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癌

乳癌復發的正確治療

乳癌復發的正確治療#乳癌

現今醫療發達的社會,癌症已經不是無藥可醫。特別像是婦女癌症中的「乳癌」,治癒的希望可高達85%以上,但有少部份的病患卻因為沒有接受正規的治療,而使身心遭受極大的痛苦,更有部份因此失去寶貴的性命。由於癌症經常有復發的狀況,因此即使在切除病灶後,仍然需要作長期的追蹤檢查,才能防範於未然。曾經有病患,在芳齡二十八歲時發現罹患右乳癌,在醫院作了乳房切除手術,與輔助化學治療後,未料四年後又檢查出有乳癌復發的現象,起初是在肋骨等遠處轉移。但此病患卻放棄正規的治療,嘗試偏方,病急亂投醫的情況下,可想而知,轉移出去的癌細胞開始到處亂竄。光田綜合醫院腫瘤內科郭集慶醫師表示,罹患乳癌的女性,一旦發現癌復發,身心的痛楚非常人所能體會,倘若在此時又拒絕正規醫療,身體也會因癌細胞的數目增加逐漸不支,相關的器官組織都可能都會被癌細胞侵蝕怠盡,包括肺臟、左肩胛骨、多數肋骨、脊椎骨、腹腔內淋巴結等處;嚴重者可能還會併有兩側大量肋膜積液,貧血、氣喘、下肢水腫,最後且僅能臥病床榻。郭集慶醫師指出,現今多科技整合抗癌治療,已經可以有效地控制病人身上的癌症。特別像是乳癌,只要施予最適當的化學治療,並安排減輕症狀的治療加強癌症控制,在預期下,病患絕對可以安然地走著出院。適當的抗癌治療,不但可延長病人的生命,還可創造良好的生活品質。郭醫師也強調,全民健保實施後,由於癌症或惡性腫瘤屬於法定重大傷病,無須部份負擔醫療費用,對癌患和家屬來說是極大的助益,癌症病患再也無須以經濟負擔過重作藉口而放棄治療。最後也呼籲,如果發現癌症復發的病患,千萬不要因此對正規醫療喪失信心,應拋開所有害人害己的偏方,耐心積極的接受正規療法,才能重回健康之道。

找出危險因子 有效預防女性乳癌

找出危險因子 有效預防女性乳癌#乳癌

至今,醫師們仍然很難解釋為何有人會得乳癌,而有的人卻不會得,但清楚的是,乳癌並不是由撞擊或接觸乳房而來,也不是傳染性的疾病,不過卻也是容易早期發現的癌症,因此認識乳癌與自我檢查方法就顯得特別重要。光田綜合醫院外科醫師 劉榮興指出,乳癌的危險因子包括:1、年齡:50歲以上的女性,若超過60歲危險性更高。2、家族史:當母親、姐妹或女兒有罹患乳癌的女性們得到乳癌的危險性會增加。3、個人史:有乳小葉性原位癌的婦女得乳癌的危險性較高。4、月經史及懷孕史:乳房受女性荷爾蒙刺激時間越長,其罹患乳癌率越大,所以初經年齡較早(12歲以前)或停經較晚(55歲以後),罹患乳癌的危險性越高。5、生活型態:研究指出飲酒的婦女會增加罹患乳癌的危險性。6、體重過重及高脂肪飲食:體重過重的年老婦人也較容易罹患乳癌。劉榮興醫師表示,乳癌是早期治療率高的癌症,因此定期乳房超音波檢查或乳房X光攝影,是可協助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的檢查利器。建議於年齡35-39歲之間作一次;40-49歲之間每兩年作一次;50歲以上每一年作一次。若處於高危險群,則建議35-39歲之間作一次;40歲以上每年作一次。

乳癌年輕化,女人30、40、50篩檢方式各不同

乳癌年輕化,女人30、40、50篩檢方式各不同#乳癌

自我檢查是不夠的提到乳癌篩檢,許多婦女的觀念仍停留在:「不就是洗澡時,自我檢查就行了嗎?」羅東博愛醫院放射科陳明聰主任表示,有位五十多歲的女士,洗澡時在乳房摸到硬塊,但她想「應該不會那麼倒楣得乳癌吧」,於是拖了好幾個月,後來自己越摸越奇怪,在家人催促下到醫院接受乳房攝影才發現腫瘤已經五公分大了。這位女士從未接受過任何乳房檢查,除了「應該不會是我」的逃避心態,還有一個原因就是「讓男醫師檢查乳房很難為情」。羅東博愛醫院放射科陳明聰主任指出,事實上零期與第1期治癒率高的乳癌,自我檢查是摸不到的,女性自己發現的乳癌通常都已超過2公分大,多半已經是第2期以上。有效的乳癌篩檢診斷,有賴外科醫師的觸診、乳房X光攝影以及超音波檢查,或是進一步的細胞抽吸檢驗。人造海咪咪 vs自然小籠包 年輕vs年長  檢查方式各不同女性朋友會問:「那我該做哪一種?」時下許多年輕女性為求美觀,隆乳者不在少數。羅東博愛醫院外科主治醫師羅鴻捷指出,隆乳不會增加乳癌的罹病發生率,不過會增加乳癌檢查的困難度(乳房內有隆乳水袋,X光人員做乳房攝影操作時,會不好施壓,照到的乳房面積相對會比較少,有可能影響診斷,臨床上也曾有水袋被壓破的個案。),因此做過隆乳手術的女性比較適合採用超音波,進行乳癌篩檢。一般東方女性乳房較小、屬於緻密型,年輕女性若採用乳房攝影,常因乳腺組織緻密,拍出來的X光片上呈現白茫茫一片,再加上35歲以下婦女,乳房受放射線影響可能較大,一般建議以超音波檢查為主。至於乳房X光攝影則較適用於鬆軟型(脂肪較多)乳房,三十五歲到四十歲應做第一次乳房X光攝影,再配合超音波交替檢查,五十歲以後乳房鬆垂,以乳房X光攝影檢查為主。不過還是要由醫師根據每位就診婦女的個別情況,決定最適當的檢查方式。由於乳癌篩檢有賴乳房攝影及超音波檢查,攝影技術、影像品質和判斷準確率非常重要,羅東博愛醫院與中華民國醫事放射學會、中華民國放射線醫學會、日本NPO法人乳房攝影品質精度管理中央委員會,於97年4月12日至13日,舉辦「中日乳房影像品質提昇研習會」,中日專家學者與醫師、放射師,針對不同年齡層的東方女性,應該進行何種乳癌篩檢方式,進行技術交流與討論。乳癌年輕化 女性要注意羅東博愛醫院放射科陳明聰主任指出,隨著生活及飲食習慣日漸西化,乳癌已連續4年名列女性第一好發癌症,台灣婦女罹患乳癌的平均年齡比歐美少10歲,每11位患者就有1人小於35歲,似有年輕化趨勢。國內乳癌病例每年以7%到8%的速度持續增加中,目前每年約有6千名新增病例。過去兩年羅東博愛醫院乳房攝影篩檢兩千多例,最小可篩檢出0.7公分腫瘤,且攝影時都由女性放射師協助將乳房固定,讓女性朋友不會覺得尷尬。今年四月再購入最新頂級超音波儀器,超音波檢查無害無痛,可提昇蘭陽婦女接受乳癌篩檢的意願。根據行政院衛生署統計,95年台灣地區因癌症死亡的女性共有1萬3,570人,其中死於乳癌者有1,439人(圖表一)。95年因為乳癌接受門診或住院治療的女性,高達5萬3,979人,較94年增加4,262人(圖表二),乳癌已成女性不可輕忽之重大疾病。台灣的乳癌發生率是每10萬人有49人,雖然低於美國和英國(圖表三),但已從乳癌低發生率國家躍升為中發生率國家。台灣年輕女性的乳癌發生率高於歐美國家也是相當值得注意的。美國婦女乳癌發生率最高的年齡是50到60歲,台灣是40到50歲;台灣40歲以下乳癌患者比美國高2倍,35歲以下年輕乳癌患者比率,台灣是美國的4.5倍(圖表四)。臨床發現年輕乳癌患者癌細胞惡性度較高、預後較差,歐美國家研究也證實,50歲以上婦女定期接受乳房攝影篩檢,可降低20%~30%的乳癌死亡率。因此羅東博愛醫院放射科陳明聰主任建議女性要定期接受乳房檢查,高危險群更要提早作乳癌篩檢。所謂危險群分為四大類:高危險群(乳癌機會大於一般人4倍):一側乳房得過乳癌,家族史中有停經前得過兩側乳癌,乳房切片有不正常細胞增生現象。次高危險群(乳癌機會為一般人2~4倍):母親或姊妹得過乳癌,第一胎生育在三十歲以後,未曾生育者,停經後肥胖,卵巢癌,子宮內膜癌患者,胸部大量放射治療者。略高危險群(乳癌機會大於一般人1~4倍):中量飲酒,初經在十二歲以前,停經在五十五歲以後。可能危險群:口服避孕藥,更年期荷爾蒙補充(HRT)。圖表一圖表二圖表三圖表四

標靶治療過夯醫師囑咐癌症分期用藥化療是基礎

標靶治療過夯醫師囑咐癌症分期用藥化療是基礎#乳癌

近年來由於標靶治療藥物興起,在藥廠及媒體廣泛報導下,讓患者及家屬對於標靶治療療效過度期待,甚至主動要求醫師提早使用標靶藥物治療。醫師表示,標靶治療並非萬能,乳癌與肺癌有一定之治療準則,應針對不同期別的癌症採取適當的治療計畫,目前第一線治療仍以化療藥物為主,標靶藥物為輔。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乳房外科 王惠暢 主任表示:台灣乳癌發生率每年新增約5000人,好發年齡為45-50歲更年期前的女性,比歐美好發年齡早10歲。提醒女性應積極定期檢查,早期發現早期治療。高雄市立聯合醫院外科部 曾薰緻主治醫師說明:早期乳癌術後輔助化療治癒率高。依照目前之臨床結果,針對第一至二B期之早期病人,皆有極高的治癒率。國泰綜合醫院乳癌中心 杜世興主任表示:目前乳癌之治療仍是以術後輔助化學為第一線治療,熱門之標靶治療常做為化學治療之外的輔助治療。癌症病人應針對不同期別遵從醫師建議,採取適當的治療計畫。高居台灣癌症死亡率女性第一男性第二之肺癌,高雄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內科部 黃明賢部長說明:肺癌每年死亡人數高達7000多人,且由於肺癌早期並無明顯病兆,發現時多已是晚期,呼籲40歲以上民眾,應每年需接受X光檢查。若是高危險群民眾,應增加電腦斷層掃描,才能儘早發現病兆提早治療,增加治癒機率。林口長庚醫院胸腔內科 柯皓文主治醫師說明:化療為肺癌之第一線治療,若經診斷確定為肺癌患者,應盡快尋求專科醫師協助,針對不同期別的癌症採取適當的治療計畫。雖然標靶治療副作用較不明顯,但針對肺癌第一線治療,效果並未優於傳統化療,且平均治療後6~8個月有復發風險。目前肺癌之治療仍是以化療為第一線治療,且其對於小細胞肺癌治療效果最為顯著。

重建乳房再造人生

重建乳房再造人生#乳癌

乳癌主要治療方法包括手術、化學治療、放射治療及荷爾蒙治療等;至於須接受那些治療則應由乳房外科及腫瘤科醫師來決定。當患者接受乳癌根治手術時,其哺乳功能及女性重要性徵將會失去。患者可能會有心理上的障礙或穿著上的困擾,因而導致個人有逐漸遠離人群、不願參與社交活動的情形。在不影響疾病預後及追蹤治療的前提之下,若能以手術的方法來重建所失去的乳房,相信對於乳癌患者心理上的衝擊應可減輕不少。乳房重建手術的時機,可由患者和整形外科醫師討論後決定是在乳癌根治手術後立即施行,或者延遲至數年後再進行。乳房重建手術的種類則包括:以植入物重建、以自體組織重建及同時以植入物與自體組織重建等方式。臺安醫院整形外科醫師 劉明偉表示,以植入物重建乳房手術又可以分成兩種狀況:假如乳癌根治手術後皮膚組織足夠且血液循環良好時,可以立即以適當體積之植入物(生理食鹽水袋)來重建乳房;假如乳癌根治手術後皮膚組織不足夠或血液循環欠佳時,最好先植入組織擴張器,待皮膚組織擴張足夠時(約二至三月後),再植入生理食鹽水袋來重建乳房。目前已有一種植入物兼具有組織擴張器及生理食鹽水袋之功能可減少手術之複雜性,近期內會由國外進口。以植入物進行乳房重建之優點包括無多餘之傷口及手術時間較短等;其缺點包括:植入物破裂,莢膜攣縮,感染及植入物裸露等;此外,由於植入物為圓球形,乳房外上方凹陷有時會較明顯。值得注意的是,術後須接受放射治療之乳癌患者不宜使用植入物來重建乳房,以免增加術後之併發症。以自體組織來重建乳房的選擇包括:以局部皮瓣、遠部皮瓣以及自由皮瓣來重建乳房。以自體組織重建乳房之優點包括:無植入物可能之併發症,較無乳房外上方凹陷情形,而且重建之乳房可接受後續體積之修飾;此外,術後須接受放射治療之乳癌患者可考慮以自體組織來重建乳房。其缺點如下:至少多一處傷口,手術時間較長,自體組織存活風險,自體組織可能須接受多次修飾手術;若自體組織體積不足時則須合併使用生理食鹽水袋來重建乳房。重建乳房時應著重其幾何形狀,體積,柔軟度,輪廓,疤痕,對稱性及乳頭乳暈之再造等。雖然乳房重建可選擇的方式很多,然而不論以植入物或以自體組織重建乳房都只能儘量相似於對側乳房之外形。患者應與所信任的整形外科醫師在討論各種術式之優缺點後,再決定一最佳之治療方式。重建之乳房在手術三個月後,因外形逐漸穩定,可依個人需求進行乳頭、乳暈之重建。全方位乳癌治療為首要之務,繼而定期追蹤治療並加強營養,武裝自己的免疫系統以抵抗癌細胞及其他病原體之侵犯。倘若不影響疾病追蹤治療時,可考慮重塑乳房外形,以減少日常生活之不便及心理上的衝擊,重新面對人生。

乳檢?性騷擾?兼談乳檢的標準程序

乳檢?性騷擾?兼談乳檢的標準程序#乳癌

新聞不時會傳出病患未獲得應有的身體尊重,甚或出現所謂性騷擾的情事,怎會產生這樣的情形?一個可能性是不肖醫師的鼠跡敗露;另一可能性則是病患不了解醫師執行理學檢查身體程序而導致的誤會。鑑於女性的生理構造以及心理層面的因素,其對於乳癌檢測中的乳房檢查(以下簡稱乳檢)一項較為敏感,也較易引發不必要的誤解,因此,本文將從女性乳癌談起,並為民眾徹底說明乳檢的標準程序,企盼在醫病雙方間建立起程序透明的橋樑,讓真正有醫德的醫師可以避免性騷擾的陰影干擾,能夠為婦女民眾提供專業的醫療服務。在美國,每九位女性就有一位罹患乳癌,國內的醫學統計資料也顯示出,自民國八十八年起乳癌已躍居婦癌(乳癌、子宮頸癌、卵巢癌)死因的第一位,且有向上攀升、日漸年輕化的趨勢;而台灣每年新增的乳癌病患也約有3000人左右,診斷時60﹪更多已超過2公分以上,且不乏許多高知識分子在內,顯見台灣婦女對於乳癌相關的醫療常識相當欠缺,因此,女性對於乳房及乳癌知識的深層瞭解實刻不容緩!其實,診療女性乳房只是在醫病,瞭解病因,而不是性騷擾,誠然醫界中或有假借職務之便進行騷擾的劣份子,形成了此種少數偏見,但絕大多數的醫師仍是秉持著專業與良心,真誠地貢獻所學,為病患服務。新店耕莘醫院 陸幼琴醫師指出,要達到乳疾及早診斷及早治癒的目標,醫病雙方都應被鼓勵實施乳房檢查。要減少醫病雙方的羞怯感或是杜絕性騷擾的情事,以下幾點可值得醫病雙方共同遵守:第一、醫師需先與病患取得需要乳檢的同意。第二、進行乳檢時,要有女護士在旁協助、解釋。第三、醫師需給病患尊重的感受,如適當的言行、衣服、隱私的環境。第四、醫師需採用雙方皆有共識的「乳檢標準程序」。如果醫病雙方能夠切實遵守上述四項守則,相信不會傳出醫病雙方各說各話的性騷擾事件,也才能讓醫療界回歸專業、透明的領域,更可防止醫師為免除性騷擾的指控,而出現不願意為女性病患做乳檢的情形,造成病患權益的受損。

女性頭號殺手「乳癌」

女性頭號殺手「乳癌」#乳癌

美麗是女人的第二生命,擁有迷人的雙峰更是性感的象徵。面對女性癌症發生率最高的乳癌,萬一罹患將面臨性感象徵-乳房被部分或全部手術切除的治療過程,造成生理與心理極大的創傷。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乳房外科 王惠暢主任表示,台灣婦女乳癌的好發年齡層多集中於45~50歲,建議成年女性除每月於生理期後一週內進行自我乳房檢查外,年齡30歲以上者,每年可由專業醫師進行觸診。若有家族病史或患有乳房相關疾病者皆屬於高危險群,需定期接受乳房超音波或乳房攝影檢查。高雄市立聯合醫院外科部 曾薰緻主治醫師指出,乳癌依照腫瘤大小、淋巴結數量及淋巴結是否轉移分為四期。針對第一至二期之早期病人,只要於術後服從醫師之治療計畫,積極接受輔助性化療,都有極高的治癒率。提醒婦女應關心自我健康,定期接受乳癌篩檢,以期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更多近期癌症資訊:http://www.uho.com.tw/A20071207/

婆婆媽媽小心囉!不吸菸也會得肺癌

婆婆媽媽小心囉!不吸菸也會得肺癌#乳癌

婆婆媽媽小心囉!除了吸菸者罹患肺癌比例較高之外,長期吸二手煙與廚房油煙的婦女,更是肺癌的高危險群。癌症高居國人十大死因之首,其中以肺癌死亡率最高,每年死亡人數高達7000多人。且肺癌佔女性癌症死亡率第一,男性癌症死亡率第二。婆婆媽媽們!肺癌是妳們不得不關心的議題。研究顯示,長期吸菸、有家族病史、工作環境接觸石綿等致癌物質者,都屬於肺癌的高危險群。高雄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內科部 黃明賢部長指出,由於肺癌早期並無明顯病兆,發現時多已是晚期;建議40歲以上民眾,除每年需接受X光檢查外,若是高危險群的民眾,應增加電腦斷層掃描,才能儘早發現病兆提早治療,增加治癒機率。若經診斷確定為肺癌患者,應盡快尋求專科醫師協助,針對不同期別的癌症採取適當的治療計畫。林口長庚醫院胸腔內科 柯皓文主治醫師表示,化學治療與標靶藥物各有不同的反應率,雖然標靶治療副作用較不明顯,但針對肺癌第一線治療,效果並未優於傳統化療,且平均治療後6~8個月有復發風險。林口長庚醫院 姜倩玲營養師說明:癌症病人治療期間最常出現噁心、嘔吐、口腔黏膜破損等問題,進而導致食慾不振、進食不易的狀況。病人於治療期間除避免攝取刺激性或油膩之食物外,並無其他飲食禁忌。但勿輕信民間飲食偏方,如全素飲食、生機飲食及健康食品等,都可能導致病人因營養攝取不均,造成體重下降或體力不足,影響復原能力。乳癌防治基金會 柳秀乖營養保健師表示:癌友在接受化學治療期間,健康的飲食準則與治療計畫同等重要。可依循高熱量與高蛋白的飲食原則,以幫助體力恢復及修補受損組織,進而接受持續性的治療。除補充足夠熱量外,飲食更須符合多樣化,並均衡補充七色蔬果,才能真正吃出健康。欲知更多近期癌症講座訊息:http://www.uho.com.tw/A20071207/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