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癌

響應「世界肝炎日」C肝及早治療治癒率高達7成以上

響應「世界肝炎日」C肝及早治療治癒率高達7成以上#肝癌

今天是「世界肝炎日」,根據世界肝炎聯盟(World Hepatitis Alliance)統計,全世界平均每12個人就有1人罹患B型或C型肝炎,台灣地區卻平均每6個人,就有1人受到B型或C型肝炎感染,高於世界平均值2倍,目前尚無疫苗可預防C型肝炎,因此民眾更應提高警覺。肝臟醫學研究教育基金會嘉義基督教醫院胃腸肝膽科陳啟益醫師說明,由於肝臟是無神經之器官,C肝發炎初期無明顯症狀,導致患者等到症狀嚴重才就醫,已錯失治療先機,陳醫師根據臨床經驗表示,曾有一案例,雖然已被診斷出C肝,卻忽略治療,等到出現摸到肚子硬塊時,已發現是肝癌末期,僅剩半年存活期,C肝患者若於發現時及早治療,平均有高達7成以上的治癒率,一但病程拖太久或已至肝硬化階段,治癒率將下降到5成以下。醫師表示,目前臨床上有效治療C肝方式為長效型干擾素合併抗病毒口服藥物,療程固定以半年到一年為主,市面上有兩種長效型干擾素,其中一種可針對體重調整劑量,幫助降低副作用影響。目前臨床上顯示C肝治療,依各種基因型有不同用藥反應,有近7~8成之治癒率,且多數半年即可完成療程。為了響應「世界肝炎日」,與世界各國共同宣示消滅肝病的決心,有鑑於國人C型肝炎防治觀念尚待提昇,肝臟醫學研究教育基金會於每年7月28日的「世界肝炎日」活動,呼籲國人重視肝臟健康,除了呼籲國人重視保肝,同時展現積極參與全球事務的決心與行動力,並與中華民國防疫學會共同舉辦「肝淨人生有C望」活動,如有相關C肝問題,可撥打免付費專線0800-777-973口號為:「緊緊緊-救C肝」諮詢。延伸閱讀「C肝尚無疫苗預防未來發生率恐超越B肝」:http://www.uho.com.tw/sick.asp?aid=11580

注意營養!癌症患者體重明顯減輕 存活率低

注意營養!癌症患者體重明顯減輕 存活率低#肝癌

衛生署公布98年國人十大死因,排名首位的就是癌症(惡性腫瘤),平均每13分鐘就有一人罹患癌症,雖然數據如此驚人,但是在醫學發達的現代,癌症已經不是無法治癒的疾病,為了讓提升癌症病友們接受治療後的身體狀況與生活品質,9日上午,花蓮慈濟醫院與臺灣癌症基金會舉辦了肝癌治療及營養衛教講座,邀請了花蓮慈院外科部主任李明哲醫師、台大醫院內科蘇東弘醫師、臺灣癌症基金會營養師賴怡君等為病友們分享肝癌治療的方式與術後如何攝取均衡營養等主題。 在花蓮慈院癌症關懷小組的邀請下,吸引近八十位病友及家屬參與講座,甚至還有住院的病友坐著輪椅來到現場。蘇東弘醫師表示,全球肝癌高發生率的國家集中在亞洲與非洲地區,肝癌在國人十大癌症死因中,分別佔據男女十大癌症排行的第一位及第二位,所以,這次特地與大家分享,包含手術、射頻燒灼、酒精注射、標靶藥物等,近年來常見的肝癌治療方式。蘇醫師強調,肝癌病友除了癌症本身之外,還要特別注意肝炎及肝硬化,因為60~85%的肝癌病友有肝硬化的問題,而且治療疾病不能光靠醫療,術後的恢復及調養也很重要。 兼任腫瘤外科主任的李明哲醫師表示,有研究調查指出,大約有40~80%的癌症病友有體重減輕的危機,而臨床上有20%的病友不是敗給癌症,其實是被「營養不良」打敗,尤其是癌症的治療方式包含了開刀切除腫瘤、化療、電療等方式,這些對病友的身體狀況與體力來說都是種考驗,所以,除了適度運動之外,攝取均衡的營養非常重要。講座中,李明哲醫師也特地邀請12年前由他主治的病友王煥清來到現場做見證,以王先生經過兩次開刀後還能恢復正常生活,甚至投入志工工作的真實經歷,來鼓勵所有病友。 為了讓病友們了解如何吃得營養、吃得健康,臺灣癌症基金會除了提供前五十名報名的病友「癌症病人的營養迷思」書籍,破除大家希望透過斷食「餓死」癌細胞等種種迷思,還邀請營養師現場分享,賴怡君營養師表示,吃得好,有足夠的營養,第一個好處就是心情愉快!而維持體重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要維持營養,建議病友不光是要維持理想體重,最好能將BMI(身體質量指數)維持到20以上。當病友在接受治療後,常會出現食慾不振、噁心、嘔吐等症狀,這都是導致體重減輕的原因之一,所以,建議病友採取少量多餐的飲食方式,飲食上可以依照喜好做調味,但必須以清淡為原則,若是出現腹瀉、便秘等問題,請向醫師諮詢並尋求協助。 從臨床數據來分析體重與營養的關係,李明哲醫師表示,根據統計,體重明顯減輕的癌症患者,存活率只有未喪失體重患者的一半;對治療的耐受力明顯較差;術後引起的併發症增加,造成住院天數將近是未喪失體重患者的三倍!更重要的是生活品質的下降,容易讓病友心情鬱悶,甚至於引起持續的病態感與死亡陰影。所以,李明哲醫師呼籲病友與家屬,若是發現三個月內體重明顯減輕超過原本體重的5%,請直接與您的醫師討論,希望在醫護團隊、病友本身及家屬的努力下,能夠讓每位病友早日重獲健康。

素食者要注意! 研究:罹肝癌機率比一般人高

素食者要注意! 研究:罹肝癌機率比一般人高#肝癌

肝癌一直是是台灣最常見且也是死因最高的的惡性腫瘤,可說是是癌病死亡的第一大殺手,而黃麴毒素也是目前已知最強的致肝癌毒性物質。根據台大研究團隊發現,素食者罹患肝癌的機率,比一般人還高。根據防癌教育基金會的統計,全台灣大約每6個人就有1人體內潛伏著肝炎病毒,其中300萬人是B型肝炎帶原者,近30萬人為C 型肝炎患者,有一部份的人可能會在中年以後變成肝硬化甚至肝癌。 除了B型肝炎與C型肝炎是導致肝癌的主要原因,天然致癌物也與肝癌的發生有很大關係;醫學研究證實,黃麴毒素也會增加B肝患者罹患肝癌的機會。根據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提供資料指出,台大公衛學院陳建仁教授研究團隊發現,素食者罹患肝癌的機率比一般人高,可能是素食習慣佐食豆類發酵漬物(例如豆腐乳),而花生易含黃麴毒素,且與豆類加工品(素雞、素香腸等)含有麵粉凝著劑、人工色素、漂白劑、防腐劑等有關。此外,根據研究,紅麴是由紅麴菌發酵的食品,製作過程中容易受到紅麴毒素汙染,「而紅麴毒素是一種肝腎毒素,長期低量食用會傷害肝腎。」

蜆精不能治肝病 高血壓、痛風患者勿過量

蜆精不能治肝病 高血壓、痛風患者勿過量#肝癌

許多老一輩的中醫會建議肝病病患吃蛤蜊,因為牠富含蛋白質,可以促進肝細胞的修復,是常見的保肝食物之一。根據肝病防治學術學術基金會提供資料表示,現代人營養豐富,約三分之一的人有脂肪肝,蜆精不再是唯一補品,也不宜天天食用。根據研究,蜆精可以降低GPT、GOT(肝功能指數),不過僅在動物實驗證實而已,因此均衡營養的攝取,才是正確保健之道。肝病防治學術學術基金會指出,民眾罹患肝硬化或肝癌時,若沒影響到肝細胞,GPT仍會是正常,因此GPT在標準值內,不代表肝臟沒毛病;喝蜆精後GPT下降,與治癒肝病無關,並非將病毒消滅。肝病防治學術學術基金會提醒,肝硬化患者併發腹水時,要限制攝取鈉與水,就不適宜喝蜆精,而併發肝昏迷時,要限制食用蛋白質,蜆精也不適合。此外,蜆精富含鈉與氨基酸,長期過量服用,對高血壓與痛風患者並不適合,因此均衡攝取加上足夠營養,才是保肝正確觀念。

肝癌患者運動不可少 醫師:可增強抵抗力

肝癌患者運動不可少 醫師:可增強抵抗力#肝癌

根據研究結果顯示,B型肝炎與C型肝炎是引起肝癌的主因,在台灣每年約有7000人死於肝癌。亞東醫院一般外科主任陳國鋅醫師指出,「肝癌患者除了應有的照護與治療外,運動也是必須,因為能增強抵抗力,飲食方面也需注意。」根據醫學研究,比一般人容易得肝癌的人,稱為「肝癌高危險群」,這些族群包括肝硬化病人、慢性肝炎病人、B型肝炎帶原或C型肝炎感染者、家族中有人罹患肝癌者等。肝癌病患的飲食原則與一般人沒有太大差異,主要必須注重均衡,還要注意新鮮、清淡、自然;不過肝癌病人常合併有肝硬化,如果肝硬化嚴重或肝癌晚期肝機能變差,則必須調整。肝癌病患要注意的幾個基本飲食原則包括攝取適當熱量並維持理想體重、若有嚴重肝硬化要適量攝取蛋白質、避免高脂肪(少油炸、油煎食物)、多吃蔬果、禁酒等。陳國鋅醫師表示,除了飲食的控制,加上應有的治療外,肝癌患者也可適當運動,以維持身體抵抗力,「並避開酒精、含黃麴毒素的食物,若病人有腹水現象,要避免太刺激、調味重的食物。」

黃麴毒素易導致肝癌! 花生、臭豆腐少吃為妙

黃麴毒素易導致肝癌! 花生、臭豆腐少吃為妙#肝癌

歷年來肝癌一直是是台灣最常見且也是死因最高的的惡性腫瘤,可說是是癌病死亡的第一大殺手;除了B型肝炎與C型肝炎是引發肝癌的主要原因,黃麴毒素也是目前已知最強的致肝癌毒性物質。亞東醫院一般外科主任陳國鋅醫師10日表示,「不僅肝病患者,一般人都要注意飲食,尤其要避開含黃麴毒素食物、少喝酒。」根據防癌教育基金會的統計,全台灣大約每6個人就有1人體內潛伏著肝炎病毒,其中300萬人是B型肝炎帶原者,近30萬人為C 型肝炎患者,有一部份的人可能會在中年以後變成肝硬化甚至肝癌;而台灣由於溫度高、濕度大,食物如稻米、玉米、花生等較易被徽菌污染而產生黃麴毒素。除了B型肝炎與C型肝炎是導致肝癌的主要原因,天然致癌物也與肝癌的發生有很大關係;醫學研究證實,黃麴毒素會增加B肝患者罹患肝癌的機會。根據北市衛生局食品衛生管理處指出,長期食用黃麴毒素易發生慢性中毒,會出現嘔吐、發燒並引起肝臟受損、發生病變,甚至導致肝癌,嚴重有致命危險,根據研究,黃麴毒素和人類肝癌發生機率有正比關係。曾是肝癌病患、現在是肝病諮詢專業志工的胡敏雄先生,提出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的資料指出,易發霉而含黃麴毒素的花生、玉米要少吃,像是花生粉、花生糖、花生醬等,運送過程與儲存過程在28度、濕度85%的環境,就很容易受黃麴毒素汙染。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提醒,「長期低量」食用含黃麴毒素的食物,會導致肝細胞病變,導致肝癌,此外,包括味噌、豆腐乳、臭豆腐等在製作過程有機會被黃麴毒素汙染,最好不吃。

「肝癌」男性十大死因之首位,該如何避免?

「肝癌」男性十大死因之首位,該如何避免?#肝癌

肝病一直是國人健康的強勁敵人,甚至被稱為「國病」。根據衛生署於2002年發表之統計資料顯示,肝癌高居國人男性十大死因之首位,而肝硬化名列十大死因第六位。2003年,中研院院士宋瑞樓教授發表〈認識肝病﹒對抗肝病〉專文,提及國內B型肝炎感染者有二百六十萬人之多,感染C肝病毒者也有三十萬人,而B、C兩型肝炎病毒正是肝癌與肝硬化的罪魁禍首。 台東基督教醫院肝膽腸胃科梅彪祥醫師表示,肝臟沒有神經,是人體最大的器官,只要有四分之一可以運作,就能繼續維持人體的生理機能,由於沒有神經,患者對病症不易察覺,許多罹病者都是到了病情嚴重,才驚覺自己身患重症。最教人焦急的是,為數可觀的患者得知自己罹病之後,寧願捨棄正統醫學治療,選擇服用偏方草藥,等到病情不可收拾,再回頭就醫,已是病入膏肓,無力回天。梅彪祥醫師解釋肝臟的功能,肝臟呈紅棕色V字型、位於人體右側橫膈膜下方、胃上方、膽囊及右腎前方的器官,主要功能為排毒(負責藥物及毒物之排除代謝)、造血及調節血流量、製造酵素產生抗體,並也是賀爾蒙的主要代謝器官…等。而常見的肝炎有很多種,除了國人熟知的A、B、C型,尚有D、E、G型。A型肝炎及E型肝炎的傳染途徑是口腔與食物(海鮮、貝類是常見的傳染媒介),衛生條件較差的地區,尤其容易感染A肝,所以外出到較落後地區旅遊,更應格外小心飲食。B、C型肝炎的傳染途徑則是血液方式感染。另外梅彪祥醫師也強調,脂肪肝也是國人常見的肝臟疾病。脂肪肝是聚積過多油脂和養分的肝稱作脂肪肝,遺傳體質、喝酒、飲食不節制,都是造成脂肪肝的成因。脂肪肝的併發症雖少,卻易使患者長期倦怠、缺乏鬥志、自我觀感低落。梅彪祥憂心地說,台北市教育局在2005年的統計資料顯示,台北市國小學童有5%過重,因此,脂肪肝已不是成人專屬,越來越多兒童飲食行為偏差,提早過度耗損肝臟而不自知。梅彪祥提醒民眾保肝之道,施打B肝疫苗,(台灣因長年為幼童接種B肝疫苗,因此年輕人罹患B型肝炎比例大大減少)、充分衛教,使民眾避開危險的水平感染(如使用不潔針頭、刺青)、良好衛生習慣等。梅彪祥醫師再次叮嚀,均衡飲食、愉悅平衡的身心靈、勿隨便打針、少喝酒、勿亂服中草藥、定期健康檢查,才能保有好心肝。延伸閱讀「肝病三步曲」:http://www.uho.com.tw/sick.asp?aid=8761

消化器官癌症 你了解多少?

消化器官癌症 你了解多少?#肝癌

國人十大死因,癌症持續居於首位,平均每四人就有一人因癌症過世,使得人人談癌色變。導致死亡的前十種癌症,消化器官竟然占了六項,分別是第2位的肝癌,第3位的大腸直腸癌,第5位的胃癌,第6位的口腔癌(含口咽及下咽),第9位的食道癌,以及第10位的胰臟癌。消化器官的癌症,可說是國人的痛,也是醫界亟需努力防治的目標。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 消化內科主治醫師 謝清睿說明並解釋,如何預防這些癌症。肝癌:台灣有三百萬B型肝炎及三十萬C型肝炎患者,部份走向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癌的三部曲。要避免這些結果,建議民眾抽血篩檢是否為帶原者,若為帶原者每3-6個月須追蹤肝功能、胎兒蛋白、及腹部超音波,以早期發現病變,早期治療。若肝功能持續偏高,由醫師評估是否使用抗病毒藥物。從源頭阻斷肝炎病毒的感染,可避免日後的併發症,所以要施打B型肝炎疫苗以產生抗體,避免共用刮鬍刀、牙刷、針頭、不必要的輸血,及安全的性行為。保肝、愛肝的原則是食物要新鮮、少喝酒、維持理想體重、勿服用來路不明的藥物、及規律作息。大腸直腸癌:高危險群是年紀大、有大腸直腸癌或息肉的個人史或家族史、家族性腺性多發性息肉、遺傳性非多發性息肉大腸直腸癌、發炎性腸疾患,如潰瘍性結腸炎或克隆氏症、肥胖、高油脂低纖維飲食等。預防之道是維持理想體重、少吃動物性油脂、多吃蔬菜水果。50歲以上或其他高危險群建議做大腸癌篩檢,如糞便潛血試驗、乙狀結腸鏡、大腸鏡、大腸鋇劑攝影、電腦斷層虛擬大腸鏡等,可與醫師討論適當的篩檢方式。若有息肉或早期癌及早接受內視鏡切除術,可避免日後需手術治療。如有血便、糞便潛血反應陽性、排便習慣改變、不明原因腹痛、貧血、體重減輕等,請儘快就醫。胃癌:近年來的研究顯示,幽門螺旋桿菌是胃癌的危險因子,可能經由慢性萎縮性胃炎、腸上皮化生、上皮化生不良等步驟而轉變為胃癌。幽門螺旋桿菌的檢測主要有碳13同位素尿素呼氣試驗或經由內視鏡夾取組織來化驗。若感染幽門螺旋桿菌,可與醫師討論評估是否接受「三合一」藥物除菌治療。其它的危險因子為抽菸、喝酒、常吃煙燻、燒烤的食物、曾接受部分胃切除、有胃息肉、有胃癌家族史等。若有上腹痛、悶脹或不適、嘔吐、解黑便、貧血、體重減輕等,宜儘快就醫。口腔癌:嚼檳榔、抽菸、喝酒是三大危險因子,尤其以嚼檳榔為最主要的元兇,而菸酒有加成的作用,所以避免這些嗜好是預防口腔癌最有效的方法。平日保養為注意口腔衛生,若口腔有難以癒合的潰瘍、腫塊或白斑,請務必就醫檢查。食道癌:多數為扁平細胞癌,其危險因子是抽菸、喝酒、嚼檳榔、熱茶、煙燻或燒烤的食物、曾有食道腐蝕性傷害等。近年來的研究顯示,曾有頭頸部惡性腫瘤的患者,發生食道癌的機率也會增加。少數的食道癌屬於腺癌,與長期的胃食道逆流疾病有關,可能經由逆流性食道炎、腸上皮化生(巴瑞氏食道)、上皮化生不良等步驟而轉變為腺癌。預防食道癌要避免菸、酒、檳榔,多吃新鮮蔬果,妥善追蹤治療胃食道逆流疾病。若有吞嚥困難或疼痛、胃酸或食物逆流、嘔吐、體重減輕等症狀,宜儘早就醫。胰臟癌:抽菸是最主要的危險因子,其他有男性、喝酒、高油脂食物、膽結石、慢性胰臟炎、糖尿病等。預防胰臟癌要避免菸、酒,少吃動物性油脂、多吃蔬菜水果。若有黃疸(茶色尿、眼白或皮膚變黃)、上腹痛、體重減輕、突然發生糖尿病或糖尿病突然難以控制,務必及早就醫。謝清睿進一步說明,綜合以上所述,可發現消化器官的癌症,其共同的危險因子是菸、酒、高油脂低纖維及加工食品等,因此避免不良嗜好、少油少加工食物及多吃新鮮蔬果,是預防多數癌症最基本的方法。若有個人或家族無法改變的危險因子,則必須定期篩檢追蹤。個人的致癌基因及環境中的致癌因子,不是我們能完全瞭解的,早期癌症也可能沒有任何症狀,在重視預防醫學的今天,「健康檢查」是值得考慮的方向。謝清睿提醒民眾,如果有相關的症狀出現,絕對不要諱疾忌醫,儘快就醫找出原因,做適當的治療,早日遠離消化器官癌症的威脅。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