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腫瘤

七旬翁耳廓長痘 竟是耳癌!

七旬翁耳廓長痘 竟是耳癌!#腫瘤

耳廓突然長出像痘痘一樣的東西,愈長愈大,一般人都會忍不住動手去摳它,76歲伯伯也一樣,結果一摳就流血,抹藥一個月都沒好,家人警覺求診,才發現竟是不常見的耳癌,還好經台中慈濟醫院耳鼻喉科、整形外科團隊合作,無損外觀。伯伯的家人說,左耳廓上本來是一個小小的不明顯的痘痘般的東西,摳了會流血,到診所去看病也持續抹藥,結果愈長愈大,才驚覺應求診,經台中慈濟醫院耳鼻喉科門診夾取組織送驗,病理報告出爐「至少是鱗狀細胞原位癌」。主治的林世倉醫師指出,患者耳廓上長出的東西有1~1.5公分直徑大,以惡性腫瘤的期別去評估,也是一期,決定做廣泛性切手術,並照會整形外科重建耳廓。耳癌的發生率不高,林世倉醫師表示,因為伯伯罹患的鱗狀細胞癌屬於初期,轉移機會不大,所以直接把病灶切掉、軟骨拿掉,清乾淨到0.5~1公分的安全距離,仍保留後面的皮膚。病理報告顯示,伯伯的軟骨沒有被侵犯,而耳廓的大傷口,在整形外科醫師的共同合作下,更是無損外觀,讓伯伯十分高興。耳朵在人的外觀中很重要,缺一邊總是很容易引人注目,整形外科楊超智醫師指出,一般耳朵缺陷都會以局部皮瓣來補,最接近原本耳朵的外觀,就算切掉大部份的耳朵,整個不見,或是小耳症、無耳症,仍可用周圍皮瓣來重建,這類的手術並不是特別困難。伯伯的傷口位於耳朵正中央,周圍耳廓外形並沒有改變,只是手術後在正中央有一個洞,耳鼻喉科醫師切了軟骨,但耳廓外形還在,所以整個耳朵不致於塌下來,補缺損的同時又不希望損及外觀,得利用所謂的「旋轉門皮瓣」,這個皮瓣是利用位於耳朵後面的組織,就像進飯店的圓形旋轉門一樣,將組織由後面轉到前面。根據西元2004年的文獻顯示,旋轉門皮瓣利用耳後的大耳動脈分支供應,楊超智醫師量出比傷口缺陷稍大的皮瓣,整個皮瓣拆下來直接往前轉,縫到前面,取代缺陷的位置,再將耳朵後面的傷口關起來,整個手術只有前後幾個縫合線,沒有其它傷口,也不必再取其它的皮來補,一個步驟就完成,術後癒合不錯。根據文獻內容,耳癌的發生跟陽光照射比較有關,有些則是因為放射線暴露、基因或是老化,或是不明原因。預防的方法是不要過度陽光曝曬,暴露在放射線下,基因與老化就難以預防,但早期發現早期治療仍是健康之道。

小便解不出?小心帶狀皰疹受到感染

小便解不出?小心帶狀皰疹受到感染#腫瘤

某日,一位住院病人請假回家,詢問請假原因,病人靦腆的說,因為要回去「斬蛇」。原來這是一位因帶狀皰疹(俗稱皮蛇)住院的病患,為了趕快好起來,不惜嘗試「中西合璧」的治療方式。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皮膚科醫師謝佳憲解釋,「帶狀皰疹」即是俗稱的皮蛇或飛蛇,與水痘同是由水痘帶狀皰疹病毒(Varicella Zoster Virus)感染所致,是一種呈帶狀群聚分布,會起出血性小水泡的疹子。帶狀皰疹的成因,其實就是水痘病毒的復發。謝佳憲說,在水痘病毒疫苗發明以前,很多人都發過水痘,經過兩三個禮拜水痘好了,病毒卻潛伏在神經節內。這些人一旦生活壓力變大,身體抵抗力下降,這些病毒就會被活化,復發的病毒沿著神經節所支配的神經發作,不但使這條神經發炎受傷,也讓這條神經所支配的皮膚紅腫起水泡。神經所支配的皮膚成一長條形分佈,這就是為什麼帶狀皰疹會形成長長一條像蛇的原因了!根據統計,糖尿病人、惡性腫瘤,尤其是淋巴腫瘤病人的發生率比一般人高,這都和病人免疫機能較差有關。謝佳憲指出,身體任何部位都有可能出現帶狀皰疹,最常發生在軀幹部位,並伴有劇烈疼痛。長在眼睛附近的帶狀皰疹要特別小心,因為病毒侵犯顏面三叉神經的第一支,容易導致失明,尤需特別注意防止續發性細菌感染。根據研究,若鼻尖出現帶狀皰疹的水泡,有很大的機會會侵害到眼睛,因此若出現這些狀況,患者應儘速再尋求眼科醫師協助。帶狀皰疹該如何治療呢?謝佳憲表示,帶狀皰疹只要好好處理,通常會在5週內痊癒,但對於免疫力很差的病人(如愛滋病患),時間會比較久。治療可以概分為兩個階段:發疹子的期間,使用抗病毒的藥物,越早服用越有效。如果稍晚才開始服用﹝疹子出現三天後﹞,效果會差一點,但仍有機會縮短病程、減輕症狀。帶狀皰疹神經痛的期間,可以使用止痛藥,包括各種不同強度的止痛藥,可以舒緩神經發炎所帶來的疼痛。口服抗憂鬱劑用於一般止痛藥無法治療的疼痛。如果還是無法止痛,可能就要請神經科做神經阻斷術。謝佳憲提醒病患,在疱疹照顧方面,千萬不要觸摸紅疹或戳破水皰,更不要擅自塗抹成藥,如萬金油、小護士、草藥膏,以免引起皮膚感染,延遲復原及可能引起永久性疤痕。患者應有充足休息及營養,在飲食方面並無特殊禁忌,但避免喝酒、辛辣等刺激品,平時應穿寬鬆衣服,以避免磨擦水皰或引起疼痛。他還說,帶狀皰疹通常一生只會發作一次,具有終生免疫力。沒有得過水痘的人,是不會得到帶狀皰疹的,但帶狀皰疹具有傳染性,會使接觸到的人發生水痘。他強調,大部份患者的帶狀皰疹可在一個月內痊癒,但有些患者可能會有併發症發生,包括帶狀皰疹癒後神經痛,繼發性細菌感染,眼部併發症,若患處位於生殖器官附近,可能發生膀胱無力、小便解不出來,也有時伴有便秘。在帶狀皰疹的預防方面,因為引起的原因是身體免疫力下降,讓潛伏的病毒有可趁之機,因此,增強自身免疫力便是最好的預防方法。一般來說,飲食正常、睡眠充足、適量補充維他命和水分,以及養成固定運動習慣,都是可以增強免疫力的方法。延伸閱讀「併發症、治療、預防」:http://www.uho.com.tw/sick.asp?aid=10489

媽媽得肺腺癌機率高?身處多煙環境的女性恐增肺癌風險

媽媽得肺腺癌機率高?身處多煙環境的女性恐增肺癌風險#腫瘤

母親節將至,媽媽在廚房忙碌的背影,相信是許多子女對於母親最深刻的印象,當子女在享受母親精心烹調的美味料理時,殊不知母親在廚房油煙的長年威脅下,恐將成為肺癌的高風險群,增加媽媽得肺腺癌的風險!根據行政院衛生署統計顯示,肺癌連續十六年高居台灣女性癌症死因之首,國泰綜合醫院血液腫瘤科主任宋詠娟醫師分析,過去一直認為抽菸為致使罹患肺癌的主要成因,但事實上台灣的女性肺癌患者中,少有抽菸習慣者。根據台灣的肺癌流行病學研究顯示台灣肺癌人口中女性所佔之比例高於歐美國家,但台灣女性肺癌與抽菸有關者僅約百分之十,且另一特點為肺腺癌之發生率特別高。罹患肺腺癌患者中女性比例高達六成以上,研究顯示本國女性雖不抽菸但環境中之二手菸及廚房油煙為致癌之主要因素,宋醫師呼籲子女們,對於媽媽得肺腺癌的風險應不容忽視。宋詠娟醫師進一步分析,長期處於廚房高溫油煙環境為致使媽媽得肺腺癌的成因之一。由於經由高溫熱炒所散發的油煙,容易產生多環芳香碳氫化合物的致癌物質,吸入後可能間接導致肺部癌變,進而引發肺癌。國外曾針對油脂加工廠的工人進行研究,發現經常接觸高溫油煙環境的工作者較易罹患肺癌,宋醫師提醒辛勞的家庭主婦,切勿小覷廚房油煙所造成的致癌風險。建議應注意廚房的通風狀況,改變喜歡油炸或大火快炒的烹飪習慣,改以水煮或燉煮方式,炒菜後排油煙機多抽風幾分鐘將揮發在空氣中之油煙清除乾淨,以維護健康,降低媽媽得肺腺癌的風險。宋詠娟醫師指出,由於肺癌早期時症狀並不明顯,咳嗽為最普遍且常見的症狀,但開始時民眾常誤以為感冒而輕忽,直到出現咳血、氣喘等晚期症狀才到醫院求診,以致於診斷時已為晚期肺癌。部分患者更可能因骨頭疼痛或神經症狀,先行至骨科或神經科求診,經由檢查才發現原來早已罹患肺癌且已伴隨骨、腦等遠端轉移。宋詠娟醫師呼籲民眾,若出現上述類似症狀,應盡早就診檢查外,也應養成定期健檢、追蹤病況的習慣,以便及早發現病灶及早治療。宋詠娟醫師進一步說明,目前晚期肺腺癌治療方式分為化學治療與標靶治療。標靶治療目前在健保給付方面屬第二線或第三線用藥,根據研究顯示標靶藥物對於具有上皮生長因子受體(EGFR)突變的患者才有較佳的治療成效。因標靶藥物仍有一定副作用且自費使用時價格昂貴,為免耽誤治療時機,建議患者接受標靶治療前,應先進行基因檢測。至於化療藥物治療也是一種全身性的治療,治療過程中可能產生噁心、嘔吐、衰弱、免疫力下降等副作用,但醫師會視患者個別情況給予支持性藥物緩解不適感。因肺癌病人平均年齡較高,通常子女會擔憂老年長輩進行化療體力是否能負荷的問題而要求醫師使用低劑量或副作用少的藥物。宋詠娟醫師表示,根據法國一項針對70歲到89歲的老年族群進行臨床研究,將老年肺癌患者分為兩組,第一組只接受一種化療藥物治療,第二組同時接受兩種藥物治療(其中包含化療藥物卡鉑)進行臨床試驗,結果發現合併兩種藥物的治療效果比接受一種化學治療佳,顯示老年族群對化療的耐受性並不如我們想像的差,因此宋詠娟醫師表示,患者對於化學治療的適合與否,不應只視患者年紀做為評估條件,更需視患者個別身體狀況及藥物反應表現而定,如此對於肺腺癌治療成果才會有幫助。宋詠娟醫師表示,門診就曾有一名年約70歲的媽媽得肺腺癌,當初因咳嗽、呼吸喘急、肺積水等肺癌症狀就診,經由檢測後才發現罹患晚期肺腺癌,接受治療後其病況控制良好,目前已存活高達5年之久。隨著藥物推陳出新及醫學治療的進步,台灣肺腺癌患者整體存活期已從過去12個月提升至18個月以上,狀況好的患者甚至能存活二至三年,宋醫師鼓勵患者,對於治療應深具信心且積極治療,切莫輕易放棄!宋詠娟醫師提出,部分病患在治療過程中有不適症狀,誤以為是治療的必然反應或害怕告知醫師會影響治療時程而不主動告知,耽誤了治療時機使症狀加重,反而影響治療的進行。宋醫師提醒,患者若於治療過程中,出現任何身體不適的狀況,應隨即向醫師或護理人員反應,以便醫師於下次療程前先給予相關輔助治療緩解,使治療能順利進行,達到最佳之治療效果。

罹癌該怎麼吃?營養師提醒勿聽信偏方

罹癌該怎麼吃?營養師提醒勿聽信偏方#腫瘤

文/賴怡君 財團法人台灣癌症基金會營養師據國民健康局統計,台灣平均每七分鐘就有一人罹患癌症,也因此一般人談癌色變,卻也往往因病急胡亂聽信偏方與所謂的個人經驗而延誤病情!事實上台灣的主流治癌方法和美國沒有太大差異,但治癒率卻比美國低,關鍵還是在病人身上。接觸許多癌症病人發現,從被診斷是癌症開始,身邊就會出現許多熱心的親友,告訴癌症病人或其照顧者相關的個人經驗。其實在營養諮詢的過程中,癌友最常對「吃」無所適從,常因為「聽說某些資訊」而亂了方寸,把最基本的飲食變成一種生活壓力。在癌症治療的過程約有八成病患會面臨體重下降的問題,這時營養的補充十分重要,尤其是在飲食的熱量及蛋白質的攝取兩方面。腫瘤本身及治療藥物都可能會引起病患食慾減退,或是進食困難,所以均衡營養、穩定體重對治療中體力的維持幫助很大。豆、蛋、奶、魚及其他肉類中含有豐富的蛋白質,更是不能缺少的營養,因為一旦營養不足,體重下降,便會造成身體修復的能力變差,免疫機能下降,甚至無法繼續治療。在營養諮詢的過程中,有很多病友以為不要吃所謂「營養食物」,就可減緩癌細胞的生長速度,殊不知若營養不良,則會造成免疫機能下降,甚而增加感染率,更易使正常細胞無法對抗癌細胞,而加速癌細胞不正常分裂及生長,反而加重病情。癌症病友在飲食上常見之問題如下:得了癌症改吃生機飲食會不會比較好?大多數人所認知的生機飲食多以五穀雜糧、一些堅果類及新鮮蔬果為主,並認為提高生食比例及蔬果打成果菜汁飲用,可作為癌症療程中的飲食輔助。原則上,我們並不建議病人採取生機飲食,因為只吃五穀雜糧與蔬果,容易造成蛋白質攝取不足,甚至單日的總熱量不足,導致營養失衡、免疫力功能下降增加感染及危險性。吃紅肉是不是對癌症病患比較不好?就營養價值的觀點,肉類含有豐富的鐵質、磷、維生素B12、鋅、維生素B1的營養價值,沒有種類的好壞分別,應均衡足量攝取,避免某些必需胺基酸的缺乏。聽說蝦、蟹有毒素,是否不適合癌症病人食用?癌症病人在化療期間是需要大量高品質蛋白質,有助於增進細胞的修復,而蝦、蟹同樣屬於高品質蛋白,所以“有毒”的說法是不正確的。從衛生安全的角度來看,最重要的是食物的新鮮度,腐敗海鮮類易產生組織胺,造成過敏現象,故癌症病人在海鮮類食物的選擇上更應注意其新鮮度,而不是因噎廢食。癌症病人是不是應該補充「健康食品」來維持營養?癌友若能以均衡飲食及多量蔬果為基礎,維持理想體重,就不會發生營養不良。健康食品只能作為輔助,不能做為主要的營養來源。若要選購健康食品,最好先請教醫師及營養師,依個人體質來選擇適合的產品,並了解適用對象、用法用量及禁忌等注意事項,才能真正吃得安心。豆製品含有大豆異黃酮,乳癌或卵巢癌患者可以食用嗎?天然大豆食物(如豆腐、豆漿及其他製品)的異黃酮含量並不高,且其作用僅為女性荷爾蒙的1/100~1/1000而已,不足以改變體內雌激素狀態,對於婦癌病程沒有影響。民眾應該有「癌症是可以治癒、良好營養有助於預後的正確認知」,只要隨時注意身體的變化、有疑問找醫生,對某種食物或飲食型態有疑慮請找營養師討論,相信癌友在治療過程會更有信心,癌症飲食就不會變成一種壓力。延伸閱讀:http://www.uho.com.tw/health.asp?aid=9952

腦瘤的預防與治療(上)

腦瘤的預防與治療(上)#腫瘤

文/新店耕莘醫院  放腫科謝忠志主任腦部是個獨特的器官,屬於中樞神經系統,功能複雜,組成的細胞種類多樣。醫學上所稱「腫瘤」,係指不正常的細胞增生,形成累贅,甚至於侵犯周圍或遠處的細胞組織,影響正常生理功能。如同其他部位的腫瘤,腦部的腫瘤亦有良性與惡性之分,各包括多種細胞類型。良性與惡性腫瘤一般以組織病理學的檢查來確定,惡性的腫瘤即所謂的癌症,癌細胞生長快速,並侵犯周圍組織。良性腦瘤雖然不會侵犯到鄰近組織,但也可能壓迫腦組織的敏感區域並造成症狀,當一個良性腫瘤位於腦部的重要功能區域,並影響到神經與其他生理功能時,即使它不含癌細胞,臨床上仍應被視為惡性的。有些腫瘤無法獲得病理診斷,必須倚賴影像檢查與臨床表徵作判斷。整體而言,腦部腫瘤無論其本質為良性與惡性,均可能造成神經功能的傷害,因此一般在臨床上均統稱為「腦瘤」。若根據腫瘤來源的不同,可以分成:原發性腦瘤:原本就從腦的組織細胞長出來的,其中比較常見的是膠質細胞瘤這一類。續發性腦瘤:從其他部位轉移過來,例如:肺癌或乳癌轉移至腦部,這一類「外來客」反而是臨床上比較常見的腦瘤,部分病人甚至尚未被發現原發處有癌病,就因中樞神經系統的症狀而發現已轉移至腦部。腦瘤的成因與預防大部份的腦瘤都是由於基因的突變或損傷所造成的,另外有一些不正常的基因活化後,刺激分泌生長因子及血管生成因子,而造成腫瘤的血管增生和腫瘤的細胞增生。基因的變異可能來自遺傳或環境因素。藉由流行病學的研究,已有某些環境因素被發現會增加腦瘤的發生率,包括:物理性因素,如游離輻射線、電磁波…;化學性因素,如含氮硫化物的染料、殺蟲劑、有機溶劑…;生物性因素,如某些病毒與腦部的淋巴癌有關。想了解更多相關訊息,請上「台灣癌症基金會」:http://www.canceraway.org.tw/

早期食道癌之診斷與治療(下)

早期食道癌之診斷與治療(下)#腫瘤

文/台北醫學大學暨署立雙和醫院 內視鏡中心主任 李宜霖有報告顯示服用阿斯匹林或相關非類固醇消炎劑者會降低罹患食道癌的風險,至於幽門螺桿菌對於食道腺癌的關係還不是很被確定,但在研究上發現其對於食道癌似有保護的機制。幽門螺桿菌有減少逆流性食道炎的發生,進而降低食道腺癌的機率。部份研究指出多食用白菜、菜花等綠色和黃色蔬菜、水果以及漿果能降低食道癌的發病率。癥候及症狀食道癌在發生初期可能毫無自覺症狀。其症狀常是在腫瘤漸漸長大,妨礙了食道運輸功能時才發生。起初是覺得胸骨的悶感,進而酸痛;但絕大多數的病人,第一個症狀則是吞嚥困難。隨後食道為腫瘤慢慢阻塞,連液體食物也喝不下去。造成體重下降,營養不良。進而唾液會積聚在腫瘤上方的食道內,由此還會導致咳嗽和發生吸入型肺炎的危險。晚期食道癌因癌腫侵犯或壓迫局部組織,還可能引發上腔靜脈症候群、或是食道氣管瘻管。也是因為食道癌在初期是毫無症狀的,只有在腫瘤大小已經佔據了整個食道管腔的一半左右才會有吞嚥困難的症狀。所以當發生症狀而診斷時,大多數為期已晚。因而食道癌為胃腸道癌症中預後最不好的一種,與胃或腸癌比,存活率較差。早期食道癌之診斷晚期食道癌的診斷並不困難,但大部份已有相當明顯的症狀,用食道X光鋇劑攝影或是上消化道內視鏡可以清楚發現腫瘤的位置,但必須配合局部切片檢查以確診。電腦斷層掃描及磁振造影可用來偵測腫瘤範圍及是否有轉移的情形。但是早期食道癌的診斷卻是不容易。原因之一是食道癌的早期幾乎沒有任何症狀,因此病患不會主動就醫。只有少數在作例行健康檢查可以早期發現。其二是早期食道癌的病灶變化很細微,以食道X光鋇劑攝影經常無法發現。即便以上消化道內視鏡檢查還是有一部分的早期食道癌看不出來。因此針對一些高危險群的患者、例如有頭頸部癌的患者,經常是以Lugol(一種含碘試劑)作染劑,施以染色內視鏡檢查,來達提高早期食道癌的診斷率。根據現有的文獻報告,若是僅用傳統的內視鏡檢查,將近有40~50%的早期食道癌患者會被忽略而延誤診斷。隨著近年來內視鏡檢查的蓬勃發展,「窄頻影像系統」以及電子式螢光影像檢查已經成功地應用於消化道腫瘤的偵測及診斷。根據嘉義長庚醫院的經驗,針對200多位頭頸部癌的患者以「窄頻影像系統」來做食道的篩檢,診斷率接近Lugol's染色內視鏡。其優點是NBI較省時方便並且沒有碘過敏的副作用。若合併使用「窄頻影像系統」與magnified endoscopy於體內直接觀察食道黏膜的黏膜內乳頭微細血管圈能夠及時判斷食道癌其侵犯的程度。▲圖1:窄頻影像系統可用於早期食道癌之診斷食道癌的治療目前食道癌之治療,仍以外科手術為主。手術包含食道之切除,與使用其他腸胃道進行食道之重建。由於食道癌發現之時大部分都屬於較晚期之疾病狀態,光使用手術切除之治療方式,腫瘤完全切除的比例並不高,其成果並不佳。因此手術前使用化學與放射並用治療,而後再施行手術治療,如此可以提高手術切除的成功率。針對食道上端的癌症使用化學與放射並用治療,其治療效果甚至優於手術治療效果;因為食道上端癌症常有早期頸部淋巴腺轉移,不易徹底切除,且手術的危險性較胸部食道其他部位為高,因此食道上端癌症的患者,多半是以化學與放射並用治療為主。早期食道癌之治療,傳統則是直接施行手術,其長期存活較晚期患者明顯的好,但手術本身而言,仍然有高比例的併發症。例如食道狹窄、滲漏、或是傷口感染等。近年來的研究顯示,當早期食道癌的腫瘤侵犯侷限於黏膜肌肉層以上時,並不會有淋巴結的轉移。因此以內視鏡黏膜切除術(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 EMR)或是內視鏡黏膜下切除術(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 ESD)作局部的腫瘤切除,不僅可以完全切除腫瘤,並且完整地保留食道的功能。病患在EMR或ESD術後則少有嚴重的後遺症。可是ESD是一個高度內視鏡技術的治療方式,必須在有經驗的醫師操作下方得施行。結論食道癌的預後多為較差。接受治療性手術後的患者術後5年存活率僅為25%,不宜治療性手術的患者其預後更差。最主要的原因乃是從症狀出現到診斷確定往往曠時彌月,腫瘤已經向外蔓延。因此早期診斷乃是治療食道癌最重要的法則。特別是針對高危險的族群患者,應該更提高警覺,使病症早日發現及早日得到適當的治療。▲圖2:對早期食道癌之內視鏡黏膜下切除術想了解更多相關訊息,請上「台灣癌症基金會」:http://www.canceraway.org.tw/

月經不規則 竟是男性賀爾蒙作祟

月經不規則 竟是男性賀爾蒙作祟#腫瘤

近來常在門診遇到年輕女性,來詢問有關青春痘問題。有些是自行掛號,有些則是因親朋好友建議可能是內分泌失調情況下來看診,只有少數是經由皮膚科醫師轉介。臺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新陳代謝科主治醫師鄭筆聳表示,其實在西方醫學中,沒有很精確可以直接對應我們口語中「內分泌失調」的疾病。Endocrine dysregulation、endocrine dysfunction、endocrine imbalance這些是比較接近的詞彙,指的都是身體內分泌腺體的功能過高或不足、抑或是調控異常。但對大多數青春痘求診者,抽血檢驗荷爾蒙濃度的話,則都落在正常範圍內。他說,造成青春痘的病因中,有一項是「壓力」,不論是生理的或心理上。對應現代人快節奏及高競爭的生活形態,這也許是更常見原因。但是在內分泌新陳代謝領域中,的確有些「疾病」是會造成在皮膚表現青春痘(acne vulgaris,或譯作痤瘡)。鄭筆聳說,因為在青春痘形成中,男性荷爾蒙扮演了一個重要角色。青春痘所以好發在青春期,很大的一個原因,便是在這個時期的青少年或青少女體內男性荷爾蒙或其前驅物開始增加而引起。因此,只要會引起男性荷爾蒙過高的情形,就可能會表現青春痘。臨床上會出現青春痘、性早熟等。而在女性則還會有多毛症、月經不規則、不孕等現象。此病輕症者與多發性卵巢症候群不好區分,常需要更進一步的檢查。他表示,可見如果是女性的話,幾乎都會有月經不規則的現象。因此如果月經規則的話,臨床上就不太像是內分泌疾病所造成的青春痘。由於青春痘太常見了,以上的內分泌疾病其實只佔一小部分的病人。如果你(妳)有這方面的困擾,建議還是先找皮膚科醫師診治,需要時再轉介內分泌科醫師作進一步的檢查。延伸閱讀「男性荷爾蒙過高產生青春痘常見原因」:http://www.uho.com.tw/rorw.asp?year=2011&mon=1&id=372

男子無緣由的腹背疼痛 竟是腹部主動脈瘤作祟

男子無緣由的腹背疼痛 竟是腹部主動脈瘤作祟#腫瘤

55歲的張先生日前突然覺得肚子很脹,而且連背部也十分疼痛,他以為是吃壞肚子導致腸胃不適,到醫院掛急診。急診醫師以超音波檢查時,赫然發現竟是腹部主動脈病變、脹大,形成了巨大的腹部主動脈瘤,隨時都可能破裂大出血,危及生命。光田醫院急診部緊急會診心臟血管外科郭達智主任以及蘇銓男醫師,並在最短時間之內完成電腦斷層掃瞄,並為患者施行微創腹部主動脈支架置放術,才讓張先生撿回一命。術後當天即能下床行走,三天後就出院返家。光田醫院心臟血管外科郭達智主任表示,腹部主動脈瘤的成因是腹部動脈血管肌肉層細胞退化造成管壁失去彈性,使得血管會像氣球般向外鼓漲,如果血管破造裂成患者腹內大出血,屆時即使緊急手術死亡率仍高達八成以上,可說是體內的不定時炸彈。而從血管攝影影像中可見這位張先生的主動脈瘤應該已經養了數年以上,體積甚至比左右兩側的腎臟都還大,令人怵目驚心。郭達智主任進一步指出,腹部主動脈瘤好發於60歲以上之病患,男性的罹患率是女性的四倍。尤其常見於高血壓、糖尿病患者及抽菸者,當患者主動脈瘤直徑達到4~6公分時,則有隨時破裂引起大出血的危險。傳統外科手術治療腹部主動脈瘤雖然成功率可達九成,但病患必須接受深度麻醉及剖腹手術,手術時間長,併發症多,且由於傷口疼痛及腸道排氣不順等因素,導致恢復很慢,常須住院半個月以上。尤其是高齡或併有慢性肺部疾病及心臟功能不佳的高危險群患者,傳統手術導致倂發症的風險極高。但現在透過微創腹部主動脈支架置放手術,將能大幅降低手術的風險。該技術只要在局部或半身麻醉下,由患者兩側鼠蹊部切開約三公分的小切口,在X光透視下,將支架植入主動脈瘤血管內,有效地將病變的血管瘤與主動脈的血流阻隔開來,如此一來血流將被限制在支架內,不會流到血管瘤中,因而去除了主動脈瘤繼續漲大或破裂大出血的風險。手術時間也僅需2~3小時,患者在術後當天即可下床。郭達智主任解釋,腹部主動脈瘤於老年人的發生率約為4~5%左右。主動脈瘤支架治療動脈瘤技術在國外發展至今已超過15年。國內也已應用在臨床上數年。健保局更於去年開始針對此項微創手術提供給付,患者不須再承擔動輒四、五十萬台幣的費用,80、90歲的高齡老人也同樣可以接受此項手術。醫師也呼籲腹部主動脈瘤的高危險群病患,如果發現無緣由的腹、背部疼痛,必須盡速就醫,透過簡易的腹部超音波檢查,即可作出正確的鑑別診斷。同時也建議之前因懼於剖腹手術而對治療卻步的腹部主動脈瘤患者,可考慮相對安全且少併發症的微創主動脈瘤支架置放手術,以摘除體內的這枚不定時炸彈。

Menu