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肪肝等於健康亮紅燈,呼籲早期診斷與治療!南科工程師小陳今年30歲,因為平常工作忙碌,三餐又以外食主,缺乏運動及不健康的飲食習慣,導致體重在過去1年快速增加10公斤。最近健康檢查發現體重109公斤,腰圍112公分,身體質量指數(BMI)高達33.6,血壓126/92毫米汞柱,雖然血糖、血脂肪數值正常,但肝指數異常,所以來奇美醫院胃腸肝膽科求診⋯
脂肪肝等於健康亮紅燈,呼籲早期診斷與治療!南科工程師小陳今年30歲,因為平常工作忙碌,三餐又以外食主,缺乏運動及不健康的飲食習慣,導致體重在過去1年快速增加10公斤。最近健康檢查發現體重109公斤,腰圍112公分,身體質量指數(BMI)高達33.6,血壓126/92毫米汞柱,雖然血糖、血脂肪數值正常,但肝指數異常,所以來奇美醫院胃腸肝膽科求診⋯
台灣每年新增一萬多名肝癌患者,發生率居癌症第三名,而死亡人數更是第二名,對國人健康威脅大!而肝癌因早期症狀難以察覺,腫瘤可能變大才會出現腹脹、腹痛、黃疸等症狀。林口長庚紀念醫院胃腸肝膽科主治醫師林錫銘教授指出,約有三成病人確診時已為不適合手術的晚期,只能倚靠全身性藥物治療。而目前晚期肝癌的一線藥物健保給付共三種藥物,分別為兩款口服標靶藥物及一款標靶加免疫的治療組合,其中標靶加免疫的治療組合為2023年八月最新通過健保給付的治療選項,對此,林教授表示,健保通過給付新藥後,供臨床醫師有新的治療工具可以選用,也遇到許多病人直接詢問是否可用健保新的組合藥物治療,引起不少討論。 晚期肝癌患者易有合併症 用藥選擇宜謹慎 然而最新的藥物並不一定對病患就是最好的藥物,林教授提醒:「免疫合併標靶藥物組合治療因有抑制血管新生的特性,非所有晚期肝癌病人都適用,尤其是有心血管疾病史及易出血者較不建議採用新的組合藥物治療,其中肝硬化病人若遇上腫瘤惡化,恐有大出血風險,使用上要非常小心。」 林教授分享,去年九月曾遇到一名六旬男性因肝癌復發來求診,他的腫瘤位置藏在最難治療的肝門靜脈後面。而且患者本身BMI高達 56,又有脂肪肝、肝硬化。「新的組合藥物對他而言使用上風險較高,在討論後決定以既有口服標靶藥物治療。」幸好,患者用藥後病情明顯好轉,腫瘤標記甲型胎兒蛋白數值,在短短三個月內從131下降到8,有一顆腫瘤甚至失去活性(viability)。 健保新藥續用僅三成 醫籲:晚期治療勿入新藥迷思 新的組合藥物治療通過健保後,許多患者趨之若鶩,認為新就是好,然林教授也提醒,口服標靶藥物仍是國際一線建議治療之一。 林教授進一步補充說明,從這幾年許多例標靶藥物的臨床經驗來看,只要穩定用藥,治療效果表現也會不錯,且標靶藥是口服藥,更能因應病人狀況減量使用,治療上有彈性調整空間,副作用也可以藉由使用其他藥物緩解,對病人也更方便。而在臨床上也應注意健保給付標準,新的組合藥物治療的給付條件相對標靶藥物較嚴格。近半年來使用免疫合併標靶藥物組合治療的健保患者,通過續用比例僅二至三成,多數病人因腫瘤惡化或肝功能惡化等不符合續用資格,反而需面臨自費或換藥治療,對經濟造成的負擔也應於治療前納入評估。 面對晚期肝癌治療,醫師提醒病人及家屬要多方衡量,如病人的身體情況、用藥持續性、經濟等條件。藉由醫病共享決策與醫師通盤討論後制定合適的治療方案來穩定持久的治療。而治療多少會有輕微副作用,如食慾不振、體力虛弱,鼓勵病人可透過少量多餐、正常飲食來維持體能,體質維持良好,治療才能更長久,這才是對抗肝癌的上上策!
肝病是國病,C型肝炎更是肝病三部曲與肝外病變的重要殺手,然而,全台仍有約4萬名C肝感染者,其中糖尿病、腎臟病與高血脂等慢性病患者,也是C肝感染中度風險的族群,不治療將惡化。對此,肝膽胃腸科醫師提醒,「肝臟是沉默的器官」,若能良好治癒C肝,對於糖尿病控制及延緩慢性腎病進展大有助益。
30多歲趙先生,從小就知道自己是B型肝炎帶原,長期在胃腸肝膽科門診追蹤,肝功能正常,超音波也沒有看到肝臟病變。但在今年公司健檢發現,B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呈現陰性,讓他不禁好奇B型肝炎是否已經痊癒、不用再追蹤?對此醫師指出,表面抗原是有可能消失,但肝臟內可能還是有B型肝炎病毒,仍有復發可能。
健保署近期積極推動多項健保藥品政策改革措施,如暫時性支付、擴充新藥預算、推動平行送審機制等。在上月成立的「健康政策與醫療科技評估中心」(CHPTA)有望縮短新藥審查時間,也期望給於病友更好的治療。由於肝癌長期位居台灣十大癌症死因第二位,又有「國病」之稱,許多患者在明顯感到身體不適時已經進入中晚期,治療不易且存活率較低。健保署已於112年8月宣布將免疫合併抗血管新生標靶藥物治療(免疫合併療法)納入健保給付。此舉措施可望提升晚期肝癌患者的存活率,被視為國病肝癌治療的重要一步,有望成為賴清德總統當選人提出的「2030年癌症死亡率降低三分之一」目標先驅。 晚期肝癌免疫合併療法納入健保已半年多,台灣年輕病友協會與羅氏大藥廠今日(2/22)舉辦「晚期肝癌治療經驗分享會」,現場邀請到健保署署長石崇良及各界專家、病團代表,包含楊培銘(財團法人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總執行長)、蘇東弘(台大醫院內科部主治醫師)、林錫銘(林口長庚醫院胃腸肝膽科主治醫師)共襄盛舉,從提升晚期肝癌存活率到癌症治療新時代,接軌國際指引給癌友更好的治療,加強呼籲肝癌高風險族群需定期追蹤、提高篩檢率。 健保署石崇良署長於會中指出,健保署一直以來重視病友的權益,去年推動多項健保藥品政策改革措施,像是暫時性支付、擴充新藥預算、推動平行送審機制等措施。今年1月份除了成立CHPTA加速新藥審查外,也宣布有11項新藥新增給付、7項藥品擴增給付規定,持續為患者和醫師提供更多治療選擇,同時也更有效減輕患者的經濟負擔。 財團法人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強調:肝癌仍是國病,呼籲政府和社會各界共同努力改善肝癌治療策略 財團法人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總執行長楊培銘分享台灣肝病環境現況以及免疫合併療法納入健保的意義與效果。楊總執行長指出,台灣肝病的現行環境雖然逐年改善,但肝癌仍應是大眾關注的健康議題,特別是在晚期肝癌死亡率方面。他強調,免疫合併療法納入健保的重要性不僅在於給患者更多治療選擇,更是對國家肝癌防治政策的一大突破。楊總執行長感謝政府、醫療機構、社會各界共同攜手,努力改善肝癌治療策略,同時也呼籲加強民眾對早期篩檢的重視,以期提早發現和治療肝癌,進而降低死亡率。 台大醫院內科部蘇東弘主治醫師提醒,代謝性肝病患者仍有罹癌風險 台大醫院內科部蘇東弘主治醫師表示晚期肝癌的治療迎來了重要的突破,然而肝癌早期通常無明顯症狀,強調定期篩檢和追蹤的重要性。現行的腹部超音波、胎兒蛋白等篩檢方法,即使指數正常,也不代表沒有慢性肝炎病毒感染、肝纖維化或肝硬化的可能。蘇醫師分享了一位60歲男性患者的個案,這位患者在過去十年中一直患有糖尿病、高血脂和冠狀動脈心臟病,並在年輕時發現B型肝炎,並未持續追蹤。直到2023年10月的血液檢查才發現胎兒蛋白水平異常上升。進一步檢查確診他肝左葉有一顆6.9cm的腫瘤。蘇醫師強調規則追蹤的重要性,早期發現可以提高治療成功的機會,並降低治療的風險和成本。 蘇東弘醫師也提醒民眾肝癌的危險性並非僅來自B型、C型肝炎演變,代謝性肝病的患者依舊有產生肝硬化及肝癌的風險。這類型患者通常與肥胖、高血壓、高膽固醇、糖尿病等危險因子密切相關,現代人不良的生活方式,如高糖高脂飲食、缺乏運動等,可能使脂肪在肝臟內的積聚,進而導致脂肪性肝炎和肝細胞受損,最終發展成為肝硬化和肝癌。 林口長庚胃腸肝膽科林錫銘教授強調,中晚期肝癌治療應朝向痊癒的目標努力 台灣肝癌醫學會名譽理事長、林口長庚胃腸肝膽科林錫銘教授分享他個人在使用免疫合併療法的60多例經驗上,也是目前國際上被認可的晚期肝癌治療指引第一線選擇,包括PD-1和PD-L1抑制劑以及VEGF抑制劑的單株抗體。其中有一位晚期肝癌患者,在接受免疫合併療法後,腫瘤標誌和MRI結果均顯示緩解。另外一位雖然是中期肝癌患者,但由於腫瘤數量眾多且合併有肝硬化和門脈高壓,不符合肝移植的標準。透過免疫合併療法和質子治療的應用,該患者也獲得了緩解,進而有機會進入肝移植階段。 林錫銘教授強調肝癌治療最新的觀念是有機會痊癒就要爭取,而不僅是緩解及控制病情。「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仍是關鍵,無論是中期或晚期肝癌,適當的局部治療搭配藥物治療,都有機會獲得更好的效果。 林錫銘教授也表示,免疫合併療法在提升治療反應率和降低副作用方面有新的進展,雖然已納入健保給付但條件上相對嚴格,期待專家和政府相關單位共同討論,使更多患者能受益。 台灣癌症基金會蔡麗娟副執行長認為癌症新藥基金擴增,將為病友帶來更多希望 台灣癌症基金會副執行長蔡麗娟表示,晚期肝癌免疫合併療法納入健保給付對病友們的治療帶來希望,在免疫合併療法納入健保給付下,治療效果對於病友來說更為穩定,傳統治療的副作用也明顯減輕。尤其符合健保給付條件之下,每位病友每年能省下高達300萬的藥費,不僅減輕經濟壓力的同時,也減輕病友及其家屬的心理負擔。 蔡副執行長指出,對於癌症新藥基金可能擴增至百億的展望,將對病友無法負擔昂貴藥費的問題有所助益。她更進一步感激並呼籲,癌症新藥基金應優先支持已通過三期試驗且在臨床上已經證實效果的創新藥品,藉以加速接軌國際治療指引,為實現2030年降低三分之一癌症死亡率的目標邁出堅實的一步。 台灣年輕病友協會期盼,新政府及健保政策更加注重病友權益 主辦單位台灣年輕病友協會副理事長劉桓睿以總統當選人賴清德所提出的「2030降低癌症三分之一死亡率」為目標指出,為實現這一目標的關鍵在於所有的癌症都應「早期發現、早期治療」,並提供晚期癌友更有效、副作用更小的創新療法。為加速癌症新藥引進並提升治療可近性,新成立的健康政策與醫療科技評估中心(CHPTA)讓病友看到了更多希望。行政法人化有望提高穩定性,並期待CHPTA在藥品健保給付的評估中,能真正落實「以病患為中心」的精神,兼顧病患的治療需求、藥品療效和生活品質。劉副理事長感謝並期待新政府及醫療界持續努力,以提升早期發現肝癌意識並有效改善治療方案為目標,期待CHPTA在病患利益及醫療品質提升方面都能發揮更積極的作用。
1名50多歲阿伯,雖不菸不酒但罹患B型肝炎長年不知,某天察覺肚子變大,食慾與精神都不好,聽親友建議就醫檢查,竟確診晚期肝癌,10公分腫瘤已侵犯肝門靜脈,加上肝功能不穩定,只能使用免疫療法合併抗血管新生標靶藥物治療,很幸運正好健保納入給付,藥費重擔立刻減輕,腫瘤也幾乎消失不見。 免疫療法合併抗血管新生標靶藥物治肝癌立見效 健保納給付救命無後顧之憂 嘉義基督教醫院肝膽腸胃科主治醫師陳柏岳表示,台灣為B型與C型肝炎盛行國家,但礙於過去公衛知識未普及,許多人都不知道自己罹患慢性肝炎,長年未追蹤治療,就像這位50多歲個案,發現異狀時已是中晚期肝癌,以往想更好控制癌症,就須採用免疫療法合併抗血管新生標靶藥物治療,但自費負擔價格不斐,但現在已有很大不同。 陳柏岳補充,50多歲個案因肝功能不佳,不宜用第一線標靶藥物,決定採取免疫療法合併抗血管新生標靶藥物治療,原本須自行籌措高額醫藥費,因個案經濟限制,不得已與哥哥籌措救命錢,幸好第一輪用藥病況就明顯改善,並且續藥時正好符合2023年8月健保開放給付條件,讓個案無後顧之憂治病搶救生命。 活化T細胞重新還擊癌細胞 國際指引傾向提早啟動治療 陳柏岳指出,免疫療法合併抗血管新生標靶藥物治療問世後,用藥物將原本被肝癌細胞麻痺的免疫T細胞,恢復清醒重新擊殺癌細胞外,加上抑制血管新生藥物,讓肝癌微環境發生變化,免疫T細胞更容易辨識與攻擊癌細胞,約30%病患腫瘤能縮小,甚至有機會能讓腫瘤消失而觀察不到,除了病人生命延長外,也沒有傳統肝癌標靶藥物的手足脫皮疼痛症狀副作用困擾。 陳柏岳也說,目前國際肝癌治療指引,針對中晚期病患,傾向將免疫療法合併抗血管新生標靶藥物治療作為第一線治療,如果發現不適合,才回到傳統標靶藥物,加快協助病人有效控制癌症,奪回寶貴生命與回到一般生活,只要能越早發現癌症,治療成效也就越好,慢性肝炎患者定期追蹤就顯得格外重要。 第一代標靶易有嚴重手足破皮副作用 免疫治療須注意內分泌異常 陳柏岳補充,分析肝癌病患數據,約4成病患發現腫瘤已是中晚期,大部分都無法手術移除,在沒有免疫治療時代,僅有第一線標靶藥物,如果治療成效好,存活一年就是不錯的成績了,同時還要承擔不同程度手足症狀副作用,手腳會出現嚴重破皮,曾有病患發生蜂窩性組織炎,必須緊急處置避免傷害擴大。 陳柏岳提醒,接受免疫療法合併抗血管新生標靶藥物治療,能排除手足症狀等惱人副作用,但因免疫T細胞活性增強,也可能會誤傷正常身體組織,臨床會觀察到甲狀腺與腎上腺內分泌異常,也有肺部發炎或肋膜積水等現象,因此當病患發現自己治療期間身體有異狀,應該馬上回報醫師,輔助治療後都能很快改善。 雲嘉南C型肝炎患者比例偏高 規律治療追蹤防範肝癌第一步 陳柏岳提到,嘉義基督教醫院因所在地,臨床能觀察到雲嘉南地區C型肝炎盛行率比其他地區高,但許多病患都不知道自己感染疾病,就算檢測發現,也因就醫不方便,慢慢就疏於追蹤觀察肝臟健康,等到察覺不舒服異狀再回診間,如果確診肝癌很大機率已經在中晚期,治療效果不如早期治療好。 陳柏岳呼籲,不知道自己是否罹患B型與C型肝炎,一定要主動就醫檢查確認,如果結果呈現陽性,現在都有藥物能夠控制病情,保持定期追蹤肝臟健康,假使發現任何異狀,就算是肝癌也能早期發現,一旦發現自己黃疸、有腹水、腸胃道出血等症狀,務必立刻就醫,很有可能是肝癌中後期症狀。 (圖/嘉義基督教醫院肝膽腸胃科主治醫師 陳柏岳醫師)
肝癌早期診斷不易,200萬潛在高風險族群要當心! 民進黨前主席施明德日前傳出因肝癌辭世消息,引發各界震驚。事實上,過去也有多位名人皆是因肝癌奪命,台灣更是肝癌高度盛行地區之一,肝癌更長達43年高居癌症死因前二名。為了防治肝癌,政府曾在2016年設立C肝國家辦公室,以國家級的力量防治肝炎。 肝癌因早期幾乎無症狀、難以察覺,使許多肝炎患者可能因沒有追蹤或沒有治療,而錯失了預防肝癌發生或是早期診斷肝癌的時機,在台灣早期篩檢出肝癌的患者更是不到五成,大部分肝癌患者確診多為中晚期。臺北榮民總醫院健康管理中心部主任黃怡翔醫師指出,「如果患者能越早期發現肝臟腫瘤的存在,就越有機會得到根治性的治療,早期肝癌其五年的存活率可以超過九成。」 黃怡翔醫師說明,慢性肝病如B、C肝炎、肝硬化是肝癌的高風險群,其中B、C 型肝炎病毒感染更是國人肝癌的主因,約有八成肝癌患者都是肝炎患者或帶原者。數據更指出, 台灣B型肝炎及C型肝炎潛在帶原者超過200萬人。不只肝炎患者或帶原者,男性、45歲以上、有脂肪肝、家族肝病史、吸煙習慣、有代謝症候群、不良的飲酒習慣及生活作息絮亂者,也是肝病的高風險族群。醫師建議民眾要注意自己的身體狀況,尤其高風險群更要去篩檢,及早找出病因並開始治療,增加存活的機會。 肝癌篩檢有健保給付 醫師籲每半年檢查不可少 黃怡翔醫師提到,早期肝癌篩檢工具主要為超音波檢查和抽血檢查,然而肝癌早期腫瘤較小,超音波檢查診斷會有其限制,而抽血檢查甲型胎兒蛋白(AFP)及異常凝血酶原(PIVKA-II)則可以輔助超音波不易判斷的情況。其中異常凝血酶原(PIVKA-II)檢驗,搭配近年來臨床上最新的肝癌風險評估計算公式,結合四項肝癌風險因子,包含異常凝血酶原、甲型胎兒蛋白、性別及年齡,更可找出肝癌危險族群。此外,異常凝血酶原(PIVKA-II)健保目前也有給付,提供肝硬化之慢性肝炎(含酒精性肝硬化)或肝癌接受根除治療之病人,每年可以有兩次篩檢機會。 黃怡翔醫師提醒,符合資格的民眾可以善用健保資源,每半年的肝癌篩檢不可少,找出潛在病因及早治療;而高風險族群需要評估自身的狀況,定期進行篩檢,遠離肝癌死亡威脅。
前民進黨主席施明德於15日凌晨因肝癌逝世,享壽83歲。肝臟因無痛覺神經,常被稱作「沈默的器官」,以致大部分肝病都沒有明顯症狀,肝癌更是長期占國人十大癌症之列。馬偕醫院資深胃腸肝膽科主治醫師張經緯表示,早期肝癌患者可透過「消融術」進行病灶根除治療,提供切除外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