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臟病

每周工作逾55小時 心病風險增1.7%

每周工作逾55小時 心病風險增1.7%#心臟病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最近一份研究指出,每周工作55小時以上的人心臟疾病風險顯著增加,但研究結果真的如文字所寫那麼顯著嗎?7月中旬一篇發表於歐洲心臟期刊的研究,欲了解高工時與心房顫動風險的關係。研究團隊利用8個研究合併後的數據進行分析,共有超過85,000名勞動人口的資料,平均年齡為43.4歲。每周工時超過55小時者風險上升了40%研究比較2種工時的勞動人口的心房顫動風險,分別為一般工時(每周35-40小時)及高工時(每周55小時以上),依據這些人的心電圖、醫療紀錄、死亡證明等資料來分析其心房顫動風險。研究發現,每週工時55小時以上的人,心房顫動風險上升了40%。風險上升程度即使在研究考量了其他健康問題如肥胖、高血壓、吸菸、喝酒等之後依然存在。2年前發表於Lancet來自美國及澳洲的研究顯示,高工時者中風風險增加,而這份新的研究辨識出心房顫動可能是引發中風的原因。不過,The Guardian近日指出,雖然這份研究是大型研究且過程嚴謹,但實際研究分析的人口中只有1.2%有心房顫動,因此研究說每周工時超過55小時者風險上升了40%,其實相當於增加1.7%風險。輪夜班與中風風險上升5%有關此外,導致心房顫動的原因包含血壓、年老、糖尿病或基因,雖然研究者試圖控制這些可能混淆結果的因素,但無法確定有確實控制住。並且研究也未檢視不同工作類型如日班、夜班或輪班制等差異。過去一份長期追蹤護理人員的研究指出,輪夜班與中風風險上升5%有關。對於高工時者,面對心房顫動的風險,可以透過不吸菸、不過度飲酒、避免肥胖及勤做運動來降低風險。如果情況允許的話,再減少工作時數。(文章授權提供/台灣女人健康網)

研究:久站比久坐更傷「心」

研究:久站比久坐更傷「心」#心臟病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最近職場上出現可使人站立的書桌,避免員工久坐並促進健康生活。但是,一項新的研究指出,站著一整天其實本身就會帶來健康風險。全天候站著工作,可能使心臟疾病風險增加2倍。長時間坐著的人心臟疾病的風險是坐著的2倍加拿大多倫多工作與健康的研究人員分析了7,320名員工,花了12年記錄他們一週是否站著、坐著或混合站及坐至少15小時,並分析他們的工作習慣與心臟疾病風險的關係。每位員工必須沒有心臟疾病才有資格參加這項研究。這項為時2003年到2015年的研究發現,如果工作中站立時間很長,相較於長時間坐著的人心臟疾病的風險是其2倍。此外,研究還發現工作中坐與站混和的工作習慣對不同性別有不同影響。坐與站立相結合的男性患心臟疾病的風險低於長時間坐著的男性;但是坐與站混和的女性比長時間坐著的女性高出80%罹患心臟疾病。久站對身體傷害比久坐還大研究人員在分析每位參與者時考慮了身體質量指數(BMI)、工作對體力的需求程度和人口屬性的影響。結果仍然顯示,在工作時站立對身體健康的傷害更大,而不是坐著。長時間站立會讓血液向下集中在腿部,因為腿部壓力過大所以容易產生靜脈曲張,不僅可能造成疼痛,還可能因為心臟必須更費力地將血液從身體的下半部循環到身體其他部位而增加心血管疾病風險。專家建議工作中長時間站立的人們偶爾坐下來幫助身體的血液循環。台灣女人健康網提醒,久坐會影響腸胃健康,久站/走則會影響腰、背及腿部,適時站起來或坐下來休息有助於避免身體痠痛或不適。(文章授權提供/台灣女人健康網)

電擊棒能殺人?怪奇知識大揭密

電擊棒能殺人?怪奇知識大揭密#心臟病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請問醫師:電擊棒能做為謀殺工具嗎?問:我在書中安排凶手在擁擠人群中殺死受害者。我的想法是讓凶手使用電擊棒。儘管電擊棒照理不會致命,但假設今天受害者有心臟方面的疾病,或裝有心律調節器,而且遭電擊的時間比一般要久,有沒有可能因此喪命?答:有趣的問題。你的推測沒錯,電擊棒不是致命武器,奪走一名健康正常人性命的機率微乎其微。電擊棒和泰瑟槍(Taser)發射出高電壓、低電流的電擊通常約五萬伏特,有些高達三十五萬伏特,將造成肌肉劇烈收縮,痛苦至極。多數人會癱倒在地,痛苦地扭動。有些「個性強悍」的人能把泰瑟槍的電極拔掉,或將攻擊者手持的電擊棒打落在地。塊頭愈大、脾氣愈火爆的人,或服用如PCP(苯環利定)、甲基安非他命等特定毒品者,比較有機會抵擋電流的影響。心律調節器由起搏器(pulse generator)以及連接調節器與心臟的導線所組成調節器通常安裝於鎖骨正下方,從胸壁可見一個錶盤大小的隆起。導線穿過位於鎖骨正下方的鎖骨下靜脈,然後沿著上腔靜脈來到心臟的右側,並進入右心室下端。這樣導線和起搏器就接上了。唯有直接對準起搏器,電擊棒的電流才會將電子電路「煎熟」,以致永久地破壞心律調節器。要達到這個目的,攻擊者必須將電擊棒抵住受害者胸口,或以泰瑟槍直接穿透調節器上方的皮膚,否則調節器不太可能被破壞。話雖如此,電流會嚴重干擾調節器的感應功能,導致調節器在心臟停止時,以為心臟正在跳動。調節器是一種「需求裝置」(demand device),也就是說它「讀取」心臟電流數據,只在心臟沒有電流活動時「發射」。若心臟正常跳動,調節器感應到電流,就不會輕舉妄動,只會「靜觀其變」。然而,多數裝有調節器的人並非所謂的「調節器依賴者」。調節器依賴者意謂著已失去自然心律或心律過慢,如果沒有調節器,心率將會降至非常低的程度,每分鐘三十下或不到,而可能有生命危險。多數人裝調節器是做為心率間歇性減慢的「安全網」,因此干擾調節器的感應功能仍不足以致命,這些患者的自然心律可以維持生命。用電擊裝置殺死裝有心律調節器的人不無可能,只是機率不高。至於心臟疾病患者,若罹患的是冠狀動脈疾病或某種需要藥物控制的心律問題,遭受電擊的疼痛和驚嚇,可能引發心臟病發作或嚴重心律不整。疼痛、驚嚇、恐懼和憤怒,使腎上腺釋放腎上腺素到血液裡,會造成心率和血壓直線飆升,有可能演變成心臟病發作,或引發致命的心律變化。如果凶手知道受害者有心臟病史或「心臟方面的毛病」,好比他每天都會心絞痛發作,或在身心壓力較大時頻繁使用硝化甘油,就能合理推測泰瑟槍之類的攻擊,能使受害者喪命。只要事先鋪陳這些背景,你的謀殺手段完全可行。(本文摘自/法醫.屍體.解剖室3/麥田出版) 

我有先天性心臟病,我可以懷孕嗎?

我有先天性心臟病,我可以懷孕嗎?#心臟病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醫師,我有心臟病,還能不能有機會懷孕?」隨著先天性心臟病照護的進步,有愈來愈多先天性心臟病的小孩順利轉大人,其中不乏育齡婦女,懷孕相關照顧也成為重要的課題。孕前評估對心臟病患者非常重要台大醫院新竹分院小兒部兒童心臟科傅俊閔醫師提到,日前一名患有法洛氏四重症的婦女來診,患者小時候已進行手術完全矯正,因為沒有症狀也無規則追蹤,近期因為要考慮懷孕,因此到醫院做懷孕前評估。傅俊閔醫師說明,法洛氏四重症是最常見的發紺性先天性心臟病,相關構造異常包括:心室中膈缺損、主動脈跨行、右心室出口狹窄、以及右心室肥厚等症狀。若沒有及時處理惡化會導致許多併發症,因此這類患者需長期追蹤。懷孕時全身血量會達到懷孕前2倍傅俊閔醫師指出,懷孕時因全身血量會大幅增加,有些人甚至可能達到懷孕前的2倍,即使平常沒有症狀,懷孕期間也會因心臟負荷增加可能出現心臟衰竭。對法洛氏四重症的產婦而言,心律不整的機會也會增加,因此懷孕前評估更形重要。傅俊閔醫師指出,在門診,除了基本問診和身體檢查,超音波和心電圖是必定安排的檢查,並視情況進行心肺運動測試、核磁共振、甚至是心導管檢查,再根據上述檢查如果為孕婦做懷孕分級,必要時會與婦產科醫師討論生產建議。大多數手術後的產婦可以順利懷孕一般而言,最好在決定懷孕前先進行評估,但即使已經懷孕了,也建議抽空到門診進行評估。雖然風險較高,不過大多數以手術矯正過的法洛氏四重症產婦是可以順利懷孕生產的,建議懷孕前作完整評估,對產婦和新生兒都能更有保障。

天涼將入秋 4護心招式報你知

天涼將入秋 4護心招式報你知#心臟病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盛暑已過,秋老虎來了!季節更替中,這段時間預估早晚溫差可高達10℃,當溫差過大時,血管會跟著收縮,容易造成血壓升高,增加心臟病和中風急性發作的機會。世界心臟聯盟呼籲大家由周遭的家人朋友開始,互相提醒,千萬別輕忽季節更替時心血管疾病的威脅。心臟病是國人第二號殺手世界衛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指出,心血管疾病每年都造成全球約1,710萬人死亡,占全球總死亡人數31%。另根據衛生福利部105年死因統計,心臟病是國人第二號殺手,平均每27分鐘就有1人死於心臟病。心血管疾病的危險因子除三高外,另不良飲食習慣、身體活動不足、吸菸、酗酒等亦為重要的危險因子。近年來受氣候變遷的影響,極熱極冷的氣候型態也是誘發因子。國民健康署提供了「護心4招」,幫忙民眾及家人一起來護心。 1) 健康飲食/三餐定時、少吃零嘴的好習慣,多喝白開水。飲食上可多選用蔬菜、糙米、全穀雜糧、少油、少鹽,並減少高飽和脂肪食物。烹調則建議以蒸、煮、川燙代替油炸。2) 4規律運動/每週累積150分鐘的中度身體活動,例如快走、慢走、騎自行車及伸展操等運動。站著比坐著消耗卡路里高達2倍。所有運動不嫌晚,可以從每天運動 15 分鐘開始,再逐漸延長運動時間。秋天早晚溫差大,提醒有心血管高風險族群,要注意保暖可以多加外套穿著,運動前一定要充分暖身,且儘量攜伴運動,相互照應。3) 向菸說不/不管是直接吸菸或被動吸入二手菸,都會增加罹患中風的風險,為了維護自己及家人健康有抽菸民眾應立即戒菸,國民健康署提供二代戒菸服務,戒菸不再是難事。4) 相招健檢/定期進行身體檢查,了解自己的血糖、膽固醇、血壓及體重指標(BMI),國民健康署提供40到64歲民眾每3年一次,65歲以上民眾每年1次的免費成人預防保健服務,民眾可善加利用,服務內容包括BMI、腰圍、血壓、血糖、血脂等心臟病重要危險因子的檢查,40歲以上的家人可以相招一起做檢查。

講座/心臟科相關內科疾病

講座/心臟科相關內科疾病#心臟病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心臟相關疾病有可能突然因氣溫驟降、或患者穿著不夠飽暖而突然發作,若突然有心跳加快、心律不整、胸悶胸痛情形,應盡速就醫。關於生活方面與治療問題,將由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臺北分院心臟科醫師李適宜給予建議,將分享衛教講座主題「心臟科關聯的內科疾病」,歡迎民眾踴躍參加。名稱:心臟科關聯的內科疾病時間:106年10月11日 星期(三) 下午17:00-18:00地點: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臺北分院一樓大廳院徽前衛教區(臺北市內湖區內湖路二段360號)  洽詢:社工劉大任(02)2791-9696轉1008

躺平就喘不過氣 原來二尖瓣閉鎖不全

躺平就喘不過氣 原來二尖瓣閉鎖不全#心臟病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55歲的林女士6年前起,睡覺躺平及運動時就會出現呼吸困難症狀,嚴重影響到睡眠與務農工作,被診斷為嚴重二尖瓣閉鎖不全。考量手術的風險,病人只選擇藥物控制,不但心衰竭問題沒有改善,到後來連走路都呼吸困難,才決定接受手術。嚴重的二尖瓣閉鎖不全過久會造成心臟功能損害成大醫院心臟血管外科醫師胡祐寧表示,病人6年來二尖瓣閉鎖不全的情形越來越厲害,且肺動脈壓逐漸升高。手術後病人的二尖瓣逆流情況從重度改善為極輕度,肺動脈壓也回到正常範圍內。胡祐寧醫師強調,絕大多數的二尖瓣閉鎖不全不會因藥物治療而痊癒。嚴重的二尖瓣閉鎖不全過久,會造成心臟功能損害、心律不整及肺動脈壓升高,甚至影響到三尖瓣也跟著閉鎖不全,增加修補手術的困難度與風險。因此,如確知有嚴重的二尖瓣閉鎖不全,應及早進行手術處理。二尖瓣修補優於二尖瓣置換有3點好處依據美國心臟協會2014年提出的國際建議指出,二尖瓣修補優於二尖瓣置換的3點好處包括:1.較低的手術風險;2.可保留較好的左心室功能;3.讓病患免於置換人工瓣膜後的副作用,術後生活品質與一般人無異。胡祐寧醫師說,豬心瓣膜的平均使用年限在10-15年,牛心瓣膜雖然需要另外支付6-10萬元差額,但年限也僅15-20年,對5、60歲的病人而言尚有不足。而金屬瓣膜雖可使用終身,但也因此終身無法停止服用抗凝血劑。此外,研究也指出,長期追蹤發現,置換人工瓣膜的出血率、心內膜炎發生率,或動脈栓塞的比例,都比接受瓣膜修補來得高。

躺著也能瘦?抽脂溶脂常見4大問

躺著也能瘦?抽脂溶脂常見4大問#心臟病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 什麼人不適合抽脂或溶脂?不適合進行抽脂手術的,包括有:懷孕者、BMI值太高或是肌肉肥大的人、太瘦的人、糖尿病、高血壓、心臟病、凝血功能障礙的患者、皮膚過度鬆弛者,以及全身性過於肥胖的人,應該要先減重之後,再來評估是否進行抽脂雕塑曲線。而一般在進行抽脂或溶脂手術前,醫生都會先抽血檢查,手術前應避免喝酒、抽菸,會引起凝血不良的藥物如阿斯匹靈等也需停用,術後還要穿著塑身衣,以避免抽脂術後所可能出現的腫脹與瘀青。‧ 抽脂或溶脂會讓人皮膚鬆鬆的嗎?不少人擔心進行抽脂或溶脂的雕塑手術之後,會讓皮膚變得鬆垮、失去彈性,因此一直裹足不前,不敢輕易嘗試。事實上,傳統的抽脂手術或許會出現做完皮膚鬆弛的情形,但雷射或冷凍溶脂則幾乎沒有這樣的情形。以雷射溶脂來說,雷射溶脂所產生的熱能,能發揮拉皮緊縮組織的效果,讓皮膚更為緊緻,在燃燒脂肪的同時也解決了皮膚鬆馳問題;至於冷凍溶脂也有緊實結締組織、讓身體膠原蛋白再造等效果,因此不會出現鬆垮的皮膚。反過來說,如果手術前本身皮膚已經非常鬆弛,可以做溶脂或抽脂嗎?答案是不行的,本身皮膚過度鬆弛,在做完抽脂或溶脂手術後,皮膚只會更加鬆弛喔!‧ 抽脂或溶脂後會復胖嗎?可以一做再做嗎?必須再次和大家強調,抽脂手術的目的,主要是減少局部脂肪堆積情形,是雕塑身形並非是瘦身,在體重方面不會有大幅減少,因此沒有所謂復不復胖,而是雕塑完身型是否再度走樣的問題。抽脂或溶脂手術後若能搭配飲食及運動,配合醫師指導方式,當然能夠維持,但若術後沒有好好保持,依舊攝取過多的熱量又不運動,仍然會讓脂肪堆積在小腹等處,雕塑後的身形也會隨之消失。‧ 至於抽脂或溶脂手術可以重複做嗎?如果抽脂的部位是不同部位,只要身體狀況許可,約1到2個月後即可再進行抽脂手術;如果是同一部位,建議需6個月以上的時間,再進行抽脂手術較好,冷凍溶脂則是需間隔三個月以上做一次。(本文摘自/做自己的女王/樂木文化)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