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內障

白內障年輕化 20歲後度數增加要留心

白內障年輕化 20歲後度數增加要留心#白內障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在3C產品普及化的現代社會裡,白內障已經不再是專屬於老年人的疾病,近年來更有年輕化傾向,在眼科門診中,就有約5%是屬於年輕型白內障患者。而白內障的可能因子除了遺傳、外傷、老化外,500度以上的高度近視、青光眼、視網膜病變等眼部疾病也會對水晶體造成傷害。今年40歲的陳先生,母親與外祖父都有高度近視,自小就因視網膜病變導致右眼幾乎全盲,左眼近視約500度,配戴眼鏡後可正常生活。但從兩年前開始,左眼視力日益模糊,工作看電腦的距離越來越近,兩年下來已經嚴重到要貼到螢幕前才能勉強看到內容,而且僅看5分鐘就覺得痠澀疲勞。經台北慈濟醫院眼科部徐維成主任診斷為「白內障」引起的高度近視,且4個月的時間裡左眼度數已從1000度增加到2300度,趕緊為陳先生執行人工水晶體置換術,挽救惡化的視力。20歲後 近視度數還在加深 需儘速就醫水晶體位於虹膜與玻璃體間,可使光線折射聚焦,呈現清晰影像。當原本透明的水晶體,因疾病或退化變得混濁,導致視力模糊,就是白內障。白內障是漸進式變化,且變化時間長達半年到一年,導致患者不易察覺視力有所退化,影響甚深;甚至意識到視力模糊,生活不便時,視力已降至0.1-0.2左右。徐維成主任指出,「20歲之前,人們會因眼軸長度變化而增加近數度數;但若是20歲以後的成年人近視度數加深,則多是水晶體組織成分改變、混濁,導致光線折射角度增加,造成近視。20歲以上近視度數顯著增加者,應考量罹患白內障的可能,需儘速就醫。」白內障手術在台灣相當普遍,以陳先生為例,徐維成主任先以「超音波乳化術」將原有水晶體震碎取出,再行「人工水晶體置換術」。考量年紀及視差-患者非常年輕、右眼視力極弱,不適合雙眼同時手術,因此為左眼保留部分度數,減少視差。術後三天,陳先生左眼的近視度數已從2300度降至250度,閱讀距離從原本必須貼在電腦螢幕上才能勉強看到,進步至可於正常的距離閱讀。預防白內障方式:1)日常使用3C產品,要適度休息,避免用眼過度外2)在戴眼鏡狀態下,眼鏡未磨損、損壞,而看東西的清楚度下降,就可前往眼科檢查,以免延誤治療。3)定期進行視力檢查。4)外出時,養成穿戴護眼配件的習慣。(例如墨鏡、帽子)

視力衰退知多少? 關鍵晨起多留意

視力衰退知多少? 關鍵晨起多留意#白內障

(優活健康網記者 張桂榕/綜合報導)導致視力逐漸衰退的因素很多,例如白內障、青光眼、糖尿病視網膜病變、老年性黃斑部病變等,腦膜瘤也可能造成視力衰退,研究指出腦膜瘤發生率約13%,通常發生在40歲至60歲,好發男女比率約為1比2,有9成屬良性腫瘤,有1成屬非典型或惡性腫瘤。安南醫院眼科主任徐聖曜醫師提及,有一男性因視力衰退就診,經視野檢查時發現右眼視野完全缺損,視力也只能看到眼前15公分物體移動,安排腦部掃描診斷出腦膜瘤壓迫到視神經,故會診外科醫師做腦部手術,手術後視力改善。早晨起床頭痛欲裂需小心腦膜在解剖學分為硬腦膜、蜘蛛網膜、軟腦膜,而腦膜瘤的發生是由中層的蜘蛛網膜絨毛所生出來,大部分為後天所造成。臨床表徵多以顱內壓力增高造成頭痛、頭暈、嘔吐、人格異常及視力減退、平衡能力有問題、癲癇、難以表達自己想說的話、聽力障礙、運動能力失調等症狀,而其他神經症狀包括肢體偏癱、雙側或單側下肢乏力、步態不穩及癲癇發作等表現。腦膜瘤是排名第二常見的原發性顱內腫瘤,僅次於神經膠質瘤。診斷腦膜瘤以腦部電腦斷層或核磁共振掃描為主。腦膜瘤的治療以腫瘤全切除手術為原則,若腫瘤位於腦部深層而手術不易摘除且腫瘤小於3公分者,則可以使用立體定位放射手術治療。腦膜瘤可能會造成眼底視神經盤水腫,最後導致視神經萎縮,視力下降及視野缺損。有許多人在眼睛視力出問題時,會以為是單純的視力問題,建議民眾也要特別注意腦膜瘤所引起的病變造成視力不良。

術後反而眼睛不適?早有潛在性乾眼症

術後反而眼睛不適?早有潛在性乾眼症#白內障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中年的李女士沒有糖尿病或高血壓等慢性病,近年來因右眼視力漸漸模糊,影響開車,被診斷為白內障,手術後視力改善,可以再度開車上路。但還是感到眼睛不舒服,甚至偶爾會影響視力,她擔心是否是手術問題,回診時檢查,原來是乾眼症,治療後這些症狀也獲得緩解與控制。乾眼症重新定義 眼睛乾燥不一定是眼表層問題台大醫院新竹分院眼科部主任馮介凡表示,全世界的乾眼症專家們近期重新定義這個疾病,讓大家對這個疾病有更廣闊與深入的認識,其中的一部分就是把一些疑似乾眼症狀的疾病再釐清,有些確實是需要眼科治療的乾眼症,但有些則並非眼表層疾病,這些病人需轉介至其他相關科別治療。馮介凡主任說明,臨床診療上,有一大群病人有典型乾、痛、視力模糊等症狀,理學檢查也有典型眼表層表現的乾眼症患者,醫師會依症狀給予不同的治療,這是最常見的狀況。另有少數病人雖有乾燥症狀,但臨床檢查卻沒有典型眼表層表現,這可能是疾病初期,需要再追蹤觀察一段時間。但是有些病人的病因並非眼睛,而是類似神經痛造成,這類病人可能需要轉介至神經或疼痛科治療,才能改善症狀。潛在性乾眼症患者 術後誘發乾眼症狀臨床上有些病人並沒有乾、痛、視力模糊等症狀,往往是因為其他疾病就醫,比如白內障檢查,一併檢查出有典型眼表層表現;甚至有些病人是因為神經失養性角膜病變,本身感覺神經失常,所以不會痛,但是角膜有明顯乾眼症,這群人當然要接受治療。馮介凡主任說明,還一群病人是如同林女士本身屬於潛在性乾眼症患者,原本淚水僅供正常狀態使用,接受眼睛手術的壓力後淚水量已不足以保持眼睛表面健康,乾眼症狀就會在手術後較明顯,並不是手術本身的問題,而是這群病人在手術後可能會誘發出原本潛在的乾眼症,只要接受治療,乾眼症狀也能受到緩解與控制。

開車看不清危險!高度近視誘發白內障

開車看不清危險!高度近視誘發白內障#白內障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一名四十幾歲1200高度近視男性,開車時因看不清前方汽車方向燈,危險駕駛險些釀成意外,後來到眼科檢查,發現竟是因為高度近視提早誘發白內障。後來經白內障手術治療,一併治療高度近視與白內障,現在裸視能達到1.0,他說,好久都沒看見如此清晰色彩繽紛的世界了。年紀輕輕早發白內障!  竟是因為高度近視在這3C當道的世代,高度近視人口愈來愈多,許多民眾至眼科檢查後竟發現,自己年紀輕輕居然就已經罹患白內障。林義博醫師表示,高度近視本身就是ㄧ種退化性疾病,不只容易得到白內障,也容易罹患青光眼、黃斑部病變和視網膜剝離等眼疾。民眾若是出現眼睛退化,營養供給比較差,以及眼部調節程度較高的情形,長期下來得到白內障的機會相對也較高。甩開惡視力 白內障手術除近視、閃光和老花白內障的症狀包括視力模糊、視差太大、對比度變弱,晚上開車眩光閃爍,嚴重影響生活。醫師說,其實目前白內障手術可以提早施行,即早免除日常不便。林義博醫師指出,現在行白內障手術是微創、精準的計算,不管是否是高度近視,只要白內障嚴重影響日常生活,就可以提早做手術。此外,近年發展出多功能性水晶體,透過高階水晶體的計算,可以把高度近視、散光和老花一併解決,,降低術後仍需配戴眼鏡的機率。55歲白內障逾5成 定期視力篩檢沒煩惱白內障是因為年紀增長、長期接受太陽照射等,造成水晶體混濁而形成。要延緩白內障找上門及掌握視力狀況,醫師建議定期做視力檢查。據統計,55歲以上的病人罹患率超過5成左右,加上民眾使用3C產品,白內障的盛行率都有提早、年齡降低的現象。林義博醫師建議,40歲以上病人,應定期做視力檢查,確保有沒有白內障、青光眼、視網膜病變等眼疾。配眼鏡也看不清楚 即早就醫護眼睛白內障對每個人影響不一,若發現有視力變模糊,配戴眼鏡也無法看清楚時,一定要及早就醫,才能保護好靈魂之窗。(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人工淚液當保養?2大迷思害健康

人工淚液當保養?2大迷思害健康#白內障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最近小琪白天上班、晚上又參加活動,戴隱形眼鏡時間越來越長,眼睛常常酸痛,甚至乾澀到張不開,只能瞇瞇眼來看人。她想買人工淚液來改善,但走進藥粧店,琳瑯滿目的產品不知道該如何選擇。別太常點人工淚液當保養 常見的2大迷思民眾感覺眼睛乾澀不舒服時,多半會自行購買人工淚液,希望藉此舒緩症狀,但食品藥物管理署建議,購買前仍應先諮詢醫師或藥師,確認何種成分、用法最符合實際需求,並及早發現自己的狀況是否需要進一步治療,以下將說明使用人工淚液最常見的2項迷思。迷思1)可每天點人工淚液當「保養」嗎?人工淚液的主要成分包括水、保濕劑、增稠劑,有助於短暫維持眼睛濕潤,市售種類大致可分為「單次使用」與「多次使用」2種。單次拋棄式包裝不含防腐劑,在開封當天就要用完,即使還有剩,也必須丟棄;多次使用型為了抑制微生物孳生,通常含有防腐劑,且開封超過1個月也要丟棄,以免傷害眼睛。原則上,不含防腐劑的人工淚液可以每天使用,臨床上治療乾眼症時,可能要每小時點2次,如果一天使用超過4至6次,就應挑選不含防腐劑的人工淚液以免引發過敏反應。但是,大多數人往往不了解最適合自己症狀的產品種類及用法,而且有些防腐劑成分如Benzakonium Chloride、Cetrimide大量使用可能傷害角膜。無論哪種人工淚液,都需和眼科醫師或藥師討論,再遵循建議使用,千萬不要憑直覺亂用。迷思2)眼藥水可以取代人工淚液嗎?一般眼藥水根據不同產品訴求,會在保濕成分以外額外添加其他成分,不建議當作人工淚液的替代品。舉例來說,部分眼藥水加了血管收縮劑,以減少眼睛血絲,頻繁使用容易過度刺激眼睛;還有些眼藥水含類固醇成分,若使用時間稍長,容易在不知不覺中造成青光眼或白內障。睡飽勤補水 常保眼睛舒適想預防眼睛乾巴巴,可從飲食和生活習慣兩方面著手,包括適時補充水分、多吃富含維生素A、C、E的食物。此外,別在強光下看電腦或閱讀;用眼每50分鐘就適度休息5到10分鐘;睡眠充足不熬夜;若長時間待在空調環境,應遠離出風口,若房間太乾燥的話,也可以放一盆水喔。(資料來源:藥物食品安全週報第682期資料)

年紀漸長 散光併白內障視力品質更差

年紀漸長 散光併白內障視力品質更差#白內障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散光視力下降、看東西有疊影,看久了有人甚至會頭痛、噁心、想嘔吐!不只造成夜間視力不良,看東西有眩光,若是長輩們更需小心上下樓梯,避免看不清導致跌倒。這是因為眼球表面像橄欖球直徑不一,曲率較高,折射不規則所致。眼科醫師陳逸川指出,像是100度散光的人,大概等同於50度近視的影響,年輕時眼睛還保有良好的調節力,尚可彌補這樣的光學誤差。不過當年紀慢慢增長,加上老花,又有白內障,視力品質下降的情況就會更加明顯。水晶體變模糊 微創手術處理不怕痛當年紀漸長,加上白內障來報到,水晶體蛋白質逐漸退化渾濁,視覺模糊情況可能會雪上加霜。有些人擔心白內障治療要在眼睛動刀好可怕,醫師說現在都採取微創方式進行,不僅傷口很小,疼痛感低,恢復期也較短。陳逸川醫師表示,現在的白內障手術會先以超音波的乳化術,在2mm的小傷口裡用超音波探頭,快速將白內障震碎成細小碎塊,再用水循環的方式把白內障吸出來,這時再將人工水晶體以注射的方式植入水晶體原本的囊袋中,相對安全性較高。散光白內障併除 術後視力更清晰跟眼鏡相處了大半輩子,白內障手術之後如果不想再繼續受散光困擾,現在的手術其實就能一併矯正,擺脫靈魂之窗的枷鎖。陳醫師說,現在因為光學非常進步,已經可以透過白內障手術一併矯正原本的散光。而散光消除,可以讓患者術後的視力更加清晰,這在以前是辦不到的事情。除此之外,它還可以解決近視、遠視,更甚者連老花也都能一同去除。看不清影響生活 儘速手術救視力白內障對每個人影響不一,只要發覺視力品質已經影響生活,就是手術的最佳時機,再依據個人需求選擇手術方式,還是能恢復良好視力。(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眼前霧霧別拖!自我檢視白內障6症狀

眼前霧霧別拖!自我檢視白內障6症狀#白內障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45歲的男性阿輝是一名送貨司機,近半年來右眼無法對焦,尤其是大太陽下或晚上開夜車時,數次差點發生擦撞甚至車禍,嚴重造成工作與生活困擾。阿輝過去並沒有眼睛方面的毛病或家族史,但到眼科檢查右眼矯正視力僅0.3,左眼還可到0.8;散瞳檢查發現右眼水晶體中央正後方明顯混濁,診斷為「右眼白內障」。與阿輝詳細溝通後,替這位不到55歲的患者向健保署申請健保手術資格。阿輝手術後隔天開始覺得看東西明顯變亮許多,1周後回門診檢查視力已恢復到0.9,如果再配戴散光矯正眼鏡,甚至還能達到1.0視力。白內障過度成熟才治療 恐怕已經接近失明烏日林新醫院眼科主任薛維禎提醒,現在的白內障手術已相當安全,當白內障的症狀開始影響到日常生活,建議要進行手術。倘若等到白內障過度成熟才治療,恐怕已經接近失明。目前治療白內障以微切口超音波晶體乳化術合併人工水晶體置換術為主流,優點在於手術傷口小、安全性高。有賴顯微工具和自動控制技術的進步,現今白內障手術幾乎都可以採微創手術搭配精密超音波設備,在眼表面經由極微小傷口,將混濁水晶體溶解吸出後,再將計算好度數的人工水晶體放入水晶體原本的位置。眼科醫師也會在術前進行詳細精密評估,不只能提升手術精準度,也能讓預後狀況更理想,讓患者擁有更好的視力品質。大多數病患在術後隔天到1個月內都能恢復不錯的視力,若不想在手術後配戴眼鏡,還有散光矯正、多焦點或抗藍光的自費水晶體可供選擇。一分鐘自我檢測:白內障6大症狀1) 視力明顯減退,看近、看遠都覺得模糊不清。2) 影像重疊,看東西開始出現有疊層、殘影。3) 有時會覺得老花眼突然有所改善。4) 發生眩光現象,在夜晚看燈光時會出現彩虹圈。5) 畏懼光線,晚上的路燈或車燈,變得非常刺眼。6) 視野色調改變,看東西顏色偏黃褐色。薛維禎主任提醒,如果您有一項或以上列舉的症狀特徵,建議盡快至眼科門診,由眼科醫師利用專業儀器為您檢查,獲得正確的診斷以及妥善的治療,早日恢復視力功能。

眼前霧霧白內障 人工水晶體知多少?

眼前霧霧白內障 人工水晶體知多少?#白內障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75歲的徐伯伯在10年前出現老花眼,最近眼睛常看不清楚,點了眼藥水也沒改善,就醫後才發現雙眼罹患白內障,醫師建議施以手術治療,置換人工水晶體。嚴重白內障以置換人工水晶體為主食品藥物管理署表示,白內障是指人體眼球內的水晶體發生混濁現象,導致光線無法穿透水晶體,影像無法聚焦於視網膜,於是患者視力下降。除了少數人是先天性或外傷所造成外,主要原因大多是後天性的老年性白內障。嚴重白內障的治療,主要以手術方式置換人工水晶體為主。人工水晶體適應症主要為「用於晶體摘除術或超音波晶體乳化術後取代摘除晶體以矯正視力」,多用於無晶體,如白內障的患者。在臨床上運用已有數十年的歷史,作用原理為依照人體眼球內水晶體的屈光特性,利用合成塑脂、矽質或壓克力等材質,合成具有屈光特性的人工水晶體,用以取代原有水晶體的屈光聚焦功能,幫助影像投射聚焦於視網膜,恢復患者視力。白內障手術 超音波晶體乳化術最為廣泛使用目前白內障最廣泛使用的手術方式為「超音波晶體乳化術」配合植入可摺疊式人工水晶體,只需一個小切口,將超音波探針伸入眼內,利用超音波探頭的震動機械能將白內障晶體乳化成碎片,將其吸除乾淨,再植入人工水晶體來取代原有的水晶體。優點為手術時間短,大多使用局部麻醉,術後多數不需住院,可降低病人的不適感。術後傷口因切口極小,多可快速癒合並且迅速恢復視力;但也具有危險性及副作用,如角膜內皮細胞受損、眼內炎、視網膜剝離等,其中較常見的仍屬二次白內障和人工水晶體偏位。醫材是否合格可上食藥署網站查詢人工水晶體的設計日趨進步,由「傳統硬式球面鏡片」,發展至目前最新的「可折疊式多焦點非球面人工水晶體」,使術後癒合時間降低並提升視覺品質。食藥署提醒,雖然產品選擇性增加,但各種產品有其不同的優缺點及適用性,在接受人工水晶體置換術前務必與眼科醫師充分溝通,依照您的病情、職業、生活習慣等,選擇適合的人工水晶體,並遵守醫院提供的手術前、後注意事項,若在術後感到眼睛不適或其他眼部問題,需立刻洽請眼科醫師診斷。目前已取得上市許可證的人工水晶體,皆經食藥署審查其生物相容性、滅菌確效以及功能性(如屈光度數、光線穿透率、成像品質等),確保安全及效能無虞。有關醫療器材相關資訊,除可向醫師詢問外,亦可至食藥署網站的許可證資料庫查詢產品相關資訊。如有發現不良品或使用時/後發生不良反應,請至藥物食品化粧品上市後品質管理系統(http://qms.fda.gov.tw)通報,或撥打不良反應通報專線:02-23960100進行通報。(資料來源:藥物食品安全週報第676期資料)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