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悶

胸悶、體重減輕要當心 恐是肺癌警訊

胸悶、體重減輕要當心 恐是肺癌警訊#胸悶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瓊之/綜合報導)在台灣,肺癌是國人罹癌的頭好號殺手,雖然發生率排名第三,但死亡率卻高居於惡性腫瘤之冠,對此,台大醫院新竹分院內科部暨胸腔科柯政昌醫師表示,根據院內統計分析發現,一年有高達129人為新診斷的肺癌病人,最年輕的病人只有28歲,最年長的病人為89歲。而在所有肺癌患者中,腺癌病例約占所有的7成是最常見的肺癌,且不少病患多為無吸菸女性,但醫師提醒民眾,吸菸仍是肺癌的高度危險因子,曾有研究指出,除了亞洲人基因的特殊性,低劑量的致癌物如焦油濃度較低的菸品、二手菸或空氣污染,會滲透至肺臟末梢處,進而提高罹患肺腺癌風險。肺癌初期無症狀  8成民眾發現已晚期肺癌初期無症狀,當患者出現咳嗽、胸悶、胸痛、呼吸會喘、體重減輕、疲勞、骨頭疼痛等症狀時,80%已是肺癌第3、4期,無法開刀治療,多以化療與標靶治療為主,放射療法為輔,平均存活約8個月。柯政昌醫師指出,肺腺癌的病人必須接受腫瘤的基因檢測,再依結果來選擇個人化的治療方法,才能提高2、3倍的存活率,根據台大醫院新竹分院過去的統計分析發現,肺腺癌的上皮生長因子受體基因檢測結果為53%有基因突變,也就是對標靶治療會有效果;其餘47%則沒有突變,必須以化療為主來治療,才會有效,以現在的治療方法,即使是第4期的肺腺癌病人,平均存活時間已經可以達到2~3年。每年定期接受肺部篩檢 有助於確保健康最後,醫師提醒民眾,若是屬於高危險群並且未定期篩檢肺部者,建議每年至少進行一次肺部的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的肺部篩檢,不僅可確保健康,更能降低國人肺癌死亡率。

以為胸悶沒事!他心肌梗塞併發心臟麻痺險死

以為胸悶沒事!他心肌梗塞併發心臟麻痺險死#胸悶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瓊之/綜合報導)一名51歲的管先生,有長期吸菸的習慣,日前因突然胸悶、冒冷汗,極度不適緊急至醫院就醫,後來被確診為急性心肌梗塞併發心臟麻痺,經過心導管手術並搭配葉克膜、主動脈幫浦及暫時性心律調節器進行搶救,目前情況已穩定,且語言及肢體動作功能復健狀況良好。腦部缺氧 導致語言、肢體受影響台北醫院心臟內科王克帆醫師表示,管先生在就醫前3天已經感到間歇性胸悶不適,且常伴隨冒冷汗的症狀,但他卻拒絕就醫,直到胸悶越來越嚴重、頻率越頻繁的狀況下才緊急就醫,但後來被診斷為急性心肌梗塞,建議應接受緊急心導管手術時,當下就發生了心臟麻痺。因此,立即施行心肺復甦術及心臟電擊,在恢復心跳及意識後,又二度發生心臟麻痺,緊接著馬上又為他進行心導管手術,將完全阻塞的右冠狀動打通,且因生命告危併嚴重心因性休克,立即置入葉克膜、主動脈幫浦及暫時性心律調節器,成功搶回一命。雖然搶救成功,但他的語言及肢體動作功能仍未恢復,經檢查後發現腦部缺氧,後來在持續的復健下,已逐漸恢復健康。胸悶、冒冷汗要注意 當心是心肌梗塞徵兆王克帆醫師表示,有冠心症及心肌梗塞危險因子,如三高、抽煙、肥胖、有家族病史、年齡較長(男性大於45歲,女性大於55歲)的民眾,請多注意風險因子的控制及追蹤;且有心血管疾病或有風險因子的民眾,若出現胸痛且疼痛會延伸至下巴及左手臂、活動時會加劇並伴隨冒冷汗等心肌梗塞的典型症狀,應立刻就醫。臺北醫院徐錦池院長提醒,近日天氣多變化,天冷及季節轉變時是心血管疾病發生的高峰期,有心血管疾病患者更應注意保暖及遵從醫囑按時服藥,以免延誤病情造成無法挽回的後果。

男子長期胸悶 直到暈倒才發現是氣喘

男子長期胸悶 直到暈倒才發現是氣喘#胸悶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瓊之/綜合報導)有位29歲的洪先生,過去常有胸悶狀況,但卻不知自己有氣喘方面的問題,認為這是正常狀況,直到6年前,在當兵出操訓練時,突然出現無法呼吸、暈眩、意識模糊、缺氧的狀況,緊急送醫檢查後才驚覺自己原來罹患氣喘。在發病後,卻因自我感覺症狀改善就自行停藥,發病6年來僅回診5次,此外,總在快要發作前偶爾服用藥物,甚至吸入型類固醇藥物過期2年都不自知。多年來,因沒有定期檢查與持續用藥,只要氣候變化或接觸過敏原就會誘發氣喘,隨著發作次數越來越多,他才感到困擾,開始意識到持續控制氣喘的重要性。氣喘問題持續增加中 民眾應勿輕忽氣喘一直是值得關注的慢性病之一,然而,目前全球約有3億人受氣喘所困擾,且在過去幾十年以來,不論是氣喘盛行率、死亡率、或因氣喘造成的經濟負擔,都持續增加中。但卻有多數成人有錯誤的用藥行為,也就是不規律回診、不定期用藥、不使用氣喘控制藥物,然而這些行為都可能使自己陷入嚴重危機中,對此,台大醫院內科部主任余忠仁醫師表示,診間觀察到許多成人患者病識感低落,且誤以為長期使用藥物不健康而自行停藥,導致氣喘控制無法達標。若未控制良好 住院、急診風險高3倍據亞太成人氣喘患者調查結果指出,各國成人普遍依賴緩解型藥物,台灣更有高達7成成人患者擔心藥物副作用,且據余忠仁醫師表示,診間常見患者對於吸入型類固醇會出現月亮臉、水牛肩等副作用的錯誤觀念,其實吸入型類固醇的劑量與副作用遠低於針劑或口服類固醇,可有效減少呼吸道的高度過敏,降低氣喘發作的嚴重程度。令外,余忠仁醫師也表示,氣喘若未有良好控制,住院和急診風險比控制良好高3倍,氣管長期處在慢性發炎狀態,將陷入急性發作危機,嚴重可致死,患者應養成規律回診、定期用藥,才能真正控制氣喘。氣喘控制333 謹記準則降低風險最後,為解決國內患者不規律用藥的問題,呼應全球氣喘創議組織治療指引的氣喘控制階段概念,因地制宜搭配台灣3個月連續處方箋時程,國內首創「氣喘控制333」治療準則。「氣喘控制333」將氣喘治療分成3個階段,不僅具體化氣喘治療標準,提升患者對於氣喘治療的認知,並搭配連續處方箋每3個月回診時間,提高用藥順從性,,以達到良好控制氣喘的目標:1)正確診斷、症狀控制。2)提升肺功能。3))整用藥、持續控制,每個階段至少3個月、每3個月依照個人肺功能及症狀的變化,評估並調整氣喘治療狀況。

壯男突胸悶沒意識 AED即時救命

壯男突胸悶沒意識 AED即時救命#胸悶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41歲的羅先生,某日上班時突然感到胸痛、冒冷汗,求助於工廠駐廠護理師,卻突然沒有呼吸心跳。護理師執行心肺復甦術,一面請人拿自動體外心臟去顫器,並緊急通報請求119協助。護理師以自動體外心臟去顫器(AED)分析後,發現有心律不整的情形,在給予電擊後,病人意識恢復。送至醫院急診研判為急性心肌梗塞,緊急執行心導管把血管打通,成功將男子從鬼門關前搶救回來,術後恢復良好順利出院。黃金6分鐘搶救 提高存活率台南市立醫院心臟內科張洵浩醫師指出,急性心肌梗塞若併發嚴重心律不整,在黃金4至6分鐘內,使用自動體外心臟去顫器使病人的心跳恢復,可以大幅提高病人的存活率。張洵浩醫師指出,羅先生雖然只有41歲,但因急性心肌梗塞,失去意識在鬼門關走了一趟,雖然急性心肌梗塞常好發於年紀大的人身上,但仍是要提醒年輕壯年人,千萬不能輕忽。張洵浩醫師也說,民眾若看到有人發生猝死時,除了施行心肺復甦術及立即請求119協助外,緊急使用自動體外心臟去顫器分析心律,必要時給予電擊,也可以增加拯救「心」生命的機會。

考生壓力過大 易罹患「腸躁症」

考生壓力過大 易罹患「腸躁症」#胸悶

(優活健康網記者劉麥文/綜合報導)國中基測報名在即,大部分學生都很容易緊張,且同時合併有拉肚子、心悸、胸悶、頭痛等症狀,以致於記憶力減退、不容易專心、讀書效率不佳。一名國三學生至門診就醫時就表示心情煩躁、無法定下心來,總覺得胸悶、坐立不安、失眠的情形,晚上雖然疲倦,又難以入眠,因頻頻腹瀉至腸胃科求診,醫師則診斷為壓力引起的「腸躁症」。台南市立醫院身心科醫師胡慧芳表示,這名國中生是典型青少年焦慮症的患者,患者常常合併有憂鬱與焦慮的症狀。個人體質因素與課業問題、同儕互動、以及經濟與家庭因素等環境壓力,都是造成焦慮症的病因。它的症狀除焦慮緊張外,也會合併自律神經失調,包括頭痛頭暈、心悸胸悶、腸胃失調、手腳發麻等。若無適當治療,除導致考試表現失常外,症狀也會持續到成年期。在治療方面,可以同步採用放鬆訓練、心理治療與藥物治療。在家庭方面,父母的期待與子女情緒困擾有密切關係。期待過高,會令孩子過度焦慮,對學習產生負面影響;但過低的期望,孩子也會缺乏學習動機,如何給予子女適當的期待和支持,為人父母需要智慧。胡慧芳建議以下四點,一、放鬆訓練,藉由一整套的鬆弛練習,以「腹式呼吸」為核心,教導個案學習調整自己的呼吸,放鬆自己的肌肉,以便能緩和並控制生理焦慮的反應。二、認知治療,探討個案過度擔心的想法是否合理,並找出適當的替代性想法。適當且持續的運動。三、「每週三次、每次三十分鐘、心跳一百三」有助放鬆身心、改善睡眠。四、良好的壓力管理。控制不必要的氣力的損耗;增加個人適應環境的力量。五、足夠的人際支持與情緒宣洩

胸悶不一定是心臟問題? 恐與壓力大有關

胸悶不一定是心臟問題? 恐與壓力大有關#胸悶

(優活健康網記者劉麥文/綜合報導)時常會有人因胸悶或胸痛到醫院求診,有男有女,有老也有少。大部分人驚覺到有胸悶的感覺時,往往會先想到是「我的心臟是不是出了什麼問題?」阮綜合醫院胸腔內科醫師楊宗憲表示,其實很多時候胸悶和心臟並沒有直接的關係。楊宗憲解釋,胸悶或胸痛,會有各種不同表現方式及程度上的差異。有的胸部疼痛像是抽痛一下或感到猶如刀子在割、有的是胸口不舒服、也有人說胸部緊緊的,呼吸急促或呼吸不到空氣,更嚴重的會覺得整個胸部縮了起來,像是有東西壓著,有人甚至有些會痛到噁心、嘔吐或冒冷汗。楊宗憲指出,這種病所引起的胸悶可能也和飲食有關,常常發生在吃飽飯後躺下來時,症狀可能加劇,活動會使症狀改善。有少數病患的胸悶和情緒有明顯的相關性,譬如有明顯的情緒起伏時的會出現「過度換氣症候群」,導致呼吸次數過快、四肢發痲、嘴角發痲、呼吸困難等症狀。常見的引起胸悶的疾病有以下幾種,通常都發生在過去有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或有心臟病的家族史的病人。胸悶通常出現在運動或勞累時,可能會同時合併下巴或左手臂的酸麻感。而一般對氣喘的印象是「喘」得很厲害,其實多數的氣喘病患可能只有夜間或清晨的咳嗽或胸悶而已,多半會發生在夜間或清晨,有時運動或情緒的激烈起伏也會加重症狀。其實像是先天性心臟病、間質性肺部疾病、肺水腫等會引起缺氧的病變都有可能出現胸悶。整體而言,上班族若經常飽受胸悶、胸痛困擾,以常見原因發生機率來看,近一半機率是肌肉太緊繃造成,尤其是感到焦慮、恐慌,或是壓力大會造成肌肉緊繃、呼吸困難,引發胸悶胸痛現象。另有四分之一機率是腸胃道疾病,令人容易直接聯想的心臟,與胸腔問題各約佔10%。楊宗憲提醒,無論是哪種原因造成胸悶胸痛,都輕忽不得。一旦查覺到這次發生胸悶、胸痛的頻率、疼痛時間、長度與症狀,和過去不同,便應該就醫,讓專業醫師做正確治療判斷。(資料來源:阮綜合醫院提供)

高溫下外出工作 胸悶、頭暈應速休息

高溫下外出工作 胸悶、頭暈應速休息#胸悶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近日,南部地區連日高溫,經媒體批露多起居家民眾疑似熱死一事,經查各就醫醫院研判只有台南官田訓練中心一名新兵高度懷疑是因出操上課引發中暑相關心血管疾病而送醫不治,台南市衛生局提醒民眾,如覺得自己胸悶、頭暈不適或心跳呼吸過快疑似中暑症狀時,應儘速至陰涼處休息或就醫。因此,天氣炎熱時居家民眾若無空調系統務必打開門窗與電扇保持屋內通風並隨時補充飲水,尤以頂樓加蓋或鐵皮屋更需注意室內溫度。室內上班族、業務員等經常要出入冷氣房的族群,由戶外高溫環境要進入室內空調前,宜先於門外稍作休息或穿上外套再進入,避免身體無法適應溫差而引發急症。如非必要勿長時間在高溫戶外或盡量避免正午艷陽高照時外出,以免引發身體不適,若仍必需高溫時外出或工作,需攜帶遮陽物品及做好防曬措施並隨時注意補充大量含鹽分或電解質的水分,不要等口渴了才喝水,如覺得自己有頭暈、頭痛、胸悶、噁心、氣促等現象,務必儘速將離開高溫場所,當仍無法解除身體不適時務必盡速就醫。因全球暖化所造成的溫度變化,氣象局資料顯示七月南部平均最高溫達32.9℃,據研究資料顯示高溫氣候會造成體溫過高進而影響循環系統。較常見的熱因性死因及疾病為熱痙攣、熱昏厥、熱中風、心血管疾病、心肌梗塞、呼吸道疾病及慢性肺部阻塞等,且氣象變化尤對心血管疾病及老年人影響最大。

有抽菸習慣?年輕人當心爆自發性氣胸

有抽菸習慣?年輕人當心爆自發性氣胸#胸悶

(優活健康網記者沈俐萱/綜合報導)有抽菸習慣且年齡在10~30歲之間的高瘦男性要多注意了!他們是自發性氣胸的好發族群,書田診所家醫科主任康宏銘表示,自發性氣胸是指在沒有外力影響的因素之下,肺泡突然無預警地自行破裂。常見的症狀有胸悶、胸痛、冒冷汗、呼吸困難等。男女發生的比例約 5:1到10:1。若發生在年輕女性身上時,由於症狀與二尖瓣脫垂、肋軟骨炎、焦慮症等相似,需鑑別診斷,不可忽視。康宏銘主任舉例,32歲黃小姐,上班途中走在馬路上時,突然感覺胸口悶痛,由於平日有抽菸的習慣,偶爾也會有胸悶的感覺,因此也不以為意,經過一天之後情況仍未改善而求診,經胸部X光檢查發現右肺有小量氣胸,治療後痊癒,另外還有位21歲邱小姐,在上課時突然感覺到胸口一陣刺痛,同時彷彿聽到胸腔裡有爆裂音,隨後即感覺胸悶、有點喘、甚至冒冷汗。胸部X光檢查發現右側有大量氣胸,右肺葉幾乎全部塌陷,治療後也已痊癒。不過康宏銘主任也提醒,雖然上述兩名患者已痊癒,但自發性氣胸再發率高達三成,第二次發作者再發機率則高達五成以上。預防再次發作,要避免吸菸(包括二手菸),以及避免進行高山活動及潛水。最後康宏銘提醒,自發性氣胸發生在年輕女性時較易忽略,但其實發生比例也不算少。發病時的病況可能很輕微,但嚴重者可能會危及性命,因此有胸悶、胸痛、呼吸困難等症狀者,應儘早就醫診斷治療。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