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食

醫訊/肥胖、飲食與癌症的關係

醫訊/肥胖、飲食與癌症的關係#飲食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病從口入,飲食錯誤容易對健康造成危害,因此健康要靠自我,從飲食開始改變身體及體質,進而使身體健康。癌症病患的飲食需配合患者病情及營養需求,以達到預防或矯正營養缺乏問題,肥胖也容易引起很多慢性疾病,長期下來,會侵蝕健康,因此,財團法人乳癌防治基金會特舉辦醫衛講座,此次主題為「肥胖、飲食與癌症的關係」,講師:該單位張金堅董事長。活動需事先報名,活動內容日期時間人員設備項目規則流程名額地點辦法等以主辦單位最新訊息為準,因此參加本活動前請先洽詢主辦單位再做確認,以免臨時異動或取消,請自備喝水容器。名稱:肥胖、飲食與癌症的關係時間:102年8月5日(一)下午 13:30 ~15:30地點:基金會(台北林森南路4-2號6樓)視聽教室洽詢:02-2392 4115

想避免臭酸汗味 先從飲食下手吧!

想避免臭酸汗味 先從飲食下手吧!#飲食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採訪報導)連日高溫,熱浪襲人,在戶外走動難免就會汗流浹背。衣物被汗水沾濕,滿佈汗漬的衣服已經夠叫人尷尬,這時如果再加上體味更是會引人側目!夏天一到,狐臭患者又要發愁了,無論男性還是女性,一旦有了狐臭,總會引來旁人的異樣眼光,中醫師陳旺全說,其實絕大部分的狐臭都與遺傳及體質有關,少部分的人則是因為皮脂分泌旺盛,因大汗腺(頂漿腺)分泌的汗液與毛髮及皮膚上的細菌產生交互作用因而產生狐臭。陳旺全說,要防止狐臭首重清潔,如毛髮旺盛,也可考慮除毛手術,以減少細菌滋生的環境,其次也可使用止汗劑或或使用生薑片與75%酒精混合做擦拭,皆會有抑菌除臭的功能;食物方面可多喝茶類,因兒茶素有抗氧化抑制細菌產生的效果。相信你一定遇過,夏天的車上,不僅擁擠悶熱,還總是不時傳出陣陣汗臭味,而汗會產生臭酸味,大多與汗腺分泌異常或與內分泌失調(甲狀腺失調)有關。也與飲食息息相關,現代人普遍吃的口味較重,加上肉類吃多,蛋白質含量高,也會使汗味較重。陳醫師提到,想改善體味問題,平日應養成規律的作息及飲食並多喝水,減少食用加工食品及刺激性食物、辛香料食物的攝取。可吃些清淡的食物及吃些補氣的食品,如:人参、白朮、當歸都可以慢慢改善異味的產生。

樂閱讀/吃太飽會降低免疫力

樂閱讀/吃太飽會降低免疫力#飲食

所謂的免疫力,就是指在體內任意游動的白血球所具有的能力。那麼,白血球又是什麼呢?大約在30億年前,地球上出現了最早的生命,也就是如變形蟲般的單細胞生物。後來這種單細胞生物開始產生細胞分裂,在增殖後逐漸進化成多細胞生物,並且在最後演變形成了人類。這個身為人類起源的單細胞生物,如今仍在一片名為血液的大海中游動著,此即為白血球。在人體裡,大約具有500億個白血球。它們負責吞噬細菌或是對抗癌細胞,並且清除身體內的老舊廢棄物。這些白血球所具有的功能,就被稱為「免疫力」。如果我們肚子裡塞滿食物,血液中的脂肪跟醣類、維他命等都會隨之增加。這時白血球也會跟我們一樣攝取這些眾多的營養素,並且變成滿腹的狀態。此刻若有細菌或過敏原等入侵體內,甚至是出現癌細胞,白血球也無法進行吞噬消滅的動作,因為白血球內已經沒有多餘的空間了。由此可知,免疫力在飽腹的狀態下會降低。但一般人的想法卻剛好相反,總以為拼命吃就可以提升免疫能力,結果反而導致疾病產生。更甚者,這些因為飲食過度所引發的病症,往往都是難以治療的疾病。當我們處於空腹狀態時,血液中的醣類、脂肪或維他命等也會變少。於是理所當然的,此時白血球就會因為空腹而不斷吞噬細菌或癌細胞。所以這種時候就可稱為是「免疫力提升的狀態」。不論是人類或其他動物,在疾病的影響下,使得身體狀況非常糟糕時,就會失去食慾。失去食慾,其實反而是一件好事。如果身體的機制是設計成吃東西就能提升免疫力,那麼生病時就更應該要大吃大喝,因為,這是一種基於本能的行動。不過事實上,生病時是會失去食慾的。由此可見,空腹才能提升免疫力,像這樣的私人見解,相信大家都能接受吧。我認為一天當中不只是一次,而是兩次、三次地刻意保持一段空腹的時間,不這麼做的話就無法維持身體的健康。當我們活動身體或是泡澡溫暖身體時,血液循環就會變好,食慾也會增加。同樣的,當體溫上升時,白血球的能力會變強,因此,生病發燒時最好什麼都不要吃,這麼做能增強免疫力,並且治好疾病。糖尿病患者因為血液中的糖分濃度很高,導致白血球跟著吞噬許多糖分而形成滿腹狀態,最後失去作用,進而導致免疫力降低,這就跟攝取過多甜食而讓白血球的功能減半是一樣的道理。相反的,空腹或正在進行斷食的人,血液裡的白血球(中性白血球)吞噬細菌或老舊廢棄物的能力則會倍增。生病時會出現食慾不振的現象,就是身體自然產生的治療能力正在發揮作用的結果。(本文作者/石原結實)(摘自/體溫力革命:守護身體的健康密碼/方舟文化出版)

樂閱讀/福禍相依 飲食有法

樂閱讀/福禍相依 飲食有法#飲食

忽必烈所處的時代,正是中國空前大統一的元代。前朝唐、宋,古代中國的科學文化技術(包括醫學在內)已到達了顛峰;到了元代,中醫學、中藥學、方劑學、養生學、食療學,以及中成藥製作工藝等,均已漸趨於完善,這是忽必烈和他的子民們身體健康長壽的物質基礎之一。歷代帝王大多注重養生,忽必烈更不例外,有鑑於中年開始常受痛風之苦,他格外重視身體保養,儘管他對自身關節疼痛的機理一竅不通,元代飲膳太醫忽思慧說他「食飲必稽於本草,動靜必準乎法度,是以身躋上壽」。他設置執掌飲膳的太醫四人,負責宮廷的「補養調護之術、飲食百味之宜」,且令將每日「所職何人,所用何物標注於歷,以驗後效」,建立了嚴明的規章制度,對總結食療經驗是十分有利的。可見忽必烈除了在預防痛風方面的觀念較落後之外,其他方面做得還算科學、合理,否則很難解釋為何這位好酒好肉的大胖漢竟然活到了當時難得的79歲。值得一提的是,決定一個人長壽與否的,並非只有養生的物質基礎和方法習慣,還得看這個人的綜合條件,包括人生態度、思想修養、性格志向乃至心理素質等,而這些離不開長期的艱苦歷練。忽必烈獲得天年,但兒子早逝,最後也得「白髮人送黑髮人」。中國歷史上披荊斬棘的開國皇帝往往較為長壽,而他們過著鐘鳴鼎食日子的後代卻經常早殤,你能悟出其中的道理嗎?【遠離病榻】如何預防痛風發作?舊時皇家富貴病,飛入尋常百姓家。隨著人們物質愈來愈豐盛,痛風也變得愈來愈常見。從現代醫學角度看,預防痛風的發作應注意以下幾點?1)節制飲食,防止過胖,避免攝食過多容易引起尿酸升高的食物,如豬、羊、牛肉、動物的肝腎等內臟、沙丁魚、鴿肉、貝類等各種海鮮以及各種肉湯、港式煲湯等。2)應攝取充足的鹼性食品,因尿酸在鹼性液體中益瑜溶解並排出體外。鹼性食品包括白菜、芹菜、花菜、黃瓜、西瓜、茄子、蘿蔔、胡蘿蔔、番茄、馬鈴薯、香蕉、梨、杏、桃、蘋果等。3)戒酒,避免過度勞累、緊張、受寒和關節損傷。4)宜多飲水,每日應飲水二公升以上。飲水的時間不局限於白天,可在睡前或半夜飲水,以防止夜尿濃縮。(本文作者/譚健鍬)(摘自/病榻上的龍/時報文化出版)

寶寶「一肚子氣」 醫:和飲食可能有關

寶寶「一肚子氣」 醫:和飲食可能有關#飲食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寶寶肚子看起來總是鼓鼓的、拍起來還有「咚咚咚」的聲音,特別是吃完東西後更是鼓得像西瓜,難道身體出了什麼問題?醫師表示,這是因為寶寶腸胃道發育尚未成熟所造成脹氣的狀況,除了會使寶寶不舒服,還會伴隨打嗝及排氣的情況。但這是很正常的現象,且會隨著寶寶年齡的增加會漸漸變平坦,家長不必過於擔心,同時也建議可以選擇低乳糖的水解蛋白配方奶粉,臨床上也證實低於2g/L的乳糖含量可避免乳糖敏感所造成脹氣或腹部不適的問題。長庚兒童醫學中心新生兒加護病房主任朱世明指出,新生兒的胃腸發育、消化功能都還不成熟,不僅各段腸道蠕動不協調,也因腸道未能產生足夠的酵素來幫助食物分解,比成人更容易產生脹氣狀況,超過八成的寶寶都曾發生過脹氣問題,且可能合併腸絞痛出現。一般來說,0至6個月較會有脹氣的狀況,但隨著寶寶的成長,腸胃道功能發展較成熟後狀況也會漸趨穩定。寶寶易脹氣 跟「飲食」有很大的關聯朱世明表示,會造成寶寶脹氣與飲食也有很大的關聯,因此在嬰兒的飲食上可以母乳來降低對寶寶的腸胃道刺激,除了可避免脹氣之外,也可避免像是腸絞痛問題的發生。但對於無法哺育母乳的媽媽們,則建議應該要注意牛奶中牛奶蛋白分子和乳糖的含量,給寶寶更溫和無負擔的營養。臨床上遇到寶寶脹氣時,也常伴隨溢吐奶或其他腸胃不耐的狀況,這都可能是因牛奶蛋白以及乳糖消化不良引起。朱世明解釋,因牛奶蛋白的分子較大,對寶寶來說較不易吸收,而乳糖則是因寶寶的消化功能尚未成熟使消化酵素不足,進而引起脹氣、腹瀉、溢吐奶及腹痛等症狀的因素。建議家長們可選擇水解蛋白同時兼具低乳糖的配方奶粉,以全面舒緩寶寶所有腸胃不適問題,幫助家長在寶寶的帶養上更順利。除了透過飲食的注意或更換奶粉來解決脹氣問題外,醫師也提醒家長應需注意奶嘴開口的大小,若是奶嘴開口過大會因吞進過多空氣而導致脹氣。建議家長,每次喝完奶後,都應該幫寶寶拍打嗝,且勿馬上將嬰兒平放,可讓寶寶坐起約15分鐘以利於胃中多餘的氣體排出;也可在餵奶前塗抹嬰兒油於寶寶肚子上,並順時針按摩約60圈加強寶寶的腸胃蠕動,以防脹氣。寶寶脹氣合併哭鬧、嘔吐 應先就醫以免延誤病情朱醫師提醒,如果寶寶出現腹脹合併嘔吐、食慾不振、體重減輕、肛門排氣排便不暢,甚至有發燒、便血,或是肚子脹鼓有繃緊感、呼吸急促等狀況,甚至在腹部能摸到類似腫塊的東西,這些現像都可能引起疾病,家長應立刻就醫以免延誤病情。

夏日飲食多注意 速食用避免滋生細菌

夏日飲食多注意 速食用避免滋生細菌#飲食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米製品是許多人每日必食的食品,為保障民眾吃得安心;新北市衛生局6月份抽驗轄內便利商店、大賣場、早餐店及餐飲店販售即時食品類「米製品」,檢驗衛生標準(大腸桿菌群、大腸桿菌),初抽30件中有3件不合格,皆檢出大腸桿菌群超標,經複抽檢驗全數合格。衛生局表示大腸桿菌及大腸桿菌群是監控食品在餐飲及食品販賣過程中,是否因人員的衛生、操作環境、人為汙染,或是配料處理、器具或包裝過程受到汙染及儲存設備不當的衛生指標,因此呼籲製售業者應落實衛生自主管理,加強控管從業人員操作衛生及作業場所環境清潔,並提醒民眾購買食品時應選擇商譽良好、販售場所環境衛生的店家,購買後應盡快食用完畢,以避免滋生細菌,確保食品衛生安全。

樂閱讀/做到3件事 血管一定會健康

樂閱讀/做到3件事 血管一定會健康#飲食

「飲食即生活,生活即飲食。」飲食的內容與方式會大大改變我們的身體狀況。讓血管重拾年輕活力的重點,就在於日常的「飲食習慣」。「內皮細胞」是打造強韌血管的關鍵,如果飲食均衡豐富,「內皮細胞」就會充滿活力;如果飲食習慣不好,內皮細胞會變脆弱,加速血管老化。什麼樣的飲食習慣才能讓內皮細胞充滿活力,打造出強韌的血管呢?下列3點非常重要:1)減少鹽分的攝取。2)多吃魚類與黃豆製品。3)多吃黃綠色蔬菜。這樣吃,血管強韌有活力/養成下列3個飲食習慣,幫助打造強韌健康的血管。1)減少鹽分的攝取/鹽分會損害血管組織,透過積極與穩健的低鹽飲食習慣,可以保持血管健康。2)多吃魚類與黃豆製品/魚類與黃豆製品均富含「優質蛋白質」,能讓血管重拾青春活力,建議可多多攝取。3)多吃黃綠色蔬菜/含有抗氧化成分,可減少體內的活性氧,抑制血管老化,預防血管疾病。如果攝取過量的鹽巴,會傷害內皮細胞等血管組織。此外,魚類與黃豆製品,因富含優良蛋白質,可使內皮細胞重拾活力,建議多吃。而黃綠色蔬菜富含抗氧化成分,可以減少體內的活性氧,抑制氧化後的低密度膽固醇等惡性物質在血管內形成。  (本文作者/島田和幸)(摘自/血管老化,當然會中風/采實文化出版)

飲食西化、篩檢率低 大腸癌發生率逐年升

飲食西化、篩檢率低 大腸癌發生率逐年升#飲食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由於飲食西化的影響,台灣大腸癌發生率逐年升高。國民健康局為符合民眾需求,對各年齡、各族群之健康照顧,期望透過每2年1次50至74歲之免費大腸癌篩檢,儘速降低國民大腸癌死亡率。但統計數據顯示,篩檢率仍低於3成。且在糞便潛血檢查篩檢為陽性的12萬人中,有高達4成民眾拒絕進一步接受大腸鏡檢查,原因多半為對清腸藥及灌氣的不適而排斥進一步檢查。由於消化性潰瘍與大腸癌初期症狀很類似,許多民眾常誤以為是潰瘍而自行買成藥解決,等到病況嚴重到醫院就診後,才發現原來罹患癌症,錯失早期治療的黃金時間。現代醫學發達,檢查方式不斷推陳出新,但內視鏡仍是目前臨床診斷腸胃道的利器,有其無可取代的價值。忍一時不適 換得健康內視鏡不但能直接檢視食道、胃及大腸組織有無潰瘍、發炎或惡性腫瘤等問題,當發現病灶或懷疑異常時,可以立即做切片檢查,甚至直接切除瘜肉。已有許多研究指出,早期發現大腸瘜肉,必要時予以切除,是降低大腸癌發生率的有效方法。基隆市中山區衛生所謝鈴琴主任表示,大腸鏡因為要在彎彎曲曲的腸道前進,常會壓迫、牽扯或拉緊腸壁外層,受檢者可能會產生想解便、腸子絞痛、腹脹等不適感受。如果能夠適度麻醉,在無知覺、無痛楚,非常放鬆的狀態下完成大腸鏡檢查,是可有效地減少受檢者恐懼和痛苦。因此,民眾在接受檢查前可與信任的臨床醫師討論麻醉的選擇。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