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秋冬換季天氣不穩定,又面臨期中考試的階段,北市聯醫中興院區兒童青少年精神科主治醫師蔣立德的門診裡,主訴各式眨眼、扭動、發出怪聲症狀的小病患也逐漸增加。不論是初診或複診的病患,往往都可見到陪伴在一旁的焦急家長,「明明就幫他補充很多營養品了,為什麼還是這樣?」「我們是不是哪裡做得不好,讓孩子又產生了什麼壓力?」
在秋冬換季天氣不穩定,又面臨期中考試的階段,北市聯醫中興院區兒童青少年精神科主治醫師蔣立德的門診裡,主訴各式眨眼、扭動、發出怪聲症狀的小病患也逐漸增加。不論是初診或複診的病患,往往都可見到陪伴在一旁的焦急家長,「明明就幫他補充很多營養品了,為什麼還是這樣?」「我們是不是哪裡做得不好,讓孩子又產生了什麼壓力?」
一名8歲男童原本健康活潑,但從半年前就開始出現眨眼、甩頭、抖動肩膀的表現,媽媽提到男童感冒很久都好不了,因為常聽到他在清喉嚨清痰聲;老師也跟媽媽反映男童上課一直發出聲音和亂動,影響學習。媽媽表示,一開始帶去診所看診時,被診斷是過敏,但吃藥一段時間後也不見好轉,孩子症狀時好時壞⋯
15歲的小傑從小被診斷為妥瑞氏症,每次大發作時,不僅舌頭會被牙齒咬到流血,沒辦法吃東西,有時也止不住的搖頭晃腦。還因感冒久久不癒使病症加重,咳到快喘不過氣,讓家人相當擔心。
近日一名母親帶著患有妥瑞氏症的兒子到台北電影院,觀影過程中兒子不時發出「啾啾聲」,因此遭到其他觀眾抱怨、責罵,該起事件也引起網路上兩極議論。為了讓大眾更認識妥瑞氏症,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精神科主任、專任主治醫師李信謙分享妥瑞氏症的症狀、治療方式並強調,病人在越焦慮時,症狀會發作的越嚴重,一個「友善的環境」對病患來說非常重要。
(優活健康網記者馮逸華/綜合報導)「呃……我就是上課中,嗯!在安靜的,嗯!時候啊,也會嗯!發出一點這樣嗯!的聲音嗯!醫生你看的出來嗯!很明顯吧嗯!啊同學都會一直學我,害我不嗯!知道怎麼嗯!辦才好。」一位滿臉焦慮的國小6年級小男生前往就診時,因為妥瑞氏症的原因,一邊眨眼一邊害羞,但又吃力地表達出自己的困難。妥瑞氏症讓家長緊張,孩子更每天都在求救該男童母親表示,男童原只在小時候出現眨眼睛症狀,診所醫生判斷是單純過敏,定期觀察就好;但是升上高年級後,狀況越來越糟糕,還因此被同學嘲笑與霸凌。近期甚至發現,男童每日洗手時間過長,多次提醒後還是無法改善。台北市立聯合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蔣立德表示,在診間問診時也明顯觀察到,男童的表情隨著媽媽的煩躁與說話快步調,出現更加劇烈地影響,雖然每天都明顯地用行為表現出不安與求救訊號,但家長常因為過於擔心孩子的生活情況,卻忽略了孩子的心理壓力表現。於是醫師先試著緩解媽媽的緊張不安,進而思考該如何避免親子間持續蔓延的焦慮。18歲前有以下症狀,可能是妥瑞氏症蔣立德指出,妥瑞氏症的症狀表現,會隨著個案當下面臨的心理壓力,以及社交環境的變化有非常明顯起伏。例如:在需要面對大眾時,或是有環境轉換與其他生活事件干擾之下,這些抽搐表現會比平常來得更加明顯,進而造成個案與旁人的困擾。在臨床上,醫師並不會因為看到症狀出現,就立即開立藥物,多半會先與個案和家人討論適應的狀況與經驗,進行完整的生理心理狀態評估之後,才會依照個別情況考慮不同治療方式。在排除一般生理與物質濫用問題後,若患者在18歲以前出現以下現象,就要評估是妥瑞氏症的可能性: 超過1年的多重動作抽搐 1種以上的發聲抽搐成年後5成患者症狀會完全痊癒蔣立德解釋,以病程來說,常見症狀初發年齡可以從5歲到學齡期左右,一般而言10~14歲是症狀高峰期,之後會逐漸緩解;成年後約有5成的個案,,而另外一半的個案仍會有殘餘的抽搐症狀干擾。許多家長因孩子症狀未持續出現,因此未規律就醫,但症狀的起伏不定,往往與個案的情緒狀態息息相關。蔣立德提醒,許多臨床研究顯示,妥瑞氏症的患者常會出現其他精神科的共病,例如有5成合併注意力不足過動症、4成合併強迫症,因此在與患者的相處上,長輩更得細心觀察病患在情緒行為上的變化,一旦發現異狀,需積極前往兒童精神科進行評估。同時教育單位也要努力經營友善的環境,避免霸凌的產生。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10歲的王小弟,近來會發出「哼、哼」類似清喉嚨的聲音,有時緊張壓力大時出現的頻率更高,除了干擾同學上課,也會影響到自己的心情。老師覺得王小弟有可能是妥瑞氏症,建議父母就醫檢查。王媽媽焦急帶兒子求診耳鼻喉科、小兒科,醫師評斷因為無明顯的上呼吸道問題,判斷有可能是「妥瑞氏症」,建議到醫學中心進一步檢查。胃食道逆流誤當妥瑞氏症台南市立醫院中醫部張惠萍醫師表示,王小弟清喉嚨的症狀應是慢性咳嗽和胃酸逆流造成。不僅大人會有胃食道逆流的現象,小朋友三歲以上就會有消化系統的問題,年紀小的小孩可能因為吃太飽,造成腸胃消化負擔,年紀長一些的學童,有時會因課業或同儕相處問題,造成情緒緊張,也容易產生胃食道逆流現象,長期下來會造成喉嚨不適。中醫四辨合一 調理後復原中醫將人的情緒歸屬於「肝」,例如鬱悶、煩躁等症狀就屬於「肝氣鬱結」,嚴重時會影響胃腸蠕動,也就是「肝氣犯胃」或「肝胃不和」的症狀。治療上先以頭皮針刺激頭部「上、中焦部位」,調節其神經系統問題。用藥方面以調和脾胃的乾薑、茯苓為主,加入疏肝理氣的枳殼、柴胡等中藥,結合辨脈、辨病、辨證、辨位「四辨合一」,第一週治療後清喉嚨的現象就明顯改善,經過三個月的調理,王小弟幾乎恢復正常,上課也能夠專心。妥瑞氏症常發病於2-15歲之間,以不自主、反復、突發、無節律性的抽動或發聲為主,常伴隨注意力不足、情緒障礙、睡眠障礙等症狀。張惠萍醫師表示,有些孩童因為不自覺的發出一些聲響,一段時間下來,會被懷疑是情緒問題或是妥瑞氏症,但張醫師提醒,像王小弟清喉嚨這種症狀,有很多因素會造成,必須一一釐清,對症治療,才能有效診治。連續、快速的眨眼、聳肩、舉手18歲以前,若有出現連續、快速、反覆的動作或聲音,包括眨眼、聳肩到舉手、提腳,或像單純清喉嚨,複雜的髒話等,稱為「妥瑞氏症」,爸媽千萬別誤以為用責罵可以讓他自我控制,反而可能讓症狀更嚴重,不理解的孤立對他們來說,也可能是更嚴重的傷害。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一名曾姓女學生,長期有注意力不集中的問題,情緒就像台煞車不靈的車子,無法控制,而且會不停眨眼睛、不時地聳肩,甚至還會甩頭往後看,嚴重影響到同學學習;正值青春年華卻成為班上邊緣人物,遭到同儕排擠。經由就醫檢查後,原來是罹患妥瑞氏症合併注意力不足過動症,醫師視女學生症狀,給予妥瑞氏症藥物治療,這位女學生出現抽動次數大幅減少,也沒有產生嗜睡等不良副作用。腦神經傳導物質不平衡 多巴胺部分促進劑可調節收治該名女學生的臺北榮民總醫院精神部主治醫師黃凱琳說明,妥瑞氏症是一種神經運動不協調而引起的病症,可能與大腦基底核、尾狀核和前額葉等大腦皮質區的神經異常有關,導致身體出現不自主、重複性的動作,稱為抽動Tics;抽動又可分成動作性和聲語性兩種。妥瑞氏症好發於學齡前兒童至青春期的少年,通常還會伴隨著強迫症、注意力缺失或過動症等。至於妥瑞氏症的藥物治療,主要採用多巴胺部分促進劑,來調節腦中不平衡的神經傳導物質,目前國內已有核准妥瑞氏症的治療藥物,能幫助妥瑞兒改善症狀。搭配習慣反向行為治療 改善妥瑞兒抽動症狀口服藥物的使用劑量也會影響到妥瑞兒症狀緩解的速度,黃凱琳醫師解釋,通常症狀能在一週後明顯地緩解,像上述女學生即是治療成效不錯的個案。除了藥物治療,也可搭配行為治療,即習慣反向治療,若妥瑞氏症患者即將要表現出抽動反應時,可訓練他們嘗試做出相反動作,或是較不影響他人反應來取代。多給予信心與陪伴 也能與症狀和平相處黃凱琳醫師最後補充,使妥瑞兒困擾的不是症狀本身,而是師長及同儕對於妥瑞氏症的不了解,讓妥瑞兒感到失落及挫折。醫師也呼籲,請先試著了解孩子的情況並接受它,放鬆心情有助於妥瑞兒症狀緩解與抽動症狀和平共處,若症狀嚴重影響生活時,應及早求助精神科醫師,別誤信偏方延誤最佳治療時機。(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公益微電影《離譜音符》中,妥瑞氏症青少年們,因腦部基底核的多巴胺過度反應,而造成身體不自主的抽動,就像是離了譜的音符;而目前已有新一代抗精神病口服藥物,能夠有效控制症狀。腦中多巴胺過度反應 妥瑞兒會不自主抽動馬偕醫院小兒部資深主治醫師陳慧如表示,妥瑞氏症是一個腦神經疾病,會出現不自主的動作或聲音,患者經常會有眨眼、搖頭晃腦、聳肩等不自主的動作,常遭受到外界的異樣眼光、嘲弄。新一代抗精神病藥物 妥瑞氏症核准使用陳慧如醫師說明,妥瑞氏症治療首先要找出誘發因素,避免過度勞累或壓力過大的情況,治療方式有非藥物及藥物治療,根據患者的症狀程度而定,輕微者調整生活作息、運動,有助控制症狀;嚴重者可使用藥物治療,目前新一代多巴胺拮抗劑藥物,比傳統藥物副作用少非常多,可改善嗜睡、動作緩慢等,大多數患者都能獲得症狀緩解。了解妥瑞氏症 學會如何與病共存過去因為許多人對妥瑞氏症的不了解,常認為孩子被鬼怪附身。陳慧如醫師強調,當孩子確認是妥瑞兒,首先要開始學習與病共存,包括家長及患者本身都必須了解、學習,才是控制疾病最好的方式,並配合醫師的藥物治療。重新定義自我 找到前進目標妥瑞氏症青少年就像是音符,再重新定義自我的過程中,可以看見未來的光點,且找到前進的目標。(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