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

糖尿病患應定期做眼睛檢查 否則當心失明

糖尿病患應定期做眼睛檢查 否則當心失明#糖尿病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承璋/綜合報導)我國糖尿病患越趨增多,可是真正了解糖尿病衛教知識的民眾卻是不多,造成我國糖尿病患者時常併發許多病症,例如,視網膜病變、腎病變、神經病變等,而失明則是三大病變中,最令人感到絕望併發症,呼籲民眾一定要嚴格控糖,才能健康生活!糖尿病視網膜病變很麻煩 病患應多檢查眼睛狀況對此,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眼科部主治醫師林純如指出,糖尿病併發症,最難處理的就是增殖性視網膜病變。嚴重時,病患往往須要切除玻璃體,以清理新生血管纖維組織與出血。林純如說,內科治療進步,糖尿病患壽命延長,本來是件好事,然而一旦因病導致失明,對老年病患生活的影響更大。另一方面,雖然醫學突飛猛進,但對於糖尿病視網膜病變,迄今仍無預防及根治方法。唯一有效的應對之道,是經由良好血糖控制,加上眼科定期檢查,以及必要時進行網膜雷射或切除玻璃體,來穩住視力狀況。  值得注意的是,糖尿病會無聲無息的影響視網膜,亦即病變初期通常沒有症狀,眼科定期檢查因而非常重要。林純如建議,病患得知自己罹患糖尿病後,每年至少要接受一次視網膜檢查,患病五年以上,更應加強為半年檢查一次。此外,懷孕、高血壓、高血脂、腎臟病及肥胖因素,也會加劇糖尿病視網膜病變。雖然嚴控血糖並不能保證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無由出現,但研究顯示,更加嚴格的控制血糖,確可減少增殖性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的發生率。

治療糖尿病五迷思破解!不再讓病患心生怕怕

治療糖尿病五迷思破解!不再讓病患心生怕怕#糖尿病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承璋/採訪報導)我國罹患糖尿病的民眾逐年增加,而到目前為止,糖尿病患者已經突破一百七十萬人大關,幾乎已快成了我國的國民病!然而,民眾對糖尿病的衛教知識大多不足,甚至還有許多迷思,而這些迷思更造成民眾不敢接受醫生的治療,導致糖尿病一直惡化,那到底民對糖尿病治療有哪一些迷思呢?破解糖尿病五迷思 你也可以安心接受治療以下提供五迷思破解,希望民眾能對糖尿病的血糖控制有所了解。「迷思一」,胰島素用量的增加表示糖尿病越嚴重?並非如此,出現糖尿病併發症才是真正的糖尿病變嚴重!糖尿病的治療目標是要避免或降低併發症風險。當病人需要注射胰島素治療、或者胰島素注射量增加,只要他的血糖值和糖化血色素控制在目標值內,而且沒有發生併發症,其實是控制良好。許惠恒理事長解釋,胰島素治療是盡量模擬正常人胰臟分泌胰島素的情形,依據各人胰島素分泌能力、胰島素的敏感度,以及生活方式等因素,每位病友的注射次數不盡相同!「迷思二」,如果糖尿病人的胰臟還能產生胰島素,他就不需要用胰島素治療?起始胰島素治療的時機點,因人而異。病人是否需要胰島素治療,醫師通常會考慮他目前的血糖值和糖化血色素「超標」多少;因為一般口服降血糖藥可降低糖化血色素約1%,而注射胰島素達合適劑量能使糖化血色素大幅的降低,而且沒有最高劑量的限制。事實上,當體內胰島素分泌不足,或是胰島素功效無法充分發揮時,為了有效控制好血糖,避免併發症提前到來,醫師也有可能建議注射胰島素。「迷思三」,吃藥控制血糖比較安全,最好不要打針? 所有的藥物都有相當的臨床研究佐證其藥效、安全性。注射胰島素的病人,只要衛教觀念正確、理解胰島素療法的劑量調整小撇步,也可以很安全!某些口服降血糖藥物能刺激胰島細胞製造胰島素,但只有在身體還能有良好反應時才有效。而有些病友在服藥一段時間後,胰臟細胞功能漸漸衰退,無法控制好血糖,就需要注射胰島素。「迷思四」,需要開始打胰島素時,表示病情很嚴重了?許多病友並不清楚胰島素本來就是身體的一部分,是體內的一種賀爾蒙,若是身體目前沒辦法製造足夠的胰島素來降低血糖,「缺什麼,補什麼」直接在身體補充胰島素或刺激身體分泌胰島素,才能及早控制好血糖,避免導致併發症。「迷思五」,打胰島素最後下場就是失明、洗腎?恰恰相反!許多病友因為不了解,一聽到醫師建議打胰島素時,無法馬上接受,能拖就拖,逼不得已才接受治療。但這段拖延期間併發症已經悄悄侵襲,等到打胰島素後發生,常被誤認為是打胰島素造成的!其實,糖尿病併發症都與血糖是否控制良好有很大的關係,胰島素治療可以幫助控制血糖,是預防併發症,而非造成合併症。

糖尿病搞鬼 傷口感染不易控制

糖尿病搞鬼 傷口感染不易控制#糖尿病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控制血糖真的很重要、不能輕忽。50多歲的陳女士,突然脖子腫脹、轉動困難,經診斷為「深頸部感染」,醫生安排外科引流手術,術後返家,傷口癒合情形不良,再次安排住院及檢查,發現血糖值竟高達340mg/dl。歷經傷口擴創手術、抗生素治療及嚴格血糖控制後,傷口終於得到良好控制。現在,陳女士已確診為糖尿病,並接受口服降血糖藥治療。一般人對於糖尿病的併發症的瞭解,大多為心肌梗篩、中風、洗腎、失明等,殊不知,高血糖會影響淺層傷口的癒合及深層組織的感染,原因有兩類:其一為病人身體的抵抗力之缺陷、其二為病人體內環境適合某些致病原之滋長。像陳女士發生「感染」時,由於本身抵抗力不足再加上不斷的「食補」導致體內血糖高,倘若沒有即時發現是「高血糖作祟」,造成嚴重深頸部感染 ,病患甚至有致命的危險。因此,提醒民眾要多關心自身的健康,定期接受免費身體健康檢查,現在政府提供40-64歲每3年一次,及65歲以上民眾每年一次免費健康檢查的服務;而患有糖尿病者,平時應留意傷口處理,並控制血糖,以免造成傷口反覆感染情形。 

糖尿病患者 不吃藥險失明?!

糖尿病患者 不吃藥險失明?!#糖尿病

(優活健康網實習記者李玟瑾/綜合報導)許多糖尿病患者以為單靠食物、運動就能降血糖,當心弄巧成拙!62歲的張先生,罹患糖尿病已經16年,雖然有看醫師,但卻只看病不吃藥,堅持要用飲食和運動來控制血糖,5年前身體開始惡化虛弱,他發現視力愈來愈差,以為或許是老花眼,最後連眼前三十公分都只能看到模糊晃動的影子,求診後才發現兩眼嚴重白內障,幾近失明。糖尿病患 白內障是常人的五十倍!糖尿病視網膜病變最可怕的地方是在視網膜病變的早期並無任何狀,但當症狀出現時,視網膜病變已經到達某種程度了。糖尿病控制愈差或發病時間愈長的人,愈容易發生糖尿病視網膜病變。有一些人在確定罹患糖尿病時,已經有視網膜病變,甚至有人因為視網膜病變,才發現自己罹患糖尿病。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糖尿病患能早期發現有眼病變,接受治療、好好控制血糖,眼睛的問題也有機會隨之好轉,因此一旦確定診斷罹患糖尿病,就應該接受眼底檢查,之後每年更應檢查一次,若發現有視網膜病變,更應積極改為每三到六個月檢查一次。

月餅、烤肉使血糖飆升 糖尿病患就診量增

月餅、烤肉使血糖飆升 糖尿病患就診量增#糖尿病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中秋節少不了應景的月餅、烤肉等,但若有三高問題的民眾,飲食可能要節制了。中秋節前後,都是糖尿病患就診量暴增的時間。不僅月餅、烤肉會使使血糖飆升,部分用藥與飲食過量也都會讓糖尿病患體重增加,提高併發症機率。月餅最容易造成血糖飆高,由於月餅含有高脂肪、高糖分、高熱量、高蛋白質,因此糖尿病患應該控制每次最多只吃半個月餅,而且要同時減少半碗飯量。而烤肉對於糖尿病患來說是另一個造成控糖不穩的時機。烤肉時要避免攝取過量的肉類,大概二塊肉片或一隻雞腿左右的份量就足夠,肉類的選擇以白肉或是豆腐較佳。而許多加工食品如香腸等,常容易添加過多的調味料,因此糖尿病患更應該要盡量避免。基隆市衛生局建議糖尿病患,體重上升是糖尿病患在中秋期間的一大健康危機,而除了大魚大肉以及過量飲食外,許多糖尿病的用藥也會讓體重增加,因此糖尿病患若是合併有體重問題,應該諮詢醫師,調整用藥劑量,或是請醫師調整較不會引發體重上升,或增加副作用的藥物。

醫訊/胰島曼波創意舞蹈競賽

醫訊/胰島曼波創意舞蹈競賽#糖尿病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衛生署公佈的101年度全台十大死因中,糖尿病高居第五位,全台已有超過150萬名糖尿病病患。據健保局資料統計,台灣每年糖尿病患成長近10萬人,預估5年內全台糖尿病患將突破200萬人,即每10人就有1人罹患糖尿病! 因此,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在今年舉辦「胰島曼波創意舞蹈競賽」,邀請病友發揮創意,舞出健康、成功控糖,透過病友的熱情,再次傳散積極治療的觀念,得獎隊伍不僅可以獲得獎金,更將獲邀至今年的世界糖尿病日活動表演,讓創意被更多人看見。活動內容、日期、時間、人員、設備、項目、規則、流程、名額、地點、辦法等,以主辦單位最新訊息為準,因此參加本活動前請先洽詢主辦單位再做確認,以免臨時異動或取消。 名稱:胰島曼波創意舞蹈競賽時間:即日起至102年9月30日止地點:台北信義區東興路41號11樓 收件處洽詢:02-8768 2603報名:http://www.tade.org.tw/news/news_list.asp

連假長途駕駛 糖尿病患當心低血糖危機

連假長途駕駛 糖尿病患當心低血糖危機#糖尿病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中秋連假來臨,民眾長途駕駛的機會大幅增加,而糖尿病患者開車時,如果遇到堵車等情況,容易延誤用餐,加上藥物的作用而出現低血糖,即便是輕度低血糖也會使患者感到無力、手顫、頭昏以及辨別能力下降,進而影響駕乘安全,其危險堪比酒駕,因此醫師建議有此風險的長途駕駛應特別注意相關症狀及用藥安全。糖尿病駕駛於行車途中最常發生的情況即是因沒有按時進餐而導致的低血糖。據調查研究顯示,第二型糖尿病患如發生低血糖情況,發生車禍風險將提高39%,過去國外文獻統計有50%以上的第二型糖尿病患者服用的是磺醯尿素類藥物,也有調查指出約19%的磺醯尿素類服用者曾出現低血糖現象。提醒糖尿病患者開車前仍需多加留心,平時不妨在車裡備些糖或零食。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副秘書長李奕德醫師提醒,如果糖尿病患者於行車其間出現頭暈、無力、心慌、顫抖、冒冷汗、手抖和視力模糊、甚至控制不住方向盤等症狀時,很可能就是低血糖反應。一般的應急措施是食用含有糖類的食物或飲料,待恢復正常後才可繼續駕車。如果長途駕駛,應該於車內隨手可得處準備含糖食物,便於及時取用。如果駕駛朋友服用易產生低血糖的藥物時,30分鐘內一定要進食,如怕忘記,謹記無進食就不用藥,以預防低血糖情況發生。醫師在開立降血糖藥物時,除了會考量併用不同種類的藥品以提升效果外,也可能降低個別藥物的劑量,以避免副作用,此外也會評估病患的血糖情況建議施打胰島素治療。而目前已有可與胰島素合併使用的降血糖藥物,可減少病患胰島素劑量。建議民眾用藥前必需主動找醫師諮詢,正確認識及選擇降血糖藥物,並且三餐定時才能遠離低血糖危機,開心出遊,平安回家!

尿糖不等於糖尿病!甜食多使尿液有異

尿糖不等於糖尿病!甜食多使尿液有異#糖尿病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靜梅/採訪報導)尿糖是糖尿病的前兆?吃太多甜食可能引起尿糖?日前一名12歲男童因入學體檢驗尿,報告中出現尿糖而前往診所就醫,醫師問診後得知他在驗尿前不久剛吃了一碗剉冰,評估身體狀況和生活作息後,建議過兩天再次驗尿和空腹血糖,結果一切正常,尿糖可能是檢驗前吃進大量甜食所造成的。血糖超過可回收極限 會從尿液中排出 而偵測出尿糖書田診所家醫科主任醫師林兆啟表示,當葡萄糖進入體內後,可自腎絲球體濾出,再由近端腎小管再吸收回體內,但腎小管再吸收有極限(稱為腎臟葡萄糖閾值),一般而言血糖濃度升高到180mg/dl以上時,葡萄糖會從尿液中漏出來,於是可以偵測到尿糖,通常尿糖愈多表示血糖也愈高。林醫師說明,腎小管再吸收葡萄糖的極限值,就稱為「腎臟葡萄糖閾值」,此數據因人而異,閾值越高越不容易驗出尿糖,反之,閾值低的人,縱使血糖在正常範圍內,也可能出現尿糖;一般而言,年齡越大或糖尿病史越久者,閾值越高,男性普遍比女性低,但懷孕時的婦女閾值會降低或小孩閾值偏低的情形,容易使得兩者尿中出現葡萄糖。出現尿糖並不表示有糖尿病 血糖測定進一步確認林醫師表示,糖尿病患當血糖超過180mg/dl時,腎臟可能會無法完全再吸收葡萄糖,因此葡萄糖就可能會隨尿液排出;若是在驗尿前吃入大量甜食,也可能會出現尿糖的情況,但這並不表示就有糖尿病;用尿糖來檢驗糖尿病的特異度和敏感度比較差,因此不能單以驗尿結果判斷是否有糖尿病。林兆啟醫師提醒民眾,在驗尿前吃入大量的甜食或高熱量的食物,可能影響驗尿結果,因此若有預定要驗尿應留意飲食;當驗出尿糖時,許多人第一反應就是擔心是否罹患糖尿病,但還需進一步驗血才能確認,因此無須過度緊張,儘早就醫診斷即可。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