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燒

我今年日本腦炎首例 52歲男發燒、意識不清

我今年日本腦炎首例 52歲男發燒、意識不清#發燒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疾病管制局公布今年首例日本腦炎確定病例,為52歲男性,居住於高雄市左營區,接種史不明,5月31日開始出現發燒、意識不清等症狀,6月8日至醫學中心就診住院並確診為日本腦炎,目前仍在加護病房治療中。疾管局解釋,日本腦炎是由帶病毒的病媒蚊叮咬而感染,潛伏期為5至15天,病媒蚊以三斑家蚊為主,吸血高峰為黃昏與黎明時分。依據該局歷年監測資料顯示,每年5-10月為流行季,6-7月為流行高峰期;近10年每年確定病例數約在15-40例之間,其中0-2例死亡。由於積極推動幼兒接種政策,近10年我國日本腦炎確定病例同鄰近之日本、韓國,有較多成人感染的趨勢,好發年齡為30至60歲,並以居家或活動地附近有水稻田、養豬戶或養鴿戶為高危險族群。呼籲上述高危險族群應特別注意自我防蚊措施,如有感染之虞者,必要時可前往署立醫院或其分院、臺大醫院雲林分院或新竹分院等自費接種疫苗,一劑疫苗接種收費約介於150至500元之間。疫苗接種為預防日本腦炎最安全有效的方法。年滿15個月的幼兒,應接受2劑注射,其間相隔2週,隔年接種第3劑,滿5歲兒童則於入小學前完成第4劑接種,目前各地衛生所全年均提供接種服務。由於感染日本腦炎,嚴重者可能導致精神、神經性後遺症或死亡,如家中有尚未完成疫苗接種之適齡嬰幼兒,請照顧者儘速帶領前往轄區衛生所或指定醫療機構完成接種,以降低感染風險。呼籲民眾應儘量避免在黃昏與黎明時,至豬舍、其他動物畜舍或病媒蚊孳生地點活動;若無法避免,請穿著淺色長袖衣褲,並於身體裸露處塗抹衛生署核可之防蚊藥劑,以避免蚊蟲叮咬。並請醫師提高警覺加強通報,以利防疫單位及時採取防治措施,避免疫情擴大。疾管局再次提醒,每年的6至7月為日本腦炎流行高峰期,呼籲民眾加強個人防蚊措施,家中若有適齡嬰幼兒,應依規定時程接種疫苗,以避免感染日本腦炎。

發燒以為感冒 檢查竟是肝膿瘍

發燒以為感冒 檢查竟是肝膿瘍#發燒

(優活健康網記者謝劭廷/綜合報導)一位60歲蘇姓男子,日前因不明原因發燒,起初以為是普通感冒至一般診所就醫,然而服藥治療後燒了又退,退了又燒持續一周,因此到行政院衛生署樂生療養院診治竟查出肝膿瘍,所幸經過及時診治救回一命。樂生療養院家醫科郭紋翠主任表示,肝膿瘍如果沒有適當的治療,死亡率相當高,敗血症是主要的死亡原因。郭紋翠指出,蘇伯伯的高燒不退,所以先做流行性感冒篩檢,驗出結果呈陰性,安排腹部超音波檢查,發現肝右葉出現直徑4公分大的異狀範圍高度懷疑肝膿瘍。郭紋翠表示,這類病人有不明原因的發冷及發熱時,起初都較沒警覺,通常就近求醫或者自行服藥,加上這些病人經常合併一些使免疫機能低下的疾病,特別是糖尿病及酗酒者最常見,病程發展的速度將加快,所以當病人被送至大醫院時,往往會引發敗血症而有生命危險的情形,不可不慎。郭紋翠呼籲,當病人有不明原因的發冷發熱,心窩部或右上腹部疼痛,尤其合併有黃疸時,應立即接受腹部超音波檢查,才能及早發現肝膿瘍。

是感冒還是腸病毒? 可檢測咽峽兩側有無水泡

是感冒還是腸病毒? 可檢測咽峽兩側有無水泡#發燒

(優活健康網記者劉麥文/採訪報導)4到9月是腸病毒高峰期,根據疾管局統計,5月中旬單週之內,湧入門診病患高達2萬3700多人,急診就診率也創下6年來的次高紀錄。許多家長都人心惶惶,深怕家中孩童感染腸病毒,但卻有3成媽媽不知道造成幼兒童感染腸病毒主因竟是大人本身,親暱的抱抱、親吻等都是原因之一。提醒家中若有學齡前幼童,若出現嗜睡、意識不清、肌抽躍、持續嘔吐等重症前兆病徵,務必立即送醫。中山醫院兼任兒科主治醫師周怡宏表示,不管是小朋友還是成年人,都有感染腸病毒的風險,不過相對幼童抗體較少,且因學校易傳染病菌,因此感染危險程度也較高,尤其是5歲以下孩童更要特別注意,出現嚴重併發症大多都是小於3歲的兒童。周怡宏指出,以往造成重症都是以腸病毒71型為主,而此類型病毒可怕的地方在於它會攻擊延腦,造成腦炎導致昏迷、死亡,雖今年以克沙奇A6型感染最常見,致病力不如71型強大,且大部分都是輕症表現,但仍有引發重症的風險。腸病毒可以引發很多種疾病,但其中大多都是沒有症狀的感染,或只出現類似一般輕微感冒的症狀。周怡宏說,可以準備手電筒、小湯匙等工具,張開嘴巴看喉嚨咽峽兩側有無起水泡、紅腫,手掌、腳掌可能也會出現水泡,通常這時候就會伴隨高燒、咳嗽、流鼻水等徵兆,喉嚨痛更是明顯症狀。周怡宏提醒,腸病毒並無疫苗可預防,對付腸病毒最重要的是認識它並瞭解其傳染途徑,降低被感染的風險。周怡宏表示,腸道是人體最大的免疫器官,一方面要吸收養分,一方面又必須能夠阻擋外界的細菌、毒素,因此腸道益菌就扮演了重要角色。許多家長給孩子補充益生菌來提高的自然免疫力,但不是添加愈多愈有效,而要注意菌種能否確實停留在腸道,持續有效的產生免疫保護效果。(圖片來源/主辦單位提供)

腸病毒重症 四月大男嬰嗜睡、抽蓄、出紅疹

腸病毒重症 四月大男嬰嗜睡、抽蓄、出紅疹#發燒

(優活健康網記者劉麥文/綜合報導)疾病管制局公布今年第2例由該型病毒引起的腸病毒重症,為居住於南部4個月大男嬰,經檢驗確認為克沙奇A6型腸病毒感染,於4月間出現發燒、紅疹、口腔及喉嚨潰瘍,醫師診斷為腸病毒,其後陸續出現嗜睡及肌躍型抽搐等腸病毒感染併發重症病徵,即時赴大醫院治療後已康復出院。疾管局呼籲民眾,目前已進入腸病毒流行期,應時時落實正確勤洗手,生病在家休息,有重症前兆病徵立即至大醫院接受治療。依據該局監測資料顯示,目前全國急診腸病毒就診比率高於預警值,已進入腸病毒流行期,而腸病毒71型在前兩年大流行後,活躍度已大幅降低,本年僅有零星輕症個案,目前社區流行之腸病毒以克沙奇A型病毒為主,該型病毒的致病力雖不如腸病毒71型強,大多數是以輕症表現,但亦有引發重症的風險,民眾仍應注意防範。由於腸病毒傳染力強,容易在人口密集且互動密切的場所傳播,家庭及教托育機構常見群聚感染,特別提醒教托育機構及嬰幼兒家長,應定期進行環境清潔,兒童常接觸之物品及玩具,應時常清洗消毒,並應教導兒童做好個人衛生,落實正確勤洗手。當兒童生病時,應立即就醫,遵照醫師建議在家休息,並與其他嬰幼兒適度區隔,生病期間不要到補習班、安親班或其他擁擠的公共場所活動,以降低傳播病毒的機會。該局再次提醒民眾,學齡前嬰幼兒(特別是兩歲以下幼嬰)為腸病毒重症的高危險群,且重症病程發展快速,只有短短數小時之黃金治療時間,若家中嬰幼兒經醫師診斷感染腸病毒時,應設法與其他幼兒隔離,減少接觸,以降低感染的機會,並注意觀察是否出現「嗜睡、意識不清、活力不佳、手腳無力」、「肌抽躍(無故驚嚇或突然間全身肌肉收縮)」、「持續嘔吐」與「呼吸急促或心跳加快」等重症前兆病徵,一旦出現上述任一病徵,請務必立即送至大醫院,掌握治療的黃金時間。

燒不退就吃藥? 小心寶寶患「藥中毒」

燒不退就吃藥? 小心寶寶患「藥中毒」#發燒

(優活健康網記者謝劭廷/綜合報導)藥害救濟基金會表示,發燒不一定要吃退燒藥!寶寶發燒時,很多家長會因為緊張,習慣在第一時間餵服退燒藥品,如果一兩個小時後沒退燒,就會再次餵服,以為這樣就能加強退燒效果。甚至有些家長基於方便,會直接將成人用的藥品減量給幼兒服用,但這樣很可能就會因用藥過量,造成嬰幼兒「藥中毒」。基金會指出,發燒的定義為中心體溫在38度以上,是一種正常的免疫反應,代表免疫系統正在發揮功能對抗入侵的病原,適度發燒可以增強免疫力,所以不一定要馬上吃藥退燒。一般來說發燒可以分階段處理,基金會表示,倘若體溫未達39度,可以先用「物理性」方式降低體溫,例如調低室溫、保持通風、冰枕,以及洗溫水澡等方式輔助退燒。很多阿嬤會選擇古老偏方「酒精擦澡」幫寶寶退燒,但台灣兒科醫學會提出建議,「酒精會引起血管收縮,阻礙散熱,而且若寶寶不慎吸入還有中毒之虞」。如果體溫持續升高,可以考慮用藥,但要注意劑量和用藥間隔。藥害救濟基金會提醒家長,讓嬰幼兒用藥前,一定要了解藥品的作用和成分,而且盡量選擇兒童專用製劑(糖漿藥水),以避免藥品磨粉後可能導致的藥效不佳、分裝不均、劑量錯誤、交叉污染、容易變質等用藥安全疑慮。更重要的是,用藥前應先詢問醫師、藥師,以免使用錯誤藥品或用藥過量造成危險,服用後若出現不適,應立即停用並就醫。

掃墓當心恙蟲叮咬 恐出現發燒、紅斑丘疹

掃墓當心恙蟲叮咬 恐出現發燒、紅斑丘疹#發燒

(優活健康網記者杜宇喬/綜合報導)清明節連續假期即將來臨,民眾將會前往戶外掃墓,或到郊外及山區活動機會增加,被恙蟲叮咬感染恙蟲病的風險也大為提高,疾病管制局監測資料顯示,今年截至3月20日止,全國已有42例恙蟲病確定病例,其中桃園縣佔了3例,經調查發現感染原因主要是個案曾經停留倉庫及久未使用的木屋,或接觸山區草叢等老鼠出沒的地方,遭恙蟲叮咬而罹患恙蟲病。桃園縣縣長吳志揚提醒民眾掃墓時要做好保護,才能健康無「恙」。   衛生局表示,恙蟲病全年皆有病例發生,通常於4月至5月間病例數開始上升,7月時到達高峰。恙蟲主要寄生在鼠類上,幼蟲會停留於草叢伺機叮咬人,遭恙蟲叮咬後,潛伏期約9到12天,開始出現持續性高燒、頭痛、惡寒、盜汗、淋巴結腫大等症狀,一週後軀幹會出現紅色斑狀丘疹,並擴展至四肢,且恙?叮咬處會出現無痛性焦痂,若未經適當治療,致死率可高達60%。   吳志揚縣長呼籲,清明掃墓及連續假期至郊區或山區活動時,應穿著長袖衣褲,皮膚裸露部位應塗抹經衛生署核可之防蚊液(蚊蟲忌避劑),避免恙蟲叮咬;離開草叢後亦應儘快沐浴,並換洗全部衣物,就可減少感染的風險。如有出現疑似恙蟲病症狀,應儘速就醫並告知醫師旅遊史,或有無出入郊區、草叢、久未使用之倉庫及空屋等暴露史,以便正確診斷治療。 

恙蟲病常伴隨發燒 未治療死亡率可達六成

恙蟲病常伴隨發燒 未治療死亡率可達六成#發燒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疾管局指出,我國今年截至3月18日為止,有42例恙蟲病確定病例,清明掃墓時節將至,提醒民眾掃墓祭祖或至山區活動時,應穿著淺色長袖衣褲,皮膚裸露部位塗抹經衛生署核可之防蚊液(蚊蟲忌避劑),以防止恙蟲叮咬;離開草叢後儘快沐浴並換洗全部衣物,作好保護措施即可減少感染的機會。疾管局資料顯示,101年有460例恙蟲病確定病例,99至101年的疫情資料分析顯示,各縣市均有病例分布,每十萬人口平均發生率以連江縣、金門縣、澎湖縣、臺東縣、花蓮縣等縣市較高。恙蟲病病例於4至5月間病例數開始上升,7月時到達高峰。該局提醒民眾,如因戶外活動需進出或接觸草叢環境,應落實自我保護措施,避免感染恙蟲病。 恙蟲病是經由帶有病原體之恙蟎叮咬而感染,恙蟎之動物宿主以鼠類為主,且恙蟎幼蟲會停留於草叢中伺機叮咬經過之動物或人類。通常在被叮咬的部位會形成焦痂(eschar),潛伏期通常為9至12天,伴隨有發燒、頭痛、出汗、結膜充血和淋巴腺發炎腫大等症狀;約發燒1週後,在軀幹會出現暗紅色的丘疹,並擴散至四肢,於數天後消失;若未經適當治療,致死率可高達60%。疾管局呼籲民眾落實自我保護措施,如有出現疑似恙蟲病症狀,請儘速就醫並告知醫師旅遊史,或有無出入草叢等暴露史,以提供醫師臨床診斷之參考。

大腸桿菌易傳播 嚴重導致嘔吐、腹絞痛

大腸桿菌易傳播 嚴重導致嘔吐、腹絞痛#發燒

(優活健康網記者劉麥文/綜合報導)嘉義市政府衛生局公布超市熟食及包裝飲用水抽驗結果,總計抽驗市售超市熟食,包括飯糰、三明治、便當、麵包等15件及包裝飲用水18件,檢驗結果全部符合規定。衛生標準檢驗係以檢測大腸桿菌、大腸桿菌群。大腸桿菌傳染性強,以直接接觸傳播為主,會通過污染的手、食品或用具而傳播,並會造成患者下痢、腹痛等症狀,嚴重則出現嘔吐、發燒、血痢、腹絞痛、腹脹。嘉義市政府衛生局除提醒業者應加強衛生自主管理,如工作人員、製作或販售場所環境、容器設備、原物料品質衛生等,販售時應加蓋並適度冷藏或加熱,以維持食物的新鮮與衛生,也呼籲民眾在購買市售食品時,則應擇商譽良好、販售場所整潔衛生的店家,即食食品購買後應立即食用完畢。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