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

「四不三要」跟著做 安親育兒沒煩惱

「四不三要」跟著做 安親育兒沒煩惱#家庭教育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孩子的哭鬧始終是天下為人父母者在教養子女上最常面臨的苦惱和挑戰。就行為心理學家的研究觀察,孩子的哭鬧正是內心意念最直接的表達,憑藉哭鬧可以牽引身邊周遭的大人把注意力投注在他身上,甚至達到使大人手足無措、低首「臣服」的控制目的。面對哭鬧別馬上投降如果因為孩子的哭啼叫鬧,身為爸爸媽媽的就立刻豎起「白旗」投降,硬生生吞下原本想責罵孩子的話語,在一片哭鬧中「繳械」的父母,也錯失了一次教育孩子的機會。這一切結果的演變,其實無形中也等於在變相「鼓勵」孩子緊緊抓住父母害怕他〈她〉哭鬧的「把柄」。孩子將會視哭鬧為使爸爸媽媽凡事乖乖「就範」的最佳工具。回應孩子哭鬧 快學「四不三要」妙方如何回應孩子的哭鬧?孩子哭鬧是因為身體不舒服嗎?還是孩子的欲求有所不滿?或是因為孤單產生恐懼而哭鬧?當孩子哭鬧時,身為爸爸媽媽的還能耐心地跟他〈她〉說道理嗎?或是忍不注以兇惡言詞「恫赫」?抑或乾脆不理不睬,甚至無視於孩子的「哭鬧」?如何在孩子的哭鬧中,得到最佳的親子溝通機會?寶貝兒女動不動就哭鬧,爸爸媽媽該如何積極、正向地來終結這樣惱人的「哭鬧」劇呢? 以下「四不三要」錦囊妙方,提供給擁有寶貝兒女的爸爸媽媽們:「四不」1) 不要隨著孩子的情緒也跟著生氣或著急。2) 不要用威脅恫嚇的口氣〈如:我找警察來把你帶走!我明天到幼稚園跟老師說你不乖!〉要孩子停止哭鬧。3) 不要隨口敷衍答應孩子的要求。4) 不要因為孩子的眼淚就「投降」。「三要」1) 要先了解孩子哭鬧的真實原因,是來自身體或心理?2) 身為成年人絕對要先保持冷靜、平和的思慮,才有溫和的口氣和理性的作為。3) 對錯是非的原則務必要堅持,答應的理由不能「昨是而今非」或「今是而昨非」。(本文摘自/如何培養高EQ孩子/人類文化出版)

習慣性「等一下」 4撇步培養時間觀

習慣性「等一下」 4撇步培養時間觀#家庭教育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不管大人、孩子,人人都愛說「等一下」,卻不愛聽到對方說出這句話。想想看,當一個人脫口說出「等一下」,究竟要傳達什麼訊息?有時,父母容易對孩子的提問表現出不太在乎的樣子,甚至因為想敷衍了事而以「等一下」3個字來擺脫孩子的糾纏。日子久了,孩子也以同樣的方式來回應。這並非源於孩子的報復心態,而是一種完全的仿效。有時父母甚至會告訴孩子:「以後再說。」這句話幾乎也等同「謝謝收看」,背後的意思是:「不管你說什麼,我都不會去做。」因為那件事情已經被他拋諸腦後。回想一下,你是否也常對孩子說「等一下」?是否常讓孩子等待,最後卻沒有下文,或總讓孩子感覺過了好久的時間才得到回應?請注意,你的「等一下」,也會讓孩子感到厭惡、反感、不舒服,或讓他覺得自己被敷衍。時間概念模糊有時大人可能會認為「等一下」指的是馬上就會去做,或是3、5秒鐘後就會有所行動。可是對孩子來說,「等一下」可能是指等他看完卡通、玩完一場電動遊戲、把樂高組完,或是「等我想做時再做」。親子間對「等一下」的定義落差,也牽扯到孩子對於時間概念可能過於籠統、抽象且模糊,甚至沒有一個具體的標準。「等一下」,到底是等多久?引導孩子說明,這個等一下是指3分鐘、5分鐘,還是10分鐘。或者,它根本只是個敷衍的說詞?讓他去思考,為什麼一定要等一下?為什麼要等到明天,而不能現在就去做?同時讓他意識到,這句話他已說了太多遍,甚至因而變成了說話時的慣性回應。改變說話習慣 使用明確語詞1) 教導孩子採用精準正確的說詞,甚至可以和他一起討論「等一下」這個詞的定義。究竟等一下是等多久?是以「秒」計算,還是「分」?還是憑當下的心態與心情來決定?下回,當孩子說出「等一下」,可以拿張椅子坐在旁邊,用手機計時,看看他到底要過多久才會動手執行。2) 當然,「等一下」有時也表示當事人正在忙其他事。如果是這樣,就讓他清楚說明自己不能馬上抽身的原因。3) 確認孩子是否想藉由「等一下」這3個字來告訴爸媽:「我不想做這件事!」如果是這樣,就讓他試著說服爸媽,具體表達真正的想法,而不是用「等一下」來敷衍、逃避眼前應該做的事情。4) 引導孩子改變說話的方式,將那句習慣性的「不要催啦」、「再一下下」、「還沒好啦」、「等一下」……改成「好的,我馬上來」。改變說話的方式,不僅能調整自己的想法,也是在告訴對方,自己正在改變,讓對方知道自己已明確接收到訊息,並且馬上採取行動(就像餐館裡的服務生說:「好的,我馬上來。」隨後立即遞上菜單或端上飲料一樣)。(本文摘自/戒掉孩子的拖延症/寶瓶文化)

孩子有問題 4「機能不全」恐為兇手

孩子有問題 4「機能不全」恐為兇手#家庭教育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 曾任家庭法院調查官的心理學者橋本和明教授,在考量少年非行與家族關係的前提下,把家族機能不全的狀況分成「欠缺自信」、「客觀評論」、「逃避責任」、「欠缺常識」4種類型。 1) 欠缺自信類型/父母無法充滿自信地訓斥小孩。2) 客觀評論類型/父母親無法打開心房面對孩子,卻化身成評論家般的第三者。3) 逃避責任類型/父母雖然思考孩子的事,卻沒能感受到社會責任,只是一味逃避。4) 欠缺常識類型/常識上來看應該訓斥孩子、應該擔心的言行,父母卻對其無視、默認,缺乏常識。畏縮的父母無法當孩子的後盾我和各式各樣類型的家族見過面。也有在孩子面前畏畏縮縮、沒有自信的父母。這樣的父母雖然擔心孩子,卻沒辦法強而有力地發言,甚至讓人感覺害怕小孩。也有冷靜、頭腦又好的父母,有能力又有愛,全力以赴,但對表現愛卻很不拿手,無法擁抱孩子、無法流著眼淚訓斥孩子。取而代之的是向孩子「解說」,以心理學報告來說可能是可以拿一百分的報告,但那並不是孩子所追求的。 我也遇過「就算孩子做了什麼壞事,也沒辦法承認孩子做錯」的父母。孩子因為偷竊被帶到警察局接受輔導,父母來接孩子,卻生氣地說:「只不過偷了個麵包之類的,不需要鬧到這麼大吧!」或是丟下一句話:「賠錢給你總可以了吧!」這樣的行為是對守護孩子這件事有所誤解。外表上看不出來的虐待恐致心裡損傷 完全相反的,也有父母在孩子受傷後不帶他去醫院,或是當孩子沒跟家裡說一聲就外宿,既不擔心也不責罵。從一般人的感覺來看,只能說他們是在正常軌道以外的父母。英國寫實作家,同時也是成人教育專家的凱洛.安.戴維斯,在他的著作《少年們為何殺人?》(日譯《少年達人殺》,文藝春秋出版),列舉英美13名少年殺人犯的案件。這13個少年都是遭受嚴重虐待的經驗者,其中也有從外表看不出來的案例。調查的結果,有身體上的虐待、性虐待、被棄養等悲慘的受虐經驗。歐美國家這樣的案例頻傳,乃至發展成社會問題,他們是「有虐待狀況的機能不全家庭」所產生的少年犯罪者。父母對教育孩子的立場要適時應變不過日本的狀況並非如此。犯下「突發型」犯罪的高材生、說著「想要試試殺人這件事」的殺人青少年,可能都是普通家庭的孩子,甚至可以說,是比普通還要好一點的家庭的孩子。 有一個少女,她有一個很棒的家庭。如果能在這個家庭找出什麼問題的話,誇張一點來說,日本全國每個家庭可能都有問題了。溫柔又體貼的父母,經濟上也有餘裕,有愛、有能力、有元氣又有社會常識,規規矩矩、完美無瑕。但是那個孩子說自己是世界上最不幸的孩子。 這讓人覺得,或許對孩子來說,父母多少要有一些缺點。教育孩子、訓練孩子絕對不是什麼壞事,是好事。可是在教育、訓練的同時,絕對不可以忘記的是「就算達不到目標……」這件事。努力成為醫生吧!但「就算達不到目標」,還有很多路可以走;「就算達不到目標」,爸爸媽媽對你的愛也不會因此而變少。我認為,將這樣的心情傳達給孩子,才是父母最應該做到的事情。 (本文摘自/誰都可以,就是想殺人/時報出版)

青春期挫折症候群?家長太寵害的!

青春期挫折症候群?家長太寵害的!#家庭教育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像路上無差別大規模殺人這種連自己的利益都不考慮的凶惡犯罪,是由孤獨與絕望而生的犯罪。孤獨與絕望的感覺將人心碾碎,想把自己的人生與這個社會一起做個了斷。 秋葉原事件的加害者青年說自己是個「手機依存症者」,光是從事件發生前的5月中旬之後,他就在只有手機可以連結到的網站裡發文超過3000次。讀了他的文字,能感受到他強烈地傳達了以下的訊息—我這樣痛苦、這樣被逼到牆角,為什麼誰也不理解我呢? 他深信自己成績優秀,能從有名的高中畢業,全都是靠父母的力量,所以不是覺得是驕傲的事情,也無法自立。他也把小學、中學與朋友的往來,忘得一乾二淨。他在高中遇到挫折,產生無力感及孤獨感,一般來說,這種感覺能隨著成長而被治癒,但他因為「非出於意願」的工作,反而加深了無力感及孤獨感。因此,他即便客觀上經濟自主,也有朋友,但是心中卻產生了深層絕望及孤獨的黑暗面。 他原本是個優秀的人,國中時的成績是最好的等級,而且,他可不是只會讀書的書呆子,在軟式網球社團裡也相當活躍,還當過校慶的合唱指揮。指揮這個工作應該不可能只是當天的指揮,想必平日練習時也發揮了領導的本事。這樣的少年遇到挫折的時,心理上的打擊更是沉重。 心理學稱此為「青春期挫折症候群」。有些時候,可能會因此不上學或有未到犯罪程度的偏差行為。心理上,有時會有抑鬱、沒有幹勁、把自己關起來不出門、沒有氣力、家庭內暴力、突發性行為、只考慮自己而與年齡不相當的撒嬌等退化現象。接著,在不開心的學校生活中,他們可能會失去活動力,甚至失去培養友情的想法。 在變成那樣之前,一直以來發展得很好的孩子一旦碰壁,不管是誰都會受到打擊吧,但不是所有的人都會陷入青春期挫折症候群。大多數人就算暫時在症候群期間稍微走偏了,變得什麼事都不想做,都會慢慢調整回來。 如果深陷青春期挫折症候群,無法再重新站起來,原因就出在親子關係。我看過很多例子,雙親因敏感而過度保護、過度干涉,為了保護孩子,一直以來替他決定所有事情。如此一來,便無法培養孩子的自立性,導致他們沒有排解壓力的能力,無法戰勝青春期的難關。換句話說,他們就是被寵到變得軟弱的孩子。 但算是被寵慣了的孩子,只要相信雙親對他的愛,再接受一些社會化的訓練,一樣可以鍛鍊出堅韌的身心,過不了多久也能戰勝難關。而秋葉原青年的狀況則剛好相反,是有一對嚴格的父母。雖說是嚴格的雙親,但就像剛剛舉的例子,到頭來一樣都沒給孩子自己決定的機會。不同於被寵慣的孩子,秋葉原青年在社會化過程中都表現得不錯,但是他的心理並沒有跟著長大。當這樣的孩子遇到挫折,倒地不起,需要花更多的努力及時間,才能重新振作。 有孩子在遇到挫折的當下,把自己關在家裡、閉門不出,撒撒嬌、耍耍任性。這時候適當地讓孩子發洩,讓他蓄積能量,慢慢地練習回到社會。就算得稍微繞點遠路,他還是能提起精神走出自己的人生。但是秋葉原青年沒能這樣,他在網上的發文這麼寫著:「上了國中之後,少了父母的力量,我被丟下了。他們把精神全都放在比我更優秀的弟弟身上了。」(本文摘自/誰都可以,就是想殺人/時報出版)

打造英語環境 比花錢補習更有效

打造英語環境 比花錢補習更有效#家庭教育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河恩慢慢翻閱著《哈利波特》及其他類似的英文讀本,基本上,這種書當然會有理解上的問題,她的發音也不會有多標準。實際上,與文法相關的課程,她一次都沒有上過。啊~好像有過,大概是6歲時吧!文法這種東西,根本就是讓孩子和媽媽自相殘殺嘛!到後來我連文法的「文」字都不想提,讓孩子什麼都不想的翻看就好,頂多偶爾搭配一些小遊戲。我必須說,「媽媽牌遊戲」絕不是媽媽教小朋友英文,也不是媽媽在生活中,耳提面命似的拚命用英文說話;更不是像某些高材生的部落客媽媽,每天積極的挑選教材,大玩英語遊戲,然後還組成小團體,互換彼此的英語教學書,給孩子更多的壓力。那麼,一介平民般的河恩媽,所認為的「媽媽牌英語」是什麼呢?就是在家裡創造一個自然的英語環境,然後默默的退出,讓孩子自己學習就好。媽媽不需要有良好的發音,更不用精通英語,這些反而容易讓孩子卻步,一看到英文便倒退三步。創造自然的英語環境很簡單,做到這6件事就好:1) 家中英文書的數量,要和中文書一樣多/如果這個都辦不到,媽媽牌英語是100%不可行的。不需要準備昂貴的英文書,內容不錯,售價便宜的就可以了。如果花了一堆錢在買教材上,結果孩子根本不買帳,不就賠了夫人又折兵嗎?2) 家裡一定要有兩台可播放DVD及CD的播放器/把DVD及CD教材放在機器旁,想到就可以播。另外,播CD的那一台要不斷反覆播放,不要間斷,一直播到感覺快壞掉的程度就可以了。3) 主動唸英文書給孩子聽/這是重點,千萬別等孩子主動問時才行動。河恩懂事後,也不曾主動拿起英文書,如果就只是慢慢等,孩子上大學了也沒有結果。要趁孩子不注意時,利用身高上的優勢,主動拿起英文書靠近孩子,即使自己的發音比外勞還差,也還是要語氣雀躍地唸給孩子聽。不用過於焦躁,也不需太煩惱,只要持續不間斷的做就好,孩子的發音絕對會跟著CD中的聲音走。4) 家中至少要有100張以上,內容有趣的英語教學DVD/除非孩子的英文程度已到達某種水準,否則,絕對不要選擇迪士尼系列,因為太難、太快也太刺激了。基本上,以10~20分鐘的故事為主,然後記得選擇「英語播放」,有沒有字幕倒是其次。以河恩的情況來說,她每天固定看2小時,補習班、家教等,當然就不需要囉!5) 從7歲開始,讓孩子每天至少專心10分鐘/「乖乖坐好啊!嘖嘖,沒有聽到我說的話嗎?你昨天也是這樣。」別用這樣的話逼迫孩子,當他心情好時,如同拍馬屁似的,輕輕的、悄悄的,讓孩子邊聽CD邊看書。「死命聽」、「拚命讀」等,是絕對不可行的。耳朵聽CD,眼睛看書,這樣就很足夠了。不用在1天內看完整本書,1天先看10分鐘就好,之後再慢慢延長時間。(本文摘自/不良育兒日記/采實文化出版)

讓孩子自己收玩具 家長快學6招!

讓孩子自己收玩具 家長快學6招!#家庭教育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1)時間觀念/孩子在學習階段,還沒有時間概念,可利用沙漏或歌曲來幫助他估算時間。例如:「沙漏漏完後(或這首歌唱完以後)就要收拾了喔!」能有效幫助孩子掌握時間,讓他知道還有多少時間可以玩。2) 增加樂趣/如果你能一起幫忙,陪孩子收拾東西其實很有趣,能搭配音樂更好!一首孩子熟悉的歌曲,可幫助他估計自己得花多久時間來整理;或偶爾用單手收拾房間,也可以製造不同的樂趣(此時請記得給他多一點時間)。3) 一起做決定/讓孩子一起做決定。問他:「今天想先整理哪裡?」4) 清楚說明/向孩子說明,為什麼你要他做哪些事情;就算他無法完全理解,但感受到你在乎他,才會有意願幫忙。可以告訴孩子:「我希望你把玩具收拾好,這樣明天要玩時就比較容易找到!」5) 表達關心/爸媽與孩子著重的焦點不同,你想要趕快整理好房間,也希望孩子能理解你的想法,並和你分工合作;然而,孩子只關注他正在玩的遊戲。請先關心孩子正在做的事,問他:「你現在在玩什麼呢?」讓孩子知道你不是不顧他的意願,一心要他照你的話去做的霸道大人。6) 表示理解/與其收拾房間,孩子寧願玩遊戲;有時大人也是如此,與其吃飯,寧願看球賽!所以不要苛求孩子能馬上放棄自己的欲望,去完成你希望他做的事。你可以跟他說:「沒錯,玩遊戲比收拾房間有趣多了,但把房間收好,明天玩遊戲時就不必擔心踩到小積木了喔!」(本文摘自/大好書屋/德國專家育兒百招,2~6歲孩子超好帶)

簡單3步驟 讓孩子學會快樂分享

簡單3步驟 讓孩子學會快樂分享#家庭教育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分享,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是個重要的議題,每個人都得經過一番努力才能學會。占有欲是天生的,與分享恰好相反。四歲前的孩子通常有很強的占有欲,因為他才剛學會何謂「所有權」──他會捍衛自己的物品、玩具,甚至拿走其他小朋友的東西,變得固執、硬脾氣,會反抗。他一點都不想與人分享玩具──這種狀況你一定不陌生。孩子四、五歲前,還無法從另一個角度來看事情,他不明白「因為不能一起玩車子,所以馬丁現在非常難過」是什麼意思?他也許喜歡和馬丁在一起,但他們兩個寧願各玩各的,也不想一起玩「同一台車子」。而四歲以後,孩子開始了解別人的動機,並明白什麼是分享、輪流和交換。孩子和別的小朋友在一起玩時,你無法隨時看顧的話,不如各自給他們玩具,讓他們各玩各的,可有效減少孩子們為了爭奪玩具而吵架的機會;接著,你可以不時觀察,在他們和諧相處時適時給予稱讚。無論年紀大小,爭吵一定是兩個人造成的,所以,要盡可能地對玩在一起的孩子一視同仁。如果年紀較小的孩子總是搶走大孩子的玩具,不能以「他年紀小,不懂事」為由,而漠視這個情況;不要總是讓年齡較大的孩子妥協,叫他一定得將喜歡的東西都讓出來,這樣會讓大孩子感到沮喪與失望。若年紀較大的孩子想決定所有事情,且不讓較小的孩子一起玩──這個狀況就需要大人介入協調,讓孩子們都能玩在一起。3個步驟讓孩子學會分享1) 示範給孩子看──也是最好的方式──當孩子最好的老師,從小事做起。例如,你喝果汁時,也讓他喝一些;你吃巧克力時,分一塊給他;讓孩子一起參與你正在做的事情。2) 你可以在遊戲中和孩子練習分享,譬如說要求他與你交換玩具。當孩子能輪流玩不同的玩具,並和你一起玩時,你要馬上稱讚他。一開始先練習兩分鐘至五分鐘就好,之後再慢慢地將時間愈拉愈長。3) 當你發現孩子想奪取其他人的東西時,應馬上介入。來到孩子面前(一隻手臂的距離)。握住他的手。提醒他,他應該先問別人能不能讓他玩他想要的玩具,並學習等待,直到輪到他。當孩子開口詢問,也乖乖等待時,別忘了稱讚他。(本文摘自/德國專家育兒百招,2~6歲孩子超好帶/大好書屋)

孩子愛唱反調?了解原因最重要

孩子愛唱反調?了解原因最重要#家庭教育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孩子吵著想吃速食,給不給吃?孩子不想寫家庭作業,可不可以?孩子不想遵守規定,行嗎?這是讓很多家長頭痛的選擇題,我們可以理解孩子想要的和不想要的,但有些事情非做不可,有些東西還不能說給就給。不斷的在這些選擇題中和孩子拉扯,想講道理怕孩子不接受,用威嚴管教又擔心對孩子不好,真是讓人煩躁。為何有這些選擇題?是集體認知在拉扯聽到速食,我們就會聯想到垃圾食物,等於是不健康的代名詞,所以我們不敢給孩子大吃特吃。仔細想想,速食不就是一塊肉、一顆蛋、一片起司、幾片生菜,最後加上兩片麵包組合成的嗎?這些材料哪個是不健康?不想寫家庭作業,當然是不可以的呀!每個爸媽都有個童年記憶,就是作業沒寫就得挨罰,這可不是好的回憶,因此,孩子不寫功課,當然是不行啊!仔細想想,那些家庭作業沒寫,被罰的是誰呢?如果要承受結果的是孩子,那麼,決定寫不寫就是孩子的主權,不寫就面對不寫的結果,這是孩子自己做決定之後,一定要去面對與承擔的。孩子做的決定應該攘他自己承擔不遵守規定,就會引起別人的困擾,感覺就是叛逆,就是要跟別人不一樣,如果不遵守那會怎樣呢?自己會不會受到傷害?或是讓別人受傷?這些都要讓孩子去思考那些不守規定之後的後果吧!思考後做的決定,所有的結果當然就是讓孩子自己去承擔,因為這是孩子自己選擇的,我們只能從旁了解不守規定的真正原因,再適時的給孩子一些分析與建議。仔細想想,社會上有多少的大人不守規定?小至亂丟垃圾,大至挑戰法律規範,這些都是在生活中隨時可見的,在這樣的環境中,孩子不想遵守規定也就不奇怪了。這一切一切的拉扯,都是來自我們在傳統教育中,所吸收的集體認知,只要是曾經被教導的,就會在腦中建立一個價值觀,成年後,生活中許多的選擇就會依循著這個價值觀來做出決定。了解孩子動作背後的原因更重要當有些事情會與這些認知衝突時,我們就會出現拉扯猶豫的現象,不知道該要如何做決定,因此在教育孩子的同時,產生極大的困擾。倘若先放下這些既有認知,重新看待孩子的要求,也許會有不一樣的結果。不守規定或是不做作業,這都是背後有些原因的。可能是這項規定讓孩子不能認同或是這份作業實在是太難了、太多了,所以不想寫。這時候,只要能夠給出建議或是教導,讓孩子可以突破這些困境,或是讓孩子真正的去理解那些規定的真正原因,也讓孩子說出他自己的想法和困境,最後可以將決定權交給孩子,讓孩子決定寫不寫作業或是遵不遵守規定,這些都是讓孩子學習自主的好題材。理解與陪伴能使孩子變得更加成熟支持孩子所堅持的,理解他並陪伴他,對孩子來說,那就是愛。當我們無需做出選擇,只有陪伴孩子釐清問題和做出決定,此時是最佳了解孩子想法的好機會。利用這些選擇題,我們可以充當顧問,讓孩子在無從選擇的狀況下,給予一些建議,並且全力支持孩子所做的決定,這讓孩子感受到我們深深的愛,這樣的愛能帶給孩子力量的,給孩子自信,讓孩子的品格能力更為成熟,自然,一開頭那些需要拉扯的問題,就已經消彌殆盡無影無蹤了(本文摘自/為孩子開啟第101道門/時報出版)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