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悶

考生壓力過大 易罹患「腸躁症」

考生壓力過大 易罹患「腸躁症」#胸悶

(優活健康網記者劉麥文/綜合報導)國中基測報名在即,大部分學生都很容易緊張,且同時合併有拉肚子、心悸、胸悶、頭痛等症狀,以致於記憶力減退、不容易專心、讀書效率不佳。一名國三學生至門診就醫時就表示心情煩躁、無法定下心來,總覺得胸悶、坐立不安、失眠的情形,晚上雖然疲倦,又難以入眠,因頻頻腹瀉至腸胃科求診,醫師則診斷為壓力引起的「腸躁症」。台南市立醫院身心科醫師胡慧芳表示,這名國中生是典型青少年焦慮症的患者,患者常常合併有憂鬱與焦慮的症狀。個人體質因素與課業問題、同儕互動、以及經濟與家庭因素等環境壓力,都是造成焦慮症的病因。它的症狀除焦慮緊張外,也會合併自律神經失調,包括頭痛頭暈、心悸胸悶、腸胃失調、手腳發麻等。若無適當治療,除導致考試表現失常外,症狀也會持續到成年期。在治療方面,可以同步採用放鬆訓練、心理治療與藥物治療。在家庭方面,父母的期待與子女情緒困擾有密切關係。期待過高,會令孩子過度焦慮,對學習產生負面影響;但過低的期望,孩子也會缺乏學習動機,如何給予子女適當的期待和支持,為人父母需要智慧。胡慧芳建議以下四點,一、放鬆訓練,藉由一整套的鬆弛練習,以「腹式呼吸」為核心,教導個案學習調整自己的呼吸,放鬆自己的肌肉,以便能緩和並控制生理焦慮的反應。二、認知治療,探討個案過度擔心的想法是否合理,並找出適當的替代性想法。適當且持續的運動。三、「每週三次、每次三十分鐘、心跳一百三」有助放鬆身心、改善睡眠。四、良好的壓力管理。控制不必要的氣力的損耗;增加個人適應環境的力量。五、足夠的人際支持與情緒宣洩

胸悶不一定是心臟問題? 恐與壓力大有關

胸悶不一定是心臟問題? 恐與壓力大有關#胸悶

(優活健康網記者劉麥文/綜合報導)時常會有人因胸悶或胸痛到醫院求診,有男有女,有老也有少。大部分人驚覺到有胸悶的感覺時,往往會先想到是「我的心臟是不是出了什麼問題?」阮綜合醫院胸腔內科醫師楊宗憲表示,其實很多時候胸悶和心臟並沒有直接的關係。楊宗憲解釋,胸悶或胸痛,會有各種不同表現方式及程度上的差異。有的胸部疼痛像是抽痛一下或感到猶如刀子在割、有的是胸口不舒服、也有人說胸部緊緊的,呼吸急促或呼吸不到空氣,更嚴重的會覺得整個胸部縮了起來,像是有東西壓著,有人甚至有些會痛到噁心、嘔吐或冒冷汗。楊宗憲指出,這種病所引起的胸悶可能也和飲食有關,常常發生在吃飽飯後躺下來時,症狀可能加劇,活動會使症狀改善。有少數病患的胸悶和情緒有明顯的相關性,譬如有明顯的情緒起伏時的會出現「過度換氣症候群」,導致呼吸次數過快、四肢發痲、嘴角發痲、呼吸困難等症狀。常見的引起胸悶的疾病有以下幾種,通常都發生在過去有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或有心臟病的家族史的病人。胸悶通常出現在運動或勞累時,可能會同時合併下巴或左手臂的酸麻感。而一般對氣喘的印象是「喘」得很厲害,其實多數的氣喘病患可能只有夜間或清晨的咳嗽或胸悶而已,多半會發生在夜間或清晨,有時運動或情緒的激烈起伏也會加重症狀。其實像是先天性心臟病、間質性肺部疾病、肺水腫等會引起缺氧的病變都有可能出現胸悶。整體而言,上班族若經常飽受胸悶、胸痛困擾,以常見原因發生機率來看,近一半機率是肌肉太緊繃造成,尤其是感到焦慮、恐慌,或是壓力大會造成肌肉緊繃、呼吸困難,引發胸悶胸痛現象。另有四分之一機率是腸胃道疾病,令人容易直接聯想的心臟,與胸腔問題各約佔10%。楊宗憲提醒,無論是哪種原因造成胸悶胸痛,都輕忽不得。一旦查覺到這次發生胸悶、胸痛的頻率、疼痛時間、長度與症狀,和過去不同,便應該就醫,讓專業醫師做正確治療判斷。(資料來源:阮綜合醫院提供)

高溫下外出工作 胸悶、頭暈應速休息

高溫下外出工作 胸悶、頭暈應速休息#胸悶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近日,南部地區連日高溫,經媒體批露多起居家民眾疑似熱死一事,經查各就醫醫院研判只有台南官田訓練中心一名新兵高度懷疑是因出操上課引發中暑相關心血管疾病而送醫不治,台南市衛生局提醒民眾,如覺得自己胸悶、頭暈不適或心跳呼吸過快疑似中暑症狀時,應儘速至陰涼處休息或就醫。因此,天氣炎熱時居家民眾若無空調系統務必打開門窗與電扇保持屋內通風並隨時補充飲水,尤以頂樓加蓋或鐵皮屋更需注意室內溫度。室內上班族、業務員等經常要出入冷氣房的族群,由戶外高溫環境要進入室內空調前,宜先於門外稍作休息或穿上外套再進入,避免身體無法適應溫差而引發急症。如非必要勿長時間在高溫戶外或盡量避免正午艷陽高照時外出,以免引發身體不適,若仍必需高溫時外出或工作,需攜帶遮陽物品及做好防曬措施並隨時注意補充大量含鹽分或電解質的水分,不要等口渴了才喝水,如覺得自己有頭暈、頭痛、胸悶、噁心、氣促等現象,務必儘速將離開高溫場所,當仍無法解除身體不適時務必盡速就醫。因全球暖化所造成的溫度變化,氣象局資料顯示七月南部平均最高溫達32.9℃,據研究資料顯示高溫氣候會造成體溫過高進而影響循環系統。較常見的熱因性死因及疾病為熱痙攣、熱昏厥、熱中風、心血管疾病、心肌梗塞、呼吸道疾病及慢性肺部阻塞等,且氣象變化尤對心血管疾病及老年人影響最大。

有抽菸習慣?年輕人當心爆自發性氣胸

有抽菸習慣?年輕人當心爆自發性氣胸#胸悶

(優活健康網記者沈俐萱/綜合報導)有抽菸習慣且年齡在10~30歲之間的高瘦男性要多注意了!他們是自發性氣胸的好發族群,書田診所家醫科主任康宏銘表示,自發性氣胸是指在沒有外力影響的因素之下,肺泡突然無預警地自行破裂。常見的症狀有胸悶、胸痛、冒冷汗、呼吸困難等。男女發生的比例約 5:1到10:1。若發生在年輕女性身上時,由於症狀與二尖瓣脫垂、肋軟骨炎、焦慮症等相似,需鑑別診斷,不可忽視。康宏銘主任舉例,32歲黃小姐,上班途中走在馬路上時,突然感覺胸口悶痛,由於平日有抽菸的習慣,偶爾也會有胸悶的感覺,因此也不以為意,經過一天之後情況仍未改善而求診,經胸部X光檢查發現右肺有小量氣胸,治療後痊癒,另外還有位21歲邱小姐,在上課時突然感覺到胸口一陣刺痛,同時彷彿聽到胸腔裡有爆裂音,隨後即感覺胸悶、有點喘、甚至冒冷汗。胸部X光檢查發現右側有大量氣胸,右肺葉幾乎全部塌陷,治療後也已痊癒。不過康宏銘主任也提醒,雖然上述兩名患者已痊癒,但自發性氣胸再發率高達三成,第二次發作者再發機率則高達五成以上。預防再次發作,要避免吸菸(包括二手菸),以及避免進行高山活動及潛水。最後康宏銘提醒,自發性氣胸發生在年輕女性時較易忽略,但其實發生比例也不算少。發病時的病況可能很輕微,但嚴重者可能會危及性命,因此有胸悶、胸痛、呼吸困難等症狀者,應儘早就醫診斷治療。

罹胃食道逆流不舒服 按摩穴位可舒緩

罹胃食道逆流不舒服 按摩穴位可舒緩#胸悶

秋冬之際氣溫驟降,為了抵禦寒冷,人們的食慾增加,開始吃起麻辣鍋、吃到飽、烤肉、炸雞等高熱量食物,在狼吞虎嚥飽餐一頓之後,是否注意到您的胃悄悄在抗議呢?是否覺得左上腹常常悶悶脹脹,且隱隱作痛呢?是否時常覺得胸口悶悶的,並且帶有灼熱感呢?時常剛躺下就要咳嗽,喉嚨黏黏癢癢,非常不舒服而影響睡眠呢?或者是時常吐出酸水,嘴巴有異味,中醫師特別提醒,小心!胃食道逆流已經悄悄找上您。(圖:內關穴)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林森中醫院區中醫內科醫師吳修安簡單歸納胃食道逆流的症狀:(1)胸口灼熱感、胸悶痛:這是最常見的標準症狀,因為胃酸逆流至下食道部位,造成賁門發炎而引起疼痛、燒灼感,俗稱火燒心。也有人會合併胸悶腹脹、打嗝、泛酸及噯氣等症狀。(2)喉嚨異物感:胃酸逆流而導致喉嚨有異物或有痰的感覺,常常得清喉嚨才舒服。(3)咳嗽以及聲音沙啞:出現胃酸逆流上來而回流至氣管造成長期咳嗽,長期刺激到聲帶及咽喉,導致聲音嘶啞。(4)吞嚥困難以及出血:由於胃酸逆流造成食道發炎、糜爛,甚至引發慢性潰瘍,最後導致食道狹窄而出現吞嚥困難,或是食道潰瘍後引發出血。在生活管理方面,避免吃消夜,晚上八點之後就不要再吃東西,睡覺時可多放一個枕頭,把頭部墊高15到20公分,減低胃酸逆流機會。不要穿太緊的衣服,因為這樣會增加腹部以及胃部壓力,並且應該要減肥。飲食習慣應該改善,避免在吃飯期間喝下大量水分,並且細嚼慢嚥。狼吞虎嚥以及吃飯期間喝下大量水液,會急遽增加胃部壓力,增加逆流機會。他說,細嚼慢嚥可以控制所吃的食物量,才不會吃太多,也有助於減肥。大量咀嚼可以促進唾液分泌,中和逆流上來的胃酸濃度。平時也可以按摩穴位,常見的足三里穴,內庭穴,內關穴,支溝穴對於保養或者是急性症狀緩解都有幫助。

胸悶、心臟砰砰跳 我會猝死嗎?

胸悶、心臟砰砰跳 我會猝死嗎?#胸悶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忠孝院區一般內科主任江碩儒表示,近來聽聞名人或其親戚因猝死而英年早逝,造成社會大眾對「猝死」的驚恐和關注。門診中常有人問「我會猝死嗎?」,看來貌似健康的人,或病情經治療後已穩定,或正在好轉的患者,在很短時間內意想不到的死亡,令家人無法接受、朋友震驚。江碩儒指出,猝死的主要原因是心臟病,大多數是因心臟功能忽然喪失,患者可能事先知道也可能不知道自己的心臟有毛病,更令人擔心的是,又無法預期。直接造成民眾死亡的原因是急性心室心律不整,這會造成心臟停止和心臟的血打不出去,若沒有在四到六分鐘內獲得急救,病人的腦部就會造成不可恢復的傷害。急性心室心律不整會造成死亡的原因包括心室頻脈和心室顫動,根據流行病學統計,80%的原因是「冠心病」,大部分是因為二條以上的心臟冠狀動脈阻塞。但其他20%或者是年輕人的猝死就要考慮更多了,包括先天或後天的,如瓣膜性心臟病,肥厚性或擴大性心肌病變,心肌炎,電解質不平衡,右心室再生不良或結構異常,或缺氧性的先天性心臟病,或先天心臟細胞異常等。有些研究顯示,劇烈體力運動中分泌的「adrenaline腎上腺因子」會誘發這些已存在的先天心臟異常產生急性心律不整而造成死亡,但另外有些研究顯示,這牽涉更複雜的原因。民眾有哪些不舒服時,要特別警覺是不是心臟有問題?江碩儒說,平常如有容易喘氣,上氣不接下氣,半夜端坐呼吸,疲倦,雙腳沉重,胸痛、胸悶,心悸,暫時性失去意識,水腫,就要小心注意自已是不是有心臟問題。有些病患在死亡前會出現胸悶、胸痛、全身不適、呼吸困難、心律不整、噁心、冒冷汗、頭暈、心臟衰竭、昏厥等徵兆,但是有些病人沒有任何徵兆。當然,怎麼預防治療也是大家所關心的。江碩儒建議民眾,要認真治療高血壓、高脂血症、糖尿病,適當參加體育活動,戒菸酒。避免長時期緊張和情緒激動,培養樂觀態度。有症狀要趕快就醫。家族是否有猝死、早發性冠狀動脈心臟病的直系或旁系血親,這些可以使自己更警覺。一般可進行理學檢查,即量血壓、心臟聽診,或其他檢驗檢查,例如檢查血脂肪濃度、安靜心電圖、運動心電圖、心臟超音波。

輕微心悸也要注意 恐心肌梗塞奪命

輕微心悸也要注意 恐心肌梗塞奪命#胸悶

國片海角七號中的國寶茂伯28日心肌梗塞猝逝,讓許多人感到相當惋惜,茂伯的弟弟說,先前茂伯就有輕微心悸,但休息一下就好,而且他平時有運動,認為他沒問題。台大醫院雲林分院心臟血管中心主任王宗道表示,近來氣候變化大,許多患者容易引發心肌梗塞及中風,曾經一個晚上就有四名心肌梗塞患者來急診,他呼籲民眾勿輕忽胸悶、呼吸困難的小毛病。(圖片為心臟結構圖,翻攝自維基百科)王宗仁說,急性心肌梗塞的黃金搶救時間僅30秒,讓人無法反應,但事先並非無法察覺,就像地震來臨前會有些異狀。他指出,發生心肌梗塞前,就可能會產生心悸、胸悶的症狀,這時休息一下就會好其實是警訊之一,因為運動後心臟容易產生症狀,而這時心血管阻塞程度已到70%,否則是沒有症狀的,阻塞程度到90%以上更是會時常冒冷汗,一活動就心悸,所以心臟病患心悸休息後就算會好也應盡速就醫檢查。王宗道表示,9成心肌梗塞患者患者具危險因子,除了三高(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或肥胖者是心臟血管疾病的高危險群,尤其有高血脂更須小心;而瘦子(BMI>23)產生心肌梗塞的例子也不少,臨床發現因為瘦子血管沒有脂防保護,血管斷裂狀況比一般人更嚴重,另外抽菸、不運動的人風險也頗高。有中風嗎?看「笑笑殭屍會說話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aid=13843腰背僵硬痛到驚醒!當心僵直性脊椎炎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aid=13838&HN_Yr=0&HN_Mon=0天冷苦「腦」又傷「心」 三高群留意心腦血管疾病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aid=13846&HN_Yr=0&HN_Mon=0

天氣忽冷忽熱 心血管患者應防心肌梗塞

天氣忽冷忽熱 心血管患者應防心肌梗塞#胸悶

最近正逢季節交替時刻,氣溫不穩定,日夜溫差大,對心血管的病患來說需要更注意自己的身體狀況,根據平面媒體報導,上月新竹縣警察局婦幼隊長俞嘉賢,突然全身冒冷汗、胸悶、胸痛、呼吸不順送醫急救,本月竹東分局錢姓、蔣姓警員也突然感覺胸痛,上班時身體不適,接連送往醫院急救,都被診斷出心肌梗塞,其中46歲的錢姓警員,更是緊急做了心導管手術,裝4根支架後才脫險。苗栗縣政府衛生局衛教文章表示,天氣轉涼時,對於患有慢性病患者,尤其是心血管疾病病史民眾,就必須多加留意,因為當氣溫驟降時,血管也會跟著收縮,這時血壓容易升高,進而造成高血壓患者容易有腦出血的可能,另外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的患者,本身血管因疾病關係,彈性會比較差,面對溫度的改變,血管收縮、擴張的調節能力也不好,所以,有高血壓或糖尿病的患者,如果未控制好,就可能會因為血管收縮導致冠狀動脈阻塞,而引發心肌梗塞、腦部血管阻塞引發腦中風苗栗縣政府衛生局衛教文章也提醒,有高血壓患者,必須要遵照醫師的指示,按時服用降血壓藥,飲食上最好保持清淡,同時也要避免高膽固醇(如內臟、蛋黃、魚卵、蟹黃等)飲食,少吃油炸食物,避免增加心血管的負擔。另外,有感冒時,亂服藥可能導致血壓上升,所以購買前一定要詢問醫師,依照醫師指示用藥,確保自身用藥安全,最後一定要注意血壓的變化,隨時量血壓,注意自身健康狀況,才能健康過冬。心血管疾病秋冬保養之道http://www.uho.com.tw/sick.asp?aid=7459心血管疾病預防 從年輕做起http://www.uho.com.tw/sick.asp?aid=5628別輕忽代謝症候群 當心引發心血管疾病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aid=12586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