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

藍光擾眠?多接觸光更好睡

藍光擾眠?多接觸光更好睡#失眠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你也是抓寶貝一族嗎?現在很多人晚上出門抓寶貝,睡覺前還在滑手機,過去不少研究發現,晚上使用智慧型手機、平板電腦會干擾睡眠,然而瑞典最新研究顯示,白天若能多待在明亮的環境中,可以減少這樣的困擾,瑞典烏普薩拉大學最新研究發現,白天多接觸亮光,螢幕藍光干擾睡眠情況會比較緩和,晚上睡眠較不會受干擾。研究成果已發表於「睡眠醫學」期刊(Sleep Medicine)。 螢幕藍光 干擾睡眠澳洲電磁生物效應研究中心莎拉‧勞倫博士接受「澳洲版赫芬頓郵報」(The Huffington Post Australia)訪問時表示,智慧型手機所散發出來的亮光會讓睡眠時間延遲,特別是藍色波長亮光,更會產生這種效應,勞倫博士解釋,「褪黑激素」這種荷爾蒙對維持、調節「睡眠-甦醒」節奏很重要,當身體接觸螢幕藍光等亮光時,這些光線就會抑制褪黑激素分泌,並打亂身體原本的生理節奏。 在這次瑞典所進行的研究當中,共有十四名年輕男女參與研究計畫,神經科學系副教授克裡斯汀‧班尼迪克特與神經科學系博士生佛瑞達‧蘭泰爾,想了解民眾白天接觸亮光是否會影響藍光干擾睡眠效果,因而進行這項研究。 白天接觸亮光 晚上較好睡 結果發現,如果一個人白天接觸明亮光線,晚上睡覺前就算使用兩小時平板電腦,睡眠也不會受干擾,克裡斯汀‧班尼迪克特指出,研究顯示,白天多待在明亮環境,可以減緩晚上藍光的刺激,減少藍光干擾夜間睡眠,像白天多進行戶外活動,或讓辦公室明亮一點,都是不錯的方法,不過睡覺前若還在確認工作e-mail,或拼命上社群網站,很容易讓情緒過於亢奮,最後還是會干擾睡眠。 澳洲醫學專家建議,民眾在睡覺前一小時最好「關機」,將手機放下,抱抱身邊伴侶及家人,這樣比較實在,對提升睡眠品質較有好處。(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自律神經失調 「百合病」須疏肝理氣

自律神經失調 「百合病」須疏肝理氣#失眠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很多人都有失眠或是便秘的困擾,這些問題有可能是自律神經失調所引起!有位50多歲婦人,就常有失眠與便秘的問題,而且只要有點小感冒,她就覺得胸悶喘不過氣,西醫診斷她有自律神經失調,並開給她安眠藥與抗焦慮用藥,之後她又到中醫尋求診治,經由中藥調理,西藥已減少使用劑量。 連續2、3天拉肚子又便秘收治這名婦人的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中醫科主治醫師謝旭東表示,該婦人來就醫時是因為有便秘困擾,並且曾吃健康食品幫助排便,雖然會連續2、3天拉肚子,但是又會便秘,她並曾經去很多大醫院檢查,怕腸子有病變還做了大腸鏡檢查,都沒有問題。 便秘+失眠+胸悶+胃食道逆流這名婦人不只是有便秘的問題,謝旭東醫師指出,她還有胃食道逆流與失眠問題,若是有感冒,就覺得胸悶會喘不舒服,去看了西醫很多科別,最後是被診斷有自律神經失調,並開給她安眠藥與抗焦慮藥,做症狀治療,因為自律神經失調不是一個病,而是很多症狀的總稱。 百合病人容易緊張與焦慮謝旭東醫師進一步指出,中醫認為,自律神經失調是百合病,主要是因為個性所引起,百合病的病人容易緊張與焦慮,總是會有求好心切的情形,而且凡事不能拖、要快,是由情志引起的疾病,中醫則認為會肝氣鬱結。 逍遙散+小柴胡湯 疏肝理氣肝是總管全身氣機,謝旭東醫師解釋,氣通不通都由肝來管,氣是全身從頭到腳都要通,否則就會痛,而這位婦人就是因為氣滯的問題,以致引起諸多不適症狀,所以要從疏肝理氣方式來改善,可以用中藥逍遙散與小柴胡湯等疏肝藥物來做調理。 杏仁+栝蔞仁+薏仁 潤腸通便謝旭東醫師並指出,便秘也不會只用大黃之類瀉藥,而是會配合種仁類藥物,因為富含油脂類藥物,大便才不會乾,這類潤腸通便藥如杏仁、栝蔞仁與薏仁等,大約吃2周藥就可以改善便秘,而這名婦人在經由服用疏肝理氣藥與安神藥四、5個月後,抗焦慮藥已減半,失眠藥也不需要天天吃了。(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月經異常 原來子宮感冒了!

月經異常 原來子宮感冒了!#失眠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中醫養生之道「男腎女肝」正好點出了身為女人,會因周期而來的月經,倒致正常的血液流失、心神不定、眼睛痠澀、脫髮、失眠、多夢等症狀,經期不穩定脾氣變得暴躁易怒,整個人看起來就是憔悴許多,這種情況正是典型的氣血兩虧,攸關心、肝、脾是否健康順暢,食療上要注重疏肝解鬱。腰痠、痛經 比一般人還怕冷生理期的肚子疼,嚴重時可能會使腸胃翻攪,痛到地板上打滾,加上臉上狂冒痘痘,造成美觀上的瑕疵,身體偏寒造成子宮受寒、氣血淤積、導致內分泌紊亂,就會發生以上狀況,此外,當子宮感冒,可能伴隨有這些問題:「經常腰痠、痛經」、「比一般人還怕冷」、「感到手腳冰涼,月經異常,而且有小便頻繁症狀!」檢查自己是否過度減肥 營養不良別輕忽月經遲滯的徵兆,除了先天子宮的問題,更可能是後天的子宮病變或功能失常,可以先檢查自己是否因過度減肥、營養不良,還是子宮發生異常病變,所導致的月經延遲問題。錯誤減重 致使肝脾功能下降有的人是因為剛生孕或小產,因而氣血失調,有的則是錯誤減重,致使肝脾功能下降,影響造血系統,月經不調,導因於氣血不足、疏泄失調,因此需中式飲食調理,強烈的西藥容易體虛,反而無法真正調經理氣,針對不同正後採取對症的湯膳,血氣足,病痛自然除。白帶易致泌尿道、骨盆腔感染夏日炎炎,天氣悶熱,身體濕熱,正是女性私密處發炎的好發季節,女性朋友羞於啟口的問題,卻老是糾纏難解,反覆發生,除了影響日常起居,也影響工作與交友,白帶不僅僅是讓人騷癢難堪的小毛病,更容易造成泌尿道,以及骨盆腔感染,大大增加不孕的風險。睡眠不足、飲食失調 加重症狀有些年輕女性,可能在月經來時,會伴有乳房脹痛現象,造成輕微乳線炎,孕後婦女,也會因為乳汁滯留,未能順利排出,會演變成急性乳腺炎,若是再加上睡眠不足、飲食失調、壓力等,也會相對加重症狀,平時也要維持心情平和,多多按摩乳房穴道,同時避免環境荷爾蒙的侵擾,才能真正解除乳房警報。(本文摘自/肝膽排毒不吃藥:100道保肝壯膽安心食療/博思智庫)

「白熊」現蹤 失眠者苦哈哈

「白熊」現蹤 失眠者苦哈哈#失眠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你可以透過高達數百種取向的心理治療(例如:敘事、焦點、精神分析、正念、認知行為、催眠等等)、泛心理治療(例如:身心靈、家族排列、同質療法、精油、花精等等)或更多種方式,再次找到愛、快樂、勇氣、果敢、意志、行動力與生命意義,甚至是童心未泯,但你就是很難叫自己睡著。「白熊效應」 越擔心越易失眠即便心理治療發展到今天,各種取向推陳出新,但是對於失眠的處理,依舊停留在「行為療法」與「根本問題的解決」。事實上,我們看到太多實例是:個案的認知改變了、經驗被統整了、生命故事改寫了、家庭動力重組了──到了晚上,繼續失眠。從生理學角度,我們可以解釋:網狀上行系統內神經元膜上GABA-A的敏感度永遠被改變了,從心理學的角度,我們可以解釋:助眠工具為什麼很容易失靈的原因──人類的心靈是「單行道式的自由」,對於任何事物,人類都能指揮大腦「去思考」它,卻無法命令自己「不去思考」任何事物,這會導出有名的「白熊效應」:倘若我叫你「不要」在心中想像一隻大白熊,結果會怎樣?故意不思考 結果適得其反結果必然是「滿腦袋統統都是大白熊」,因為人腦無法「故意不思考」特定的事物──當你故意不想要思考某件事,你的腦袋就會拚命去思考那件事(大腦自動執行你的意志,把那件事忘掉,但怎麼想也做不到),最終結果就是適得其反。你一定告訴過自己:「明天我有重要的事情,今晚一定不能失眠。」只要這樣想,當晚你就會失眠了:閉上眼睛,努力叫自己放鬆,努力告訴自己什麼也不要想──然後什麼有的沒的全給你回憶起來了,連幾月幾日某某某在什麼場合向你借了十元銅板,這種瑣碎的畫面也有可能會冒出來。不努力保持清醒 馬上就可入睡於是,就在時鐘滴答滴答的秒針移動聲中,能睡的時間越來越少,你越來越焦慮,隔個幾分鐘就拿起鬧鐘來看一下,睡意卻越來越淡,天色也越來越亮,等到時間已經差不多該起床了,你終於決定放棄,此時,濃濃的睡意才開始淹沒你的腦海這樣的「悲劇」,相信是所有失眠者都共同擁有的記憶,其中,最核心的一句魔咒:「我今晚一定不能失眠。」保證可以讓你輾轉反側睡不著,而眼見大勢已去,決心放棄,不再掙扎,龐大壓力頓失,一句:「算了,不要睡了。」很快就可以讓你掉進沉沉的夢鄉,讓你非得努力保持清醒,否則就會耽誤到第2天的大事。(本文摘自/別怕安眠藥/寶瓶文化)

睡不著 安眠藥吃掉一座雪隧

睡不著 安眠藥吃掉一座雪隧#失眠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為服用安眠藥去汙名化的行動需要支持,偏偏社會的氛圍卻是以恐嚇失眠者為樂:不管是親朋好友、報章雜誌、社會團體,人們總愛以各種方式來提「醒」失眠者,安眠藥可能有的風險包含哪些與哪些,但失眠者已經夠焦慮了,升高焦慮只會抵消掉更多安眠藥的效果,徒增藥量,百害而無一利。「恐引發失智」? 安眠藥成受害者近年來加入一些醫療研究者,為了量產論文而不斷重複研究某些事物與其他疾病的相關性,很不幸的,安眠藥也成為其中的受害者,甚至被建構出可能引發「失智症」或「癌症」的議題來。特別是一般民眾往往不清楚「相關性」並不代表「影響性」,例如:罹癌的人100%都呼吸空氣過,沒呼吸空氣過的人(一出生就夭折)100%都不會罹癌,我們能據此推論呼吸空氣會致癌,所以從此開始憋氣嗎?當然,研究還是真的,因為你壓住口鼻後不用多久就會死亡,之後就不會罹癌了──但這有意義嗎? 國人總計服用約3.39億顆最糟糕的是,連衛生主管機關也加入這行列:2016年初,衛生福利部食藥署開記者會,內容是2014年國人總計服用約3.39億顆安眠藥,與2013年的3.27億顆安眠藥相比,多吃1200萬顆的安眠藥,相當於多出一座雪隧的長度,用量創史上新高。汙名化安眠藥 失眠者更睡不著就這樣,不同的人基於不同的動機、立場、知識背景與目的,一而再、再而三的汙名化安眠藥,但共同產生的效果就是讓大眾的認知更偏差,失眠者的焦慮度更高、更不容易入睡,結果就是安眠藥的使用量更大。我們無法阻止人們在安眠藥上頭作文章,秀自己的下限;只能寄望於喚醒失眠者的權利意識。至少,從了解開始,而不是在極大的恐懼中不得已的狀況下服用。希望能在充分了解之後,做出屬於自己的評價與選擇。(本文摘自/別怕安眠藥/寶瓶文化)  

失眠性思維 越累越睡不著

失眠性思維 越累越睡不著#失眠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當你想欺騙自己,在剛要入睡的時候,就刻意告訴自己:「算了,今天失眠好了。」睡意會像機靈的魚兒,小心翼翼的觀察著你的舉動,似乎有意上鉤,偏偏在最後一刻,轉身揚長而去。你的釣竿充其量只會動了動,讓你暗自竊喜,然而,你急促的呼吸聲與怦怦的心跳總會洩漏你的企圖,讓一切回到了原點。不斷注意周遭 反而越來越清醒就是你的大腦中這個無可改變的機制,才會讓人們發展出所謂的「失眠性思維」:不斷的注意自己是否即將睡著,或是開始有睡意,也不斷的注意周遭的環境,看看自己還剩多少時間可睡,結果卻造成自己越來越清醒,越來越沒睡意,也越來越緊張,變成一個惡性循環,最後就是徹徹底底的睡不著。針對失眠設計課程 功效大打折然而,這個機制的破壞力還不止於此,它還會讓絕大多數針對失眠而設計的課程、訓練與儀器,即便有功效,也大打折扣,舉個例好了:想一想,你不管採取哪一種「睡眠輔助工具」,你總得花心思在該工具上面吧?例如:你如果打算做完SPA後,回家在臥房裡燃起精油燈,放個宣稱有助眠效果的輕音樂,協助自己入眠,那麼,「SPA服務」、「精油」、「輕音樂」就會成為助眠的主要工具(輔助流程姑且不計),也自然會產生一堆「原生問題」,諸如:「到哪做SPA呢?」「用什麼精油好呢?」「放什麼輕音樂呢?」潛意識投射需求 把問題複雜化就當你盤算上述問題的同時,潛意識也會偷偷把你內心的欲望與需求投射過去,把問題給複雜化,例如:「這張宣稱有助眠效果的CD會不會只是一般的輕音樂?我會不會被騙?」「這精油大家都說很靈驗,我一定不能失敗!」「我的計畫不能被打斷,我一定要關掉手機,拔掉電話線,就算老闆家人朋友找不到我也要堅持下去!」這些「衍生問題」背後已經多藏了一份期待、抗拒、恐懼、懷疑、堅持等等情緒,抑或控制感、安全感之類的需求;而且,你還無法禁止自己這麼想(別忘了白熊理論)。最後,連「睡眠輔助工具」本身都會讓你患得患失、戒慎恐懼又忐忑不安,反而難以入眠。原初效果(倘若有的話)消耗殆盡。(本文摘自/別怕安眠藥/寶瓶文化)

66歲翁「無性趣」 睪固酮缺乏作怪

66歲翁「無性趣」 睪固酮缺乏作怪#失眠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66歲的老黃(化名)外型健壯,退休後喜歡跟老朋友打牌、閒聊,無意間透露對自己性生活的表現不滿意,被朋友笑稱是「3秒交」先生,最近3個月症狀變本加厲,不但床上性趣全無,白天身體虛弱,出現心悸、呼吸不順,晚上失眠,還惡夢連連,求助精神科診斷才知道是睪固酮不足惹禍。失眠、情緒困擾及性功能障礙開業醫師魏福全表示,40歲以上的中老年男性最怕遇到失眠、情緒困擾,及性功能障礙3大困擾,而這些都與睪固酮低下有關,根據台灣男性學醫學會統計,在台灣40歲以上的男性每5人就有1人有睪固酮缺乏的問題。骨質疏鬆、腦中風 合併失眠、憂鬱睪固酮低下恐成為性功能障礙、糖尿病、高血壓、心臟病、骨質疏鬆、及腦中風等疾病的高危險群,另外也容易合併引發失眠、憂鬱症、廣泛性焦慮症及恐慌症等身心障礙,男性朋友千萬別掉以輕心。  開業醫師楊聰財表示,中老年男性因睪固酮不足,前來精神科求診的患者不到1成,大部分是主訴睡眠困擾、神經質、憂鬱或注意力無法集中等問題,還有因性慾全失、性功能障礙出現無力感,覺得人生失去意義、自己快活不下去等,才找上精神科醫師求助,最後抽血檢查才發現是睪固酮不足所引起。睪固酮不足 又稱「男性更年期」台灣男性普遍不瞭解睪固酮低下問題,或以年紀大很正常、性事難以啟齒等理由延誤治療時機,男性睪固酮不足又稱「男性更年期」症狀,建議35歲以上男性,可以每半年至1年自己填寫TDS生心理評估表(LOH表),有需要時可以進一步抽血檢查血中睪固酮濃度,若發現睪固酮不足時應盡速補充睪固酮。【附表】TDS生心理評估表(LOH表)1.你的性慾是否降低? 2.你勃起時的硬度是否無法與過去同日而語?3.你是否感到沮喪,同時(或者)脾氣變壞?4.你是否發現自己「享受生活」的感受不如從前? 5.你是否察覺有體力不足,同時也有耐力不足? 6.你是否發現最近運動時,體力變差很多?7.你是否感到缺乏活力? 8.你是否發現最近工作績效每下愈況? 9.你是否在吃完晚餐後就感到昏昏欲睡? 10.你的身高有否減少?※若符合第一、第二題症狀,或其他任三題符合症狀時,您的血中睪固酮濃度可能已經不足,建議進一步向醫師諮詢。               (資料提供: 台北市昇心康禾診所)

後頸好痠睡不著? 30歲女頸椎退化

後頸好痠睡不著? 30歲女頸椎退化#失眠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30歲的徐小姐,10年的一場車禍導致頸椎受傷,治療後以為獲得改善,102年開始出現後頸疼痛、頭暈、左側耳鳴、左側鼻塞、左肩延伸至左手5指麻且無力,左眼乾澀無法對焦,眼睛好像快要掉下來一樣,有時還會喘不過氣,左手無力,雙後足腫脹疼痛,左側膏肓穴處疼痛等,長期睡不好因而起了想死的念頭。胸悶、呼吸困難、長期失眠36歲鍾小姐也因騎機車被撞,導致頸部損傷,當時未做開刀治療,直到2年前因工作常需搬重物及久站,後頸開始覺得很緊,好似被人用手一把抓住的感覺,向前向後仰及轉左側脖子都會痛,痛起來就會出現胸悶及呼吸困難,甚至拿杯子不到1分鐘手就開始痠痛,長期失眠,工作無法集中精神。肩頸痠痛、半邊臉痛、喉嚨有異物現代低頭族、3C族導致長期姿勢不良,頸椎退化引起的症狀多樣,除常見肩頸痠痛外,還會伴隨牙痛、半邊臉痛、喉嚨有異物感或吞嚥不適,患有這種疾病的人也變多,由於引發的症狀不常見,會讓病人無助不知該看哪一科,甚至被當成身心病人處理。1年不提重物 避免再度傷害神經頸椎壓迫引起的自律神經失調,初期以藥物、復健牽引、配掛頸圈、交感神經節阻斷術等保守性治療為主,如果無明顯療效,可透過手術將退化突出的頸椎椎間盤切除,再進行椎體間融合術,解除患者長年痼疾。大林慈濟醫院一般外科醫師簡瑞騰提醒,此疾病有別於運動或感覺神經壓迫,病患在開刀後有些症狀不會立即獲得改善,需經過時間耐心調養、保養,急不得,建議3至6個月,甚至1年當中,包括不能搬重物、手高舉、動作太大或粗重工作等,才能避免神經在復原中再度受到傷害。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