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癌

口腔癌患者增 9成為紅唇族

口腔癌患者增 9成為紅唇族#口腔癌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台灣地區嚼檳榔的「紅唇族」人口近年來高達260 萬,而令人震驚的是國人口腔癌病例中近百分之九十有嚼檳榔。且根據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的最新統計,口腔癌是男性最常見癌症中的第四名,更是青壯年(25~44歲)男性最常見罹患的癌症。近十年,每年罹患口腔癌的人數已增加2倍,每年約有5千4百名新診斷口腔癌個案,2千3百人因口腔癌死亡,為台灣男性所罹患的主要癌症中,發生和死亡情形增加最快者,而且發生的年齡越來越低。(圖片取自國民健康局)為維護國人健康,衛生署今(101)年擴大免費篩檢人數,從去年的60萬人,今年加碼到100萬人,篩檢點除牙科更納入耳鼻喉科,凡年滿30歲抽菸或嚼檳榔者,可每2年做1次免費口腔篩檢。基隆市仁愛區衛生所提供民眾「口腔癌防治 注意事項」如下:◎多刷牙無法降低檳榔、菸對口腔危害,應戒檳榔、戒菸◎政府提供滿30歲抽菸或嚼檳榔者,每2年1次免費口腔篩檢◎口腔內若出現白、紅斑、口腔黏膜下纖維化等癌前病變,應追蹤治療◎多吃各色新鮮蔬果,如番茄、木瓜、胡蘿蔔,避免醃製加工食物◎有下列疑似症狀應就醫檢查:口腔有不痛腫塊、潰瘍逾兩周、嘴巴無 法張大、吞嚥困難、聲音沙啞、假牙無法放入口腔等

健康局推運將戒檳 鼓勵建立無檳職場

健康局推運將戒檳 鼓勵建立無檳職場#口腔癌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根據勞工安全衛生研究所統計罹患口腔癌三大行業為建築工程業、陸上運輸業及漁業,陸上運輸業因工作關係,常需要靠一些提神物品來提振精神,檳榔就是運將常用來提神的物品。為了確實讓運將能了解檳榔的危害進而戒除,國民健康局針對此一行業深入輔導,讓職場老闆與員工對拒檳有共識,進而打造無檳職場。國民健康局邱局長淑媞表示,無檳職場主要目的除了建立無檳文化外,更重要的是要讓已嚼檳榔的民眾戒除嚼檳榔的習慣,方能降低口腔癌發生率及死亡率。而台灣每10個口腔癌患者中,即有9個人有嚼檳榔的習慣,檳榔問題嚴重影響臺灣基層勞工朋友,而男性勞工又是家庭經濟主要支柱。為了勞工朋友的健康,國民健康局第一波鎖定運將朋友,與貨運龍頭二家物流公司合作打造無檳職場,其中佳里大榮物流股份有限公司,駕駛員嚼檳率從96年24.3%,100年下降到7.97%;而新竹物流股份有限公司更將口腔癌零檢出率定為公司目標。嘉里大榮物流股份有限公司,該公司一名謝姓員工嚼食檳榔長達十幾年,參與公司辦理的癌症篩檢活動後,發現口腔黏膜檢查異常,後來開始會痛、吃不下東西,才去醫院做切片檢查發現是癌症,謝先生以自己的親身經驗,奉勸大家不要吃檳榔;公司關心員工的身體健康及積極追蹤後續治療情況,甚至自費拍攝宣導影片,並在旗下161個據點大力放送,用員工切身經驗現身說法,引發公司一波波戒檳潮,大榮物流公司沈宗桂董事長強調,該公司全力支持無檳職場,期望呈現員工健康清新的形象。為避免勞動朋友們不清楚檳榔危害,繼續用檳榔來提神或交際應酬,健康局邱淑媞局長呼籲,更多交通運輸職場加入營造無檳榔工作環境,從高層主管的支持、訂定職場不嚼檳榔管理規範、張貼禁檳標誌、協助提供嚼檳者口腔黏膜檢查及提戒檳服務,表揚戒檳成功的員工等做起,讓大家的健康真正「從口做起」。

導致口腔癌 9成與嚼檳榔有關

導致口腔癌 9成與嚼檳榔有關#口腔癌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根據行政院衛生署的統計資料,口腔癌已蟬連多年為十大癌症的第六名,而造成口腔癌的危險因子,首推抽菸、喝酒、嚼檳榔三大項,嚼檳榔又為國人常見的生活習慣,也是罹患口腔癌的主要原因。(圖片取自國民健康局)檳榔俗稱菁仔,其成份中的「檳榔素」具有致癌性,其添加的「石灰」則為助癌劑。長期嚼檳榔塊會造成牙齒的磨損、磨耗,咀嚼功能變差,由於牙齒琺琅質的喪失會造成牙齒的畏冷、怕熱、怕酸等敏感反應;更嚴重的是,會造成牙髓的變性或死亡。根據衛生署國民健康局統計,嚼檳榔主要受同儕影響最大,主要來源為家庭及朋友,加上檳榔攤到處林立,檳榔隨處可取得,導致嚼檳年齡有下降趨勢,尤其是校園內普遍仍有嚼檳榔行為發生。檳榔已被國際癌症研究總署列為第一類致癌物,我國研究調查也發現,每十位口腔癌患者中,約有九位曾經嚼過檳榔,充份顯示嚼檳榔是造成口腔癌最主要的原因。澎湖縣衛生局指出:據相關文獻報告,口腔黏膜下纖維化和口腔癌有密切的關係,也是癌前期的一種!菸草伴同檳榔一起嚼食確定為人類致癌原因。抽菸且嚼食檳榔,易導致口腔癌及咽喉癌。為避免檳榔危害民眾健康,衛生局暨各鄉、市衛生所也於社區內、學校內辦理檳榔對健康危害的衛教宣導,來增加民眾與學生對檳榔危害的認知與警覺。現在國民健康局大力推行口腔黏膜篩檢,鼓勵30歲以上嚼檳、戒檳及吸菸民眾免費檢查,以達到早期發現,早期治療,來提升民眾的生活品質。

大吐鮮血急就醫 洗腎者才知患口腔癌

大吐鮮血急就醫 洗腎者才知患口腔癌#口腔癌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童綜合醫院近期一個月有2位患者,出現吐血的現象緊急送至急診室就醫,經切片檢查證實為「口腔癌」,這2名患者罹患「口腔癌」的病灶部位不同,61歲林姓患者舌頭上的腫塊有如含一顆滷蛋,而49歲的周姓患者的下嘴唇腫塊如同一朵花,且都是口吐鮮血才就醫,只能進行局部腫瘤切除後,再給予標靶藥物治療加放射線治療及肝臟代謝的化療製劑,治療一個月後患者狀況已穩定,無吐血現象。童綜合醫院耳鼻喉科主任蔡青劭表示,口腔癌的發生與口腔長期受到刺激,而產生細胞變性有密切的關係,如吸菸、喝酒、嚼食檳榔、梅毒、過度陽光照射、長期營養缺陷、口腔衛生不良、長期食用過熱、太辣等刺激性的食物、尖銳的蛀牙、破損的補綴物、製作不當的假牙與牙套等,都是造成口腔癌的可能原因。兩名罹患口腔癌的患者,皆是洗腎病患;而洗腎患者免疫力降低,容易有口腔潰瘍病變較易引發癌症,尤其有抽菸者比正常人更可能罹患口腔癌;洗腎患者在治療方面較無法接受傳統治療方式如廣泛式腫瘤切除、淋巴廓清術、游離皮瓣重建或傳統的化療等。依據統計資料指出,台灣是全球5年來洗腎率第一名的國家,另外青壯年男性口腔癌症死因占第一名,因此蔡青劭主任提醒民眾不要抽菸、喝酒及嚼檳榔,尤其是洗腎患者更要愛護自己的身體。民眾發現口腔內出現潰瘍超過2個禮拜未癒合,一定要儘早就醫,找出病因接受治療。

口腔癌即早治療 存活率80%以上

口腔癌即早治療 存活率80%以上#口腔癌

台灣許多男性有嚼檳榔、抽菸、喝酒的習慣,而這些和口腔癌的發生息息相關,這些致癌因子會讓口腔形成白斑或紅斑甚至惡化成為口腔癌,因此臺灣地區的口腔癌以頰黏膜癌和舌癌佔大多數。根據衛生署的統計,口腔癌的發生率和死亡率有逐年增加的趨勢。從二○○七年癌症登記的報告顯示,口腔癌佔男性十大癌症發生率的第四位,每年新增加的口腔癌病患更達五千人以上。口腔不像肝、胃等器官隱藏在身體裏面,它較容易直接被發現,達到早期診斷。因此更需要進行口腔癌的篩檢預防工作。只要在早期接受正規適當的治療,五年的存活率有百分之七、八十以上,若是延到第三、四期才治療,則治癒的機會將降至百分之五十甚至低於三十以下。阮綜合醫院口腔顎面外科梁錦榮主任說,目前所使用的分期系統是依據原發腫瘤的大小、是否有轉移到頸部淋巴結,以及是否有遠端轉移這三大要素來決定。例:零期,腫瘤細胞侷限在口腔黏膜上皮部位;第一期,腫瘤最大的直徑小於或等於 2 公分,且沒有頸部淋巴轉移的現象;第二期,腫瘤最大直徑在2~4公分之間,且沒有頸部淋巴轉移的現象;第三期,依據腫瘤大小及頸部淋巴轉移狀況這二大因素來判斷:其一是原發腫瘤的直徑在 4公分以下,但有頸部淋巴轉移的現象;另一種是原發腫瘤的直徑大於 4 公分,有一個同側或沒有頸部淋巴轉移的現象;第四期,腫瘤的直徑大小不一,但已侵犯到肌肉、骨頭或是其他器官。口腔癌若是晚期發現,就不容易治療,即使可以治療也很難做得徹底,如果施行外科手術,還要切除許多口腔及顏面組織,勢必會影響咀嚼和說話功能。通常患者會因手術或其他治療而影響進食狀況,嚴重影響咀嚼的功能,若手術後有做過放射線治療也會引起食慾不振。梁錦榮主任也建議,在食物的選擇上應少量多餐,即每天約六到八餐次,同時不論正餐或點心,應儘量採用質地較軟易吞嚥的食物,並以能儘量攝取各類食物為佳。若口腔有傷口則要注意食物的溫度不宜太燙,以免引起疼痛,而以溫的、冷的食物為宜。此外也應避免刺激性的調味品。

口腔癌治療與危險因子

口腔癌治療與危險因子#口腔癌

行政院衛生署2008年的癌症登記報告,口腔癌的發生率及死亡率均高居台灣男性十大癌症的第四位,過去10年口腔癌的發生率及死亡率持續升高,其上升率為男性十大癌症之首。在台大醫院頭頸癌醫療團隊的努力下,2004~2009年間在台大醫院耳鼻喉部接受完整治療(包括原發部位腫瘤切除及頸部淋巴廓清手術)的1288名口腔癌病友,其接受治療後的5年整體存活率都優於台灣與國際的治療結果。相較於美國癌症聯合委員會(AJCC) 2010年針對口腔癌的5年觀察存活率第一期為54%,第二期為47%,第三期為36%,第四期則僅有27%。2008年的癌症登記報告顯示,台灣口腔癌的5年觀察存活率第一期為76%,第二期為68%,第三期為52%,第四期則為33%。台大醫院口腔癌病友的5年整體存活率第一期為87.8%,第二期為85.9%,第三期為76.1%,第四期則為55.3%,治療成效相當不錯。口腔癌為發生在口腔部位(包括唇,頰黏膜,口腔底部,前三分之二的舌頭,口腔頂部的前面部分(硬顎),牙齦,以及臼齒後方的小區域)的惡性腫瘤總稱。2008年台灣口腔癌之新發生個案數為4420人,男性佔4055人,平均每十萬名男性即有28.48人罹患口腔癌,這樣的發生率成為另類的世界第一。現階段口腔癌的治療模式主要是手術切除,第一期及第二期的口腔癌患者僅接受手術切除即可得到相當好的治療效果,第三期及第四期患者如果沒有預後不良因子的話,手術切除也可以得到很好的治療效果,至於有預後不良因子的第三期及第四期患者,則需要接受合併化學治療與放射治療,也就是多科部團隊的合作治療。超過一半以上的口腔癌患者屬於較晚期的第三或第四期,這些患者常須接受手術後的化學治療及放射治療,因此腫瘤內科、放射腫瘤科與耳鼻喉科醫療團隊間的合作就顯得十分重要。除此之外,患者治療結束後的牙齒、咀嚼和吞嚥等問題都會直接或間接地影響病人的營養攝取與併發症的嚴重度,因此就需要牙科、整形外科與復健科同仁的大力幫忙。提升口腔癌患者的整體存活率是一項挑戰,除了疾病本身的因素之外,治療引起的併發症及後遺症也會影響病人的存活,許多病人治療後雖然腫瘤已經得到控制,但是卻死於治療引起的副作用(例如吸入性肺炎)。雖然在口腔癌的治療上成果斐然,但台大醫療團隊仍將持續努力,提升第四期(尤其是4B期)患者的治療成果,減少患者治療後的副作用,提升患者治療後的生活品質等。台灣的口腔癌發生率遠較歐美地區為高,口腔癌主要好發於中年男性,是國人男性50~54歲發生率最高的癌症。在台灣,導致口腔癌的主要元兇是嚼食檳榔與吸菸,台灣口腔癌發生率較高的地區也是嚼食檳榔盛行率較高的地區。以地區而言,台灣口腔癌發生率最高的前三名分別是台東縣、彰化縣以及嘉義縣。口腔癌早期的病灶,無論在存活率或治療後的生活品質上,都要比晚期病友好許多,因此,如果有以下危險因子的民眾應定期接受檢查,因為,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是提升口腔癌存活率的關鍵。1.嚼食檳榔及吸菸是導致國人口腔癌的主要因子,因此有嚼食檳榔或吸菸習慣的人應該要定期接受口腔黏膜檢查,最好是儘早戒食檳榔和戒菸。已戒檳榔和戒菸的朋友仍需定期接受口腔黏膜檢查,因為香菸及檳榔的遺害常在戒食多年後仍會發生。2.蛀牙及不當的假牙也是造成口腔癌的原因之一,有此問題的朋友應儘快找牙醫師處理。3.當出現下列狀況時為疑似口腔癌的症狀,應儘早就醫檢查:a.口腔有長期不癒合的黏膜潰瘍(持續超過2週以上)。b.口腔內部出現硬塊,觸痛,或出血。c.口腔黏膜出現紅斑或白斑。d.拔牙傷口持續不癒合。

口腔癌連年增加 早期治療率達80%

口腔癌連年增加 早期治療率達80%#口腔癌

根據衛生署的統計,口腔癌的發生率和死亡率有逐年增加的趨勢,從2007年癌症登記的報告顯示,口腔癌佔男性十大癌症發生率的第4位,每年新增加的口腔癌病患更達5千人以上。阮綜合醫院口腔顎面外科梁錦榮主任表示,口腔癌的發生和嚼檳榔、抽菸、喝酒息息相關,這些致癌因子會讓口腔形成白斑或紅斑甚至惡化,臺灣地區的口腔癌以頰黏膜癌和舌癌佔大多數,因此更需要進行口腔癌的篩檢預防工作,由於口腔癌比較容易直接被發現,達到早期診斷,因此醫師也提醒,有異狀最好就醫,只要在早期接受正規適當的治療,5年的存活率有70%~80%以上,若是延到第三、四期才治療,則治癒的機會將降至50 %甚至低於30%以下。目前所使用的分期系統是依據原發腫瘤的大小、是否有轉移到頸部淋巴結,以及是否有遠端轉移這三大要素來決定。1.零期:腫瘤細胞侷限在口腔黏膜上皮部位。2.第一期:腫瘤最大的直徑小於或等於 2 公分,且沒有頸部淋巴轉移的現象。3.第二期:腫瘤最大直徑在2~4公分之間,且沒有頸部淋巴轉移的現象。4.第三期:依據腫瘤大小及頸部淋巴轉移狀況這二大因素來判斷:其一是原發腫瘤的直徑在 4公分以下,但有頸部淋巴轉移的現象;另一種是原發腫瘤的直徑大於 4 公分,有一個同側或沒有頸部淋巴轉移的現象。5.第四期:腫瘤的直徑大小不一,但已侵犯到肌肉、骨頭或是其他器官。  口腔癌若是晚期發現,就不容易治療,即使可以治療也很難做得徹底,如果施行外科手術,還要切除許多口腔及顏面組織,勢必會影響咀嚼和說話功能,通常患者會因手術或其他治療而影響進食狀況,嚴重影響咀嚼的功能,若手術後有做過放射線治療也會引起食慾不振。一般而言,在食物的選擇上建議應少量多餐,即每天約六到八餐次,同時不論正餐或點心,應儘量採用質地較軟易吞嚥的食物,並以能儘量攝取各類食物為佳,若口腔有傷口則要注意食物的溫度不宜太燙,以免引起疼痛,而以溫的、冷的食物為宜。此外也應避免刺激性的調味品。

恐怖的四大癌症!定期篩檢不能少

恐怖的四大癌症!定期篩檢不能少#口腔癌

阮綜合醫院家庭醫學科張光恩醫師指出,根據國健局統計資料,近十年來台灣男性口腔癌發生率每十萬人口增加13.1人,大腸直腸癌的發生率每十萬人口增加 9.3人,女性乳癌發生率每十萬人增加18.8人,子宮頸癌的發生率則因為子宮頸抹片篩檢的推行,每十萬人口減少15.3人。而口腔癌、大腸直腸癌、乳癌與子宮頸癌這四大癌症的發生人數,佔所有癌症發生人數的33.3%,四大癌症的死亡人數,佔所有癌症死亡人數的22.5%。國內外文獻顯示,針對高風險族群每三年做口腔黏膜篩檢,可以降低43%口腔癌死亡率;每兩年或每年做糞便篩檢,可分別降低18%與33%大腸直腸癌死亡率;每兩年做乳房攝影,可降低21%至34%乳癌死亡率;每三年做子宮頸抹片檢查,可以降低60%至90%子宮頸癌死亡率。張光恩醫師說,造成癌症的原因包括先天遺傳傾向與後天不健康的生活型態等。同時有抽菸、喝酒、嚼檳榔的人,因罹患口腔癌的機率是一般民眾的 123 倍。因此,建議每兩年做一次口腔黏膜篩檢。子宮頸癌主要跟人類乳突病毒(HPV)感染有關,而HPV是經由性行為傳染。因此,建議有性行為三年後的女性,每年接受一次子宮頸抹片篩檢。乳癌的好發年齡在40歲至60歲間,乳癌與先天遺傳傾向有關,若家族有乳癌病史的女性,建議從40歲開始,每兩年做一次乳房攝影。大腸直腸的發生與高油脂低纖維飲食、家族史、年齡等因素有關。大腸直腸癌的病人90%在50歲以上,因此,建議年滿50歲的民眾,每兩年做一次糞便潛血檢查。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