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

婦人輕忽糖尿病 險腦膿瘍致死

婦人輕忽糖尿病 險腦膿瘍致死#糖尿病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靜梅/綜合報導)一名54歲葉姓婦人日前因忽然虛弱無力,緊急就醫檢查,卻被醫師發現腦部有多顆潰瘍,懷疑可能是因長期糖尿病未受控制,腦部受到感染所導致,立即將她送至醫學中心手術,才撿回一命。新陳代謝科林鴻安醫師表示,婦人來到醫院時,其血糖高達650以上,且白血球檢驗值也略高,先施以降血糖治療並觀察,發現婦人仍有肢體動作不協調的現象,於是安排腦部斷層檢查,結果發現她的右側小腦中竟有多顆膿瘍,最大的約7*7公分大小,於是立即安排手術治療。林鴻安醫師解釋,葉姓婦人為中低收入戶,平時營養狀況和自我健康照護較差,原先以為沒有糖尿病史,但經過仔細檢查,證實空腹血糖及糖化血色素均呈現異常,推測罹患糖尿病已有一段時間,可能因血糖長期未受控制,導致抵抗力較差而造成腦膿瘍。慢性病者應留意 做好病情控制林鴻安醫師進一步說明,腦部細菌感染常發生在年紀大、抵抗力不佳或有糖尿病、自體免疫疾病的患者上;其次是病菌侵襲,如鼻竇炎、中耳炎,或是拔牙造成口腔上顎傷口和身體其他部位感染後侵入腦部。為此,提醒民眾和慢性疾病者不應輕忽病情控制,以免發生憾事。

糖尿病初期不明顯 3症狀應注意

糖尿病初期不明顯 3症狀應注意#糖尿病

(優活健康網實習記者李玟瑾/綜合報導)糖尿病患要注意,沒控制可能會要命!日前一婦人因突然虛弱無力,經確診為糖尿病導致腦膿瘍差點致命,衛福部樂生療養院新陳代謝科林鴻安醫師提醒,糖尿病早期,大部分都特別的症狀若民眾出現多吃、多喝、多尿狀況明顯應及早檢查。54歲葉女士忽然感到虛弱無力,緊急由救護車送至衛福部樂生療養院診治,抽血報告顯示血糖高達650以上,白血球檢驗值也略高,會診新陳代謝科林鴻安醫師,先給予降血糖治療並持續觀察,發現仍有肢體動作不協調現象,遂安排腦部斷層檢查發現右側小腦有多顆膿瘍,最大的將近7*7公分大小,立即轉診醫學中心緊急手術,撿回一命。葉女士為中低收入戶,平時營養狀況及自我健康照護較差,原先並沒有任何糖尿病史,但經過仔細檢查證實空腹血糖及糖化血色素均呈現異常,推測罹患糖尿病已有一段時間,血糖長期的未受控制,導致抵抗力較差可能因此造成腦膿瘍。三多症狀 及早做檢查 林鴻安醫師指出,糖尿病的病人在發病的早期,大部分病人都沒有什麼特別的症狀,要是沒有刻意去檢查的話,根本無從發現,提醒民眾若感覺有三多情形,也就是多吃、多喝、多尿狀況明顯,及早作檢查透過飲食及運動,糖尿病多數可以得到控制,但並不是所有的糖尿病,都能夠僅靠著飲食運動治療法,就能夠完全恢復正常,例如第一型糖尿病,需要注射胰島素,與飲食運動治療法同時施行,才能夠達到良好控制。

樂閱讀/手腳易麻、腸胃不好?小心糖尿病已經上身

樂閱讀/手腳易麻、腸胃不好?小心糖尿病已經上身#糖尿病

就算被宣告罹患糖尿病,大部分的人也是不痛不癢。若不定期健康檢查,等到發現時,恐怕已得病超過10年、20年了,就算沒有自覺症狀,疾病仍持續惡化,即使身體全是毛病,等到產生嚴重併發症時,糖尿病早已惡化得令你後悔莫及了。沒有症狀的恐怖疾病,一不留神就奪走健康!腎病變、視網膜病變及神經病變,可說是糖尿病的3大併發症。3者都是微細血管和神經,因為醣類而產生的病變。其中,比較早出現症狀的是神經病變。末梢神經及自律神經病變會導致手腳麻痺、感覺障礙、腸胃功能不全、汗腺異常、男性性功能障礙等各種問題。糖尿病患者容易受到感染,因此只要受點小傷,就會導致細菌入侵,加上末梢神經麻痺而缺乏痛覺,容易因為延遲治療而出現組織壞死,甚至到需要截肢的地步。因此,糖尿病患者必須時常留意自己的腳趾的狀況,絕不能忽視小傷。糖尿病視網膜病變,是視網膜和玻璃體的微血管變得脆弱,受損出血的一種疾病。它會引起視網膜剝離,嚴重者甚至會失明,還可能併發白內障、青光眼等眼疾。腎臟腎小球中的微血管若產生障礙,就會引發腎病變。這時因為腎臟的過濾功能下降,產生蛋白尿及全身水腫等症狀,若沒有及時治療,遲早惡化成腎衰竭,最好走上洗腎的不歸路。洗腎患者中,糖尿病腎病變者年年增加,2009年就已經高達45%。這些恐怖併發症,10年後才會陸續爆發出來。糖尿病會傷害全身血管,我將它稱為「血管脆弱病」也是原因於此。血液裡的葡萄糖濃度一高,血管內側就會受損,身體為了修補傷口,會凝固血液,導致血管阻塞。因此,血流容易停滯的微血管就會接二連三地死亡,微血管分布密集的眼睛及腎小球,之所以容易產生病變,也是因為這個緣故。這些併發症,必須等到發病後5年、10年後,才會慢慢顯現出來,在那之前,患者幾乎沒有任何自覺症狀。因此,我們需要定期檢查,早期發現,才能早期治療。此外,大血管病變也在背後偷偷進行著,動脈硬化、腦血管疾病(腦中風)、缺血性心臟病(心肌梗塞、狹心症)……,這些攸關性命的重症會在出其不意時突然發病,而大血管的動脈硬化,更是從糖尿病高危險群階段就開始了。「脂肪肝」是糖尿病的高危險群,別掉以輕心!在葡萄糖的代謝上,肝臟扮演著很重要的角色。因此,總是攝取大量醣類使得肝臟過度操勞的人,以及飲酒過量導致肝功能變差的人,他們身體控制血糖的功能也會變差,造成肝臟吸收葡萄糖的能力下降,血糖高居不下。常聽到有人說:「我沒有糖尿病,但我有脂肪肝!」如果你也有脂肪肝,請特別注意,有一種看法認為:脂肪肝是糖尿病高危險群。脂肪肝可以大致分成2種,一種是飲酒過量引起的,另一種則是不是。但絕大多數脂肪肝,都是飲酒造成的。雖然酒精在體內很容易燃燒,但過程中會產生一種名為NADPH的物質,造成三酸甘油酯代謝困難。此外,由於身體處於能量過剩的狀態,所以比三酸甘油酯容易燃燒的物質,會大量在體內循環,最後囤積體內,形成啤酒肚。多餘的三酸甘油酯,會被儲存在脂肪細胞內,製造出有害的荷爾蒙,這些荷爾蒙會讓胰島素作用變差,提高胰島素阻抗性。此外,脂肪細胞所製造的荷爾蒙,也有許多會促進動脈硬化。飲酒過量,不只肝硬化,動脈也會跟著硬化!當內臟的脂肪細胞開始囤積三酸甘油酯時,肝臟也會開始存積脂肪。肝臟本來是將葡萄糖轉換成肝糖儲存的地方,因為營養過剩被塞得滿滿的,只好將脂肪以更有效率的形式儲存,因此就形成了脂肪肝。每次我這樣講,就一定會有人說:「我就是喜歡喝酒,等一下我不吃飯總可以了吧?」為了喝酒甘願賠上性命的人,我只好隨他們去了。但飲酒過量遲早有一天會造成肝功能敗壞,一旦肝臟功能變差,肝臟吸收葡萄糖功能自然也會下降,血糖就會跟著上升,從此陷入高血糖與肝功能差的惡性循環中。飲酒過量是脂肪肝形成的原因,而脂肪肝會導致高血糖,進而產生動脈硬化,這一點請喜歡喝酒的讀者們務必謹記。(本文作者/內場廉)(摘自/糖尿病一定有救/采實文化出版)

台灣170萬人罹糖尿病 控糖觀念卻待加強

台灣170萬人罹糖尿病 控糖觀念卻待加強#糖尿病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承璋/綜合報導)我國糖尿病患,逐年以「暴增」的幅度攀升,根據統計台灣有高達170萬人,罹患糖尿病,但值得注意的是,雖台灣糖尿病盛行率高,糖尿病患者的衛教知識,似乎普遍都不太好,導致血糖控制不佳,時常高高低低,讓糖尿病三大病變,神經病變、視網膜病變與腎病變危機,時常四伏在糖尿病患者身旁。施打胰島素三大錯誤觀念 恐讓病情加劇根據調查指出,近十年來,台灣糖尿病人口增加了70%,盛行率達到6.28%,即便每年以新增數萬名病患的驚人速度攀升,但多數病友的控制情形卻不理想,台中榮總新陳代謝科醫師林時逸指出,中部地區60歲以上的民眾,超過九成對糖尿病與胰島素有三大錯誤認知,包括「需要開始打胰島素時,表示病情很嚴重了」「胰島素用量的增加,表示糖尿病越嚴重」「一旦需要打胰島素,就得打上一輩子」,甚至其中45.5%~54.5%答錯者竟是糖尿病患或家屬本人。他表示,糖尿病治療日益進步,最大的困難是如何突破糖友心房,導正錯誤觀念,當醫師判斷患者需要注射胰島素時,應遵從醫囑,同時積極了解糖尿病、學習控制血糖,避免病情加劇。因此,為了導正糖尿病患,對於施打胰島素錯誤的觀念,中榮開辦了一系列的「糖尿病看圖對話」衛教課程,透過類似大富翁遊戲般的地圖設計,將糖尿病照護議題圖像化,把胰島素形容為將糖送入人體細胞的鑰匙,讓病友透過地圖中的各種生活情境,彼此討論、分享經驗,與傳統的單向授課相比,更能藉由同儕影響力,強化病患改變行為的意願,終讓糖尿病友,能夠有好得控糖觀念。

糖尿病患要小「心」 4成死於心肌缺氧

糖尿病患要小「心」 4成死於心肌缺氧#糖尿病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靜梅/綜合報導)糖尿病併發症多,因併發症死亡的機率也不低!調查就顯示,糖尿病患者主要的死亡原因為心肌缺氧(佔40%),其次為心臟相關疾病(15%)。為此,醫師提醒糖尿病患要小「心」,糖尿病併發心臟相關疾病致死的機率高達5成以上。振興醫院新陳代謝科張芳元醫師表示,全球每10秒就有2人被診斷出糖尿病、1人死於糖尿病相關疾病,其中主要死亡原因,第一名為心肌缺氧、接下來依序為其他心臟疾病、糖尿病本身、腦血管疾病、肺炎以及流行性感冒等。張芳元醫師解釋,一般患者在得到第2型糖尿病後,通常還會引發高血壓、膽固醇和三酸甘油脂過高,此外還容易有形成血栓、血尿和酸血症的情形。運動和血糖控制 可改善糖尿病及降低相關併發症糖尿病患除了需要良好控制血糖外,還能透過運動來降低體重、增加肌肉與心臟的強度、增加血液中的好膽固醇(高密度膽固醇)和降低血壓,讓糖尿病獲得控制,相關併發症致死率也能因而下降。

研究:天天3千步 慢性病率降3成

研究:天天3千步 慢性病率降3成#糖尿病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靜梅/綜合報導)台南新樓醫院社區健康中心溫筱婕衛教師表示,最新美國研究指出,每天走路超過3500步,能降低5%罹患糖尿病的機率,若健走量增加,還能降低30%的罹病風險,因此只要每日健走3500步,就能有效預防慢性疾病發生。為提倡健走好處並促進健康,新樓醫院今(30)日舉辦「虎山走出健康 享瘦幸福活動」,希望透過活動鼓勵社區民眾和醫院員工養成健走、運動的好習慣。一共400多人共襄盛舉,在副院長吳東璧的帶領下,大家一起完成全程4.5公里的樹林區健走路程,不只身體筋骨都活絡起來,連壓力也一併消除。吳東璧副院長表示,健走運動是最適合大人、小孩的運動方式,因為健走無需特別技巧或器材輔助,只要一條簡單的毛巾擦汗就夠。藉著一起和家人、朋友或鄰居運動的過程,還能增加情感交流的互動機會,而且適當運動還能促進腦內啡分泌,讓心情輕鬆愉快。健走簡單又健康 提升心肺功能還能減少慢性病 健走是一項容易執行又良好的有氧運動,能有效提升心肺功能,並藉由腿部的運動壓縮血液流動,同時強化微血管組織。除此之外,還能促使體內調節血糖的胰島素敏感性提高,有助降低血糖濃度,減少罹患糖尿病風險。

多運動 對糖尿病患有五大好處

多運動 對糖尿病患有五大好處#糖尿病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近年來,國人吃的豐盛、缺乏運動、體重增加,使得糖尿病患有日漸增加的趨勢。而糖尿病近幾年位居國人十大死因第五位,所以糖尿病的預防與控制是不容忽視的。多數糖尿病患者的死亡及罹病都與心血管疾病有關。研究顯示,規則運動與強健體能可使一般人的心血管疾病減少,同時也可減少非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的發生。隨著壽命延長,老年人的糖尿病發生率增加,發生糖尿病併發症的人數也增加,因此運動的角色顯得更加重要。運動對糖尿病好處很多,包括:1)改善心肺功能,增進體能2)促進體重減輕,維持理想體重3)有助於血糖的控制4)降低冠狀動脈及心臟病之危險因子5)加強病患的自信心及減少心理壓力。基隆市中山區衛生所表示,糖尿病目前雖然還是一種不能根治的疾病,但只要依循醫護人員的指導,適當的維持運動及控制飲食,血糖便可以控制在理想範圍,病情得以控制且正常工作及擁有愉快的生活,並預防及延緩併發症的發生。

樂閱讀/做好5件事 與糖尿病和平共處

樂閱讀/做好5件事 與糖尿病和平共處#糖尿病

1)定時量血糖/想控制血糖正常,首要之務就是要監測血糖,做血糖日記。每天餐前、睡前定時量血糖,才能知道到底吃了什麼會讓血糖飆升,對已經在打胰島素的人來說,也才知道該怎麼調整胰島素的劑量,讓血糖維持穩定。2)控制飲食/飲食是控制血糖最基本也最重要的原則,尤其要注意醣類食物的攝取,建議跟營養師討論每天的醣類食物攝取份量,同時掌握「三少一多」原則:少糖、少油、少鹽、多纖維。3)規律運動/運動可以促進胰島素發揮功效,增進身體對胰島素的敏感度,降低血糖濃度,達到降血糖作用;此外,運動也能控制體重、降低膽固醇、三酸甘油酯、增加肌肉與血管的彈性,進而降血壓。國外對於運動降血糖的研究不少,比較知名的是美國「糖尿病預防計畫」,將3234 位高血糖受試者分成三組,第一組僅給食物衛教,第二組接受營養師衛教、攝取低脂飲食並在健身教練指導下運動,第三組則給藥物(雙胍類,Metformin)改善血糖。研究持續3 年之後發現,平均每年第一組有11.5%的人變成糖尿病,第二組的效果最好,僅5.5%的人變成糖尿病,第三組則有7.5%。顯然,維持良好生活型態,規律運動、飲食控制的效果絕不輸給單純使用降血糖藥物。哪些運動較適合呢?美國臨床內分泌學會指出,每週健走4 次,每次40 分鐘,可降低身體對胰島素的抗性,有效控制血糖。除了健走,游泳、騎腳踏車、有氧運動,都很適合大多數的糖尿病患者。4)聽醫生的建議好好治療/糖尿病衛教學會理事長游能俊呼籲,「當飯前血糖≧ 100 mg/dL,一定要就醫,不能只單靠飲食控制,」早發現早就醫,治療效果較佳。很多人不知道自己有高血糖,或者不想配合醫囑用藥或打胰島素,一直拖,結果錯過早期治療。目前研究已經證實,及早使用胰島素積極控制血糖,能維持胰臟β細胞的功能,增加人體自行分泌胰島素的機會。甚至有研究指出,及早積極治療後,約有四到五成的病患在停用胰島素之後,即便不使用任何藥物經過一年追蹤,仍可穩定控制血糖。很多人擔心一旦打胰島素就得一輩子注射了,其實不然,要看患病時間多久、當初是不是急性問題而開始注射、是否早期發現早期積極治療,還是很有機會可以停止,改成口服降血糖藥物控制即可。5)定期追蹤檢查/根據糖尿病學會照護計畫指引:• 糖化血色素至少每半年檢查一次。• 血脂肪至少每年檢查一次,包括總膽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三酸甘油酯。• 尿液微量白蛋白至少每年檢查一次。• 足部檢查至少每年一次。• 眼底檢查或眼底彩色攝影至少每兩年做一次。(本文作者/張曉卉)(摘自/牽爸媽的手,自在到老的待辦事項/天下雜誌出版)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