一個研究涵蓋超過4萬名非裔美國女性,追蹤時間8年後將近有2千人發展成第二型糖尿病。結果發現升糖指數與發展為第二型糖尿病的風險增加有關連。非裔美國女性吃的食物大多為高升糖指數,比起吃著較低升糖指數飲食的人,她們較容易發展成第二型糖尿病。再深入去探討她們的飲食組成後,發現穀類纖維的攝取與較低糖尿病風險有密切相關。飲食中穀類食物最多的女性,發展成第二型糖尿病的比例明顯比攝取最少的女性要來得低。就我們的日常飲食來看,只要簡單地將白麵包(兩片能提供1.2公克的纖維)改為全穀類麵包(兩片能提供3.8公克的纖維),或是取代為一杯葡萄乾穀類(5~8公克纖維)或用一杯燕麥粉(4公克纖維)取代玉米脆片(0.5公克纖維),只要這麼做就很容易地讓一個人的飲食從低纖轉變為適當攝取纖維者,這樣的改變能讓第二型糖尿病的罹患風險降低10%。什麼是升糖指數?升糖指數是一種評估碳水化合物食物對血糖影響的指標。簡單碳水化合物的食物升糖指數較高,攝取後會使血糖快速上升後快速下降;而如全穀類的低升糖指數食物所含有的碳水化合物在腸道中會被緩慢消化吸收,有讓血糖穩定的作用。精緻碳水化合物的攝取會增加糖尿病罹患風險。第二個研究則是追蹤近6萬5千名中國女性,為期約5年。研究期間,有1,608位女性發展為糖尿病。從這研究的結果觀察到碳水化合物攝取越多越容易發展成第二型糖尿病。整體來說,碳水化合物吃最多的女性罹患此疾病的風險比攝取最低者多了28%。研究者們也發現飲食為高升糖指數的女性比較容易發展為第二型糖尿病。尤其是每天吃超過300公克白米者(3.75碗白飯),第二型糖尿病罹患率是那些每天攝取低於200公克(2.5碗)者要多78%。這個研究結果對我們來說很有意義,原因是白米是世界上多數人的主食,這些研究資料連結了精緻碳水化合物與第二型糖尿病之間的關係,不過研究並沒有再去了解蔬菜與水果等食物的影響,由於這兩類食物都含有豐富的纖維,纖維與精緻的碳水化合物一起吃的話,也有延緩血糖上升的作用。食在健康小秘訣/看完了本文內容不要先急著否定糖還有精緻碳水化合物的食物,而是要去審視自己的飲食是不是對某類食物攝取過多了,或是長期缺乏某一些營養素,這才是重要的關鍵。(本文作者/江奕賢)(摘自/營養的真相/凱特文化出版)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