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食

樂閱讀/教導兒童正確飲食小技巧

樂閱讀/教導兒童正確飲食小技巧#飲食

做我這一行的,永遠離不了「吃」,我不特別愛吃,卻是個很會吃的人,但依然維持瘦削的身材。常常有人問:「王老師,為什麼你怎麼吃都不會發胖?」我總是回答:「我不挑嘴,而且葷素不拘,我不是不食人間煙火,只是知道怎麼吃比較健康而已。」我若勉強自己不吃肉會有壓力,那我就不會這麼做,但我知道要吃什麼肉比較乾淨健康。我們一家都是有機的支持者,尤其是我的小孩,從在媽媽肚子裡就開始接受有機飲食,為了培養下一代正確健康的飲食觀,我和太太打從孩子出生後,就更加注意飲食方面的小細節,希望孩子們能從小建立正確的飲食習慣。例如,偶爾我會讓他們喝珍珠奶茶,但一定選加鮮奶而非奶精粉的珍珠奶茶;我喝咖啡搭的是鮮奶而不是奶油球,加的是紅糖而不是白糖。多下了這層功夫,就比加奶精、白糖的人少了一些中風的機率。我的小兒子今年小二,就能成功投籃,伏立挺身可以做二十下,仰臥起坐也可以做個二、三十下,因為吃有機食品的小孩底子好,從小很少生病。現代很多小孩子不吃五穀飯,我家小孩卻都是吃五穀飯長大,隨便打個有機蔬果汁,他們也喝得津津有味,市面少見的苜蓿芽、甜菜根也都照吃不誤。其他人不這麼吃是因為不懂,不懂沒關係,只要被教育了就會開始注意,我到世界各地演講,分享的就是這樣的概念,因為不管是哪一種人,只要吃對了就會健康;吃錯了,即便是再怎麼優異的人種,也難逃病魔的侵襲。我對我的小孩還有一個特別的要求:「沒有吃過的東西不可以說不好吃。」只要沒吃過,就算是榴槤、臭豆腐,也不能說不好吃,如果吃過了覺得不好吃而不吃,那我可以接受,因為食物好不好吃很主觀,但食物營不營養卻是可以客觀判斷的。所以,面對食物時,千萬不要有先入為主的成見,多方攝取不同食物的營養,給自己一個贏回健康的機會。(本文作者/王明勇)(摘自/遇見生機/大喜文化出版)

醫訊/產後婦女飲食講座

醫訊/產後婦女飲食講座#飲食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哺餵母乳對寶寶及媽媽皆有許多好處,醫生建議媽媽產後儘可能哺餵母乳,但到底該怎麼吃才可以兼顧媽媽與寶寶的營養,又能夠回復身材,這想必是許多媽媽都想問的問題。亞東醫院特別於1月22日舉辦「產後媽咪健康吃」講座,將邀請賴玉釧營養師給各位哺乳的媽咪一些建議,應該要如何選擇及攝取六大類食物,以獲得均衡的營養;而營養師也將介紹許多飲食小訣竅,供產後媽咪參考以恢復身材。名稱:產後媽咪健康吃時間:103年 1月22日(三)下午 15:00 ~ 16:00地點:亞東醫院4B討論室洽詢:02-77281001

健康過年不卡油 飲食把握4要點

健康過年不卡油 飲食把握4要點#飲食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現代人生活忙碌,外購年菜成為民眾的另一種選擇,從主食、主菜、湯品至甜點,種類繁多,但外購年菜大多以高油、高糖、高鹽烹調方式,對於民眾而言,吃了一餐下來,熱量、鹽份攝取過量,但是纖維的攝取量卻少之又少。過年除夕少不了圍爐,但一桌豐盛的美味佳餚,可能讓你不自覺中吃入過多熱量及鹽分,但纖維的攝取卻不足;因此,奇美醫學中心營養科劉彩如組長,建議民眾過年品嚐美味佳餚時,也需注意以下4原則:1)加入蔬菜烹調,不僅增加色澤也增加營養價值2)主食以全穀類食物代替白米飯,也是增加纖維質攝取的不二選擇3)湯品類建議可加水稀釋烹調,以減少鹽份的攝取4)甜點類大多為主食類,如年糕、發糕等,這雖是應景食品,建議淺嚐即可,或是用新鮮水果代替,以避免便秘、同時也可增加維生素、纖維質的攝取過年甩油 多吃高纖食物+多運動劉彩如營養師也提醒,在歡度新春佳節的同時,應多吃高纖食物和少吃高鹽、高油食物,飲食除了控制份量之外,也要記得多多運動,以消耗攝取過多的熱量,而慢性病患也應注意不能吃的東西還是要忌口,並按時服藥,才能歡喜健康迎新年。 

慢性病友健康過年 飲食注意6要點

慢性病友健康過年 飲食注意6要點#飲食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農曆年節將至,但近來食安的問題層出不窮,造成民眾人心惶惶,想要健康過新年,此時挑選食材與年貨就馬虎不得,掌握訣竅才能買得安全,並為全家人的健康把關。首先,當要事先規劃年菜的菜單,並著手選購食材及乾貨,以及應景的香腸、臘肉等製品,當採買年菜食材及乾貨時應注意什麼呢?奇美醫學中心營養科劉彩如組長指出,需挑選有CAS優良農產品的食品,且外包裝標示完整清楚;散裝的食材,則要辨色聞味,忌購買白皙、顏色過度鮮艷的食材;盡量使用食物的原貌,不使用加工後的食材作為來源,例如:使用蕃茄烹煮代替蕃茄醬。沾醬使用以天然辛香料為主,加上適量醬油或以新鮮蔬果製作的沾醬。慢性病友過年怎麼吃?新年將至,民眾除可把握上述原則選購年菜及年貨,劉彩如營養師說,在減重的民眾除了控制份量之外,也記得多多運動,以消耗攝取過多的熱量。而家中若有慢性病人,年節飲食也需注意以下6大事項:1)定時定量,切忌暴飲暴食;飲食應少油、鹽、糖,飲酒也要適量2)點心零食類控制份量,以控制體重3)高血壓病患不宜選擇醃製食物、高鹽份的食品或零食4)痛風病友則注意高油、高普林的食物淺嚐即可5)油炸、勾欠烹調方式會讓糖尿病友的血糖不易控制6)可多用蘿蔔、海帶、洋蔥提味,避免添加含鈉量高的調味料。

醫訊/癌症病患飲食衛教

醫訊/癌症病患飲食衛教#飲食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癌症病患常會因為腫瘤因素引起身體不適,且接受化療或放療後引起的副作用或病患心理因素等都會影響食慾不振的情形,導致病患面臨營養不良的結果。因此,營養治療對於癌症患者來說相當重要,在此次講座中王昱鈞營養師將提供一些飲食上叮嚀和因應的營養對策,陪伴病友度過這艱辛的過程。名稱:癌症病患食慾不振的對策時間:103年1月6日(一)上午10:00 ~ 11:00地點:亞東醫院一樓思源廳 洽詢:02-77281001

病從口入!生食海鮮易感染A肝

病從口入!生食海鮮易感染A肝#飲食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靜梅/綜合報導)元旦剛過、春節假期又即將到來,節日是與家人、朋友歡聚和出外遊玩的好時機,但欣賞風景名勝和品嘗地方美食之餘,別忘注重個人衛生,並慎選食物與飲食環境,避免病從口入、感染A型肝炎、得不償失。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表示,截至102年12月30日止,急性病毒性A型肝炎確定病例共計133例,較前3年同期(平均103例)高; 根據調查發現,A型肝炎發病族群以20~44歲的青壯年最多,其中有42%感染者具有生食的飲食史,而生食海鮮者佔其中82%,故籲請民眾注意飲食衛生並減少生食,保護自身健康。A型肝炎透過不乾淨飲食傳播!疾管署進一步說明,病毒性A型肝炎是透過糞口傳播,藉由食入遭受病毒污染的食物或水而感染,潛伏期約15至50天,感染後可能會出現發燒、全身倦怠不適、食慾不振、嘔吐及腹部不舒服等症狀,大多數病患會自然痊癒,並具有終生免疫力。疾管署最後提醒,A型肝炎常流行於衛生條件不佳的地區,如中國大陸、東南亞及非洲等國家,民眾前往上述地區觀光旅遊,應注意個人衛生,避免生飲生食或食用未完全煮熟的餐點,以降低感染機率。

樂閱讀/改變生活習慣 是通往健康的唯一途徑

樂閱讀/改變生活習慣 是通往健康的唯一途徑#飲食

養生必須重視個人「特殊性」,也就是針對不同的狀況,實行不同的養生原則。方法其實很簡單,就是中醫常說的「逆者正治」──相反矯正原理。也就是說,如果因長期多吃、少動而生病,就要改變生活習慣,改成少吃、多動;反之亦然,就能重返健康。了解飲食及運動間的關係後,很多人仍不了解自己究竟該「吃」及「動」多少?我建議,可先參照下方的方法,建立一套能遵守的標準並實行,之後再依身體狀況慢慢調整。每個人的背景因素皆各不相同,須謹慎拿捏「吃」和「動」的分量,切記凡事過與不及都不好,這才是真正的健康之道。適度「吃」與「動」,最健康!運動及飲食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如何吃及動也是一門學問,過與不及都不好,下列原則請務必做到。「吃」的原則/1)植物性和動物性食物的比例要維持3:1,若胃腸不好,高纖和寡糖含量較高的食材,如燕麥、地瓜等需控制分量。2)素食者在選擇食物時,全榖類要搭配蔬菜,並與蛋白質的分量維持在3:1,也別忘了每天至少攝取15cc 以上的好油,如冷壓橄欖油。3)每餐飯至少吃半小時,細嚼慢嚥到自然吞下,感到8 分飽時就該停止,如果出現打嗝,表示已太飽,就別再吃了。4)沒吃什麼卻常打嗝,表示胃腸太虛弱或有發炎跡象,必須改為「少量多餐」,接受治療後才能正常飲食。「運動」的原則/1)運動量要適中,以運動完後精神轉佳,不會疲倦、衣服不會全部溼透為原則,若運動後1、2 天內感到疲倦,代表運動量太大了。2)跑步、騎長程腳踏車都是屬於較激烈的運動,只適合原本身體就不錯的人,但仍不可過量。3)稍微運動就大量流汗、衣服全濕者,並非排毒良好、代謝旺盛,長久下來必生大病,須立即接受治療。4)稍微動一下就累的人,代表身體太虛或營養不良,要先調養好或分階段慢慢訓練。(本文作者/張鐘元、張維鈞)(摘自/五代中醫《下》養生解毒50招/采實文化出版)

外食族多吃蔬果 腸保健康

外食族多吃蔬果 腸保健康#飲食

(優活健康網實習記者李玟瑾/綜合報導)近年來國人因為工作忙碌多為外食人口,在選擇食物方面也容易忽略食物對健康所帶來的影響。根據醫學報導表示,大腸癌與飲食習慣有密切關係。適當脂肪攝取量對於人體而言有一定的必要性,但高脂肪食物卻會增加罹患大腸癌的風險,其中以攝取動物性脂肪的紅肉罹患大腸癌的比率較高。若在飲食方面能避免高脂肪,選擇脂肪量適中且高纖維之食物,例如多吃蔬菜水果,少吃高油脂食物及肉類,聰明選擇食物,就可以「腸」保健康。很多人吃了很多營養食物,作息也正常了,身體還是經常出毛病,依學者專家表示:吃錯東西、選錯時間、用錯方法都是影響健康的隱形殺手,所以在健康飲食的養生撇步上,建議多吃天然食物避免吃過於人工化食品、避免就寢前飲食。衛生局呼籲,癌症雖然是多重因素形成的疾病,仍可透過定期篩檢達到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的效果,而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吃得健康及養成每天運動的習慣都能減低癌症發生。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