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燒

突然抽蓄!幼兒發燒當心熱性痙攣

突然抽蓄!幼兒發燒當心熱性痙攣#發燒

(優活健康網記者沈俐萱/綜合報導)1歲半的小強這幾天有咳嗽流鼻水,突然開始發燒,前幾分鐘還在玩耍,突然間,就發生抽搐的現象,呈現雙眼翻白、臉色變黑、腳一直抽動,且全身發燙,小強的媽媽怕他咬到舌頭,趕快把湯匙塞入他的嘴巴,送到醫院才知道小孩是熱性痙攣。阮綜合醫院小兒科蔡金燕醫師表示,熱性痙攣是指發高燒而引起的抽搐。發生幼童6個月到5歲之間,男孩發生的機會略高於女孩。這些小孩的生長發育與身心發展是完全正常,只有體溫突然竄升時,才會引起抽搐,其他時候與常人無異。熱性痙攣在小兒科中是很普遍疾病,發生率約3%,好發於三個月到六歲,尤其是六個月到三歲的兒童。當小孩成長到五、六歲時,熱性痙攣大部份都會消失。熱性痙攣家族性遺傳傾向很大,據學者統計若父母親曾有熱性痙攣的病史,則其小孩的罹患率將增加為三至四倍。熱性痙攣的診斷,最重要是必須排除腦膜炎或腦炎的可能性,小朋友的第一次發燒合併抽搐時,須由有小兒科醫師詳加診治,找出造成發燒性抽搐的發燒原因,必要時必須做脊髓液的檢查。熱性痙攣對父母是種很恐怖的經驗,當小朋友經驗過發燒合併抽搐後,父母親最為擔心的問題就是小孩腦部會不會受傷?會不會變笨?另外就是會不會變成癲癇?基本上,簡單型的熱性痙攣,病人抽搐的時間在幾分鐘內就會自動停止,是不會影響腦部正常的功能。  另外,熱性痙攣本身並不會造成癲癇,而是癲癇患者有一部分在早期會以發燒合併抽搐來表現。所以,當病人診斷為熱性痙攣時,應注意其抽搐時間是否超過十五分鐘,是否在廿四小時內超過二次發作,或是局部發作等因素。請保持鎮靜、千萬不要慌張,您的小孩並不會感到痛苦或因此死亡,大多抽搐發作會在數分鐘內自動停止。熱性痙攣發作時,絕對不可強塞任何東西入病人口腔,應讓病人側躺以防嗆到,並清除現場的危險物品,維持呼吸道之通暢。熱性痙攣的最佳治療方法,就是預防小孩發燒,規則時間服用醫師處方藥,由於熱性痙攣的發作頻率並不很高,而每次發作的抽搐多半會自行緩解,因此並不需要積極的予以治療。不過如果發作的頻率很高或是每次發作都帶給家人照顧上的莫大困擾,也是可以考慮藥物治療的,須與小兒神經醫師詳細討論後再決定。

不明原因發燒 當心潛在疾病作祟

不明原因發燒 當心潛在疾病作祟#發燒

(優活健康網記者沈俐萱/綜合報導)發燒,是一般人都有過的經驗。但是許多不是因為感冒而引起的發燒就較為麻煩且難處理,有些甚至找不出發燒的原因,更可能潛藏著難以捉摸的疾病。七十歲的賴媽媽身體一直很健康,也很少看醫師。但是最近一個月以來卻不斷發燒,診所跑了不少次,但都說只是感冒而已,直到到感染科求助被認定是「不明熱」,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阮綜合醫院感染科許寶仁醫師表示,「不明熱」的表面上字義是「不明原因的發燒」,但隨著醫療進步,真正不明原因的發燒已經變少了,有的只是難以診斷的疾病。也就是說,這些不明熱的病例,多數在後續的檢查中仍能找出病因,只不過需要花費較長的時間。發燒本身不是一種疾病,而是代表身體某個地方出了問題,因此若繼續追蹤,約有一半左右都是感染所造成,其他會造成發燒的原因還包括惡性腫瘤、免疫性疾病,及不明病因的發燒。造成發燒感染性疾病包括細菌、病毒、寄生蟲、黴菌、原蟲等等,比較有名的病毒像流行性感冒病毒或是腸病毒。在台灣地區,如結核病、各種病毒性感染(含愛滋病)等感染因子,是最常見的致病因素,而年輕人則常因風濕免疫性疾病(如紅斑性狼瘡)、類風濕性關節炎等引起不明原因發燒。門診中曾有位患者說他感冒很久都沒有好,因為他發燒兩個多月,體重減輕六公斤,晚上常常睡到滿身是汗的驚醒,且出現持續咳嗽現象,但診所醫師都說可能是感冒,吃藥很久也沒用,最後的做胸部X光和痰液培養,證實其實是肺結核。診斷不明熱需要詳細檢查,但首先最重要的是病患的配合,對於醫師詢問要誠實告知,包含家族病史、原有疾病、最近的旅遊史、職業可能的暴露、是否飼養或接觸動物、昆蟲的叮咬、藥物使用、不安全性行為等等,因為任何的蛛絲馬跡都可能是重要線索。「不明熱」可能需要反覆多次的檢查。從血液、尿液及糞便常規檢查及各種體液檢查,另可能依病患的病情需要,安排做非侵襲性檢查,如放射線X光及超音波檢查。除此之外,發燒也要考慮癌症的可能性,因為很多發燒的病人到後來真正的診斷可能是肺癌、肝癌等等,接下來可能也要安排一些侵襲性的檢查,如胃鏡、大腸鏡、支氣管鏡等,以排除癌症相關性。發燒的原因有時是相當複雜的,需要瞭解各種感染的傳染途徑及檢查方法,不論病人或家屬都應該要有耐心,並和醫師充分配合。

登革熱流行季到 本土登革熱再添1例

登革熱流行季到 本土登革熱再添1例#發燒

(優活健康網記者杜宇喬/綜合報導)高雄市今年(101年)截至7月2日止,經行政院衛生署疾病管制局檢驗確認本市本土型登革熱病例累計14例,最近一例病例發生於前鎮區鎮昌里,個案為63歲女性,自6/26開始出現發燒、後眼窩痛等登革熱疑似症狀,前往住家附近的地區醫院就診由該院醫師通報後,經中央疾病管制局檢驗確認感染第二型登革熱,目前住院治療中。該個案活動地點以住家及同區盛興里工作地點為主,並且每日會到鄰近市場買菜,衛生局已於第一時間針對其居住地及疑似感染地點,規劃進行必要的緊急防治工作,以遏止疫情快速擴散。時序已進入疫情流行期,衛生局籲請全體市民朋友提高警覺,做好自身防蚊措施,同時務必加強環境自我管理,每週巡視、清除住家室內、外積水容器,特別是大雨過後容易造成積水的頂樓、地下室、屋後堆積物、屋簷排水槽等隱密且容易忽略的地方,都必須詳加檢查,積極移除積水,以避免自身及家人感染登革熱。

下雨天民眾愛穿夾腳拖 當心鉤端螺旋體感染

下雨天民眾愛穿夾腳拖 當心鉤端螺旋體感染#發燒

(優活健康網記者沈俐萱/綜合報導)颱風雖然已離台,不過豐沛雨量,讓許多地區積水不退,民眾涉水出門可要特別當心!尤其在雨天,許多人愛穿拖鞋出門,醫師提醒,地上的污水夾雜許多細菌,不小心割傷腳部,可能引發鉤端螺旋體感染,輕則發燒、頭痛,嚴重甚至會造成死亡,也容易吃到不潔食物,引發急性腸胃炎,民眾要小心。 大林慈濟醫院感染科主任賴重彰表示,颱風過後,地面散布許多尖銳雜物,容易割傷腳,造成細菌感染,還可能感染鉤端螺旋體,引發發燒、頭痛、黃疸、倦怠,嚴重甚至會造成死亡,外出時應穿著包覆性較佳的鞋子或雨鞋,避免赤足接觸積水或潮濕土壤。 急診科醫師侯鐘閎表示,這幾天得急性腸胃炎的患者最多,可能是颱風天食用水遭到污染,或是吃到不潔的食物,一位六十歲的阿伯,昨晚上就拉了二十次,清晨趕緊就醫,他呼籲民眾一定要把食物煮熟才食用。 此外,颱風天急診室外傷的患者也不少,都是天雨路滑造成,侯鐘閎指出,如果民眾只是輕微擦傷,可自行用生理食鹽水及碘酒消毒即可,但是較深的傷口,自己清不乾淨,最好找醫護人員處理,因為皮膚深部軟組織受創,傷口不容易癒合,放著不管,可能因感染而導致組織壞死,到時就要清創做植皮手術。 賴重彰也指出,慢性病患者,雨天出門需防止受傷,保持身體的乾燥,像糖尿病患者因抵抗力較差,週邊血管神經病變,如引發糖尿病足細菌感染,嚴重時可能需要截肢;肝硬化慢性肝病患者,若接觸到海水中海洋弧菌,可引發壞死性筋膜炎及敗血症,有生命危險。 賴重彰強調,清除家中積水時,千萬不能赤手和拖鞋就開始打掃,由於外來污水夾帶水溝及化糞池污水,藏有細菌,整理時務必戴上防水手套及穿著防護膠鞋,浸水的牆壁、地板及傢俱表面,可用肥皂水清洗;如果餐具也有泡水,應洗淨煮沸進行消毒,常接觸的家具則用漂白水稀釋後進行清潔。打掃完畢後,立即用肥皂將手腳充分洗淨,並保持乾燥。 賴重彰提醒民眾,雨後的積水加上高溫,極易孳生蚊蟲傳播疾病。整理家園時,除積水外,也應順手清除室內外積水容器,睡覺時也可考慮掛蚊帳睡覺,以避免蚊蟲叮咬。如遭蚊蟲叮咬後有發燒、皮疹等疑似登革熱症狀時,應趕快就醫檢查。

台中市爆本土麻疹病例 提醒民眾提高警覺

台中市爆本土麻疹病例 提醒民眾提高警覺#發燒

(優活健康網記者杜宇喬/綜合報導)衛生局公布今年本市首例麻疹本土確定病例,為29歲男性,目前已痊癒,無流行地區相關旅遊史,個案於可傳染期(5/25~6/2)間曾在社區中活動,衛生局已完成個案接觸者追蹤,目前健康情況皆良好。為避免社區疫情發生,衛生局呼籲市民如有「出疹」、「發燒超過38℃」,同時具有「咳嗽、流鼻水或結膜炎(畏光、流淚水或眼睛發紅)三種症狀之一」,應儘速就醫。麻疹是一種高傳染性呼吸道疾病,主要藉由空氣、飛沫或直接接觸病人含有病毒之鼻咽腔分泌物而感染,好發於冬末及春季,初期症狀主要有發燒(超過38℃)、鼻炎、咳嗽、結膜炎等。皮疹則會由耳後開始,再擴散至臉部,然後下移至軀幹和四肢。在個案出疹前、後4天均具有傳染性,衛生局提醒民眾,生病時,應儘速戴上口罩就醫治療,避免上班、上學或搭乘大眾交通工具,以降低感染他人之機會。衛生局再度呼籲民眾,對於家中已滿1歲但尚未完成MMR接種之嬰幼兒,應儘速攜往衛生所或合約院所接種。此外,由於國內歷年MMR疫苗接種率均維持高水準,麻疹個案已大幅減少,衛生局同時籲請臨床醫師提高警覺:如發現病人具有上述疑似麻疹症狀,請儘速通報衛生單位,並適當隔離病人,以爭取防治時效,避免疫情擴大。

全身無力高燒不退 克雷白氏肺炎桿菌作祟險喪命

全身無力高燒不退 克雷白氏肺炎桿菌作祟險喪命#發燒

(優活健康網記者沈俐萱/綜合報導)日前一名江先生,全身無力、高燒不退誤以為只是感冒所引起,但病症惡化相當快,江先生一度陷入昏迷,且送急診後經花蓮慈濟醫院急診檢查發現,是「克雷白氏肺炎桿菌」作祟,讓江先生不僅左邊四肢無力,並伴隨腦、肺臟、肝臟、腎臟等多處器官膿瘍,情況相當危急,所幸經神經內科與感染科團隊合作下,江先生漸漸康復,日前已健康出院。醫療救護不曾間斷,且花蓮慈濟醫院感染科王立信副院長更發現,江先生患有糖尿病多年,加上腦部與肝臟等多處都有膿瘍,兩病相加更容易併發致命感染,王立信副院長表示,依照過去的經驗,克雷白氏肺炎桿菌是最常造成肝膿瘍的禍首,但是像江先生伴隨多重器官與組織都有膿瘍的狀況,確實相當罕見。「克雷白氏桿菌」是腸道內細菌,一般而言,糖尿病患者或是抵抗力較弱的患者,特別容易感染,而且這種細菌也容易透過血液侵害各個器官,包含肺、肝、眼球、腎、骨頭等,其中,若是造成肝膿瘍將有致命危險,另外,也容易造成眼球發炎,導致失明。所幸在使用抗生素治療後,江先生順利脫離險境,生命跡象穩定,兩周後順利轉出加護病房。王立信副院長也提醒民眾,若出現持續發燒、敗血性轉移,導致多處器官膿瘍,特別是糖尿病患與抵抗力弱的患者,若初步檢查並未發現其他感染,就要懷疑克雷白氏桿菌感染的可能性,必須及早使用抗生素治療,才能儘早恢復健康。

了解登革熱 防治你我一起來!

了解登革熱 防治你我一起來!#發燒

(優活健康網記者沈俐萱/綜合報導)根據衛生署疾病管制局統計,目前全國已有28例感染本土登革熱,分別分布在高雄市、台南市及澎湖縣,且可能因為氣溫與溼度的改變,加速病媒蚊孳生,相較於往年首例多於7月下旬出現,但今年南部感染情形已經提早在5月出現,民眾不可不慎,基隆市仁愛區衛生所曾舜玲主任也提醒民眾,確實做好個人防護,並執行三不政策:不讓斑蚊繁殖、不讓斑蚊進屋、不讓斑蚊叮咬。基隆市衛生局指出「登革熱」是由登革熱病毒所引起的一種傳染病,又有人叫它「天狗熱」或「斷骨熱」,它是由「斑蚊」先叮咬患者後,成為「病媒蚊」,當病媒蚊再叮咬健康的人,他就感染到登革熱了。登革熱大多都分布在熱帶及亞熱帶地區,像東南亞、非洲、印度及中國大陸〈福建、廣東、海南島〉最多,而臺灣也容易成為登革熱流行的地方。登革熱的主要病症狀:高燒,肌肉及關節的奇痛,後眼窩痛以及發疹,潛伏期5~8天,死亡率不到1%。另一種「出血性登革熱」的死亡率可高達50%,尤其是兒童。因無特效藥,如發生休克,應即迅速送醫,減少死亡可能性。 「登革熱」的主要防治方法:清除病媒蚊之孳生是基本最重要的防治法。廢棄的罐子、瓶子、輪胎等等,必須予以適當的處理。曾舜玲主任說,登革熱病媒蚊之防治目前無特效藥,亦無疫苗,所以民眾只有多注意環境,加強防治病媒蚊,遠離登革熱。

高市登革熱警戒 出現首例本土案例

高市登革熱警戒 出現首例本土案例#發燒

(優活健康網記者杜宇喬/綜合報導)一名居住在高雄市楠梓區的12歲男性學生,自5月12日起陸續出現發燒、食慾不振、嘔吐、皮膚紅疹等登革熱症狀,並前往住家附近診所就醫,因症狀未見改善,後前往高雄長庚醫院就診,經醫院通報並採血送驗,經衛生署疾病管制局確認檢驗結果為NS1陽性(判為高度疑似個案),二次採檢後確定感染登革熱。該個案未曾出國,亦未曾罹患過登革熱,活動地點以楠梓區住家及學校為主,偶至三民區寶字頭里別活動。 這起案例是高雄市入夏後首例本土病例,防疫團隊不敢掉以輕心,經楠梓及三民區衛生所完成住家及活動地周圍擴大疫情調查,總計擴大採血55人送驗,楠梓及三民區級指揮中心於接獲該病例第一時間立即安排於5/18~19執行疑似感染地點地毯式孳生源清除暨緊急噴藥等之防疫作業,區級防疫指揮中心亦立即規劃環境大掃蕩工作,並即時動員社區里民進行環境整頓。 南部地區連日降雨已導致社區病媒蚊指數大幅攀升,因此,高雄市政府衛生局已自5月初起,動員全市97隊里滅蚊隊2千餘名滅蚊志工協助社區加強積水容器孳生源巡檢。目前已進入登革熱疫情流行期,衛生局呼籲市民,徹底清除髒亂環境及孳生源積水容器,是有效預防登革熱之基本功。高雄市政府請市民朋友務必主動清除居家室內外積水容器,以免受罰,並請全力配合政府執行孳生源檢查、緊急噴藥等防疫措施,讓民眾遠離病蟲害。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