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癌

乳癌化放療減緩副作用,婦科名中醫解決方法大公開

乳癌化放療減緩副作用,婦科名中醫解決方法大公開#乳癌

乳癌雖是台灣婦女發生最多的癌症,但其實早期乳癌5年存活率超過9成,透過定期篩檢,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確保乳房健康並不難。 乳癌自我檢測 若發現腫塊 及早就醫 頤鳴堂中醫診所主治醫師周宗翰表示在洗澡時,可一手放於腦後,以食、中、無名指三指的指腹,由乳頭開始,由內向外檢查,感覺是否有不正常的腫塊,如果發現腫塊,不用懷疑,要立即去醫院做乳房攝影檢查。 周宗翰中醫師表示,乳癌是台灣女性發生率第一的癌症,乳癌放化療的患者尋求中醫的協助,通常會以緩解其放化療副作用為第一要務,唐朝孫思邈《千金藥方》強調「安生之本,必資於食;不知食宜,不足以存生也」。所以正在接受放化療的癌友們,飲食上的調理格外重要,在臨床上常常發現會罹患乳癌的,撇除家庭遺傳與病史,病友在罹癌前,有很高的比例飲食習慣以高熱量,高糖,高油脂以及常吃加工化學合成食品為大宗,當上述類食物過量攝取時,容易上身體轉變成濕熱體質,身體出現發炎反應,也容易增加罹患乳癌的機率。 乳癌病友因為接受西醫的化療而產生的假性停經症狀,容易潮熱、盜汗與心悸,在中醫的觀點是屬於陰虛血燥的體質,這時身體也是屬於容易發炎狀態,為了因應後續可能的手術、放化療,癌友的首要任務便是儲備體力,因為在治療過程中多半會伴隨噁心、嘔吐、腸胃不適、疲倦等副作用,在吃不下以前就該顧好營養,我建議以優質蛋白搭配低脂高纖的飲食為原則。 飲食搭配更重要:高蛋白、低脂、高纖飲食、五榖根莖類為主 周宗翰中醫師也提醒油脂與乳癌惡化息息相關,是刺激體內女性荷爾蒙的關鍵,過多的飽和脂肪與高糖是乳癌的危險因子。由於動物性脂肪的飽和脂肪、膽固醇多,應減少紅肉攝取,選用白肉、瘦肉補充蛋白質,通常建議低脂的雞肉及海鮮、適量大豆及其製品攝取,可減少脂肪攝取及紅肉攝取頻率,降低致癌風險;烹調上則以清蒸、水煮,取代煎炒、油炸,減少吃進去的油脂,建議選用無調味堅果、橄欖油、苦茶油等皆是良好油脂來源,可增加體內Omega-3比例,有助於減低體內發炎反應,減少心血管疾病及癌症罹病風險。而加工肉製品中含有過多的化學添加物,也要盡可能避免,盡量不要吃類賀爾蒙用藥以及含雌激素的美容食品,阿膠、紫河車、鹿茸,海馬等中藥材,在使用前要諮詢合格中醫師的建議。 周宗翰中醫師表示,女性朋友若是採取高纖飲食罹患乳癌的風險會更低,飲食以蛋白質及五榖根莖類為主,平常我們的蔬果就吃不太夠,膳食纖維攝取量不足,飲食型態失衡,必須平衡回來。蔬果中豐富的營養素有助於減少癌變機會,蔬菜以煮熟為原則,每天至少吃上 3 蔬 2 果,或將部分主食換成未精製澱粉,讓膳食纖維帶走油膩負擔,也幫助身體調整女性荷爾蒙,但是有些人會採取生機飲食,完全不吃肉只吃菜,這其實對於癌症的愈後也不太理想,優質高蛋白有助於組織的修復,素食者必須透過奶、蛋、豆製品補充所需,熱量不足身體也容易疲勞,讓免疫力更低下,對於癌症愈後更沒有幫助。 化療會讓人味覺變苦,病人會較喜愛吃重口味食物,烹調時可加酸味,有助增加食慾,如檸檬、醋、蕃茄、梅子都是很不錯的選擇。中醫認為:「乳頭屬肝,乳房屬胃」,在經絡走向,乳房為胃經、脾經、腎經、肝經、心包經及心經經氣流經處,氣機壅塞、濕熱瘀痰滯於胸中而生癌腫。平常洗澡時可以用溫水沖乳房,經常拍打(手掌拱起來呈空心狀拍打)按摩乳房,加上按摩足底,暢通淋巴預防乳腺炎,從中醫角度,在腳的第二趾趾踝上方,有胸部淋巴腺的反射區,脾胃自律神經結也在腳趾處,經常活動腳部,能預防乳腺發炎、暢通淋巴。 乳癌早期可能出現的症狀有: 1. 乳房大小的改變、變硬。 2. 新出現的無痛腫塊,或現存腫塊的改變。 3. 乳頭上有鱗片,無法治癒。 4. 乳房皮膚隆起、皺紋,或看起來無光澤、有局部凹陷。 5. 乳頭有濕疹樣皮膚病變、異常出血或其他不正常分泌物。 6. 乳房上有靜脈曲張。 7. 乳房皮膚紅腫、潰爛或橘皮樣變化。 8. 乳房四周有無法癒合的傷口,或同一個傷口不斷發生潰爛。 9. 紅疹、發炎不斷。 10. 月經過後,乳房仍持續疼痛。 11. 腋下淋巴腺腫大,淋巴腺堵塞會在液下產生腫塊。 12. 手臂上方腫大。

乳癌術後腋下緊繃、肩膀疼痛?醫揭「腋網症候群」復健2招有效改善

乳癌術後腋下緊繃、肩膀疼痛?醫揭「腋網症候群」復健2招有效改善#乳癌

50歲陳女士罹患左側乳癌第一期,手術切除後常覺得左側腋下緊繃,並且延伸肩膀,左肩活動時,明顯感覺到不順暢甚至痠痛;此外還有疲倦、睡眠障礙等問題,故尋求中醫協助。經台南市立醫院中醫部診斷為「腋網症候群」,並給予中藥調理,搭配伸展拉筋運動,經過4~6週後,陳女士已逐漸改善。

第9屆捕捉希望攝影展 用鏡頭重新檢視生命精彩每一天

第9屆捕捉希望攝影展 用鏡頭重新檢視生命精彩每一天#乳癌

由癌症希望基金會與羅氏大藥廠共同舉辦的第九屆「捕捉希望」數位攝影比賽5月26日舉行頒獎典禮,今年總計有253件作品參賽,25幅作品脫穎而出,出席的得獎者亦分享作品中充滿勇氣及夢想的生命故事。癌症希望基金會執行長蘇連瓔表示,抗癌是一條漫長又艱辛的道路,為鼓勵癌友、家屬及醫療團隊從不同的角度來與疾病相處,因此從2008年開始舉辦這項活動,邀請大家透過鏡頭、按下快門來記錄心情、抒發情緒進而傳遞正能量。 從植物的發芽茁壯中看見癌後的自我延續 獲得癌友組佳作的陳乙先在罹癌前正處青壯年期,面對學業、工作及家庭的多重壓力時常熬夜。罹癌後,乙先重新調整了面對生命的角度,也因北上就醫而有機會與長年相隔兩地的先生重逢和作伴。本次參賽的作品「養育生命」,她表示養育植物是治療期間最能燃起希望的一件事,她娓娓道來:「如何照顧植物使其茁壯成長、開花結果、排除害蟲等,對我是很重要的學習,照顧植物也如同照料了自己的心」。她透過希望小站得知捕捉希望攝影比賽,感謝小站能適時提供諮詢及資源連結,讓癌友們除就醫生活外,還有能享有相互交流和透過才藝課程增能自我的空間。 另一位癌友組佳作得獎人Candy,歷經罹患乳癌及復發漫長的治療過程,讓她對生命有了截然不同的體悟。本次的得獎作品「門簾外的陽光」,Candy表示是在等待治療時,看見隔壁病床旁護理師照顧病人的瞬間,便拿起相機捕捉了透過病床隔廉外的剪影,猶如白衣天使般的陽光及溫暖。經歷了生命的無常起伏後,她也決定把握充實生命,每一天都活得精彩,也鼓勵其他癌友相信醫療團隊,並珍惜家人的扶持與陪伴。 病房婚禮舞蹈治療 一線醫護用心守護癌友 長期在第一線照顧癌友的護理師賴淑婷,體悟到人生無常、學習珍惜現在的價值觀,也時常用照片紀錄生命中的重要時刻。本次投稿的作品「幸福的約定」榮獲醫療人員組第二名,記錄一位癌末父親的心願是參與女兒的婚禮,最終在醫療團隊的協助下,在病房為女兒女婿舉辦了婚禮。賴淑婷說,陪伴癌症病人的心理支持與協助實現心願,是這份工作獨一無二的珍貴回憶與成就。 另一位醫護人員周桂芳,總是在背後默默支撐著每一個癌友家庭。本次參賽的作品「啟航」榮獲醫療人員組佳作,作品中呈現了醫護與病人一起進行舞蹈治療的時刻,象徵著即使罹癌生命仍有許多嘗試的可能。周桂芳醫師強調,她平時便舉辦各種癌友支持團體、藝術治療等活動,除了照顧癌友身心靈健康外,她也常常提醒癌友,除了治療本身外,也可以多探索生命的不同面向,發掘生活的樂趣,如此才能有健全平衡的身心以面對治療挑戰。 癌症非絕症!「捕捉希望」盼用攝影助更多癌友邁向康復 罹癌不是生命旅程的終點,治療所帶來的不適,往往需要心理的轉念跟調適。蘇連瓔分享:「當參賽者願意敞開心房,用攝影表達面對癌症的態度,那份誠懇,就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也許參賽者的作品沒有入選得獎,但其精神與態度鼓勵到了所有人,我們要對你說一聲謝謝!」羅氏大藥廠醫療體系策略代理處長張怡荃則表示,「每張照片代表的是一個希望,我們的使命除了不斷研發創新的檢測和藥品,但更重要的是,在抗癌的路上用實際行動支持病友,一同為病友而努力。謝謝家屬和醫療團隊所給予的愛。」評審彭永松也勉勵道:「比賽的關鍵就是你決定參加就贏了;你願意拿起相機拍照,去面對這件事情,面對自己的那個心態是最重要的。」 癌後人生不喊卡跨世代的癌後新生活 今年的「捕捉希望」攝影展於5月 27日舉辦「癌後人生不喊卡」座談會,邀請知名演員張鳳書、癌友許善妍、李溫及歐庭華,分享跨世代癌友及照顧者的心路歷程。青春年華的歐庭華,在畢業那年罹患血癌;照顧他人的麻醉師李溫,突然成為最需受照顧的乳癌病人;許善妍面對治療的跌宕起伏,調整家庭與事業的平衡;而演員張鳳書身負同時照顧父親與子女的重任,是如何自我照顧不卡關?生命週期伴隨著不同階段的挑戰,面對癌症病魔的突然來訪,四位嘉賓與大家分享如何走過生命幽谷並翻轉人生,展開癌後新生活。為讓抗癌路上的夥伴都能獲得支持的力量,第9屆「捕捉希望」數位攝影比賽25幅得獎作品於5月26日至 27日在台北亞洲廣場大樓新光樂活未來館展出,6月起則將在全台9家醫院及捷運站巡迴展,歡迎各界前往欣賞,相關展覽訊息請至癌症希望基金會瀏覽。

放射性皮膚炎是什麼?要怎麼治療?醫詳解「乳癌副作用」1招能舒緩

放射性皮膚炎是什麼?要怎麼治療?醫詳解「乳癌副作用」1招能舒緩#乳癌

62歲王女士是早期乳癌患者,接受手術切除乳房腫瘤後,轉介至放射腫瘤科進行後續的放射治療,以減少局部復發。乳房放射療程為1週5天,每天約10~15分鐘,總療程約需3~4週左右。王女士曾經聽到其他病友分享,進行放射治療可能會有曬傷甚至燒焦的狀況,所以她對於放射性皮膚炎相當擔心⋯⋯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