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

驚!911救難員 罹癌人數高達2500人

驚!911救難員 罹癌人數高達2500人#癌症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承璋/綜合報導)美國911事件,至今事隔十三年,但根據當地醫院所做出的統計,911事件所留下的後遺症,出乎預料的嚴重,其餘波讓當時捨命救人的警察、消防人員醫護人員等等,共累積兩千五百人確定罹癌,且今年的確診人數,較去年驟增一倍之多,令人擔憂與震驚。大樓倒塌 粉塵、石綿致癌根據紐約西奈山醫院對當時參與救援行動的三萬五千名人員,進行長期的追蹤與觀察,與當地消防局所公布的罹癌數據,發現共有兩千五百人確診罹癌,且數據仍在攀升。據悉,當時投入救援型的的所有人員,粗估約六萬五千多名,其中,研究人員指出,罹癌人數每年持續增加,很可能是當時大樓倒塌,所揚起的石棉、粉塵經吸入後所致。另研究人員也坦言,參與救援行動的人員,罹患前列腺癌、甲狀腺癌、血癌和多發性骨髓癌的風險的確較高。而這些人大部分也獲得賠償,其中最高達到新台幣一億元以上,但911事件陰霾仍揮之不去,留下來的遺毒也正持續禍害人體健康。

病毒肆虐!9成肝癌病例都有B、C肝

病毒肆虐!9成肝癌病例都有B、C肝#癌症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承璋/綜合報導)在台灣,每年肝病死亡人數高達13,000人,約佔所有死亡人數8%,甚至高過因糖尿病(6%)或高血壓(3%)死亡的比率,是國人健康的重要殺手。根據統計,我國成人B型肝炎帶原者、C型肝炎感染者人數眾多, 約310萬人。九成民眾誤解熬夜是肝病主因民眾都熟知喝酒會傷肝,但是卻很多人不知道,罹患肝癌者九成是B型肝炎、C型肝炎患者。國民健康署於103年對25~64歲民眾進行調查,結果顯示,在可複選的情形下,有超過90%的民眾認為「熬夜」是導致肝病的主要原因,卻只有68%和54%的民眾知道B型肝炎或C型肝炎是導致肝病的主因。此外,有9成民眾知道B型肝炎或C型肝炎定期追蹤及治療可以有效控制,但知道自己有B型肝炎或C型肝炎的民眾中,仍有3成未就醫。 B、C肝規律服藥 有效減少罹肝癌風險依據余明隆醫師等人(2005)的研究,慢性C型肝炎感染者定期施打抗病毒及干擾素,約可降低65%肝癌發生率;若規律治療,B型肝炎帶原者約可降低47%肝硬化及78%肝癌發生率。近期,根據最新的(2014)之研究結果再度顯示,B型肝炎帶原者使用抗病毒藥物治療,約可降低63%肝癌發生率,顯示B型肝炎、C型肝炎治療的成效顯著。為了減輕患者負擔,政府補助慢性B型肝炎帶原者、C型肝炎感染者定期接受超音波檢查,以及相關治療費用;國民健康署也在去年開始大力宣導,到去年底為止,累積接受治療人數為19萬人,依潛在符合接受治療人數90萬人估計,利用率約為21.5%,國民健康署呼籲B型肝炎帶原者、C型肝炎感染者應積極善用這些醫療資源。

8個遠離癌症的生活小習慣

8個遠離癌症的生活小習慣#癌症

讓人聞之色變的癌症,其實都是由一點一滴的生活習慣累積而成,但只要改變生活方式,不管幾歲,都可以「活得久、活得好、老得慢」。 小動作,擊退疾病大敵曾經有一名科技公司年輕副總年薪300萬,因為生活習慣太差,不但抽菸、喝酒,又暴飲暴食、熬夜應酬,且體重破百公斤的大關。在長期生活習慣不佳之下,最後不幸猝死,年僅只有35歲,斷送了自己能夠在未來人生大道中,持續發光、發熱的大好機會。事實上,隨著現代社會生活腳步加快,不少人忙於拼事業或賺錢卻也賠上了健康。這種罹患生活習慣病的比例不但大幅增加,且年齡層也有「逐年降低」的發展趨勢。「生活習慣病」這個名詞,最早是源自於日本,1996年日本厚生省將過去俗稱的成人病或慢性病,更名為生活習慣病。但簡單來說,它其實就是過去被稱為「成人病」或「文明病」的一種新的統稱。而由「成人病」轉變為「生活習慣病」,也是因為隨著時代的演變,生活習慣改變而身體無法適應,讓以往可能在中老年人身上出現的疾病(例如高血壓、心臟病、糖尿病等慢性病,甚至是癌症),也出現在年輕人身上。10大死因 都與生活習慣有關如果仔細分析衛生署每年公佈的國人十大死因,可發現幾乎都與生活習慣有關。像是惡性腫瘤、心臟疾病、腦血管疾病、糖尿病、高血壓疾病…等,幾乎都跟飲食習慣不良或缺乏運動或睡眠不足有關;而菸、酒、檳榔也可以在十大死因中,看到它們肆虐的痕跡。再以十大致命癌症來看,肺癌、肝癌、結腸直腸癌、女性乳癌、口腔癌、胃癌、男性攝護腺癌、胰臟癌、食道癌、子宮頸癌,也多半與不良的生活習慣「關聯甚大」。在上述各種常見疾病中,遺傳因素和環境因素固然是致病關鍵之一,但不可否認不良的生活習慣,仍是其相關的重要誘因。例如非胰島素型糖尿病患者,除了體質與遺傳方面的因素外,過於偏愛高能量、高脂肪食物、體型肥胖、運動不足…等生活習慣,也是造成疾病的原因。生活習慣病的最大特徵是當它侵犯人體時,無聲無息,完全沒有任何症狀與感覺。而且是慢性進行、重複惡化,通常是意氣風發、事業有成時(男性約30-35歲、女性約35-40歲)開始發病,等發現時都已在體內進行一段時間了,往往無法痊癒與復原。既然生活習慣病都有相似的特徵,包含長期不良的飲食、運動習慣、吸煙、飲酒與睡眠習慣所養成,並進一步「養」成疾病。但許多研究也證實,正確的生活習慣的確可以重新營造健康,甚至提前預防疾病。找回健康 從8種小習慣做起以下是幾個促進健康的好習慣:1)拒絕菸、酒與檳榔。關於菸、酒與檳榔對於健康的危害,已經有太多的研究報告證實。單一危害因子對身體健康的影響就已經不小,如果是抽菸、喝酒、嚼檳榔一起來,對健康的危害將會更大。以口腔癌為例,有研究調查顯示,嚼檳榔罹患率為常人的28倍;嚼檳榔又吸菸的罹患率,則提高為89倍;假設菸、酒、檳榔通通食用,罹患口腔癌的機率更較常人高出123倍之多。因此,為了自己的身體健康,就要先從拒絕菸、酒、檳榔做起。2)把握飲食四大原則。也就是「用全穀(像是糙米、全麥、雜糧、十穀米等)取代精緻醣類(可預防慢性病及避免便秘)」、「減少飽和脂肪酸(以植物性黃豆蛋白質取代動物性蛋白質)、反式脂肪酸及膽固醇的攝取(可減少高膽固醇血症的再發生)」、「適量堅果攝取(不但富含單元不飽和脂肪酸高,是好的油脂來源,也同時含有醣類、蛋白質、膳食纖維及多種維生素與礦物質,營養價值甚高)」,以及謹守「三低一高(低鹽、低油、低糖、高纖)」烹調的原則。特別國人常喜歡吃的醬菜為例,太常吃重鹹和醃製食物者,容易因體內鈉離子滯留而引發高血壓。尤其醃製食物常含有亞硝酸鹽,在人體內會轉化成一種亞硝酸胺的致癌物質,還有可能導致胃癌。3)定期做適當的運動。不喜歡運動是現代人的通病,總以工作忙、累為藉口。運動好處多多,不僅有助於強化心肺功能和肌力,促進血液循環,增加新陳代謝,提高免疫力等,也能預防骨質疏鬆。4)保持適當體重。世界衛生組織早在1997年,宣布「肥胖」是一種疾病;而不健康的飲食與缺乏運動,則是造成肥胖的主要原因。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統計,肥胖相較健康體重者罹患糖尿病、代謝症候群及血脂異常的相對危險性高達3倍以上,而癌症、高血壓也有2倍的風險。因此,為了徹底與生活習慣病劃清界線,最好能夠讓自己保持適當的體重、避免肥胖。5)睡眠充足、別常熬夜。除了每天擁有7~8小時的優質睡眠之外,如果經常忙到三更半夜還不睡覺,會影響身體新陳代謝、內分泌系統及免疫系統,導致體力下降,精神不佳。這是因為睡覺時,體內也同時在進行著許多修補與重整的活動。假設睡得不好或太晚睡,就會影響這些修補動作的進行,不利身心健康。6)三餐定時定量、不吃宵夜,也不吃不必要的點心。三餐定時定量,不但不會造成腸胃額外的負擔,且遺於餐與餐的間距都有4~5小時,讓胃有時間消化食物,不會囤積體內造成負擔。經常在睡前吃宵夜,會對腸胃形成強大負擔。這是因為晚上人體活動力降低,腸胃道也進入休息狀態。在這個時間內大吃大喝,不僅消化不順暢,熱量也容易累積在體內,形成肥胖的風險,進一步衍生出心血管或腦血管疾病。至於三餐之外的額外點心,特別是甜食、油炸物和高脂肪食物,其實熱量都不低,吃太多之下會轉變成脂肪堆積在身體裡,形成體脂肪、造成肥胖。而油炸食物因油炸過程中油脂會因為氧化而變質,產生大量化學物質,吃太多更有可能導致大腸直腸癌及乳癌。至於反式脂肪酸,則是一種氫化過的植物油,會使壞的膽固醇上升,好的膽固醇下降,增加心血管疾病的罹患率。7)多喝水、不憋尿。憋尿容易造成膀胱炎及其它泌尿系統疾病,且人體的組成有60%都是水,且由於人體的代謝,都必須仰賴水的幫忙,所以,喝水對身體正常運作特別重要。假設平日水喝得太少,將會讓身體常處於「飢渴」狀態,有可能影響正常的身體代謝;而根據相關研究顯示,水喝太少將與腎功能異常、痛風、便秘、血栓形成…等有密切關係。一般來說,如果每天低於1500c.c.,就易造成尿路結石、膽結石、腎功能疾病。因此,平常除了有限制水份攝取的人之外,在飲食外還需再補充 1500cc水分;假設長期待在冷氣房裡,必須補充更多的水分。而且,水份的補充,最好是以白開水或新鮮果汁為主,不應該是茶、咖啡或市售的各種飲料。8)避免長期使用電腦或3C商品。長時間沉迷電腦或3C商品,讓眼睛一直盯著某個物體、身體姿勢維持不動,對眼睛及全身關節與肌肉,都會形成極大的壓力,也會減少戶外活動(容易肥胖),以及與人互動的時間。所以,不管是使用電腦或3C產品,最好每30分鐘(最長1小時),就要讓眼睛適度休息,並活動四肢,而且,也不要連續使用超過3小時以上。 以上這八大好習慣,大多數都是與「吃」有關,滿符合俗話說的「病從口入」。而且,如果再搭配睡眠和運動,加總起來,就能為當下的自己帶來健康的正向結果。曾有人說過,21世紀是「自我管理健康」的時代,每個人自己就是最好的主治醫師。只要在未發病之前,持續不斷正確的生活習慣,一方面可以維持身體健康狀況、延遲疾病的發生;另一方面,就算已經出現疾病的徵兆,也可以防止繼續惡化。所以,只要靠著個人的恆心與毅力,不管幾歲,只要一直維持好的生活習慣,不只是「不生病、少生病」,還可以「活得久、活得好 、老得慢」。(本文經台北市立萬芳醫院家庭醫學科廖俊凱醫師審閱)(文/本文經《財訊》雜誌「30歲就該存的3張健康保單」授權轉載)

樂閱讀/日曬15分鐘 預防骨質疏鬆、癌症、憂鬱症

樂閱讀/日曬15分鐘 預防骨質疏鬆、癌症、憂鬱症#癌症

許多年長者因為外出次數減少,連帶地晒太陽的機會也變少了。日晒不足帶來的常見問題,就是骨質變得脆弱的骨質疏鬆症。為促使人體吸收構成骨頭的鈣質,維生素D是必要的營養素。人體可利用陽光中的紫外線,合成人體所需的維生素D。因此日晒不足者的骨頭會較為脆弱,並且容易發生骨折。相信有許多人,都認為「每天攝取牛奶或優格,可讓骨格更加穩固健壯」。然而,真正能夠預防骨質疏鬆症的不是乳製品,而是運動及日光浴。相反地,有專家指出過度攝取鈣質反而對身體有害。事實上,全球骨折發生比例最高的地方,竟然是鈣質攝取量最多的美國、紐西蘭、英國及北歐等地。徹底顛覆傳統認知─鈣質攝取不足就會造成骨頭脆弱化,這種現象就稱為「鈣矛盾論」(calcium paradox)。該理論當中,扮演「鈣質小偷」並造成人們容易骨折的物質,為砂糖、肉類及魚類等酸性食物。簡單地說,當攝取過多的砂糖或動物性蛋白質,造成體質傾向酸性時,人體會為了取得酸鹼平衡而從骨頭當中奪走鈣質。由於乳製品也是榜上有名的「鈣質小偷」,因此我認為應該盡量避免攝取。二次世界大戰前的日本人,接觸肉類或乳製品的機會相當少,但卻幾乎不見骨質疏鬆症患者。因此,預防骨質疏鬆症的關鍵,就在於過往少魚少肉的生活習慣。首先,請增加日晒的機會,並經常活動身體。除此之外,盡量減少乳製品與動物性食物,提醒自己多攝取生菜、水果、糙米、菇類、海藻及大豆等食物。有研究報告指出,美國緯度愈高且日照時間愈短的地區,居民的癌症罹患率就愈高。該報告也認為,紫外線曝晒不足,造成居民體內維生素D合成量下降,可能是引發癌症的主要原因。除此之外,與日照不足關係密切的疾病還有「冬季憂鬱症」(編按:季節性情感障礙,憂鬱症狀出現的時間和季節有關連:秋冬之際出現,春暖花開時就消失)。據說在高緯度的挪威,一到日照時間短的冬季,罹患冬季憂鬱症的患者就會增加,甚至成為嚴重的社會問題。另外也有人指出,現在的孩童不太喜歡戶外活動,連帶曝晒日光的時間也減少,造成維生素D不足引起孩童骨折的病例不斷增加中。請將陽光視為維持健康所必需的營養素之一,養成在有陽光的日子裡,每天晒約十五分鐘的太陽。(本文作者/長田裕)(摘自/三指揉臉操,初老延後20年/大是文化出版)

分享癌症知識 病友罹癌之路不孤單

分享癌症知識 病友罹癌之路不孤單#癌症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44歲已罹癌10年的邱小姐,從未特別注意生活飲食習慣,自從罹患大腸癌後開始調整生活飲食習慣,烹調改以蒸煮及川燙為主,飲食著重在高纖低油及全穀類,搭配中醫調養及適當運動,並保持愉快心情,偶爾參加病友支持團體活動,也因為生活習慣的改變,讓她安然渡過治療的困難時期,在面對癌症治療後的身、心、靈依舊活力十足,也重拾健康的樂活生活。現今忙碌的工作氛圍,容易養成外食及速食的習慣,但飲食不當卻是影響健康的一大殺手,據衛生福利部的資料統計,營養過剩或食入過多脂肪容易罹患大腸直腸癌,衛生福利部豐原醫院舉辦癌症病友年會,提醒健康飲食、定期健康檢查及罹病後定期追蹤的重要性。少吃紅肉多高纖  定期篩檢遠離腸癌衛生福利部豐原醫院腫瘤個案管理師黃綺麗表示,平時的飲食習慣及排便習慣都與大腸直腸癌的發生息息相關,建議能減少動物性飽和脂肪的攝取,如豬油、牛油改以植物性油來取代,少吃紅肉,多吃高纖維食物,避免攝取醃漬、煙燻的食物,攝取食物應該以新鮮為主,少喝酒、少抽菸,避免肥胖,多運動、多喝水,養成每日排便的習慣避免便秘,屬於高危險群民眾(50歲以上或有家族史)應定期接受檢查才能讓疾病遠離。直腸外科陳喜文主任叮寧,早期的大腸癌症狀與一般腸胃道不適很相似,有些甚至完全無症狀,因而容易造成疏忽而延誤病情,預防勝於治療,國民健康署提供50歲至74歲之民眾,每兩年可以施作定量免疫法糞便潛血檢查,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可降低大腸直腸癌的發生率。

卵巢癌要命!英女子確診罹癌 才四天就喪命

卵巢癌要命!英女子確診罹癌 才四天就喪命#癌症

(優活健康網記陳承璋/綜合報導)女性朋友可要多多注意自身健康,英國就有一名四十三歲女性,今年五月與伴侶一同到希臘旅遊,未料,旅途中身體突然感到不適,且伴隨疼痛,回國後經過家庭醫師轉介至大型醫院檢查,竟發現罹患末期卵巢癌。女子確診早已末期 癌細胞轉移身體多處這名英國女子,經診斷出卵巢癌之後,豈料癌症病程早已來到末期,並且轉移肝與胃等器官,病情嚴重到無法接受化學治療。女子發病確診之後,也因無法治療,病情急轉直下,僅僅四天就不幸罹世,當地醫師指稱,停經後的婦女,罹患卵巢癌的風險較高,但因往往都無任何症狀,也導致卵巢癌被發現時,多數都已來到末期。根據統計,我國子宮頸癌、子宮內膜癌及卵巢癌3種生殖癌,每年新增4500例,死亡人數近1500人,其中,卵巢癌又稱寧靜殺手,若婦女出現腹脹、腹痛、消化不良,或頻尿、月經不規則、陰道出血等症狀,且長期治療未獲得改善,就得至大醫院作進一步檢查。

難聞的臭屁好健康 可預防癌症、中風

難聞的臭屁好健康 可預防癌症、中風#癌症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瓊之/綜合報導)不管身在何處,往往只要有人放屁,總會引來旁人的異樣眼光,不過,根據英國埃克賽特大學一項研究顯示,臭屁中的微量硫化氫可活化細胞的粒線體,並能預防癌症、中風、心臟病及老人癡呆等,所以,以後若聞到別人的屁味時,不要在生氣了,反而要好好感謝他。適量吸入硫化氫 有益無害該研究指出,屁是細菌在腸胃道分解食物後,人體所自行產生的硫化氫,而這種微量的硫化氫可以活化胞的粒線體,促進血疫細胞的能量、改善發言,但研究人員也表示,若是吸入過量的硫化氫,也是會造成中毒,甚致送命,所以,適量吸入其實是有意無害的。此外,研究團隊也成功製造出有助於硫化氫生成的化合物AP39,可將微量硫化氫傳送至受損粒線體,幫助80%的粒線體存活,也期望在未來能用於更多的臨床實驗上,目前此研究刊登於醫藥化學通訊期刊。

研究:五十歲以上男性愛騎單車 罹攝護腺癌風險暴增五成

研究:五十歲以上男性愛騎單車 罹攝護腺癌風險暴增五成#癌症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承璋/綜合報導)騎單車運動健身,雖能促進身體健康,但五十歲以上的男性,可要特別小心!根據英國的最新研究指出,五十歲以上的男性,若每周騎超過8.5小時以上的單車,將會讓罹患攝護腺癌的風險暴增五倍以上。騎單車恐壓迫到攝護腺 進而出現病變此研究目前刊登於《男性健康期刊》,來自英國倫敦大學,研究經過分析五千餘位,有騎單車習慣的男性,所得出的結果。研究發現五十歲以上的男性,若每周騎單車超過過8.5小時以上,其罹患攝護腺癌的風險,比起每周騎不到3.5小時者高出整整5倍。研究人員指出,其中很可能的原因是騎單車的姿勢,將會不斷壓迫到攝護腺,所以易導致攝護腺產生病變,但研究人員也說,報告會有如此明顯差異,也有可能是愛騎單車的男性,對於自身的健康十分重視,所以才會及早發現罹患癌症,進一步就醫治療。但不管男性騎單車是否會導致罹患攝護腺癌,反觀國內,彰化曾經有一名男性,因長年愛騎單車,天天騎乘超過一小時,使他精蟲數目大幅減少,進而導致不孕,國內醫師就提醒,長期坐在單車椅上,可能會壓迫到陰囊導致睪丸受傷,並且使陰囊過於悶熱,導致精蟲數目變少,所以男性騎單車請勿過量,以免造成不孕。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