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緒

樂閱讀/你有述情障礙嗎?

樂閱讀/你有述情障礙嗎?#情緒

「述情障礙」(Alexythymia)一詞最早是由美國哈佛大學精神治療家彼得‧希弗紐斯(Peter Sifneos)博士使用,試圖描述極大比例深受各種與壓力相關疾病之苦的患者共同的問題。從這個詞的希臘字根,我們發現,alexy的意思是「無語」,thymia的意思是「對情緒」。這是個相當危險的狀態。如果我們無法表達自己的情緒,我們便與自身的內部的狀態失去聯繫,一直到細微的低語轉變成我們體內和身邊的痛苦尖叫。述情障礙的程度越嚴重,我們便越失去平衡,直到我們意識到有些事不大對勁為止。出於這個原因,述情障礙幾乎被視為每一個與壓力相關疾病的危險前兆。此外,當我們與自己失去聯繫,我們更容易在遭受壓力時感到抑鬱,或在擔心時感到焦慮,同時從只有一點不平衡升級,失控成重大危機。我們失去平衡後,更容易在別人的生活中,掀起一連串的問題,而且很可能會影響到後代子孫也重複這樣的模式。對於很多人來說,第一次得知述情障礙的概念,宛如敲響了一記激烈的警鐘。他們會立即在自己的生活中辨認出一些人符合這個描述,他們也常常默默在懷疑自己:「這是在說我嗎?」述情障礙實質上是一種社會性疾病,最常由與自己的感覺失聯的父母傳給孩子。它可能從我們童年時期發展出來的,比方說,小時候你去找爸爸說:我們現在肚子餓了。而他卻否定我們的經驗說,「你不可能餓了!你剛吃了一個三明治!」或者當我們感覺冷了,去找媽媽的時候,她回應我們,「你不可能會冷,寶貝。這裡有26.7度,而且你還穿了毛衣。」當我們的權威人物習慣性地忽視或否定我們自己深刻感覺的經驗,當他們缺乏耐心、技巧或關注,去幫助我們弄清楚到底怎麼回事時,他們就已經置我們於述情障礙的危險中了。這種情況在我們的生活中發生得越早,我們會開始越忽略自己的情緒,混淆我們的需求,不信任我們對自己深刻的體驗所做的詮釋;這也同時阻礙我們發展自我平衡能力的技巧,而這些技巧對於知道自身感受和描述自我真實是必要的。雖然我們肉體可能成熟了,並且承擔我們作為一個社會中「成熟」的成年人的地位,但除非我們療癒自己這方面的問題,否則我們很容易與心中的感受分離,失去與別人的聯繫,並在不知不覺間,把這種情況傳給我們自己的孩子,讓我們生活在不穩定、不平衡的情況中。雖然在許多情況下,人們會看不順眼別人「親暱」的行為表達,但有相當確鑿的證據表明,與自己情緒失去聯繫的人,其實情感特別脆弱,在面對壓力大的轉變時,風險特別高。不管我們跟自己的情緒如何脫節,我們溫暖、感受豐富的身體,會繼續深受生活經驗的影響,繼續泵出療癒或傷害我們的生化物質,同時繼續大聲而清楚地廣播我們強烈的感受和需求,縱使我們選擇忽略它們。(本文作者/喬爾.勒費博士、米雪.勒費)(摘自/平衡生活:讓你的生活少費一點力/新星球出版)

樂閱讀/大腦裡有沒有「快樂中心」?

樂閱讀/大腦裡有沒有「快樂中心」?#情緒

加州理工學院的奧爾滋和納密爾教授等人,在1954年研究報告中提出:動物對腦內某些地方的輕微電刺激有特殊的愛好。他們的實驗裝置,是將電極種植在老鼠的下丘腦背部加以固定,然後訓練動物去按鈕接通電流,得到一連串輕微的腦內刺激。如果刺激點適當,動物便會按個沒完,甚至每小時達數千下,而且對其他的誘惑(如美食和異性)也毫不動心。牠們追求自我刺激如此專注,想必是因為這個刺激替牠們帶來極大的快感。因此,研究人員將這刺激點稱為「快樂中心」。• 情緒是經過大腦調配的心智狀態/所謂「快樂」,其實只是人們主觀上給予的情緒標籤,動物的實際感覺如何?仍不得而知。但是這個發現掀起了一股人體實驗的熱潮,不少人利用精神病人和癌症末期的病人,進行與動物同樣的實驗,獲得的結果,的確有消除緊張和愉悅快感,但尚未發現有「快樂得不得了」的情形。受試者有的說感覺到心靈超脫、飄飄然的感覺,有的說好似中了邪,說不出來的快感……,後來因為以人體做實驗違反醫療倫理,所以停止了這種測試。有些學者對於這一種由刺激帶動神經系統的運作,認為和所謂「酬償」和「懲罰」學說不太相關,所以不主張使用﹁快樂中心」這個稱號,但在學術界大家卻已習慣使用這個詞了,所以很多書籍文獻中還是時常可以見到。大腦裡實際上沒有獨立的「快樂中心」。大腦皮層下面的邊緣系統是產生情緒(包括快樂)的所在,但基本上,只是由「好」和「壞」兩種基調來變化而已。當訊息傳到大腦額葉,可以調配成各種複雜的心智狀態,而我們所感知的快樂,只是各種心智狀態中的一種而已。• 生活態度才能創造真正的幸福感/形成快樂必須有三個基本條件:身體無不適感覺,無負面消息、處境狀況良好,有回饋、有意義(例如得到獎金或獲得表揚)。生活中三個條件要都同時湊上並不容易,所以有人就想些邪門歪道,發明什麼「快樂丸」等藥物來刺激大腦,其實這是在混亂大腦。用藥物或其他外力的方式尋求快樂,其實是不切實際的,而且副作用很多。倒不如培養樂觀情緒和正面思考的習慣,對生活物質要求不要太高,知足惜福,工作努力,踏實肯做,這才是追求大腦自發性快樂的不二法門。(本文作者/徐剛)(摘自/大腦,你在忙什麼?/方舟文化)

樂閱讀/好心情讓內分泌更穩定

樂閱讀/好心情讓內分泌更穩定#情緒

在所有器官組織中,內分泌系統受到老化的影響算是比較不明顯,且變動過程通常呈現緩慢改變,花費時間10~20年不等,內分泌系統的自然老化可以不用過度擔憂,它對健康的影響不大,即便退化還是足夠維持正常的生理功能。但若因外力而造成系統紊亂,或者加速退化可就不太妙了。人體的內分泌系統就像是身體的調節器一樣,一個不對勁就會讓身體狀態失常,且內分泌系統通常有著環環相扣的關聯性,一有問題往往帶來一連串的骨牌效應,對健康所造成的負面影響不小。舉個例來說,當人處於高壓力狀態下,腦下垂體會分泌促進腎上腺皮質素,接著腎上腺會產生可體松,當可體送分泌量過大時,有可能會加快心臟的冠狀動脈阻塞,導致心血管疾病的發生。想要預防內分泌系統失調,最好能讓情緒保持穩定,並且擁有良好的睡眠、維持運動好習慣:• 保持情緒穩定、排解壓力/很多人以為,內分泌系統穩定、情緒就會穩定,實際上剛好相反,情緒穩定了、內分泌系統才會穩定。因此,希望內分泌系統不要提早退化,不要出現紊亂情況,一定要保持良好的心情。現代生活很難避免壓力,但起碼要懂得紓解壓力。• 運動可促進胰島素功能/運動能大幅促進胰島素功能,而血糖是內分泌系統老化影響較明顯的一環,奉勸大家養成持續運動的好習慣,對抗老化對胰島素的影響。因為前面提到的飯後低血糖現象,是一種所謂「胰島素阻抗」的現象,唯有靠運動才有辦法改善。• 均衡飲食能幫助身體維持正常運作/均衡飲食能提供身體必須營養素,幫助身體維持正常運作,同時穩定情緒,對內分泌系統也有相當的幫助。均衡飲食的原則就是均衡攝取六大類食物,多元攝取各種營養素,避免高油、高鹽、少纖維的飲食模式。(本文作者/陳亮恭)(摘自/寫給怕老族/凱特文化出版) 

你是否剝奪了孩子學習獨立的機會呢?

你是否剝奪了孩子學習獨立的機會呢?#情緒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有個幼稚園老師分享,前陣子因為天氣變化大,班上很多孩子整天打噴嚏、流鼻涕,經常會聽到孩子說:「老師,我有鼻涕!」。這位幼稚園老師都回答:「衛生紙在桌上,自己拿,擦完了丟到垃圾桶裡!」剛開始,有的孩子會將擦完的衛生紙遞還給老師,要老師幫她扔,但這位老師總是要求孩子自己丟到垃圾桶裡。慢慢的,跑來找老師丟垃圾的孩子變少了,自行擦鼻涕的孩子越來越多,且多數能自己丟進垃圾桶。諮商心理師許皓宜說,這是因為在家中,孩子們習慣了父母幫他們拿衛生紙,幫他們擦鼻涕,幫他們丟到垃圾桶裡,孩子有機會可以自己學習獨立自主的機會便一次次被剝奪。許皓宜表示,孩子1~3歲是發展獨立自主的時期,從小就應該要培養孩子獨立,因為獨立性強的孩子,往往比較有主見、做事有明確目的,也較自動自發,有助於孩子形成良好的人格。諮商心理師許皓宜建議,孩子的獨立性應從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培養,因為日常生活中有很多事情都是孩子能力所及的,所以家長應該提供這樣的機會。比如:吃飯要孩子自己拿湯匙吃、上廁所鼓勵孩子動手擦屁股、睡覺時讓他們自己動手蓋被子、洗澡時讓他們自己洗。許皓宜說,孩子在不知不覺中,就慢慢的學習了獨立思考,學會了獨立完成。想知道如何處理孩子情緒表達的訣竅嗎?快來報名「許皓宜博士~小英雄領袖情緒表達夏令營」http://sun324.smartweb.tw/index.php?module=course&mn=1&f=register&id=19

樂閱讀/糾正孩子的同時鼓勵自我慈悲

樂閱讀/糾正孩子的同時鼓勵自我慈悲#情緒

許多家長並不懂得如何在孩子行為不當時規範他們,同時幫助他們對自己慈悲。首先,重要的是別疾言厲色的批判孩子,或是讓他們因為不符合你的期望而內疚。名演員傑克.尼克遜說過:「我母親從來不明白罵我『狗娘養的』有多麼諷刺。」研究顯示,被父母經常挑剔的孩子比較容易缺乏自我慈悲,長大後會有焦慮、情緒低落的問題。孩子常常內化父母批評的聲音,這個聲音會跟著他們一輩子。雖然沒有哪個父母會想要自己的孩子受苦,然而很多人還是認為措詞必須猛烈,規範才會有效。放任型的家長從來不罵孩子,的確有可能阻礙孩子的成長與發展,然而你可以設定明確的界線,用親切慈悲的方式糾正有問題的行為。這麼做可在不讓孩子難過的情況下了解,為什麼改變他們的行為很重要。把重點放在實際的行為上面,而不是放在他們整體的個性上。你要強調的是,不是由失敗和錯誤來定義你是什麼樣的人,其實所有的人就像是還在製作中的半成品,持續在學習。在糾正孩子錯誤的行為之前,先確認這個行為的根本情緒也很重要。假使你的兒子尼爾一邊玩他最喜歡的電動遊戲,一邊要他的妹妹「閉嘴」。你不該氣沖沖的說:「尼爾,你的態度太惡劣了!你為什麼就不能對妹妹好一點?」你可以嘗試說:「我知道你玩遊戲被打斷很生氣,可是你要妹妹閉嘴,讓她很難過。」或者假設你的女兒只顧著跟朋友講電話,把一罐打開的蜂蜜放在廚房不管。你不是大聲說:「你這個死小孩!」而可以說像這樣的話:「我知道你是因為講電話而分心,可是我們總不能讓蟲蟲到處爬啊。」加一點點幽默效果可能更優,例如:「你難道想讓我們家的廚房看起來像被螞蟻大軍攻擊過嗎?」重要的是向孩子傳達,犯錯沒有關係,生活本就不是盡善盡美。「人嘛」、「有挫折感是再自然不過的」等等的話,是認可的好方法。不過,重要的不只是你說什麼而已,說話的口氣也同樣重要。就算是還不會說話的嬰兒,也會不自覺的由父母說話的音調聽出情緒意涵──慈愛、恐懼、生氣等等。如果你的音調傳達出負面的評斷,就算措詞沒有褒貶,孩子還是覺得自己做得不好,很羞愧,反而可能引起生氣或自我防衛的反應。輕而易舉就可以怪在別人頭上時,有誰會要自我感覺不良好?慈悲的語言加上親切關懷的口氣,讓孩子安心為自己的行動負起責任,他就比較容易承認自己的行為有問題,並且努力改掉它。在糾正孩子之前,有件事情也值得注意,就是你自己的反應有沒有自我防衛的味道。你是不是覺得孩子低水準的行為會讓別人對你有負面看法?女兒在餐廳裡煩躁不安、坐不住時,問題真的是出在孩子的躁動,還是在意其他父母的眼光?除非你能對自己坦承,為這個非常人性的反應而對自己慈悲,否則這個狀況可能會處理得很糟。然而,當你對自己慈悲時,就比較能夠慈悲的回應孩子。(本文作者/克莉絲汀.聶夫)(摘自/寬容,讓自己更好:接受不完美的心理練習/天下文化出版)

樂閱讀/光對情緒和心理狀態的影響

樂閱讀/光對情緒和心理狀態的影響#情緒

避開太陽,有時候會像是節食時想避免把新鮮出爐的巧克力餅乾吞下肚一樣。你的大腦裡有個聲音開始對你說話,慫恿你(相當潛意識地)小小地咬上一口餅乾;或者說,在這個比喻的例子裡,就是讓你的身體接觸到一點點陽光(只要幾秒鐘而已,不會傷害身體的!),此時餅乾的味道──或是曬太陽的感覺──總是特別美好,讓你吃到停不了口,或是忍不住要一直沐浴在陽光下。小咬幾口可能變成全部吞下肚,小曬幾秒鐘可能會變成好幾分鐘。究竟是什麼原因讓陽光感覺起來那麼棒美好呢?那種曝曬過紫外線之後帶來的幸福感,是身體上真正的感覺,而且可能早在我們變成人類之前,就已經根深柢固地嵌進我們的DNA裡。曬太陽會刺激身體釋放一種「感覺良好」的物質,提供了天然的快感,這類物質像是血清素(serotonin)、多巴胺(dopamine)、β-腦內啡(beta endorphin),算是人體的天然鴉片。(吃餅乾也可以得到等效的反應,釋放出相同的荷爾蒙,構成那種最熟悉的陶醉感。)陽光也會抑制像褪黑激素那樣的荷爾蒙,這類荷爾蒙會讓你覺得懶洋洋提不起精神,還有「消沉」的感覺。以前我們認為釋放這些荷爾蒙的動作始於下視丘,它是我們腦部的情緒指揮中心,也是數不盡的荷爾蒙反應的發源地。不過最近科學家已經解開了這個祕密通訊服務之謎,發生之處其實就在你的你的皮膚細胞裡。事實證明,我們的皮膚和神經系統共用同一種我們才剛剛開始瞭解的語言。舉例來說,現在我們已經知道這些控管情緒的荷爾蒙鑰匙,可能並非大腦的獨家產品,它們也可以經由曝曬過紫外線的皮膚細胞生成,然後進入血液中,再傳送至大腦──現在這條通路成了雙向道。陽光對你心理狀態的影響,絕對不只是短期的而已,它幾乎能完全控制你生活的生物節奏──體溫高低點的日常模式、警覺性的高低、睡眠模式、荷爾蒙的分泌,以及其他基本的生物功能,像是什麼時候想吃東西等,它甚至還會成為你老年時罹患失智症的風險因素。讓我們來好好看看這些關聯之處,一路上我還會進一步提到與維他命D的關聯。(本文作者/麥克.哈立克)(摘自/健康是曬出來的:維他命D之父的養生報告/時報出版)

樂閱讀/將「永保好心情」當成座右銘

樂閱讀/將「永保好心情」當成座右銘#情緒

人所遭遇到的現實,並無太大的差別之分。用句現在流行的話來說,那就是99%應該都是「在料想中的事」。工作失誤、錢弄丟了、開車出車禍、寵物往生、家人生病、考試落榜、被戀人甩了—若遭遇這些事,任何人都會心情低落。然而,在此希望大家好好想一想,其實這些事實本身並不具任何色彩。事實就是事實,賦予事實悲傷或喜樂的色彩的,是我們自己。自己本身是暗色系的,還是亮色系的?事實就會是什麼樣的色系。我希望大家好好想想這件事。好比說,現在這個世界上,有太多讓人憂鬱的事了。之所以如此,我認為媒體報導的方式也是個問題;總之,不論如何,會讓人憂鬱的媒體報導並不在少數。況且,要是試著站在捲入裁員、病痛、事故、事件或紛爭等風波中的當事者立場來想,心情肯定會非常低落。不過,我反倒建議大家要「以永保好心情為座右銘來過活」。一個人總是處在好心情之下,雖然看似有點愚蠢,不過以下倒有幾個與之相近的想法,比如:「不管時代與社會再怎麼壞,也絕不會成為想好好活下去的妨礙。就算全世界的人都不幸,這也不代表我就是不幸的。」「總是個失敗者、甚至絕望到想死的你,打算怎麼辦?你再這樣下去也不會幸福的。幸福一點也不難,是很簡單的事。你只要別去在意他人說的話、做的事就好了。」這是哲學家池田晶子於週刊專欄中撰述的意見。她說的一點都沒錯。媒體的發達雖然可讓我們接收到各式各樣的資訊,但我們應該盡早發現,事實上這些都是很偏頗的資訊。接下來,我們只要別再以充滿偏頗資訊的眼光來看世界,努力走好自己的人生之路就行了。像這時候,我認為最適合用來當作座右銘的,就是「永保好心情」這個關鍵詞。事實永遠是無色的,賦予它色彩的,是我們每一個人的想法。我們不需要因為看見他人塗上的顏色而感到不愉快。要不要抱持著好心情度過每一天,全由自己決定。若能改掉動不動就不開心的習慣,我敢保證,你的人生一定會大放光明。(本文作者/川北義則)(摘自/享受一個人的生活/天下雜誌出版)

吃酸奶抗憂鬱? 研究:益生菌可影響腦功能

吃酸奶抗憂鬱? 研究:益生菌可影響腦功能#情緒

(優活健康網記者劉麥文/編譯)吃酸奶可治療憂鬱?根據新的研究,天然酸奶中的益生菌可以幫助提高一個人的情緒,因為它們會影響大腦功能,包括情緒和推理相關的大腦區域。若每天吃兩次優格、優酪乳等酸奶製品為期一個月,可改變腦的功能,不管是在休息狀態的腦活動,還是反應大腦情感的注意力任務(被設計用來監測大腦是如何響應特定情緒)。領導這項研究的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博士表示,酸奶中的一些成分,可能會改變大腦的反應環境,許多患者從來沒有感到沮喪或焦慮的情況,直到他們開始遇到關於腸道方面的問題,他補充,腸腦的連接是一個雙行道。研究小組招募了36名18歲至53歲之間健康體重的婦女進行研究,分成三小組,一組吃含有活益生菌的乳製品,一天兩次連續吃一個月;一組吃沒有活菌的乳製品;另一組則是不吃任何乳製品。前後1個月的研究期間,研究人員進行了功能磁共振成像大腦掃描,結果顯示,吃含有活益生菌酸奶製品的婦女,大腦在情感任務上活動會減少,另外兩組婦女大腦活動則是沒有產生任何變化。領導博士說,酸奶中可能有特定的益生菌菌株,它對健康是有益處的,長期可緩解焦慮,壓力和情緒症狀。他更表示,改變腸道細菌組成是有可能治療慢性疼痛疾病,以及大腦症狀,像是孤獨症,帕金森氏症狀,和阿爾茨海默氏病。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