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風

痛風發作吃什麼?營養師公開「痛風飲食指南」地瓜、茶葉蛋當早餐

痛風發作吃什麼?營養師公開「痛風飲食指南」地瓜、茶葉蛋當早餐#痛風

過年連好幾天都是大魚大肉,小心痛風找上你!痛風是一種急性的關節炎,發炎的關節會有很明顯的紅腫、發熱、疼痛的現象。痛風發作時真的非常疼痛,不但連碰都不能碰,甚至連風吹過去都會感到疼痛;對此營養師建議,民眾若痛風發作一定要先就醫,再配合日常飲食調理,就能有效舒緩疼痛、預防該疾病。

腳突然腫痛,是痛風還是關節退化?醫揭「5種狀況」易混淆要注意

腳突然腫痛,是痛風還是關節退化?醫揭「5種狀況」易混淆要注意#痛風

「痛風」被稱為富貴帝王病,是一種急性的關節炎,症狀包括關節紅腫、發熱疼痛,原因主要是尿酸的結晶積在關節,發作時非常疼痛,走路更是疼痛難耐。但若腳突然腫起來,或有腳痛的情況,不一定痛風發作,有可能是其他疾病引起。醫師呼籲,若有相關症狀一定要就醫診斷,才能避免後患。

只有單一個關節痛?小心痛風–預防痛風的7個生活建議

只有單一個關節痛?小心痛風–預防痛風的7個生活建議#痛風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痛風是一種讓人關節痛不欲生的疾病,研究調查發現,大多數發作過的人,在疼痛量表上給9或10分,而這個量表上最痛的分數就是10分,可見它痛起來是多麽的痛呀!而另外一個在疼痛界也很有名的急性膽囊炎,也有相關的研究調查,同樣以疼痛量表統計,分數雖然沒那麼高,但也來到了嚴重疼痛的8分。雖說比較哪種病發作比較痛很奇怪,但這裡是想要跟大家說,不管是哪一種,痛起來真的很痛,因此可以的話,在還沒發生之前,就應該要好好的預防這些事情發生。痛風年輕化台灣痛風的盛行率約為6.24%,隨著年紀增長,罹患風險也跟著升高;在年輕族群裡,痛風比較常見於男性,原因可能是女性的雌激素促使尿酸的排出,不過到女性更年期之後,就沒有性別的差異了;近些年來,隨著飲食西化,加上肥胖比例增加,臨床上40歲以下的年輕患者有增加的趨勢。只是說到底,是什麼原因讓痛風發作,讓人疼痛難耐呢?為什麼會痛風?講到痛風接下來就會提到「普林」與「尿酸」。普林也稱嘌呤,可溶於水,在人體內會代謝成尿酸,行經血液循環,透過腎臟排出體外,當排出效率跟不上尿酸的生成,血中尿酸的濃度就會上升,然後就可能會以尿酸結晶的形式堆積在特定部位的關節周圍,引起發炎反應、讓關節痛。 臨床上,痛風常發生在單一關節,比較常出現在第一個蹠趾關節、膝蓋、腳踝、手腕等部位;值得注意的是,90%的案例起因於尿酸排泄減少,常續發於慢性腎病、使用利尿劑;其餘10%則是尿酸生成過多,可能是遺傳、牛皮癬、血紅蛋白療法和血癌……等因素造成。然後呢,不是所有高尿酸的人都會發展成痛風;事實上,有2/3的高尿酸血症的人,可能一直都沒有症狀。此外,也有例外的情形,就是有些臨床上有痛風症狀的人,血中尿酸濃度卻是正常的。痛風可以吃什麼?雖然你很容易可以從醫院或是Google找到很多食物普林含量表,而表中的食物會依含量分成低、中、高3組,但研究發現飲食裡的普林,僅約2成會吸收進入體內,其餘大多是由肝臟合成;因此,高尿酸或是有痛風的朋友,真的不用太過於在意食物普林的含量,而害怕吃任何東西。不過如果是經常發作或正在發作的人,還是會建議儘量挑選低普量與適量中普林的食物吃,平常沒有發作的時候,只要吃得健康均衡,然後有良好的生活慣即可。現代人為了讓自己健康,除了飲食,也可能會尋求保健品或鱸魚精、滴雞精之類的營養補充品,在購買的時候,往往會問這些東西普林含量高嗎?深怕吃了會引起發作。如果是錠狀膠囊狀的食品,一顆就那麼大,真的有含普林,吃了也不會真的吃到多少;而鱸魚精或滴雞精之類的補充品,它們基本上都是去除普林含量高的內臟,才去做成產品,因此原材料本身就不是高普林的來源,另外,就是前段提到,就算真的含有一些普林,最後真正能進到體內的量也有限。豆類普林含量高,要忌口?由於豆類的普林含量不低,在過去會建議避免或少吃這類的食物,但研究發現大豆食物與高尿酸和痛風風險有著相反的關係,而其他普林含量較高的蔬菜則是與高尿酸無關,不過和痛風風險有相反;換句話說,就目前的研究看來,植物來源的普林似乎和不會增加痛風的風險。但還是老話一句,適量均衡就好。預防與避免痛風的7個飲食與生活建議不管你想要預防,還是已經罹患但想要減少發作的頻率,那麼有以下幾點生活建議提供給你參考: 減重:過重會增加罹患痛風的風險,而減重則能降低風險。即使不是吃限制普林的飲食,只要體重減輕就能降低尿素濃度與減少痛風發作的風險。切記,除了飲食調整,也應該加入規律運動的計畫,還有減重速度別太快,每週0.5~1公斤的速度就好,減太快反而會給身體健康帶來不良的影響。   吃複雜碳水化合物:多吃些水果、蔬菜和全穀類,這些都是複雜碳水化合物的來源,少喝含有高果糖糖漿的飲料,純果汁也應適量飲用。   水:喝足夠的水,幫助尿酸排泄。   脂質:減少飽和脂肪的攝取,從植物油與海鮮獲取油脂。   蛋白質:從瘦肉、禽肉、乳製品和豆類獲取蛋白質。   特定食物: 櫻桃:有一些證據指出吃櫻桃和減少痛風發作的風險有關。 酒:啤酒和蒸餾酒與痛風發生與復發的風險增加有關。適量飲用紅酒似乎不會增加痛風發作的風險。避免在痛風發作的時候喝酒。 咖啡:一些研究支持適量飲用咖啡,特別是規律喝含咖啡因的咖啡,可能有助於減少痛風風險。不過如果有其他用藥或身體狀況會有所衝突,就避免飲用。   特定營養素:每天服用高劑量的維生素C(500毫克以上) 可能有助於幫助降低尿酸。   當然上面這些細節不好記也沒關係,吃德舒飲食或地中海飲食都是很推薦的飲食計劃喔!​(文章授權提供/安永生活誌,原文為:只有單一個關節痛?小心痛風 – 預防痛風的 7 個生活建議)

吃火鍋吃到腳痛!醫提醒:急性痛風發作恐腎功能不佳

吃火鍋吃到腳痛!醫提醒:急性痛風發作恐腎功能不佳#痛風

(優活健康網記者馮逸華/綜合報導)常吃火鍋恐致腳趾又腫又痛?小心痛風找上身!一位30多歲的年輕人因腳部大拇趾疼痛求診家醫科,經醫師詳細詢問後才發現,由於最近天氣變冷,患者常常約朋友一起吃火鍋,經理學檢查發現腳部大拇趾紅腫,抽血檢查尿酸偏高,診斷為急性痛風發作,經藥物治療2~3天後才恢復正常。冬天火鍋小酌吃太多,恐誘發急性痛風衛福部新營醫院家醫科醫師陳宗林表示,時序進入寒冬和年節, 大家一起吃火鍋配上小酒,是件愜意的事。但火鍋屬高嘌呤食物,吃進過多易使代謝異常,或是本身腎臟排出尿酸功能障礙患者,容易出現尿酸鹽結晶沉積在關節內的狀況,造成急性痛風。陳宗林說明,痛風是由於體內尿酸生成過多,或尿酸排泄受阻,導致有過多的尿酸鹽沉積在關節腔或軟組織中而引起腫痛的病症。典型的痛風發作多發生在半夜或清晨,大多數病患發作之前,都曾經有飲酒或攝取含高嘌呤食物過度的情形,例如:食用大量海產或火鍋等。延伸閱讀:百元小火鍋怎麼吃才對?營養師揭「這3種湯頭」超肥痛風最常發生在足部關節處,醫建議5大生活型態調整痛風易發生的部位,以足部的大腳趾關節最為常見,其次為踝關節、膝關節、足背,嚴重時甚至全身的關節皆有可能受到侵襲。一般病程在1天至2天內就會達到高峰,在未經治療情況下症狀持續7到10天會自然消退,如經治療病程可縮短至3天內。若長期反覆性發作,症狀會持續更久或多關節發作。痛風的預防首要的是生活型態的調整,及使用降尿酸藥物。對於痛風患者想調整自己的生活作息方式,陳宗林提供以下建議: 肥胖者減輕體重 減少酒精攝取,尤其是啤酒及烈酒 減少高嘌呤食物攝取,如:動物內臟、紅肉、海鮮、香菇 每天攝取適當的水份 維持血尿酸值在6.0 mg/dL陳宗林提醒, 痛風一旦找上身,就是一種終身性的疾病,目前尚無根治的方法;但只要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改善飲食及合理的藥物治療,就可以得到良好的控制效果。

痛風石如「粉筆渣」 不僅腳腫脹還可能手麻痛

痛風石如「粉筆渣」 不僅腳腫脹還可能手麻痛#痛風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對很多人來說,痛風發作是相當難忘的經驗,原本活動自如的關節,可能在一覺醒來之後就腫脹、發熱,伴隨而來的劇痛更是讓人舉步維艱、痛苦不堪。痛風的表現可能相當戲劇化,這種慢性病需要長期的藥物控制。高雄長庚醫院腎臟科主任吳建興指出,痛風的原因是「高尿酸血症」,血液中尿酸濃度過高,會逐漸在關節或周圍組織形成尿酸結晶,尿酸結晶可能導致發炎,使關節出現紅、腫、熱、痛。「痛風性關節炎常在晚上與清晨發作,而且在24小時內到達最痛的程度。容易發生在腳拇趾的關節,患者可能會痛到無法走路,甚至腫到沒有辦法穿鞋。」吳建興說,「痛風性關節炎可能持續幾天,也可能長達兩個禮拜。」尿酸控制達標,預防器官受害導致高尿酸血症的原因很多,較常見的原因是身體排除尿酸有問題,例如:脫水、高血壓、腎臟病、肥胖、鉛中毒等狀況。有些狀況則是身體製造過多的尿酸,例如:攝取較多高普林或果糖的食物,以及肥胖、高血脂、過量飲酒等。尿酸超標時,患者往往沒有明顯症狀,所以容易輕忽高尿酸血症的危害,痛風的病程可分為幾個階段,無症狀期、急性期、間段期、慢性期。高尿酸血症通常會經過一段很長時間的無症狀期,必須抽血檢驗才會發現尿酸過高。直到有一天尿酸結晶造成關節發炎、腫脹、疼痛,進入急性期。經過治療後,關節疼痛會緩解,屬於間段期。倘若沒有好好控制讓尿酸達標,痛風將反覆發作,發作的頻率會增加,持續的時間也會拉長。隨著尿酸結晶越積越多,痛風終將進入慢性期,患者平時便會持續感到疼痛,發作的時候更是劇痛難耐。大量堆積的尿酸結晶,會形成痛風石,讓關節長期發炎、甚至變形。痛風石常出現在關節附近,摸起來軟軟的,流出來的時候像粉筆渣。「痛風石非常麻煩,可能妨礙關節活動、影響工作。」吳建興回憶,「曾經有位患者的痛風石出現在手腕,漸漸壓迫到腕隧道裡的神經,而演變成腕隧道症候群,讓他的手又麻又痛,非常困擾。」尿酸超標除了會引發痛風性關節炎外,還會對身體各個器官造成危害,吳建興分析,由於高尿酸血症會引起全身性發炎反應,在不知不覺中導致器官病變,進而出現多種併發症,例如高血壓、糖尿病、腎臟病、心血管疾病皆是常見的共病。我們的身體主要是透過腎臟排除尿酸,當尿酸超標時,尿酸鹽結晶可能沉積在腎臟裡,導致腎臟病變;當痛風性關節炎發作時,患者往往會透過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NSAID)來緩解症狀,但頻繁使用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亦可能影響腎臟功能。吳建興說,「如果患者的腎臟功能很差,又因為痛風經常發作,而持續吃消炎止痛藥,可能就會讓腎臟功能惡化到需要洗腎的地步。」假使經過飲食控制,患者的尿酸依舊超標,痛風一年發作超過兩次,就必須要介入降尿酸藥物的治療。高尿酸血症的治療可以透過不同的機轉,包括促進尿酸排除或減少尿酸生成。促進尿酸排除的藥物可以促使尿酸由腎臟排除,但在腎臟功能較差的患者,便無法發揮效果。減少尿酸生成的藥物已使用多年,傳統藥物可以降尿酸,吳建興說,「不過某些特殊體質的患者在服藥後可能產生嚴重過敏反應,稱為史帝芬強生症候群,皮膚會潰爛,可能導致殘疾甚至死亡。開立藥物前,建議先進行HLA-B 5801基因檢測,減少藥物不良反應的機會。」新一代降尿酸藥物較不會出現嚴重過敏反應,能有效降尿酸,即使是腎臟功能較差的患者也可以使用,而且有助消除痛風石。尿酸超標,可能出現腎臟、心血管等共病「曾經有位患者的痛風石很大,大到沒辦法穿鞋,而且經常腫脹、感染。因為疏於照顧,來到門診的時候,腳都快爛掉了。」吳建興分享,「我們幫他換藥、治療感染,並積極控制尿酸。因為患者腎臟功能較差,他使用新一代降尿酸藥物,經過一段時間後,尿酸順利降到6 mg/dL以下,痛風較少發作,痛風石也漸漸變小,關節活動度變好,且能夠穿較大的鞋,患者的生活品質改善許多。」「及早治療痛風是很重要的觀念,如果抽血發現尿酸超標時,應該請醫師評估,看看有沒有出現其他共病,並考慮使用藥物控制尿酸。」吳建興說,「把尿酸控制好,不只能減少痛風性關節炎發作的機會,還能預防未來產生更嚴重的腎臟病變、心血管疾病、中風等問題。」貼心小提醒抽血檢驗發現尿酸過高時,要嘗試找出尿酸過高的原因,吳建興提醒,如果有痛風發作的經驗,千萬別以為只要吃止痛藥,不痛就好。因為尿酸超標對身體的危害,不單只有關節,還與腎臟病、心血管疾病、中風等多種共病有關。高尿酸與高血壓、高血糖等慢性病相同,需要做好飲食控制,並規則服藥,好好與醫師配合,才能降低各種急性、慢性的健康危害。(文章授權提供/照護線上)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