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

台灣人一生罹癌機率29% 放射線是福還是禍?

台灣人一生罹癌機率29% 放射線是福還是禍?#癌症

(優活健康網實習記者謝劭廷/綜合報導)核四議題近來鬧得沸沸揚揚,許多民眾最怕的莫過於它的放射線。但很多人都有個迷思:放射線可以治療癌症又會導致癌症是否相當矛盾?「沒錯!」阮綜合醫院放射腫瘤科醫學物理醫師劉明祥說,放射治療部門利用高能量與高劑量之放射線確實可以破壞細胞之染色體( D N A ),如果此時細胞並沒有完整及正確的修復,極有可能因而導致細胞之突變轉成癌細胞或凋亡。劉明祥指出,通常受傷的細胞如果處在一個惡劣的環境,例如:化療藥物之協同作用,則修復的能力就相對更差,凋亡的機率就更大。而受傷的細胞,通常也都需要十數年之久才會突變成癌細胞。劉明祥表示,專家學者討論輻射屋至今已有將近20年之歷史。從民國72年到現在,有近7260位民眾曾居住在輻射屋內,其中有206位罹患癌症,總體癌症發生率為2.84%,平均每年因輻射屋之癌症發生率約略為千分之1.5。然而根據衛生署統計台灣地區近2300萬人口中,民國98年癌症發生人數為 87189人,癌症發生率約略為千分之 3.8 。以當年台灣地區民眾平均壽命約為77歲來計算,則每人一生當中得癌症之機率將近29%,符合每四個人當中就有一人會得惡性腫瘤之說法。劉明祥指出,由此可見,居住在輻射屋內之民眾並沒有特別高的癌症發生率,所以因放射線誘發轉變成癌細胞之機率並不高,除非要在更高的輻射劑量作用之下,才有可能產生更高的致癌機率。劉明祥解釋,人體本來對於細胞之傷害就有修復作用;對於不正常之突變細胞,體內之免疫系統就會啟動殺手細胞等防禦機制。放射線致癌是屬於機率效應,人體之輻射吸收劑量數值愈高,致癌風險就愈大,但也不一定會致癌。根據世界衛生組織國際癌症研究署公告之人類致癌因子分類表,在眾多的癌症發生原因當中,放射線只是其中的一個角色而已。劉明祥也呼籲民眾,其實癌症並不可怕,只要提早發現提早治療,治癒的機率就會大大提高。(資料來源:阮綜合醫院三月刊)

好消息!大腸直腸癌標靶藥物納健保給付

好消息!大腸直腸癌標靶藥物納健保給付#癌症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承璋/綜合報導)大腸直腸癌的患者有福了!為造福大腸直腸癌病患,健保局已在去年12月1日起正式將標靶藥物「爾必得舒」ErbituxR(Cetuximab)納入健保第一線給付,讓病患能提早使用標靶藥物治療,而不用擔心醫藥費。而除了患者能夠減輕醫藥負擔之外,藥商還提供所有轉移性大腸直腸癌病患支付KRAS檢測費用,病患不僅能進一步節省醫療支出,又能經由基因檢測,選擇適合的個人化治療,對於患者與家屬而言,是一大福音。而藥商表示,全國每年預計將有5000名轉移性大腸直腸癌病患,可免費接受KRAS基因檢測。這份美意主要是希望轉移性大腸直腸癌病患能儘早掌握適合的療法,並積極治療,才能提升治癒機會,不讓大腸直腸癌繼續威脅國人健康。

火鍋煮久釋出亞硝酸鹽 過量恐致癌

火鍋煮久釋出亞硝酸鹽 過量恐致癌#癌症

(優活健康網記者劉麥文/綜合報導)天氣冷颼颼,民眾最愛吃火鍋,尤其是熱騰騰的湯頭,一口接著一口好不滿足,不過小心了!研究發現,酸菜鍋、泡菜鍋與海鮮鍋只要煮超過90分鐘,湯底就會釋出大量亞硝酸鹽,酸、泡菜鍋的亞硝酸鹽飆升到了將近10倍,海鮮鍋則是超過七倍,一但長期過量,不但可能中毒,可能引發癌症。長庚毒物科主任林杰樑表示,亞硝酸鹽被吃進體內,經過腸內的細菌分解,會產生致癌物亞硝胺,吃過量會缺氧呼吸困難,還可能引發心臟、肝臟、大腸和胃的癌症。建議最好在煮火鍋半小時內喝湯,但要適量,過程中可加清水稀釋,醃漬類蔬菜食材也會分解出亞硝酸鹽,盡量少加進鍋裡煮。另外加入大量辣粉辣油的鴛鴦鍋,煮久了同樣危險,濃度也有3倍多,而大骨久熬的湯頭,可別以為越熬越香,依然被驗出亞硝酸鹽濃度,會上升到2.88倍。林杰樑指出,以60公斤成人來估計,能接受的亞硝酸鹽安全量,每天為4.3毫克,等於喝300c.c,約一碗半的酸菜或海鮮湯就超標。林杰樑提醒民眾,天冷吃火鍋,美味湯頭要適量攝取,尤其是有痛風及腎臟毛病的民眾,可別滿足了口慾卻傷了身體。

每周吃油炸食物 前列腺癌風險大增

每周吃油炸食物 前列腺癌風險大增#癌症

(優活健康網記者劉麥文/編譯)男性朋友們注意囉!若每周吃超過一次以上油炸食品,可能會增加前列腺癌三分之一的風險。新的研究表示,垃圾食品,如薯片、炸雞、炸魚和甜甜圈,對形成積極而危及生命的疾病,可能發揮很大的作用。儘管以往的研究表明,不良的飲食習慣可增加罹患前列腺癌的機會,不過這是第一次表明油炸食品,可造成這麼大的危險。研究人員發現, 每週至少吃一次油炸食品,和一個月吃少於一次的男性相比,每周至少吃一次的男性,明顯多出30%至37%罹癌風險。在英國,每年有近4萬名前列腺癌被確診,1萬名男性死於此癌症,相當於每小時就有1人死於前列腺癌。隨著年齡增加風險也會增加,超過50歲男性更容易罹患腫瘤,且它有很強的遺傳因素。至於其他類型的癌症,飲食是被認為發展疾病的關鍵因素。就曾一項研究發現,富含油性魚的飲食,可削減一個男性死於前列腺癌的機會高達40%,這可能是因為魚油中含有減緩增長惡性細胞的抗癌特性;而在非常高溫下熟烤的食物,如烤肉,則會提高腫瘤的風險。領導這項研究得斯坦福大學珍妮特博士表示,這是第一次研究,探討油炸食品的攝入量和前列腺癌風險之間的關聯。有一種說法是,當食油加熱到所需溫度油炸的那種,食物中的化合物可以形成潛在的致癌物質。一個叫丙烯酰胺,經常在薯片或薯條發現,其他包括兩組叫做雜環胺和多環芳烴的化學物質,可以在高溫煮熟的肉裡形成。油炸食品裡也有非常高的潛在有害化合物,稱為晚期糖化終產物,這些和引起癌症和癌細胞在體內降解有關。英國前列腺癌研究部主任伊恩表示,雖然這項團體研究確實表明了經常吃油炸食品和前列腺癌的風險增加有關,但人們在長期累積的時間內,多常吃這些油炸食品,也是一項重要的原因。

歡慶元宵 腸胃不好者湯圓節制吃

歡慶元宵 腸胃不好者湯圓節制吃#癌症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農曆春節連續長假結束後,緊接著是元宵節的到來,特殊的節日有著特殊的慶祝方式,傳統運用糯米手工製作的元宵做工繁複、美味誘人,但因為是糯米製品,所以腸胃不好的人,食用上應有所節制。一般市售元宵約4顆就有280卡,相當於一碗白飯的熱量,若再加上甜湯一定會超過300卡,至於無餡小湯圓10顆就有70卡熱量,相當於4分之1碗飯的熱量。但別以為鹹湯圓的熱量低,多吃就沒有關係。事實上,4顆鮮肉湯圓約有220卡,如果加上煮湯圓的油蔥,吃下肚子的熱量可沒有想像中的低。基隆市七堵區衛生所提醒民眾,留意下列對象不可多食元宵?糖尿病患者、潰瘍病患者、胃腸消化功能不良者、急性胃腸炎患者、高血壓、高血脂患者、年老體弱者、嬰幼兒、久病初癒者、年老體弱者、嬰幼兒。衛生所同時叮嚀民眾在食用元宵時須注意的事項,年長者或嬰幼兒消化功能減退或較弱,在急速吞嚥時,易引起元宵卡喉嚨,導致呼吸困難,甚至引發窒息等危險。糯米不易消化因此,老人、小孩不宜多吃,由於熱量高,食用完畢後,應有適當走動,一方面消耗熱量,一方面可按摩腹部,以促進腸蠕動。

醫訊/如何能在化療期間遠離噁心嘔吐

醫訊/如何能在化療期間遠離噁心嘔吐#癌症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化療期間容易導致很多副作用,在對治癌細胞的過程中,也會殺死很多好細胞,並且容易導致嘔吐,這時候就需要用到嘔吐藥了。為協助癌症病友與家屬在治療過程中能提升對於藥物上的認知,林口長庚醫院特舉辦本講座,邀請藥劑部鄭吉元藥師主講「如何能在化療期間遠離噁心嘔吐—正確使用嘔吐藥」,教導大家認識藥物及用藥安全資訊。該單位歡迎病友、家屬及民眾踴躍參加。活動內容日期時間地點以主辦單位最新公告為準,因此參加本活動前請先洽詢主辦單位再做確認,以免臨時異動或取消,當天請自備喝水容器。名稱:如何能在化療期間遠離噁心嘔吐—正確使用嘔吐藥時間:102年2月21日(四)下午14:00~15:00地點:林口長庚醫院(桃園縣龜山鄉復興街5號)病理大樓6樓化療等候室洽詢:03-3281200轉3563、5132社服課 張文庠、閻思汝小姐

給自己健康加分 請定期癌症篩檢

給自己健康加分 請定期癌症篩檢#癌症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害怕癌症卻又不知道有免費的癌症篩檢可以做?根據國民健康局於101年辦理施政民眾知曉度調查顯示,僅約六成受訪民眾表示知道「政府有在補助民眾免費的癌症篩檢服務」,顯示民眾對於政府提供的免費癌症篩檢的認知仍有不足。在建國102年的新春,國民健康局邱淑媞局長特別提醒,請大家給自己設定新春新目標-天天五蔬果,每日一萬步,戒除菸酒檳榔及定期做癌症篩檢,以維護健康。癌症篩檢主要目的在於早期發現、早期治療,讓生命健健康康、長長久久外,更能讓生活心想事成,做自己想做的事。過去一年國民健康局已提供473.5萬人癌症篩檢,其中發現3.2萬名癌前病變(含大腸息肉)與9千名癌症(含原位癌),維繫了4萬餘個家庭的幸福。國民健康局推動的4大癌症篩檢服務,含補助30歲以上婦女每年1次抹片檢查、50-69歲民眾2年1次糞便潛血檢查、40-44歲有乳癌家族史婦女以及45-69歲婦女2年1次乳房攝影檢查,以及30歲以上吸菸或嚼檳榔者2年1次口腔黏膜檢查,前4項癌症篩檢服務,民眾只需持健保卡,前往健保特約醫事服務機構,即可獲得檢查。而過年期間應景免不了大魚大肉,在健康的維護上或許鬆懈了,特別是易對腸道造成傷害,國民健康局邱淑媞局長特別於新春假期結束前夕呼籲所有民眾,開工後可至醫療院所索取採便管,做糞便潛血檢查,儘速繳回採便管,也在102年給自己一個新目標,用「天天五蔬果,每日一萬步,戒除菸酒檳榔」來造就一個健康新生活,年年可健康過好年。

大腸癌趨年輕化 更為癌症死亡率居冠

大腸癌趨年輕化 更為癌症死亡率居冠#癌症

(優活健康網記者劉麥文/綜合報導)根據衛生署公佈2009年十大死因統計,癌症位居第一,平均每日死亡人數389人中約有109人是死於癌症。同時從當年度開始,大腸直腸癌也超越以往的肺癌與肝癌,以每年約1萬兩千多個案發生數躍居癌症首位。大腸直腸癌主要症狀,如血便、體重減輕、大便習慣改變、大便變細小、腹漲、腹痛等。雖然大腸直腸癌大多發生在五十歲以上的成年人,但近年來由於飲食習慣的不平衡,罹癌的族群漸漸有年輕化的傾向,三十至四十歲的病人也越來越多了,且不少發現時已為晚期。奇美醫學中心放射腫瘤部主治醫師楊清傑表示,大腸直腸是消化道的末端,廣義的大腸包括結腸和末端的直腸,分屬在人體內的不同位置,位於腹腔的結腸常會隨著腸道游移不定;而直腸處於骨盆腔,則屬相對固定不動的器官,讓放射腫瘤科醫師可以準確地將放射線治療範圍鎖定在病灶上;面對這兩種癌症,醫師選擇治療方法便有不同的考慮因素。楊清傑強調結腸癌的治療,以手術為主、化學治療為輔,放射線治療並未扮演重要的角色;但是對於直腸癌,放射線治療的應用極廣,包括輔助性放射線治療、前置性輔助放射線治療及姑息性放射線治療,甚至可以配合化學藥物治療,均可增進直腸癌病人的局部控制率和存活率,並減輕病人的痛苦。(資料來源:奇美醫院電子報)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