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悶

國人四成胃食道逆流  埋線動態監測精準發現問題

國人四成胃食道逆流 埋線動態監測精準發現問題#胸悶

四十歲的謝先生是金融業上班族,長期工作壓力大,經常半夜回家後才進食,長期下來自己感覺有俗稱的「溢刺酸」-胃酸或食物往上倒流進入食道,謝先生原不以為意,自行買成藥服用稍獲得緩解,直到最近,謝先生忽然發生火燒心的症狀越發頻繁,尤其睡覺到半夜經常被火燒心驚醒,到後來只要是平躺就是出現火燒心,還併發乾咳無法再入睡,隔天上班精神不濟、無法完成工作,造成謝先生精神緊繃、易怒,甚至動起自殺的念頭,多重折磨下經介紹到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消化科蕭望德醫師門診尋求幫助,蕭醫師建議謝先生進行「動態酸鹼值監測 (ambulatory pH monitor)」:將一條0.2公分細小導管,經謝先生的鼻腔放入食道與胃附近,導管外接動態記錄器,持續24小時監測食道內的酸鹼值變化及食道蠕動的情形,經檢查發現,謝先生在夜間尤其是躺下時胃酸逆流非常嚴重,蕭望德醫師請謝先生更改服用制酸劑時間,以及改變晚餐的飲食內容,戒除吃宵夜習慣後,夜間火燒心症狀明顯改善,謝先生終於恢復原本的精神及活力。 六旬長者上腹部悶痛 以為赤酸跑遍醫院檢查 另一個案例是64歲的詹女士,常感覺自己的上腹部悶脹還有灼熱感,多次跑到各醫療院所接受胃鏡檢查,也服用過強效制酸劑,症狀仍然不見改善,詹女士到蕭望德醫師門診尋求幫助,接受24小時食道酸鹼監測後,卻不像謝先生能找到明顯酸逆流,但鑒於上腹部灼熱感依然十分明顯,蕭醫師建議詹女士接受長達96小時的無線酸鹼值監測進一步深度分析,檢查後發現:詹女士四天中酸逆流的時間只有百分之一點三,遠低於病態的食道逆流百分之六,蕭醫師評估,詹女士的症狀此現象為假逆流,不需再長期依賴制酸劑控制胃酸,其後轉介其他門診治療,詹女士是屬於自律神經失調以及腸脹氣問題,建議不宜再長期使用制酸劑。 胃食道逆流的好發兩大類族群,女性罹患疾病的比率約男性高兩倍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消化科蕭望德醫師指出,胃食道逆流是現代人常見疾病,胃食道逆流的盛行率由三十年前不到一成的比例,到現在約三至四成的人口,激增的原因,與現在人的飲食習慣與生活緊張壓力有關,典型症狀有溢酸、火燒心、胸悶、胸痛,其他症狀如打嗝、噁心、嘔吐、上腹部悶痛、吞嚥疼痛或吞嚥困難等,還有一些食道外症狀如;喉嚨痛、喉嚨異物感、耳朵痛、咳嗽、呼吸喘促等都可能與胃食道逆流有相關,以上症狀輕則影響注意力及工作效率,更甚者造成失眠、生活作息紊亂甚至無法工作,嚴重者甚至有輕生的念頭。蕭望德醫師說,胃食道逆流的好發年齡,在50歲至59歲以及剛入社會的新鮮人的兩大類族群,女性罹患疾病的比率約男性高兩倍,蕭望德醫師說,此疾病較少發生嚴重併發症,主要影響是生活品質及工作效率,但是要注意有無「食道化生」及「分化不良」的細胞變化,可能會增加罹患食道癌的風險。 蕭望德醫師進一步分析說,檢查胃部不適,通常以上消化道內視鏡簡稱胃鏡作為評估工具,它就像是拿放大鏡看黏膜,評估黏膜細微的變化,食道黏膜有無受損、有無不良變化、發炎、感染或是長腫瘤,都可以經由胃鏡得到良好的診斷。 幫助提供病人進一步監測精準評估食道的變化 蕭望德醫師說,臨床上約有六成的病人在胃鏡底下無明顯黏膜的受損,使用藥物治療,症狀仍無明顯改善,這時建議進一步使用其他的精密工具檢查-「動態酸鹼值監測」及「高解析食道蠕動壓力檢測」,幫助提供病人更精準的評估,監測食道內的變化;由於管子很細(0.2公分),不會影響進食及日常生活,在24小時連續的監測的基礎上,更能了解病人一整天食道的酸鹼值變化及食道蠕動的情形。 若病人較為敏感或是鼻咽、顱底有手術過的病人,無法忍受鼻咽部有異物時,以及在上述24小時監測期間未出現症狀,蕭望德醫師建議選用食道膠囊-「無線動態酸鹼值監測」,監測時間最長可以達到96小時,可以更舒適、無感的接受檢查。蕭望德醫師表示,臨床上接受有線動態酸鹼值測試在中醫大附醫已超過百例,接受無線動態酸鹼值測試也超過30例,病人可以依自身的情形接受適當的檢查,只是目前尚無健保給付需自費。 與醫師討論後再評估是否適合接受檢查 「高解析食道蠕動壓力檢測」對於傳統的食道壓力檢測可以提供更準確的數值,其多點及全圓周的壓力分析,更能精準的反應病人食道蠕動有無異常,其彩色壓力圖像更能讓病人一目了然的了解自己的問題,尤其是要接受食道弛緩不能及抗胃酸逆流手術的病人,「高解析食道蠕動壓力檢測」能讓手術者更好的評估手術的方式,至去年引進後已執行15例的評估,對於病人是否適合接受手術,可以提供很好的資訊。不過,蕭望德醫師指出,少數鼻腔或食道結構異常,或是鼻腔、顱底接受過手術的病人,可能不適合放置檢查的管子,如果有類似的情形,可與醫師討論後再評估是否適合接受檢查。 由於胃食道逆流是很常見但是多變的疾病,臨床上如果可以使用更多的工具來幫忙,達到疾病細分的目的,可以避免遺漏診斷或是過度診斷的情形,更進一步使病人得到正確的治療,讓病人擁有更好的生活品質。蕭望德醫師提醒,造成胃食道逆流的因素,大多是跟肥胖族群、抽菸,以及生活壓力有關,在飲食方面,避免過度喝茶、咖啡,以及少吃甜食等,蕭醫師呼籲民眾不要熬夜,進食後兩小時不要馬上躺下、睡前盡量不要吃宵夜。

負荷式心臟超音波是什麼?適合我嗎?醫建議「這些狀況」可考慮

負荷式心臟超音波是什麼?適合我嗎?醫建議「這些狀況」可考慮#胸悶

日前,一名67歲男性因胸悶至醫院就醫,心電圖及胸部X光片皆顯示正常。該患者過去有高血壓及高血脂病史,在診所規則服用藥物治療,幾個月前在某健檢中心接受跑步運動心電圖檢查,結果也呈現正常。醫師與病人充分溝通後,安排「負荷式心臟超音波」做進一步檢查,結果顯示有心肌缺氧,經心導管檢查確認有心血管阻塞,放置支架後,病人症狀改善許多。

常常胸悶、氣喘當心罹患「肺高壓」!醫:肺動脈壓力大於●●快就醫

常常胸悶、氣喘當心罹患「肺高壓」!醫:肺動脈壓力大於●●快就醫#胸悶

65歲張阿姨有慢性支氣管炎、乾燥症以及雙下肢慢性深層靜脈血栓,長期在胸腔科、風濕免疫科等追蹤治療,並長期使用支氣管擴張劑、免疫抑制劑以及抗凝血劑等藥物控制;然而在各科有效治療之下,胸悶、氣喘仍反覆發作,令張阿姨不勝其擾。後續張阿姨至醫學中心檢查,發現竟是「慢性肺動脈栓塞肺高壓」,所幸在心導管介入治療及藥物調整之下,病況逐漸獲得控制,生活品質大幅提升。

跑馬拉松突倒地險死!醫:非年長者專屬,心律不整、胸悶就應警覺

跑馬拉松突倒地險死!醫:非年長者專屬,心律不整、胸悶就應警覺#胸悶

天氣轉涼心臟不適求診的人變多,根據醫師觀察,這段時間猝死的人數比往常多5倍左右。心肌梗塞會造成血管阻塞導致心臟不正常收縮甚至心室破裂,如果情況嚴重連急救都來不及,近期更有長期跑馬拉松的民眾突然倒地險猝死,青壯年也千萬不可輕忽先天因素。 心因性猝死的定義是因心臟疾病所引起的非預期性死亡,猝死的患者有8成為冠狀動脈疾病引起,國泰綜合醫院心血管中心一般心臟醫學科陳玠宇醫師提醒,如果平時就有胸悶、胸痛情形,且症狀越來越嚴重或者是頻率越來越高,且伴隨疲倦、冒冷汗、喘不過氣、心悸、昏厥狀態,都可能是猝死的徵兆,一定要非常留意。 陳玠宇醫師說明,心律不整有分良性、惡性,良性有像是心悸、胸悶,但不一定會有猝死風險,最常見的狀況就是二尖瓣膜脫垂,女性比率較男性高2~3倍,門診有不少女性有這樣的情形,有些會合併心律不整或暈眩狀況。 馬拉松健將昏倒幸好電擊救回一命 另一種常見的心律不整是陣發性心室上頻脈(PSVT),主要是因為心臟多了一條不正常電路,會產生類似迴旋般的心律不整,通常會以藥物治療,如果無效就必須要做電燒手術。這種天生性疾病不一定到老年才會發病,青少年或者中壯年發病也不在少數。 陳玠宇醫師表示,門診近期有一名30多歲年輕男性,平時身體生理數據都正常,結果在跑馬拉松持突然昏倒,就醫發現為先天性心臟病「布魯蓋達症候群」(Brugada syndrome),幸好以電擊整流即時救回一命。陳玠宇醫師說明,此項疾病男性為女性8~10倍,主要為基因造成,會誘發嚴重的心律不整,甚至有猝死可能。 陳玠宇醫師說明,台灣不少年輕男性猝死都與「布魯蓋達症候群」有關,另外也有運動員常見的「肥厚性心肌病變」,因長期心臟肌肉有肥厚情形,在運動時心臟急劇收縮導致心臟出口狹窄影響血流而可能導致猝死。 心臟問題「是否致命」,必須要透過醫院檢查臨床判斷。陳玠宇醫師解釋,惡性常見病症為心室頻脈(VT)與心室顫動(VF)。心室頻脈(VT)是心室收縮過快,導致血液輸送出問題,心室顫動(VF)則是心室為無效且不規律收縮,因此會導致心臟的血液無法打到全身,一般心肌梗塞的心律不整而猝死,多是因為這兩個情形造成。 即便是良性的心律不整,有些年輕人或者是中壯年體檢時發現心電圖多出了心房與心室的一條異常的傳導組織的「WPW症候群」,也可能導致晚年更嚴重的心律不整,或者合併三高問題誘發心房顫動,陳玠宇醫師也建議如果有徵兆或持續不適,還是要提早就醫治療。 心肌梗塞不只CPR,調節心律也是救命關鍵 另外陳玠宇醫師指出,當有猝死可能性的心肌梗塞發生時,除了CPR之外,還必須要有電擊器AED來矯正不正常的心律,這是因為單純靠CPR是無法讓心臟電流恢復正常運作。 目前在心律不整治療上,可透過「心臟電氣生理檢查」 評估是否有植入心臟去顫器的需求。植入心臟去顫器是阻止猝死的方式之一,不過也要評估看是否適合患者。 國泰醫院心血管中心心臟電生理學科主任柯文欽說明,心臟整流去顫器目前健保給付的適應症為:一、嚴重心室頻脈、心室顫動導致猝死可能或昏迷、二、反覆發作之持續性心室頻脈、三、高危險性心臟血管疾病,如曾經心肌梗塞併左心室射出分率\<=40%,肥厚性心肌症,擴張性心肌症,且合併心室快速不整脈者、四、高危險性心臟遺傳性疾病,且合併心室快速不整脈或合併猝死症之家族史者。 柯文欽主任表示,傳統的心臟去顫器的電極導線是經由鎖骨下靜脈植入於心臟中,皮下心臟去顫器的電極導線則是經皮下植入於前胸皮下,電極導線不會進入到血管與心臟中,可避免這方面的併發症,適用於較年輕可能要更換多次去顫器的病人,或是沒有適合靜脈通路到心臟的病人。 不過經皮下心臟去顫器只具有電擊去顫的功能,無法當心臟節律器使用,也沒有快速放電終止心室頻脈的功能,因此不適用於心跳太慢需節律器的病人,或是快速放電就可以終止心室頻脈的病人。裝置時需全身麻醉,目前健保並未給付。 安裝心臟去顫器者要注意遠離有強電磁場的環境以外,也要隨身攜帶心臟去顫器識別證,以便過安檢或是其他就醫安全考量,另外最少每半年也應回診檢查裝置運作情形。 陳玠宇醫師也提醒,心臟疾病相當複雜,不同年齡層與生活作息導致的因素也不同,如果平時就有胸悶等不適,或者有家族史,都應該提早檢查找出問題,防止猝死發生機會。 平時心臟健康可透過心電圖、心臟超音波、聽診來檢查,若懷疑有心臟疾病問題,可進階以24小時心電圖、心臟事件記錄器、運動心電圖、電腦斷層等來判斷是否有進一步風險。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