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癌

口腔癌即早治療 存活率80%以上

口腔癌即早治療 存活率80%以上#口腔癌

台灣許多男性有嚼檳榔、抽菸、喝酒的習慣,而這些和口腔癌的發生息息相關,這些致癌因子會讓口腔形成白斑或紅斑甚至惡化成為口腔癌,因此臺灣地區的口腔癌以頰黏膜癌和舌癌佔大多數。根據衛生署的統計,口腔癌的發生率和死亡率有逐年增加的趨勢。從二○○七年癌症登記的報告顯示,口腔癌佔男性十大癌症發生率的第四位,每年新增加的口腔癌病患更達五千人以上。口腔不像肝、胃等器官隱藏在身體裏面,它較容易直接被發現,達到早期診斷。因此更需要進行口腔癌的篩檢預防工作。只要在早期接受正規適當的治療,五年的存活率有百分之七、八十以上,若是延到第三、四期才治療,則治癒的機會將降至百分之五十甚至低於三十以下。阮綜合醫院口腔顎面外科梁錦榮主任說,目前所使用的分期系統是依據原發腫瘤的大小、是否有轉移到頸部淋巴結,以及是否有遠端轉移這三大要素來決定。例:零期,腫瘤細胞侷限在口腔黏膜上皮部位;第一期,腫瘤最大的直徑小於或等於 2 公分,且沒有頸部淋巴轉移的現象;第二期,腫瘤最大直徑在2~4公分之間,且沒有頸部淋巴轉移的現象;第三期,依據腫瘤大小及頸部淋巴轉移狀況這二大因素來判斷:其一是原發腫瘤的直徑在 4公分以下,但有頸部淋巴轉移的現象;另一種是原發腫瘤的直徑大於 4 公分,有一個同側或沒有頸部淋巴轉移的現象;第四期,腫瘤的直徑大小不一,但已侵犯到肌肉、骨頭或是其他器官。口腔癌若是晚期發現,就不容易治療,即使可以治療也很難做得徹底,如果施行外科手術,還要切除許多口腔及顏面組織,勢必會影響咀嚼和說話功能。通常患者會因手術或其他治療而影響進食狀況,嚴重影響咀嚼的功能,若手術後有做過放射線治療也會引起食慾不振。梁錦榮主任也建議,在食物的選擇上應少量多餐,即每天約六到八餐次,同時不論正餐或點心,應儘量採用質地較軟易吞嚥的食物,並以能儘量攝取各類食物為佳。若口腔有傷口則要注意食物的溫度不宜太燙,以免引起疼痛,而以溫的、冷的食物為宜。此外也應避免刺激性的調味品。

口腔癌治療與危險因子

口腔癌治療與危險因子#口腔癌

行政院衛生署2008年的癌症登記報告,口腔癌的發生率及死亡率均高居台灣男性十大癌症的第四位,過去10年口腔癌的發生率及死亡率持續升高,其上升率為男性十大癌症之首。在台大醫院頭頸癌醫療團隊的努力下,2004~2009年間在台大醫院耳鼻喉部接受完整治療(包括原發部位腫瘤切除及頸部淋巴廓清手術)的1288名口腔癌病友,其接受治療後的5年整體存活率都優於台灣與國際的治療結果。相較於美國癌症聯合委員會(AJCC) 2010年針對口腔癌的5年觀察存活率第一期為54%,第二期為47%,第三期為36%,第四期則僅有27%。2008年的癌症登記報告顯示,台灣口腔癌的5年觀察存活率第一期為76%,第二期為68%,第三期為52%,第四期則為33%。台大醫院口腔癌病友的5年整體存活率第一期為87.8%,第二期為85.9%,第三期為76.1%,第四期則為55.3%,治療成效相當不錯。口腔癌為發生在口腔部位(包括唇,頰黏膜,口腔底部,前三分之二的舌頭,口腔頂部的前面部分(硬顎),牙齦,以及臼齒後方的小區域)的惡性腫瘤總稱。2008年台灣口腔癌之新發生個案數為4420人,男性佔4055人,平均每十萬名男性即有28.48人罹患口腔癌,這樣的發生率成為另類的世界第一。現階段口腔癌的治療模式主要是手術切除,第一期及第二期的口腔癌患者僅接受手術切除即可得到相當好的治療效果,第三期及第四期患者如果沒有預後不良因子的話,手術切除也可以得到很好的治療效果,至於有預後不良因子的第三期及第四期患者,則需要接受合併化學治療與放射治療,也就是多科部團隊的合作治療。超過一半以上的口腔癌患者屬於較晚期的第三或第四期,這些患者常須接受手術後的化學治療及放射治療,因此腫瘤內科、放射腫瘤科與耳鼻喉科醫療團隊間的合作就顯得十分重要。除此之外,患者治療結束後的牙齒、咀嚼和吞嚥等問題都會直接或間接地影響病人的營養攝取與併發症的嚴重度,因此就需要牙科、整形外科與復健科同仁的大力幫忙。提升口腔癌患者的整體存活率是一項挑戰,除了疾病本身的因素之外,治療引起的併發症及後遺症也會影響病人的存活,許多病人治療後雖然腫瘤已經得到控制,但是卻死於治療引起的副作用(例如吸入性肺炎)。雖然在口腔癌的治療上成果斐然,但台大醫療團隊仍將持續努力,提升第四期(尤其是4B期)患者的治療成果,減少患者治療後的副作用,提升患者治療後的生活品質等。台灣的口腔癌發生率遠較歐美地區為高,口腔癌主要好發於中年男性,是國人男性50~54歲發生率最高的癌症。在台灣,導致口腔癌的主要元兇是嚼食檳榔與吸菸,台灣口腔癌發生率較高的地區也是嚼食檳榔盛行率較高的地區。以地區而言,台灣口腔癌發生率最高的前三名分別是台東縣、彰化縣以及嘉義縣。口腔癌早期的病灶,無論在存活率或治療後的生活品質上,都要比晚期病友好許多,因此,如果有以下危險因子的民眾應定期接受檢查,因為,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是提升口腔癌存活率的關鍵。1.嚼食檳榔及吸菸是導致國人口腔癌的主要因子,因此有嚼食檳榔或吸菸習慣的人應該要定期接受口腔黏膜檢查,最好是儘早戒食檳榔和戒菸。已戒檳榔和戒菸的朋友仍需定期接受口腔黏膜檢查,因為香菸及檳榔的遺害常在戒食多年後仍會發生。2.蛀牙及不當的假牙也是造成口腔癌的原因之一,有此問題的朋友應儘快找牙醫師處理。3.當出現下列狀況時為疑似口腔癌的症狀,應儘早就醫檢查:a.口腔有長期不癒合的黏膜潰瘍(持續超過2週以上)。b.口腔內部出現硬塊,觸痛,或出血。c.口腔黏膜出現紅斑或白斑。d.拔牙傷口持續不癒合。

口腔癌連年增加 早期治療率達80%

口腔癌連年增加 早期治療率達80%#口腔癌

根據衛生署的統計,口腔癌的發生率和死亡率有逐年增加的趨勢,從2007年癌症登記的報告顯示,口腔癌佔男性十大癌症發生率的第4位,每年新增加的口腔癌病患更達5千人以上。阮綜合醫院口腔顎面外科梁錦榮主任表示,口腔癌的發生和嚼檳榔、抽菸、喝酒息息相關,這些致癌因子會讓口腔形成白斑或紅斑甚至惡化,臺灣地區的口腔癌以頰黏膜癌和舌癌佔大多數,因此更需要進行口腔癌的篩檢預防工作,由於口腔癌比較容易直接被發現,達到早期診斷,因此醫師也提醒,有異狀最好就醫,只要在早期接受正規適當的治療,5年的存活率有70%~80%以上,若是延到第三、四期才治療,則治癒的機會將降至50 %甚至低於30%以下。目前所使用的分期系統是依據原發腫瘤的大小、是否有轉移到頸部淋巴結,以及是否有遠端轉移這三大要素來決定。1.零期:腫瘤細胞侷限在口腔黏膜上皮部位。2.第一期:腫瘤最大的直徑小於或等於 2 公分,且沒有頸部淋巴轉移的現象。3.第二期:腫瘤最大直徑在2~4公分之間,且沒有頸部淋巴轉移的現象。4.第三期:依據腫瘤大小及頸部淋巴轉移狀況這二大因素來判斷:其一是原發腫瘤的直徑在 4公分以下,但有頸部淋巴轉移的現象;另一種是原發腫瘤的直徑大於 4 公分,有一個同側或沒有頸部淋巴轉移的現象。5.第四期:腫瘤的直徑大小不一,但已侵犯到肌肉、骨頭或是其他器官。  口腔癌若是晚期發現,就不容易治療,即使可以治療也很難做得徹底,如果施行外科手術,還要切除許多口腔及顏面組織,勢必會影響咀嚼和說話功能,通常患者會因手術或其他治療而影響進食狀況,嚴重影響咀嚼的功能,若手術後有做過放射線治療也會引起食慾不振。一般而言,在食物的選擇上建議應少量多餐,即每天約六到八餐次,同時不論正餐或點心,應儘量採用質地較軟易吞嚥的食物,並以能儘量攝取各類食物為佳,若口腔有傷口則要注意食物的溫度不宜太燙,以免引起疼痛,而以溫的、冷的食物為宜。此外也應避免刺激性的調味品。

恐怖的四大癌症!定期篩檢不能少

恐怖的四大癌症!定期篩檢不能少#口腔癌

阮綜合醫院家庭醫學科張光恩醫師指出,根據國健局統計資料,近十年來台灣男性口腔癌發生率每十萬人口增加13.1人,大腸直腸癌的發生率每十萬人口增加 9.3人,女性乳癌發生率每十萬人增加18.8人,子宮頸癌的發生率則因為子宮頸抹片篩檢的推行,每十萬人口減少15.3人。而口腔癌、大腸直腸癌、乳癌與子宮頸癌這四大癌症的發生人數,佔所有癌症發生人數的33.3%,四大癌症的死亡人數,佔所有癌症死亡人數的22.5%。國內外文獻顯示,針對高風險族群每三年做口腔黏膜篩檢,可以降低43%口腔癌死亡率;每兩年或每年做糞便篩檢,可分別降低18%與33%大腸直腸癌死亡率;每兩年做乳房攝影,可降低21%至34%乳癌死亡率;每三年做子宮頸抹片檢查,可以降低60%至90%子宮頸癌死亡率。張光恩醫師說,造成癌症的原因包括先天遺傳傾向與後天不健康的生活型態等。同時有抽菸、喝酒、嚼檳榔的人,因罹患口腔癌的機率是一般民眾的 123 倍。因此,建議每兩年做一次口腔黏膜篩檢。子宮頸癌主要跟人類乳突病毒(HPV)感染有關,而HPV是經由性行為傳染。因此,建議有性行為三年後的女性,每年接受一次子宮頸抹片篩檢。乳癌的好發年齡在40歲至60歲間,乳癌與先天遺傳傾向有關,若家族有乳癌病史的女性,建議從40歲開始,每兩年做一次乳房攝影。大腸直腸的發生與高油脂低纖維飲食、家族史、年齡等因素有關。大腸直腸癌的病人90%在50歲以上,因此,建議年滿50歲的民眾,每兩年做一次糞便潛血檢查。

顯微皮瓣重建手術 讓癌友恢復自信

顯微皮瓣重建手術 讓癌友恢復自信#口腔癌

李先生長期抽菸、喝酒、吃檳榔,三個月前發現自己罹患口腔癌第3期,因腫瘤較大,切除時可能會影響顏面外觀,但在高醫癌症重建團隊的治療下,除了將腫瘤切除還進行了顯微皮瓣重建手術,除了手術線外,外觀上完全看不出有動手術的痕跡。高醫昨天甚至邀請三位曾接受顯微皮瓣重建手術的朋友現身說法,其中一位50歲的李先生有抽菸、喝酒及吃檳榔的習慣,在98年9月發現罹患舌癌第3期,需要切除整個舌頭,但在高醫癌症重建團隊的治療下,進行顯微皮瓣重建手術,取下他的肚皮組織為他重建舌頭,幫他重獲新生。根據國健局100年公布最新資料,口腔癌高居全國癌症10大死因第5位,男性癌症第4位,發病年齡以40~60歲最為常見,因正值壯年期,勢必對家庭等造成衝擊,因此顯微皮瓣重建手術可說是非常重要,高醫整形外科主任張高評說,顯微皮瓣重建手術可將顏面外觀的改變降至最低,幫助病患重回職場與家庭,重建自信心。張高評主任說,所謂的「顯微皮瓣重建手術」,就是將病患身上某部份組織(例如肚子、胸肌)血管取下,稱為「皮瓣」,再將皮瓣縫補至身上需要重建的位置,以手術顯微鏡進行血管縫合,即為「顯微皮瓣重建手術」,因為成功率很高,併發症少,期望能有助提高癌症患者及時就醫意願。

菸酒不離口 男口腔潰爛罹口腔癌

菸酒不離口 男口腔潰爛罹口腔癌#口腔癌

今年39歲的吳先生育有一對子女,因工作的關係接觸檳榔、菸與酒多年。有一日,他發現口內有一小塊突起但是不會疼痛的肉塊,他本不以為意。但兩年來,腫塊逐漸變大且有出血的情形。他聽信偏方,不僅沒有達到治療效果,反而導致更嚴重的潰爛、張口受限和頸部疼痛,於是在朋友的介紹下趕緊至苗栗大千醫院就診。經過詳細的診斷,證實得到口腔癌。(圖:口腔不正常白斑)大千醫院牙科整合治療中心口腔外科陳怡睿醫師指出,癌症是一種多重因素的基因疾病,在台灣,口腔癌的發生與嚼檳榔、抽菸、喝酒等習慣有密切關係。隨著抽菸及嚼檳榔人口的增加,口腔癌的發生率也節節上升。吸菸導致口腔癌的機率為無此習慣者之18倍;吸煙及嚼檳榔導致口腔癌的機率為無此習慣者的89倍;吸煙、飲酒及嚼檳榔導致口腔癌的機率則為無此習慣者的123倍。陳怡睿醫師說,國外的研究顯示,口腔黏膜檢查可有效降低口腔癌之死亡率。因此,國民健康局補助30歲以上嚼檳榔、吸菸民眾,每2年1次口腔黏膜檢查,以早期發現早期治療,進而降低癌症的發生和死亡。口腔黏膜檢查是由醫生目視或觸診口腔黏膜,看看有沒有疑似癌前病變或癌症的病兆,不會疼痛,也沒有副作用。正常口腔黏膜是粉紅色或紅色柔軟組織,如果變厚或變成突起不透明白色的斑塊,便可能是口腔白斑;如果有變薄或略為潰爛的紅色斑塊,則可能是紅斑,兩者皆可能是癌前病變,可惡化成口腔癌。口腔癌的治療以外科手術為主,並可輔以放射治療及化學治療。腫瘤越大,需要手術的範圍也越大,因此早期診斷正確治療不僅可提高治癒率,也可減少因治療所帶來之傷害。另一方面,大部分的口腔癌可經由戒除嚼檳榔、抽菸、喝酒等外來致癌因子而防止其發生。

口腔癌患者與日俱增 吃檳榔的人風險大

口腔癌患者與日俱增 吃檳榔的人風險大#口腔癌

根據最新的癌症登記資料顯示,台灣每年罹患口腔癌的人數10年內從1700位增加至4700位,多出將近兩倍的人數,而當中有9成的患者是男性。同時每年死於口腔癌的患者有將近2千多人,是十大癌症的第五位,所以政府不斷地呼籲少吃檳榔,並且擴大口腔癌的篩檢,希望能夠讓口腔癌的罹患率與死亡率都能減少,其實口腔癌是比其他癌症還要容易發現並治療,但是很多的人常常對於口腔的問題,大多沒有特別地注重,所以造成不可挽回的遺憾。(圖片翻攝自國民健康局網站。)根據衛生署國民健康局的衛教文章表示,世界衛生組織設立之國際癌症研究總署(IARC)早在1987年即綜合各國研究結果,認定「嚼含菸草的檳榔」或「同時吸菸與檳榔」對人類有致癌性,致癌部位主要在口腔、咽及食道。在2003年,IARC又邀集台灣代表在內的16位多國學者,依據新有的研究證據,作出了「檳榔子屬第一類致癌物」的結論,證實即使不含任何添加物的檳榔子也會致癌。 在台灣每10位男性中就有1.5人嚼檳榔,導致口腔癌成為青壯年(25到44歲)男性最常見罹患的癌症。根據最新癌症登記資料和死因統計,近十年,台灣每年罹患口腔癌的人數已增加2倍,每年約有5400名新診斷口腔癌個案,2300人因口腔癌死亡,為台灣男性所罹患的主要癌症中,發生和死亡情形增加最快者。根據署立雙和醫院的衛教文章表示,目前口腔癌的治療還是以手術為主,但是對於對於無法開刀的早期口腔癌病人,可以接受放射線治療。然後輔以化學治療、標靶治療等,也有不錯的效果。除此之外,現在對於早期口腔癌的病患,還可以使用光動力療法,效果不錯。該文章提醒民眾,口腔癌愈早期發現治療,存活率愈高,所以民眾應該要每兩年接受篩檢,並且積極面對治療,千萬不要只聽信服用坊間偏方或中、草藥而延誤治療時機,降低存活率。※下面的影片是分享自國健局的宣導短片。優活推薦:●光也可以治療癌症 新技術免受化療痛苦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aid=13317●菸酒、檳榔都來 罹口腔癌機率破百倍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aid=13947●吃檳榔不僅會罹口腔癌!腎臟也遭殃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aid=13894

菸酒、檳榔都來 罹口腔癌機率破百倍

菸酒、檳榔都來 罹口腔癌機率破百倍#口腔癌

衛生署統計發現,臺灣嚼檳榔人口約有139萬人,每10名口腔癌患者中,有9名有嚼檳榔的習慣,99年有2,370人因為口腔癌而死亡;口腔癌為臺北市癌症死因排名第九名,男性甚至排名第六名,99年有151人死於口腔癌,10年來標準化死亡率成長5.12%,尤其男性口腔癌更成長18.28%,由此可見口腔癌防治及檳榔健康危害宣導已是刻不容緩的議題。為什麼12月3日是我國的檳榔防制日?緣由是發起人韓良俊教授在看了高雄醫學大學葛應欽教授等六位學者在國際知名雜誌發表的「台灣之口腔癌與嚼檳榔、吸菸、酒精消耗間的關聯性」一文,若民眾同時具有喝酒、嚼檳榔、吸菸等三種口腔癌危險因子生活習慣的人,得口腔癌的機率即較一般人升高到122.8倍,韓教授為方便民眾記憶,將122.8倍四捨五入寫為123倍,進而促成行政院衛生署訂定12月3日為「檳榔防制日」。許多民眾誤以為只要嚼不含有添加物的檳榔,就不會罹癌,其實,國際癌症研究中心(IARC)已在2003年證實,檳榔子本身是人類第一類致癌物,即使不加紅灰、白灰、荖花、荖葉,光嚼檳榔就會致癌。臺北市政府衛生局致力於口腔癌防治及檳榔防治,今年與本市23家醫療院所合作開辦44班戒檳班,共計約359名學員報名,95名學員成功戒檳(追蹤4個月),成功戒檳率達26%;另截至11月底共計篩檢56,278人(執行口腔癌口腔黏膜檢查),發現45位口腔癌確診個案,搶救45個家庭。臺北市更榮獲臺灣檳榔防制暨口腔癌防治聯盟選為「2011年縣市口腔癌防治力最佳五縣市」之一。為了減少檳榔對於健康造成的危害,臺北市衛生局呼籲紅唇族們,趕快戒掉檳榔,若是因為工作需要長時間熬夜,亦可利用無糖口香糖或提神飲料替代;有吸菸或嚼檳榔(含已戒檳)的民眾,別忘了每2年1次接受免費口腔黏膜檢查,攜帶健保卡到健保特約院所的牙科及耳鼻喉科接受檢查,只要短短兩分鐘就能確保自己的口腔健康。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