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癌

男性激素可抑制晚期肝癌 避免癌細胞轉移

男性激素可抑制晚期肝癌 避免癌細胞轉移#肝癌

(優活健康網記者杜宇喬/台北報導)台灣一年約有逾8000人死於肝癌,高居國人癌症死亡率的前2名,性荷爾蒙研究中心助理教授馬文隆表示,台灣男性罹患肝癌的比率為女性的2到7倍,許多研究也證明,男性激素受體會促進肝癌發生,但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團隊實驗卻發現男性激素受體在肝癌晚期竟能抑制癌細胞轉移,實驗也證實搭配標靶藥物蕾沙瓦能有效控制,該研究亦登上2012年美國消化學會肝臟醫學期刊。馬文隆表示,男性激素受體促進會B型肝炎進而導致肝癌,器官移植中心院長鄭隆賓表示,多數的肝癌治療是將肝臟切除、或是移植新的肝臟,但是切除部分肝臟仍易復發,5年內超過5成還是會復發,且術後檢查可能有3成無法發現轉移,但中國附醫研究團隊透過老鼠實驗卻發現,男性激素在肝癌晚期能抑制癌細胞再搭配蕾沙瓦做治療,能減少4成癌細胞轉移,提高存活率。肝癌術後復發率極高,肝癌標靶藥物蕾沙瓦經研究雖證實能有效控制,不過在亞洲肝癌末期患者的身上,效果較不明顯,且有一成會產生併發症,效果可說是因人而異,鄭隆賓表示,蕾沙瓦算是目前較為可行的標靶治療之一,相較於在研發新藥,改善蕾沙瓦或許更容易突破肝癌治療的發展,利用男性激素受體蛋白搭配蕾沙瓦治療也獲得國際醫界認同,可望突破為肝癌治療帶來新的契機。

男性激素受體 抑制肝癌細胞

男性激素受體 抑制肝癌細胞#肝癌

促進肝癌發生的原凶之一,已證實為男性激素受體。出人意料的是,在肝癌轉移的過程中,男性激素受體搖身一變,竟發揮抑制的功能。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性荷爾蒙研究中心助理教授馬文隆說,這種刀之兩刃的角色若能運用得當,將是肝癌患者的一大福音。器官移植中心院長鄭隆賓指出,目前肝癌病患能得到的最好治療,就是肝臟切除,或者肝臟移植。很不幸,手術後的高復發率仍然無解。藥物治療方面,四年前通過人體試驗的唯一標靶藥物蕾莎瓦,在國人身上卻看不到顯著效果,只有某些病患反應良好,算是現階段一則無奈的選項。換言之,想要突破困境,只能發展新藥,或是改善蕾莎瓦的療效。鄭隆賓認為,過去幾十年來經過數以千計的臨床試驗,證明發展新藥困難重重,回過頭來加強藥物療效,成功的機會反而比較大。從這個觀念出發,描繪出來的遠景是,在投藥之前,區分出患者男性激素受體的表現程度,搭配標靶治療,讓藥物的作用充分發揮,使肝癌轉移的進程戛然而止,病患的存活期延長。發展出促進男性激素受體表現的療法,也是可能的途徑。馬文隆說,如能達到這種個人化醫療的設計,即使不考量藥物,肝臟移植高復發率的隱憂,必將迎刃而解。男性激素受體在B型肝炎轉為肝癌的早期,展現促進作用的定論,是性荷爾蒙研究中心講座教授張傳祥及馬文隆的研究突破。2008年和2010年發表的相關論文,已經獲得醫界公認。男性激素受體在肝癌後期的抑制轉移作用,也在2012年美國消化學會的肝臟醫學期刊(HEPATOLOGY)上刊載,為肝癌研究帶來新的視野。研究指出,男性激素受體可以透過促進癌細胞飄零,以及抑制癌細胞的爬行,進而達到抑制癌細胞轉移的奇妙機轉。

B肝C肝未來肝癌風險 公式能算出來

B肝C肝未來肝癌風險 公式能算出來#肝癌

根據性政院衛生署衛教文章指出,肝癌患者約有98%曾經有B型肝炎感染,而C型肝炎也是引起肝癌的原因之一,可見B、C型肝炎病毒感染是國人肝癌的主因,中央研究院士陳建仁等人發表最新研究指出,依據一些指標,可計算出B、C肝未來罹患肝癌風險高低,準確率高達8成。衛生署指出,肝癌是台灣地區男性癌症死因首位,女性癌症死因第二位,而肝癌高危險群除了肝硬化病人,慢性肝炎病人,或有肝癌家族病史的人容易罹患外,B型肝炎或C型肝炎慢性帶原者也都是主要的高危險群。中研院陳建仁院士過去在2010年曾發表B型肝炎患者罹患肝癌的風險預測模式,可藉由帶原者的性別、年齡、家族史、酗酒史、肝功能指數、B型肝炎病毒e抗原(HBeAg)、病毒量、病毒基因型等八項指標,作為肝癌風險預測因子,由於B肝風險預測公式無法套用在C肝上,因此陳建仁院士發表最新研究,指出C型肝炎的肝癌風險預測模式,包含了年齡、肝功能指數、肝硬化、C型肝炎病毒的血清RNA濃度及基因型。醫療人員照表來計算風險分數,總分從0分到25分,若分數愈高,表示未來罹患肝癌的機率愈高。陳建仁以一名53歲男性為例,表示若他的肝功能ALT指數為80、AAR比值大於2,有肝硬化,同時感染第1型C肝病毒,其風險指數為23分,預估10年內罹患肝癌機率有6成,未來15年則有9成之高,準確率有8成。陳建仁提醒,慢性B肝和C肝病患的肝癌終身罹癌機率都是25%,若同時罹患B肝與C肝,機率上升到60%,中研院院士陳培哲也表示,初期的肝癌診斷,台灣目前約30%~40%,因此在篩檢上還需加強,也呼籲高危險群肝癌定期檢查,已達到早期治療的效果,而處於低風險狀態者,也不可輕忽,須定期追蹤為佳。

影音/C肝凌駕B肝 成肝癌頭號殺手

影音/C肝凌駕B肝 成肝癌頭號殺手#肝癌

如果使用不乾淨的針頭,接受輸血、抽血,甚至針灸、刺青,就有可能感染到C型肝炎。根據一項最新研究發現,台灣成年人C型肝炎盛行率偏高,全台大約有六十到七十萬名患者,其中又以西南沿海地區最多,醫師研判,這可能與台灣早年盛行打針文化有關。醫師表示,C型肝炎的威脅性將超越B型肝炎,因為和B肝相比,C肝比較容易變成肝硬化,惡化速度較快,而且C型肝炎沒有疫苗可以預防,因此引發肝癌的致死率,是B肝的1.6倍,尤其曾接受輸血、共用針頭,或家族有慢性肝病的人,是C肝的高危險群。醫師說,C型肝炎主要是經由血液或體液傳染,但只要及早治療,治癒率可達七成以上,比B肝效果還要好,因此建議C肝高危險群,應接受抽血篩檢,一旦發現異常,就要及早治療,這樣才能避免惡化、變成肝癌機會。

C肝成頭號殺手!個人化療法治癒率高

C肝成頭號殺手!個人化療法治癒率高#肝癌

肝病號稱台灣國病,坊間普遍認為B肝患者罹患肝癌風險較高,然而根據最新於台灣舉行的第22屆亞太肝病研究學術會議(APASL)研究論文顯示,台灣B肝引發肝癌致死率已開始逐年下降,反觀C肝引發肝癌致死率卻連年攀升,增幅逾1成,其中女性C肝引發之肝癌的致死率更是高於男性,C肝將超越B肝成為引發肝癌的頭號威脅!高雄市立大同醫院余明隆院長表示,C肝患者如於發現時及早治療,治癒率可達7成以上,未來也將有新型口服藥物可合併標準治療使用,呼籲患者及早面對C肝,才有希望及早治癒。C肝引發肝癌的死亡率為B肝1.6倍!女性為男性2倍台灣的B型肝炎一度盛行,而自民國73年起全國實施新生兒B型肝炎疫苗接種計畫後,感染B型肝炎的機率已大幅降低,同時自民國92年起,全面對慢性B型肝炎執行抗病毒治療,引發肝癌的機率及致死率已逐年下降。反觀C型肝炎因無疫苗可預防,所引發的肝癌致死率不僅逐年攀升,更是B肝的1.6倍,顯示C肝即將超越B肝嚴重威脅台灣民眾的健康!其中,女性肝癌死亡患者54%為C肝所引起,較男性更高出2倍。台灣成人C型肝炎盛行率平均達4.4%,患者超過60萬人,但在不同地域呈現極大的差異。根據統計,西南沿海一帶之盛行率,遠高於全台之平均。余明隆院長表示,這些高流行地區的病因,可能與早年打針文化之盛行有關。然而,面對C肝的高度威脅,台灣C肝患者雖然疾病認知率高,但仍約有2成左右的病患選擇不治療,同時,有1成5的病患即便接受治療,也會在療程期間中斷治療,消極的治療意願已成為台灣C肝防治瓶頸。基隆長庚醫院肝膽胃腸科簡榮南教授表示,「C肝患者若拖了10~20年才接受治療,病程可能已發展到肝硬化階段,不僅治癒率降低了2成以上,藥物副作用也相較明顯,甚至容易導致治療中斷,得不償失!但如果發現時就及早治療,治癒率平均可達7成以上,相較於B肝的難以治癒,C肝只要治療就有希望。」目前C肝治療方式,在治療搭配用藥的考量下,先依照病毒基因型選擇藥物,並依照體重、病毒反應來決定藥物劑量和治療時間長短,是國際上「C肝個人化治療」的最新共識:個人化療法第一步:檢測病毒基因型目前已知的C肝病毒基因型有6種,台灣患者以第1型、第2型病毒為多。研究顯示,台灣北部C肝感染者中,感染第1型者佔7成、第2型佔2成;南部病患則是第1型與第2型各佔5成,整體來說,台灣C肝第1型感染者佔了5~7成。而在亞洲國家研究中,在不治療的情況下,第1型病毒是比較強勢的病毒,其病毒複製能力為第2型病毒之100倍,因此第1型病毒引發肝硬化、肝癌的危險性比第2型高。個人化療法第二步—制定個人化治療時程由於治療肝炎需要較長的時間,依各病患的狀況不同,約需24週至48週療程。現行C肝的標準療法是以長效型干擾素搭配抗病毒藥物雷巴威林(Ribavirin),進行治療。最新的觀念認為,第1型病患如果在治療前病毒濃度較低(4000000IU/ml以下),且在治療後第4週,如果病毒有被清除的跡象,也就是出現「快速病毒學反應」(rapid viral response,RVR),通常治療半年就足夠,反之,則代表治療效果較差,通常在治療後第12週,病毒才被清除,建議將療程延長至1年。若療程結束、停藥6個月後,血液內測不到病毒量,C型肝炎就算是根治,整體個人化治療在台灣的治癒率可高達7至8成。適量調整劑量 有效減緩治療副作用干擾素及Ribavirin會有類感冒症狀貧血的副作用,根據目前國際治療趨勢,會提供病人適量的藥物治療,並依照體重、病程來決定藥物劑量,進而避免過多的副作用,延長病患服藥順從性、增加治療效果。C肝無疫苗可預防,宜及早篩檢積極治療簡榮南教授表示,「C型肝炎經由血液與體液傳染,目前沒有疫苗預防。曾接受輸血、共用針頭,於身體上刺青、針灸、紋眉、穿孔,或是有洗腎者,都是C肝的高危險群,應積極接受C型肝炎抽血篩檢並及早治療,並定期追蹤,以提高治癒機會!若已是C型肝炎健康帶原者,建議應每3至6個月抽血檢查肝功能及胎兒蛋白,並依醫囑接受超音波檢查,以早期發現肝癌。」而衛生署也長期推動「全民健康保險加強慢性B型及C型肝炎治療試辦計畫」,並已訂定慢性肝炎患者的藥品給付規定,減輕治療上的經濟負擔,民眾可向各特約醫療院所醫師諮詢。此外,國立新加坡大學醫院林成義教授(Seng Gee Lim)指出,除了目前使用的長效型干擾素加上雷巴威林的標準用藥外,最近的研究發現一種C型肝炎的口服治療新藥物Boceprevir,與干擾素和雷巴威林的標準療法併用,可望進一步提高治療效果,但是並不能單一使用,必須與干擾素與雷巴威林併用。目前此藥正在台灣進行臨床試驗,未來計畫在台上市,有機會提升患者整體治癒機率。

什麼是脂肪肝?怎麼形成?

什麼是脂肪肝?怎麼形成?#肝癌

肝病基金會曾經對九千個上班族做超音波檢查,竟然發現罹患脂肪肝的比例高達43%,男性上班族更達49%。另有研究指出,台灣成人脂肪肝盛行率超過三成,換句話說,每三至四個成人就有一人有脂肪肝,遠高於過去被視為「國病」的B型肝炎和C型肝炎。是的,別意外,脂肪肝已經成為台灣人最普遍的肝病。阮綜合醫院消化系內科曾建森醫師表示,造成脂肪肝最常見的原因就是肥胖,台灣民眾由於生活富裕,運動機會又少,加上很多人不但酒席多、應酬更頻繁,這種吃得好又喝得兇的生活方式,導致脂肪肝的發生率普遍提高。除此外,高血脂、三酸甘油酯過高,以及糖尿病控制不良、C型肝炎、酗酒、藥物等都是造成脂肪肝的成因。但到底什麼是脂肪肝?曾建森醫師說,正常的肝細胞多含有少量脂肪,約佔肝重量 2至  5%。當脂肪囤積超過肝重量的 5%時,即是「脂肪肝」。八成患者沒有症狀出現,僅少數出現上腹部飽脹、食慾不振或全身倦怠等現象,以致很多人都是在健康檢查時,才赫然發現自己有脂肪肝。曾建森醫師指出,因為脂肪肝炎並非病毒造成,無法像B型肝炎和C型肝炎一樣,施予抗病毒藥物,截至目前為止,仍沒有理想藥物和方法可以治療;輕度的脂肪肝患者,並不需特別積極治療,只要針對致病因,進行減肥、運動、控制血糖、戒酒或停止亂服不必要的成藥,即可恢復。

上班族脂肪肝比例高 小心演變為肝癌

上班族脂肪肝比例高 小心演變為肝癌#肝癌

肝癌早期一般都沒有症狀,等到有症狀出現時,腫瘤通常很大,延誤治療時機;因此早期發現極為重要,且早期治療才可以延長肝癌患者的存活率。奇美醫院健康檢查中心使用肝臟特異性顯影劑的磁振造影檢查幫助受檢者發現早期肝癌,術後半年的影像追蹤並沒有復發。(圖:劉綺霞強調透過肝臟特異性顯影劑的磁振造影檢查,除了擁有電腦斷層的優點外,同時不具有輻射性)一名67歲婦人本身沒有B型或C型肝炎的帶原,也沒有喝酒的習慣,體重正常且BMI在正常範圍內。她來奇美醫學中心作全身健康檢查,超音波意外發現一顆一公分的腫瘤以及中度脂肪肝。同時她接受電腦斷層,但電腦斷層仍然無法根據該腫瘤的顯影來判斷是惡性或良性。在放射診斷科主治醫師劉綺霞的建議下,接受施打肝臟特異性顯影劑的磁振造影檢查,結果發現該腫瘤並不具有正常的肝細胞,且細胞密度很高而顯示出腫瘤內的水分擴散受阻,因此確定為單一肝癌,經手術切除證實為中度分化之肝癌,術後半年的影像追蹤並沒有復發。台灣約每2~3個人就有1個人有脂肪肝。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曾針對3,851名上班族做的腹部超音波檢查,發現有高達41.9%的上班族有輕重程度不一的脂肪肝,男性罹患比例高達49.1%。脂肪肝又分為兩種,一是酒精性脂肪肝,另一是非酒精性脂肪肝。酒精性脂肪肝主要是因為喝酒引起的;非酒精性脂肪肝原因則以肥胖、糖尿病、高血脂症等因素引起,且亦是引發心血管疾病的高危險因子。過去醫界多認為非酒精性脂肪肝無大礙,只有長期大量飲酒造成的脂肪肝,容易演變為酒精性肝炎、肝硬化,進而可能導致肝癌等嚴重問題,但近年發現,有些病人的非酒精性脂肪肝也會演變成脂肪肝炎、肝硬化甚至肝癌。肝癌的高危險群包含一等或二等親中有肝癌患者、慢性B型或C型肝炎者、B型肝炎帶原者、本身有肝硬化的情形等,以上均是肝癌高危險群,應定期做檢查。奇美醫學中心健康檢查中心提醒,若您有疑似肝功能異常如容易疲勞、不易入睡、胃口不好、體重減輕、臉色或眼白發黃、曾有猛爆型肝炎、有中度或重度脂肪肝,都建議定期作檢查,保肝才能保健康。

陸蒙牛驗出黃麴毒素 恐導致肝癌

陸蒙牛驗出黃麴毒素 恐導致肝癌#肝癌

根據中國雅虎新聞指出,中國最大的乳業公司蒙牛日前被中國國家質檢總局,在250c.c.盒裝純牛奶中驗出黃麴毒素,而且超過標準140%。中國乳業專家王丁棉表示,牛奶中的黃麴毒素通常來自於乳牛的飼料中,即使超量一點點,隨著食物中的攝入,會慢慢在人體積累,最後可能導致癌症的發生。(圖片為這次出包的牛奶品項,翻攝自蒙牛網站。)中國國家質檢總局最近抽查了200項乳製品,結果發現到蒙牛、長富純牛奶兩種產品當中黃麴毒素M1不符合標準。甚至蒙牛乳業生產的一批次產品被驗出黃麴毒素M1超標140%。蒙牛公司則在官網承認次疏失,向全中國消費者鄭重致歉,並且決定銷毀相關產品。蒙牛乳業副總裁盧建軍表示,事實上這批有問題的產品都還沒銷售出去,在相關單位檢測出有問題後,就已經進行了封存和銷毀處理,因此沒有召回問題產品的部分。乳業專家王丁棉昨日表示,牛奶中的黃麴毒素來自於乳牛的飼料,即使超量一點點,也會在人體積累並致癌。這次蒙牛牛奶中檢測出黃麴毒素M1超標超過100%,如產品已上市,那必須要下架處理。王丁棉表示,由於黃麴黴毒素M1相當穩定,巴氏滅菌法也無法將其殺滅,所以檢測黃麴毒素M1不僅要在飼料原料中檢測,而且在最終產品中也需要進行鑒定。黃麴毒素1993年被世界衛生組織(WHO)的癌症研究機構劃定為1類致癌物,是一種毒性極強的劇毒物質。黃麴毒素的危害性在於對人及動物肝臟組織有破壞作用,嚴重時,可導致肝癌甚至死亡。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