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慮

新冠肺炎升溫,腦霧、失眠患者再爆增!精神科醫:恐要注意大腦慢性發炎問題 722世界大腦健康日 6招保護大腦健康

新冠肺炎升溫,腦霧、失眠患者再爆增!精神科醫:恐要注意大腦慢性發炎問題 722世界大腦健康日 6招保護大腦健康#焦慮

7月22日是世界大腦健康日,這一天提醒我們關注和保護大腦的健康。大腦是人體最複雜且重要的器官之一,由各個區塊協同運作,掌管著認知、情緒和行為,但若受到長期壓力或是飲食、睡眠因素影響,甚至是這幾年的長新冠後遺症,都可能導致大腦發炎而讓相關功能受影響。近期疫情升溫,又有不少長新冠帶來的腦霧、失眠患者就診,醫師表示,要注意可能跟大腦發炎有關。 大腦的功能運作相當複雜,而透過不同區塊共同合作,才能使我們學習、創造、解決問題和管理情緒,保持大腦健康對預防認知退化、精神疾病和提升生活品質至關重要。左右半球的腦部主要分4區塊,分別為額葉、頂葉、顳葉、枕葉,各部位都掌管不同功能: 額葉:負責計劃、決策和情緒控制,理性思考和應對壓力的中樞; 頂葉:處理感覺訊息和空間定位,影響動作協調和感知能力; 顳葉:與記憶和語言理解密切相關,幫助與外界交流; 枕葉:負責視覺訊息的處理,是看見和理解視覺世界的基礎。 三軍總醫院精神醫學部/芯橙診所葉大全主治醫師表示,以現代人常見對壓力調節的部分主要是在額葉運作,正常的情況下讓我們能認知到何時該紓解壓力、休息、應對焦慮,但當大腦發生發炎反應,就可能讓大腦彼此功能性的連結出現異常而產生問題。 年紀增長或身體長期發炎讓「血腦屏障」失靈 以這幾年的新冠肺炎疫情就發現到一些臨床個案,因為生理性感染間接引發大腦發炎情況。葉大全醫師解釋,大腦有一種稱為「血腦屏障(blood–brain barrier,BBB,又稱腦血管障壁)」的結構,是選擇性的半透膜可避免某些有害物質由血液進入大腦,但隨年紀增長,腦血管障壁功效下降且大腦抗發炎的功能會越來越差,當身體發炎狀態,就有可能因此讓腦細胞處於慢性發炎狀態。當大腦發生持續性的發炎反應,更會讓抗發炎的腦細胞(如「微小膠細胞」)功能變差,演變為長期慢性發炎。葉大全醫師說明,在國際相關研究中發現,感染COVID-19後30天對比無感染族群其焦慮症及憂鬱症的風險顯著增加 (分別為1.35及1.39倍),染疫3個月內不少嚴重感染個案後續出現長新冠症狀,如腦霧(多半為無法專心思考、找字困難或混亂)、失眠或慢性疲勞,而近期由於新冠疫情又升高,不少求診的病患又再增加。 要如何知道大腦健康是否受情緒影響?葉大全醫師提到,檢視大腦及身心症狀必須要有全面性的評估,在檢查工具上來說,根據國際期刊的系統性回顧,目前以功能性核磁共振(fMRI)與腦波(EEG)頻譜分析為最具前景的生物指標,兩者目的不太相同,功能性核磁共振著重於空間解析度,而腦波的時間解析度較佳,主要即時反映大腦的活動度狀態。以現代人常有的壓力調節問題來說,左前額葉功能失調與憂鬱症相關,右前額葉失調則與焦慮較相關,若這些區域功能不平衡帶來情緒不穩定,也可能連帶影響到睡眠中樞問題。 7月22日世界大腦健康日,6招保護大腦健康 葉大全醫師強調,大腦一旦發炎須透過抗發炎機轉慢慢恢復,因此若是是生理上的系統性發炎像慢性病等,必須要先做好治療與控制;另外,平時也能多攝取抗發炎的食物,如EPA含量高的魚油產品等,同時也提醒民眾,如果已經發生情緒上的問題如憂鬱及焦慮,也應該盡快就醫,接受正確診治也能協助控制大腦發炎狀態,改善疾病。 (圖片由芯橙診所提供) 此外,為了保護大腦健康,我們可以參考以下六個方法: 健康飲食:吃富含omega-3脂肪酸、抗氧化劑和維生素的食物。 遠離有害物質:避免加工食品、含糖飲料、酒精和尼古丁。 適當運動:增加神經可塑性和促進神經生成。 充足睡眠:幫助大腦恢復和修復。 壓力管理:冥想和深呼吸減少壓力荷爾蒙。 預防大腦疾病:早期識別和治療大腦疾病的重要性,定期進行腦波檢測。

焦慮綁架大腦小心暴肥!醫揭「壓力胖」5大徵兆:10人有3人中標

焦慮綁架大腦小心暴肥!醫揭「壓力胖」5大徵兆:10人有3人中標#焦慮

動畫電影「腦筋急轉彎2」上映後引發熱議,故事中象徵焦慮的「阿焦」掀起「腦中革命」時,更是引起不少人共鳴。肥胖專科暨家醫科醫師提醒,若現實生活中大腦的感覺情緒,時常被壓力、焦慮所主宰,就會容易產生3大徵兆導致「壓力胖」症狀,不僅體重失控,更可能進一步誘發疾病,造成健康危機。

胸悶心悸好苦惱 忘憂玫瑰草本茶疏肝理氣改善二尖瓣脫垂

胸悶心悸好苦惱 忘憂玫瑰草本茶疏肝理氣改善二尖瓣脫垂#焦慮

小玉最作工作壓力大,高壓緊張而發生心悸、喘不過氣、胸悶或胸痛的感覺頻率越來越高,甚至嚴重到影響工作與生活,這時常常會誤以為是自己的自律神經出現了問題,其實小心是自己的二尖瓣脫垂在作怪, 翰鳴堂中醫診所主治醫師莊可鈞表示二尖瓣脫垂確實是最常見的心臟瓣膜疾病 好發於年輕、身材清瘦的女性,有研究估計20~50歲女性每10人就有2人有二尖瓣脫垂,發生率是男性的2倍。 在心臟分為四個區域,右心房、右心室、左心房、左心室,在左心室與左心房之間的瓣膜稱為二尖瓣,作用在防止(由左心室打入左心房的血液)血液倒流,正常人的瓣膜是兩片直的接合,讓血液可以由心室導入心房,又防止心房的血液逆流。二尖辦脫垂就是這片二尖瓣,因為長期過力的心博,導致瓣膜出現彎曲,通常是有一般的瓣膜出現微彎,導致心臟必須更用力才能將血液打出,這在心臟超音波可以顯示出來,聽診時也會出現心雜音的情況 莊可鈞中醫師說明平時大多數的二尖瓣脫垂都是較輕微無症狀,但是高張力的生活,長期熬夜、壓力、濃茶、咖啡及調適不佳的壞情緒容易加重二尖瓣脫垂的症狀,易出現胸痛、胸悶等,或伴隨長期疲勞、走路喘等症狀,莊可鈞中醫認為二尖瓣脫垂跟心氣不足與肝失疏泄有關係,心氣不足代表心臟的功能不佳,而肝失疏泄代表的是身體的情緒與調節出現問題,通常心理上的「焦慮」是肝失疏泄的主因,由自律神經的交感神經(非自我所能主控的神經系統)牽動身體機制後所引發的「症狀」,屬於個人化的特別情緒性感覺。一旦引發的同時,也會促使生理上的變化,如冒冷汗、發抖、肌肉緊繃、反胃、想吐、胃痛、心悸等等進而影響到生理,而本身有二尖瓣脫垂的朋友,這時喘不過氣、胸悶或胸痛的感覺頻率會隨著你的情緒起伏越來越明顯,這也是另類的選舉症候群,焦慮是生物本能自我防禦機制的一環,當生活中產生競爭、人際之間的互動關係非常緊繃、自我的期許很高等。有許多壓力群是無法及時處裡或是根本處理不了,導致了身體的自律神經,在無法自我掌控之下仍要尋求解決的方案而過度活躍,這時就是中醫所謂的肝失疏泄 所以莊可鈞中醫師在治療二尖瓣脫垂常常會使用養心氣,疏泄肝氣的中藥來改善二尖瓣脫垂患者的不適症狀,常常使用炒棗仁,百合、鬱金、香附、合歡花、丹參,來改善神經與心臟間的調節,如果是疲勞或是胸悶,則常常會使用四逆湯與生脈飲來改善心臟的循環,另外飲食上避免濃茶、咖啡等讓心跳加速的飲品。平時練習深呼吸,「腹式呼吸」(吸氣時肚子挺出來,吐氣時肚子凹進去),適度的氣功、打坐也有幫助。自律神經系統的臨床觀察發現,心臟跳動的頻率受大腦皮質影響,而大腦皮質的活動受呼吸頻率影響,因此,從事上述活動以調整氣機循環,大腦比較不會過勞,心臟的負擔也會比較小。 如果胸悶特別嚴重,莊可鈞中醫師推薦有幾個穴道也可以按壓 用精油按壓一下你的「內關穴」 內關穴 位置:前臂掌側,腕橫紋上兩寸,位在掌長肌腱與橈側腕屈肌腱之間。 作用:開胸理氣,改善胸痛嘔吐,治療心胸疼痛。按摩內關可以打通心包經、順暢瘀滯的氣血,病人即可恢復生機 勞宮穴 位置:手掌心,第二和三掌骨之間,偏向第三掌骨的掌中紋處,握拳屈指時中指所指的地方。 作用:經常按壓手心勞宮穴,可強壯心臟可穩定情緒,消除緊張煩躁。有失眠、心煩、容易發脾氣現象者,經常按壓手心勞宮穴,有強壯心臟的功用。

「總覺得自己有病」 檢查正常反而更擔心?「6點評估」是否過度焦慮

「總覺得自己有病」 檢查正常反而更擔心?「6點評估」是否過度焦慮#焦慮

40歲許小姐近幾年一直非常關注自己的身體健康,三不五時就往診所及醫院跑,頻繁請醫生幫她做各種健康檢查,每次檢查結果都沒有異常,但許小姐還是很擔心自己有潛在疾病沒有被檢查出來,因此每週要到醫院報到好幾次;即使身體沒有不適,她還是總覺得自己哪裡不對勁,後續到了精神科就診,才發現原來自己是「罹病焦慮症」⋯⋯

Chat GPT、AI⋯害怕自己被取代?新時代的職場生存術:保持1心態

Chat GPT、AI⋯害怕自己被取代?新時代的職場生存術:保持1心態#焦慮

隨著AI人工智慧應用愈普及,近年來企業紛紛轉向數位化工作流程,面對日新月異的數位工具,像是Chat GPT、AI圖像與影片等應用,數位化工作場域為上班族帶來更多的效率,但同時也帶來許多焦慮。當面對不確定或未知易造成情緒上的焦慮時,不如承認它並學習提升相關能力,才能有效舒緩壓力。

「老媽超愛碎碎念」竟可能生病前兆?子女注意2徵狀:其實她很痛苦

「老媽超愛碎碎念」竟可能生病前兆?子女注意2徵狀:其實她很痛苦#焦慮

很多父母經常會碎碎念,讓子女相當厭煩,其實碎碎念不是病,但念多了,自己和家人心理真的會生病,破壞家庭和諧關係。《優活健康網》特選此篇,提醒愛碎碎念的太太/媽媽,可以靜下來仔細好好自己真正的需求是什麼,身為子女也應注意,女性年老後的焦慮、憂鬱情緒,避免影響身心健康。

芮氏7.2強震》大地震後「身體常感到搖晃」是餘震嗎?醫教1招判斷

芮氏7.2強震》大地震後「身體常感到搖晃」是餘震嗎?醫教1招判斷#焦慮

花蓮今天上午7時58分傳出芮氏規模7.2強震,全台有感災情頻傳,震央更有至少2棟大樓倒塌傾斜,突如其來的大地震及餘震連續不斷,讓許多民眾惶惶不安,心理上甚至陷入防衛、警戒狀態。醫師指出,地震後,有些人會出現失眠、恐懼等焦慮症狀,也可能導致大腦受到影響,身體常會感覺到不明搖晃、暈眩等「假性地震」現象⋯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