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內障

打完麻醉悔開刀 熟男幽閉恐懼症發作

打完麻醉悔開刀 熟男幽閉恐懼症發作#白內障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白內障是眼睛水晶體混濁而造成視力缺損,手術是唯一有效的治療方式,但有三種人在局部滴眼麻醉時需要非常小心。一名67歲有白內障困擾的高血壓患者,在手術過程點完局部麻醉眼藥水,出現血壓升高、心臟加速的狀況,且患者持續表示無法呼吸,甚至要坐起來離開手術檯。經評估,病患是因「幽閉恐懼症」而無法進行手術。醫: 3族群不適合局部麻醉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眼科主任陳瑩山表示,白內障手術如果是局部滴眼麻醉劑,會先用消毒巾蓋住臉和眼睛,只有手術眼會露出來,有些患者會有心理恐懼。因此,臨床上有三種特殊的族群並不適合局部麻醉。第一類型患有「幽閉恐懼症」,當患者開刀只露一眼,會突然緊張害怕心跳加速冒冷汗,甚至坐起來,害怕到說不要手術。第二類型是重聽,無法正確聽從醫囑,手術過程會增加風險。第三類型失智症,一樣無法和醫師溝通,增加風險。因此,這三種類型白內障患者可採舒眠無痛麻醉,手術時間大約只需20分鐘,安全又恢復快。舒眠麻醉偵測腦波 白內障手術更安全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麻醉科主任文寄銘指出,全身麻醉需要插管,副作用可能會造成喉頭乾澀或聲音沙啞,對老人家風險高,恢復期也長。因此眼科白內障手術「舒眠無痛麻醉」(標靶靜脈注射麻醉藥),加上「麻醉深度腦波偵測儀」及「經鼻高流量潮濕氧」,全程由麻醉師操作,安全度高、完成率高,風險低,恢復時間短。文寄銘主任表示,麻醉藥如果劑量不足可能引起患者躁動,甚至在麻醉中甦醒,對手術過程產生心理及生理上的不利影響。因此,透過腦波偵測儀監控麻醉深度,藉著觀察腦部電波變化來調整麻藥的用量,保持生理徵象的穩定,預防不必要的生理上的變化影響手術進行。

擊退白目!人工水晶體這樣挑就對了

擊退白目!人工水晶體這樣挑就對了#白內障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白內障不是銀髮族的疾病!現代人3C產品不離身,長時間看電視、電腦、手機螢幕,導致白內障的罹病年齡下降。食藥署表示,白內障的主要成因是眼球水晶體因紫外線、藍光及老化等因素,而出現混濁、變白;進而引起視線模糊、顏色對比差(色調改變)、眼前出現黑點等不適症狀,嚴重時還可能會導致失明。考量自身需求 昂貴不代表最好目前白內障的手術方式,大多採用超音波晶體乳化術合併人工水晶體植入術,成功率很高。人工水晶體主要是利用合成塑脂(PMMA)、矽質(Silicone)或壓克力(Acrylic)等材質,合成具有屈光特性的人工水晶體,其種類及功能性大致可分為4大類,包括1.球面/非球面;2.散光矯正;3.單焦點/多焦點;4.多焦點加散光矯正,依選擇人工水晶體種類不同,能同時矯正散光、老花或近視問題,並提升影像品質。如何選擇適合自己的人工水晶體呢?應考量自身的需求、職業和個性等,例如:對於視覺品質(清晰度/對比度)或物品遠近等不同的需求,昂貴的人工水晶體不一定就是最好的選擇,在接受人工水晶體置換術前,務必與眼科醫師充分溝通,並了解各種水晶體的的優缺點,遵守醫院提供的手術前、後注意事項,才是確保術後擁有良好的視力、提升生活品質的關鍵。眼睛避免被陽光直射 勿長時間使用3C眼睛是靈魂之窗,為避免提早罹患白內障,除了要避免眼睛被陽光直接照射外,使用3C商品時,應維持用眼30分鐘休息10分鐘的好習慣,並不宜距離電腦、手機螢幕太近,才能降低眼睛的負擔。醫療器材相關資訊可至食藥署網站的許可證資料庫,查詢產品的相關資訊,食藥署網站首頁http://www.fda.gov.tw>醫療器材>資訊查詢>醫療器材許可證資料庫>西藥、醫療器材、含藥化粧品許可證查詢作業。如有發現不良品或使用時發生不良反應,請至藥物食品化粧品上市後品質管理系統(http://qms.fda.gov.tw)通報,或撥打不良反應通報專線:02-23960100。

誤白內障點藥可痊癒 此術助重見光明

誤白內障點藥可痊癒 此術助重見光明#白內障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如果可以重新選擇,會早點接受手術。」58歲陳先生一年前發現右眼常常對不到焦,伸手時竟拿不到物品,看東西完全靠左眼,影響日常生活,被確診為白內障,因為錯誤認知且恐懼手術,以為藥物可以逆轉,拖了很久才接受手術,所幸開刀之後恢復正常視覺。白內障過熟才手術 易有併發症知名眼科院長方一婷醫師表示,白內障無法藉由藥物徹底治癒,手術是最佳治療方式;白內障過熟才做手術,不但易有併發症,也提高手術困難度。過去傳統囊外水晶體摘除術傷口大、恢復期長,隨著科技演進,現今主流則是超音波晶體乳化術,傷口約2mm,將混濁水晶體經乳化、震碎後吸出,最後植入折疊式人工水晶體,植入後自行展開,微創傷口無須縫線、復原快,當天即可返家。方一婷醫師指出,白內障患者須特別留意,若遲未處理讓白內障愈來愈嚴重,因水晶體囊袋被撐大,若以傳統手撕前囊方式,萬一晶體內部壓力過大或患者手術時亂動,在手術過程中一碰就裂開,後果不堪設想;幸好現今科技進步,透過「精準微脈衝囊袋切除術」輔助,將難度高的撕囊技術,變得安全又快速,成為白內障手術最新利器。精準微脈衝術 撕囊技術自動化精準微脈衝囊袋切除術是白內障手術時,一項輔助的前置作業。「如同在保留原來蛋形的前提下,取出蛋黃、蛋白,而蛋殼內的薄膜就像前囊」,先切一個小缺口,再使用精準微脈衝,將蛋殼裡前半部的薄膜中心製作一個小孔進行360度圓形撕除,方便以超音波乳化去吸出混濁的水晶體。過去傳統手撕前囊,若撕得不完整,手術後易造成後遺症。而「精準微脈衝囊袋切除術」是將摺疊拋棄式手柄前端切割環,放入2.2mm的手術開口中,推伸前端切割環,對準視軸中心定位後,吸住水晶體囊袋完全服貼在上面,接著施作微脈衝僅需0.004秒,快速自動化的撕除圓形前囊。方一婷醫師比喻,像手撕衛生紙上的圓形,需小心翼翼,還未必撕得精準;精準微脈衝囊袋切除術只須對準像蓋印章一樣相當迅速,和傳統手撕相比,更不易破裂且精準到位,過程中減少手術併發症,切割環的大小固定,剛好包覆住水晶體邊緣,為人工水晶體打造一個高度穩定的環境,降低傾斜和偏心移位的風險。白內障過熟、小瞳孔 適用此技術精準微脈衝囊袋切除術是白內障手術的一部分,幾乎適用於每名患者,想要提升人工水晶體的術後視力品質可考慮選用。對於複雜性白內障患者,特別是白內障過熟、角膜混濁、小瞳孔及懸韌帶病變的患者,可提升手術的安全性。方一婷醫師舉例,過熟白內障或角膜混濁患者,手撕時較不易看清楚,若使用切割環對準,能精準對位;而瞳孔過小患者在施作手術時,有被虹膜擋住的可能,透過此技術可直接將切割環放到虹膜下,在撕除前囊時也不會受到干擾。白內障微創技術日新月異,成功率相當高,方一婷醫師提醒,術前先與醫師詳細討論,了解手術的優缺點、適應症、併發症等,術後配合醫囑照護,才能有最好的手術成果。(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老花眼看近物突變清楚 恐白內障惡化

老花眼看近物突變清楚 恐白內障惡化#白內障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白內障主要以中老年的患者居多,有些患者本身就有老花問題,卻發現看近閱報讀字竟然變清楚,以為找回視力「第二春」?亞洲附醫眼科主治醫師黃毓璇解釋,其實並不是因為老花減輕,而是因為白內障越來越厲害,造成近視加深,但隨著白內障情況變嚴重,視力還是會繼續下降。引起白內障原因有老化、外傷及併發症黃毓璇醫師指出,白內障是眼科最常見的疾病之一,眼球中的水晶體變混濁,光線無法完全透過造成視覺模糊所致。至於引起白內障的原因很多,根據不同的病因可分成不同類型。1.老年性白內障:晶狀體會隨著年齡老化,這就是白內障形成的主因。由於長期紫外線的傷害及組織的老化,導致水晶體變硬而混濁所致。2.外傷性白內障:眼睛受傷也可造成白內障,舉凡撞擊、穿刺傷等,皆可能傷及水晶體。3.併發性白內障:因眼病或疾病引起的水晶體混濁稱為併發性白內障,如青光眼、糖尿病等都可併發白內障。老花眼度數減低 可能是老年核性白內障到底白內障會有甚麼徵狀呢?黃毓璇醫師說明,初期白內障沒有什麼徵兆,必須透過眼科儀器裂隙燈檢查才能確診。但當情況變嚴重,可能會產生視力減退、看東西變霧,好像隔著一層紗在眼前。其他症狀包括,畏光、色彩失去鮮明度,和經常需要更換眼鏡等症狀。有時候由於水晶體的屈光度增加,反而使老花眼度數減低,有些人還以為得到視力的「第二春」,但接著而來就是視力降低。事實上,這只是老年核性白內障發展過程中,出現的暫時現象;隨著水晶體的混濁增加,視力還是會繼續下降。當視力再也無法以更換眼鏡度數改善時,就到了必須積極治療的時候。術後照護不可輕忽 避免潑水、揉眼受感染治療白內障可以兩眼一起開嗎?很多病人都會這樣問。黃毓璇醫師強調,其實手術都會有風險,最怕受到感染問題,除非像是失智症必須全身麻醉的狀況,為了減少麻醉次數,才可能跟患者討論,是否需要同時進行雙眼手術,目前一般門診手術都是局部麻醉,因此,會建議先開視力較差的眼睛,間隔二到三星期後,再手術另一隻眼。白內障術後的照護也不可輕忽,留意2至3周內減少揉眼睛,患者睡覺時最好戴眼罩,且要避免碰撞,以防傷口破裂。一旦傷口裂開,可能造成細菌感染,讓視力嚴重受損,此外,在術後兩周內,也要避免潑水洗臉,以防止水進入眼睛,增加感染風險,同時也要按照醫囑點藥水以及定期回診。(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長用類固醇藥水 慎防眼壓高釀白內障

長用類固醇藥水 慎防眼壓高釀白內障#白內障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空氣污染日益嚴重,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眼科陳瑩山醫師指出,當空氣中的懸浮微粒PM2.5濃度過高時,有些人就會出現眼睛不適等症狀,舉凡眼睛結膜炎、過敏,或是PM2.5造成的眼睛發炎,都需要使用類固醇眼藥水,但使用此類藥水時要特別小心,因為有可能會造成眼壓升高的風險,若是長期性點用,也有形成白內障的疑慮,請務必遵照醫生的指示使用。在眼科門診的療程中,類固醇眼藥水是目前消炎的第一利器,但對一些患者會造成眼壓高的後遺症,因此醫界不斷積極研究,如何在藥性、濃度、點用法方面改進,以避免產生高眼壓後遺症。只要有病人因需要長期使用類固醇眼藥水治療,最好定期測量眼壓,萬一發生眼壓升高的情形,醫師都會做緊急處理,只要儘快發現並立刻暫停用藥,大多可恢復正常,只要在門診由醫師繼續追蹤,就安全無虞。陳瑩山提醒,如果點用類固醇眼藥水眼壓會升高,病人可能本身就有青光眼體質,也可說是點了類固醇眼藥水,才提早發現了青光眼的症狀。對於已確診有隅角開放型青光眼的患者,約有五分之四點用類固醇眼藥水,眼壓會升高,其中約有一半會高於30mmHg。另外,具有青光眼病史者的子女,往往也會對類固醇眼藥水產生眼壓升高的反應。要注意的是,除了青光眼患者之外,如果本身是高度近視或糖尿病患者,在點用類固醇眼藥水時,都容易有眼壓升高的反應,需要遵循醫師指示用藥。由於此類病患本身也有早發性白內障,點用類固醇藥水更要留意。另外,類固醇眼藥水若被細菌感染,反而會造成眼睛細菌感染更加嚴重,當病人點用類固醇眼藥水時,應遵從醫師指示,依約定時間回門診複診。由於類固醇眼藥水是臨床上經常會用到的治療藥品,雖然可能有一些副作用,但是只要小心使用,即可避免發生合併症。

術中即時測量 助擺脫白內障回裸視

術中即時測量 助擺脫白內障回裸視#白內障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有一名50歲的陳先生,三年前接受雷射近視手術,術後恢復良好,成功擺脫沉重眼鏡。但過了幾年,卻發現看東西霧茫茫,就醫後確診為水晶體混濁阻擋導致視力0.4,確診白內障。以往接受手術治療,只能在術前測量度數,置放人工水晶體後,還是會有計算上的誤差值;所幸,目前最新的術中即時測量科技,可以提高測量屈光度數精準性,大幅提升術後毋須配戴眼鏡的機率,術後陳先生視力恢復1.0,讓他直呼:「重回裸視的感覺真好!」手術中即時量測患者度數 助醫師判斷調整度數中壢知名眼科診所院長林鴻源表示,過去治療僅能在手術前,測量患者的屈光度數,由於混濁的水晶體尚未移除,因此,在量測時,可能會發生度數的落差,未能掌握患者的真視力;而接受過雷射近視手術及高度近視患者,則分別因角膜弧度改變、眼軸長度拉長,導致術前測量準確性較差,所幸,目前透過「術中即時測量科技」突破此瓶頸,手術中可即時量測患者度數,做出度數調整判斷。點、線、面科技 提升屈光白內障手術品質針對「術中即時測量科技」,林鴻源醫師解釋,此技術就如同訂製一件合身西裝,需先把原本的外套脫掉,再根據每個人的身型,才能量測到合適的尺寸。以單點無害雷射光進入眼球,經生物辨識影像引導系統提供術前規劃,線性串聯術中即時測量全眼的球鏡度數、柱鏡度數及軸位方向等關鍵數據;最後,再透過全面大數據演算,結合點、線、面全方位科技,來提升屈光白內障手術治療品質。白內障手術復發機率低 術後照顧也需留心林鴻源醫師指出,患者接受白內障手術後,復發機率低,同時能夠矯正視力、老花,並減少術後殘餘散光的機率。同時提醒患者白內障傷口約0.2公分,因此,術後一個月期間的照顧,也相當重要,需避免揉眼睛或外力傷害,並且保持眼睛周圍的清潔,依照醫師指示按時回診及點藥水,才能使眼睛重回明亮。(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AI修正誤差值 一次解決老花白內障

AI修正誤差值 一次解決老花白內障#白內障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56歲的范姜媽媽,年輕時曾做過近視雷射,近年來有了老花,最近又因為出現白內障,戴上眼鏡也覺得視力吃緊。范姜媽媽表示,在沒有動飛秒老花白內障手術前,都需要戴眼鏡,但還是看什麼都有點模糊,加上眼鏡又分戴遠、戴近,真的造成生活上許多的不便。飛秒老花白內障手術 AI助陣更精準范姜媽媽不想戴眼鏡,諮詢醫師才知道,做過近視雷射,也能再做白內障手術,因為近視手術在眼角膜雷射;白內障則是置換人工水晶體。於是她選擇飛秒老花白內障手術,一次解決老花及白內障問題,醫師也在術中採用AI新技術「即時屈光分析系統」,帶給她更高品質的好視力。連鎖眼科診所總院長林丕容醫師指出,透過AI分析,能即時將檢測到患者的眼睛狀況,量身定做患者所需的矯正度數,包括老花度數、散光度數等,以及很重要的散光軸度,要在術後看清楚遠、中、近距離,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關鍵。AI輔助修正誤差值! 最佳視力不是夢曾做近視雷射的患者,白內障手術難度較高,加上站立測量、躺下手術,角膜弧度、眼軸長短等數據會有誤差值,所以透過即時屈光分析系統的前導波測量及AI輔助修正,能找到適合患者最佳視力的精確度數。收治案例的連鎖眼科診所院長林鴻源醫師表示,病人在手術前站立時,會先拍一張高解析度照片,當病人躺下去之後,即時屈光分析系統會再根據照片,來尋找病人躺著的位子,做自動修正,如此一來,手術中就能減少各方面的數據誤差值。醫師深受國際肯定 獲頒示範指導專家林丕容與林鴻源兩位白內障手術知名醫師,臨床經驗豐富,在國際間也深受肯定,他們所服務的單位也受國外眼科藥廠頒贈「優良手術中心」,兩位醫師更受邀擔任「優良手術示範中心指導專家」。白內障手術一生一次  應該慎選術式醫師呼籲,白內障手術是一生一次的重大醫療行為,如今有多種手術方式,甚至能一次性解決老花、散光、近視、遠視、白內障的屈光問題,需要高度專業的醫療團隊及精密儀器的計算,應該慎選手術方式及醫療環境,才能有更好的視覺品質,享受無框生活。(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每日追劇超過3小時!眼睛將提早GG

每日追劇超過3小時!眼睛將提早GG#白內障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根據調查顯示,台灣人在每日3C(電視、電腦、智慧型手機)用眼的總平均使用時數首度飆破10小時,達10.7小時!國人扣除睡眠時間,幾乎2/3的時間都泡在3C!超過6成國人使用3C主要在觀看影音節目,尤其30歲以下年輕族群有1/3的人一看就長達3小時以上,再加上小螢幕的使用趨勢,這樣的用眼習慣讓眼睛健康拉警報;調查中更發現,10到19歲青少年乾眼症的比例相較去年也大為提高。約1/3年輕人 每日追影片超過3小時!中華民國眼科醫學會副秘書長孫啟欽醫師表示,全民護眼趨勢調查今年已進行到第五年,調查結果顯示,國人每日3C用眼時間逐年增加,今年首度超過10小時。孫醫師強調,這次調查可觀察到國人用眼時間拉長的脈絡,國人中有85%會觀看網路影音,其中又有71%是使用智慧型手機觀看,影音觀看也是超過六成(64%)國人使用3C產品最主要目的。相較於過去的電視大螢幕收看行為,現在人手一台智慧型手機,從智慧型手機平均使用時數自去年的3.3小時,今年攀升至3.6小時,成長幅度逐漸加大,小螢幕已是擋不住的趨勢。雪上加霜的是,各式網路影音的興起,影響年輕族群拉長小螢幕的用眼時間,其中10代、20代年輕人中,可說是”嗑影音”族群,近半訂閱超過10個以上的YouTube頻道,其中有1/3 (32%)的年輕人每日觀看網路影片時間超過3小時,如同上癮般地「嗑影音」,恐導致年輕世代眼睛健康GG了。影音看不停 青少年、老年人乾眼問題加重!今年的調查也發現,81%的國人有確診的眼部疾病,其中以屈光不正(如近視、遠視、散光、老花等)、乾眼症、白內障位居前三位。需要注意的是,其中確診「乾眼症」比例落於青少年(71.6%)及老年人(82.7%)」兩端年齡層為最高。孫啟欽醫師表示,長時間觀看影音,眨眼次數會減少,致使乾眼症的發生率提高。一般乾眼症好發於50-59歲族群,但根據健保資料庫的統計,青少年族群的乾眼症比例在過往已有倍增的趨勢;目前青少年沉迷影音,是否在過度用眼的狀況下進一步提高青少年罹患乾眼症的比例,值得關注。護眼SOP 懂看321口訣僅27.8%民眾定期眼睛檢查!「護眼SOP - 懂看321」口訣,落實護眼觀念!2018年開始提倡的「護眼SOP」(Shorten:縮短近距離用眼時間;Outdoor:走出戶外讓眼睛適度休息;Prevention:預防眼疾定期健檢);今年,希望透過「懂看321」口訣來設定個人護眼的KPI,幫助國人們依此真正落實護眼行動於日常!(3)用眼30分鐘,休息10分鐘(2)每週至少2次戶外活動(1)每年眼睛檢查至少1次孫啟欽醫師提醒,長時間近距離緊盯螢幕,除了眼睛睫狀肌容易緊繃、眼睛容易感到疲勞,導致屈光或乾眼問題;若又在光線不足的環境下觀看可能造成視網膜潛在危害,也可能讓白內障提早報到。根據衛福部全民健康保險醫療統計,2017年在10歲到30歲之間的青少年及青年人口中,就有3,329位因為白內障而就醫,相較於前一年,增加了5.4%,甚至直逼60歲到69歲的老年族群(增加6%),不可不注意!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