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風溼性關節炎

天氣一冷「手指關節」就開始痛?復健醫揭「6症狀」惡化恐關節變形

天氣一冷「手指關節」就開始痛?復健醫揭「6症狀」惡化恐關節變形#類風溼性關節炎

冬季寒流一波一波接著來,天氣變冷關節先知道!你有手指關節疼痛問題嗎?該如何分辨是單純關節退化發炎,還是罹患類風溼性關節炎?《優活健康網》特邀復健科醫師、仁生復健科診所院長陳渝仁於專欄撰文,教民眾判斷手指關節炎症狀,並提供手指發炎疼痛的舒緩方式,有助預防關節持續疼痛,甚至永久變形。

連打蛋都痛!20歲的她以為肌腱發炎⋯確診才知「類風濕性關節炎」

連打蛋都痛!20歲的她以為肌腱發炎⋯確診才知「類風濕性關節炎」#類風溼性關節炎

42歲陳小姐,20年前以為是車禍後遺症導致肌腱炎,服用消炎藥半年未痊癒,到醫院進一步檢查後才確診為「類風濕性關節炎」。當年正處於夢想拼搏的年紀,人生猶如被按下暫停鍵;原先喜好烘焙的她,因手部關節腫痛而無法打蛋、揉麵團,然而這樣的疾病症狀,旁人從外表上卻看不出來。

類風濕性關節炎不一定會痛!醫揭「1症狀」更常出現

類風濕性關節炎不一定會痛!醫揭「1症狀」更常出現#類風溼性關節炎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一對姐妹偕同來看診時表示,姐姐是類風濕性關節炎的病患,已發病多年且手指明顯變形,當初剛發病時不知道是這個疾病,也因為症狀不是很明顯,因此不斷在各診所、醫院看診都無法診斷出來,直到5、6年後關節都變形了,才確定是類風濕性關節炎。由於近期妹妹開始出現有如當時的徵兆,也做了很多檢查,一樣是無法確診,服用免疫科的藥物僅有稍微改善,因此希望透過中醫來調理身體,將免疫系統調理穩定。「類風濕性關節炎」女性患者為男性3倍杏儒中醫診所院長中西醫師蔡易昌表示,類風濕性關節炎是一種自體免疫相關的疾病,簡單說就是體內免疫失調而造成「自己人殺自己人」的情形,這種情況比較常發生在女性朋友身上,女性患者約為男性的3倍!失控的免疫系統,最常侵犯的部位是四肢小關節的滑膜,滑膜的功用在於產生關節的潤滑液,增加關節的活動度。被攻擊的滑膜會反覆發炎、變得越來越厚,到後來會逐步破壞關節附近的軟骨與硬骨,使關節喪失原有的形狀及功能。雖然醫師與病患都希望能早期治療,但類風濕性關節炎的早期徵狀並不明顯,而抽血檢驗類風濕因子,大約有6至7成患者會呈陽性,容易錯過診斷的時機。不一定會關節痛!「晨僵」才是最主要症狀此外蔡易昌提醒,很多人以為類風濕性關節炎,就一定會關節痛,其實這是錯的。在疾病初期,最常見的症狀是「晨僵」,是指早上關節無端僵硬、無法握拳或握拳非常費力,感覺好像雙手手指沾滿膠水,一般維持1至2小時,甚至一整天。其次才是關節的腫痛,這時要注意受影響的關節位置,以及關節以外的其他組織有否受影響,例如血管炎或乾燥症引起的眼乾及口乾等。很多人就是只著重在關節疼痛或是抽血指數,而錯失了早期的發病徵象,導致確診時已經關節變形、甚至留下後遺症了。類風濕性關節炎,在中醫是屬於「痺症」的範疇,「痺」就是凝滯不通之意。蔡易昌說明,其內因為脾胃肝腎氣血陰陽不足,衛外不固,而外因為風寒濕熱之邪侵襲人體,以致氣血運行受阻,經絡氣血痺阻,臨床上常呈現虛實相兼,寒熱錯雜,痰瘀互結的情形。中醫最常見4種「痺症」顯示不同病程階段在中醫古籍黃帝內經《素問.痺論》指出:「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痺也。」為痺症開啟了各種論述,後來以此延伸出各種痺症的名稱,例如最常見的行痺、痛痺、著痺、熱痺區分法,其實也代表了類風濕性關節炎的不同症狀及不同病程階段。蔡易昌表示,初期類風濕性關節炎,大多以出現「晨僵」為主要表現,清代名醫林驪琴所著的《類證治裁》提到:「諸痺,良由陽氣先虛。腠理不密,風寒濕乘虛內襲,正氣為邪所阻,不能宣行,因而留滯,氣血凝滯,久而成痺。」因為陽氣虛,外邪阻滯氣血,所以會出現緊繃僵硬感,就像是《素問.痹論》所說:「風氣勝者為行痹,寒氣勝者為痛痹,濕氣勝者為著痹也。」中醫認為,濕邪重濁,故外感濕邪後多有身重倦困,頭重如裹等症状,又因濕邪粘滯,病損往往著而難易,若其侵犯肌膚筋骨,每每既重且酸,固定一處,故有「著痹」之稱。明朝著名醫書《症因脈治.卷三》提到:「濕痹之證,或一處麻痹不仁,或四肢手足不舉,或半身不能轉側,或濕變為熱,熱變為燥,收引拘攣作痛,蜷縮難伸,名曰著痹,此濕痹之證也。」這就是晨僵的變化。早期類風濕性關節炎的中醫治療,是十分靈活的,蔡易昌建議,除了可以依照常用的辨證論治,按照每個人不同體質及證型,加以不同的調理,另外也會配合晨僵、關節凝滯給予特定的調理,除濕通絡、祛風散寒,可以改善症狀,也可以雙向調節免疫,讓失控的免疫系統慢慢回歸正常,讓他們能夠有正確的判斷,做出正確的反應。一段時間之後,原本紊亂後的免疫系統就不會再失控攻擊,不必用消炎止痛、不必用免疫抑制,透過身體平衡就能解決問題。(文章授權提供/杏儒中醫診所)

手腳關節「卡卡」?輕忽治療恐成真人版「機器戰警」

手腳關節「卡卡」?輕忽治療恐成真人版「機器戰警」#類風溼性關節炎

(優活健康網記者馮逸華/採訪報導)你也有早上起床忽然四肢僵硬、小關節疼痛、疼痛感卻會隨運動而減輕的症狀嗎?32歲鄭小姐從事急診室護理師,某年秋冬轉換之際莫名感到手腕疼痛,1週後疼痛竟擴及全身、寸步難行。就連就醫時,從停車場到診間只要短短10分鐘路程,她卻要拚命忍痛走上2小時,進一步抽血檢查後,才確診為類風濕性關節炎。免疫失調、關節腫痛 中年女性好發類風濕性關節炎風濕病基金會台灣抗風濕病聯盟執行長蔡長祐表示,類風濕性關節炎屬於全身性自體免疫疾病,是破壞力最強的關節炎之一,台灣約有10至20萬名病友,常見發生於中年女性。因為免疫系統失調,把自己的關節當成攻擊目標,造成關節發炎腫痛,如長期治療未達標,關節恐持續破壞甚至變形,誘發疾病原因包括感染、壓力、溫度等。尤其每逢天氣變冷或下雨,病友關節容易感到腫痛不適,加上血液循換變慢,不光洗澡洗頭、刷牙等生活作息,甚至連脫戴口罩、洗手等防疫基本功等,需要關節的細部動作都覺得吃力,不得不強迫忍痛,以不確實的方式完成動作。也因為需要持續治療控制,疫情期間,約有3成類風濕性關節炎病友未規律回診,造成病況失去控制、導致全身發炎。蔡長祐就曾遇到一名病友,因長期未回診治療,雙腳關節劇烈腫痛,走路彷彿「機器戰警」,手肘與膝蓋彎曲趨近90度,直到移動只能拖步走,才趕緊就醫。類風濕性關節炎無法根治 常忍痛洗澡、刷牙竹山秀傳醫院免疫風濕科醫師蕭育芬說明,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努力追求治療達標過程,配合醫囑、監測疾病與規律治療等同重要,「30年前類風濕性關節炎是沒藥醫,因為缺乏好的治療藥物,導致病友容易關節變形;現在則是病友因缺乏認知,擔心治療副作用而選擇『不要醫』。」蕭育芬解釋,現在類風濕性關節炎的治療武器多元,除了非類固醇消炎藥、類固醇及疾病調解抗風濕病藥物與生物製劑外,還有新納入健保給付的口服標靶小分子藥物,因為不需要打針,等同「多吃一顆藥」而已,也不需要冷藏等特殊儲存方式,便於攜帶,對於會暈針、忙碌的病友而言,是一項更貼近現代社會需求的治療選擇。雖然類風濕性關節炎目前無法根治,但只要積極配合醫囑治療,患者也可以與正常人一樣生活。蕭育芬呼籲病友,善用新的治療工具,透過良好醫病溝通、配合醫囑,才能穩定控制病情,擁有好的生活品質。

別漠視疼痛!類風濕性關節炎惡化警訊

別漠視疼痛!類風濕性關節炎惡化警訊#類風溼性關節炎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一名61歲的男性患者,從小善於忍耐,工作猶如拚命三郎,同事曾形容不是鋼鐵人,而是「不是人」,但是,這個封號自他的類風濕性關節炎(RA)發病後就不再出現。患者目前經營餐飲業,雖然動作看起來與平常人無異,但其實12年前某天早晨,類風濕性關節炎突然發病,造成全身關節劇烈疼痛、動彈不得,生活無法自理,連上廁所擦屁股都做不到。慶幸的是,患者雖然經歷過痛苦發病過程,也曾因錯誤診斷和治療造成一個月內水腫增胖10公斤、引發全身皮膚嚴重過敏。但確診後積極配合治療,終於讓病症獲得穩定控制,告別疼痛和行動力受限的人生,甚至盡量保持天天慢跑一萬公尺的習慣,也回歸籃球場。類風濕性關節炎病友不僅身體不適 還會造成心理負擔像上述患者一樣的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不少!由中華民國類風濕性關節炎之友協會及中華民國風濕病醫學會共同針對台灣RA患者及其照護者做的調查顯示,超過5成患者因身體活動度變差感到焦慮或挫折,逾4成病人認為周遭親友不了解疾病對自己生活帶來的負面影響。活動度部分,超過4成患者認為專業醫事人員低估疼痛和疲勞的影響,超過半數患者期待醫師更了解自己的治療需求,渴望未來能獲得更有感、真正改善病症治療成果。中華民國類風濕性關節炎之友協會理事長林宏哲表示,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常因關節疼痛、腫脹、僵硬和變形導致活動力受限,無法像正常人輕鬆打電腦、盥洗和居家打掃等日常動作,嚴重時甚至連生活起居都無法自理。但許多民眾投以異樣眼光,很容易讓患者產生防衛心態而故作堅強,有痛不說,甚至乾脆放棄治療,放任病症惡化。自體免疫引發慢性發炎 攻擊關節組織中華民國風濕病醫學會理事長暨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過敏免疫風濕內科主任蔡文展說明,類風濕性關節炎是一種自體免疫引發的慢性發炎性疾病,患者會因為免疫系統出問題,免疫細胞為「豬隊友」,攻擊關節組織而出現對稱性發炎、腫脹和疼痛等症狀,長期甚至可能導致骨質侵蝕和軟骨裂解。文獻資料顯示,若缺乏適當的治療與照護,8成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終會關節變形,且4成患者會因此殘疾在10年內喪失工作能力,不得不提早從職場退休。此外,嚴重類風濕性關節炎也會可能併發心臟與血管病變或憂鬱症。疼痛是病程惡化的警訊 及早治療控病情如何減緩類風濕性關節炎的病程進展?蔡文展理事長提醒,疼痛是類風濕性關節炎病程惡化的警訊!對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來說,忍痛並不是勇敢的表現,反而忽視疾病進展,把自己推向關節變形導致殘疾。國內三大類風濕性關節炎醫病團體,類風濕性關節炎之友協會、風濕病醫學會和風濕病基金會同聲提醒,患者應正視自己的感受,與醫師討論後透過快速且有效的「有感治療」,提升生活品質,達成良好的疾病控制目標。風濕病基金會台灣抗風濕聯盟執行長暨台北榮民總醫院過敏免疫風濕科主任蔡長祐進一步說明,臨床有助減緩類風濕性關節炎症狀或降低疾病活性的藥物很多,即使是中重度病患,也有生物製劑和口服小分子藥物加入治療的行列,且健保多已給付,患者只要積極配合醫師治療,症狀通常都可以獲得改善。

10萬類風濕性關節炎 3成苦於共病

10萬類風濕性關節炎 3成苦於共病#類風溼性關節炎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類風濕性關節炎(Rheumatoid Arthritis,簡稱RA)是一種慢性發炎疾病,主因免疫系統異常,導致關節發熱、腫脹,疼痛,還有許多併發症。一名40歲女性糖尿病多年,近年來血糖控制不佳,不論藥物及飲食如何調整,血糖就是居高不下,且四肢關節漸漸出現腫脹及疼痛,早上僵硬嚴重,關節活動不順還開始變形,甚至無法吃飯、開門,連看診都需人攙扶,才發現是類風濕關節炎作怪。壢新醫院過敏免疫風濕科楊宗翰醫師表示,根據流行病學調查發現,國內約有十萬人患有類風濕性關節炎,當中約二到三成合併一種以上共病,包含糖尿病、高血壓或高血脂,必需同時併用的口服藥物較多,嚴重影響用藥遵從性。事實上,RA患者如果病情控制不好,身體長期發炎,就像糖尿病一樣,也是心血管疾病的高危險群,容易心血管硬化。楊宗翰醫師指出,臨床研究發現約5成的RA患者最後是因心血管疾病死亡,千萬不要掉以輕心!一線藥物治療不佳 3-6個月後生物製劑接續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的一線治療以調節藥物為主,疼痛嚴重時會併用消炎藥及類固醇。健保規定,若經傳統藥物治療三至六個月無效,可申請生物製劑接續治療。該名女性患者以生物製劑合併治療三週後,發炎指數從原先破百降至正常,三個月後過高的血糖也大幅改善,之後逐漸減藥,原本以為要打一輩子的胰島素,居然也可以停用,生活也恢復自理。患者福音! 新型生物製劑可單獨使用目前已有單獨治療的生物製劑可供患者選擇。楊宗翰醫師指出,新型生物製劑是透過阻斷介白質(IL-6)與受體的結合,可有效抑制發炎。此類生物製劑單獨或合併一線藥物的治療效果相近,對同時需服用多種藥物的患者來說,避免因用藥不規則而導致病情惡化,亦是一種選擇。關節晨僵、腫痛逾兩週 應掛免疫風濕科診治由於類風濕性關節炎容易與其他的關節疾病混淆,民眾要如何自我察覺?楊宗翰醫師說,當關節腫痛超過兩週、休息或治療後未見改善,且關節疼痛及僵硬的現象在早晨較嚴重,就要懷疑可能是發炎性關節炎(如:RA),應儘速至免疫風濕科就診,透過抽血、超音波等方式確認。楊醫師也分享,近期有一位60歲男性患者,十年前就因為關節問題就診,卻被當成扭傷治療導致病情延誤,直到症狀嚴重且關節變形,才經過檢查確診為類風濕性關節炎。呼籲民眾,經過積極治療,多數RA患者都可以恢復正常的生活;但若是拖延或擅自停藥,不止是關節變形,心血管疾病及血管硬化的風險增加,不可不慎!(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RA痛到想輕生 醫病溝通出最佳治療

RA痛到想輕生 醫病溝通出最佳治療#類風溼性關節炎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調查發現,9成3類風濕性關節炎病人對疾病控制有目標,但有高達7成3病人未進一步與醫生討論治療方案,因為他們擔心會被認為總是在抱怨。中華民國類風濕性關節炎之友協會張玲瑗執行長表示,病人常不好意思跟醫生反映自己的真實感受,導致大家的病情都一直在耽擱。所以如果對病情有任何疑問,應該讓醫師來解答。曾痛到想輕生 病友分享忍痛到無痛生活心路歷程59歲的鄭女士罹患RA10年,一路忍痛,生活不便連穿衣服都很困難,曾痛到一度想輕生,所幸醫師及時為她換了小分子口服藥,還給她無痛生活。病友代表鄭女士說,好不容易想睡覺,卻睡不了多久又會痛醒,甚至常痛到哭,家人也無能為力,所以那時候真的很想死。除非一樣是有這種病的人,才能感同身受,否則一般醫生他也只能聽聽病況、給你藥吃。積極討論藥物選擇 更邁向達標治療台灣抗風濕病聯盟蔡世滋董事長表示,醫師可以透過病人身上68個關節的疼痛指數搭配抽血指數了解病人的痛楚,但要進一步了解疼痛情況,病人自己的主動說明更為重要。先前就已問世的小分子口服藥,現在更進一步推出一天一錠的新劑型,讓病友有更多選擇。蔡世滋董事長還指出,小分子口服藥台灣早在2013年我們就可以使用了。如果病人進來只看他的抽血的數據或是X光的報告,常常沒有辦法反映他真實的疼痛情況,所以由病人自己陳述他的情況或治療效果,如實告知自己的整體感受,從零分到一百分,才能讓醫師會更加了解這個病情是否得到理想控制。(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