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壓迫性骨折

多發性骨髓瘤精準治療新趨勢 標靶治療相助以追求深度緩解

多發性骨髓瘤精準治療新趨勢 標靶治療相助以追求深度緩解#壓迫性骨折

一名62歲先生近半年覺得背痛得很厲害,經止痛藥及復健治療都沒有效果,反而症狀越來越嚴重,影像上更發現脊椎已有多處壓迫性骨折,不僅如此,也變得越來越喘,身體有水腫現象,抽血發現貧血及腎功能逐漸惡化,經轉診至血液科後做進一步檢查,才確診是多發性骨髓瘤。 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新竹臺大分院血液科主治醫師魏兆宏表示,多發性骨髓瘤是一種血液的癌症,好發於60歲以上的長者。此疾病是骨髓中漿細胞發生癌化後異常的增生,導致全身性的症狀,由於漿細胞位在骨髓中,且疾病的表現欠缺專一性,因此很難在第一時間確診。 不少病友輾轉就醫數月後才找出病因 根據國民健康署統計數據顯示,台灣每年新增多發性骨髓瘤的病例數約為700-800人,男性約400名,女性大約300名,發生率佔全部惡性腫瘤中排名男性為第22位,女性則為第23位,多集中於70歲左右的高齡族群。魏兆宏醫師表示,患者症狀通常包括因貧血而頭暈、疲憊、喘,因噬骨性病變而骨頭疼痛甚至骨折,因腎功能受損而尿少及水腫,嚴重者會因為高血鈣而出現意識混亂及便秘等症狀。這些症狀因不具特異性,常被誤認為是老化的現象,有些人甚至輾轉在不同科別看了數個月後才確診。 多發性骨髓瘤的治療會分為不同階段:引導治療、鞏固治療及維持治療。在引導治療部分,以「三合一」或「四合一」的多重藥物組合為主,三合一的藥物種類包括蛋白酶體抑制劑、免疫調節劑及類固醇,四合一的藥物則是在三合一為基礎再加入單株抗體。除了上述抗癌藥物之外,病患同時也要接受相關的支持性療法,包括補骨針以減少骨骼相關的不良事件,以及根據臨床狀況接受輸血、止痛藥物及洗腎等支持性療法,少部分高風險病患則需搭配化學藥物治療。 在鞏固治療部分,針對適合的病患,特別是70歲以下或健康狀況良好的患者,則是以自體骨髓移植為標準的治療選項,病患在接受高劑量化學治療藥物後,回輸凍存的自體幹細胞,藉以加深治療效果。在維持治療部分,病患通常需持續接受免疫調節藥物,避免疾病復發。 由於多發性骨髓瘤目前仍無法根治,因此治療的目標是達到疾病的完全緩解,以延緩疾病進展或復發,一旦疾病控制不佳,病患的存活期及生活品質都會受到影響。魏兆宏醫師強調,多發性骨髓瘤的病患常常在初診斷時狀況最不穩定,容易合併多重器官的受損,因此首次治療尤為重要,選擇適當的藥物,不論是三合一或四合一的藥物治療,病患能維持4年以上的疾病無惡化期,甚至可達7年的穩定期。 國外已將四合一處方列為第一線治療 魏兆宏醫師表示,根據臨床數據顯示,目前四合一相較於三合一的引導治療在疾病無惡化期、整體存活期都較佳,在許多國家也已將四合一的引導治療作為第一線建議的標準治療,目前台灣健保則在第二線治療後才給付單株抗體。但不論是哪一種組合,早期且積極的介入都是相當重要的關鍵。 上述的個案在接受四合一的引導治療後,達到疾病完全緩解,之後病患順利接受自體幹細胞移植,移植後服用免疫調節藥物做維持性治療,疾病目前無復發,生活已回復正常,對病患而言幾乎就是重生一般。 多發性骨髓瘤已邁向精準治療的時代,隨著診斷技術的進步及越來越多的藥物進入到治療的領域,例如新一代的蛋白酶體抑制劑、免疫調節劑、雙特異抗體及嵌合抗原受體T細胞治療,針對不同風險程度的病人可以選擇合適的藥物組合,期許能將多發性骨髓瘤的治療帶向一個新的時代。

一分鐘自我檢測骨鬆風險 遠離骨折拯救失能危機

一分鐘自我檢測骨鬆風險 遠離骨折拯救失能危機#壓迫性骨折

骨質疏鬆症是沉默的疾病,不會有明顯的不舒服症狀,即使已經發生壓迫性骨折而出現慢性腰背疼痛時,一般人也多半只是吃止痛藥,鮮少願意去醫院就診。 然而,一旦發生骨鬆性骨折,不僅會造成手術困難,術後復原效果也不佳,甚至恐有長期失能或引發併發症的危機。如何知道是否為骨鬆高風險族群,可透過簡單的自我檢測,以預防日後骨折的發生。 5個居家簡單觀測法,幫你評估骨鬆高風險 彰化基督教醫院骨科主治醫師李翼安指出,臨床遇到骨鬆患者有高齡、體重較輕2大特點,包括停經後婦女、70歲以上男性、身體質量指數(BMI小於18.5),都屬於高風險骨鬆族群。他建議平日可靠下列幾種檢測方式自我評估: 身高比年輕時少了4公分以上。建議長輩最好半年追蹤一次身高變化。 停經後婦女自我檢測公式:(年齡-體重公斤數)X0.2。若大於2,骨鬆機率達6成以上。 70歲以上男性檢測公式:(0.3X體重公斤數)-(0.1X年齡)。若小於11,可能為骨鬆高風險族群。 臀部與後腳跟貼緊牆壁,眼睛自然往前看,若後腦杓與牆壁水平距離超過3公分(或3個指幅),可斷定有胸椎骨折。 自然站立,兩手平舉,肋骨下緣與骨盆上緣的距離若小於2公分(2指幅),可斷定有腰椎的壓迫性骨折。 「很多長輩很能忍痛。」李翼安醫師提醒,若發現家中長輩有上述任一症狀,務必要積極就醫進一步接受DXA骨密度檢測,以了解是否有骨鬆並接受治療。 骨鬆要長期控制,藥物與非藥物雙管齊下 目前骨鬆治療是採非藥物及藥物治療雙管齊下方式,骨鬆藥物可分為抗骨質流失類藥物及促進骨質生成類藥物,抗骨質流失類藥物包含單株抗體、雙磷酸鹽類藥物及選擇性的雌激素調節劑,皆為第一線治療使用。而針對極高骨折風險患者會建議以促進骨質生成的藥物為優先使用,包括副甲狀腺製劑,以及新的單株抗體藥物。 根據美國內分泌醫學會建議,極高骨折風險的患者,在接受一線骨鬆藥物治療後仍發生骨折、有多發性骨鬆性骨折、T值小於-3.0或更低,並有跌倒高風險或慢性疾病,強烈建議要優先使用促進骨質生成類藥物,當促進骨質生成類藥物療程結束再接續使用抗骨質流失的骨鬆藥物。 李翼安醫師指出,骨鬆治療必須長期對抗,不能因為骨折治療完成後就結束,任何藥物都要持續至少一年以上,停藥會讓骨鬆治療失效。而在進行藥物治療期間,也要持續補充足量的鈣質與維生素D,適量運動訓練平衡感等非藥物治療,以降低因跌倒骨折所造成的失能遺憾。 (圖/彰化基督教醫院骨科主治醫師 李翼安醫師)

腰痛就是腎臟有問題?該掛骨科還是腎臟科?醫教「1招」自我檢測

腰痛就是腎臟有問題?該掛骨科還是腎臟科?醫教「1招」自我檢測#壓迫性骨折

不少人都曾有「腰痛」的經驗,其中腎臟就在腰的位置,因此有時腰痛會搞不清楚,到底是泌尿科出問題導致腰痛?還是單純的肌肉損傷造成腰痛?醫師表示,如果是結石堵住造成了腎臟發炎,敲擊下背部(肋脊角)的位置會產生明顯的疼痛;而且造成腰痛的原因有很多,建議民眾就醫診治。

七旬翁背痛難耐竟是「骨質疏鬆」作怪!骨科醫警:早期通常沒感覺

七旬翁背痛難耐竟是「骨質疏鬆」作怪!骨科醫警:早期通常沒感覺#壓迫性骨折

77歲陳爺爺由於不明因素,導致背痛難耐,以為是背部拉傷的原因,但於診所吃藥復健都無法改善,遂至醫院就診。後續,神經外科醫師透過影像及理學檢查,發現陳爺爺腰椎第1節出現壓迫性骨折,與家屬討論治療方案後,決定執行「微創骨水泥手術」,術後隔日陳爺爺已能下床自行活動,恢復正常生活。

長輩駝背、腰劇痛別輕忽!壓迫性骨折好發「這2族群」

長輩駝背、腰劇痛別輕忽!壓迫性骨折好發「這2族群」#壓迫性骨折

(優活健康網記者馮逸華/綜合報導)81歲陳姓老婦人一直以來身體硬朗,經常騎腳踏車到社區串門子,未料一日正要騎腳踏車時腰部劇痛,此後疼痛長達3個月,且無法生活自理,痛楚難耐。近期在醫師建議下完成椎底成型微創手術的治療,疼痛不再,才讓她終於再次回到舒服的養老生活。壓迫性骨折好發2族群羅東博愛醫院脊椎微創中心主任陳劍龍表示,病患的狀況屬於壓迫性骨折,通常症狀是突然發生,例如彎腰或咳嗽時突然感到劇痛,然後持續疼痛,且在改變姿勢時更痛。壓迫性骨折主要好發於2族群: 有骨質疏鬆狀況的60歲後男性 停經後女性一旦發生壓迫性骨折,必須把握前2~3個月的黃金治療期,並在治療完成後,接受骨質疏鬆症的治療與肌力訓練,才能降低日後再骨折的風險。陳劍龍提醒,壓迫性骨折除了疼痛之外,也可能出現駝背的症狀,但因為許多患者以為是老化所致而輕忽駝背症狀,反而錯過黃金治療期而無法治療,甚為可惜。壓迫性骨折術後併發症風險臨床上治療壓迫性骨折,傳統脊椎手術會在病人身上留下約20公分的傷口,不僅恢復較慢,也要留心較多併發症狀,常見以下術後風險: 腰背肌肉破壞較大,可能造成慢性下背痛 術後疼痛較嚴重 骨水泥外漏 過敏 傷口感染 術後再次骨折其中,骨水泥輕微外漏較常見,對神經血管並無損傷,但嚴重外漏會壓迫脊髓神經造成下肢癱瘓,或外漏至血管造成肺血管栓塞。另外手術後再次骨折比率約有20~30%,嚴重者仍需再行骨水泥注射治療。陳劍龍表示,椎底成型微創手術則只會留下2個0.5公分的傷口,透過千斤頂與骨水泥穩定病人的脊椎結構,只要住院2~3天即可出院,恢復快且併發症少,也減輕許多病患與家屬術後照顧上的負擔。目前若符合適應症,病人只需負擔材料費的支出,手術費用則由健保給付,呼籲有持續疼痛或突然駝背症狀的民眾不要輕忽,要趕快就醫治療。此外陳劍龍建議,民眾若想要預防骨折,骨質保養不能荒廢,除了經常適當運動外,深綠色蔬菜、牛奶、小魚乾等富含鈣質的食物也要多吃,並可經常到戶外曬曬太陽、定期接受骨質檢查,若有骨質疏鬆危機,可以額外補充鈣和維他命D3,或是接受骨質疏鬆症的治療,確保降低日後因意外而骨折的風險。

壓迫性骨折灌骨水泥 跟臥床bye

壓迫性骨折灌骨水泥 跟臥床bye#壓迫性骨折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退休十多年的陳奶奶,平日喜歡種菜,一天想提水澆菜時,不小心閃到腰,啪的一聲跌坐在地,經家人攙扶勉強站了起來,但依然疼痛難耐。緊急送急診,照X光發現腰椎第一節扁掉,醫師診斷為壓迫性骨折,陳奶奶開始使用背架、止痛藥,也躺床休息數天,但仍舊疼痛且愈來愈不能行走。回到骨科門診追蹤,才發現受傷的腰椎變得更扁,壓迫得更厲害,於是接受新型的椎體成形術治療,術後疼痛改善也可開始活動。 保守治療採臥床自然癒合 肌肉易萎縮台大醫院新竹分院骨科部蘇盈豪醫師表示,壓迫性骨折常見於有骨質疏鬆的高齡患者,病人常因跌倒或搬重物,脊椎骨就裂開並且垮掉。因為脊椎是支撐身體的主結構,受傷之後日常活動就會受限。患者常有坐著痛,走路也痛的狀況。嚴重者甚至稍微翻身就感到劇痛,變得只能一直臥床。 對於壓迫性骨折的治療,最早期採保守治療,即臥床到自然癒合,搭配使用背架和止痛藥。然而破裂垮掉的脊椎,因持續受力,脊椎的變形塌陷可能會惡化,進而造成駝背加劇。更有甚者,塌陷的骨頭壓迫神經,造成下肢癱患或大小便失禁。另外,臥床太久,有肌少症者其肌肉萎縮會惡化,日後就算骨頭長好了,也可能因為肌肉萎縮造成慢性四肢或背部痠痛。術後疼痛明顯改善 避免脊椎持續塌陷約在1980年,醫師開始使用椎體成形術(俗稱灌骨漿、灌骨水泥)治療壓迫性骨折,即醫師利用中空穿刺針,將骨水泥填充至脊椎塌陷處提供支撐。因為骨水泥的支撐,術後會感到疼痛明顯改善,且避免脊椎持續塌陷。近年,愈來愈多的醫學實證指出,椎體成形術治療壓迫性骨折優於保守治療。 早期的椎體成形術雖有不錯的臨床效果,因骨水泥質地較稀,容易有流動造成骨水泥滲漏的問題。若滲漏到神經孔可能造成神經壓迫;滲漏到肺部血管可能造成肺栓塞或呼吸衰竭;滲漏到椎間盤則有可能造成鄰近的脊椎骨折。此外,在脊椎塌陷及後凸嚴重的患者,骨水泥只能填充骨折缺陷,但無法矯正變形。 新型椎體成形術 降低骨水泥滲漏風險新一代的椎體成形術採用高黏稠式骨水泥,比較不會滲漏,可降低骨水泥滲漏到神經孔、血管或是椎間盤的風險。此外,新一代的椎體成形術結合新型術式或微創工具,更大大提升了安全性。例如,在矯正脊椎變形方面,利用氣球撐起塌陷(Balloon kyphoplasty),或是脊椎千金頂(SpineJack)等,透過椎體內裝置撐起塌陷的脊椎,可改善駝背及避免脊椎變形等相關後遺症。而且,新一代的液壓型注射裝置,用約2mm微小口徑的穿刺針就可完成骨水泥填充,可減小傷口和組織破壞的不適感。 蘇盈豪醫師表示,由於脊椎骨折的病史、症狀、變化及臨床問題每個人不盡相同。再者,不同的骨質密度,或有不同的內科疾病,如免疫力不全,或惡性腫瘤病史等,需要做進一步的檢查,或採用不同的治療方式。因此,建議民眾若有脊椎壓迫性骨折時,可諮詢相關專業的醫師,方能得到最好的醫療照護。

嬤搬重物後背痛難耐 竟已壓迫性骨折

嬤搬重物後背痛難耐 竟已壓迫性骨折#壓迫性骨折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83歲的廖阿嬤近日到果園搬運採收的柳丁時不慎壓傷腰椎,回家後開始出現背部痠痛,無法坐、臥,鄰近診所看完醫生拿藥、打止痛針後症狀仍沒改善,反而還痠痛加劇、雙腳無力。子女擔心將母親轉往醫院進一步檢查,才知道腰椎有壓迫性骨折,經由開刀治療拔除疼痛,讓阿嬤也能重新抬頭挺胸做人。微創脊椎復位系統 傷口小、恢復較快大林慈濟醫院神經外科醫師吳宗憲表示,病人門診時已呈現嚴重駝背情況,加上主訴背部痠痛到無法坐、臥,核磁共振檢查發現脊椎前方因外力及本身骨質疏鬆等因素而崩塌,導致脊椎變形及背痛,形成嚴重的壓迫性骨折。考量阿嬤年紀較大,傳統手術風險很高,建議家屬做脊椎骨折重建系統。藉由脊椎骨折重建系統的微創脊椎復位手術,在病人塌陷的椎體左右邊各打1個約0.5公分的小傷口,植入醫療級千斤頂,並利用X光影像監控系統輔助,將塌陷的椎體盡量矯正至原本椎體高度,再灌入適當量的骨水泥,使塌陷的椎體結構更穩固,達到疼痛快速改善及矯正駝背的目標。不僅傷口小、恢復快、住院天數少,相較傳統單純灌骨水泥患者,骨水泥滲漏情況少,矯正效果佳。骨質疏鬆是造成脊椎體骨折最常見原因 台灣每年約6萬人發生骨質疏鬆是造成人體脊椎體骨折最常見的原因,每當脊椎受到過其負荷時,往往會造成椎體骨折。台灣每年約6萬人以上發生脊體壓迫性骨折,以停經後老婦人發生比例最高,也常有病人因不小心跌倒或搬重物,導致脊椎體骨折,引起嚴重的背痛與行動困難。吳宗憲醫師表示,由於手術全程採立體即時精確定位,病人可以選擇局部麻醉,幾乎無神經損傷併發症,手術時間約30至40分鐘,一般僅需住院一天。此手術對於疼痛緩解、駝背矯正有相當好的效果,適合年紀大的老年人。各人病況不同,手術評估建議諮詢專業醫師。

骨鬆躺床1年 脊椎鋼釘助改善

骨鬆躺床1年 脊椎鋼釘助改善#壓迫性骨折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薛太太有嚴重骨質疏鬆,於一次摔倒後背部疼痛,臥床不起。經檢查發現是胸椎第十一節壓迫性骨折。進行骨頭灌漿手術後背部疼痛雖然緩解,但下肢依舊麻木,仍然只能躺在床上,生活極不方便,薛太太想要靠手術治療,卻因骨質嚴重疏鬆作罷,醫師建議以脊椎固定鋼釘治療,患者術後已能坐起,復健過後也可利用步行器簡單行走。骨質疏鬆指數-4等級 骨水泥鬆動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和平婦幼院區骨科主治醫師陳信彰表示,薛太太因為年紀較大且骨質疏鬆,骨折癒合的等待期太長,且經檢查後發現薛太太的骨質疏鬆指數來到了罕見的-4等級,且之前骨折所灌的骨水泥已鬆動,水泥塊在胸椎第十一節骨折內滾來滾去,也壓迫了脊髓神經,造成病患下半身幾近癱瘓,薛太太甚至已將近一年沒有坐起身。除了手術固定的方法外,實行骨水泥灌注到骨折處便是當時治療的首選,沒想到薛太太在骨頭灌漿完後,依然無法坐起。陳信彰表示,此類骨質疏鬆病患非常的多,健保署早已將骨質疏鬆脊椎鋼釘納入給付的特材供病患使用,透過有經驗的脊椎外科醫師治療,都可以獲得不錯的成果。手術後3個月 可以用助行器獨自行走陳信彰醫師表示,骨質疏鬆脊椎鋼釘是利用鋼釘的特殊機構,於骨頭打鋼釘的同時灌注骨水泥,使鋼釘牢牢的固定在含水泥的骨頭中。薛太太術後已經可以坐起,雖然神經受損的恢復可能長達1年,但大小便控制困難的現象也明顯改善,於手術後3個月內,已經可以用助行器獨自行走20多步。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