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癌

利用自由脂肪重建乳房 造福婦癌患者

利用自由脂肪重建乳房 造福婦癌患者#乳癌

(優活健康網記者劉麥文/綜合報導)一名40歲的葉姓女子,因右側乳房發現腫瘤,左側同時發現有局部鈣化現象,而鈣化的情形未來很有可能演變成乳癌,經與醫師溝通後決定同步切除兩側乳房,術後也發現左側的鈣化組織已經是原位癌了,慶幸能早期發現並同步進行治療。如何將乳房重建的對稱、自然與美麗,對整形外科醫生是一項挑戰。嘉義基督教醫院完成全台首例使用自由式腹部皮瓣(DIEP flap)來進行雙乳房同步切除自體重建的手術,讓國內乳房重建技術得以造福更多婦癌患者。雖然還在發展初期,但目前平均每月至少有一名患者因這項新技術而受惠。嘉義基督教醫院整形外科主任方前量表示,乳房重建在時機上以立即性的重建可以得到最好的結果,乳房重建可分為以自體組織重建、義乳重建以及自體組織加上義乳重建三大類。而自體組織重建又可分為傳統的局部皮瓣組織重建是取用腹部的腹直肌與局部的皮瓣組織來進行,可能會因血管有局部壞死的問題,局部壞死就很有可能會有硬塊的發生,容易影響到乳癌的追蹤,且容易受到腹直肌擺位上的關係而影響的感覺及美觀。然而自由式腹部皮瓣重建自然的乳房是一個非常新的技術,自由式腹部脂肪的好處是它不會犧牲腹直肌,重建以後,也因為未傷及腹部肌肉而減少術後疼痛的情形,病患可以早點下床。使用自由式腹部脂肪重建是一個永久性的手術方法,而且由於是自體脂肪組織,因此乳房也會隨著病人的變胖而增大,隨著病人變瘦而縮小,摸起來很柔軟,和正常的乳房沒有什麼不同。且可依取用的脂肪來決定乳房的罩杯大小,惟獨太瘦的病人能取用的腹脂肪量較少,重建後的乳房大小也會受到影響。目前手術,成功率幾乎是99%,病人也都很滿意手術後的結果。由於取用的是腹部脂肪,除了可以重建一個自然而且漂亮的乳房外,也可以達到縮小腹的效果。方前量表示,這是一個有效幫助乳癌病患重建身心健康的方法,期望能免除乳癌患者擔心失去會健康與美觀的恐懼,也能提供病友擁一個再造美麗乳房的機會。乳癌患者其實可以與整形外科醫師充分的溝通來做好乳房重建,不管生理上或心理上都能夠恢復到以前的生活。(圖片來源:嘉義基督教醫院提供)

醫訊/乳癌病友健康營

醫訊/乳癌病友健康營#乳癌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乳癌是婦女的健康大敵,據衛生署統計室統計,在92年罹患乳癌的平均年齡約在45~55歲間,比歐美國家整整年輕了20歲,日趨年輕化的現象,連6~7年級的女性得病的案例也增加不少。許多患者得病時,身兼職業婦女、太太、媳婦和母親的多重角色,尤其孩子都還幼小,導致治療過程中常會出現心情沮喪、甚至憂鬱症的產生。根據研究「團體治療有助於患者放輕鬆,還可增進體內免疫細胞T淋巴球的活性」,讓心情在其他病友陪伴下,獲得紓解。(資料引用自康泰基金會)。為了幫助乳癌患者手術後身、心、靈的適應,重建健康生活,財團法人康泰醫療教育基金會特地舉辦「乳癌開懷保健班」,邀請專業醫護人員主講,參加對象為乳癌病友。需先報名,活動內容日期時間地點以主辦單位最新公告為準,因此參加本活動前請先洽詢主辦單位再做確認,以免臨時異動或取消,當天請自備喝水容器。名稱:乳癌開懷保健班時間:102年3月13日(三)~15日(五)上午9:00~12:00地點:基金會(台北羅斯福路3段245號8樓;近捷運台電大樓站出口2)洽詢:02-2365 7780分機21、22 乳癌組

別再逃避! 女子拖延誤乳癌治療良機

別再逃避! 女子拖延誤乳癌治療良機#乳癌

(優活健康網記者劉麥文/綜合報導)摸到胸部有不明的腫塊的時候,相信大部分民眾都會心生警覺,儘快安排時間到醫院做詳細檢查,因為這是最常見的乳癌症狀之一。但光田綜合醫院乳房外科黃世民醫師指出,其實門診中有大約2成的民眾並非第一時間就來就醫,而是在發現胸部長出不明腫瘤後,仍抱持著逃避心態拖延許久才到醫院檢查,一旦確定為乳癌時已錯失早期治療的機會!一名31歲的莊姓女子在男友陪同下到光田綜合醫院乳房外科看診,莊女親友中曾有人罹患乳癌及肺癌,算是高危險群,一年前她偶然摸到右乳側有小小的不明腫塊,明知道應該趕快到醫院檢查確定原因,但就是提不起勇氣,同時她也抱持著鴕鳥心態自我安慰,覺得自己還這麼年輕,運氣不會這麼差,就這樣拖了一年。經細胞學及正子造影檢查後,赫然發現已經是乳癌第四期,腫瘤不僅長到3公分大,還轉移至肺部。黃世民指出,乳癌為女性發生率最高的癌症,多年來,衛生主管機關及各大醫療院所為了宣導乳癌防治的重要性,積極透過各種管道教育大眾乳癌的自我檢測、相關症狀和篩檢,因此大部分的女性朋友都知道發現乳房及腋下有不明的腫塊時,應前往醫院檢查,尤其有家族史的高危險族群更須注意是否為乳癌的徵兆。其實許多民眾都具有乳癌常識,但摸到腫塊時,卻仍抱持著僥倖逃避的心理諱疾忌醫,致使病情延誤。黃世民語重心長的表示,其實像莊小姐這樣的例子在門診中真的是屢見不鮮,發現胸部腫塊就儘快前來檢查的患者只佔了8成,有2成則會拖延許久,甚至等症狀變嚴重了才來看醫生,錯失早期治療的良機。黃醫師指出,大部分的乳房腫塊都屬於良性,透過超音波或乳房攝影立體定位針刺切片,都能以最快速、低侵入性的方式檢測出腫瘤的良惡性,早期發現早期治療,0期乳癌的存活率接近100%,第1期乳癌存活率則可達90%以上。醫師建議民眾,若得知女性親友提起自己有相關問題時,一定要積極鼓勵,甚至以行動催促當事人趕快就醫,才有助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圖片來源:光田綜合醫院提供)

女子害怕開刀 三年間乳癌轉移肺、肝、骨

女子害怕開刀 三年間乳癌轉移肺、肝、骨#乳癌

(優活健康網記者謝劭廷/綜合報導)一名43歲林女士,罹患乳癌已有三年時間,因害怕手術、化療而選擇逃避,不願到醫院接受正規治療。近來因出現咳嗽、胸悶、呼吸困難、乳房潰爛等症狀,到醫院求診,檢查發現乳癌已是第四期,乳癌不僅轉移到肺部、肝臟、骨頭,且乳房外觀也已出現潰爛出血的情形,林姓病患先接受雙側胸腔積水引流,改善呼吸困難的症狀,目前仍持續治療中。童綜合醫院乳房醫學中心主任于家珩表示,像林姓病患這樣已知罹患乳癌,卻不願就醫的病例經常出現,都要等到乳房潰爛、出血、疼痛不已時才到院治療,但常為時已晚,醫師只能盡力而為。而今天三月八號為國際婦女節,希望透過這個日子呼籲婦女朋友要更懂得珍惜自己,如果發現乳癌,患者要及早接受治療,讓病情得到控制並預防復發。于家珩呼籲,女性朋友沐浴後可先在鏡子前,兩手抬高檢查乳房是否有高低、大小、變形、隆腫、凹陷等異樣,還有注意乳頭有無變形、潰爛;再檢查乳房是否有硬塊或腫瘤,並輕輕擠壓乳頭,注意是否有分泌物排出。乳房自我檢查可在每個月月經過後2天進行,如有發現上述任何癥狀,就應該盡速就醫,尋求乳房外科醫師的診斷檢查。國民健康局為了照護女性健康,提醒45歲至69歲的婦女可每2年可接受1次免費乳房攝影檢查,有乳癌家族史的40歲至44歲婦女則可每2年接受1次免費乳房攝影檢查;檢查結果如出現陽性反應,則須到醫院回診追蹤,呵護自己雙峰的健康。(圖:童綜合醫院提供)

台灣每天29.4人罹患婦癌 死亡率亞洲第一

台灣每天29.4人罹患婦癌 死亡率亞洲第一#乳癌

(優活健康網記者劉麥文/採訪報導)每個女性幾乎都聽過「六分鐘護一生」,但妳真的會花六分鐘來關心自身健康嗎?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癌症登記數據發現,全台每天有29.4人罹患婦癌、6.2人死於婦癌,是女性健康的頭號殺手!到底有多「癌」重?根據亞洲婦癌趨勢解剖,台灣地區婦癌發生率高於日、韓,乳癌與子宮頸癌死亡率為三國之冠!國健局表示,婦癌早期不痛不癢,不易察覺,定期篩檢才能早期發現,呼籲女性朋友投入「六分鐘護一生」,透過定期篩檢及早發現及早治療。乳癌、子宮頸癌為台灣婦人常見的癌症,尤其乳癌發生率連續多年高居女性癌症首位,至民國84年到98年發生率以翻倍速度成長,增幅達110%,死亡率也成長了近兩成;此外,40歲以上且10年沒做子宮抹片檢查的女性,罹患子宮頸癌的機率為定期抹片檢查者的4倍,雖然近三年子宮頸癌上升率和死亡率都有下降的趨勢,但台灣30-34歲年輕女性的篩檢率卻反居各年齡層中最低,還有數百萬名女性因為忙碌、保守、害怕檢查等原因,長期未做抹片,身處罹癌風險。根據國健局民國101年最新統計資料,乳房X光攝影兩年篩檢率達32.5%,子宮頸抹片三年篩檢率達56.6%,澄清醫院中港院區院長張金堅表示,乳癌雖為台灣婦癌發生率第一,但若及早篩檢、治療,存活率可高達86%,提醒民眾,國健局補助每兩年可免費篩檢乳癌,特別有乳癌家族遺傳高危險群以及45歲以上之婦女。而子宮頸癌初期沒徵兆,定期檢查才能預防,台大醫院婦產部醫師鄭文芳指出,有性行為的女性應接受抹片篩檢,30歲以上每年都可免費檢查,至少每三年要一次,若未滿30歲,在發生性行為之後三年,就該開始做抹片篩檢。鄭文芳補充,子宮頸癌可發現癌前病變,有三分之二婦女在無症狀下檢查出病變,及早發現治療機會高達100%,且台灣子宮頸癌死亡率,也因數年來不斷推廣篩檢,而下降63%的成效。婦癌早期不痛不癢,不易察覺,定期篩檢才能早期發現。國健局調查,乳房攝影每篩檢167位,劑會找到1為乳癌患者;每做70個抹片檢查的女性,就有1位發現有子宮頸癌前病變或子宮頸癌。國健局特別呼籲,輕熟女們可別自恃年輕,以為婦癌不會找上門,篩檢預防才是最有效的治療。其實,婦癌就像慢性病一樣,透過藥物控制、長期追蹤,就可降低死亡風險。(圖片來源:主辦單位提供)

定期篩檢為上策! 婦癌罹患率年輕化

定期篩檢為上策! 婦癌罹患率年輕化#乳癌

(優活健康網記者劉麥文/採訪報導)台灣婦女每年約有一萬人罹患婦癌,相當每天有30位女性被檢查出婦癌,其中乳癌發生率、死亡率更是超過韓國、日本。究竟要怎麼預防?國民健康局一再強調,定期落實篩檢才是婦癌防治最重要的第一線!一名懷胎八個月的黃姓婦女,洗澡時意外發現胸部有硬塊,起初以為是漲奶不以為意,產檢時竟發現是乳癌二期,不得不緊急催生,立刻接受乳癌治療、化療。另一名61陳姓婦人,無家族病史也從沒做過篩檢,6年前發現左側乳房皮膚有過敏現象,自行吃消炎藥長達半年卻無效才去就醫,結果被診斷為乳癌第三期。澄清醫院中港院區院長張金堅表示,乳癌若是家族遺傳性,就很難避免,更必須要定期篩檢,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另外則跟生活、飲食習慣有關係,張金堅指出,改變肥胖為重要關鍵,因為高脂肪食物會增加血液女性荷爾蒙的濃度,癌細胞在女性荷爾蒙的刺激下會增生更快。養成運動的好習慣,可減少20-30%罹患乳癌的機率。雖然台灣乳癌發生率高居亞洲第一,但在第二期前都還算早期,若及早發現,死亡率其實並不高,存活率更可達90%。另外一種台灣婦女常見的婦癌,則是子宮頸癌,由於人類乳突病毒長期慢性感染子宮頸上皮細胞,導致上皮細胞化生不良進而癌化。台大醫院婦產部醫師鄭文芳表示,在近年來推廣抹片檢查的成效中,可看到台灣女性罹患子宮頸癌率跟死亡率有逐年下降的趨勢,不過死亡率仍高於日本、韓國。抹片篩檢目的在於0期就發現,避免發展為癌症,且子宮抹片篩檢可檢查出癌前病變,越早發現治癒機會越高,尤其在性觀念愈來越開放的社會,有從事性行為的女性們更要注意,至少每三年要做一次抹片篩檢。女性們可別認為年輕就不會罹患婦癌,調查發現上年紀的婦女篩檢率遠高於年輕女性,因性行為開放、飲食習慣等因素,婦癌發生率已有越來越年輕化趨勢。而台灣目前有500萬女性落實婦癌篩檢,乳癌篩檢率3成、子宮頸癌篩檢率則有6成,國民健康局提醒民眾,國家都有免費提供婦癌檢查,千萬別忽視自己的健康權益。

「忍很大」腫瘤大到3.6公斤撐破乳房才就醫

「忍很大」腫瘤大到3.6公斤撐破乳房才就醫#乳癌

(優活健康網記者廖詠琦/採訪報導)面對癌症,「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幾乎人人知曉,但有人卻是「早就發現,不敢治療」?一名59歲的甘姓婦人,早在2003年就發現自己乳房有腫塊,卻因曾目賭好友治療乳癌時的種種不舒服過程,竟決定自行尋求民間偏方治病。多年下來,腫塊不但未如預期縮小消失,近兩年反而快速長到足球般大,重達3.6公斤。最後因乳房破口,大量排出壞死組織與血水,造成休克才送醫。經醫師診斷確診為罕見乳房骨肉瘤,甘女士在今農曆年間接受病理切片與外科手術,切除了右側乳房與直徑超過23公分、重達3.6公斤大的腫瘤。北醫附醫血液腫瘤科醫師夏和雄指出,乳房骨肉瘤又稱葉狀肉瘤,乳房葉狀肉瘤不同於乳癌,外觀上與纖維腺瘤相似,必須經病理切片才能區分,而葉狀肉瘤的特色是成長速度快,短時間就可能長很大。夏和雄補充,葉狀肉瘤有可能是良性,也可能是惡性,所幸這位甘女士罹患的是良性腫瘤,切除之後,目前持續接受治療和追蹤。但值得注意,葉狀肉瘤發生原因不明,臨床統計,約有23%至50%的葉狀肉瘤患者,可能因病情發展,轉變為惡性腫瘤;夏和雄強調,發現乳房腫塊需儘早檢查,自行尋求傳統醫療、民間偏方,可能越拖越糟,導致癌細胞擴散或轉移,延誤治療黃金期。(圖/記者廖詠琦攝)

醫訊/乳癌病友如何保肝及生育

醫訊/乳癌病友如何保肝及生育#乳癌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根據衛生署國民健康局指出,乳癌為我國女性好發癌症排名第一位,相較於歐美國家,台灣乳癌好發年齡比歐美國家早,約在45~64歲之間,且以45~49歲每10萬名婦女發生144人為最高,衛生署也指出,乳癌對台灣婦女的健康威脅日益嚴重,依據97年癌症登記及99年死因統計,當年計有8,136人被診斷罹患乳癌及1,706人死於乳癌,也就是台灣每天約22名婦女被診斷罹患乳癌及5名婦女死於乳癌。因此,乳癌防治基金會特舉辦衛教講座,此次主題為「乳癌病友如何保肝及生育」,邀請乳癌防治基金會張金堅董事長、大林慈濟醫院一般外科張群明醫師主講。該單位歡迎民眾踴躍參加,活動須事先報名。活動內容日期時間地點以主辦單位最新公告為準,因此參加本活動前請先洽詢主辦單位再做確認,以免臨時異動或取消,當天請自備喝水容器。名稱:乳癌病友生育問題、保肝之道時間:102年3月4日(一)下午13:30~16:00地點:乳癌防治基金會(台北林森南路4-2號6樓)視聽教室洽詢:02-2392 4115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