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人會在晚上入睡後出現磨牙情況,磨牙聲響也會擾人睡眠,事實上,磨牙是因人們在睡覺時下意識地「咬牙切齒」,可能因為壓力緊張、焦慮、沒有安全感等原因所導致。然而,長時間磨牙可能導致牙齒持續磨耗,《優活健康網》特選此篇,建議5招有助於停止磨牙。
許多人會在晚上入睡後出現磨牙情況,磨牙聲響也會擾人睡眠,事實上,磨牙是因人們在睡覺時下意識地「咬牙切齒」,可能因為壓力緊張、焦慮、沒有安全感等原因所導致。然而,長時間磨牙可能導致牙齒持續磨耗,《優活健康網》特選此篇,建議5招有助於停止磨牙。
甲狀腺疾病是新陳代謝疾病中,佔比僅次於糖尿病的第2大慢性病,包括甲狀腺亢進或低下,甲狀腺結節及甲狀腺癌,甲狀腺功能異常會造成代謝紊亂,引發內分泌健康問題。醫師指出,患者透過西醫治療常需承受藥物副作用,疾病易受情緒波動影響,此時不妨嘗試中醫藥物、針灸輔助調理體質,達到溫和治療效果,同時減輕疾病對心理的影響。
2024年終,不少人開始準備大掃除,面對堆積如山的物品、衣櫃裡塵封已久的衣服,總想著「以後可能用得到」,到底哪些東西該丟、哪些不該丟?常讓人不知從何整理。醫師指出,囤積情況若嚴重影響生活,如空間受限、家具難以使用,恐是患上「囤積症」的警訊,建議採用小步漸進、3箱分類、一進一出等方式改善,若成效不彰則可尋求專業協助。
「我這陣子心情不好,能陪陪我嗎?」「對人生無望,每天都不知道為了什麼而活⋯⋯」你曾聽過身邊人說這些話嗎?當家人、親朋好友發出求救訊號,我們如何傾聽及回應,給予正確的情緒價值與支持,對於能否幫助他們度過當下的低潮及自傷至關重要。心理健康專家提醒,陪伴的重點在於不爭論對錯,透過積極提升助人心理知識和技巧,不僅自救也能救人。
2024 年職場心理健康宣言「加強投資職場心理健康」: 將心理韌性融入職場 打造友善共融心理健康環境 將心理健康普及全民各行業 主席代表發表共同聲明: 心理健康對於個人福祉、企業永續經營及國家經濟發展至關重要。 為了每一個人都能享有幸福生活工作的機會, 我們與企業、專業組織、政府及民間組織攜手合作, 於各行業推動與投資職場心理健康,發展心理韌性, 造福全體工作者,促進社會幸福與經濟繁榮。 工作人口約全人口六成,而心理健康問題造成勞動力重大損失,國際和台 灣皆然。2024 年 10 月 10 日世界心理健康日世界衛生組織(WHO)與世界心理健 康聯盟(WFMH)攜手提出以「優先關注職場心理健康」(It's time to Prioritize Mental Health in the Workplace)為主題,探討如何在工作環境中促進心理健 康,減少與工作相關心理壓力。中華心理衛生協會與臺灣心理健康聯盟於 10 月17 日假臺大藥學專業學院水森館 110 會議室召開圓桌會議,邀請產、官、學代 表共同商議台灣如何促進工作者的心理健康,呼籲各界重視並投入相關資源。 職場中的壓力、疲勞、焦慮和憂鬱等問題,對個人的心理健康及工作效率 都有深遠的影響。在後疫情時代,遠距辦公、數位轉型等新型態工作模式增加了心理壓力來源的多樣性,提供支持性工作環境已成為各國企業與政府的重要責任。今年的主題提醒:健康的職場環境不僅有助於提升員工的福祉,也有利 於整體社會的進步與繁榮。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估計,全球工作人口因憂鬱或焦慮每年造成 120 億個工 作日,相當於 1 兆美元生產力的損失;以世界銀行統計推估,台灣的工作者每 年則有超過 3280 萬工作日,相當於每年 846 億新台幣的生產力損失,也就是如 果我們不作為,每年生產力的淨損失就是 800 億以上。職場心理健康不是個人 的問題,而是一種集體現象。投資職場心理健康是急迫需要!中華心理衛生協 會人權與心理健康委員會、台大公衛李柏翰副教授引用 ILO190 號公約指出,促 進職場心理健康是實踐國家的人權義務,享有幸福工作生活的機會並不是運氣 或福利,是勞動者可以主張的人權。 會議的開場,世界心理健康聯盟(WFMH)主席 Tsuyoshi Akiyama 透過影片 向本次會議參與者致意,世界心理健康日是全年度、全球的活動,WFMH 與 WHO 區域辦公室合作,每年度將各國舉辦活動向總部彙報。職場心理健康依照 WHO 初級預防在於提供所有員工心理健康訓練,次級預防在於針對高壓工作者 心理不適早期的偵測和介入,三級預防在於支持精神疾病的經驗者持續工作或 復工等。精神疾病經驗者能工作,是社會的資產。國際心理健康倡議者聯盟 (The Global Alliance for Mental Health Advocates, GAMHA) 主席,也是新加坡銀絲帶理事長 Ellen Lee 特別向臺灣 2323 萬人口(全球總人口 0.28%)致意,得 知衛福部今年擴大全國免費心理諮商範圍到 45 歲,並提供民眾索引地圖,查詢 預約時段,這項政策對職場工作者是非常重要的支持網絡。正如 WHO 響應今 年世界心理健康日所言,惡劣工作環境、歧視、不平等、工作過大、低控制力、沒有保障等都是職場心理健康風險因子,當全球 15%工作者面臨憂鬱、焦慮等心理問題,造成巨大生產力損失,預防職場的心理健康風險因子是可以採 取有效行動的。在新加坡,我們和雇主等利害關係人密切合作,舉辦經理人和 主管工作坊,使他們能夠管理心理健康危機,支持經歷心理不適的員工;辦理心理健康覺察講座,使員工了解心理不適或精神疾病早期症狀,並知道如何求助;輔導雇主起草促進心理健康指南,並為員工調整工作條件,例如彈性工 時、工作合理調整等。心理健康是每一個人的事,記者、心理健康專業人員、實務工作者、倡議者、照顧者必須拋開分岐,齊心協力為每一個人創造更安全的工作環境,在此祝賀我們在世界心理健康日工作快樂,會議圓滿有收穫。 圓桌論壇對話中,先由國民健康署北區健康職場推動中心、臺北醫學大學 公衛系陳叡瑜教授簡介台灣職場心理健康的概況;中華心理衛生協會理事、桃 園生命線主任張翠華擔任職場代表的桌長,邀請到製造、科技、服務等中小企業代表(成祐精機總監黃禮宏、宏正科技全球人資長王安倫、萬洲化學護理師 林岱誼、台北諾富特華航桃園機場飯店人資總監吳信鋐及桃園市生命線協會EAP 專案經理黃暐崙)來分享各自在職場第一線的觀察和員工服務的經驗;健康永續教育基金會董事長,也是前國健署署長邱淑媞擔任官方代表的桌長,與 各部會代表及朝野立委(衛福部心理健康司簡任技正李炳樟、勞動部職業安全 衛生署組長張國明、行政院人事行政總處主任秘書周威廷、衛福部中央健康保險署副署長陳亮妤及立法委員林月琴、廖偉翔)。各方針對職場如何回應員工心理健康需求,提出觀察與建議。 本場圓桌會議的學產官達到以下總結: 1. 對於台灣職場心理健康的概況方面,陳叡瑜教授在長期投入職場健康促 進工作發現,有投入就會有成果,看到職場的進步,企業有健康文化, 其健康職場的表現也一致。因此,要繼續投入和深耕職場健康促進,且 身和心要一起關注(健康不能沒有心理健康),讓職場更具韌性,發展 更永續。 2. 職場代表桌長張翠華總結,心理健康不是個人議題,企業組織和政府應 提供支持性的服務,且依照不同產業別、不同員工,提供不同方式,資 源整合,讓服務使用可近性高,才是真正有助於員工的心理健康。 3. 官方代表桌長邱淑媞總結,各部會和朝野兩位立委都清楚看到沒有做好 心理健康會造成生產力損失、人力損失,也是資金的損失(根據聯合國 ESG 責任投資價值影響,沒有做好心理健康的企業拿不到國際資金)。 政府已經推動很多重要措施,公務人力的員工協助方案行之有年,與國 際同步修法,勞動部提供企業與勞工心理支持,衛福部提供全國性的心 理健康服務,各部會都在投資職場心理健康,進一步的是需要跨部會合 作。立委提出職場心理健康的企業責任、心理健康資源的可及性、去汙 名的社會認知、職場心理健康文化等勉勵,不同部會資源可以彼此合 作。最後,我們不但要認知心理健康的重要,也要認知到心理健康決定 因子的重要,公部門在政策面有承諾、企業在環境面都有措施和作為, 未來在職場心理健康議題應進一步關注到精神疾病經驗者進入職場,以 及醫療衛生、人道救援、緊急救護服務人員等在災難現場,比一般人更 需要心理健康服務,還有多元族群(例如外籍勞工)、老人(銀髮生產 力)等。 這一場學產官的圓桌會議,政府部門與立委的報告,衛福部、勞動部、公 務人力和朝野立委能齊聚一堂,表示對職場心理健康的重視,對職場代表的需 求和觀察提出回應。圓桌精神應推展至各種不同產業、不同處境、不同群體工 作者的心理健康促進,特別是有具體的預算除了增加心理健康支持服務,也能 投入前端預防和促進的工作。中華心理衛生協會在今年 9 月會員大會通過,在10 月心理健康月成立「心理韌性中心」(Resilience Center)之際,辦理本次圓桌 會議,邀請職場心理健康議題的產官學代表交流。心理韌性中心將以經驗者、 陪伴者、服務提供者與政策制定者、研究者、各種利害關係人之多角對話的架 構繼續研議各類心理健康議題,透過研究發展、教育推廣及多元創意的行動專 案,策略性的將心理健康促進普及全民。
女性比男性更容易感受到疼痛!研究指出,女性受荷爾蒙波段影響,更容易感受到疼痛,甚至還會因為生理、心理的交互影響下增加憂鬱症、焦慮症的風險。但最新疼痛認知行為調查顯示,面對疼痛,有高達9成82的女性寧願忍痛也不處理。台北市藥師公會發言人、藥師王明媛表示,若長期置之不理,有可能使疼痛影響層面擴及身心。
《腦筋急轉彎2》裡的新情緒「阿焦」引起許多人共鳴,大部分的人都曾經歷過焦慮不安的時刻,最終造成一場失控的腦內風暴,到底該怎麼對抗焦慮呢?瑞典精神醫學專家安德斯.韓森(Anders Hansen)於《你的大腦有點Blue》一書中,從生物的演化和神經的發展,帶領讀者重新認識大腦的生存法則,為自己的負面情緒找到意義。以下為原書摘文:
當颱風來襲時,我們的身體不僅要面對狂風暴雨,還需應對潛在的健康威脅。隨著氣壓驟降和氣溫急劇變化,呼吸道與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大增,甚至恐懼與焦慮感也會加重。《優活健康網》特摘此篇,日本研究揭密低氣壓對人體的「隱形攻擊」。了解颱風帶來的健康影響,學會3招應對,能讓我們更好地保護自己,在颱風季節裡保持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