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癌

晚期肝癌治療 免疫治療成標準療法 延伸至中期肝癌

晚期肝癌治療 免疫治療成標準療法 延伸至中期肝癌#肝癌

台灣在慢性B型及C型肝炎的控制下,肝癌的發生率仍高居男性十大癌症的第四位,死亡率更位列第二。主要是在目前的高危險群篩檢下,仍有一半的肝癌新個案在確診時已處於中晚期甚至末期,這使得治療更加困難。 過去,晚期肝癌的治療方式有限,然而,近年來免疫治療的進步為晚期肝癌患者帶來了新的希望。免疫治療已逐漸成為晚期肝癌的標準療法,透過自身免疫系統攻擊癌細胞,不僅能延長患者生命,也能提高生活品質。這一變革為晚期肝癌治療開創了新局面。最新的治療趨勢亦已將免疫治療推展到中期肝癌。 中期肝癌個人化治療成為關鍵 學會制定中期肝癌治療指引 中期肝癌是屬於異值性相當高的族群,因此治療方式應該因人而異。台灣肝癌醫學會理事長黃怡翔講座教授近年的研究發現「7-11準則」,以及放射影像的型態可以作為中期肝癌需要全身性治療的依據。 因應中期肝癌治療的變化,台灣肝癌醫學會積極制定完成中期肝癌治療指引。期能提高中期肝癌病患接受根除性治療的機會。這一最新進展象徵著肝癌治療領域的一次重大變革,提高患者接受根除性治療的機會,讓更多中期肝癌患者在早期介入下獲得更佳的治療效果。 台灣肝癌醫學會與國際接軌 推動亞洲肝癌治療進步 台灣肝癌醫學會不僅致力於國內的肝癌治療發展,學會也積極與國際醫學界接軌。由黃怡翔理事長帶領下已與日本肝癌醫學會(JLCA)及韓國肝癌醫學會(KLCA)密切合作,透過共同研究與聯合舉辦的研討會,持續推動肝癌治療的創新與進步。這一跨國合作,為亞洲地區的肝癌患者帶來更多新的治療選擇與希望。 台灣肝癌專科醫師名單查詢 提供病患完整支援 台灣肝癌醫學會除推動治療標準化,亦致力於提供患者更多便利服務。在學會的官方網站上,提供肝癌專科醫師名單,供有需要的患者及家屬查詢,協助病患尋找合適的專科醫師,獲得最專業的治療建議與照護。 圖/台灣肝癌醫學會理事長 黃怡翔發表肝癌最新治療指引

肝安捏! 你的肝都平安嗎 小心!還有這個沉默殺手恐失守

肝安捏! 你的肝都平安嗎 小心!還有這個沉默殺手恐失守#肝癌

肝癌蟬聯我國癌症死亡人數前二名已達四十年之久,被稱為最致命的「沉默殺手」。前中華職棒隊總教練李來發、武俠小說家金庸,亦傳出因肝癌與世長辭。近年政府積極投入肝炎篩檢及治療,雖肝癌發生人數有逐漸下降趨勢,唯死亡率卻未同步降低。為強調肝癌防治的重要性及推廣肝臟健康衛教知識,社團法人台灣肝病醫療策進會(簡稱「肝策會」)於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舉辦「肝安捏?!」肝癌衛教展,以「肝病三部曲」進程為主題分享肝癌防治知識,望能提高國人對肝臟健康的重視,遠離肝癌威脅。 肝癌為致命「沉默殺手」,「肝安捏?!」巡迴展解惑肝病三部曲 肝策會會長、台灣消化系醫學會理事長暨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副院長高嘉宏醫師指出,近年來國健署推動的B、C型肝炎篩檢與治療計劃已見初步成效,肝癌的發生率有所下降。然而,肝癌的死亡率依然未顯著降低,仍高居癌症死亡原因的第二名,這顯示在肝癌的防治上仍有不足之處。由於肝癌的發展通常是有跡可循的,許多患者早期罹患慢性肝炎,若未持續治療,最終可能導致肝硬化,進而發展為肝癌,形成所謂的「肝病三部曲」: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癌。 高嘉宏醫師強調,雖然藉由病毒性肝炎的篩檢與治療可降低肝癌的發生率,但當肝炎已進展至肝硬化,或是非病毒性肝病,例如酒精性肝炎或代謝異常相關脂肪肝病(MASLD)時,依然可能發展為肝癌。由於肝臟缺乏痛覺神經,早期病變難以察覺,往往等到腫瘤發展到一定程度,壓迫肝臟表面或侵犯鄰近器官時,才會出現症狀,屆時通常已屬晚期,死亡率極高。因此,為了讓更多人認識肝病及肝癌,肝策會特別舉辦「肝安捏?!」肝癌衛教展覽,圍繞「肝病三部曲」的病程發展,並透過互動式知識測驗,提醒民眾即使肝病無痛,亦暗藏危機。 非病毒性肝炎成肝癌篩檢漏洞,醫籲重視定期篩檢 下一段肝癌防治重點目標,應關注非病毒性肝炎所帶來的威脅。 隨著B型與C型肝炎的篩檢計劃推行,病毒性肝炎引發的肝癌比例逐年降低,然非病毒性肝癌則上升。根據統計,非 B 非 C 肝癌的比例近年來有兩倍增加。臺大醫院內科部主治醫師蘇東弘指出,其中可能為酒精性肝炎或代謝異常相關脂肪肝病(MASLD)惡化而致,非病毒性肝病致癌風險不斷上升。許多民眾忽略了過量酒精攝取、肥胖和脂肪肝等風險因素,導致肝臟的損傷不被重視,最終演變為肝癌。雖然目前國健署的篩檢計劃涵蓋了基礎肝功能檢查(GPT、GOT)、病毒性肝炎篩檢,但非病毒性肝病尚未納入,這可能成為未來肝癌防治中的重大漏洞。蘇東弘醫師說明,超音波檢查和血液檢驗為肝癌篩檢的重要方式,而血液檢驗特定生物標記有助於找出肝臟潛在病變,建議國人應定期接受檢查,以期盡早發現異常,及時介入治療。 晚期肝癌治療選擇增多,有望延長患者存活期 臺大醫院腫瘤醫學部劉宗灝醫師指出,晚期肝癌患者的治療一直是一大難題。約有三成肝癌患者確診時已為晚期,這意味著腫瘤已擴散至肝外,或侵犯大血管,使手術治療變得困難。對於這類患者,建議採取全身性療法,包括標靶治療與免疫治療等。劉宗灝醫師表示,近年來肝癌治療方式已有突破性發展,在台灣現已有三種藥物納入健保給付,適合給付條件的患者可以申請使用。其中亦包含新納入健保的免疫合併抗血管新生療法,利用雙重藥物機轉,有機會縮小腫瘤,延長晚期患者的存活期。劉宗灝醫師補充到,雖晚期肝癌較難治癒,但透過最適合自己的治療方案,患者的生活品質與生存機會仍可得到改善。因此,肝癌防治除重視早期篩檢外,防止晚期肝癌的進一步惡化同樣至關重要。 肝策會會長高嘉宏提醒,肝癌的防治需要全方位的努力,不僅是早期篩檢,還要關注晚期治療的突破。無論是否屬於肝癌高風險族群,都應重視自身肝臟健康。為提升國人對肝臟健康的重視,肝策會致力推動肝病防治與健康教育,透過巡迴展覽和衛教講座活動推廣肝癌防治的觀念,讓更多人了解慢性肝病與肝癌的風險,攜手對抗肝癌「沉默殺手」。

60歲晚期肝癌伴隨腹部轉移!抗血管新生標靶為免疫治療開路逆轉病情

60歲晚期肝癌伴隨腹部轉移!抗血管新生標靶為免疫治療開路逆轉病情#肝癌

肝癌佔據我國癌症死因排行榜亞軍超過40年以上,雖近年政府持續投入肝炎篩檢與治療,罹患人數有逐漸下降趨勢,但死亡率卻未同步降低。臺大醫院肝膽胰腫瘤外科主治醫師陳柏達醫師表示,肝癌死亡率居高不下除與腫瘤特性、確診期別有關外,過往藥物有效機率普遍偏低也是關鍵原因,所幸去年(112年)8月已獲得健保給付的免疫合併抗血管新生標靶,有望成為晚期肝癌第一線標準治療,整體性提升台灣肝癌治療成績。 口服標靶反應率低 卡半年存活瓶頸 免疫加抗血管新生標靶帶來重大突破 陳柏達醫師指出,根據統計資料,台灣肝癌確診期別分布約為前期40%、中期20%、晚期25%與末期10%,若已進展到晚期時,能接受手術、消融等根除性治療機會就很低,多僅能先採藥物治療。「過往晚期肝癌藥物以口服小分子標靶為主,第一代反應率僅有10%,也就是10個人中只對一個人有效,存活平均僅能延長3個月;第二代反應率雖有所提升,但存活延長仍不夠樂觀;整體來說對於能夠縮小腫瘤或控制病情不惡化都算少數。」陳柏達醫師說明晚期肝癌用藥演進,「後來免疫治療出現,免疫合併標靶治療成為主流,其中免疫合併抗血管新生標靶的組合,因能將反應率提升到30%,存活期更大大突破半年瓶頸,平均延長可達19個月之多,成為晚期肝癌治療第一線的首選。」 免疫合併抗血管新生:一加一大於二!抑制VEGF讓免疫機制恢復正常 免疫治療與抗血管新生標靶兩者在機轉上可說是相輔相成。「抗血管新生標靶是針對血管內皮生長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以下簡稱VEGF)進行抑制,藉阻止腫瘤血管新生,讓腫瘤的生長受到阻礙,雖過往單用時效果差強人意,但與免疫治療併用時,療效就能發揮一加一大於二的效果。這是因為VEGF會造成人體的免疫機制失效,讓本該辦認出癌細胞的樹突細胞失去辦認能力,後續無法將攻擊信號傳遞給殺手細胞–T細胞,故以抑制VEGF為機轉的抗血管新生標靶先為免疫治療開路時,就能解除免疫失效狀況,讓免疫治療效果能發揮到最大。」陳柏達醫師分析。 免疫合併抗血管新生標靶副作用可控 列國際公認指引晚期肝癌第一線推薦 「擬定晚期肝癌用藥策略時,必須從試驗統計數據與臨床經驗累積下去找出最大勝率的選擇,同時藥物副作用也是很重要的考量!」陳柏達醫師進一步分析,「過去單用標靶除反應率很低外,也因為副作用較嚴重,病友通常用不久,在免疫合併抗血管新生標靶出現後,不僅提升反應率,也因為副作用較少,病人可以持續用藥,讓治療效果可以完整呈現。由試驗數據來看,約8%的患者在用藥後腫瘤就完全消失,約2成則是腫瘤有縮小,可說是晚期肝癌治療上的重要突破!因此這個組合很快就獲得美國FDA核准,也成為國際公認的癌症治療指引NCCN中晚期肝癌的第一線治療推薦。」 臺大醫院領導國際大型臨床試驗 為晚期肝癌病患爭取一線生機 免疫與抗血管新生標靶在肝癌治療的發展,臺大醫院也扮演著關鍵的推手角色。陳醫師談到由鄭安理教授擔任全球肝癌免疫合併抗血管新生標靶療法計畫總主持人的試驗,是台灣以領導角色參與臨床試驗的里程碑,同時也替患者爭取更多加入臨床試驗的機會。「同期接受治療一位60多歲肝癌合併腹腔轉移病患,雖然因為之前已經用過其他藥物無法進入臨床試驗而必須自費用藥,使用免疫合併抗血管新生標靶療法幾個月後,轉移到腹內的腫瘤就有明顯縮小,因此先後進行兩次腹腔腫瘤清除手術,後續肝臟腫瘤也持續縮小到能接受肝臟切除手術,術後至今已兩年都維持無復發,成果不僅讓病患與家屬都喜出望外,也讓醫療團隊十分振奮。」 免疫加抗血管新生標靶納晚期肝癌健保給付 脂肪肝族群也要注意肝硬化 以往使用免疫合併抗血管新生標靶需自費,患者經濟負擔不小,所幸我國健保已正式通過給付,無法手術且合併有大血管侵犯或遠端轉移時,符合相關給付條件的病患,都有機會從第一線就開始申請使用。陳醫師表示,隨著肝癌治療的進步,肝癌晚期已不再等於末期,妥善用藥下,患者有更高可接受根治性治療的機會,此時肝功能的保全更顯重,故除提醒病毒性肝炎者應定期追蹤外,脂肪肝也與肝硬化、肝癌有關,呼籲國人應隨時注意自身健康數值,發現異常應即時求診,早期確診早期治療才是根本之道。

先降期,再手術!翻轉中晚期肝癌機率大增

先降期,再手術!翻轉中晚期肝癌機率大增#肝癌

根據衛福部統計,台灣每年約 1 萬 2 千人死於慢性肝病、肝硬化及肝癌, 其中肝癌為我國主要十大死亡癌症第二名,且與肺癌已經連續 42 年排名前 2 名。 三軍總醫院放射科診斷部主任張維洲表示,台灣肝癌治療已多元化。早期 肝癌可考慮手術切除或換肝手術;單顆小於 3 公分的腫瘤也可透過手術達到根 治效果 然而,中晚期肝癌的治療則較為複雜且多元,通常患者在診斷確定 後,會透過腫瘤治療團隊討論,為不同的狀況做出個別化的治療建議。針對晚期肝癌的治療方式,近幾年有些重大的改變,國內外大型研究發現不同於過去 使用單一標靶藥物,新的免疫合併標靶或雙免疫治療組合對於晚期肝癌的治療 效果都會贏過單一標靶藥物治療,而針對無法手術的中晚期肝癌患者,若肝癌 病人能接受多元的合併治療,特別是加上局部栓塞治療,大約 20~30%患者仍可能透過「降期」的方式,爭取未來手術或換肝的機會,而其他部分中晚期肝癌 病人,雖無法透過手術根除肝臟腫瘤,但局部肝癌栓塞治療合併免疫或標靶治 療,中晚期肝癌存活期的中位數則可能延長至 30 個月左右,也就是有一半的 病人可以存活超過 30 個月。 病患張先生於 2021 年診斷出肝癌,然而不到半年時間腫瘤快速惡化為晚 期肝癌,並且侵犯多葉大面積肝臟,同時合併右側門靜脈的腫瘤侵犯,無法手 術切除,因此外科醫師將病人轉介至放射科,希望能由張維洲主任施作玻璃釔 90 體內放射微球治療,術後追蹤至今超過兩年半,最近的影像追蹤發現右側肝 臟萎縮合併左側正常肝臟代償性增大,而腫瘤幾乎完全消失,張先生亦獲得良 好的生活品質。 目前三軍總醫院使用的栓塞治療方式有三種: 1.傳統化療栓塞:化療藥物以碘油攜載注入肝動脈,再用明膠海綿堵住血管,  此方式的效果相對短暫且副作用大。 2.載藥微球栓塞:讓微球承載化療藥物深入細小血管,效果持續 14 到 31 天, 副作用較輕,但缺點是若針對大顆的肝臟腫瘤需要頻繁治療。 3.體內放射治療:即玻璃釔 90 微球治療,將高放射性的微球注入肝動脈,微 球集中在腫瘤微細血管中,近距離給予腫瘤高輻射劑量,效果可持續 3 到 6 個月,且不適感較輕微。 張維洲主任強調,玻璃釔 90 微球治療的最大優勢是適用於大顆且侵犯門 靜脈的惡性腫瘤,為傳統治療無法處理的患者,提供根治機會,根據三軍總醫 院的經驗,有 20%的患者在治療後成功進行手術或換肝,打破傳統治療的瓶 頸。 不過張維洲主任也指出,該療法並非適用於所有患者,治療前需經過兩階 段評估,第一階段評估微小血管分布及劑量,若通往肺部、腸胃道的微血管超 過一定比例,就不建議使用,以避免肺部纖維化等問題,適合者則進行第二階 段為期約兩週的精準治療,目前中晚期肝癌治療已不再單打獨鬥,跨科別合作的合併治療越來越普遍。玻璃釔 90 微球治療結合免疫及標靶治療,醫師與患 者,針對年齡、腫瘤情況、肝功能及經濟狀況等因素,共同擬定最適合的治療 策略,以達到最佳的治療效果。

肝功能正常不代表沒肝病!醫揭「1工具」護肝免切片:7類人快健檢

肝功能正常不代表沒肝病!醫揭「1工具」護肝免切片:7類人快健檢#肝癌

脂肪肝等於健康亮紅燈,呼籲早期診斷與治療!南科工程師小陳今年30歲,因為平常工作忙碌,三餐又以外食主,缺乏運動及不健康的飲食習慣,導致體重在過去1年快速增加10公斤。最近健康檢查發現體重109公斤,腰圍112公分,身體質量指數(BMI)高達33.6,血壓126/92毫米汞柱,雖然血糖、血脂肪數值正常,但肝指數異常,所以來奇美醫院胃腸肝膽科求診⋯

晚期肝癌六旬翁復發「最難治部位」 標靶治療助重拾健康

晚期肝癌六旬翁復發「最難治部位」 標靶治療助重拾健康#肝癌

台灣每年新增一萬多名肝癌患者,發生率居癌症第三名,而死亡人數更是第二名,對國人健康威脅大!而肝癌因早期症狀難以察覺,腫瘤可能變大才會出現腹脹、腹痛、黃疸等症狀。林口長庚紀念醫院胃腸肝膽科主治醫師林錫銘教授指出,約有三成病人確診時已為不適合手術的晚期,只能倚靠全身性藥物治療。而目前晚期肝癌的一線藥物健保給付共三種藥物,分別為兩款口服標靶藥物及一款標靶加免疫的治療組合,其中標靶加免疫的治療組合為2023年八月最新通過健保給付的治療選項,對此,林教授表示,健保通過給付新藥後,供臨床醫師有新的治療工具可以選用,也遇到許多病人直接詢問是否可用健保新的組合藥物治療,引起不少討論。 晚期肝癌患者易有合併症 用藥選擇宜謹慎 然而最新的藥物並不一定對病患就是最好的藥物,林教授提醒:「免疫合併標靶藥物組合治療因有抑制血管新生的特性,非所有晚期肝癌病人都適用,尤其是有心血管疾病史及易出血者較不建議採用新的組合藥物治療,其中肝硬化病人若遇上腫瘤惡化,恐有大出血風險,使用上要非常小心。」 林教授分享,去年九月曾遇到一名六旬男性因肝癌復發來求診,他的腫瘤位置藏在最難治療的肝門靜脈後面。而且患者本身BMI高達 56,又有脂肪肝、肝硬化。「新的組合藥物對他而言使用上風險較高,在討論後決定以既有口服標靶藥物治療。」幸好,患者用藥後病情明顯好轉,腫瘤標記甲型胎兒蛋白數值,在短短三個月內從131下降到8,有一顆腫瘤甚至失去活性(viability)。 健保新藥續用僅三成 醫籲:晚期治療勿入新藥迷思 新的組合藥物治療通過健保後,許多患者趨之若鶩,認為新就是好,然林教授也提醒,口服標靶藥物仍是國際一線建議治療之一。 林教授進一步補充說明,從這幾年許多例標靶藥物的臨床經驗來看,只要穩定用藥,治療效果表現也會不錯,且標靶藥是口服藥,更能因應病人狀況減量使用,治療上有彈性調整空間,副作用也可以藉由使用其他藥物緩解,對病人也更方便。而在臨床上也應注意健保給付標準,新的組合藥物治療的給付條件相對標靶藥物較嚴格。近半年來使用免疫合併標靶藥物組合治療的健保患者,通過續用比例僅二至三成,多數病人因腫瘤惡化或肝功能惡化等不符合續用資格,反而需面臨自費或換藥治療,對經濟造成的負擔也應於治療前納入評估。 面對晚期肝癌治療,醫師提醒病人及家屬要多方衡量,如病人的身體情況、用藥持續性、經濟等條件。藉由醫病共享決策與醫師通盤討論後制定合適的治療方案來穩定持久的治療。而治療多少會有輕微副作用,如食慾不振、體力虛弱,鼓勵病人可透過少量多餐、正常飲食來維持體能,體質維持良好,治療才能更長久,這才是對抗肝癌的上上策!

終於贏韓國?台灣可望明年領先日韓「C肝清零」:醫籲3類人快篩檢

終於贏韓國?台灣可望明年領先日韓「C肝清零」:醫籲3類人快篩檢#肝癌

肝病是國病,C型肝炎更是肝病三部曲與肝外病變的重要殺手,然而,全台仍有約4萬名C肝感染者,其中糖尿病、腎臟病與高血脂等慢性病患者,也是C肝感染中度風險的族群,不治療將惡化。對此,肝膽胃腸科醫師提醒,「肝臟是沉默的器官」,若能良好治癒C肝,對於糖尿病控制及延緩慢性腎病進展大有助益。

B肝檢查「陽轉陰」就是痊癒了?醫揭1狀況「恐復陽」增罹癌風險

B肝檢查「陽轉陰」就是痊癒了?醫揭1狀況「恐復陽」增罹癌風險#肝癌

30多歲趙先生,從小就知道自己是B型肝炎帶原,長期在胃腸肝膽科門診追蹤,肝功能正常,超音波也沒有看到肝臟病變。但在今年公司健檢發現,B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呈現陰性,讓他不禁好奇B型肝炎是否已經痊癒、不用再追蹤?對此醫師指出,表面抗原是有可能消失,但肝臟內可能還是有B型肝炎病毒,仍有復發可能。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