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癌

乳房整形重建前,你不可不知的風險!小心「6大不良反應」傷身體

乳房整形重建前,你不可不知的風險!小心「6大不良反應」傷身體#乳癌

根據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2023年統計指出,乳癌為我國婦女發生率第1位之癌症。女性為治療癌症接受乳房切除的同時,有乳房外觀重建的需求;此外,隨著女性觀念改變,接受隆乳手術的趨勢逐年增加。《優活健康網》整理「乳房整形/重建前,你不可不知的風險」,建議進行植入手術之前,充分了解手術的必要性、步驟、風險。

五月母親節全國女性健康篩檢活動開跑 癌症穩坐國人奪命冠軍 台灣癌症基金會籲女性定期癌篩

五月母親節全國女性健康篩檢活動開跑 癌症穩坐國人奪命冠軍 台灣癌症基金會籲女性定期癌篩#乳癌

近年來,癌症已成為台灣女性健康的頭號殺手。根據衛福部111年公佈的資料,女性十大死因中 ,癌症仍然居首位。其中,乳癌、肺癌和大腸癌是女性發生率排名前三的癌症,而子宮頸癌位居第11 。五月母親節,台灣癌症基金會鼓勵全國女性,特別留意自身及身邊的女性友人和家人的健康情況。羅氏診斷亞太區發起女性健康篩檢活動(National Women’s Check-up Week),今年有台灣、新加坡、香港、菲律賓和泰國共同響應關懷女性健康,呼籲女性們在五月安排最重要的約會#MakeTheMostImportantDate,一起健康篩檢! 亞太區最新女性健康調查發現:女性對健康重視程度不足 根據羅氏診斷亞太區年度調查顯示,女性嚴重忽視自己的健康,尤其是能夠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的子宮頸癌。該項調查涵蓋亞太地區近3,000名女性,探討其健康意識和態度,主要發現 如下: 女性時間緊迫:近半的女性把家庭需求放在自己的需求之前,經常因而延誤甚至中止醫療治療。 恐懼:超過三分之一的女性從未接受過子宮頸篩檢。指出對子宮頸癌篩檢感到焦慮的原因包括篩檢時的疼痛和不適(17%)、對篩檢結果感到恐懼(17%)或感到尷尬,均為缺乏篩檢行動的主因。 對子宮頸癌的疾病意識不足:超過半數的女性對健康篩檢,包括子宮頸癌診斷方法,幾乎一無所知。調查發現,即使了解一些篩檢的資訊,仍未採取行動。許多女性則因認爲自己沒有健康問題而未進行篩檢。 女性健康被社會環境忽略:絕大多數(71%)的女性認爲自己的健康重要程度被低估,且認爲社會對女性疾病給予的關注有限。 癌症蟬聯奪命冠軍,台癌籲女性定期癌篩 台灣癌症基金會表示,目前政府提供國內常見五大癌症(大腸癌、口腔癌、乳癌、子宮頸癌及肺癌)的免費篩檢,鼓勵符合篩檢條件之民眾,可以就近至健康中心、衛生所、診所、醫院進行檢查,以確保自己的健康。過去幾年因為新冠疫情,癌篩檢數量一度嚴重下滑,不過國民健康署最新癌症資料顯示 ,112年至4月底篩檢量為179萬3,756人次,相較111年同期篩檢量已增加6萬6,165篩檢人次(3.83%)。只要及早篩檢就有機會有效降低死亡率,相較於10年前,女性死於子宮頸癌的人數已逐年下滑。而具肺癌家族史50至74歲男性或45至74歲女性也能享有2年1次免費低劑量電腦斷層肺癌篩檢。近期亦有立委倡議應下修免費乳房攝影的年齡限制。這些政策及資源都有望帶來改變,讓死於肺癌及乳癌的人數下降。尤其實證顯示,癌症篩檢可以有效降低發生率或死亡率,像是抹片篩檢可降低6至9成的子宮頸癌發生率與死亡率,乳房X光攝影檢查可以降低4成的乳癌死亡率,因此特別在母親節之際,呼籲女性在兼顧家庭及工作之餘,更要重視自己的健康。  女生們最重要的約會,一起健康篩檢! 台灣羅氏診斷總經理趙樹蕙表示,羅氏診斷深知女性健康所面臨的獨特挑戰,在母親節發起亞太區五個市場之全國女性健康篩檢活動來支持關懷女性健康,特別是提高針對可預防的子宮頸癌篩檢的認知。希望鼓舞台灣女性在承擔家庭和社會諸多責任下,能夠優先關注自身的健康,攜手突破障礙以確保每位女性能獲得應有的健康照護。溫馨五月呼籲全國女性健康篩檢,守護自己也守護身邊的人,現在就邀身邊的女性親友們一起預約安排健康篩檢吧! 台灣癌症基金會辦理【i推薦․愛篩檢】活動 鼓勵臺北市民做篩檢抽好禮 台灣癌症基金會辦理【i推薦․愛篩檢】臺北市癌症篩檢獎勵活動,鼓勵設籍台北市且50歲以上民眾做腸癌篩檢、45歲以上女性做乳癌篩檢、30歲以上女性做子宮頸抹片篩檢、30歲以上民眾做口腔癌篩檢。凡符合活動資格的台北市民,於活動期間113年4月15日至6月14日完成任一篩檢即可參加抽獎乙次,獎品包含Apple系列3C產品、Dyson系列家電等。每完成一項篩檢則多一次抽獎機會,完成越多篩檢項目中獎機會愈高。詳細活動辦法以及獎勵品,請至活動網站查詢:https://2024.canceraway.org.tw/ 【圖】羅氏診斷亞太區發起五月母親節關懷女性健康活動,號召台灣、新加坡、香港、菲律賓和泰國共同響應,鼓勵女性安排健康篩檢之約

乳癌飲食怎麼吃?營養師揭「飲食指南」術後、化療、追蹤期一次看

乳癌飲食怎麼吃?營養師揭「飲食指南」術後、化療、追蹤期一次看#乳癌

乳癌為台灣女性好發癌症第一位,發生率逐年遞增且有年輕化趨勢,但隨著醫學的進步,乳癌治療成效越來越好。不過,許多病友對於「罹患乳癌後的飲食」有許多顧慮,例如乳癌可以吃黃豆嗎?乳癌可以喝牛奶嗎?其實,這些食物都是可以攝取的,乳癌從治療到抗癌追蹤期間,吃對食物能避免復發。

沒罹患乳癌卻切除乳房,是正當防禦還是過度擔心?醫:4類人才適合

沒罹患乳癌卻切除乳房,是正當防禦還是過度擔心?醫:4類人才適合#乳癌

2013年,安潔莉娜.裘莉(Angelina Jolie)因為擔心罹患乳癌,毅然切除健康的雙乳並進行義乳重建,這樣做法也引起全球討論,到底「預防性乳房切除手術」是否是必要的?台灣乳房重建協會理事長、乳房再造權威鄭明輝於《乳癌奇蹟治癒》一書中,分享乳癌相關的衛教知識,包括凍卵的時機與選擇、術後正確保養和定期追蹤,幫助民眾戰勝乳癌。以下為原書摘文:

她「乳癌晚期」擴散全身險切卵巢!醫揭「年輕型乳癌」這類型最危險

她「乳癌晚期」擴散全身險切卵巢!醫揭「年輕型乳癌」這類型最危險#乳癌

一名40歲出頭的未婚女性,就醫檢查已是第4期荷爾蒙受體陽性/HER2陰性乳癌,癌細胞嚴重轉移至全身骨頭,但因希望保留卵巢,接受口服細胞週期抑制劑(CDK4/6抑制劑)合併抗荷爾蒙治療,幾個月後骨頭處癌細胞全部消失,迄今約2年維持病況穩定。好消息是,今年1月起,健保已放寬停經前女性有條件給付,大幅減輕年輕乳癌病人的治療負擔。

我媽媽有乳癌,我該做「乳癌基因檢測」嗎?檢測異常又該怎麼辦?

我媽媽有乳癌,我該做「乳癌基因檢測」嗎?檢測異常又該怎麼辦?#乳癌

「乳癌基因檢測」(BRCA gene test)是透過血液,檢測體內控制細胞正常生長的基因是否突變的檢查,可以減少選擇錯誤治療的機率,提供醫病雙方更精準的乳癌治療。台灣乳房重建協會理事長、乳房再造權威鄭明輝於《乳癌奇蹟治癒》一書中,分享乳癌相關的衛教知識,包括凍卵的時機與選擇、術後正確保養和定期追蹤,幫助民眾戰勝乳癌。以下為原書摘文:

婦女月粉紅灰犀牛來襲!乳癌病友協會公布雙軌調查引重視 提廣篩早治、生育保存、心理支持等六大呼籲

婦女月粉紅灰犀牛來襲!乳癌病友協會公布雙軌調查引重視 提廣篩早治、生育保存、心理支持等六大呼籲#乳癌

乳癌長年為我國女性癌症發生率第一名,更為婦女常見死因第二名,且標準化發生率及死亡率皆逐年緩升,是大家顯而易見但卻視而不見的「粉紅灰犀牛」。因此在3月「婦女月」的尾聲,中華民國乳癌病友協會(TBCA)特別於今(27)日舉辦「粉紅灰犀牛來襲 乳癌認知及議題態度調查」發佈記者會,公布史無前例針對國內的女性及病友的雙軌調查研究,並提出廣篩早治、生育保存、心理支持等六大呼籲。會中邀請乳癌病友協會理事長黃淑芳、國健署署長吳昭軍、健保署署長石崇良、衛福部心理健康司司長陳亮妤、民進黨立委王正旭、民眾黨立委陳昭姿、國民黨立委陳菁徽、國民黨立委李彥秀以及醫師專家學者們等共同出席,探討該如何應對「粉紅灰犀牛」來襲,提高社會大眾及政府對於乳癌防治的重視。 乳篩防線失守!過半表示未定期篩檢 9成認為篩檢年齡應下修 據乳癌認知及議題態度調查顯示,有61.5%的一般女性及過半(52.7%)的乳癌病友罹癌前沒有定期進行乳癌篩檢的習慣。值得警覺的是,一般女性中知道乳癌可篩檢,但未進行定期篩檢比例高達61.8%,僅有38.8%受訪者有定期篩檢的習慣。探究不願篩檢原因,一般女性不篩檢的主要原因竟是年齡未到政府補助(46.3%),而乳癌病友罹癌前不篩檢的主要原因則是自認不需要檢查(42.3%)。另外「自認不是高危險群」、「不知道要篩檢」以及「害怕篩檢造成的疼痛」也都是受訪者不願篩檢的原因選項。 在乳癌篩檢政策意向調查上,有高達98.0%的一般女性及97.8%的病友認同乳癌篩檢年齡應下修至40歲;更有93.0%的一般女性及77.4%病友認同乳癌篩檢可調整為差額負擔,即補助既有乳房攝影費用,升級費用由使用者自付,提供更多元的選擇。 乳癌病友協會理事長黃淑芳表示,根據衛福部公布2023年全台乳癌篩檢率僅3成3,低篩檢率將嚴重影響早期治療的潛在機會。因此協會在乳篩政策上提出「乳癌篩檢年齡下修至40歲」及「篩檢升級自由選」兩大呼籲,一方面因應目前各年齡層病友人數緩增現況,有助於落實早期治療的目標;另一方面透過差額負擔方案自由選,女性可自費補足差額,選擇精準性較高、檢查不適感較少的篩檢方式,有助於提升女性篩檢意願,也不會造成政府預算壓力。 中華民國放射醫學會醫師姚敏思補充,根據2004-2019年乳癌篩檢與乳癌確診期別分布統計可以看出,未篩檢的族群確診乳癌第三、四期的比率高達32.5%,是曾篩檢族群13.1%的2.5倍,顯見擴大篩檢率對於早期發現有重要幫助。 針對下修乳篩年齡的呼籲,國健署署長吳昭軍於記者會中表示,國健署目前提供的是國際上認可的篩檢方式,會持續研究國際上相關數據,朝向篩檢年齡「下修」跟「上修」的方向努力幫助病人。 面對癌症最擔心經濟負擔 能接受的自費預算僅實際支出一半 調查顯示,女性面對罹患癌症最害怕的事情前三名,不管是一般女性及病友,第一名皆為害怕造成個人及家庭經濟負擔(一般女性46.0%、病友49.3%),第二、三名則分別為害怕造成家人照顧負擔(一般女性14.3%、病友10.1%)及害怕治療副作用(一般女性11.7%、病友14.4%)。而在治療負擔調查上,可發現有67.4%的一般女性及70.2%的病友最能接受的自費預算在50萬以內,且有約半數的一般女性(46.2%)及病友(52.0%)傾向只採取健保方案治療。 黃淑芳指出,透過調查可看出,不管是一般女性或病友,一旦罹癌最害怕的事情不是死亡,而是沉重的經濟負擔,多數傾向優先選擇健保治療,但早期乳癌患者如想使用療效較好且能減少後續復發機率的藥物,往往一年動輒須自費百萬元,與受訪者能接受的50萬自費預算相差一倍,僅能負擔實際支出的一半。因此我們呼籲健保應納入更多早期乳癌用藥,將更具效益且有效減少病友的經濟負擔。 林口長庚醫院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楊展庚則認為,目前早期乳癌健保給付藥物尚不足,復發及死亡率無法改善,應盡快納入如針對較惡性疾病進程快速的乳癌亞型 (如HER2+ 、TNBC)的新一代藥物,讓病患獲得完整治療。 健保署署長石崇良指出,健保署給付38種乳癌用藥,今年2月給付了三陰性乳癌抗體組合藥物,為病人省下400萬元支出,預估有450位病人可以受惠,5月也開始針對三陰性乳癌的BRCA的基因精準檢測(NGS)做定額給付,提供第一線醫師更多武器協助病人對抗癌症,健保署會朝著協會提及的六大呼籲方向努力。

【乳癌冷知識】你答對幾題?曾被稱過「修女病」?胸部大的女性容易罹患?!(下)

【乳癌冷知識】你答對幾題?曾被稱過「修女病」?胸部大的女性容易罹患?!(下)#乳癌

根據台灣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的統計,2022年台灣女性乳癌發生率為每十萬人口69.1,是女性癌症發生率的第1位,乳癌為女性最常見的癌症之一。 但你知道嗎?男性也會得乳癌?左側乳房比右側乳房更容易得乳癌?夜班工作可能增加乳癌發生率?以下是一些關於你可能不知道「乳癌」的冷知識,一起來一探究竟吧! 乳癌在過去曾被稱為「修女病」 在十四世紀,乳癌曾被認為是修女的疾病。當時人們認為,修女因為沒有生育,所以更容易罹患乳癌。這個說法有一定的道理,因為生育可以降低女性罹患乳癌的風險。 未曾生育或年紀較大才生產的女性,與年輕母親相比,因其受到月經週期影響的時間較長,罹患乳癌、卵巢癌和子宮癌的風險亦較高。月經週期會刺激乳房組織,增加罹患乳癌的風險。而生育可以減少女性一生中月經週期的次數,因此可以降低乳癌風險。 乳癌最有效的預防之道是定期篩檢 2019年美國癌症協會(ACS)的數據顯示,定期接受乳癌篩檢的女性死於乳癌的風險,比不定期篩檢的女性低47%。建議45歲至54歲的女性每年接受一次乳房X光攝影檢查。55歲至74歲的女性可以每兩年接受一次乳房X光攝影檢查,或每年接受一次乳房X光攝影檢查和乳房超音波檢查。 台灣癌症基金會也建議45歲至69歲的女性每兩年接受一次乳房X光攝影檢查。 定期接受乳癌篩檢可以幫助早期發現乳癌,而早期發現是提高乳癌治療效果的關鍵。乳癌的早期治療效果非常理想,5年存活率可達9成以上。 乳癌「倖存者」越來越多? 根據2023年美國癌症協會的數據,每8位女性中就有1位女性在一生中會被診斷罹患乳癌。但乳癌並不是絕症。如果能夠早期發現,乳癌的治療效果非常理想。美國證據顯示早期局部階段的乳癌5年相對存活率為99%。 近年來,早期檢測和治療方法的進步也顯著提高了乳癌的存活率。目前美國已有超過380萬乳癌倖存者,這是所有癌症倖存者中最大的一個群體。 健行有助於降低罹患乳癌的風險? 美國癌症協會(American Cancer Society)進行了一項長達32年的預防癌症研究,追蹤了超過73,000名更年期後的女性。研究發現,每週步行至少7小時的女性,罹患乳癌的風險比不常走路的女性降低14%。 研究人員分析了這些女性的步行習慣和健康狀況,並在研究期間追蹤她們是否罹患癌症。結果發現,步行時間越長,罹患乳癌的風險越低。即使是每週步行2-3小時的女性,罹患乳癌的風險也比不常走路的女性降低8%。 研究人員認為,步行等有氧運動可以幫助降低體脂率、改善胰島素敏感性、減少炎症,這些都是乳癌的風險因素。此外,運動還可以幫助調節情緒、改善睡眠,也有助於降低癌症風險。 胸部大的女生比較容易得到乳癌? 許多民眾會有一個迷思,認為「胸部比較大的女性比較容易罹患乳癌」。但事實上,這個說法並沒有科學根據。 目前為止,並沒有直接證據可以證明胸部的大小與乳癌的發生機率存在明顯關係。平均來說,歐美女性的乳房較台灣女性大,但台灣女性乳癌的發生率並沒有比歐美女性低。 因此,可以說「胸部大小」並非影響乳癌發生的主要因素。 不過,若是體型較大的大胸女性,的確會因為「肥胖」而增加罹患癌症的機率。因此,BMI(身體質量指數)才是影響罹癌機率的關鍵。 此外,乳房緻密度也是影響乳癌發生的因素之一。乳房緻密度較高的女性,其乳房對賀爾蒙受體較為敏感,得到乳癌的機率較乳房緻密度低的女性為高。 這些乳癌「冷知識」讓我們對於乳癌有更深入的認識,希望幫助更多人關心和瞭解乳癌,共同守護女性健康。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